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说(上)》-第三章 《源氏物语》与《今昔物语》的时代【圣才出品】
日本古典文学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引言《源氏物语》是日本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日本的《红楼梦》”。
这部作品由紫式部创作于平安时代,以日本宫廷为背景,描绘了主人公源氏的一生。
以下是对《源氏物语》的一些经典摘抄和笔记。
二、摘抄笔记1. 源氏物语开篇:“天平胜宝三年,正月朔日,雪下得甚大。
这时源氏的公子还未满周岁,他躺在母亲的怀抱里,望着这漫天飞舞的雪花,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慨。
”摘抄笔记:这段文字描绘了源氏物语的背景,展现了主人公源氏的出生,同时也预示了整个故事的发展。
2. 源氏与紫姬的相遇:“那是一个春日,源氏公子在花园里游玩,忽见一位少女从远处走来,她名叫紫姬。
源氏公子被她的美貌所吸引,不禁驻足观看。
”摘抄笔记:这段文字描述了源氏与紫姬的第一次相遇,表现了两人之间的爱情萌芽。
3. 源氏的权谋与爱情:“源氏公子虽然身居高位,但他的内心却充满了痛苦。
他为了权力,不惜牺牲爱情,却终究无法得到真正的幸福。
”摘抄笔记:这段文字揭示了源氏在权力与爱情之间的挣扎,表现了他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4. 紫姬的悲剧:“紫姬美丽动人,却命运多舛。
她被卷入宫廷的权力斗争,最终无法逃脱悲剧的命运。
”摘抄笔记:这段文字描绘了紫姬的悲惨命运,表现了宫廷斗争的残酷。
5. 源氏的悔悟:“岁月如梭,源氏公子渐渐明白,权力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
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去,悔恨不已。
”摘抄笔记:这段文字展示了源氏在经历了一系列挫折后,对权力与爱情的反思,表现了他内心的悔悟。
6. 源氏与紫姬的告别:“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源氏公子与紫姬相见。
他们紧紧相拥,泪水湿透了衣襟。
这一刻,他们终于明白了彼此的心意。
”摘抄笔记:这段文字描绘了源氏与紫姬的告别,展现了两人之间深厚的感情。
三、总结《源氏物语》是一部充满悲欢离合的古典文学作品。
通过对主人公源氏一生的描绘,展现了日本平安时代宫廷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源氏物语》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日本古典文学的魅力,还可以从中汲取人生智慧。
日本文学考研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说》考研复习笔记

日本文学考研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说》考研复习笔记序章日本文学的特征0.1 复习笔记【本章考点】1.日本文学的作用2.日本文学史发展类型的特征和结果3.日语的特征4.日本文学的向心倾向5.日本文学阶层的更迭6.文学家纳入集团倾向的内容和影响7.外来的4种世界观的概况8.日本土著世界观的特征9.外来世界观“日本化”的特点、影响、实例10.日本文学的世界观背景11.总结日本文学的特征12.总结日本文学史发展的特点【内容索引】一、文学的作用二、历史发展的类型三、语言及其文字表现四、社会背景五、世界观背景六、文学特征的相互关系【主要内容】一、文学的作用1日本文学的作用文学和造型艺术在日本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各个时代的日本人主要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而不是抽象的思辨哲学中表现他们的思想。
2日本文化的倾向(1)日本文化不是建设抽象的、体系的、理性的语言秩序,而是在具体的、非体系的、感性的人生特殊场面中运用语言。
(2)日本人的感觉世界,与其说表现在抽象的音乐里,不如说主要表现在造型美术,尤其是具体的工艺作品上。
(3)日本文化整体同日常生活的现实密切相联。
3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的不同(1)中国人从普遍的原理出发,然后到具体的情况,首先把握全体以图包揽局部。
日本人则执着于具体情况,重视其特殊性,从局部开始以图达到全体。
(2)在日本,文学代替哲学起作用,文学史在相当程度上就是代表日本的思想和感受性的历史。
而在中国,文学也成了哲学性的东西。
二、历史发展的类型1日本文学史发展类型的特征(1)无论哪一种文学形式,它不是新旧交替,即在一个时代成为有力的文学表现形式,由下一时代继承时被新的形式所取代,而是在旧的基础上补充新的。
(2)这种发展类型在某种程度上创造出各个时代的文化。
如摄关时代的“物哀”,镰仓时代的“幽玄”,室町时代的“空寂”和“闲寂”,德川时代的“风流”——这样的美的理念,不仅不会随旧时代的衰亡而消失,而且为新时代所继承,同新的理念共存。
日本文学史版日本文学史论文03

日本文学史版日本文学史论文03 《源氏物语》----------日本平安文化臻于烂熟阶段开出的妖艳之花平安文化的一朵妖艳的花-------《源氏物语》平安初期,日本的文化继续接受中国唐文化的浸润,影响,是日本汉风文化的最灿烂时期。
但是也是在这一时期,除空海等僧侣随遣唐使赴唐求佛典,两国的交流逐渐减少,日本逐渐行成日本特色的平安文化,完成了汉风文化向和风文化的过渡,日本文化也逐渐走向成熟。
催生了物语文学,并走向繁荣,这在日本文学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
十一世纪出现的《源氏物语》是日本平安朝贵族文学开出的一朵妖艳之花。
在这以后,平安的王朝统治逐渐由盛转衰,《源氏物语》以后的许许多多的物语都无法超越它的高度。
《源氏物语》中的离愁别恨与世事的无常变幻《源氏物语》中写了皇子出身的源氏五十多岁跌宕起伏的一生。
其中被认为全书最为重要的“须磨卷”则是写源氏二十六岁时的事。
由于源氏与其政敌右大臣的女儿胧月夜犯下了罪过,惹恼了右大臣的一家。
原本在朱雀帝登基后,源氏及其靠山左大臣一家预示即将失势,在这种情况下,源氏感到情况对他不妙,主动隐退到荒凉的须磨浦去。
这次的离京名曰隐退实则是流谪。
这一事件,是源氏的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政治上的蹉跌。
两年后,源氏被召回京。
朱雀帝让位给冷泉帝,源氏与左大臣一家又重新得势。
从此,源氏顺势直上,出现了后半生的绝对富贵荣华。
因此这一卷是源氏前半生和后半生的转折点。
从源氏的一生来看,这一分界线意味着他前半生以爱为中心的生活的结束。
同时也是他步入壮年时期后作为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势者生活的开端。
从全书看,在这之前,作品的前半部充满了源氏的任性和适情,青春享乐的气氛。
而在这之后,尽管源氏在政治上春风得意,但在私人生活方面却充满了内心的挣扎,陷入懊悔,不安与思考之中。
从而使后半部的整体归于低沉,灰暗的情调。
因此,从这一意义说,“须磨卷”在全书的转折作用是相当重要的。
除此,“须磨卷”被认为是《源氏物语》的压轴卷也由于指这卷的文字写的最为情思缠绵,哀婉动人。
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说(上)》-第二章 第一个转折期【圣才出品】

第二章第一个转折期2.1 复习笔记【本章考点】1.9世纪在日本历史中的地位2.大陆文化“日本化”的具体表现3.简述空海的事迹4.《日本灵异记》相关内容5.3部敕撰诗集相关内容6.菅原道真与纪贯之相关内容7.《竹取物语》和《伊势物语》相关内容8.《万叶集》与《古今和歌集》的比较9.《万叶集》与《古今和歌集》的美学对照【内容索引】一、大陆文化的“日本化”二、《十住心论》与《日本灵异记》三、知识分子的文学四、《古今和歌集》的美学【主要内容】一、大陆文化的“日本化”1.概况自8世纪末平安朝迁都(794年)至10世纪初约100年间,是把引进的大陆文化进行“日本化”的时期。
这种“日本化”的结果在许多方面对之后的日本文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如政治权力的某种性质和语言的语音体系及标记法,至今仍然被原封不动地继承下来。
在日本文化的世界观的框架内,已分化了的文化现象的诸多类型和倾向,以及文化传统中的大部分的具体事例可以追溯到9世纪。
日本的文化历史可以大致区分为奈良朝和此前的历史,以及9世纪以后至今的时期。
总之,只考虑文献上的历史时代来作为大的区分的话,9世纪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2.具体表现(1)日本语方面①语音上,奈良时代日本语的语音体系中,区别发音包含8种母音,含有与今天不同的子音。
到9世纪,母音减至今天的5种,子音变化接近现状。
即日本语的历史以9世纪为界大致有前后两个时期的区别。
②标记法上,日本语的标记法的历史也存在9世纪以前和以后的区别。
9世纪建立“假名”体系,创造了假名并经常使用,取代了汉字作音标记,这意味着带有汉字的假名的发展。
(2)政治方面模仿唐朝制度建立的律令制权力机构明显地“日本化”。
藤原良男摄政不仅预示着摄关政治时代的必然到来,而且在日本政治方面典型地创造出固有的传统,即政治上的形式的权威和实质上的权力的分离。
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现今的日本政治生活,还往往超越政治领域及至许多非政治的组织。
此外藤原氏在这个时代逐渐掌握权力的方法是利用彻底的政治联姻和家族关系来接近权力,或在统治阶层内部搞阴谋和斗争。
[全]日本文学史序说上下册-加藤周一-考研真题详解[下载全]
![[全]日本文学史序说上下册-加藤周一-考研真题详解[下载全]](https://img.taocdn.com/s3/m/d5df1a96b4daa58da1114ab0.png)
日本文学史序说上下册-加藤周一-考研真题详解1『万葉集』は日本最古の歌集であり、()巻で( )余首の歌を収め、部立てとして基本的に( )、()、()の三つに分類されている。
(南开大学2010研)【答案】20、4500、挽歌、相闻歌、雑歌查看答案【解析】《万叶集》是日本最早的一部和歌集,共分为20卷,收录了约4500首和歌,从内容上可以分为挽歌、恋歌和杂歌。
2「和歌」とは、漢詩に対して、()までに発生した日本固有の詩歌の事を指す。
()、()、()、()などの総称だが、今では専ら短歌のことを指す。
(北京邮电大学2010研)【答案】奈良時代、長歌、短歌、旋頭歌、片歌查看答案【解析】和歌是相对汉诗而言的日本固有的诗歌形式。
歌体包括长歌、短歌、旋头歌、片歌等。
现在专指短歌。
3文字を持たない上代の人々は、神話や伝説、()などを口から口へと語り伝えたので、これを()という。
【答案】説話、口语文学查看答案【解析】上古时代没有文字,人们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将神话、传说、说话等传承下去,这种方式称为口承文学。
4大陸から漢字が伝来し、漢字の音から万葉仮名と()が発明された。
【答案】宣命書き查看答案【解析】汉字从大陆传到日本,人们根据汉字的发音发明了万叶假名和宣命体书写法。
5記紀歌謡は()と()に採録された歌謡である。
【答案】『古事記』、『日本書紀』查看答案【解析】《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记载的歌谣被统称为记纪歌谣。
6『古事記』は()が暗誦、()が記録された。
【答案】稗田阿礼、太安万侶查看答案【解析】《古事记》是由稗田阿礼背诵,太安万侣记录而成的日本最早的历史书。
7上代の人々は、よいことばを使うと幸いが、悪いことばを使うと災いが来るという()信仰を持っていた。
【答案】言语查看答案【解析】上古时代的人们有言灵信仰,认为使用好的语言就会带来幸运,使用坏的语言就会招来灾祸。
8()は751年に成立したとされ、現存最古の漢詩集である。
源氏物语

她是先帝的第四皇女,父皇过世之后,和自己 藤壶:冷静而理智 的兄弟姊妹一起迁出宫廷。在十四岁那年,有人
身份向桐壶帝表示,先帝的第四皇女长得很像已 故的桐壶更衣,因此桐壶帝便召她入宫,由于身 份是先帝的第四皇女,因此被封为藤壶女御,居 住在离天皇所居之清凉殿很近的飞香舍。
藤壶女御不但美貌,而且个性开 朗又聪明,一时之间被称为光辉的日之宫(又由 于她的闭花羞月之貌,雍容典雅之态,人们称她为 “昭阳妃子”。又译“朝阳妃子”。)。她和光 源氏只相差五岁,两人起初在名份上是继母与继 子的关系,时常有相处的机会。但是随著岁月过 去,成年后的源氏却对她抱持著恋慕的感情,藤 壶虽然知道,但却始终遵守礼数不愿逾举。直到 有一天她因病回娘家休养,源氏得到机会,私下 前往其住所强行求欢,只好有了一夜之情。但那 次的一夜情却使藤壶有了身孕,生下了一个儿子 (即后来的冷泉帝),不知情的桐壶帝十分高兴, 不但封此子为再下一任的皇太子,甚至晋封藤壶 为中宫。
多年来,被丰子恺,林文月,乔红伟等翻译大师所翻译,其中,丰子恺译
本和林文月译本阅读人群最多。
《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小说描写
了平安京时期日本的风貌,揭露人性,宫中的斗争,反 映了当时妇女的无权地位和苦难生活,被称为日本的 “国宝”。
因为作者是位中等贵族的宫廷女性,感情生活坎 坷,而且因为有宫廷生活的直接体验,对平安时期的贵 族情况十分了解,加上作者内心细腻、敏感,所以《源 氏物语》读来令人感动,就仿佛一部古典静雅而又美丽 哀挽的“言情小说”。 书中描写的人物,尤其是女性人物,每个人身上 都有非常明显的独特之处,无需过多描写,一言一语都 让人感觉到她们那些或温柔或冷清或完美或高贵,或是 如平民般的安详等等的心性。但她们的结局大多都走向 了悲剧,让人不忍,直至落泪。 全书出现了四百多位人物,描写了多段凄美的爱 情故事。
日本励志书籍《源氏物语》

日本励志书籍《源氏物语》
《源氏物语》是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被誉为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在日本开启了“物哀”的时代。
作品的成书年代一般认为是在1001年至1008年间,因此可以说,《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小说描写了平安京时期日本的风貌,揭露人性,宫中的斗争,反映了当时妇女的无权地位和苦难生活。
《源氏物语》在日本开启了“物哀”的时代,在这以后,日本的小说中明显带有一种淡淡的悲伤。
而“物哀”也成为日本一种全国性的民族意识,随着一代又一代的诗人、散文家、物语作者流传了下来。
“源氏”是小说前半部男主人公的姓,“物语”意为“讲述”,是日本古典文学中的一种体裁,类似于我国唐代的“传奇”。
较著名的还有《竹取物语》、《落洼物语》、《平家物语》、《伊势物语》等。
《竹取物语》中辉夜姬的故事在日本更是妇孺皆知。
《源氏物语》的成书年份一直存在争议,作者紫式部(生卒年不详。
本姓藤原,因其兄长在朝中担任式部丞,当时宫中女官往往以父兄的官衔为名,故称藤原式部。
后因《源氏物语》中的紫姬广受喜爱,后人把著书者称为紫式部)。
在1008年11月1日的日记中,清楚地记载着这部作品已在当时的贵族之间争相传阅,于是2008年11月1日就被确定为《源氏物语》的千岁生日。
所以就有“源氏物语千年纪”的活动。
而“源氏物语千年纪”活动主要在平安时代的都城日本京都进行。
日本文学史序说.上卷

日本文学史序说.上卷
日本文学史序说的上卷记录了日本从古代到近代的文学发展历史,其中包括古代的古典文学、中世纪的文学、近世纪的文学以及现代文学。
古典文学是以古代日本的神话、传说、歌谣、诗歌、文言文等形式为主要内容的文学。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包括《古事记》、《日本曲编》、《日本绘图》、《古今和歌集》、《古今小说集》等。
中世纪的文学以诗歌、小说、演义、记录文学等为主,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有《新古今集》、《枕草子》、《源氏物语》、《钟鼓楼》等。
近世纪的文学以文言文诗歌、讽喻诗、小说、剧本等为主,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有《林芝公案》、《鬼太郎》、《宫本武藏》、《百万岁》等。
现代文学以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为主,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有《芥川龙之介》、《太宰治》、《安倍晋三》、《石黑一雄》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源氏物语》与《今昔物语》的时代
3.1 复习笔记
【本章考点】
1.日本最早的锁国时代的概况以及各方面的特征
2.平安佛教相关内容
3.简述这一时代文学的制度化
4.《落洼物语》和《宇津保物语》相关内容
5.平安朝女性日记相关内容
6.《源氏物语》相关内容
7.《源氏物语》以后200年平安朝贵族社会文学的特征8.《源氏物语》之后物语文学的发展方向
9.《荣华物语》《大镜》相关内容
10.《今昔物语》相关内容
【内容索引】
一、最早的锁国时代
二、文学的制度化
三、小说世界的成立
四、女性日记
五、《源氏物语》
六、《源氏物语》以后
七、《今昔物语》的世界
【主要内容】
一、最早的锁国时代
1.概况
(1)奈良时代,大陆文化占据优势,日本统治阶层忙于将其消化。
9世纪,日本把引进的大陆文化加以“日本化”,在政治、经济、语言的表述法、文艺和美的价值的领域里,形成了日本式的文化类型。
这种日本式的文化在10世纪、11世纪(摄关时代)完全定型,并延续到12世纪末(院政期)。
这期间远东的日本同大陆几乎没有联系,在整个亚洲中是孤立的。
这300年的孤立是日本历史上的第一个锁国时代。
(2)这一时期日本内部进行的工作包括:
①贵族统治阶层使外来文化与土著的习惯相互融合,并创造出一个一致性的、显著的自我完善的文化体系,即平安朝文化或王朝文化。
这种综合性的体系的明显特征,是涉及政治权力机构、经济背景、信仰体系、生活方式、文艺形式和内容、美术的所有模式等等。
②本来从大陆引进的文化要素,特别是佛教,渗透到广泛的大众阶层中,结果大众的世界观改变了,佛教本身也发生了变化。
这个时代,佛教的统治阶层和非佛教的大众之间的平行线以佛教“日本化”为媒介而接近了。
正如这个时代统治阶层内部知识分子中的大陆型与土著型以将汉文和汉文化“日本化”了的日本文为媒介而接近一样。
2.时代特征
(1)政治方面
这个时代的权力结构,10世纪和11世纪可以概括为“摄关政治”,11世纪末到12世纪可以概括为“院政”。
“摄关政治”没有破坏律令制的制度框架,天皇既保存形式上的权威,藤原氏家族实质上又行使了完全排他的专制权力。
“院政”,天皇、藤原氏政府的权力均等,隐退了的天皇建立独立的权力机关。
(2)经济方面
这个时代的经济特征是“庄园制”。
在律令制的框架之外,对“庄园”这种私人大土地所有的依存程度很大。
总之,贵族统治阶层内部从9世纪开始出现的政治、经济权力集中的倾向,使10世纪以后的律令制徒具形式,同时更加剧了天皇家与藤原氏、大贵族与中下层贵族官僚、中央贵族与地方名主、武士之间的矛盾。
12世纪,日本原有的政治形态以“院政”为界走向自我崩溃。
(3)文化方面
通过政治联姻,藤原氏把天皇纳入自己的家族,垄断了权力,至少创造了200年的稳定期。
以宫廷为中心的封闭的贵族社会,无论在广纳成员方面,还是排他性方面,在日本历史上都是划时代的。
宗教、艺术、文学、风俗都作为一个互相关联的文化整体被组织到该社会中来。
社会为了使这些文化制度化、形式化、永恒化,发挥了惊人的力量。
搅乱宫廷社会内部文化秩序的因素既不是从大陆来,也不是从大众中来。
在亚洲的孤立岛国内,宫廷社会是孤立的,在该宫廷里,女房社会形成了独立单位的小集团。
锁国中有锁国(贵族社会),其中有更小的锁国(女房社会)。
在锁国的条件下,文化的“日本化”过程与走向文化集团的过程并行。
(4)大众的生活
农民生活穷困。
同时神道的土著信仰和念咒术的佛教在地方大众中逐渐普及,他们拥有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的理智和旺盛的生活能力。
这种实际的现世主义、此岸的世界观结构在《今昔物语》中鲜明地表现了出来。
在日本发生了佛教的大众化。
(5)艺术
平安朝贵族社会不仅创造了净土教艺术,而且在非宗教的美术领域也制作了配上和歌和绘画的屏风,在假名物语里画插图并制作绘卷,开创了“大和绘”的新风。
即无论在题材上还是在技法上,都把绘画从中国模式中解放出来,转而向日本式的绘画下工夫。
3.平安佛教
(1)平安佛教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符咒祈祷。
(2)平安时代佛教也加入了新的因素。
一是“本地垂迹”,二是净土教。
①“本地垂迹”
a.“本地垂迹”说的发展阶段
“本地垂迹”说不仅兼用佛教和神道,还从佛教的立场说明神道的神,并使二者融合起来。
其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把神纳入佛而作为众生的一部分,由佛来拯救。
第二阶段给神安上菩萨号,并看成是佛的转世,但不把特定的佛和特定的神结合在一起。
第三阶段把特定的神作为特定的佛的化身。
这种兼用神佛思想不是一方征服另一方,而是把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信仰体系调和起来。
先有神、佛两道并存,后在其间产生调和,但不是一方被另一方吸收,这样一直延续到明治时代的“神佛分离”。
b.“本地垂迹”说产生的社会基础
只有在使土著的神和佛并存也不以为怪的社会里,具有谋求文化内在一致性的机制,才能产生“本地垂迹”说。
神佛调和是在封闭的贵族社会及其文化基础上发生的。
即神佛调和思想的流行暗示着不论神或佛根本上都不会超越贵族的日常生活。
②净土思想
a.净土思想的构成
唐代繁荣起来的净土思想从10世纪以后在日本的天台宗内部盛行,并渐及平安贵族阶层。
净土思想的根本由3点构成:
第一,厌倦此世,惧怕地狱。
第二,祈望死后走向西方极乐净土。
第三,为了实现愿望而仰仗阿弥陀佛。
即强调否定现世、死后得救、阿弥陀佛的超越性,这同日本社会以往所受容的念咒术的、现世的佛教形成鲜明的对照。
b.净土教的代表僧侣
★慈觉大师圆仁强调“常行三昧”。
★源信编写的《往生要集》是天台宗净土教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用汉语书写。
内容分为“厌离秽土”部分、“欣求净土”部分和极乐往生的方法问题。
《往生要集》在叙述的绘画性和生动性方面很出色,受到当时一部分贵族的喜爱。
(3)除了天台教团之外,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念佛唱名”的游行僧,出现了很多民间传道者。
(4)贵族统治阶层和大众在不否定现世这点上是相似的。
二、文学的制度化
锁国时代宫廷文学的特征是传统的固定和文学活动的制度化。
其倾向在和歌方面最为明显。
10世纪以来盛行的是和歌敕撰集和赛歌这种独特的制度。
1.和歌敕撰集
(1)概况
敕撰集的编纂工作从10世纪初的《古今和歌集》开始到最后的《新续古今和歌集》(1439年),共进行了21次,历时500年。
歌的类型以短歌为主,内容以描写四季、爱恋为主,极少接触宗教、哲学、政治等问题,作者几乎没有步出宫廷贵族社会之外。
语汇、文法、标记法等以《古今和歌集》为基准。
总之,宫廷抒情歌的传统源于《古今和歌集》,由敕撰集固定和维持下来。
(2)具体的歌集
①以《千载集》为界,从《千载集》到《新古今和歌集》,反映了政治危机的紧张气氛,具有独特的情调。
②《千载集》以前的敕撰集几乎没有个性。
在编纂方法上有2种:
一是不收当时的歌人的作品,而收集先前时代的歌。
如《后撰集》《拾遗集》等。
二是以收集同时代歌人的作品为主。
如《后拾遗集》等。
但无论哪种,在模式上几乎没有新发展,没有题材的创新。
短歌的制作被制度化的同时也丧失了抒情歌的独创性。
(3)代表歌人
①这个时代一流的歌人,女性居多。
尤其是和泉式部是最高的歌人。
她们突破千篇一律的和歌理想,创作了有迫切感情和准确贴切的表现,反映歌人坚强个性和超越时代感人的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