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直觉行动思维的表现

合集下载

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感觉运动阶段0~2岁特点:婴儿只能通过自身的动作及与动作先联系的感知觉来认识外部世界,尚未形成对事物的表征,没有表象和语言。

所以,儿童只能认识此时此地的事物,物体一旦不在儿童的视野内,它就从儿童的心理活动中彻底消失了。

到感觉运动阶段末期,婴儿形成了心里表征,掌握了语言和表象,获得了客体永存的认识。

前运算阶段2~6、7岁特点:产生了象征性机能,儿童开始摆脱对具体动作的依赖,可以凭借头脑中对事物的表征——表象与语言来进行思维。

前运算阶段的思维是一种象征性思维,它使儿童的思维摆脱了对动作的依赖,另一方面也使儿童的思维局限于现象的世界,从而缺乏逻辑性。

前运算阶段思维缺乏逻辑性的表现之一是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能力。

另一个表现被称为泛灵论,即儿童认为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样有着情感意愿和想法。

第三个特点是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容易受事物的现象所左右,表现出现象论的特点。

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15岁特点:与具体运算思维相比,形式运算更具有系统性。

它可以使儿童解决前所未见的问题或假设性问题,是儿童适应复杂环境最有力的思维工具。

1、感知觉运动阶段(0~2岁)。

这时的孩子仅仅通过感觉来建立对外界事物的认知。

他感知到的就认为存在,否则就认为不存在。

皮亚杰对这一阶段不愿意多作关注,在他看来这一阶段的研究意义不大;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上)。

这时的孩子开始学会抽象的运算,不需要实物也能作逻辑思考,学习进入成年人的思维模式。

但是,有许多人毕生都不能进入形式运算阶段,而只能停留在具象思维的阶段,这往往表现为缺乏逻辑足够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品质,按照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往往女性居多。

需要说明的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在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纵向阐述人的认知发展过程。

但是真正要理解日内瓦学派的精髓,需要和他的另一横向的认知理论“发生认识论”结合起来看,才能明白皮亚杰的观点。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思维活动主要依靠感知和动作进行,语言只是行动的 总结。
动作不是受语言支配,而是受视觉形象支配。
思维主要以表象为工具,边做边说,语言和动作 不分离。 幼儿中期,儿童往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边 做,一边说,语言和行动似乎总是不分离。
思维依靠语言进行,语言先与动作而出现,并起着 计划动作的作用。
幼儿晚期,在行动之前儿童已经能够完全用语言表 述行动目标和计划。
具体形象思维是依靠表象,即依靠事物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 例如开展游戏,扮演角色,遵守规则,并按照主题来行动。 4岁孩子开始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
抽象逻辑思维
指用抽象的概念和词,根据思维的本身、菠萝 小猫、小狗、猴子、老虎
水果 动物
二、思维工具的变化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儿童思维 的发展趋

思维方式 的变化
思维工具的 变化
一、思维方式的变化
• 直观行动思维(p223)
依靠动作进行的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是最低水平的思维,这种行为方式在2-3岁儿童身上表现最为突出。 直观行动思维活动的典型方式是尝试错误,简称试误法。
具体形象思维

幼儿各年龄段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

幼儿各年龄段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

小班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一、认识的发展
1、感知觉的发展 1) 视觉:主要表现为视力发展和变色力发展两个方面。 3岁以后,幼儿喜欢看图书,用眼睛看近距离和细小东西的机会不断增加, 能够学会分清各种基本颜色,如:红、绿、黄、蓝、黑等。对于色调相 近的颜色,如:红和粉红,黄和橘黄等则易混淆。 2) 听觉:发展较早,到3岁基本完成。 3) 空间知觉:能辨认上下,但不能很好地辨别前后、左右。 4) 时间知觉:能领会“昨天、今天、明天”的时间感念,但不能掌握 “过去、现在、将来”的概念。 5) 观察力:刚刚萌发,只是停留在表面肤浅的观察上,他们还不会按目 的去观察,且观察目的会随观察过程发生转移,观察兴趣常常会替代成 人要求的观察目的。小班幼儿持续观察时间很短,只有6—7分钟,甚至 更短。观察的事物,常常是零星的,不会概括和联系起来观察某一事物。 观察时常常用手指头帮忙,指着图片和物体进行观察。
5、行为规范: (1)、刚入园的孩子在生活习惯方面不愿意接受老师的帮助(表现在穿脱 衣服、鞋子等方面);不知道正确的洗手方法,在洗手时还要玩水;有不少的 孩子需要情绪依赖、物体依赖(如有孩子要含着奶嘴睡觉、有的要拿块毛巾睡 觉等等);不会正确运用勺子,不会吃饭,也不愿意接受老师和阿姨的帮助; 不会拿茶杯,还会水散地,口渴了也不知道叫老师;不会自己主动地跟老师说 要大小便,经常尿在身上、 床上。 (2)、在卫生习惯方面:有了鼻涕不会自己擦,随地乱扔纸屑,还会捡脏 东西吃;喜欢奔跑、推人、抓人、咬人等,大动作稳定性差。 (3)、在文明习惯方面:不会说礼貌用语;不会和大家一起分享玩 具,只知道独占玩具。 (4)、在行为习惯方面:玩玩具时,玩具扔满地,不知道收拾玩具;有部 分幼儿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不会把自己的书包、衣服、玩具放 在指定的地方;不会搬椅子,只会拖椅子。 (5)、在交往习惯方面:大部分的幼儿不愿意和老师用语言交流,只能用 动作表示。在和同伴的交往中明显带有自我中心的倾向,常常以自我需要作为 唯一标准,他们会和同伴抢东西,得不到满足时甚至 会抓、咬人,出现人生的第一反抗期。 6、行为问题: (1)、情绪问题:当入园的孩子情绪发展的明显特征是易感性和易变性, 情绪非常外露,还表现在易哭、易怒、有时自说自话、有时发呆等。

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有哪些

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有哪些

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有哪些
在2~3岁儿童身上表现最为突出,在3~4岁儿童身上也常有表现。

直觉行动性思维具有五个特点,今天为大家带来了直觉行动性思维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直觉行动性思维的特点1.直觉行动性思维具有直观性和行动性.2.间接性和概括性.3.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4.思维的狭隘性.5.思维开始与语言联系,出现形象性特点.直觉行动性思维的定义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婴儿期的思维处于感知运动阶段,起典型特征是直觉行动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是指思维活动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儿童的思维还不能脱离开自身的动作和感知觉而单独依赖词语来进行。

儿童总是一边行动一边思考,还不能脱离开动作来思考,所以他无法计划自己的行为和预见行为的结果。

这种包含有词的成分但又不能脱离儿童自身动作和对事物的感知觉而进行的思维叫做直觉行动性思维。

直觉思维是什么直觉思维,是指对一个问题未经逐步分析,仅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地对问题答案作出判断,猜想、设想,或者在对疑难百思不得其解之中,突然对问题有“灵感和“顿悟,甚至对未来事物的结果有“预感“预言等都是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它不仅在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关键阶段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还是人生命活动、延缓衰老的重要保证。

直觉思维是完全可以有意识加以训练和培养的。

直觉是不可言传的预感,有人称之为第六感觉,它象人的肌肉那样,可以因锻炼而发达。

关于孩子直觉行动思维的表现

关于孩子直觉行动思维的表现

关于孩子直觉行动思维的表现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孩子直觉行动思维的表现,希望大家喜欢!关于孩子直觉行动思维的表现1、直觉行动思维的产生直觉行动思维是在幼儿感知觉和有意动作,特别是一些概括化的动作的基础上产生的。

幼儿摆弄一种东西的同一动作会产生同一结果,这样在头脑中形成了固定练习,以后遇到相似的情景,他会自然而然地使用这种动作,可以说这是具有概括化的有意动作。

这种概括性动作成为幼儿解决同类问题的手段,即直觉行动思维的手段。

2、直觉行动思维的直观性与行动性幼儿的思维与他的感知密不可分,例如一个孩子看到布娃娃,他会拿起布娃娃做游戏,但是当布娃娃被拿走后,他的游戏也停止了。

另一方面,他们的思维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进行,婴儿不会先想好了再行动,而是边做边想,当你问孩子怎样才能把桌子上的钥匙拿下来,他并不回答你,而是马上跑去拿。

3、初步的间接性与概括性直觉行动思维的概括性表现在动作之中,还表现在感知的概括性。

儿童常以事物的外部相似点为依据进行知觉判断。

虽然直觉行动思维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在刺激物的复杂关系和反应动作之间形成联系,但由于缺乏词的中介,儿童对外部世界的反应只是简单运动性和直觉性质的,而不是概念的。

因此,它只能是一种“行动的思维”、“手的思维”。

怎么样给宝宝讲故事最科学一、看书讲幼儿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还很弱,他们的思维是直觉行动思维,是具体形象的。

老师在给幼儿讲故事时首先应考虑看书讲,并最好是分组讲,让幼儿围绕在老师的两旁,孩子们一边听一边说看画面,既能从成人那里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又使孩子近距离地观察和模仿成人讲话,理解故事内容。

还可以把小故事制作成一个一本或几个一本的大图书,以便全班小朋友共同欣赏。

另外还有木偶表演、成人表演和桌面教具等也是给孩子讲故事的很好途径,可以穿插使用。

二、反复讲幼儿喜欢听已经听“烂”了的故事,这是因为当孩子熟悉了这些故事之后能够从中获得理解的满足,感到很亲切。

学前儿童思维的特点

学前儿童思维的特点

学前儿童思维的特点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幼儿阶段又是一个人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学前儿童思维的特点,欢迎大家阅读。

学龄前儿童的思维特点从思维发展的过程来看,幼儿的思维最初是直观行动,然后出现具体形象,最后发展成抽象逻辑推理的思维。

学前幼儿的思维发展主要是直观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属于高级的思维方式,学前幼儿大多还没有具备这种思维能力,只能说是处于抽象逻辑思维方式的萌芽期。

1、直观行动思维又称“直觉行动思维”,主要是以直观的行动方式进行。

直观行动思维是最低水平的思维。

这种思维的概括能力水平低,而更多依赖感知和动作的概括。

这种思维方式在2~3岁的儿童身上表现最为突出。

在3~4岁儿童身上也常有表现。

这些幼儿离开了实物就不能解决问题,离开了玩具就不会游戏。

年龄更大一些的幼儿,在遇到困难的问题时,也要依靠这种思维方式。

2、具体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是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

幼儿开展游戏,扮演角色,遵守规则,并按照主题来行动,就是依靠在脑海中的相关角色、游戏规则和行动计划的表象进行思维和解决问题。

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在直观行动性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

3~6岁的幼儿期是思维开始发展的时期,幼儿时期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它是在直觉行动思维的基础上演化而来,在幼儿末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动手玩科学促进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学前幼儿的思维方式,在直觉行动思维的基础上,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发展,成为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

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是具体性和形象性,表现在幼儿依靠事物在脑海中的形象来思维。

幼儿的脑中充满颜色、形状、声音等生动的形象,幼儿在思维时就是运用这些形象进行运算、解决问题。

3、抽象逻辑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是人类思维高层次的方式,幼儿后期(5岁以后),是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阶段,发展得早的幼儿表现在概念的掌握、判断和推理的形成,以及理解能力等方面。

因此针对幼儿的思维特点,鼓励孩子动手操作科学活动,是激发幼儿发展逻辑推理思维能力的一种很好方式。

【儿童心理】各阶段幼儿心理发育特征

【儿童心理】各阶段幼儿心理发育特征

【儿童心理】各阶段幼儿心理发育特征1、13~15个月幼儿心理发育(1)注意力注意力更加持久和有目的性,能逐渐集中注意力看书、图片、电视、听儿歌及故事等。

(2)记忆力能够忘记自己的东西,以及几个不好伙伴的名字,对曾经鼓腮过的事物维持记忆的时间减少,能够内隐记忆几天至十几天前的事物。

(3)思维开始出现抽象思维能力,但仍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概括能力很低。

(4)情绪和情感发生同情心,当多个孩子在一起嬉戏时,如果一个孩子大哭了,其他孩子也可以一起大哭,以表示同情。

这个时期的孩子与亲人相互憧憬的情感最强大,也就是拆分恐惧情绪最强大的时期。

(5)意志出现最初的意志状态,但控制能力仍很差。

2、16~18个月幼儿心理发育(1)注意力能根据大人的要求,服从一定的活动需要,注意某些事物。

(2)记忆力对曾经处分的事物,维持记忆的时间进一步减少。

(3)思维仍以直觉行动性思维为主,具体的形象思维有了初步的发展。

(4)情绪和情感主要特征为同情心、拆分恐惧和闷闷不乐人或陌生环境。

(5)意志力能按大人的吩咐完成一定的动作,如拿东西等,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行动。

3、19~21个月幼儿心理发育(1)注意力能集中注意某一事物达5~8分钟。

(2)记忆力能够忘记大人一些直观建议,以及忘记一些短小歌曲或诗歌。

发生回忆起的能力。

(3)思维能分析简单的问题并给予解答。

(4)情绪和感情情绪分化更为显著,例如开心的情绪分化为高兴与欢欣两种情绪;驳斥的、不开心的情绪中,又分化为憎恶、恐惧和愤慨等相同的情绪。

(5)意志力在行动中能克服一定的困难,如桌子上的东西太高,拿不着时,孩子会搬凳子,爬上去拿。

4、2岁幼儿心理发育(1)注意力能集中注意10~15分钟,能精确、更主动地听故事。

(2)记忆力能够忘记直观的儿歌,发生重现的回忆起。

(3)情绪和感情对亲人发出微笑,对陌生人、物或环境有恐惧感。

能爬或走向特定的人,并尾随其后表示欢迎或再见等喜悦情绪。

儿童思维发展阶段

儿童思维发展阶段

儿童思维发展阶段儿童早期的思维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幼儿中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末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有着三个阶段。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儿童思维发展阶段1.直觉行动思维0~2岁幼儿的思维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是指主要利用直观的行动和动作解决问题的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离不开幼儿对客体的感知和动作,是幼儿早期出现的萌芽状态的思维。

皮亚杰认为这个阶段幼儿思维的发展有两个明显的标志:一是幼儿有时不用明显的外部尝试动作就能解决问题;二是产生了延迟性模仿能力。

所谓延迟性模仿是指模仿的对象或动作在眼前消失一段时间后对行为或动作的模仿。

在皮亚杰看来,这一阶段的幼儿思维发展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获得了“客体永久性”的概念,即幼儿明白了消失在眼前的物体仍将继续存在。

皮亚杰认为,幼儿在没有直接感知物体时却相信物体仍然存在是一个逐步学习的过程,贯穿整个感知运动阶段,其典型的表现就是婴儿出现藏猫猫的游戏行为。

直觉行动思维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思维方式。

幼儿的直觉行动思维离不开幼儿对实际物体的感知和动作,因而缺乏行动的计划性和对行为结果的预见性,思维具有明显的狭隘性。

2. 具体形象思维2至6、7岁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是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利用事物的形象以及事物形象之间关系解决问题的思维。

这一阶段的幼儿虽然摆脱了对动作同步性的依赖,但仍受到具体事物的形象和动作的影响。

皮亚杰将这一阶段幼儿的思维称为前运算阶段。

皮亚杰又进一步将这一阶段分为两个阶段:前概念阶段和直观阶段。

前概念阶段幼儿思维的特点表现为幼儿普遍存在的泛灵论和自我中心主义。

幼儿的泛灵论是指幼儿将一切物体都赋予生命的色彩。

例如,幼儿认为在采摘植物时植物会受到伤害,植物也会感到疼痛。

自我中心主义的幼儿完全以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不能认识到自己的思想可能与别人的思想不同,因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去认识事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孩子直觉行动思维的表现
如果你认真观察幼儿画画的过程,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孩子与我们成人绘画的过程是不同的。

成人通常都是构思好要画什么内容,怎么构图再下笔,而幼儿却是边画边想的,你一开始问他要画什么,他可能无法明确的告诉你。

为什么孩子是边画边想的呢?这是因为2-3岁的思维方式是低级的“直觉行动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是指思维过程离不开直接的感知和动作,思维在动作中进行,与行动分不开,这是思维的最低级形式。

直觉行动思维的产生
直觉行动思维是在幼儿感知觉和有意动作,特别是一些概括化的动作的基础上产生的。

幼儿摆弄一种东西的同一动作会产生同一结果,这样在头脑中形成了固定练习,以后遇到相似的情景,他会自然而然地使用这种动作,可以说这是具有概括化的有意动作。

这种概括性动作成为幼儿解决同类问题的手段,即直觉行动思维的手段。

直觉行动思维的直观性与行动性
幼儿的思维与他的感知密不可分,例如一个孩子看到布娃娃,他会拿起布娃娃做游戏,但是当布娃娃被拿走后,他的游戏也停止了。

另一方面,他们的思维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进行,婴儿不会先想好了再行动,而是边做边想,当你问孩子怎样才能把桌子上的钥匙拿下来,他并不回答你,而是马上跑去拿。

初步的间接性与概括性
直觉行动思维的概括性表现在动作之中,还表现在感知的概括性。

儿童常以事物的外部相似点为依据进行知觉判断。

虽然直觉行动思维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在刺激物的复杂关系和反应动作之间形成联系,但由于缺乏词的中介,儿童对外部世界的反应只是简单运动性和直觉性质的,而不是概念的。

因此,它只能是一种“行动的思维”、“手的思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