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入侵的入侵途径、影响因素和外扩散机制

合集下载

第五章外来物种入侵、扩散过程与机制

第五章外来物种入侵、扩散过程与机制

主要内容 1 外来物种入侵过程与途径 2 影响外来物种入侵的因素 3 入侵生物学的核心科学问题
第一节 外来物种入侵过程与途径
生物入侵: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
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并给当地生态系统 和人类社会造成很大危害。
❖外来种(alien species):指那些出现在 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及扩展潜力意外 的物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包括所有可能 存活、继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体。
第五章外来物种入侵、 扩散过程与机制
2020年4月19日星期日
生物入侵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世界范围内打响
❖战争的敌人不是恐怖分子,而是一些外来的生物 病害。形成生物污染,危害土著群落的生物多样性 并影响了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人类 交往的增加以及全球环境的变化 ,生物传播、入侵、扩散的种类 和数量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增加的 趋势。由外来种所导致的生物入 侵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生态和经 济问题。
自然入侵:紫茎泽兰、飞机草、环颈鸽、
4
美洲斑潜蝇
人类运输引起意外入侵
吉普赛飞蛾
人类无意间带入
人类无意间带入
松材线虫
动植物园逃逸、人造物种释放
圆 叶 牵 牛
海 州 常 山
人为有意的引入
❖ 中国从国外或外地引入优良品种有着悠久的历史 。现在种植、养殖单位几乎都在从国外或外地引 种,其中大部分引种是以提高经济效益、观赏和 环保为目的的,但是也有部分种类,由于引种不 当成为有害物种。
大米草保护沿海滩涂
三裂叶豚草
(一)、外来物种的生物学特性 1、外来物种的生态福
沙漠玫瑰
2、外来物种的繁殖和传播特性
褐云玛瑙螺

生物入侵机制

生物入侵机制

生物入侵机制生物入侵是指一种物种(称为入侵物种)从其原来的分布范围扩展到新的地理区域,并对当地的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的过程。

生物入侵机制涉及到入侵物种的扩散、适应性、竞争、生殖和生态位等方面。

本文将详细阐述生物入侵的机制。

一、扩散机制生物入侵的首要步骤是入侵物种的扩散。

入侵物种利用不同的机制和途径来扩展其分布范围。

其主要机制包括人类介导的传播、被动传播和主动传播。

1. 人类介导的传播人类经济活动是促进生物入侵的主要原因之一。

人类通过交通运输、贸易活动以及引入外来物种等方式,加速了物种间的扩散速度。

例如,人类通过船只、飞机等工具跨越国界,无意中将入侵物种的种子、孢子或幼虫带入新地区。

2. 被动传播被动传播是指入侵物种利用自然力或其他物种的运输来扩散自己。

例如,某些种子能够附着在动物的毛发或羽毛上进行传播;某些昆虫可以随风飘散到远处。

3. 主动传播主动传播是指入侵物种通过主动移动来达到扩散的目的。

例如,一些入侵植物通过生长茎、根茎或分枝的方式,不断向周围环境扩展自己的范围。

二、适应性机制适应性是入侵物种成功侵入新环境的关键因素之一。

入侵物种通常具有较高的适应性,使其能够在新环境中存活并繁衍后代。

1. 快速繁殖相较于当地物种,入侵物种通常具有更快的繁殖速度。

它们能够迅速占领资源,使自己的数量快速增加,并增加与当地物种的竞争。

2. 广泛的适应性入侵物种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能够忍受不同的环境条件和生态位。

它们能够适应不同的温度、湿度和土壤条件,从而在新环境中找到适合生存和繁衍的条件。

三、竞争机制生物入侵往往与当地物种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

入侵物种通过竞争资源、将当地物种挤出生态位等方式,获得相对优势,从而压制或消除当地物种。

1. 资源竞争入侵物种与当地物种之间会争夺有限的资源,如食物、栖息地和水源等。

入侵物种通常具有更高的适应性和竞争能力,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使其数量增加。

2. 功争生态位生态位是生物在特定环境中的角色和功能。

生物入侵的危害、原因及防治措施

生物入侵的危害、原因及防治措施

生物入侵的危害、原因及防治措施
物种入侵是指物种从原来没有生存的地区进入,并开始成为当地生态系统一部分。

物种入侵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可能是巨大的,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本地物种的替代、生态系统的破坏及地区经济的影响。

物种入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引进贸易:人类将外来物种带入本地,可能是由于商业、食物和观赏目的。

2、自然扩散:某些物种会自然扩散到未入侵过的地区。

3、人为开发: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开发会造成当地植物和动物的破坏,也会加快物种入侵的速度。

4、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会改变当地的自然环境,从而改变原有物种的生态系统,也会加重或减少外来物种的入侵。

防止物种入侵的主要措施有:
1、引进检疫。

在超越本地的引进植物和动物时,必须对外来物种进行严格的检疫,以防它们带来伤害。

2、建立禁止区。

建立永久禁止区,可以防止当地物种替代,从而使当地物种保持原有的生态环境。

3、保护环境。

人们应当建立和恢复自然保护区,以维护和保护本地的生态平衡。

4、减少污染。

减少对当地水质、空气质量和土壤质量的污染,可以有效防止外来物种入侵。

外来物种入侵的入侵机制与传播途径

外来物种入侵的入侵机制与传播途径

外来物种入侵的入侵机制与传播途径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和全球化的加速,外来物种入侵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

这些外来物种的到来,可能会对当地的生态系统、经济和社会造成巨大的冲击。

那么,它们是如何入侵的?又通过哪些途径传播呢?外来物种入侵的机制多种多样。

首先,有些外来物种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它们能够在新的环境中迅速适应气候、土壤、水质等条件,并且在与本地物种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比如,某些外来植物可能具有更快的生长速度、更强的繁殖能力,或者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从而排挤本地植物的生存空间。

其次,缺乏天敌的制约也是外来物种成功入侵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原生地,这些物种可能受到天敌的控制,数量保持在一定的平衡范围内。

但当它们被引入新的地区后,由于没有了天敌的捕食、寄生或竞争,它们可以毫无阻碍地繁衍和扩散。

再者,人类活动的干扰也为外来物种的入侵创造了条件。

例如,大规模的土地开发、森林砍伐、水资源利用等活动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使得本地生态系统变得脆弱,更容易被外来物种入侵。

外来物种的传播途径也是五花八门。

其中,人为有意引入是一个常见的途径。

这可能是出于观赏、园艺、养殖等目的,人们将外来物种引进到新的地区。

比如,一些人喜欢养殖国外的观赏鱼或花卉,却没有意识到这些物种可能会逃到自然环境中并造成危害。

国际贸易和交通运输的发展也大大增加了外来物种传播的机会。

货物的运输、船只的航行、飞机的起落,都可能携带各种生物,包括植物种子、昆虫、微生物等。

这些生物可能会在运输过程中意外逃脱或者在目的地被释放,从而开始在新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此外,旅游业的发展也成为了外来物种传播的“帮凶”。

游客的行李、衣物、鞋子等都可能携带外来物种的种子、孢子或幼虫。

当他们在不同的地区旅行时,就有可能将这些外来物种传播到新的地方。

自然扩散虽然相对较少,但也不能忽视。

例如,一些鸟类可能会携带植物的种子进行远距离传播,水流也可能将水生生物带到新的水域。

生物入侵论文

生物入侵论文

生物入侵论文生物入侵论文摘要: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物种(非本地物种)进入并在目标地区大量繁殖、扩散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的现象。

生物入侵已经成为全球生态环境的重要问题,对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本论文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文献,探讨生物入侵的原因、影响及管理措施,为进一步研究与管理生物入侵提供参考。

一、生物入侵的原因:1. 全球化和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的增加导致物种的跨境传播增加,从而增加了生物入侵的风险。

2. 生态系统受损:受损的生态系统提供了外来物种定居和繁殖的机会。

3.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使得一些物种能够适应新的环境并扩散到原本不适宜的地区。

4.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如引入外来物种作为农作物或宠物,以及土地破坏等,都为生物入侵提供了机会。

二、生物入侵的影响:1. 生物多样性减少:入侵物种竞争本土物种资源,导致本土物种数量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

2. 生态系统功能丧失:入侵物种可能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破坏生态平衡。

3. 经济损失:生物入侵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损坏基础设施等,给经济带来损失。

4. 社会影响:生物入侵对人类健康、居住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产生影响。

三、生物入侵的管理措施:1. 早期预防:建立严格的检疫体系,减少入侵物种的引入。

2. 监测与预警:对潜在入侵物种进行监测与预警,及时采取措施控制扩散。

3. 生物控制:利用天敌、疾病以及生物杀虫剂等手段控制入侵物种的数量和分布。

4. 移除与根除:对已经入侵的物种采取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进行移除与根除。

5. 公众教育与意识提高:提高公众对生物入侵问题的认识,加强宣传与教育。

总结:生物入侵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对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制定更加严格的入侵物种管控政策以及加强公众教育与意识提高,可以更有效地管理和预防生物入侵。

此外,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生物入侵的机制和影响,为更好地应对和管理此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生物入侵的主要途径有两种

生物入侵的主要途径有两种

生物入侵的主要途径有两种生物入侵的主要途径有两种,一是自然入侵,即入侵物种随着气候变化,跟着风、水流、动物迁徙等侵入;二是人为活动,如贸易、旅游等出入境活动带入。

起因无意携带和全球变暖造成在第二届国际生物入侵大会上,有专家指出,外来物种入侵到一个地区之后,往往有一个过程,这个物种会慢慢生存下来,等到有一天会突然暴发出来。

很多生物入侵的例子,都是人为因素带过来的,比如柑橘蛆,这种虫子其实学名叫柑橘大实蝇,是一种仅危害柑橘的害虫。

柑橘大实蝇把卵产在柑橘内,卵孵化出幼虫,幼虫会不断破坏果肉,等长得老熟,再变蛹,钻出水果,掉到土缝里结茧,然后羽化成蝇,这样一代代循环。

很多人在旅游途中,买了很多水果,在吃的过程中发现这个虫子之后,就随手丢掉了,如果再多一点这种情况,这个虫子就很容易在这个地方生存下来,然后大规模暴发。

如果减少水果异地交叉,这种情况相对会好一些。

另外,随着国人旅游目的地越来越广泛,直接携带生物入境的国际会议如各种博览会等也明显增多,人员入境时有意无意传播入侵物种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给生物入侵的防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个时候,人们应积极配合海关等检疫部门的工作,到国外旅游时尽量避免去疫区,尽量不要带水果、花卉等易于造成生物入侵的物品。

数据显示,中国大部分入侵物种是人为引入或带入的,它们或作为牧草、饲料、工业材料、药用植物、蔬菜、草坪、养殖、观赏、生物防治等目的而被有意引进,或是随引进的原木、苗木、花钵、土壤而被无意传入。

比如松树的天敌“松材线虫”就是中国贸易商在进口设备时随着木材制的包装箱带进来的。

国内约有50%的外来植物和25%的外来动物是有意引入的。

为什么生物入侵在全球范围内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在万方浩看来,全球化背景下的气候变化、大气变化以及土地利用变化都是重要因素。

比如一些昆虫,因为气候变暖让它们第一次飞行时间提前,飞行能力提高,从而增加传入为害的可能性;有一些植物如红雀麦,因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提升,它单粒种子的重量在下降,但数量增长了三倍。

生态学中的生物入侵:探索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入侵机制与防治策略

生态学中的生物入侵:探索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入侵机制与防治策略

生态学中的生物入侵:探索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入侵机制与防治策略摘要生物入侵是全球生态系统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和人类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深入探讨了生物入侵的定义、影响、入侵机制以及防治策略。

通过分析生物入侵的生态学过程、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各种防治措施的优缺点,本文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以期为生物入侵的管理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引言生物入侵(Biological Invasion)是指生物由原生存地经自然或人为的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的环境,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以及人类社会经济造成损害的过程。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生物入侵问题日益严重,对全球生态安全构成了重大威胁。

生物入侵的影响1.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生物入侵会导致本地物种的衰退甚至灭绝,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入侵物种可能与本地物种竞争资源、捕食本地物种、传播疾病,从而改变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

2. 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生物入侵可能改变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过程,影响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稳定性和恢复力。

例如,入侵植物可能会改变土壤的养分循环,入侵动物可能会改变食物网结构。

3. 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影响:生物入侵可能对农林牧渔业生产、人类健康和基础设施造成损害,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例如,水葫芦的入侵会堵塞航道、影响水产养殖,红火蚁的入侵会危害农作物和人类健康。

生物入侵机制生物入侵的成功与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1. 入侵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入侵物种的繁殖能力、竞争能力、适应性等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其入侵潜力。

2. 入侵地的环境条件:入侵地的气候、土壤、生物群落等环境条件决定了其对入侵物种的接纳程度。

3. 传播途径:入侵物种的传播途径包括自然传播(如风力、水流)和人为传播(如国际贸易、旅游)。

人为传播是导致生物入侵的主要原因。

生物入侵的防治策略生物入侵的防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采取多种措施。

生物入侵机理及其防治

生物入侵机理及其防治

生物入侵机理及其防治一、引言生物入侵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它对生态系统、经济和社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许多物种通过人类活动或自然扩散逐渐扩大了其分布范围,导致了对本土物种的竞争、掠夺和破坏,从而破坏了生态平衡,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成本。

因此,了解生物入侵机理及其防治是非常重要的。

二、生物入侵机理1、引入机制生物入侵的引入机制主要包括人为引入和自然扩散两种方式。

人为引入是指人类通过运输、贸易和旅游等活动,将异地物种带入到新的地方;自然扩散是指物种自然扩张其分布范围或向新的地理区域迁移。

2、适应性机制生物入侵的适应性机制包括快速繁殖、适应性进化和对环境的适应性等方面。

快速繁殖是指引入物种具有在新环境中快速扩张的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占领新领域;适应性进化是指物种在新环境中快速进化,以适应新环境的条件;对环境的适应性是指引入物种能够适应新的环境条件,并能够利用新环境中的资源。

3、竞争机制生物入侵的竞争机制主要表现在物种对本土物种的掠夺、竞争和破坏。

掠夺是指异地物种对本土物种进行捕食和伤害;竞争是指异地物种和本土物种对栖息地、食物和资源进行争夺;破坏是指异地物种破坏本土物种的生产力和生境,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

三、生物入侵防治方法1、监控和早期预警监控和早期预警是提前发现和预测生物入侵的重要手段。

采用监控设施、人工巡查、气象预报等手段,监测潜在的生物入侵风险并进行预警,及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2、物理、机械和化学防治物理、机械和化学防治是生物入侵的常用防治手段。

物理防治主要是通过屏障、隔离和物理削弱等手段,防止异地物种的扩散;机械防治是通过人力和机械设备,大量清除的异地物种,包括手摘、手拉、人工鱼网等;化学防治是通过施用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对异地物种进行防治。

3、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本土或异地生物的生物学特性,来控制或灭绝异地物种的一种方法。

主要包括引进天敌、寄生虫、微生物和其他生物控制异地物种的繁殖和扩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金属元素
有些地方金属元素的含量很高,会抑制植物的生长。 但是这些地方还是长植物,这些植物多是外来种,这 些外来种有平衡体内外金属离子的功能。如豚草和三 裂叶豚草生长的土地铅的含量的背景值远高于中国的 土壤铅的平均含量,可见豚草和三叶裂豚草对铅具有 较强的耐受性。
2021/4/8
5.新栖息地的干扰程度
生物入侵
2012.02.21
黄开胜(09127008)
2021/4/8
Tel:13385696510
主讲内容:
1.外来物种的入侵途径; 2.影响外来物种入侵的因素; 3.外来物种扩散机制。
2021/4/8
一、外来物种的入侵途径
1.自然入侵
完全没有人为影响的自然分布区域的扩 散,植物种子或繁殖体可以通过风力、水流 自然传入或繁殖体靠鸟类和动物的力量实现 自然扩散。例如,紫茎泽兰、飞机草主要通过 交通工具的携带扩散入我国,薇甘菊可能是通 过气流从东南亚传入广东的。
(3)外来种的协同侵入
很多生物入侵的过程中存在着外来种之间的协同作用, 即通过几种外来种的相互配合而入侵。
(4)杂交在入侵种的意义
杂交也被认为是生物入侵成功的原因之一。外来种与土 著种杂交产生的后代可兼具有双亲的有利性状,还可能 产生2021双/4/8亲不具备的新特征,他们可以入侵并存活于双亲 不能生存的环境中。
2021/4/8
The end!
祝大家学习愉快!
2021/4/8
2021/4/8
(2)外来物种的繁殖和传播特性
入侵种的繁殖特性对其在新栖息地的种群建立具 有很大的作用。通常成功的外来种都有很强的繁 殖能力,能迅速产生大量的后代。传播能力强, 入侵种能迅速大量的传播,以便有更多的机会找 到适宜的生存环境。
(3)入侵种的遗传结构
入侵种群一般由入侵种少数个体发展而来的,由 于入侵种数量较小,因此入侵种群具有明显的奠 基效应,与原生地种群相比,遗传 多样性会降低。
2021/4/8
(2)外来种与土著种间的克生、竞争
外来种与土著种之间往往存在相互抑制作用,这类影响 在动植物中都存在,有时候是导致入侵成功的重要因素。 有些物种能够产生毒素或其他克生物质以抑制其他物种 的生长。研究发现成功的外来种在新栖息地环境条件下 的能力往往强于处于相似生态位上的土著种,在这种情 况下外来种可通过排挤土著种而获得成功。
2021/4/8
2.人类运输引起的意外入侵
依赖于人类的运输。例如,船只 携带、海洋垃圾、随进口农产品或货 物带入等,如假高粱的颖果出现在20 世纪70~80年代的从美国进口的粮食 中。
2021/4/8
Hale Waihona Puke 3.人类无意间带入在人类改变了的环境中传播并扩散 分布区域。如人们在农田、林场工 作的时候,交通工具、工作工具、 鞋底的泥土、运输的苗木等都可以 带入外来物种。例如,小叶冷水花、 草胡椒、松材线虫等。
温度是物种分布的限制因子之一。热带亚热 带入侵者更容易向北扩散。
2021/4/8
(二)影响外来物种入侵的内部因素 1.外来物种的生物学特性 (1)外来物种的生态幅
一般认为,成功的外来种对各种环境因子的生 态适应性幅度较广,可以在多种生态系统中生存, 其中许多物种可以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有 的则可以某种方式度过度过干旱、低温、污染等 不利条件,一旦条件适合就大量滋生。
有许多植物具有发达的无性繁殖方式,无性系 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向外扩张,从而达到扩散目 的。
2.膨压机制
有些植物的果实在生长过程中会在果实内产生 大量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吸收大 量的水分后,在果实内产生很大的膨压,当果 实成熟脱落时,膨压在果柄处释放,果实内包 含种子的物质自果柄处喷射出可将种子扩散到 离2021母/4/8株几米远的地方。
3.生物间相互作用的改变
由于人类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全球生物与多样性的 格局,自然也影响了生物群落中的许多重要生态 关系,如动物对植物的啃食、传粉和传播,根菌 的共生与固氮,动、植物内以及它们之间的竞争 与互助等,继而改变了入侵的效率与效应。
2021/4/8
三、外来物种扩散机制
(一)自动扩散 1.无性生长扩散
2021/4/8
(六)人类扩散 1.人类的主动传播
人类主动引种和训化各种经济植物、动物、鱼类 和鸟类的例子不胜枚举。如凤眼莲、互花米草等。
2.人类的无意传播
这类生物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传播: ①对人体的附着; ②对移动交通工具的附着; ③混入农作物种苗而得到传播;
2021/4/8
④混入其它生物得到传播; ⑤由于混入矿物或土壤而得到传播; ⑥其它的传播途径,如从生药店逃逸出的种 子,被人随意丢弃的种子等。
2.水分
土壤的含水量、水质、水位的高低会影响植物的入 侵生存,土壤的PH也会影响植物的入侵。在干旱和 半干旱地区,这些地方的水中含盐多,耐盐的植物 可202入1/4/8侵生存,如大米草。
3.土壤的营养
土壤肥沃或贫瘠影响植物的生长和种群的物种构成。 植物的外来种常出现于肥沃的栖息地如落叶林、草地 和开放的灌丛地,土壤肥力提高有利于外来种的入侵 和扩散。
5.动物的个体迁移、迁飞、成虫的飞翔
举例:原产于东半球的热带或亚热带的四纹豆象,通 过成202虫1/4/8飞翔进行近距离传播。还有美洲斑潜蝇…
(二)气流扩散
1.尘状扩散体
在依赖气流散布的生物中,有很多是通过产生微小 散布体来实现的。这些植物的种子的质量一般在 0.003~0.01mg之间。
2.囊状扩散体
2021/4/8
4.动植物园逃逸、人造物种释放
主要指那些从栽培植物和种植园中 逃逸出来后,逸生的种类。如荞麦、 南苜蓿、圆叶牵牛、多花黑麦草、海州常山等。
5.人类有意的引入
中国从国外或外地引入优良品种有着悠久的历史 。现 在种植养殖单位几乎都从国外或外地引种,其中大部分是 以提高经济效益、观赏和环保为目的的,但是也有部分种 类由于引种不当成为有害物种,如作为饲料引进的来自南 美的202凤1/4/8眼莲。
在一些具小种子的植物中,疏松的种皮常形成气囊, 有些气囊的形成也常和果实有关。如喜旱莲子草的 胞果。
3.具羽或绵毛扩散体
有很多生物常在果实或种子上形成羽毛或绵毛状构 造,从而有利于在空中飞翔。羽毛或绵毛可由各种 器官形成。
2021/4/8
4.具翅扩散体
扁平的翅为散布体提供了滑翔能力,翅可由各 种器官形成。
(3)环境污染 大气中硫化物和其他酸沉降代表了大气污染的一个侧面, 当酸沉降超出碱性土壤中的缓冲能力时,本地植物将面 临适202应1/4/8性更广的外来物种是竞争。
(4)土地利用变化和生境破碎化
土地利用的模式与生物入侵有诸多联系,比如生境的 斑块化产生边界,这些边界本身可能为外来物种的入 侵、定居提供适宜的环境,或者至少扩大了可借以侵 入内部的机会。已有研究表明,公路和铁路是入侵种 传播的主要途径,而港口和主要农业中心是许多外来 物种的突破口。
2021/4/8
7.全球变化
(1)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 由于植物有不同光合作用途径。当大气中的CO₂ 的浓度 发生变化时,具有不同固碳途径之间的竞争关系自然会 发生变化。
(2)紫外辐射的增加 紫外线的升高会刺激(尤其是单子叶植物)的形态和叶 伸展的变化,因而可能会对单、双子叶混合的群落里的 竞争有强烈的作用,进而促进生物入侵。
5.风滚型扩散体
有些生物散布体扩散不是靠在空中飞翔或滑翔, 而是为了在地表滚动,在滚动过程中使繁殖体 得以扩散。
6.气流弹射扩散
这种散布机制常与生物体的一些特殊结构有关。 许多具有干燥果实和较小种子的生物常采用这 种散布机制。
2021/4/8
(三)重力扩散
在所有的扩散机制中重力扩散常被忽视,其实很多植 物的果实或种子首先是在重力作用下跌落到地面后再 通过其他方式进行二次分布,然而纯粹的重力散布在 生物中较少见,较常见的是,重力散布与其它散布机 制如动物散布、水流散布等结合在一起。
一般认为栖息地受到干扰有利于生物入侵的发生。人类 进入生态系统的频率与外来物种入侵的机会存在相关性。 人类的频繁活动常常会干扰生态系统,从而给外来物种 的入侵带来机会,今年来已有实验证据表明干扰越强烈, 入侵越易发生。
6.新栖息地群落生物多样性
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对抵抗外来种的入侵起着关键性的作 用,物种组成丰富的群落较物种组成简单的群落对生物 入侵的抵抗能力要强。如在云南和四川已造成严重危害 的外来物种紫茎泽兰,其入侵的就是大面积的退化草地。
从以上5类入侵途径可以看出, 绝大部分的生物入侵是由于人 类活动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因 而生物入侵完全可以看成是人 类所造成的全球变化之一。
2021/4/8
二、影响外来物种入侵的因素
(一)影响外来物种入侵的外部因素
1.光照
植物的外来种受光照的影响。群落的林冠层透光率 的强弱,影响植物外来种的生存,林内的光线弱, 只有那些耐阴种可能入侵存活。
(5)干扰体系的变迁
干扰是许多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改变自 然干扰体系将为入侵提供机会。
(6)贸易和交通格局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和经济的全球化,自由贸易和经 济活动日益频繁,随之而来的是人与物资日益增长的 跨202国1/4/界8 活动,这不可避免的会引进更多的生物入侵。
(7)气候变化
Peter(1992)总结了有关物种地理分布区域 随气候变迁而变化的预测。他指出,气候的变化 和随之而来的迁移预示着许多物种将面临“外来 种”或至少是陌生的相邻物种种群的影响。他同 样提到干旱和火将提高入侵的可能性。
3.张力机制
有些植物的果实在果皮上产生弹性组织,这些组织在 果实生长过程中向某个方向不断积累张力,当张力达 到一定阈值时,突然释放,从而将果实内的种子弹射 出,并得到扩散。
4.吸胀和失水机制
有些植物常具有富含纤维素的后果皮,当潮湿果皮失 去水分或干燥果实吸收水分时,会在果实上产生不均 匀的应力,当应力达到一定阈值时,果皮在缝线上突 然打开,将种子弹射和散布出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