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领域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产科护理模式研究进展

产科护理模式研究进展

产科护理模式研究进展摘要:产科作为医院特殊的科室,更强调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产科护理工作直接影响了产妇的情绪变化、分娩能否顺利进行以及婴幼儿的健康发育。

因此为不不断改进提高产科护理质量,许多专家在产科护理方面做了大量的理论和临床研究工作。

本文将近些年的产科护理模式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产科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产科;护理模式;研究进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提供了更高的要求。

尤其是产科作为医院一个特殊的科室,相比其他科室更偏向于医疗质量,产科更注重护理服务的重要性[1]。

产科护理服务的优劣对于孕妇、产妇以及婴幼儿的健康成长均具有直接的影响。

近年来先后发展了多种产科护理模式,但是它们在服务主体、服务方式以及服务内容等方面侧重点各不相同,为了能够更好的改进和完善产科护理服务,本文将近些年产科护理模式进展进行综述如下。

1 功能制产科护理模式功能制产科护理模式是指医院根据门诊、产科以及产房功能对孕产妇围产期的各个阶段进行分段管理。

该管理模式的优点是对医院的人员、设备等因素要求较低,便于实施;其缺点为在分管管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也随其分段性质进行分工,这就限制了护理人员无法对孕产妇的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只能根据当前自己所负责的阶段对孕产妇进行集体统一护理,缺乏个性化和多样化护理措施,容易导致孕产妇心情波动等。

对婴儿来说功能制产科护理对婴儿集中管理,不利于婴儿的喂养。

2 以产妇和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模式以产妇和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模式强调在护理过程中以孕产妇为中心,所有护理服务均围绕母婴的健康和安全。

这种护理模式顺应了当下人们对产科护理的需求,因此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2]。

该类护理模式根据侧重点的不同可进一步细分为全程责任制护理模式、导乐分娩护理模式、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和人性化护理模式。

2.1 全程责任制护理模式采用一对一的护理模式,在产妇分娩的全过程中制定一名护理人员为产妇提供全程专业性的指导服务[3]。

妇产科医学的最新进展和挑战

妇产科医学的最新进展和挑战

妇产科医学面临的
挑战
分析当前妇产科医学面临的问题 和挑战,如不孕症、妇科肿瘤等 疾病的发病率上升,以及医疗资 源不足和不平等问题。
展望未来
探讨妇产科医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和可能取得的突破,以及应对挑 战的策略和建议。
02
妇产科医学最新进展
生殖医学技术
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
通过筛查胚胎基因,提高移植成功率和降 低遗传疾病风险。
04
妇产科医学未来发展趋势
个性化诊疗方案
01
精准医学
通过基因测序和生物标志物分析 ,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诊断和治 疗方案。
定制化手术
02
03
个体化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机器人 辅助手术等先进技术,实现手术 的精准化和定制化。
根据患者的基因型和药物代谢特 点,选择最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提高临床技能
通过模拟训练、手术观摩等方式,提高妇产科医生的临床操作技 能。
更新医学知识
定期组织妇产科医生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等,了解最新的医学理 论和研究成果。
强化实践能力
鼓励妇产科医生参与多学科协作,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完善政策法规,规范行业秩序
制定行业标准
建立完善的妇产科医学行业标准,规范诊疗流程和服 务质量。
卵巢组织冷冻与移植
为年轻癌症患者保存生育能力提供新选择 。
精子DNA碎片检测
提高男性不育症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胎儿医学与产前诊断
无创产前基因检测
通过孕妇外周血中的胎儿游离DNA,准 确检测染色体异常和基因突变。
胎儿镜手术
在宫内治疗双胎输血综合征等复杂疾病方 面取得突破。
胎儿超声心动图

妇产科医学前沿动态

妇产科医学前沿动态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及干预策略
发பைடு நூலகம்机制研究
深入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 病机制,探讨遗传、免疫、内
分泌等因素在其中的作用。
保守性手术治疗
采用腹腔镜下保守性手术,如 病灶切除术、子宫神经阻断术 等,保留患者生育功能。
药物治疗进展
研发新型药物,如芳香化酶抑 制剂、GnRH拮抗剂等,为子宫 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提供更多选 择。
根据患者的年龄、卵巢功能等,制定 个性化的促排卵方案。
遗传咨询在生殖健康中应用推广
普及遗传知识
加强遗传咨询的宣传和教 育,提高公众对遗传疾病 的认识。
提供专业咨询
建立专业的遗传咨询团队 ,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遗 传咨询服务。
推广基因检测技术
鼓励在生殖健康领域应用 基因检测技术,预防遗传 疾病的发生。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妇产科中应用实践
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
强调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以适应妇产科医学快 速发展的需求。
应用实践
通过案例教学、模拟训练、科研实践等多种方式,培养学员的创新 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效果评估
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对学员的创新能力、实践成果等进行 综合评价,不断优化培养模式。
现状分析
当前妇产科医学教育存在课程设 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实践 环节薄弱等问题,导致人才培养
质量参差不齐。
改革方向
针对现状问题,应优化课程设置 ,加强实践教学,推广以问题为 导向的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
质量。
实施策略
建立妇产科医学教育标准,完善 教学评估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
设,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
母婴互动心理干预对早产儿发 育的促进作用

无痛分娩的临床研究进展

无痛分娩的临床研究进展

无痛分娩的临床研究进展生孩子对于许多女性来说,是一场充满痛苦和挑战的经历。

然而,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无痛分娩为产妇带来了新的希望。

无痛分娩,也称为分娩镇痛,是指在分娩过程中采取各种方法来减轻产妇的疼痛。

近年来,无痛分娩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相关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一、无痛分娩的方法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无痛分娩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性镇痛和非药物性镇痛两大类。

药物性镇痛中,椎管内分娩镇痛是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这一方法是通过在产妇的腰部硬膜外腔置入一根细小的导管,持续输注低浓度的局部麻醉药和镇痛药,从而阻断分娩时的疼痛信号传导。

椎管内分娩镇痛具有镇痛效果确切、对母婴影响小等优点,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如低血压、头痛、局麻药中毒等。

除了椎管内分娩镇痛,静脉分娩镇痛也是一种药物性镇痛方法。

通过静脉输注阿片类药物,如瑞芬太尼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产妇的疼痛。

然而,静脉分娩镇痛的镇痛效果相对较弱,且可能会引起产妇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非药物性镇痛方法则包括导乐陪伴分娩、水中分娩、呼吸法、按摩法等。

导乐陪伴分娩是指由有经验的助产士或导乐人员在产妇分娩过程中全程陪伴,给予心理支持和生理指导,帮助产妇缓解疼痛。

水中分娩是让产妇在温水中分娩,利用水的浮力和温热作用减轻疼痛。

呼吸法和按摩法则通过调整呼吸节奏和对身体特定部位进行按摩来分散产妇对疼痛的注意力。

二、无痛分娩的时机关于无痛分娩的时机,过去认为应该在宫口开大到一定程度(通常为 3 4 厘米)后再开始实施。

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早期实施无痛分娩(即在产妇有镇痛需求时,无论宫口开大程度如何)并不会增加剖宫产率,反而能够更好地减轻产妇的痛苦,提高产妇的满意度。

三、无痛分娩对母婴的影响无痛分娩对母婴的安全性是产妇和家属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大量的研究表明,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和规范操作的前提下,无痛分娩对母婴的影响是极小的。

对于产妇来说,无痛分娩可以显著减轻分娩时的疼痛,降低产妇因疼痛而产生的应激反应,减少产后抑郁的发生。

妇产科学数据分析报告(3篇)

妇产科学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生育政策的调整,妇产科学领域的研究和实践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更好地了解妇产科学的发展现状,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本报告通过对大量妇产科学数据的分析,旨在揭示当前妇产科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为相关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1. 数据来源本报告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妇产科学相关统计数据;(2)各级医疗机构提供的妇产科学临床数据;(3)国内外相关学术期刊和数据库中的妇产科学研究成果。

2. 数据处理为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以下处理:(1)数据清洗:剔除重复、错误和不完整的数据;(2)数据整合:将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数据集;(3)数据分析:运用统计学和数据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

三、数据分析结果1. 妇产科学领域热点问题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当前妇产科学领域热点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孕产妇死亡率:近年来,我国孕产妇死亡率有所下降,但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生育政策调整: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高龄孕产妇比例增加,对医疗服务提出更高要求;(3)妇科肿瘤:妇科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对妇女健康造成严重威胁;(4)出生缺陷:出生缺陷是我国儿童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2. 妇产科学发展趋势(1)医疗服务水平提高: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妇产科学领域的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2)远程医疗服务:远程医疗服务在妇产科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患者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3)人工智能在妇产科学领域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在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3. 存在的问题(1)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足:基层医疗机构在妇产科学领域的服务能力相对较弱,难以满足群众需求;(2)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妇产科学领域专业人才短缺,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3)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妇产科学领域的支持力度,但仍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

人工智能在产科护理实践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人工智能在产科护理实践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人工智能在产科护理实践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AI)已经逐渐渗透到医疗领域的各个角落,产科护理实践也不例外。

随着人们对母婴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以及对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期望不断增长,AI 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研究正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

AI 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范围广泛,涵盖了从孕期保健到产后康复的整个过程。

在孕期,AI 可以通过对孕妇的健康数据进行分析,提供个性化的孕期营养和运动建议。

例如,基于孕妇的体重、年龄、孕期阶段以及身体状况等因素,AI 系统能够制定出适合个体的饮食计划和运动方案,帮助孕妇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降低孕期并发症的风险。

在产前检查方面,AI 技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统的超声检查需要医生凭借经验和专业知识来判断胎儿的发育情况,而 AI 辅助诊断系统则可以对超声图像进行快速、准确的分析。

通过深度学习算法,AI 能够识别胎儿的结构异常、生长发育迟缓等问题,为医生提供更客观、更可靠的诊断依据,从而提高产前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分娩过程是产科护理中的关键环节,AI 在此同样有出色的表现。

智能分娩监测系统可以实时收集产妇的生命体征、宫缩强度和频率等数据,并进行分析和预测。

当出现异常情况时,系统能够及时发出警报,提醒医护人员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母婴的安全。

此外,AI 还可以根据产妇的个体情况,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分娩镇痛方案,提高产妇的分娩体验。

产后护理是母婴健康的重要保障,AI 在这一阶段也大有用武之地。

产后抑郁是许多产妇面临的问题,AI 可以通过对产妇的情绪、睡眠、饮食等数据进行分析,早期识别产后抑郁的风险,并提供相应的心理干预建议。

同时,AI 还可以用于产后康复的指导,根据产妇的身体恢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促进产妇身体机能的恢复。

然而,尽管 AI 在产科护理实践中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数据质量和安全性是至关重要的。

产科护理涉及到大量的个人隐私信息,如何确保这些数据的安全存储和合法使用,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

现代妇产科进展读书报告

现代妇产科进展读书报告

现代妇产科进展读书报告前言妇产科是医学中最为特殊且具有挑战性的专科之一。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妇产科学在诊断、治疗、保健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的进展。

本报告就现代妇产科进展进行了阐述和总结。

产前诊断技术的进展近年来,产前诊断技术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包括羊水穿刺、绒毛活检、胎盘组织细胞培养、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等。

这些都为早期发现胎儿先天性畸形和染色体异常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方法,使得孕妇和胎儿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治疗。

人工辅助生育技术的发展随着生育方式和观念的多样化,人工辅助生育技术的发展得到了很大的促进。

包括试管婴儿、卵子冻存、胚胎移植和捐赠、人类精子库等技术的出现,为需要辅助生育的夫妇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同时也催生了一个名为“不育治疗”的新兴领域。

产妇保健技术的提升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女性往往以事业为重,导致对于孕育下一代的重视程度不够。

鉴于此,产妇保健技术的提升尤为重要。

随着产科学的发展,“产妇疼痛管理”、“产后康复护理”等成为了妇产科医生们不断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科学、规范、安全的产妇保健技术对孕妇的整体健康和胎儿的安全至关重要。

妇科疾病防治技术加强妇科疾病防治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新型病原体的不断出现和耐药性的不断增强,很多女性的妇科疾病对医生的检测和治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此以外,低位宫颈癌筛查技术、宫腔镜技术、微创手术等技术的不断成熟也为医生们治疗妇科疾病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手段。

结束语总的来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的意识不断提高,妇产科医疗水平得以快速发展,婴幼儿和孕产妇疾病等不良症状减少,这充分表明了中国妇产科医生所做的巨大努力。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妇产科学在未来的开发中也会朝着更加人性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妇产科实验报告

妇产科实验报告

妇产科实验报告近年来,妇产科领域的研究和实验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为妇女的健康和生育提供了更可靠的保障。

本篇报告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讨论妇产科实验的相关成果。

一、生殖健康调查关于生殖健康的调查是妇产科实验的基础。

通过广泛的问卷调查和人群样本采集,研究人员可以获得关于生育率和不孕症的大量数据。

这些数据对于了解不同人群的生育状况以及不孕症发生的原因具有重要价值。

实验结果显示,生活压力、生活习惯、环境因素等都与生殖健康有着密切关联。

二、妊娠监测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妊娠监测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例如,超声波技术的不断完善,使得早期妊娠、多胎妊娠和胎儿发育异常等问题可以更早更准确地被发现和诊断。

此外,新型血液检测技术的应用,使得孕妇可以通过简单的血液检查来了解胎儿的健康状况,并及时进行干预治疗。

三、孕早期和孕中期的营养研究孕早期和孕中期的营养摄入对于孩子的发育至关重要。

妇产科实验研究表明,孕妇应合理摄取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以保证胎儿正常的器官和系统发育。

此外,研究还发现,孕妇体内缺乏叶酸等重要营养物质会增加胎儿神经管畸形的发生风险。

因此,科学合理的饮食搭配和适当的补充营养素对孕妇和胎儿的健康都至关重要。

四、分娩和产后护理改进分娩是妇产科实验研究的重点之一。

研究人员通过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改进了分娩技术和方法。

例如,无痛分娩技术的普及,极大地减轻了分娩过程中的疼痛和不适感,提高了孕妇的分娩体验。

此外,产后护理的改进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针对产后恶露排出不畅、乳汁分泌不足等问题,科研人员通过实验探索了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了产妇的康复速度和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妇产科实验在生殖健康调查、妊娠监测技术、孕早期和孕中期的营养研究以及分娩和产后护理改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这些成果为妇女的健康和生殖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和指导,不仅促进了妇女的个人健康发展,也有助于提高人口质量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科领域的研究进展来源: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09 第2期作者:杨慧霞单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入站时间:2010-01-20 13:19:00近年随着医学诊治手段不断提高,我国产科领域已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在降低我国孕、产妇及围产儿的死亡率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目前,部分沿海发达地区孕、产妇死亡降低到20/10万,与发达国家接近。

2009年北京市孕、产妇死亡率已降到15/10万以下。

导致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仍是产后出血,基于绝大多数产后出血所致孕、产妇死亡是可避免的,并且可以创造条件避免,这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正确处理。

我国各级政府为减少孕、产妇死亡,尤其产后出血所致死亡,已经采取了许多相应措施。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产科学组于2009年制定了符合我国国情的产后出血诊治指南[1],旨在规范和提高我国妇产科医生对产后出血的预防、干预和处理能力,以减少孕、产妇出现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的发生。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产科研究逐渐涉及胎儿和新生儿。

随着胎儿监护手段不断提高以及促胎儿肺成熟技术的发展,围产儿死亡率明显下降。

胎儿畸形是目前导致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进一步提高我国出生人口质量,减少畸形儿出生是产科领域比较关注的问题。

1出生缺陷的防治策略我国是出生缺陷高发国家之一,出生缺陷不但已经成为我国围产儿、婴幼儿的主要死亡原因,而且部分存活者因严重残疾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与精神压力,成为我国人口安全问题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是我国的重要国策,积极实施一级、二级干预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

国家科技部在“十五”和“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中均重点支持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的研究。

1.1产前筛查唐氏综合症是足月活产儿中最常见的染色体异常。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逐步开展了中孕期母血清生化指标联合筛查唐氏综合症。

筛查高危者进一步进行羊水穿刺、羊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核型分析,对降低我国唐氏综合症儿的出生起到一定的作用。

通过对中国孕妇妊娠中期血清二联筛查(AFP、f-βHCG)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研究,获得了中国妊娠中期孕妇人群的正常值范围,对推动我国产前筛查工作起了重要作用[2]。

我国目前广泛开展的是检测费用相对较低的中孕期母血清上述二联标志物筛查,假阳性率多在5%~8%,检出率在60%以上。

但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很多筛查单位由于缺乏良好的环节质量管理,标准化操作规程不健全,忽略影响筛查结果的因素控制以及最终妊娠结局随访率低下,使筛查效果不确切,造成人力、财力的严重浪费,给孕妇及其家庭带来不必要的精神负担。

为提高产前筛查效力应重视筛查各环节的质量管理,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各实验室在临床应用前必须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校正[3]。

产前筛查质量的评价主要根据产前筛查结果与妊娠最终诊断的符合率。

所以,对所有参加产前筛查的孕妇跟踪随访至得到明确诊断十分重要。

详细记录妊娠结局及胎儿或新生儿的异常情况。

1.2快速诊断方法在临床应用随着产前筛查的广泛开展,目前常规羊水、绒毛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核型分析的能力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为此,国内学者不断探索更快捷、简便的分子细胞学/分子遗传学方法,如荧光原位杂交(FISH)、比较基因组(CGH)、微阵列CGH、光谱核型分析(SKY)以及定量荧光PCR、实时荧光PCR等。

上述快速诊断方法已陆续在临床上应用。

另外,孕妇外周血中胎儿游离DNA及RNA的发现为无创性产前诊断提供了新途径,目前这一领域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今后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1.3二维超声筛查胎儿染色体疾病与许多超声标记物相关,如颈部NT增厚、鼻骨缺失、轻度的脑室扩张、脉络丛囊肿、心脏和肠道强回声以及严重的胎儿发育受限等。

因此,应尽快将超声标记与现有的筛查方法有机结合,提高产前诊断检出率。

我国以医院为基础的出生缺陷监测结果表明,胎儿结构畸形是最常见的出生缺陷,利用孕中期二维超声筛查是产前筛查胎儿结构畸形主要手段,可检出多数出生缺陷胎儿。

在超声产前筛查的基础上,进行超声产前诊断,有条件的地区医院对于特殊病例可以联合MRI进一步提高胎儿结构畸形的产前诊断准确率。

总之,胎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胎儿疾病的治疗对改善围产儿结局意义重大。

随着胎儿输血、引流和激光治疗技术的发展,胎儿治疗学、胎儿手术学正在蓬勃发展,我国也开始这方面探索[4]。

2健康与疾病发展起源学说对产科领域的挑战上世纪90年代英国David Barker教授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揭示孕期营养缺乏、胎儿低出生体重对其成年期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病、糖代谢异常、中心性肥胖和血脂异常等一系列疾病的发生有重要影响,David Barker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成人慢性疾病胎儿起源”的假说,该领域研究受到全球学者的关注,使医学界对胎儿的营养、代谢发育研究更加重视[5]。

近年来,该领域研究发展迅速,大量临床流行病学及动物实验等研究证明胎儿在宫内发育中受到遗传、宫内环境的影响,如孕妇营养、糖皮质激素暴露等均能影响胎儿发育编程(early life programming and imprinting),这不仅会影响胎儿期的生长发育,并可能产生持续的结构功能改变,导致将来一系列成年期疾病的发生,同时,出生后生命早期的生长方式也对成人期发病存在重要影响。

基于胎儿宫内以及出生后发育可塑期婴儿生长特点也对将来疾病的发生产生一定的影响,2000年国际上正式提出健康与疾病的发育起源学说(developmental origins of health and disease,DOHaD)[6,7]。

目前围绕宫内环境对成年疾病影响的机制,涉及胎儿发育关键阶段营养以及其他因素,通过对基因表达的影响,即表观遗传学引发疾病的发生,这种基因调控功能改变可以隔代间相传[8,9]。

我国的研究资料也进一步证实上述研究结果。

利用我国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出生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结果显示:胎儿生命早期遭受食物供给不足、营养不良会导致成年后肥胖危险性增加。

中国安徽与广西在1959~1960年困难时期出生者成年后精神分裂症发病也增加2倍,孕期饥饿使得胎儿早期发育受到影响,导致以后精神分裂症发生危险增加,可能是通过甲基化的机制(epigenetic effect)影响到后代表型的改变。

2009年在智利召开的第六届国际DOHAD大会上,许多临床和基础研究结果表明胎儿发育早期的宫内营养环境可以通过表观遗传学调控影响成年疾病的发生。

另外,胎儿出生体重与成年后患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之间呈“U”型关系,即胎儿宫内能量供给过度,胎儿高血糖暴露等导致胎儿高出生体重,尤其机体所含脂肪组织过多均增加胰岛素抵抗和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

目前,我国孕期营养缺乏已减少,但是孕期营养过剩、胎儿高血糖的暴露对健康的影响值得关注。

我国学者以从临床流行病、动物模型等方面对这一领域进行研究[10,11]。

初步研究表明宫内或生后早期不利的环境因素使胎儿或婴幼儿DNA甲基化或组蛋白的共价修饰发生改变,导致出生后胰岛素作用的主要靶器官存在胰岛素相关信号通路的基因表达异常,致葡萄糖不能被恰当利用,机体出现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但在生后早期这种改变有一定程度的可逆性。

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将重点支持宫内环境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及预防控制研究,主要研究宫内环境与儿童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宫内环境与子代早期生长模式等因素与儿童代谢综合征各组分或预示因子的相关性;筛选确定生命早期儿童代谢综合征的早期预警指标等。

总之,目前我国孕期营养不合理、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发生增加等导致巨大儿发病率明显升高,与之伴随的成年肥胖、2型糖尿病发生也会明显增加。

呼吁国内产科以及相关领域的工作者应关注孕期合理营养指导,给胎儿提供一个理想的宫内环境,同时重视出生后早期生长监测,这对减少危害我国成年人健康的慢性疾病如2型糖尿病、肥胖、高血压以及冠心病等将起到重要作用。

DOHaD学说的提出让人们更加深入意识到产科工作的质量会影响几代人的健康问题。

3妊娠期并发症的诊治进展3.1妊娠期糖尿病诊断与治疗进展近年随着妊娠期糖尿病筛查的普及,广大产科医生认识提高,我国妊娠期糖代谢异常的检出率不断增加。

但是,长期以来其诊断标准国内外尚不统一,导致诊断的混乱。

为解决这一问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资助进行了高血糖与不良妊娠结局的研究(hyperglycemia and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 study,HAPO)。

该研究历时7年,收集2000年7月~2006年4月9个国家15个医学中心25 000余例孕妇入组,检查其妊娠24~32周75 g OGTT结果。

如果空腹血糖>105 mg/dL(5.8 mmol/L)或OGTT 2h血糖>200 mg/dL(11.1 mmol/L)接受治疗。

其他孕妇进行随诊观察,了解不同血糖水平与围产儿结局。

根据HAPO研究结果[12],提示在空腹血糖≤105 mg/dL(5.8 mmol/L)或OGTT 2 h血糖≤200 mg/dL(11.1 mmol/L)孕妇中,随着血糖值升高,围产儿不良结局逐渐增加。

在此研究结果基础上,国际妊娠期糖尿病专家组推荐妊娠期糖尿病(GDM)诊断标准。

孕期进行OGTT试验时,葡萄糖负荷应采用75 g葡萄糖,空腹血糖5. 1mmol/L(92 mg/dl),服糖后1 h血糖10.0 mmol/L(180 mg/dl),服糖后2 h血糖8.5 mmol/L(153 mg/dl)。

此推荐标准比以往GDM诊断标准降低,其益处在于,通过对诊断出的GDM进行合理饮食指导,必要时增加胰岛素可以降低轻度血糖升高导致的胎儿过度生长发育、巨大胎儿、肩难产和剖宫产的风险[13]。

长期以来,妊娠期高血糖控制主要应用胰岛素,孕期禁用口服降糖药,近年许多研究显示,格列苯脲几乎不透过胎盘,GDM孕妇在孕13周后应用是安全有效的,但尚不建议在孕前患有糖尿病的孕妇中应用。

二甲双胍属FDA B类药物,妊娠前和妊娠早期应用不增加胎儿畸形和流产的发生,该药在GDM孕妇妊娠中、晚期应用可以有效控制血糖,但其远期安全目前仍有争议。

目前不建议常规孕中、晚期应用二甲双胍。

胰岛素的类似物门冬胰岛素(诺和锐)是目前唯一批准可以安全用于妊娠的胰岛素类似物,在有效控制餐后血糖避免低血糖发生等方面优于普通人胰岛素。

另外,孕前糖尿病患者其胎儿畸形和围产儿死亡率较高,通过孕前严格控制血糖维持孕早期血糖正常可明显降低胎儿畸形的发生风险。

对于准备妊娠的糖尿病患者,建议应将口服药物改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并尽量将血糖控制接近正常,HbA1c<7%后再怀孕,以改善围产结局。

3.2HELLP综合症的治疗进展HELLP综合征是指子痫前期并发溶血(hemolysis,H)、肝酶升高(elevated liver enzymes,EL)和血小板减少(low platelets,LP)等综合症,属于一种严重的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为0.5%~0.9%,占重度子痫前期的10%~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