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极拳精义
八极拳内功:凝神、固精、调血、理气,坚实内外,增进技击之力

八极拳内功:凝神、固精、调血、理气,坚实内外,增进技击之力八极拳乃“内外兼修、意形俱练”之功夫也。
盖技击一道也。
内外坚实心神镇静,招术精熟,才能大敌当前心不为动,气力充沛,处之泰如,所谓游刃有余也;若内脏脆弱,气血不充,外力为无源之水,而只修内不修外亦难临敌,难以致用,神志不清,杂念重生,临敌必神魂动荡,心中无主,难操进退之机,招术不熟必致临敌时手足无措,难言制敌,命中之方故技击一道,以坚定身体内外为根本,镇定意志为主宰,精熟招术为克敌要道,三者具备方臻神化之境。
八极拳本内外兼修之拳术,对身心锻炼克敌招术,已具备于各套拳路中,拳中各式,无一式不具备形神及克敌招术之锻练。
此外尚有锻练形神之专门功夫练后天,先天此功夫不仅为凝神,固精、调血、理气、坚实内外,所必须,亦为增进技功也。
(一)调养功:此为固内藏,调气血,养精神之方法,专主宁心神。
理气血。
1、数息功:直身站立,两手插腰,两脚平行,与肩同宽,挺腰开胸,眼微闭,眼观鼻,鼻观口,口问心。
舌抵上腭随呼吸意守丹田,抛去一切杂念,一呼一吸为一数,缓吸深呼纳清吐浊,运动内脏,蠕摩内腑以资健康。
除直立法外更有坐法,卧法、睡法等多种练法。
2、内功:亦用调息,以意导气检查身体各部机能,并以意导气血于患处祛治病症,此法不数息,数息功,内功均要自然呼吸,排除万虑意守丹田,均于练拳后,或子午时于空气新鲜与宁静之环境中行之,意四大皆空,全身通明,能体察自身脉络,循环与脉博跳动声。
3、养目功:此功有以下几种:(1)每日清晨于无风雨时在野外空旷外行之,背向太阳,合眼后,眼珠左转七次右七次,而后尽力睁开视远处景物,每日行数次能增强视力。
(2)视微物法:视久则微物大,久练能视较远外微物。
(3)搓眉及耳根:可作以上两种辅助功,动作随上述两项行之。
(4)夜眼功:此功于黑夜中蹲伏或站立,熟视景物,久之能在夜间辨识敌方与对手动作,一如白昼。
4、聪耳功:此功有以下几种:(1)于夜静时闭灯冥生静察屋内外细微响声,久之能令耳聪。
名拳轮舞——八极拳

名拳轮舞——八极拳“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八极拳,中国拳术名称。
“八极”意为发劲可达四面八方极远之处。
其动作朴实简洁,刚猛脆烈,多震脚发劲动作。
八极拳的“八极”一词原为古地理概念,源于汉《淮南子·坠形训》“天地之间,九州八极”。
“八极”用于武术,则取意于“八方极远”之地。
清末时,因黄四海、李书文等人而闻名中国。
八极拳现在盛行于中国北方及台湾。
后传入日本、韩国及其他国家,如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丹麦、意大利等地。
主要内容一、金刚八势(基本开门练法):撑锤(崩弓窜箭急)、降龙(五岳朝天锥)、伏虎(六合扑地锦)、劈山掌(劈山斧加钢)、探马掌(登山探马准)、虎抱(圈拦虎抱急)、熊蹲(熊蹲硬靠挤)、鹤步推(鹤步推山稳)。
二、六大开六大开为八极拳之绝技,意为先开门,后进招,凡与敌交手均不离此术。
六大开是顶、抱、单、提、挎、缠。
练六大开以三靠三合为要点招不离胯。
三、八极拳小架(同时可以配泥球耗软架)。
四、练习八极拳时应先做好准备工作。
习练时要先轻后重,先慢后快,同时舌抵上颚、发力时伴以哼哈之声,以达内外合一,劲力完整之要求。
其它部位的动作也要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全身上下协调一致。
五、大小劈挂掌:练习八极拳必须辅练劈挂掌,刚柔相济,力达四方。
因此有“八极加劈挂、神鬼都害怕”之说。
六、辅助操练的有:搂桩、靠桩、顶弓掌板、抽袋、跑砖等。
七、对练项目有:八极对接拳、八极对劈挂、八极对爪拳。
八、器械有:1.六合大枪、双盘枪点(滑大杆子)、耗大枪架、子龙枪。
2.大六合刀、小六合刀、雪片刀、万胜双刀、拦马撅(扑刀)、春秋大刀。
3.月霞剑、青萍剑。
4.震山棍(行者棒)。
其它有双戟双钩、鸳鸯铽、雁翅镗等。
九、双练器械有:对劈月霞剑、对盘六合枪、单刀拐进枪、扑刀进枪、春秋刀对双剑、三节棍对双拐、梢子棍对枪十、其它有易筋经、大架太极、罗汉拳等。
八极架:练八极拳者多从“八极架”入手,亦有人称其为“功架拳”、“小八极”或“小架子”,是八极拳的基本功,也是八极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极拳精义

小架变化歌悟空问路出开胸肘双拳一合出二郎捆人按阴掌出指上打下挖目掌出
禁闭敌人上步出迎面掌左手掸开出牵线手护裆出双手接拿揣裆出前鹏步揣裆跨步
出阎王三点手跪膝出上撑下搂转身出抱拿撞捶出小缠穿袖出中平掌拧身出撩阴腕
退步出插掌搜裆出缠肘。
夫人之生也万事劳其形百感困其志无时无刻不处于天地万物困扰之中。先天所赋有限
苟非后天以补先天俾获得坚强之体魄方能战胜世物之困扰御侮以图存。八极拳者正为此
而作也。此拳将健身与技击熔为一炉顺会先天自然之能对人之精神与肉体并练内脏与
外躯兼修使全躯内部循环、神经、消化、排泄、呼吸诸系统及躯干筋骨经过锻炼更加坚
有放后肘催前启前肩催两手内外上下要完整一气即所谓劲整也。总之劲之发也
须以意为指挥运气以促力根在脚发于腿主于腰发于两肩出于足趾手指气力相辅
气促力走力由气发一极动百极响应一者不具则失其髓。又所谓三催着即步催、身催、
手催也有式止而力仍前贯之势劲断意不断形断而神又相连吞即蓄吐即发。吞吐是
肩切胯一空胸紧腰折腰叠肚屈脚束身拧腰松胯缩颈长臂身法也你进我亦进你
退我亦进手到步随步法也。
进退歌曰进步捷如风失机退宜快乘势侧锋人身稍向前迈掌实即须吐一发声
使惊怪变化如故龙迟速分胜败。
超避歌曰超避须眼快左右见机行超澜避中取实自虚中生山重身难压隙开且
存八意。五行者即心动如火烟肝动如飞行肺动如雷响脾肾紧相连五行一齐放气
势可冲天八意者即八式也外行必须协调一致气由心生起鼻尖落丹田。练架子及八极
拳最忌者为腆胸弯腰敞膝翘臀耸肩缩颈身躯不正内外不合上下不随上身发力过
大和练空不存
四小架各式之练习。悟空间路向前迈步时忌向前侧身。变开胸肘时要直向前不要侧
八极拳精义、拳理、基本功

八极拳精义、拳理、基本功八极拳精义、拳理、基本功八极拳始祖引用“八极”一词定为拳名,非常绝妙。
“八极”属古地理概念,“八”为数字,“极”为顶端,远端之意。
“八极”系天地间四面八方极远的地方。
《淮南子·地形训》记载曰:“天地之间九州八极”又“九州之外乃有八殥,八殥之外而有八紘,八紘之外乃有八极”。
“殥,犹远也紘,维也,维络天地而为之表,故曰紘也”。
此为“八极”一词之正解。
八极拳,行拳必内存八意,外具八形,劲发八面。
警,慌、毒、猛、烈、神、急。
内存八意方可先机制胜;外俱八形始堪进退;应敌时身体中正,劲发八面,不偏一隅,方能以稳重厚实而博人。
“八意”“八形”“八面”均以“极”字为宗旨。
此为“八极拳”之所由来也。
本拳又称开门八极拳,盖取应敌进招不离硬开门之意也。
八极拳内存八意,八意者:警、慌、狠、毒、猛、烈、神、急是八种攻防意识,需精心修炼,达到极限为目的。
警:是极其高度的警觉意识;慌:是指在慌乱中,处变不惊,镇定自如的意识;狠:是指极其凶狠、凌历的意识;毒:是指极其残忍毒辣的意识;猛:是指极其勇猛剽悍的意识;烈:是指极其强烈狂暴的意识;神:是指极其神速顽强拼博的意识;急:是指极其快捷急发的意识。
八极拳外具八形。
八形者:龙、虎、熊、猴、燕、犬、鹰、鹑。
八形要象形而取其意,用其神。
龙:龙能隐潜腾伸,呼风唤雨,翻江搅海,隐形无踪,出没无常。
进步捷如风,变化如蛟龙。
虎:勇猛、凶残、霸气、猛进、猛扒、猛撞、猛插、猛楼、猛按的威猛之气势。
熊:沉稳、镇定、坚实、厚重,蹲靠、硬碰、硬撞、挤靠、上掀、拔根。
猴:机警快捷、动如疾风、快如闪电、愣打、快接、急弹。
燕:敛体束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侧锋而入,见隙即钻。
犬:凶猛剽悍,反应敏锐和非凡的听觉和嗅觉。
鹰:目锐、利爪、束身闪钻,迅猛快捷,急冷狠抓。
鹑:极快的起动。
急突善钻的高超技能。
发招似鹑突也。
外俱八形:模仿八种动物的习性特点,用其神,取其意,化其技。
八极拳“劲发八面”不偏一隅,方能稳重厚实,健力而博人。
(完整word)八极拳(精)

八极拳(一)魏彦丰八极拳是我国传统的优秀拳种之一。
它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诸省,南方及海外也见。
河北沧州是八极拳的发源地,是清朝康熙年间一个名叫“癞”的云游高僧始传给吴钟,尊“癞”为始祖一世,吴钟为初祖二世,迄今历经200多年不衰.40年代末,原南京中央国术馆,将八极拳列为必修拳术。
八极拳随之广传全国,饮誉海外.八极拳动作节短势险,猛起硬落。
发力暴猛.以其刚烈雄健、朴实简洁的风格和独特的技击特点著称于世。
拳谚曰:“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
可见它在我国武坛众多门派中的地位。
八极拳练法要求:一练拙力如疯魔,二练软绵封闭拨,三练寸截寸拿寸吐露,四练筋骨皮肉合。
八极拳套路图解起式两脚并步,身体自然站立,两臂自然下垂于两腿外侧,掌心均向里,掌指均向下,目视前方(图1)。
要点:头要端正,颏微收,挺胸,直腰,收腹,身体自然正直,两臂自然下垂。
第一段1。
并蹲步栽捶两脚右拧,身体右转90度,两腿屈膝半蹲,成为并蹲步,右拳直臂向下栽拳于小腹前,拳眼向里,拳面向下,左拳屈于右腋前,拳心向里,拳面斜向右,目视前方(图2).要点:头要端正上领,颏微收,挺胸,直腰,收腹,气向下沉。
2。
抱拳弹腿左拳收抱于左腰间,拳心向上,拳面向前,同时,左腿支撑身体,右腿提起向前弹踢,右脚脚崩平,脚尖向前,目视右脚尖方向(图3)。
要点:支撑腿要稳,弹踢要迅猛,短快,力达脚尖。
3。
马步劈拳身体左转,右腿屈膝收回扣于左脚膝窝处,成为扣腿,同时,两拳向外、向上侧平举,与肩平,两拳拳眼均向上,拳面均向外,目视前方(图4)。
接着,两拳直臂向下、向里交叉于腹前,左臂在里,右臂在外,两拳拳心均向里,两拳拳面斜向下,目视前方(图5)。
不停,右脚向右侧落步,两腿屈膝半蹲,成为马步,同时,两臂直臂交叉上举外分,左拳屈肘收抱于左腰侧,拳心向上,拳面向前,右拳翻拳向右下侧劈砸,拳面向右,拳背向下,高与肩平,目视右拳方向(图6)。
要点:扣腿要稳,扣腿、抡臂、砸拳动作要连贯,一气呵成。
八极拳精义

八极拳精义八极拳之含义'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八极拳,'八极'之意,拳谱云,'八”为阴阳,“极”为巧妙变化趋于极远,“八极”意为发劲可达四面八方极远之处。
八极拳的'八极'一词原为古地理概念,源于汉《淮南子·坠形训》'天地之间,九州八极'。
'八极'用于武术,则取意于'八方极远'之地。
拳名八极亦是吸取拳中八大招之出手起脚无不用其极之意,行拳心存内具八意,外具八形、动达八面。
“八”字含义:1、八意者:行拳时要心存八个字的意念,简称八意,即:惊、慌、狠、毒、猛、烈、神、急八个字。
要动中有静,静中含动。
刚中有柔,柔中有刚。
要静时随时可变之,要动时又随时可定之,如山峰之起伏,外形公断坐之,却一脉相连其收发也。
意念很重要,意念就是精神状态。
要有大无畏的神态,不怕死的精神,取胜的信念和要领。
清醒的应变头脑和能力如此才能做到心领神涛。
立于不败之地。
2、八形者:是八种动物特技形态的简称,即:龙、虎、熊、猴、燕、鹰、鹑、犬。
本门先贤总出八形歌曰:猛虎扑羊凶又狠;熊精硬靠出山林;紫燕穿簾迅敏翼;乌龙入涧回首唤;白猿夺食手去急;恶犬角头巧伏身;饥鹰捉兔力透骨;鹌鹑突撞势凌云。
3、八面者:为八方也,即动作要达到四面八方4、八个部位。
是本拳强调要锻练的八个部位。
即:头、肩、腕、胯、膝、手、足,以此八个部位去击人。
5、本拳分为内四极和外四极两部分、合为八极。
外四极是头、身、手、足;内四极为眼、意、气、力。
“极”字含义1、技击用劲要达到最远之处2、激励练拳者要坚持不懈,熟练求精,以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
俗称化境),即临敌时能运用自如。
八极拳精义

八极拳精义夫人之生也,万事劳其形,百感困其志。
无时无刻不处于天地万物困扰之中,先天所赋有限,苟非炼后天以补先天,俾获得坚强之体魄,何能战胜世务之困扰,御侮以图存?八极拳者,正为此而做也。
此拳将健身与技击熔为一炉,顺会先天自然之能,对人之精神与肉体并练,内脏与外躯兼修,内部循环,神经,消化,排泄,呼吸诸系统,以及躯干、筋骨等,经过锻炼,更加坚强与协调一致。
不独为技术,亦是养生、延年益寿之良方也。
拳名八极者,乃取拳中八大招之出手起脚无所不用其极也。
行拳必内存八意,外具八形,劲发八面。
八意者,惊慌,狠毒,猛烈,神急也。
八型者,龙虎熊猴燕犬鹰鹑(古有斗鹌鹑习俗)也。
八面者,八方也。
内存八意,方可先机制胜;外具八形,始堪进退应敌。
身体中正,劲发八面,不偏一隅,方能稳重厚实健立而搏人。
八意,八形,劲发八面,均以极宗为宗旨。
此拳名之所由来也。
此拳又名开门子拳者,盖取应敌进招均不离硬开之意也。
人之全身内外乃一完整之体,内动必形之于外,外动必发之于内;意动形随,气动血从;骨顺筋直,气到力发;怒形于色,喜形于面;呼气则胸缩,吸气则胸张;一肢动,百骸随;一处静,百处静;一极动,百极应;五脏动于内,四肢全躯必形于外,此自然之理也。
故八极拳每一出手起脚,必将八极冶为一气。
形神合一,以意驭气,以气活血,以气发力。
论呼吸,讲含胸拔背,松肩,松胯,气贯丹田,均为求内外协调一致也。
此不仅为技击所需要,亦为健身所必由之路也。
练习此拳,必须明主寄,辨三节,知根叶,通劲路,晓三催。
心为元帅,本全躯动作之主;眼为先锋,乃通观四路所必须;脚为战马,专主运行;手为兵卒,为技击之主要;眼领意动,步随手准。
上节不明,手多强硬;下节不明,足多盘跌;中节不明,浑身是空。
头为叶,身位枝,足为根。
八极拳者,乃一步拳也。
全在骑马一步。
无马步,则身为虚。
故练拳则先自站骑马桩始。
所以,先固根基也。
上身以肩为根,肘为枝,拳为叶,劲由肩发,经肘达于手指;下身以腿为根,膝为枝,脚为叶,劲自腿(胯)催出膝达于脚趾。
八极拳很多过去不外传的精髓

八极拳很多过去不外传的精髓八极拳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拳法。
该拳法的“八极”一词原为古地理概念,源于汉《淮南子·坠形训》“天地之间,九州八极”。
如今的“八极”一词用于武术,取意为“发劲可达四面八方极远之地”。
八极拳属于短打拳法,其动作普遍追求刚猛、朴实无华且发力迅猛的风格。
在技击手法上讲求寸截寸拿、硬打硬开。
真正具有一般所述挨、帮、挤、靠、崩、撼之特点。
八极拳发力于脚跟,行于腰际,贯手指尖,故暴发力极大、极富有技击之特色,大有“晃膀撞天倒,跺脚震九州”之势。
因此,八极拳在中国传统武术界素有“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之说。
拳名八极者,乃取拳中八大招之出手起脚无所不用其极也。
行拳必内存八意,外具八形,劲发八面。
八意者:警、慌、狠、毒、猛、烈、神、急;八形者:龙、虎、熊、猴、燕、犬、鹰、鹑;八面者,八方也。
内存八意方可先机制胜,外具八形始堪进退。
应敌身体中正,劲发八面,不偏一隅,方能稳重厚实而博人。
八意、八形、劲发八面均以“极”字为宗旨,此拳名之所以由来也。
本拳又名开门子拳者,盖取应敌进招均不离硬开之意。
以上所述,以其精辟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八极拳名称的来由及武道的宗旨。
自古以来,任何传统与现代的搏击术,都有自己的目标追求,但都脱离不了一个总的目标,即天下武功之道的目的是“将人体的能量全部彻底地解放出来,并推向极限。
”李书文先生编著的《八极拳谱》中写道:“人之全身内外乃完整之体,体内动必形于外,外动必发于内,意动相随,气动血行,骨顺筋直,气到力发。
怒形于色,喜形于面,呼气则胸缩,吸气则胸胀,一肢动百骸随,一处静百处静。
五脏动于内,四肢全躯动必形于外,此自然之理也,故八极每出手起脚,必将八极融为一气……论呼吸将含胸拔背,松肩松胯,气贯丹田者均为内外协调也。
此不仅为技击之需要,亦为健身所必由之路也……“力必出于自然,又贵于沉实重,活泼虚灵,如是方能运使自然,得心应手。
忌用强力、僵力,所谓自然之力者并非全不用力,乃一顺先天自然之能,循序渐进,以求各部之协调一致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极拳精义夫人之生也,万事劳其形,百感困其志。
无时无刻不处于天地万物困扰之中,先天所赋有限,苟非炼后天以补先天,俾获得坚强之体魄,何能战胜世务之困扰,御侮以图存?八极拳者,正为此而做也。
此拳将健身与技击熔为一炉,顺会先天自然之能,对人之精神与肉体并练,内脏与外躯兼修,内部循环,神经,消化,排泄,呼吸诸系统,以及躯干、筋骨等,经过锻炼,更加坚强与协调一致。
不独为技术,亦是养生、延年益寿之良方也。
拳名八极者,乃取拳中八大招之出手起脚无所不用其极也。
行拳必内存八意,外具八形,劲发八面。
八意者,惊慌,狠毒,猛烈,神急也。
八型者,龙虎熊猴燕犬鹰鹑(古有斗鹌鹑习俗)也。
八面者,八方也。
内存八意,方可先机制胜;外具八形,始堪进退应敌。
身体中正,劲发八面,不偏一隅,方能稳重厚实健立而搏人。
八意,八形,劲发八面,均以极宗为宗旨。
此拳名之所由来也。
此拳又名开门子拳者,盖取应敌进招均不离硬开之意也。
人之全身内外乃一完整之体,内动必形之于外,外动必发之于内;意动形随,气动血从;骨顺筋直,气到力发;怒形于色,喜形于面;呼气则胸缩,吸气则胸张;一肢动,百骸随;一处静,百处静;一极动,百极应;五脏动于内,四肢全躯必形于外,此自然之理也。
故八极拳每一出手起脚,必将八极冶为一气。
形神合一,以意驭气,以气活血,以气发力。
论呼吸,讲含胸拔背,松肩,松胯,气贯丹田,均为求内外协调一致也。
此不仅为技击所需要,亦为健身所必由之路也。
练习此拳,必须明主寄,辨三节,知根叶,通劲路,晓三催。
心为元帅,本全躯动作之主;眼为先锋,乃通观四路所必须;脚为战马,专主运行;手为兵卒,为技击之主要;眼领意动,步随手准。
上节不明,手多强硬;下节不明,足多盘跌;中节不明,浑身是空。
头为叶,身位枝,足为根。
八极拳者,乃一步拳也。
全在骑马一步。
无马步,则身为虚。
故练拳则先自站骑马桩始。
所以,先固根基也。
上身以肩为根,肘为枝,拳为叶,劲由肩发,经肘达于手指;下身以腿为根,膝为枝,脚为叶,劲自腿(胯)催出膝达于脚趾。
腰为纛,专主变化,以腰带动四肢,以下盘稳固为主,双足要落实,尾闾要中正,松肩下气,气沉丹田,是稳固下田之要旨。
足踏偏空,则身为空。
下盘不固,则步法虚浮,上重下轻,发招无力,势必偏重,一动则跌。
三催者,即手催,身催,步催也。
力必出于自然,又贵乎于沉实,厚重,活泼,虚灵,如是方能运使自然,得心应手。
忌用强力与僵力。
所谓自然之力者,并非不用力,乃一顺先天自然之能,循序渐进,以求各部协调一致也。
要以气为主,气顺则灵,气逆则滞,故气顺为发自然力之第一要义。
气有呼有吸,力有吞有吐,形有屈有伸。
吸为吞,为含蓄,为屈;呼为吐,为松放,为伸。
吞吐合适与否,外求于形,内求于气。
用气要内七外三,下贯丹田,胸腹松静,则力促肩胯松放,则力强。
吸过深则缓,呼过度则蓄迟。
善呼吸,方能有吞吐;有吞吐,有含蓄,有松放,方能伸屈自如。
吞若吸铁不见形,而劲已含蓄;吐似放箭势虽止,劲仍前贯。
掌如瓦楞,力注掌根。
出手要运使腋力。
臂似直非直,似曲非曲。
步要促,身要逼,胯要催,肩要松,气要下。
《掌法歌》曰:“气自丹田吐,全力注掌心,按实始用力,吐气顺闻声。
推宜朝上起,紧逼短马蹬。
三字'沾按吐’,全凭'小天星”’(整理者按:小天星者,在神为眼睛,在手为掌骨,在气功为小周天)。
变要快,发要突,定要稳,劲要疾。
变势如闪电,发势似鹑突,定式如泰山,劲似箭离弦。
动作要外具八形,内存八意。
《八形歌》曰:“猛虎捕羊凶又狠,熊精硬靠踞山林。
紫燕穿帘迅敛翼,乌龙入洞回首频。
猿猴夺食手疾冷,灵犬角斗巧伏身。
饥鹰捉兔力透首,鹑突冲撞势凌云。
” 八极拳之八意者,乃警惶,狠毒,猛烈,神疾也。
要动中含静,静中含动,刚中有柔,柔中寓刚,极刚猛,亦极自然。
静时,有随时可变之姿;动时,有随时可定之象,犹如山峰之起伏,外形虽断,望之却一脉相连。
其将发也,如饥鹰之下击,卑飞敛翼;如猛兽之将搏,缩爪张牙。
其吐也,嗔目切齿,雷霆万钧。
其停也,稳重塌实,屹若泰山。
不触则柔,一触即刚;遇刚则柔,遇柔则刚;极刚则柔,极柔则刚;有横有直,有上有下,直不离圆,横不离圈。
出手如风驰电掣,耳不及掩,目不及瞬,瞬息万变,并无手迹可寻。
若此,方称形神一致,气态完整。
应敌以镇静,胆壮,精熟为主。
逢机而入,遇隙即钻,不招不架,出入自然。
镇定,方能看出可乘之机,可蹈之隙。
《应敌歌》曰:“一要心力(整理者按:敢打必胜之信心)。
二要熟(整理者按:招数熟到不待思索,达到下意识反应程度)。
三要胆壮(整理者按:不怕对手凶狠)。
四要逼(整理者按:对敌招数用进逼)。
五要精足镇静待。
六要精神对彼映。
七要气力全身注。
八要见势顺势行。
九要疾快如闪电。
十要发动无须停(整理者按:无须臾停留,数招连用)。
”行动法须走十大形:“走龙形,龙有闹海之能;走虎形,虎有镇山之力;走蛇形,蛇有钻绕之神;走猴形,猴有闪身之灵;走猫形,猫有上树之巧;走鼠形,鼠有人洞之妙;走鸡形,鸡有独立之势;走鹞形,鹞有穿林之疾;走燕形,燕有抄水之速;走狮形,狮有滚球之功。
”要出手不见手,手到不能走;不招不架,步落招成。
又曰:“打招如走路,看人如蒿草,练空如打实,打实如练空。
”一动二静,必存应敌之心。
发则金刚怒目,守若菩萨低眉。
守而如妇静,奋而如虎搏。
似狮用全力以搏兔,亦用全力声以惊之,猛势以逼之。
身法灵活,步法相随。
斜肩切胯,空胸紧背,折腰叠肚,屈腿束身,拧腰松胯,缩颈长臀,乃身法也。
你进我亦进,你退我亦进,手到步随,乃步法也。
《进退歌》曰:“进步捷如风,失机退宜快,乘势则锋人,身稍向前迈。
掌实即须吐,发声使惊怪,变化如蛟龙,迟速分胜败。
”又《超避歌》曰:“超避须眼快,左右见机行,超从避中取,实自虚处生,山重身难压,隙开且莫停,势猛君休惧,四两拨千斤。
”近用钻步远用箭,扣合并裆用挨身。
打人发手先,手失肘疾变;肘手不相离,胸肋护得严。
七十二招打法妙,全凭丹田运气灵;武艺读到真经处,静养道德出圣明。
劲出于顺熟,不出于强力,出强力则滞;巧出于久练,全赖日积月累,久练精熟,即可心能忘手(下意识)。
艺精于思。
故艺不精,熟思则精。
练功为健身,打拳以致用。
身不健,则“招”并无用处。
故以健身为第一要义。
练拳之外,还须炼其它内功以养之。
练功又练拳,方能达到身心健康,技击神化之境界。
故八极门除八极拳拳路之外,还有各种基功与气功等等,用以补之。
俾使气血更加调和,内脏及各器官更加坚实,筋骨更加坚韧有力。
如此,则大敌当前能处之自如也。
气功实乃八极拳之主旨,八极拳实乃气功拳也。
八极拳基功八极拳为内外兼修,意形俱练之工夫也。
盖技击一道,必也内外坚实,心神镇静,招术精熟,方能大敌当前,心不为动,气力充沛,处之裕如也,所谓游刃有余也。
若内脏脆弱,气血不充,则外力为无源之水;而只修内不修外,亦难临敌以致用。
神志不清,杂念丛生,临敌必神魂动荡,心中无主,难操进退之机;招术不熟,必致临敌手足无措,难言制敌命中之方。
故技击一道以坚实身体内外为根本;镇定意志为主宰;精熟招术以致用。
八极拳本内外兼修之拳术,身心俱练克敌招术,已寓于各套拳路中,无一式不具备形神及克敌招术之锻炼。
此外,对内外兼修,锻炼形神,尚有专门功夫,以炼后天补先天。
此功夫不仅为凝神,固精,调血,理气,坚实内外所必须;亦为增进拳功也。
一、调养功此为固内脏,调气血,养精神之方法,专主宁心,平肝,壮肠胃,养肺,固精,条理气血。
其方法有如下几种:(一)数息功择空气清新(有松有水愈好,唯花草亦佳)避风宁静之地,当或子午或卯酉之时,全身放松,面南站立,两手插腰,两脚平行,相距肩宽,挺腰开胸(或马步式),双目微合,眼观鼻,鼻观口,口问心,舌尖轻接上腭,抛却一切杂念,用意轻守丹田。
一呼一吸为一息。
缓吸长呼,纳清吐浊。
蠕摩内脏,以资健康。
数息自四十九度起,逐渐增多。
除直立法外,更有跌坐法,睡法等。
练数息功中,忽觉有股真气自丹田)中下,过会阴,上尾闾,夹脊,玉枕,泥丸稍停后下重楼,过膻中,入丹田,稍停。
如是称“进阳火”,转九度;逆转称退阴符,转六度,收功(真气会聚下丹田一点,此点愈小愈好。
收功不可少。
收功愈好,则效果愈佳。
功中或受惊吓,切不可停或立收,须继炼之)。
继之精进,可进阳火三十六度,退阴符二十四度,再精进有,进二百十六度,退百四十四度。
(二)内动功益用调息坐(或卧)功。
以意导气检查全身各部几能(内视),并以意导气至患处而愈疾。
真气运行进二百十六,退百四十四度后,更炼之,则有:真气自丹田出,同时沿左右带脉运行至环跳,沿腿外侧下行经小趾至涌泉(此时为呼气);吸气:真气运向拇趾,沿腿内侧上行至会阴,过下鹊桥,上尾闾,命门,夹脊,经玉枕,达泥丸稍停;呼气同时真气下行过天目,经上鹊桥沿舌尖下重楼,顺左右肩分两路沿上肢内侧下行,达中指尖后从外侧回至天突汇合,再沿任脉下行至下丹田,达会阴。
继而沿带脉分左右,经环跳,沿腿外侧而下继续运行——称此为经络周天。
(三)起居法每日醒后按下列次序行之:子。
醒后先默想自身四周景物以意检查自身各部及血液流动。
丑。
搓两手,并以两手搓眉,搓耳三十六次,上额及须部目及长揉枕骨,干漱口三十六次。
舌兴沿唇内侧从左,下,右,上至左三十六次;逆之三十六次。
左右各三十六次。
寅。
卷伸腿各三次。
曲伸指、趾各三十六次。
卯。
起前左右各侧身片刻。
辰。
坐起双手揉胸腹各三次。
双手推揉两肋各三次。
顺脊骨两侧身自上而下推揉五至七次。
已。
将腿直伸,两手搬足尖。
年。
两手搓足心各三十六次,再搓足根外侧各三十六次。
未。
睡前及起后以双手梳头七十二次(可避中风)。
申。
睡前仰卧,双掌一前一后平按腹部,顺、逆时针各揉二十次(可助肠胃蠕动,顺利排泄)。
(四)养目功有如下几种:子。
清晨每无风雨时于野外空旷处行之。
其法:背向太阳,合眼,眼珠转七次,右转七次。
而后尽力睁开视远处景物。
若每清晨行二至三次,可增强视力。
丑。
视微物法:微物视久则大。
久练能视微物。
寅。
搓耳根及眉际,可做以上两项之辅助功法。
可随上述二项合并行之。
卯。
夜眼功:于夜间院内或野外行之。
(五)聪耳功有如下几种:子。
夜静时灭灯冥坐,静听周围细微声音,久之能聪耳。
丑。
悬垂物察其声响。
寅。
两手捉耳擦磨耳根;冬天以干热毛巾熨耳根及颈部。
(六)固齿功睡前后扣齿三十六次,或于坐功时行之。
二、运使功(一)地盆步此步又曰骑马步,骑马式,马步。
此为八极拳入门之基功。
籍此练气下行。
不独增强足胫力,且可免气血上浮,即可以固下盘也。
其法:两足成平行,足尖微向里扣,两足相距为两足半至三足宽,两足放平,十趾抓地,身下蹲,膝向前屈,膝盖勿过两足尖,上身立直,头上顶,两手插腰,或两手向前平伸掌向外翻而两臂抱圆;松肩,松腰,松胯;两目正前视;呼吸自然,气贯丹田。
初立时往往腿足酸疼,再久反觉松懈无力,此为换力。
练习时刻要逐渐增加之。
能站两时辰仍觉轻松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