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车内噪声控制方法研究

合集下载

汽车车身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

汽车车身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

汽车车身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噪声和振动,这些噪声和振动不仅会影响驾驶者的舒适性,还有可能导致车辆的损坏以及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因此,控制汽车车身噪声和振动成为了汽车制造商和工程师们的重要任务之一。

随着科技的进步,汽车车身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 汽车噪声和振动的来源在了解和掌握噪声和振动控制技术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噪声和振动的来源。

汽车车身噪声和振动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1.1 发动机噪声和振动:汽车的发动机是噪声和振动产生的主要源头之一。

机械运转和爆炸过程会产生很大的噪声和振动。

1.2 路面噪声和振动: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轮胎和地面的摩擦会产生噪声和振动。

1.3 车辆空气动力学噪声和振动:汽车在高速行驶时,车身与空气的相互作用也会产生噪声和振动。

1.4 车辆骨架噪声和振动:车辆的车架、车身等部件之间的连接和振动也会引起噪声和振动。

2. 噪声和振动控制技术为了降低汽车车身噪声和振动,汽车制造商采用了许多控制技术。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噪声和振动控制技术:2.1 降噪材料的应用:制造商在汽车的车身、座椅和地毯等区域采用吸音材料和隔音材料,以吸收和隔离噪声。

2.2 噪声和振动的隔离:通过改善车辆的悬挂系统和减震系统,阻止噪音和振动传递到车身。

2.3 发动机和排气系统的优化:优化发动机和排气系统的设计,减少机械运转和爆炸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和振动。

2.4 车身结构的优化:改善车身结构和连接方式,降低车辆骨架噪声和振动。

3. 新技术在噪声和振动控制方面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还有一些新的技术在汽车车身噪声和振动控制方面得到了应用。

3.1 主动噪声和振动控制技术:该技术使用传感器和控制器,对车辆的噪声和振动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以达到降低噪声和振动的效果。

3.2 振动能量回收技术:该技术利用车辆行驶时产生的振动能量,将其转化为电能并储存起来,从而减少能量浪费和噪声产生。

汽车发动机噪声产生的原因及控制对策研究

汽车发动机噪声产生的原因及控制对策研究

汽车发动机噪声产生的原因及控制对策研究发动机噪声就是指直接从发动机机体及其主要附件向空间传出的声音,这种噪声随发动机机型和转速等情况的不同而不同。

一、汽车发动机噪声产生的原因分析(一)发动机气缸内的气体燃烧会产生燃烧噪声。

汽车发动机气缸内周期变化的气体压力发生相互作用后就会产生燃烧噪声,气体燃烧的方式和燃烧的速度决定了燃烧噪声的大小。

在汽油发动机中如果发生爆燃或其他不正常燃烧时就会产生较大的燃烧噪声,而如果在柴油发动机燃烧室内气压上升过快,引起发动机各部件振动也会产生噪声。

但是通常来说,柴油发动机机噪声比汽油发动机的噪声要大很多。

(二)汽车发动机机械本身运动产生机械噪声。

机械噪声主要是由于发动机的各运动件之间以及运动件与固定件之间周期性变化而产生的,主要有活塞敲击噪声和气门机械噪声等几大类。

首先是活塞敲击噪声。

汽车发动机运转时,活塞在不停的上下止横向移动形成活塞对缸壁的不断敲击,这个敲击声就是活塞敲击噪声。

其次是传动齿轮噪声。

汽车发动机传动齿轮的噪声是发动机内部的齿轮啮合过程中齿与齿之间的撞击和摩擦产生的。

再次就是曲轴的扭转振动也会破坏齿轮的正常啮合而产生出机械噪声。

最后是配气机构噪声。

汽车发动机的配气机构中零件众多,众多的零件在运动中很容易会引起振动和噪声,包括气门和气门座的撞击,由气门间隙引起的传动撞击和高速时气门不规则运动引起的机械噪声。

(一)对发动机气缸内的气体燃烧产生的燃烧噪声的控制对策。

一是采用隔热活塞装置以便能有效提高燃烧室壁温度,有效缩短滞燃期,从而降低燃烧噪声。

二是通过提高压缩比和采用废气再循环技术可大大降低柴油发动机的燃烧噪声。

三是可以采用双弹簧喷油阀实现预喷功能,也就是说将原需要一个循环一次喷完的燃油分两次来喷,这样可大大减少滞燃期内积聚的可燃混合气数量,有效抑制空气和燃料混合气的形成,从而可以有效抑制燃烧噪声。

四是采用增压措施。

如果是柴油发动机,在增压后可以有效改善混合气的着火条件,可以使着火延迟期缩短,从而使柴发动机油机运转平稳,最终实现噪声降低的目的。

汽车主动降噪系统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最新国标

汽车主动降噪系统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最新国标

汽车主动降噪系统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汽车主动降噪系统的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包含发动机噪声主动降噪系统和道路噪声主动降噪系统。

本文件适用于M1、N1类车辆主动降噪系统,其它的车辆主动降噪系统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730.2-1996 道路车辆质量词汇和代码GB/T 3785.1 电声学声级计第1部分:规范GB/T 6326 轮胎术语及其定义GB/T 6882 声学声压法测定噪声源声功率级和声能量级消声室和半消声室精密法GB/T 15089 机动车辆及挂车分类GB/T 15173 电声学声校准器GB/T 18697 声学汽车车内噪声测量方法GB/T 19596-2017 电动汽车术语GB 34660 -2017 道路车辆电磁兼容性要求和试验方法GB/T 38146.1 中国汽车行驶工况第1部分:轻型汽车ISO 10844 声学用于测量道路车辆及其轮胎发射噪声的试验车道技术规范(Acoustics - Specification of test tracks for measuring noise emitted by road vehicles and their tyres)3 术语和定义GB/T 3730.2、GB/T 6326、GB/T 15089、GB/T 38146.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汽车主动降噪系统 automobile active noise cancellation system(ANC)基于两个声波相消性或声辐射抑制的原理,控制器基于车辆行驶信号对车辆实际状况做出响应,由扬声器发出反向声波以抵消车内实际噪声。

根据有无参考信号,主动降噪系统可分为前馈主动降噪系统和反馈主动降噪系统,前馈主动降噪系统由参考信号、控制器、麦克风和扬声器等组成,反馈主动降噪系统由控制器、麦克风和扬声器等组成。

汽车降噪技术

汽车降噪技术

汽车降噪技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对出行需求的增长,汽车成为了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

然而,随之而来的噪音污染问题却给人们的出行体验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汽车降噪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着重介绍几种常见的汽车降噪技术及其应用。

一、隔音材料的应用隔音材料是汽车降噪技术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通过在汽车内部和底盘等关键位置安装吸音层或隔音材料,有效地减少噪音的传播和反射。

隔音材料通常采用密封性较好的合成材料或泡沫材料,可以吸收噪音振动和阻挡噪音传播路径。

此外,隔音材料还可以有效降低空气噪音和机械噪音的产生,提高车内的驾乘舒适度。

二、减振技术的应用减振技术是另一种常用的汽车降噪方法。

它通过在汽车结构中加入减振装置或采用减振材料,降低引擎、轮胎、悬挂系统等部件的振动和噪声产生。

其中,车辆悬挂系统的改进是减振技术中的重要一环。

采用高效的减振材料和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地抑制产生的振动与噪声,提升驾乘的平顺性和舒适度。

三、电动汽车技术的应用随着电动汽车的兴起,它们在降噪方面也有独特的优势。

相比传统燃油车,电动汽车具有无噪音、低振动等特点。

它们不需要传统汽车中的发动机和排气系统,极大地减少了噪音的产生。

此外,电动汽车还可以通过电池包的优化设计,降低电池系统的噪声输出。

因此,电动汽车技术在降噪领域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四、智能降噪技术的应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降噪技术在汽车行业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利用传感器和智能控制系统,智能降噪技术可以实时检测和分析车辆噪音的频率和振幅,从而通过适时的算法调整音频输出,降低噪音对驾乘者的影响。

这种技术的优势在于其高效、精准的噪音识别和消除能力,有效提升了汽车内部的静音效果。

综上所述,隔音材料、减振技术、电动汽车技术和智能降噪技术是目前汽车降噪领域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几种技术手段。

通过采用这些技术,可以显著降低汽车的噪音污染,提升驾乘的舒适性和安静感。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相信每个人在未来的出行中都能够体验到更加宜人的环境和愉悦的驾乘体验。

新能源汽车的噪声控制技术研究

新能源汽车的噪声控制技术研究

新能源汽车的噪声控制技术研究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新能源汽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推广。

与传统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不仅能减少尾气排放,降低空气污染,更能推动能源结构的升级和汽车行业的转型。

然而,由于新能源汽车采用电力驱动,其噪声问题也备受关注。

在城市交通日益繁忙的情况下,如何控制新能源汽车的噪声成为了重要课题。

噪声来源分析新能源汽车的噪声主要来源于电机、变速器以及轮胎与路面之间的摩擦。

电机的运转会产生磁场和机械噪声;变速器在传动过程中会引起一定的机械噪声;轮胎与路面的摩擦也会产生滚动噪声。

这些噪声源的不断积累,导致新能源汽车整体噪声水平相对较高,影响了驾驶体验和乘客舒适度。

噪声控制技术为了有效降低新能源汽车的噪声水平,需要采用一系列的噪声控制技术。

可以通过提高电机的设计和制造工艺水平,减少电机运转时产生的噪声。

对变速器的噪声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采用隔音材料和优化传动结构等措施。

通过优化轮胎的胎面设计和选用低噪声轮胎,可以有效降低轮胎与路面摩擦所产生的噪声。

降噪材料应用在新能源汽车的噪声控制中,降噪材料的应用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

隔音棉、隔音膜、隔音垫等降噪材料能够有效吸收、隔离噪声。

这些材料不仅可以降低电机和变速器产生的噪声,还可以改善车内环境的舒适性。

通过在关键部位使用降噪材料,可以有效减轻新能源汽车的运行噪声,提升驾驶体验。

声学模型仿真为了更精确地研究和预测新能源汽车的噪声特性,声学模型仿真技术被广泛应用。

通过建立电机、变速器、车辆结构等部件的声学模型,可以模拟不同工况下的噪声输出,并针对性地进行优化设计。

声学模型仿真技术能够帮助工程师快速定位噪声源,找到降噪的有效途径,为新能源汽车的噪声控制提供重要参考。

新能源汽车的噪声控制技术研究至关重要。

通过深入分析噪声来源、采用噪声控制技术、应用降噪材料和声学模型仿真等手段,可以有效降低新能源汽车的噪声水平,提升驾驶舒适度和乘坐体验。

轿车车内噪声控制方法研究

轿车车内噪声控制方法研究

wa fu d ta h e n i ee e r e t e u t n o p o i tl 1 B( ad t o n s o n h tt nw os lv lrpe ns rd ci fa prxmaey . d A1 n h s u d e e s a o 5 e
要 因素。随着人们对汽车舒适性要求的不断提高 ,
汽 车 减 振 降 噪 的 研 究 日益 受 到 重 视 。 一 般 而 占, 汽 车 振 动 和 噪 声 的 主 要 来 源 是 路 面不 平 度 激 励 雨】 发动 机 振 动 。 其 中 , 动 机 的 振 动 尤 为 重 要 , 此 控 制 发 因 发 动 机 引 起 的 汽 车 振 动 和 车 内 噪 声一 直 是 研 究 的重 点。发动机 的减 振降 噪方 法很 多 , 如 为 了 减轻 例
( 同济大学)
l 摘要 J 本文系境 阐述 了控 制某 装备直列四缸发动机的轿车的车 内噪声的系统 方法。 首先通过 试验 分析确 定发动机二阶振动是引起车 内噪声的主要 振源, 识别出发动机固体振动向车内传递的传递选径 , 并且确 定了对车内
噪 声 有 较 大 贡 献 的 车 身 板件 在 此 基 础 上 , 过 对 发 动 机 、 车 架 悬 置 系 统 的橡 胶 支承 元 件 弹 性 特 性 的 修 改 控 制发 通 副
Z a im,i io in ,u Zho ig & Z olHo g kmg Lj Jn X axo  ̄Y upn l hl n T ,j Unvr ow i i s e 【 srcl T i a e rsnste sse tca d p at a ee rh o h ne o 0s cnrl Abtat hs p r pee t h ytmai n rci lrsac n te itr rn _ o to p c i e

浅谈汽车的噪声控制

浅谈汽车的噪声控制
噪 声 控 制 的 途径 和 方法 。
关键词 :噪声污染 噪声传播途径
噪声控制
El m e a y I t o c i n N o s o r l f e nt r n r du to i eC nt o O Aut m o l o bie
J Pi M io u ng a
7 % r o n n i e p l u i n o u o o l ,a l k n s o n e t g t n m a u e i d c t r f i 5 o t i o s o l t o f a t m bi e l i d f i v s i a ea d e sr n i a eta fc n i e s ri a y n i e e d t e m f c t e v r n e t。 s t e l i a e r c o r d c c t o s i p m r o s h a s r a o i y n i o m n o h u t m t t a k f e u e i y
声性 耳聋 。有关 试验 和大 量调 查 资料 表 明 ,噪声 对人 的生理 影 响很广 泛 ,并不 局 限于听 觉器 官 。 长期 的噪声 作用 ,对 人 的神 经 系统有 显 著影 响, 并 引起 病理 改变 ;通 过神经 系 统 ,噪声还 影 响和
伤 害人 的心 血管 系统 、消化 系统 、 内分泌 系统 、
(hax ayD t A tmo i o,t) S an i v uy uo bl C . d He e L
A sr c T en iep lu em r n o es v r t ln i hd v o m n fa tm b l n u ty b t a t: h o s o l t o e a d m r e e i y a o g w t e el p e t o u o o i e i d s r

车辆工程中的噪音与振动控制技术

车辆工程中的噪音与振动控制技术

车辆工程中的噪音与振动控制技术在现代社会,车辆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车辆性能的不断提升和人们对舒适性要求的日益提高,车辆工程中的噪音与振动问题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噪音和振动不仅会影响驾驶者和乘客的舒适性,还可能对车辆的结构和零部件造成损害,降低车辆的使用寿命。

因此,研究和应用有效的噪音与振动控制技术,对于提高车辆的品质和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车辆噪音与振动的来源要有效地控制车辆的噪音与振动,首先需要了解其来源。

车辆中的噪音和振动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发动机发动机是车辆的动力源,也是噪音和振动的主要产生部件。

发动机在工作过程中,燃烧产生的压力变化、活塞的往复运动、气门的开闭等都会引起机械振动,并通过发动机的安装支架传递到车身。

同时,发动机的进气、排气和风扇等也会产生空气动力性噪音。

2、传动系统传动系统包括变速器、传动轴、差速器等部件。

在传动过程中,齿轮的啮合、传动轴的旋转不平衡等都会产生振动和噪音。

特别是在换挡时,由于齿轮的冲击和摩擦,会产生明显的噪声。

3、轮胎与路面轮胎与路面的接触和摩擦会产生噪音,尤其是在粗糙的路面上行驶时,噪音更为明显。

此外,轮胎的不平衡和花纹的设计也会影响噪音的产生。

4、车身结构车身结构的固有频率与外界激励频率接近时,会发生共振,从而产生较大的振动和噪音。

车身的密封性不好也会导致外界的风噪传入车内。

5、空调系统空调压缩机的工作、风扇的转动以及风道内的气流流动都会产生一定的噪音。

二、噪音与振动的危害车辆中的噪音和振动会给人们带来多方面的危害:1、影响舒适性长时间处于噪音和振动环境中,会使驾驶者和乘客感到疲劳、烦躁,降低乘坐的舒适性,影响身心健康。

2、干扰驾驶强烈的噪音和振动会干扰驾驶者的注意力和判断力,影响驾驶安全。

3、损害车辆部件持续的振动会导致车辆零部件的松动、磨损甚至损坏,缩短车辆的使用寿命。

三、噪音与振动控制技术为了降低车辆的噪音和振动,车辆工程师们采用了多种控制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优化设计(1)发动机优化通过改进发动机的结构设计,如采用平衡轴、优化活塞形状和气门正时等,减少发动机内部的不平衡力和振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车维修工高级技师论文
汽车车内噪声控制方法研究
姓名:付建伟
日期:2011年8月19日
论文题目:汽车车内噪声控制方法研究
摘要:汽车车内噪声指行驶汽车车厢内存在的各种噪声。

车内噪声极易使乘车人员感到疲劳,对汽车的舒适性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在分析了国内外汽车
产品的噪声控制技术水平现状以及噪声研究和控制技术方法的基础上,开展了比较
系统的车内噪声控制研究,识别了主要的噪声源和噪声辐射部位,同时,通过本项
目的研究,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汽车噪声研究和控制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汽车,车内噪声,声源识别,噪声控制,试验研究。

论文内容:
交通噪声是目前城市环境中最主要的噪声源,汽车噪声约占整个交通噪声的75%,是影响其性能和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汽车对环境的影响,汽车噪声一般分为车外噪声和车内噪声。

车外噪声在很大程度上对外部环境产生生态影响,而车内噪声对乘客舒适性产生影响。

一、国内外汽车噪声状况及控制技术
国外一般对车外噪声有严格的限制标准,至于对车内噪声尚没有严格的标准。

在欧洲、美国、日本一些发达国家,汽车加速行驶时主噪声源并不是来自发动机,而是来自胎噪。

发达国家对汽车发动机、消声器、变速箱、冷却系等主要噪声源已有深入研究,并且有成熟的理论计算和产品开发设计程序。

目前,国外汽车噪声研究和控制的重点已经转向结构振动噪声、轮胎噪声及发动机隔声罩的研究方面,控制技术已普遍达到实用阶段。

国内对车外加速噪声的限制标准制定相对缓慢,自1979年制定了GB1495-79《机动车辆允许噪声》以来一直未做修订,直到2002年才颁布新标准GB1495-2002《汽车加速行驶车外噪声限值及测量方法》,国内对车内噪声没有严格的限制,只对某些星级汽车设置了噪声限值,在国内,发动机噪声仍占汽车噪声的三分之一以上,发动机的减振、降噪成为汽车噪声控制的关键。

对于汽车噪声的控制,不同阶段针对不同噪声源采取的控制措施是不同的。

国内汽车的噪声控制技术每个时期都有其侧重点(见表1)
表1不同阶段重点集中发展的控制技术
二、汽车车内噪声源的识别
车内噪声产生的主要振动源和声源有:
1、发动机噪声
包括发动机工作时产生的进气噪声、排气噪声、风扇噪声、结构噪声等通过空气,由车身的缝隙或孔、洞传播至车内而形成的车内噪声,以及由于发动机燃烧和惯性力矩引起的振动,通过发动机悬架和副车架传到车身,引起车身弯曲振动,扭转振动等,同时也会引起板件及结构产生局部振动,进一步向车内辐射的中、低频噪声。

2、底盘噪声
主要包括由于轮胎快速滚动对其周围空气形成扰动而产生的轮胎噪声,齿轮系啮合和振动而产生的变速器、驱动桥噪声,旋转和振动传递而产生的传动轴噪声,汽车高速行驶时,空气紊流对车身的激励造成车身高频振动,并在车内产生的高频噪声,汽车制动时产生呜叫声等几个方面。

3、车身噪声和车内附属设备噪声
包括由于车身的振动和空气与车身的冲击与摩擦而产生的噪声,以及空调机或暖风装置工作时而产生的噪声。


由上可知,车内噪声的主要来源和传播途径如图1所示。

图l 车内噪声的主要来源和传播途径
车厢外的噪声向车厢内的传播是按空气传播的规律进行的,具体途径有两个:
第一个途径---固体传播:车厢外的声源或振动(源)的作用通过结构件传播到车身,引起车身振动,再由车身板壁振动辐射噪声至车内,形成车内噪声,称之为固体声。

第二个途径---空气传播:将各种噪声源所辐射的噪声通过空气,由车身的缝隙或孔洞传
播到车内,形成车内噪声,称之为空气声。

三、噪声控制策略
根据噪声产生的原理,可以把噪声控制技术分为以下两类:一是对噪声源的控制,二是对噪声传播途径的控制。

1、对噪声源的控制是最根本、最直接的措施,包括改造振源和声源等。

但是对噪声源难以进行控制时,就需要在噪声的传播途径中采取措施,例如吸声、隔声、消声减振及隔振等措施。

汽车的减振降噪水平还与整车的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以及强度、刚度、质量、制造成本和使用密切有关。

(1)发动机优化设计
柴油机燃烧的特点决定了降低柴油机噪声的主要是控制燃烧噪声,根本措施是适当降低柴油机燃烧过程中速燃期内汽缸内的平均压力增长率(取决于着火延迟期和在着火延迟期形成的可燃混合气的数量和质量),一次可以采取选用十六烷值干的燃料、合理组织喷油过程、选用良好的燃烧室形状等措施。

(2)发动机表面噪声的传播途径控制
发动机燃烧激振力和机械激振力通过发动机个结构零件传动到发动机的外表面,形成表面的振动响应,表面振动又激发空气质点的振动而形成声波向外辐射,可采取以下措施控制发动机表面噪声:
1)增加机体刚度:如缸体可以采取过激先进的梯形框架结构,采用后置正时齿轮传动方式增加齿轮传动系统的刚度,还可以加强部件配重等等。

2)对壁面采取阻尼措施:发动机中最易采取阻尼措施的是一些罩、盖、如正时齿轮室盖、油底壳和曲轴皮带轮等,这些零件由常常是较强的噪声辐射源。

可以将阻尼材料以自由或约束状态敷在振动体上,已达到减振和减小辐射噪声的目的。

3)隔声处理:包括局部隔声和整体隔声。

局部隔声是指对气门室盖、油底壳、正式齿轮室盖、曲轴箱等噪声辐射较强的表面装设隔声装置以降低辐射噪声。

整体隔声是指对整个发动机表面装设隔声装置。

整体隔声罩虽然效果比局部隔声好,但是受到发动机的散热、材料的耐高温等条件的限制。

4)隔振措施---弹性安装:各种盖板固定点尽量固定在振动级较低的机体位置上。

5)进、排气噪声控制:改进空滤器结构;加进气消声器;安装性能优良的排气消声器。

6)风扇噪声控制:增加风扇直径降低转速,减小噪声;改进导风罩形状;增加散热器尺寸;选用合适的叶片数,同时选用合适的叶片材料;安装风扇自动离合器,使风扇在需要状况下工作。

2、控制噪声传播途径
通过阻尼隔振、隔声、吸声等措施来改善振源和车身的传递关系, 从而达到降噪的目的。

(1)振动与噪声的阻尼控制有三种方式。

一是通过表面阻尼处理来提高结构阻尼、抑制共振、改善结构抗振降噪性能。

目前在汽车上使用的阻尼材料有①沥青类阻尼材料②橡胶类阻尼材料均已广泛用于汽车③车用阻尼涂料, 它是减少振幅、降低噪声和隔热吸音的功能性涂料, 已在汽车上得到了广泛应用④采用新技术的宽温域阻尼材料, 此材料在各种复杂的条件下都能起到减振、降噪、隔音、隔热的作用, 目前已试用于国产客车上。

二是采用高阻尼材料制作汽车零部件, 目前高阻尼一系合金已用于制作汽车发动机盖的材料。

三是通过阻尼隔振技术来防止振动传人车内。

(2)隔声。

车内隔声结构一般根据阻尼减振、隔声和吸声等多项要求,在不同部位适当组合吸声防振材料而构成。

应根据所隔噪声的特点、隔声材料、结构性能和成本来选择隔声结构。

(3)吸声。

在声空间的界面上附加吸声材料, 从而空气波人射到这些界面时, 声能量由吸声材料的内损耗而转变为热能, 避免声的反射而出现的混响作用, 从而减小声空间的声压级, 达到控制车内噪声的目的。

车内顶棚、底板和侧壁内饰衬垫应尽量使用本身具有吸声性能的材料, 同时隔声与吸声应综合考虑, 以实现用最少的材料, 最简单的结构来控制车内噪声。

目前在汽车上使用的吸声材料主要有①多孔性吸声材料, 这类材料主要有玻璃棉、毛毡等②开孔壁吸声材料, 车身顶部内饰面即采用这种吸声材料。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阐述了国内外汽车噪声的现状及汽车噪声的控制策略。

现阶段的被动降噪只能是过渡阶段的临时措施,从长远来看,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对以噪声为代表的舒适性的要求日益增高,只有从主动降噪角度予以高度关注,才能事半功倍,从根本上抑制噪声。

因本人水平和经验有限,文中难免存有错漏和不足之处,恳请专家、教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及资料:
[1] 李素华.车内减振降噪技术的研究[J] .汽车科技, 2005,(1) :15- 18.
[2] 邢世凯, 闻德生.轿车车内减振降噪控制方法的研究[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7,(4)
[3] 靳晓雄,张立军. 汽车噪声的预测与控制[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