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苏轼词创作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

合集下载

苏轼词的价值与意义

苏轼词的价值与意义

苏轼词的风格姓名:***学号:B苏轼词的风格作者:郝星霞摘要:苏轼对词的贡献很突出。

苏轼出现前,词的内容受传统念束缚,局限于旖旎温柔的艳情腻语的范围之内;苏轼则吊古伤今、述电咏怀、感叹时政,描绘山川景色、农村风光,以至谈论哲理等题材都进入了词中,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与意境,为宋词的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

在风格上,苏轼开创了豪放一派。

关于苏轼词的艺术特色,历来争论较多,大致有四类。

一曰“豪放”,二曰“韵秀”,三曰“清雄”,四曰“情深、思深、真率”。

就“豪放”而言,苏轼一生作词约三百余首,其中早期约六十二首,由于受张子野的影响就很典雅,中、后期也有相当数量的作品并不豪放。

关键字:豪放派;婉约风格;苏轼词;苏轼;诗语入词。

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

它的诗歌题材广泛,敢于反映现实生活。

他的词,开拓了词的境界,其风格豪放旷达婉约兼而有之。

苏轼是宋代词人的杰出代表,他的词数量巨大。

苏轼把诗文革新运动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取得了出色的成果。

无论在词的题材、内容、手法、风格诸多方面,他都有很大的开拓,提高了词的意境和表现力。

词风可分为以下几类一、豪放风格苏轼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提高了词的地位,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开创了豪放词派。

南宋胡寅《酒边词序》说苏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远望,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埃之外。

于是《花间》为皂隶,而耆卿为舆台矣。

”这段话对苏词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概括得十分准确。

南宋末刘辰翁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把诗文可写的内容,也写进了词里,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而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既可以抒情、写景,也可以叙事、说理,的确“如天地奇观。

”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研究苏轼诗词的文化意义

研究苏轼诗词的文化意义

苏轼诗词的文化意义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坛巨匠,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词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苏轼诗词的文化意义,从多个方面探究其价值和影响。

一、苏轼诗词的艺术风格苏轼的诗词风格独特,既有豪放奔放的特点,又有婉约细腻的一面。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题西林壁》一诗中,苏轼通过描绘庐山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这种以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成为了苏轼诗词的一大特色。

二、苏轼诗词的思想内涵苏轼的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思想内涵。

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感悟,表达了自己对宇宙、人生、社会等方面的思考和见解。

例如《赤壁赋》一文中,苏轼通过描绘赤壁之战的历史场景,表达了自己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种思考不仅具有哲学性,也具有人文性,对于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苏轼诗词的美学价值苏轼的诗词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他的作品不仅表现了自然美、艺术美,还表现了人性美、道德美等方面。

他的诗词语言优美,意象丰富,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启迪。

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中,苏轼通过描绘明月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感慨。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四、苏轼诗词的社会影响苏轼的诗词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同时也传达了自己对社会的思考和批判。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诗中,苏轼通过描绘密州的景色和狩猎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这种批判精神在当时的社会中是十分罕见的,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社会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五、苏轼诗词的文化传承苏轼的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

扬大古代文学历年考研真题

扬大古代文学历年考研真题

扬大古代文学历年考研真题2019年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40分)1.天问2.永明体3.公安派4.敦煌曲子词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简述曹植诗歌的艺术特色。

2.简要分析桐城派的散文理论。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90分。

)1.试分析《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2.结合作家作品,分析李白和王昌龄绝句的异同。

3.谈一谈《红楼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文学阅读与评论毕飞宇的短篇小说《哭泣生涯》2018年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40分)1.梅村体2.俗文学3.红学4.太康诗风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简述《三国演义》对“义、勇”人格的赞颂。

2.简析莺莺形象。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90分。

)1.试比较屈原《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手法与《诗经》中的比兴有何异同。

2.结合作家作品,分析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历史及演变特征。

3.为什么说《红楼梦》取得了叙事艺术的最高成就?文学阅读与评论1.阅读刘鹏艳短篇小说《月城春》写一篇文学评论,评论角度不限。

2.评论文章要有正题和副题,题目自拟,字数2000左右。

3.运用一定的批评方法进行评论,论点鲜明,论述充分,语言规范,言之成理。

2017年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40分)1.诗六义2.“韩孟诗派”3.太平广记4.七体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简述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发展历程。

2.简述《楚辞》的艺术特色与成就。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90分。

)1.鲁迅先生认为《聊斋志异》“用传奇法而以志怪”,请对此做出解释并加以分析评价。

2.结合作品论述谢灵运与谢眺山水诗创作的区别。

3.结合作品试论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文学阅读与评论胡也频《子敏先生的功课》2016年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40分)1.四家诗2.“郊寒岛瘦”3.玉茗堂四梦4.桐城派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简述《金瓶梅》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创新意义。

论述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论述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论述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苏轼词在宋词的发展变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的贡献使宋词得以发展成为它至今的形态。

从宋词的演变中不难发现,苏轼的贡献是宋词发展的一个重要关键点。

苏轼是宋朝的大文人,他与任何朝代的文人相比都十分非凡。

他的诗文高度充分地体现了宋词的精髓,也深刻影响了宋词的发展。

宋词时期是宋朝文学发展的最鼎盛时期,也启动了古典诗词的新潮流,苏轼被誉为“诗仙”,他的词兼具文采和抒情,使宋词的魅力得以完美的体现,特别是“玉台新筝”和“定风波”等作品,更突显了他在宋词发展中的重要性。

苏轼也在宋词技巧和构思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继承了前朝诗词式样,又在抒情上有所创新,推崇“超尘”及“清新”,追求自然、自由、优美之意,增添了宋词的品位。

另外,他也有很多古朴而又自然的词句,并运用它们贴切地表达了不同的情思,它们对宋词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此外,苏轼还倡导了一种新的诗歌理论,批判了当时流行的“王维诗学”,他强调诗作要简洁,主题要淡,理念要清新,不做过分装饰,反对过分浮华和修辞之词。

这些理论对宋词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苏轼的贡献不仅体现在词牌、技巧和理论上,更体现在他的词的审美价值之上。

他的词经常穿插自然界的情景,表达了他对大自
然的无限憧憬,他把不同的文化、历史和景色综合到诗中,从而把宋词的抒情性推向极致。

总之,苏轼对宋词的发展变革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以其独到的眼光着墨宋词的词牌、技巧、理论以及审美价值,丰富了宋词中的抒情性,使宋词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古典诗词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苏轼诗词比较研究

苏轼诗词比较研究

苏轼诗词比较研究苏轼诗词比较研究一、引言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是宋代士人中最著名的一位文学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擘之一。

苏轼的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广泛涉猎多种题材,风格多样,诗词艺术造诣深厚。

本文将通过对苏轼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来探讨他诗词创作的发展变化和内在特点。

二、苏轼的创作背景和时期划分苏轼生活在北宋时期,是一个政治和社会变革的时代。

他的诗词创作经历了江城子、唐诗继承与转化、黄州寒食诗、散曲创作等多个时期。

1.江城子时期:这个时期是苏轼最早期的创作阶段,他的诗词作品主题以咏史抒怀为主,通过对历史的回忆和对人生的思考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时期的作品具有深沉、含蓄的风格,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桐阴做烟。

”诗中以较为厚重的笔触勾勒出安阳城的烟尘景象,写出了自然与人事的和谐。

2.唐诗继承与转化时期:这个时期是苏轼对唐诗的吸收与发展的阶段。

他从唐诗中汲取养分,但并非照搬复制,而是在传统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情感。

这一时期的作品表现出苏轼独特的个人风格,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虽无聊黾累,过境忽回首,民情忽飘然。

”这首词运用了唐诗中的「黾勉」形容自己的无聊劳碌,表达出对人生的思考。

3.黄州寒食诗时期:黄州寒食是苏轼生活在黄州的一个时期,他的创作受到了环境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作品主题以描写黄州风土人情为主。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千樯翻绿绿,万径人踪灭,古戍欲堪久。

”这首词以赤壁为背景,以萧瑟的景象表达了对过往的追忆和对岁月流转的感慨。

4.散曲创作时期:散曲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音乐形式,这一时期的作品表现出苏轼对音乐的独特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

如《临江仙·满江红》:“桃红叶绿,春物一时新。

”词中运用了音乐中的曲调来表现江南的春景,形象生动,富有音乐感。

三、苏轼诗词风格的变化分析苏轼的诗词风格在不同时期有着明显的变化。

苏轼作品赏析

苏轼作品赏析
半缘修道半缘君 。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 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
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
夜,短松岗。
贺铸 鹧鸪天· 半死桐

重过阊门万事非。 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後, 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 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 谁复挑灯夜补衣。
3、如何理解苏轼《临江仙· 夜归临皋》一词 的“充满理趣而又放纵不羁”,请结合作品 及苏轼的生平思想进行说明。
• ①苏轼的人生道路充满曲折和坎坷(反 对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黄州贬谪 等)。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 (1082)三月,即东坡因“乌台诗案” 谪居黄州的第三年。诗人夜饮大醉,回 到长江边上的住所临皋亭,依仗门外, 静听那不息的滔滔江流声,于夜阑风静 中,超然物外的逸想联翩而至。
二、文学创作
•《江城子· 密州出猎》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定风波》《临江仙》(夜归临皋) •《念奴娇》 《水调歌头》 •《赤壁赋》 《后赤壁赋》
词:是开宗立派的大家,首开豪放派词风, 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诗歌:提高了宋诗的质量,成为北宋诗坛骄傲。 散文: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 家”领衔人物。

词在苏轼手中创新一变,他改变了晚唐 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成为豪放词派的开创
者。
苏轼手上,词的审美完成了由女性化的 柔婉美向男性化的力度美的转变。
和子由渑池怀旧
1061年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简述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简述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简述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词作在中国词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词作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情感和思想深度,展现了他豁达、超脱、仁爱、深情的人格特质和人生态度。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开创豪放派词风:苏轼是豪放派词风的开创者。

他的词作表现出强烈的豪迈、奔放、豁达的风格,具有强烈的个性和情感色彩,与婉约派词人相比,更具阳刚之气和个性魅力。

2. 对词坛发展影响深远:苏轼的词作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词作风格和创作思想,对后世的词人和词坛作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引领了豪放派
词风的兴起,成为后世词坛的代表人物之一。

3. 文学贡献:苏轼不仅在词坛上有着卓越的贡献,他的文学成就也不容忽视。

他的散文、诗歌作品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

4. 思想贡献:苏轼的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关注社会现实,倡导
仁爱、和谐、自由、平等的思想,对后来的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不仅是对词作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更重要的是他对中国文学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笔记第五篇宋代文学第一章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名词解释西昆体1. 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2. “西昆”因创始人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3. 代表作家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

4. 作诗宗主李义山,讲究辞采,以偶丽为工,好用事,以表现才学和工力。

昆体功夫昆体功夫是西昆体在艺术上的表现。

一.以杨亿为代表的西昆体作家在艺术上讲究藻饰、多用故事。

二.作诗注意修辞,重格律和借代,颇具李商隐的“沉愽绝丽”之风。

三.大量用典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简答:1.简述欧阳修散文“六一风神”的美学风格1.欧阳修的散文措辞平易,用词造句精练而有变化,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

这标志着他的散文创作从崇尚骨力到倾心于风神姿态、从阳刚到阴柔的转变。

2.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的外显。

3.文章结构层次清楚而转折,语言层次平易自然。

这些都是“六一风神”的构成要素,这种特点偏于阴柔之美。

2.简述王安石的“王荆公体”诗有何特点1.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中的“奇崛”,似瘦劲刚健为特征,是王安石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但进入老年后,却视奇崛为平常了。

即寓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被称为“半山诗”。

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諚为《半山集》亦称“半山诗”,主要体裁是绝句。

2.“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而言。

特点是重炼意,如《登飞来峰》通过写登临山塔远眺,反映出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险的胸襟气魄。

又重修辞,如《泊船瓜州》,还有用事、造语、炼字等。

主要载体是其晚年雅丽精绝的绝句。

“王荆公体”的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既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为江西派的先驱。

第三章苏轼论述:1.试述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宋代古文家苏轼各体散文众多,大致可分为议论文、记叙文和小品文等,这些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宋代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和完全胜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5月第3期浙 江 教 育 学 院 学 报JOURNA L OF ZHE J I ANG E DUC ATI ON I NSTIT UTE M ay 2005N o 13 收稿日期:2005-02-28 作者简介:李熙庭(1957-),男,浙江安吉人,安吉县上墅中学一级教师。

试论苏轼词创作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李熙庭(上墅中学,浙江安吉313302) 摘 要:在内容方面,苏轼以宽广的生活视角拓展了宋词的题材。

在风格方面,他以“豪放”的自觉追求和多元化的风格面貌突破了“词为艳科”的樊篱。

此外,深厚的诗文修养和改革词律的努力等都使苏轼成为宋代词史上最重要的词人。

关键词:苏轼;宋词;创新;以诗入词中图分类号:I2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574(2005)03-0095-05谈到苏轼,我们常常冠以“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的美称,他于散文、诗词、书法、绘画方面的造诣都非常高,但作为古代大文豪的苏轼,词作才是他的“当行本色”,这正如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卷七中所言:“人知东坡古诗古文卓越百代,不知东坡之词尤出于诗文之右”。

①苏轼对词的改革与创新,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着重大意义。

下面,依次从创作内容和艺术风格等方面来论述苏轼词的创作所取得的突出成绩。

在苏轼之前,作词不过是“末流之技”而已。

即使像晏殊、欧阳修这些大家作词,也会遭到一些非议。

又据邵博《河南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九记载:晏几道将自己的词作抄录送给韩维,得到的回复是“得新词盈卷,盖才有余而德不足者,愿郎君捐有余之才,补不足之德”,②教训几道不要因为作词而影响自己的德行名声。

造成上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还是在于当时的词不能冲破“词为艳科”的范围,而传统的文论一直以“文以载道”为中心,因而作词就难登“大雅之堂”了。

苏轼率先打破了这种僵局,他“以诗入词”(《后山诗话》),把诗的创作手法融入到词的创作中去,以写诗的宽阔视角来写词。

这一手法的引入,使词打破了只写儿女私情、离愁别绪的狭隘范围,大大地拓展了词的创作领域,因而也就突破了“词为艳科”的樊笼,提高了词的创作格调。

刘熙载《艺概》卷四中就这样说道:“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

”苏轼的词作,大凡抒情、写景、叙事,都表现出了作者广阔的视野和独特的生活见解,具有很高的欣赏和认识价值。

概括起来讲,以下几类词的成就尤为瞩目:一是抒发怀古之情的词作。

此类最著名的莫过于《念奴娇・赤壁怀古》了: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69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③作者面对“滚滚长江东逝水”,不禁思绪万千,感慨时光飞逝如箭。

上阙写景,由穿云乱石,如雪的拍岸惊涛想到历代的英雄豪杰。

下阙怀古抒情,将心头的历史、江山、风流人物一齐推出,熔于一词之内。

全词大气磅礴,高唱入云。

这在词史上可谓是空前绝唱(即使是诗,也难得有这样阔大沉雄之作)。

元好问称誉此作为“乐府绝唱”,实不为过。

谈到这里,我们怎么还能说词仅仅是供宴会享乐之用的“靡靡之音”呢?二是抒发个人抱负、志向的词作。

比如他在做密州太守时写的《江城子》词: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如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词作描写了百姓倾城而出随太守会猎于“平岗”的豪壮场面。

全篇音节嘹亮,铿锵有力,烘托了词人英武的形象,抒发了杀敌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感,开辛弃疾抗金爱国词之先河,一扫柔靡之气,读之令人振奋不已。

因此,南宋胡寅说“词曲至东坡,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耆卿为舆台矣”。

④三是抒发个人情感和人生哲理的作品。

这一类典型作品首推那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处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时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作于熙宁九年(1076年),当时苏轼为密州太守,与其弟苏辙已有七年没见面,再加上政治上的失意,作者望月怀人,夜深人静之时,而月圆人缺,倍添离愁。

但作者襟怀又非常之豁达,他认识到月不长圆、人不长聚的道理,于是遥托希望,祝愿各自健康平安,共享明月清辉。

作者句句借月抒怀,由虚而实再到虚,由天上到人间,由明月到人生顿悟,以宇宙观照人生,涵盖了自然与人类的共同道理,意象空灵澄澈,写景抒情融合得天衣无缝。

所作长短句虽不是诗,但在含蓄蕴藉方面毫不逊色于诗。

苏轼一生坎坷,他与王安石等新党政见不同,又倍受他人嫉恨和攻击,一贬再贬,客死常州。

但对于这些人生中的风风雨雨,他却能坦然相迎,如《定风波》一词: 莫听穿林打听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面对自然风雨,作者拄了“竹杖”,一边“吟啸”,一边“徐行”,态度从容,一副豁达倔强的态度。

作者由自然界风雨中的“徐行”联想到人生大风浪中的处变不惊。

把深邃的人生哲理寓于平常生活小事之中,令人回味无穷、获益匪浅。

四是写景之作,也开辟了词作的新境界。

写景的,有他任徐州太守时石潭谢雨归途中的五首《浣溪沙》,可以说是宋词史上最早集中描写农村生活的组词,现录其两首: 麻叶层层荷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

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麸软肌肠。

问言豆叶几时黄。

簌簌衣中落枣花。

村南村北响缲车。

牛衣古柳买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这两首词描绘农村的自然风光以及农村的生产、生息,极富乡土特色和生活情趣,与陶潜和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综上所述,东坡的词深具宽广的生活视角,他已不再局限于一个狭小圈子里,而是把词家之“缘情”与诗人“言志”[7]结合起来,词品与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融合,格调也颇高雅。

在反映生活、表情达意上也真正确立了“宋词”在文学领域中的“正统”地位,使它当之无愧地与诗一样,成为宋代最重要的韵文文体。

苏轼是诗文革新运动的大家,作为北宋文坛上领袖群伦的人物,他对于词的改革不仅仅是内容上的,而是在词风上也是开一代风气之先。

比如这首作于熙宁十年的《水调歌头》: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

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

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

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州。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

故乡里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

我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

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词的上阙借用东晋谢安事,作为不及时引退的训诫,下阙又引用刘备与许汜评论陈元龙的故事,设想兄弟“相从之乐”,用以安慰子由(苏辙),体现了兄弟手足情深。

全篇“以文为词”,处理好了用典和表现主题之间的关系,摒弃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另辟蹊径,借古论今,纵笔写去,直抒胸臆,气势开阔,足见苏词“豪放”风格之成熟。

后人论词分派,往往以为柳永、秦观、李清照等人词境含蓄蕴藉而又婉约,故称之为“婉约派”,而东坡之词境大语雄,气势磅礴,因而列为“豪放”一宗。

以“豪放”概括苏轼词作的风格,还是抓住了苏轼创作的主要倾向的。

柳永早于苏轼作词,当苏轼进行词创作的时候,正是柳永词风靡一世之际,“凡有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苏轼要改变这种柔靡风气,也就要以柳永为突破口,因而在创造词境上以“沉雄阔大”为宗旨。

俞文豹《吹箭续录》中曾记录苏轼元 初为翰林学士时事: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中郎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高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②照说,宴乐之词,当以浅斟低唱为好,而东坡之词却要“关西大汉”拿着“铁板铜琶”高唱,可见有多壮观了。

因为苏轼的刻意改革,给北宋词坛吹来了一股清新而又强劲的雄风。

天下词风,由此一变,正如王灼《碧鸡漫志》卷二中所言“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②像前面所提到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江城子・密州出猎》便是这一类词的代表之作。

苏轼一方面在创作实践中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一方面又在理论上提出“诗词本一律”的观点,贬斥柳永所作的浮艳之词。

这又推进了词的评论之风,从理论上给后世词人以深远的影响。

他开创的“豪放”风格,影响了黄庭坚、晁补之、贺铸的词风,更影响到南宋的张元干、陆游、张孝祥、辛弃疾、陈亮、刘过等人。

尤其是辛弃疾,作为著名的爱国词人,在他的词中,气度豪迈,感情炽热,表现了渴望杀敌报国的壮志,与苏轼上述这些词的词风相比,有许多共同之处。

因而后人合称他俩为“苏辛”。

正如清人蒋兆兰《词说》所说:“宋代词家源出于唐五代,皆以婉约为宗。

自东坡以浩瀚之气行之,遂开豪迈一派。

南宋辛稼轩运深沉之思于雄杰之中,遂以‘苏辛’并称。

”②此外,苏轼的词还传到北方,金元词人蔡松年、赵秉文、元好问等受他的影响也不小。

79第3期 李熙庭:试论苏轼词创作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 89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不过,我们也要认识到,仅仅以“豪放”来概括苏词的风格特点,还是不够的,他的词作还具有刚柔相济的风格。

比如他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这是作者悼念亡妻王弗的词作。

全篇情真意切,虚实相生,细节描写细致入微,由梦境到现实,以平实的语言写夫妻至情,凄婉深挚,感人至深。

这与他的“豪气”词大不相同。

另外,他的咏物名作《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全篇写物传情,笔工墨妙,富有风韵。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这浓郁的忧思,幽婉缠绵的笔调,还真令人怀疑是出自于那位高唱“大江东去”的苏东坡之手。

此外,即使像《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的扛鼎之作,也插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这样的情节,英雄美人,豪中带婉,别具匠心。

由此观之,“豪放”一说只能概括苏轼创作的自觉倾向和大致风格,而他的词写作面广,风格的多样化,又绝非仅“豪放”二字所能概括得了的。

苏轼作诗造诣也非比寻常。

他历经了仁宗至徽宗五朝,一生宦游足迹几乎遍及当时的重要州郡,但他却把写诗当成了自己的日常功课,多方面地向前代大诗人李白、杜甫、韩愈等学习,晚年继学陶渊明的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