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明代古音学研究

合集下载

近三十年杨慎音韵学研究综述

近三十年杨慎音韵学研究综述

近三十年杨慎音韵学研究综述作者:王耿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20期摘要:杨慎著述宏富,影响深远。

其中音韵学著述自问世以来,研究者主要围绕其音韵学源流、考据音韵学方法、对后世影响以及其著述的点校等方面进行的。

但其音韵学观点中如中古韵分合、音韵学观与其诗歌用韵等问题研究仍有待深入。

关键词:杨慎;古音学;源流;成就杨慎是明代中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著述之富堪称明代第一,其著述现存约两百多种,内容涉及经、史、子、集等诸多方面。

其中音韵学著作《转注古音略》、《古音余》、《古音附录》(又名《古音余后语》)、《古音丛目》、《古音猎要》、《古音略例》、《奇字韵》等,自问世以来,研究不断。

早期研究主要以评价的形式存于序跋、音韵史书中,对其音韵学进行系统研究主要出现于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本文将主要就20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对杨慎音韵学的相关研究进行一定梳理。

一、杨慎音韵学源流关于杨慎音韵学源流的研究明清时期以评价性语言为主。

与杨慎过从甚密的杨士云(公元1477一公元1554)在《书转注古音略后》中曾评价道:“升庵杨氏,博学好古,洞贯微奥,正许之拘,从王之正,补吴之阙,而昭保氏之教。

斯《转注古音略》所以作也,方诸《韵补》,去取弥精,数亦如之,才老斯道不坠之望慰矣,宜并传也。

”①杨士云明确指出杨慎《转注古音略》对宋人吴域《韵补》是补其阙,承继《韵补》而创作,进行了丰富,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与他们同时代而稍后的焦竑(公元1540年一公元1620年)、古音学家陈第(公元1541年一公元1617年)、清代的音韵学家江永(公元1681年一公元1672年)等都曾在相關的序跋中明确指出杨慎古音学渊源于吴域,均认为杨慎于吴域《韵补》是“补”其“阙”、“增益之”,但陈第、江永等同时指出杨慎音韵学著作“稽援虽博,终未能顿革旧习”、“识断精审则未”,②对杨慎的音韵学成就给予相当的批评。

音韵学大家顾炎武(公元1613年一公元1682年)在《转注古音略跋》中说:“余不揣寡昧,僭力《唐韵正》一书,一循唐音正轨,而犹赖是书,以寻其端委。

明代王文璧《中州音韵》音系研究

明代王文璧《中州音韵》音系研究

明代王文璧《中州音韵》音系研究自乾隆皇帝的治下,中国的音乐与舞蹈艺术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天籁式的古代绝唱因改革而成为宫廷嘉宾必不可少的礼仪节目,明代王文璧《中州音韵》就是这一文艺格调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宫廷音乐的瑰宝。

本文将以《中州音韵》为核心,从音乐研究角度,探讨这部古籍中所提供的宫廷音乐格调,以及它背后所蕴含的历史礼仪文化,为当代人们提供一种新颖的体验。

《中州音韵》是明代宫廷音乐文艺的最高成就,由王文璧在乾隆定都北京时所著,是一部乐谱定式文集,收录了一系列拥有注释的御曲,有些曾经流传下来的乐曲,也有些是他亲自传播和整理过的新曲。

王文璧在书中,力图记录宫廷音乐当时的发展状态,为促进后世的音乐研究和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州音韵》收录的乐曲,既有宫廷盛会的节庆曲,又有宗教仪式的礼乐曲,既涵盖了多个曲调,也汇拢了多种音乐表演的风格,情境也多样,从宫廷娱乐的节假曲,到婚礼庆典的乐章,从国礼和宗教仪式的仪仗曲,到贺昭定大典的祝贺曲,每种乐曲都要求舞蹈配合,并且有意旨表达出一种宫廷文化的气韵,从而引领着宫廷乐曲的发展潮流。

宫廷乐曲有着浓厚的大众性文体文化气质,它强调节奏感,追求对比张力,善于运用音乐与舞蹈的联合来表现思想情感,执行听众的心理直达,因此宫廷乐曲一直保持着尊贵的地位,不仅被皇家礼仪所重用,也是百姓社会的精神支柱,它把中国宫廷文化高贵的内涵及其宏伟的气概,反映在音乐的节奏中,令人沉醉和回味无穷。

宫廷乐曲的背后也代表了深厚的礼仪文化,从明清宋元一直流传到今天,把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精髓传承下来,无论是皇帝宠臣之间君臣之情,还是陛下覆明之宾客之道,都体现在宫廷乐曲的舞步中,把贤足抒情,儒雅自然的文化精髓融汇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礼乐风格,令众多文艺爱好者为之折服。

明代王文璧所出版的《中州音韵》以其珍贵的文艺价值,为后世朋友留下了宝贵的礼仪文化与音乐遗产。

通过对宫廷乐曲、礼乐曲的研究,可以让当代人们更好地理解宫廷文化中的礼仪文化,发现其丰富的内涵,并在这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给当代社会带来新的艺术体验。

明朝的音乐理论与作曲技巧

明朝的音乐理论与作曲技巧

明朝的音乐理论与作曲技巧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辉煌的时代,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在音乐领域也有着独特的贡献。

明朝的音乐理论与作曲技巧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积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和创作方法。

本文将介绍明朝音乐理论的基本特点以及代表性的作曲技巧。

一、音乐理论的基本特点明朝的音乐理论主要受到古代音乐经典的影响,尤其是《礼记·乐记》对音乐的规范和定义对明代音乐理论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根据《礼记·乐记》,明朝对音乐进行了严格的分门别类,将音乐分为六律,包括宫、商、角、徵、羽、变。

这种律制成为明代乐曲编排的基础。

明代音乐理论还注重对音乐的审美追求,强调音乐与文学、舞蹈和绘画的结合,追求音乐的美感和表现力。

因此,明代音乐作品往往具有丰富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性,使人耳目一新。

二、作曲技巧在作曲技巧方面,明代音乐家创造了许多独特的方法和技巧,为明代音乐增添了浓郁的色彩。

1. 运用模因思想明代音乐家善于通过模仿和变化来表达音乐的情感和意境。

他们通过“模因思想”,即以一个短小的音乐意象为基础,通过重复、变奏和组合等手法,创造出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

这一技巧在明代音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 运用五声音阶明代音乐以五声音阶为基础,五声音阶包含了宫、商、角、徵、羽五个音,每个音都有特定的音程,使得明代音乐具有独特的音色和和声。

3. 运用变调明代音乐注重变调变化,通过改变调式的起始音和音程,增加音乐的变化和韵味。

这一技巧使得明代音乐更具变化和张力。

4. 运用节奏变化明代音乐注重节奏的变化和变化。

通过改变音符的节拍和强弱,使得音乐更富有律动感和表现力,给人以愉悦的听觉体验。

总之,明朝的音乐理论与作曲技巧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音乐创作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它的理论基础和作曲技巧不仅体现了古代音乐的传统,而且融入了时代发展的特点,展现出明朝时期的音乐艺术风貌。

明代音乐的独特性和创新性,使得它成为中国音乐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谈谈中国传统语言学南北朝至明代的语言研究成果及对后世语言研究

谈谈中国传统语言学南北朝至明代的语言研究成果及对后世语言研究

谈谈中国传统语言学南北朝至明代的语言研究成果及对后世语言研究中国传统语言学是研究中国古代语言发展演变的学科,涵盖了南北朝至明代的语言研究成果。

这一时期的语言研究成果,对于后世语言研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和启示。

南北朝至明代的语言研究成果主要包括音韵学、文字学和语法学三个方面。

在音韵学方面,著名的研究成果有《切韵》和《广韵》。

《切韵》是南北朝时期的韵书,系统地整理了古代汉语的音韵规律,对于研究古代汉语的发音变化和音韵体系具有重要价值。

《广韵》是隋唐时期的韵书,对《切韵》进行了扩充和补充,尤其在声母和韵母的分类上更加细致。

这些韵书的编纂,为后世的音韵学研究提供了基础,并且对于现代汉字拼音方案的制定起到了积极的借鉴作用。

在文字学方面,南北朝至明代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文字的形态和演变上。

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是《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是东晋时期的文字研究著作,通过对每个汉字的形体、意义、音韵等方面进行解析和阐释,为后世对汉字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此外,南北朝至明代还产生了一些文字研究的补充和发扬作品,如《字林》和《康熙字典》等。

在语法学方面,南北朝至明代的语言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古代汉语的句法和语法规则的系统化整理上。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文选》和《四书集注》。

《文选》是南齐时期的一部文学选辑,它对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表达方式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归纳。

《四书集注》是朱熹在宋代编纂的儒家经典《四书》的注释书,对古代汉语的语法和修辞手法进行了详尽的解释和分析。

这些南北朝至明代的语言研究成果,对于后世语言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们为后世的语言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经验,为现代汉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打下了基础。

同时,这些成果也为后世的语言学理论和方法提供了参照和借鉴,促进了语言学的发展与进步。

综上所述,南北朝至明代的语言研究成果对于后世的语言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成果的整理和发掘,不仅对于了解古代汉语的语音、文字和语法规律具有重要价值,也为现代汉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依据。

明代戏曲的音乐形式研究

明代戏曲的音乐形式研究

明代戏曲的音乐形式研究明代戏曲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其音乐形式也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本文将从明代戏曲音乐的起源、发展、主要形式以及其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明代戏曲音乐的研究有更全面的了解。

一、明代戏曲音乐的起源与发展明代戏曲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音乐戏曲形式,如汉代的乐府和唐代的曲艺,这些音乐形式在演变发展的过程中融合了各种元素,并逐渐形成了明代戏曲音乐的雏形。

明代戏曲音乐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明代戏曲音乐的初期发展,此时的戏曲音乐还受到元朝时期的影响,其曲调多为元曲调式,并且明代戏曲音乐中的演唱艺术多样化,既有声腔,又有说唱。

第二阶段是明代戏曲音乐的成熟阶段,此时的戏曲音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曲调多为明曲调式,并且在演唱艺术方面,明代戏曲音乐逐渐形成了以说腔为主的演唱方式。

二、明代戏曲音乐的主要形式明代戏曲音乐的主要形式包括宏观形式和微观形式。

宏观形式指的是戏曲整体的音乐形式,如开场音乐、中场音乐以及结尾音乐等。

而微观形式指的是戏曲中的小曲段和插曲的音乐形式,如唱腔、曲调等。

1. 宏观形式明代戏曲音乐的宏观形式主要有开场、洞子、板场、顶戏、换颂、出戏、敲底等。

开场是戏曲音乐的开端部分,一般以乐曲进行,旨在引起观众的注意。

洞子则是戏曲中的过场乐段,用以过渡剧情。

板场是戏曲中的主要乐段,是戏曲音乐的重点部分,包括武戏、武打,以及情势转折等。

顶戏是戏曲音乐的高潮部分,一般情节紧凑,气势磅礴。

换颂则是戏曲音乐中的对台戏段,一般是男女主人公对唱。

出戏是戏曲音乐的结束部分,一般以乐曲结束。

敲底是戏曲音乐中的配乐部分,用以衬托戏曲情节。

2. 微观形式明代戏曲音乐的微观形式主要有唱腔和曲调。

唱腔是戏曲音乐中的主要表演形式,包括京剧、越剧、昆曲等多种唱腔形式。

不同的唱腔有不同的表演特点和音乐风格,如京剧唱腔注重音乐韵律,越剧唱腔注重情感表达,昆曲唱腔注重音乐技巧等。

曲调是戏曲音乐中的乐曲形式,包括板子、腔调等。

段玉裁古音理论研究综述

段玉裁古音理论研究综述

段玉裁古音理论研究综述段玉裁,字若膺,号茂堂,金坛县人。

生于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卒与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

乾隆举人,历任玉屏、巫山等县知县,引疾归,居枫桥,闭门读书。

段玉裁曾师事戴震,爱好经学,擅长探究精微的道理,获得广博的知识,在经学和小学等各个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和重要的建树,是杰出的音韵学家和文字训诂学家,与同门学者王念齐名,世称“段王之学”。

段玉裁博览群书,著述宏富,由经学以治小学。

在小学围,又从音韵以治文字训诂。

根基充实,深得体要。

段氏一生著述甚富,有《古文尚书撰异》、《毛诗故训传定本小笺》、《周礼汉读考》、《仪礼汉读考》、《六书音均表》、《说文解字注》、《汲古阁说文订》、《广韵校定本》、《集韵校定本》、《国语校定本》、《烈女传校定本》、《荀子校定本》、《经韵楼集》等。

段玉裁在音韵学方面的研究主要在古音学方面。

他自幼即好声音文字之学,师事戴震,学术上深受其影响。

后又见顾炎武、江永等人音学著作,深受启发,遂在古音学方面潜心钻研,积十余年之功著成《六书音均表》,集中体现了他的古音理论。

段玉裁被称为清代古音研究承前启后的中坚力量,不论是研究成果、研究方法还是治学态度,都广受赞誉,不愧为有清一代“朴学”研究的杰出代表。

段玉裁撰写《六书音均表》的目的在于阐发《说文解字》中的字义,尤其是解释六书中的假借和转注。

他在《寄戴东原先生书》说:“音均明而六书明,六书明而古经传无不可通。

玉裁之为是书,盖将使学者循是以知假借、转注,而于古经传无疑义。

”钱曾怡(1985)分析到《六书音韵表》共五篇,段氏在给他老师戴震的信中,对这五篇的宗旨有一个简要的说明:第一,《今韵古分十七部表》,“别其方位也”,这是表的纲要,联系《广韵》,划出了古韵十七部的轮廓;第二,《古十七部谐声表》,“定其物色也”,指出“谐声者必同部”,结合文字谐声,列出了古韵十七部的声符;第三,《古十七部合用类分表》,“恰其旨趣也”,是讲各个韵部之间的沟通关系,把十七部按语音的远近分成六类,说朋“同类为近,异类为远”;第四,《诗经韵分十七部表》,“胪其美审也”,按十七部的顺序,排出《诗经》的用韵情况;第五,《群经韵分十七部表》,“资其参证也”,排出《周易》、《尚书》等群经的用韵情况。

明代音乐研究期刊论文探讨

明代音乐研究期刊论文探讨

明代自开国就是以恢复唐宋政治和文化为己任的朝代,故而,从音乐思想、礼乐实施以及民间音乐传播,都是以尽可能彰显中原文化千年延续的音乐传统为主。

纵观2019年国内重要期刊发表的31篇研究明代音乐的论文,可以看出,无论是研究琴学、曲学,还是礼乐仪式和音乐制度,都能从明代音乐的成果中追溯出千年传承的痕迹。

一、关于琴学研究《溪山琴况》是明代徐上瀛创作的一本音乐演奏美学专著,成书于崇祯十四年,分别解读“和”、“圆”“雅”等二十四况,对古琴表演和审美具有指导意义。

2019年度关于《溪山琴况》的研究仍然是一个热点,共有论文12篇。

刘承华的《<溪山琴况>的演奏论主旨》一文,通过二十四况论的解读分析,探讨了古琴演奏中的三个问题:1.声音“张力”。

2.“气候说”的把握。

3.达到“希声”之境。

①“张力”需要演奏者用心体会察觉,是演奏中用情、用意后声音所达到的状态。

“气侯”是音乐声响中的节奏和规律。

“希音”需要演奏者沉浸演奏,达到琴我相融的状态,达到以琴修身,以身修琴的境界。

何飞龙的《浅论<溪山琴况>之“静”对生命的关照》,认为琴声中求“静”,终能够调养人的心性,净化和洗涤心灵,回归人类生命的本原。

钟小茵的《<溪山琴况>之“洁”况》,为习琴者提供手指练习的方法,指明训练手指需静心,才能避“邪滓”和“杂乱”,琴音方能传达出更深的意蕴。

乌兰托雅的《论<溪山琴况>中“和”的美学思想在扬琴演奏艺术中的运用》,弦、指、音、意的理念对扬琴表演艺术中竹、音、意达到“和”之美具有指导意义。

针对审美方面有张萌的《明代琴歌之审美论争研究》,解析明代音乐发展更趋于俗化,更民间化的内在因素。

2019年度罗诗嫄还发表两篇关于《溪山琴况》的文章,分别是《指运迟速,意韵可见——解读<溪山琴况>之“迟”“速”二况》和《宏远之音,细眇之意——解读<溪山琴况>之“宏”“细”二况》。

前者,指明“迟”“速”变化所带来的节律感,是演奏者内心生命状态的律动。

杨慎古音观的建立及其《古音》系列著作

杨慎古音观的建立及其《古音》系列著作

古音拾遗》《古音复字》等11杨慎(1488—1559年),字用修,号升庵,别号博南山人、博南逸史,弘治元年生于京师,为四川新都县(今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江西庐陵。

杨慎为湖广提学佥事杨春之孙,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杨廷和之子。

杨慎自幼聪颖,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中辛未科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赐进士及第。

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大礼议”之争,杨慎与王元正等200多人被廷杖,当场杖死者16人。

10日后,杨慎及给事中刘济、安盘等7人又聚众当廷痛哭,再次遭到廷杖,后被谪戍至云南永昌卫。

嘉靖八年(1529),其父杨廷和病逝,杨慎获准归葬其父。

终世宗一世,共6次大赦,杨慎仅数次往返在泸州居住过约十年时间,等待赦回家乡,终不得赦。

嘉靖三十八年(1559)七月六日,杨慎在戍所逝世,年72岁。

由云南巡抚、右副都御史游居敬命人为其殡殓入棺,还葬故乡新都。

明穆宗隆庆初年,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天启时追谥文宪。

杨慎投荒多暇,书无所不览,《明史》称其:“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

诗文外,杂著至一百余种,并行于世。

”①著作达400余种,辑为《升庵集》。

除从事散文、诗词的写作外,对于文献考据方面的功夫也极深,亦是明代进行杨慎古音观的建立及其《古音》系列著作 文/郭懿仪(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特聘副研究员) 音韵研究的先锋之一。

其《古音》系列b 、《丹铅》诸录、《六书博证》等书,对古音学研究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杨慎的著作,清代李调元将之辑入《函海丛书》,后除《古音后语》外,皆收入《四库全书》。

复兴“汉学”传统《四库全书总目》综论经学宗派时提到:“自汉京以后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学凡六变……要其归宿,则不过汉学、宋学两家互为胜负。

”将经学分为两大类,“汉学”重视训诂考证,“宋学”则偏重义理诠释。

明代初期,面对文学、经学乃至思想等领域的衰退,如何振兴传统经学?立即恢复正统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宋人以义理解经,重视议论的风气蔚为流行,明代王守仁继宋陆九渊之后创立心学,其追随者“削经铲史,驱儒归禅”,让空谈心性之风气更加昌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 的《 转注古 音略 》 和《 答李仁夫论转注书 》 影响较大 。 杨 慎对 《 切 韵 》系韵 书与上古 音不 同是有 一定 认识 的。 他说 : “ 自沈约之韵一出 , 作诗者据 以为定 , 若法家之 玉条 金科 ,而古 学遂失传 矣。故凡见 于经
临时改变 音读 ,跟宋人 的 “ 叶音 ”说没有本 质上 的
“ 四声互 用 ,切响 ( 指 声母相 同 )通用 。”不过 ,
杨慎特别强调 :
原 古人 转 注 之 法 , 义 可 互 则 互 ,理 可 通 则
通, 未必 皆“ 互” 皆“ 通” 也。 如“ 天” 之 字为“ 天、 忝、
舔、铁 ”, 是其 四声也 ;他年初之 外有铁 因切 ,
是其切响也。其音 “ 忝、舔 、铁 ”三音 皆无义 ,
也 就是万历四十一年 ,陈第又 写了 《 屈宋古音义 》,
这 两部 著作都有 焦 弦写的序 言 ,二人 的观 点完全 一 致 。所 以 ,我们在 叙述 这段历 史时 ,若 只讲 陈第 , 根本置焦 于不 顾 ,那是不公正 的。 陈第在古音研究方面的贡献主要 有两条 : 第一 ,彻底 与 “ 叶音 ”说 决裂 ,建立 明确 的历 史观点 。他有一段名言 : 盖 时有 古今 ,地有 南北 ,字有 更革 ,音有
来分析一下明代古音学发展历程 。
声 皆可转 ,切响皆可 通”的理论而发的 。 尽管杨慎强调 “ 古音转注 ”要 以 “ 义理”为据 ,
但他 的 “ 转注 ”论也还 是字无定 韵 ,可 以随上下文
明代古音 学的代表 人物是 陈第。在陈第之 前 , 杨慎( 公元 1 4 8 8 年一 1 5 5 9 年 地 有关于古音学的论著 。
论转 注书》 )
Hale Waihona Puke 杨慎所说的 “ 义” 与“ 理” , 实际上是指有无证据 ,
如果有 语 言文 字资料 为证 ,就符 合 “ 义理 ” ,否则
清 代古音 学研究造 诣极高 、成果 颇丰 ,明代 陈
第 等学者对 古音学 的研究奠 定 了坚实 的基础 。我 们
就不能 “ 互”, 不能 “ 通”。 他这个话是 针对宋人 “ 四
什 么叫做 “ 古音转 注 ”呢 ?就是 程可 久说 的 :
作者简介 :赵 芸 ( 1 9 8 4 一 ),女 ,山西运城人 ,晋 中师范高等 专科 学校助讲。

1 22 ・
焦贡 《 易林 》,其取韵 又何异 于 《易》、 《 诗 》、
《 楚辞 》哉 ! ( 出自《 答李仁 夫论 转注书 》 )
切韵 系统为 代表 的唐 宋音 系。古 音学则是指 先秦到
隋朝 的语音研 究 ,古 音学的研 究在清代达 到了登峰 造极 的境 界。等韵学 则是来源 于解析 韵书 ,诠释反
切的韵 图。
而不可转 ,“ 铁 因” 之切则与方言叶, 故止有 “ 切
响 ”可通 ,而四声不 互也。 (出 自 《 答 李仁 夫
差异 。 甚至可 以说 , 他 的指导思想仍然是 “ 叶音”说。
他认为 :
《 诗 》十五 国不 同语 言 ,而叶音 无异也 。 楚远在江双数千里外 , 而叶音无异 于 《 诗》 也。 汉人赋颂 , 《 史》《 汉 》叙传 ,扬雄 《 太玄 》,
传子集 ,与今 韵殊者 ,悉谓之 ‘ 古音转 注 ’也 。”【 1 】
音韵 学是研究古 代汉语各 个历史 时期 声 、韵 、 调系统 及其发 展规律 的一 门传统 学问 。音韵 学研究 已经有 一千 多年的历 史 ,它 的研 究对 象一般 是元朝 以前 的汉语语 音 。音韵 学包括 三个 分支 ,分 别是今 音学 、古音学 和等韵 学。这个是 清儒 的分 法。所谓 今 音学 ,研究 对象并不 是清朝 当代的语 音 ,而是 以
转移 ,亦势所必 至。故 以今之 音读 古之 作 ,不
杨 嗔还不 懂得上古 语音也 有 时地 不 同的问题 ,
也不懂得字有定韵 , 不存在什么 “ 叶音 ”问题 。 所以, 他谈 古 音 ,还 是执 今音 部分妄 以通转 古音 ,离 不开 平 水韵 的框架 。他 的 《 转 注古 音略 》就 是按平 水韵
的确 立 , 为清代 古音学的繁 荣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 。在 分析 了汉学在明代的 日渐复 兴及 焦虼、陈第等一批 从
事考据的学者取得的成就 的同时 , 纠正 了前人 以为有 明一代经 学著述 “ 无非窃盗”之观点 的偏颇。
关键词 :古音学 ;明代 ;语 言学 中图分类号 :H 1 1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3 -4 2 7 0( 2 0 1 3) 0 6 —0 1 2 2 —O 3
编排 的。 凡今音与古音不同的 , 他就说是 “ 音之讹尔” , 是 “ 沈约 偏方之 音 ”,韵字 的归部更 是杂乱 无章 ,
如 “ 鞠 ”归一东 , “ 遇”归二 冬 , “ 冰”归十三职 ,
从 本部 “ 转 ”到 了另外 一个 完全无 关的部 ,这就是
他 所谓 的 “ 转 注” 。 “ 转 注”论 的根本 错误还 是立
免乖剌 而不入 ,于是 悉委 之 “ 叶” 。夫其果 出
1 0 1期 )
济 南 职 业 学 院 学 报
D e c . 2 0 1 3 No . 6( S e r i a l N o 1 0 1
浅谈明代古音学研究
赵 芸
( 晋 中师 范高 等专科 学校 ,山西 晋 中 0 3 0 6 0 0)
摘要 :元明 时期 ,音韵 学开启 了新 的篇章 ,以周德 清的 《中原音韵 》为代表 ,产 生了一批 以研 究 当时 实际语音为任务 的韵 书; 《 韵 法直 图》、 《 等韵 图经 》的 出现 ,标 志着等韵 学的发展 也进 入 了一个新的阶 段;在古音学方面,陈第、焦弦等人 的研 究成就也是超越 前人 的,明代的古音学思想从 杨慎修正 “ 叶音说 ”, 到 焦 主 张 “ 古诗无 叶音 ”, 再到陈第彻底破除 “ 叶音说”和提 出 “ 音有转移”, 标 志着科 学的古音学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