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版本学第二版与古书版本学概论之比较
对古籍版本学的认识

《对古籍版本学的认识》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古籍版本学。
古籍版本学啊,就像是一个神秘的宝藏世界。
比如说,咱们都知道古代有很多书,但是同样一本书,可能会有不同的样子,这就是不同的版本。
我给你们讲个小故事。
有一次,老师给我们看了两本《红楼梦》,一本纸张黄黄的,字也小小的;另一本呢,纸张白白的,字还特别大。
老师说这就是不同的版本。
古籍版本学能让我们知道一本书是怎么流传下来的。
就好像一本书的成长故事。
比如说,一本很古老的诗集,刚开始可能只有很少的人有,后来慢慢传啊传,有了更多的版本。
它还能帮助我们分辨书的好坏呢。
有些版本可能印刷很清楚,错误也少;有些版本可能就不太好,字都看不清。
通过古籍版本学,我们能更了解古代的文化和历史。
就像通过一扇小窗户,看到了过去的世界。
同学们,是不是觉得古籍版本学挺有趣的?《对古籍版本学的认识》小朋友们,咱们来一起了解一下古籍版本学。
古籍版本学啊,就像一个有趣的侦探游戏。
比如说,同样是一本古诗集,为什么有的看起来旧旧的,有的看起来新新的呢?这就是不同的版本啦。
我听说过这么一件事,有个叔叔特别喜欢一本古代的医书。
他找到了好几个版本,有手写的,有印刷的。
然后他通过研究这些版本,知道了这本医书的变化。
古籍版本学能告诉我们书的来历。
就像知道一个小朋友是怎么长大的一样。
比如说,一本古代的小说,一开始可能只是在小范围流传,后来越传越广,就有了各种不同的样子。
它还能让我们知道书的价值。
有些版本因为很稀少,所以就特别珍贵。
小朋友们,你们是不是对古籍版本学有点好奇啦?《对古籍版本学的认识》同学们,咱们来谈谈古籍版本学。
古籍版本学就像是一个魔法的盒子。
比如说,同样是一本古代的故事书,有的版本画了很多漂亮的图,有的版本啥图都没有。
我给你们讲个例子,有个哥哥很喜欢一本古代的兵法书,他收集了好几个版本。
通过对比,他发现有些版本解释得更清楚,能让他更好地理解。
古籍版本学能让我们看到书的演变。
就好像一棵树从小小的树苗长成了大树。
浅析曹之的《中国古籍版本学》(修订本)

古 籍 的 版 式 、 物 画像 、 人 出版 社 的 旧址 、 关 抄 书 刻 书 的 工 具 、 有 藏
书 印章 等 等 。一 切 有 关 版 本 和 古 籍 的典 型 的 资 料 , 者 都 附 加 图 作 片 予 以说 明 。例 如 在 第 十 二 章 根 据 形 式 鉴 定 版本 第 七 小 节 , 者 作 分别 将 “ 者 生 ” 欧 体 、 体 、 体 、 体 、 体 书 体 分 别 进 行 比 天 的 颜 柳 赵 匠 较 . 我 们 在 阅 读 此 书 时 对 这 些 字 体 有 了更 清 晰 的 认 识 ; 如 第 让 再 九 章太 平 天 国刻 书 第 3 9页 到 第 3 0页 列 出关 于 太 平 天 国 知 见 2 3 书 目. 得 我 们 对 太 平 天 国刻 书情 况 一 目了然 。 使
曹 之 先 生 的 《 国 古 籍 版 本 学 》 修 订 本 ) 由 武 汉 大 学 出 版 中 ( 是
社 于 20 0 7年 版 8月 出 版 。 书从 1 9 此 9 2年 到 2 0 0 7年 三 次重 印 , 作 者 几 经 修 订 , 有 体 例 完 善 、 理 清 楚 、 容翔 实 、 先 . 书体 例 完 善 . 理 清 楚 。卷 首 有 作 者 的 自序 和 目录 。 本 条
古籍版本学一

2、六朝说
代表人物为清代的李 元复。
3、隋朝说
代表人物为明代的陆深、 胡应麟、清代的方以智、 近人孙毓修。
4、唐朝说
(1)初唐说
代表人物为张秀明
(2)中唐说 代表人物为清赵翼、王国维。 (3)王唐说 代表人物:宋叶梦得、宋朱翌、清朱彝尊、王士
今藏国家图书馆的宋本《欧阳文忠公集》是 蝴蝶装。
包背装大约南宋时出现,元明时盛行,清朝 发展到顶点。《永乐大典》、《四库全书》 就都是包背装。
线装
1 2
、 几 点 认 识 : 中 唐 说Βιβλιοθήκη 、 有 关 诸 说 : 五 种
一 、 雕 版 印 刷 技 术 的 发
明
第 五 节 雕 版 印 刷 与 活 字
2、明代刻、抄写的图书; 3、清代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抄本;
善本的“九条”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刊印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
有学派特点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 本; 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 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 抄本;
第一节 古籍版本学的定义
一、古籍 1911年辛亥革命以前的各
种形式的书籍。
二、版本 片,《说文解字》卷七上:“判木
也,从半木,凡片之属皆从片。” 段注:“谓一分为二之木。” 版,《说文解字》卷七上:“片也, 从片,反声。”段注:“今字作 板。”
版、板为古今字;版就是片,是已 经解析的“半木”,而不是完整的 “全木”。
一是旧刻;二是精本;三是旧抄;四是旧校。
旧刻指宋元旧刊; 精本指明本中刻印尤精、世间罕传者; 旧抄指明朝名家抄本、影抄本; 旧校是指出自乾嘉名家之手。
《古书版本鉴定》与《古籍版本学》之比较评论

《古书版本鉴定》与《古籍版本学》之比较评论作者:张雪晴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23期摘 ;要:对比《古书版本鉴定》和《古籍版本学》,总结特点,分析问题。
关键词:版本鉴定;版本学;特点;问题作者简介:张雪晴(1990.12-),女,河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3-0-01一.特点《版本鉴定》以史证编为铺垫,以版本理论为中游支撑,以版本鉴定为最终落脚点。
关于版本鉴定,李致忠先生一再强调无论哪种鉴定方法都不可胶柱鼓瑟式地生搬硬套,妄下结论,明显特征要抓住不放,同时去找其他证据,综合考定,最终做出科学合理的鉴定。
《版本鉴定》以国家图书馆藏书为资料库,阐释观点,常用国图资料举例论证,可信性强。
如第100页,讲“四库底本”时提到国图著录此本的操作情况。
依据国图古籍资源鉴定版本,加入最新研究成果,帮助了解最新学术动态。
《版本学》是黄永年先生讲述其研究心得和成果。
如黄先生关于中国古籍上限下限、古籍版本上限下限问题研究精密审慎,提出古籍有下限,古籍版本无下限的说法,并对古籍上限、古籍版本上限作了清晰界定。
黄先生以研究对象、研究角度和用途、研究方法和参考书为思考框架,阐明古籍版本学有两个主要的研究角度:版本鉴别、版本目录。
他用大量篇幅阐述版本史和版本鉴别的内容,而关于版本目录,无法在书中捋清每种古籍有哪些本子,及其版本源流,黄先生只好列参考书,传授研究方法,至于具体操作,需要我们根据理论指导,接触古书、研读书目。
黄先生非常重视讲授研究方法和参考书,以问题形式“授之以渔”,给读者足够空间去思考、阅读、实践。
二.问题1.善本问题叶梦得《石林燕语》:“书不多有,而藏者精于雠对,故往往皆有善本。
”善本本义指校勘精审,无脱文,无讹舛的书籍。
说明善本跟成书年代早晚不完全成比例。
但“物以稀为贵”,年代早的旧本难以见到,因此视作珍本。
关于《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编纂体例的探讨【分享】

关于《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编纂体例的探讨【分享】【摘要】《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的出版不但对中医学、中医文献的研究起到“考竟源流,辨彰学术”的作用,对于古籍保护和古籍版本鉴别也不失为一部重要的参考工具书。
特别是《总目》采用分类编年体例,详细罗列了同一种书的不同版本,以体现中医学术的发展源流和传承轨迹,对于版本的准确鉴别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但是,《总目》的编纂体例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极少数中医古籍未将卷端书名作为著录的主要依据、书名著录不完整、未严格区分同一书名的丛书的不同子目和卷数、版本著录有误等。
本文通过本中心馆藏中医古籍目录与《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的仔细核对,举例说明《总目》编纂体例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几点改进建议。
【关键词】古籍保护版本鉴别编纂体例卷端著录2007年12月,《中国中医古籍总目》[1](以下简称《总目》)正式出版,不但对中医学、中医文献的研究起到“考竟源流,辨彰学术”的作用,对于古籍保护和古籍版本鉴别也不失为一部重耍的参考工具书。
《总目》收录全国150家图书馆馆藏中医书目13455种,新增品种1334种,新增版本3652个,其中不乏明以前的珍稀善本,全面系统地摸清中国中医文献的“家底”。
为了使我中心中医古籍整理和数字化工作有良好的基础和更明确的目标,将本中心馆藏中医古籍目录与《总目》进行仔细核对,鉴别其版本的优劣,从中发现《总目》编纂体例的优点和不足。
优点《总目》采用分类编年体例,详细罗列了同一种书的不同版本,以体现中医学术的发展源流和传承轨迹,对于版本的准确鉴别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1. 为版本时代的准确鉴别提供可靠的依据。
如:《救偏琐言十卷》,原书的版心有“惠迪堂”,记年代为康熙二十七年;馆藏目录只著录为清刻本;经核对,《总目》收录21种版本,其中惠迪堂刻本的年代为康熙二十七年。
又如:明•王宇泰的《婴童百问》十卷,原书疏记“嘉靖十八年”,书名页记“聚锦堂梓行”;馆藏目录著录为明嘉靖年聚饰堂藏板;经核对,《总目》收录18种版本,其中聚锦堂刻本的时代是明末清初。
版本古籍版本学参考书(上)

版本古籍版本学参考书(上)《古书版本常谈》1.通论在上个世纪上半叶,王国维对古籍版本的发展规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建国以后,陆续出版了一些把古籍版本作为一门学问加以探讨和研究的著述。
就我所见所读,介绍几部常见书。
《古书版本常谈》,毛春翔著,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1982年重印。
200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插图增订本。
是一部通俗性知识性读物,介绍了古籍版本的一般性知识,在同类读物中属于较好的一种。
上古增订本增补了部分内容,添加了很多图。
《古籍版本鉴定丛谈》,魏隐儒、王金雨编著,1984年印刷工业出版社出版。
作者原是北京中国书店的老店员,具有丰富的实际经验。
但是凭心而论,著书之事看来是力所难及。
此书并无严格体例,感觉上似乎是名词术语拼凑而成。
当然作为了解有关专业术语,还有些作用。
《中国古籍版本概要》,施廷镛著,1987年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
作者长期从事图书馆工作,是图书馆学界的前辈,与北京的刘国钧并称为“南施北刘”,逝世前是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
此书在版本学理论方面建树不高,实际知识,尤其是版本鉴别方面相当单薄,就学术性方面来看,并没有超过毛春翔之书。
《版本学概论》,戴南海著,1989年巴蜀书社出版。
作者原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后来长期在陕西省图书馆古籍部门工作,有实际经验。
文革以后回到西北大学历史系任教。
此书原是为研究生讲课的讲稿,在此基础上成书。
部头较大,搜集资料相当丰富,但是原来讲稿的痕迹较重,自己的东西较少,另外可能成书较仓促,体例上较杂,有堆砌而成的感觉。
还有的说法值得推敲。
《古籍版本学概论》,严佐之著,1989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也是图书馆工作出身。
文革后考入华东师范大学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
此书也是讲稿性质。
主要是介绍性文字,有用部分不是太多,与施书差不多。
《古书版本学概论》,李致忠著,1990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
作者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长期在富甲天下的北京图书馆善本部工作,能够接触到大量的希见珍本。
中国古籍版本鉴别

中国古籍版本鉴别中国古籍历代流传,数量极大,门类繁多,同一种书经多次翻刻、传抄,版本繁杂,舛讹丛生,给后世利用和学术研究造成重重困难,因而古籍版本鉴别就成为不可或缺的基础研究工作。
从事古籍版本鉴别需要具备广博的文史知识和版本学、目录学知识以及长期的实践经验。
刻本书刻本书的鉴定依据字体是决定版刻时代的主要依据。
汉字是方块字,不同时代写字用的笔和写法有所演变,刻工的操作方法与技术水平也随时代有所发展,在字体结构等方面形成时代特点与差异。
除时代特征外,刻版印刷发展的地区还形成独有的地方风格。
从事鉴定工作,必须熟悉各时期、不同地方的刀法特色,掌握常人不易觉察的字体同异要领,从而得出判定。
牌记为刻书标识。
一般在书的卷尾,也有在序或目录之后的,文字有详有略,主要标明刻版年月及出版者。
宋元以后多出现于坊刻本。
元、明、清三代的私家、官府、书坊刻本使用较多,形成明显可资查考的依据。
但有些影刻、翻刻本也把原书牌记摹刻下来,所以要参照其他特征加以辨析。
序跋古籍大都有序跋。
其内容多为阐扬本书著述的优长,记述刻、抄的经过和年代等等。
鉴定者可从序跋正文及署款判定该书版本年代及真伪、讹托,从而成为鉴定古籍的依据之一,但须留意一书多刻时照刻底本的序跋以及抽撤刻书时的序跋的情况。
刻工宋、金、元、明、清的刻本,常在书中镌有刻版者的姓名。
有的一部书的刻工多达数十人。
刻工历来受版本学家重视,从刻工姓名可了解版刻时代与地区,是最直接的依据。
但明、清一些影宋刻本,也把原刻本刻工摹刻下来,容易造成误认;同一刻工刻的书也有年代的不同。
因此还须结合其他旁证以作出准确判断。
避讳封建社会用字最讲避讳,有避帝王讳,有避家讳或尊者讳。
元代不讲究避讳,宋代及清代康熙、雍正以后避讳较严格。
后世版本学家常以避讳字作为判定古籍大致时代的依据。
但应注意翻刻、影刻本保留原书避讳字的情形。
版式由于刻书时代不同,书的行款版式变异较为鲜明,虽有交错、例外,但有基本规律可循,例如宋版书的书口(版心)多为“白口”,而元版及明前期版本多用“黑口”。
《古书版本鉴定》与《古籍版本学》之对比研究

《古书版本鉴定》与《古籍版本学》之对比研究作者:王静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20期摘 ;要:古籍版本学,对于文献专业来说是一门核心的专业,对于古籍整理尤其重要。
古籍整理就是为了更好的梳理古籍源流,追本溯源。
古籍版本知识是我们研究整理古籍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学界有许多专著对于我们学习古籍版本鉴定都是大有裨益的,笔者就《古籍版本学》与《古书版本鉴定》两本书做简单的对比。
关键词:古籍版本鉴定;古籍版本学;李致忠;黄永年[中图分类号]:G25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0-0-01古籍版本学,对于文献专业来说是一门核心的专业,对于古籍整理尤其重要。
古籍整理,我们是尽可能还原古籍的本来面目,而掌握和研究版本的主要作用和意义在于为研究古代科学文化并为发展现代科学文化提供真实可靠、完善优良的图书文献,所以比较、辨别、确定版本优劣是整个版本研究工作的核心和关键,换句话说就是为了更好的梳理古籍源流,追本溯源。
许多学者将自己所知总结成理论,比较系统地、完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供我们学习了解,比如黄永年《古籍版本学》、李致忠《古书版本鉴定》、李清志《古书版本鉴定研究》、时永乐《古籍版本学研究内容》、严佐之《古籍版本学概论》、高举红《版本学浅说》等。
笔者现就《古籍版本学》与《古书版本鉴定》两本书做简单的对比。
首先,从语言风格来说,笔者觉得两书最大的优点都在于言辞亲切、可读。
《古籍版本学》本来也是黄永年先生讲稿,所以语言更近口语化。
比如P113在谈到明前期刻本的时候说:“但看这《水心集》、《欧集》、《盐铁论》都还刻得很不差,想来差的已然淘汰了”。
李致忠先生就他自己在书后序跋中所说:“先者出版,是出版社愿意出,我自己愿意写,‘书籍买卖读者听’,自己内心没有太大压力。
”正是因为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写的书更不会那么过于正式化,语言也会更加亲切可爱。
正因为这两本书的亲切自然的语言风格,对笔者读来说,更是一种愉快的经历,笔者才能在愉快的氛围中吸收、掌握版本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籍版本学》(第二版)与《古书版本学概论》之比较摘要:《古书版本学概论》和《中国古籍版本学》系统整理并总结了版本学研究成果,代表了当代版本学的整体水平,在版本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实践经验的传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者各有千秋,从古籍版本学史略研究之不同,对善本介绍的设置及定义之不同,古籍源流研究之不同,引用材料之不同以及各自的不足之处对二书进行比较。
关键词:古书版本学概论;中国古籍版本学;比较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在文化历史的传承过程中,古籍承担起桥梁的作用。
自先秦两汉起,已有文人仕士和统治阶级注重收藏古籍,除去已散佚的部分,我国的古籍收藏量仍是汗牛充栋。
在这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如何鉴别其价值以及如何挖掘同书异本中所蕴含的时代、文化和现实价值,成为历代文人及书商所重视的问题,由此,对于版本的研究便应运而生。
时至今日,版本学专着纷纷涌现,各有所长,其中李致忠先生所着《古书版本学概论》和曹之先生所着《中国古籍版本学》(第二版)脱颖而出,成为后学入门津梁。
本文拟就李曹二先生之大作的特点及不同之处微加探讨。
一、古籍版本学史略研究之不同在关于古籍版本学的定义中,李先生的观点是“中国古书版本学是以中国古代图书为对象,以版本鉴定为核心,以考订为主要办法,凭借多学科知识,借助校勘学,利用目录学完成全面揭示图书任务,并忠实地为中国古代社会各学科研究服务的辅助性科学”。
①曹先生认为:“古籍版本学是研究古籍版本源流以及古籍版本鉴定规律的一门学科。
版本源流有广狭二义:从广义说,是指古籍制作方式的演变源流;从狭义上说,是指每种图书版本的演变源流。
”②从二者对古籍版本学所下的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李致忠先生重注版本鉴定,而且在书中,李先生多次提到版本鉴定是版本学中最核心的部分,并且在书中用了74页,近三①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0:8.②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9.分之一的比例来介绍版本鉴定。
曹之先生在注重版本鉴定的同时,花费了很多心血论述古籍版本学的史略,并提出关于古籍版本学发展分期的五分法。
纵观近当代对于古籍版本学研究的着作,我们发现大部分研究都不乏对古籍版本源流的论述,但是对于古籍版本学史略,即古籍版本学这一学科自身历史的研究却寥寥无几。
在几位版本大家,诸如叶德辉、钱基博、黄永年、毛春祥、李致忠、曹之、姚伯岳等的版本学着作中,仅有李致忠、曹之、姚伯岳三位对古籍版本学史略进行研究。
现只选取李曹二家的研究进行对比。
首先,从篇幅上来看,李致忠先生在《古书版本学概论》一书中,在第一章导论部分的第一节“古书版本学的起源与演变”中,用了七个半的页面介绍了古籍版本学的发展情况。
曹之先生《中国古籍版本学》一书中,在第一编第二章中用了九节70页的篇幅对古籍版本史略进行了详细了考证与论述。
其次,在具体研究方向上,二者也是各有千秋。
李致忠先生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着手。
在纵向研究方面,李致忠先生选择以汉代作为起点,简单列举了汉代、南北朝、唐初、宋代以后等几个例子,并认为从理论上来讲,雕版印刷出现之前的版本“不好直接成为版本学”,但是在实际意义上,雕版印刷前后出现的关于古籍的版本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
此外,在对版本学史略的纵向研究中,李先生强调了版本鉴定是版本学中最核心的内容。
李致忠先生关于古籍版本学的纵向研究尚未形成系统,只是以简单几例略述版本学史略,且宋代以后的例子只是笼统介绍,并未缕出完整的脉络。
在横向研究方面,李致忠先生版本学先是从属于校勘学,在目录学成熟后,又从属于目录学。
“故探讨什么是中国的古书版本学,决不该脱离它所脱胎的校勘学和借以表现自己的目录学”。
①在横向研究中,李致忠先生再次强调版本鉴定是版本学的核心内容,是版本学的脊梁。
曹之先生在《中国古籍版本学》一书中,将我国的古籍版本学发展分为以下五个时期:产生时期:先秦两汉。
发展时期:晋至隋唐五代。
成熟时期:宋元。
繁荣时期:明清。
①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0:4.另:第九节专门论述当代古籍版本学,其中包括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后近百年的时间。
曹之先生的《中国古籍版本学》,将古籍版本学史略一章分为九节,按照时代顺序,分别论述了我国历代古籍版本学学科的发展状况,又将每节大致分为“同书异本的研究”、历代“善本”、历代“古籍版本学成果”这三大方面。
其中,由于至清代时,古籍版本学发展到达了一个繁荣的顶峰,所以较它章来说论述略为详尽,共分“清代同书异本研究”、“清人的善本观”、“清代古籍版本学家”、“清代古籍版本学成果”这四个方面,论述了清代古籍版本学的成就。
至于本章第九节“当代古籍版本学”,则分为了“民国时期的古籍版本学”、“新中国成立后的古籍版本学家”、“新中国成立后的古籍版本学成就”这三个部分来进行论述,详细介绍我国自清代以后的版本学发展。
而在今人的诸多版本学着作之中,这方面的内容一直是被忽略的。
“当代古籍版本学”一节,对于我们了解目前我国古籍版本学学科发展状况、成果,都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而本节中关于一些近代、当代版本学家及其着作的介绍,对于学习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也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导读的作用。
可以说,《中国古籍版本学》中关于“古籍版本学史略”的一章,是颇具新意的一章,由于前人涉及较少,所以,在本书修订之后,关于本章,也进行了很大的改动,就如曹之先生在本书第二版自序序言中所说:“古籍版本学史略"是本次修订的重点内容之一”。
由于标准不明,长期以来,学术界关于古籍版本学的发展源流的说法有很多种,曹之先生在书中将古籍版本学的产生、发展标准定为以下四条:“一是同书异本,这是古籍版本学的物质基础。
二是同书异本的研究,这是古籍版本学的学术基础。
三是善本问题,这是研究版本源流、版本鉴定的目的。
四是版本学专着、版本目录等,这是版本说法。
再次,在古籍版本学自身的起源问题上,二位学者的意见并不统一。
李致忠先生认为确切意义上古籍版本学应起源于雕版印刷大肆盛行之后,范围再小一点则是以宋代尤袤编制《遂初堂书目》为标志。
但李先生又认为,就内在而言,版本学应是起源与西汉。
而曹之先生认为,古籍版本学早在先秦两汉时期就已经初步确立,并以孔子七世祖正考父校《诗》及孔子、子夏校勘辨正误为例,指出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对同书异本的研究。
此外,曹之先生对于《遂初堂书目》的介绍,仅是在论述宋代古籍版本学的丰富成果时,在书目类成果中,一笔带过,并没有像李致忠先生一样认同《遂初堂书目》的地位。
二、对善本介绍的设置及定义之不同善本这一概念对于任何一位研究版本学的人来说,都是必须了解的。
二位专家对此都进行了论述,但是在概念在书中的位置设置及理解上也略有不同。
首先,在概念在书中的位置设置上,李致忠先生在第一章第二节部分就专门用一节的篇幅来介绍善本,这就为初学者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更好的理解善本的定义及其重要地位打下基础,有利于更加深入地了解版本鉴定。
曹之先生虽然在版本学史略中就已经提及善本,并作为重点部分,但并未对善本的概念进行解释。
曹之先生将对善本的介绍安排在了全书的最后一节。
从循序渐进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曹先生这种设置不及李先生设置之合理。
其次,在概念的解释中,李书中对“善本”概念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在前人基础上深入本质,一一辨析。
此时引入“三性”标准既顺理成章又明白晓畅,体现了着者清晰的思路。
“三性”虽早已为今世所熟知,但本书既阐述其所从来,又举例说明其在善本遴选中的作用,经验难能可贵。
又如在雕版印刷起源的考证上,作者注意区别“印书之始”与“印刷术发明”,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提出印刷术应当具有一个发明和发展的过程,认为印书之始“只能说明是印刷术的进一步发展”,持论颇为公允。
曹先生在对善本的介绍中,首先考证了“善本”一词的出处。
然后将善本的标准分为三块: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当今善本。
曹先生将人们对善本理解的外延扩大,并从经济、时代等方面全方位的揭示善本的概念,使人们对于善本的理解更加鲜活,而不是死板的文字理解。
三、古籍源流研究之不同在对中国古籍版本源流研究方面,李致忠先生仅列举了宋、元、明、清四代刻书的特点,对于唐五代的刻本及唐以前的写本则并未提及。
在这一点上,曹之先生所撰《中国古籍版本学》则有的明显的长处,他不但介绍了包括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重要写本及写本的发展源流状况,还按照时代顺序,分不同的小节,介绍了在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的写本古籍发展状况和重要的写本古籍。
在“写本源流”这一章中,本章按照时代顺序,每小节则分别介绍了官方、民间的重要写本古籍,历朝各代写本古籍的特点与价值。
另外还将佛经写本这一特殊种类的古籍写本另列一节特别介绍,尤其是介绍了历来容易被人忽视的,除《敦煌遗书》之外的其他佛经写本,这也是颇具新意的。
本章章节编排条理清晰,一目了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于“写本源流”一章,共用篇幅50余页,计4万余言,其篇幅之长,内容之详尽,也是诸多版本学专着所不及的。
在众多版本学着作中,历代刻书的特点都是各书值得大书特书之点。
但是大部分着作都只涉及宋、元、明、清四朝的刻书情况,曹之先生从刻书源头开始,对于唐五代的刻书情况也进行了详尽论述。
除此之外,曹先生还论述了太平天国刻书,这是其他版本学着作所鲜有的。
四、引用材料之不同《古书版本学概论》和《中国古籍版本学》都引用了丰富材料。
李着的材料来源大致有三:一是引用史料。
全书旁征博引,叙述翔实可靠,因此特点直观易见,这里不再详述;二是采用他人成果。
如第三章历数造纸术的发展概况,因“主要是采用潘吉星先生的成果”而在全节结尾进行声明。
明清抄本部分,作者转录陈国庆《古籍版本浅说》中所列表格,同样加以说明,既体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也给读者的深入学习指明方向;三是作者自身经验。
李致忠先生充分运用所见善本实物,如在“旋风装”样式问题上提出所见故宫博物院藏《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作为“绝无仅有、十分难得的实物资料”,又引用唐兰先生的考证及《归田录》《墨庄漫录》等文献,以极具说服力的证据解决了这一困扰学界多年的问题。
而曹之先生也是认同李致忠先生对于“旋风装”的研究,否认了黄永年先生给“旋风转”所下的定义。
《中国古籍版本学》搜集材料颇下功夫,可谓每事必引,引用必详。
作者往往成段引用史料,并致力寻找新材料,避免老生常谈。
如“后周显德二年刻印《经典释文》”一条下陈列《五代会要?经籍》《玉海?艺文》《容斋续笔?周蜀九经》等材料,使刻印经过一目了然。
进行归纳排列和量化分析,以数据说话是曹着材料安排的显着特点。
对于大量材料,作者以多种形式进行呈现,既丰富了全书表现形式,又加强了观点的科学性。
论述中时而穿插书影和插图,与文字内容相映衬,对于较琐碎的资料则以表格进行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