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合集下载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及其应对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及其应对
■ 嘧露窗窜
■ 临床 ■ 药学
中药 注射 剂 的不 良反应 及 其应 对
刘慧 英 刘 田 旺
( 大同市药 品检验所 , 山西 大同 0 7 0 ) 3 0 6
中药注射剂是指在 中医药理论指导下 , 采用现代科学 技术
与 方 法 , 中药 、 然 药 物 的 单 方 或 复 方 中 提 取 有 效 物 质 制 成 从 天 的可 供 注 入 体 内 ( 括 肌 肉 、 位 、 内 、 下 、 脉 以及 其 他 组 包 穴 皮 皮 静
不 断 增 加 , 中 药 注 射 剂 的不 良反 应 在 中 药 不 良反 应 中所 占比 而
且同时增 加了不 良反应 的预 知难 度。其次 , 中药注射剂都有其 特定的 p H值 , 在输液 过程 中, 由于溶液的稀释使 p H值有所改 变而降低 了其 稳定性 , 而产生不 溶性 的微粒 , 从 造成不 可预知 的药 物不 良反 应产生 。另外 , 其他 的人 为因素如滴速控制不 当
21 注 射 剂 本 身 存 在 的质 量 问 题 : 处 方 药 味 复 杂 , 材 . 如 药
所含 的有效成 分不 明确 ; 原料 或辅料来 源较 多 , 同厂 家的产 不 品, 药材来源也有 所不 同, 而常用 的辅料 在生产应 用过程 中没 有注射用标 准是 造成热原及致敏物质 的因素 ; 生产工艺多数 比 较粗糙新技 术 、 新方法 的应用 较少 , 有些工 艺不合理 , 少数是提
也会 使 不 良反 应 的 发 生 率增 加 。
2 患者个人体 质的差异 所造成 的不 良反应 , : . 3 如 老年人 组织器官 功能逐渐 衰弱 、 老化 , 理功能逐渐减弱 , 生 机体对药物 的耐受性下 降 , 同时老年人一 般病种 较多 , 需要 联合用药 的机 会也较多 , 以, 所 老年患者发生药 物不 良反应的可能性 比较 大。 而儿 童由于肝 肾功能和酶系统 的发 育不成熟 , 药物对这些器 使 官的损伤 比较 大 , 体对药物 的敏感 性 比较 高 , 机 也容易 引起不

2022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原因与对策

2022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原因与对策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原因与对策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报告近来呈上升趋势,生产者、使用者、讨论者无不对其绷紧了弦。

有人说,中药注射剂是刚开头成长的新剂型,随着使用量的大量增加,不良反应当然会增加,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被夸大了;也有人说,中药注射剂连有效成分是什么都不清晰,当然会产生不良反应。

对于中药注射剂在使用过程中消失的不良反应,毕竟该如何评价和应对?记者日前采访了部分专家学者,他们从其不良反应的表现、成因和乐观应对等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

■现状:患者质疑医院停用病例增多胡女士躺在病床上看着那瓶中药输液瓶发呆,瓶子里几个清楚可见的黑色颗粒让胡女士不由得担起心来。

这种黑颗粒若是输进自己的血液里,会不会出问题?迟疑一再她还是让护士拔掉了输液管。

胡女士的担忧并不是多余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讨论员周超凡在今年两会期间,正式提案呼吁重视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问题。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10期)披露的数据显示,自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该中心频繁接到关于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其中某种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就有1006例,其严峻不良反应报告共计30例,死亡11例;严峻不良反应中最多的是急性血管内溶血,有18例,其中8例死亡。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依据近3年全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约占中药不良反应的3/4。

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北京几家大型医院的有关负责人都表示,中药注射剂在他们医院已经暂停使用了。

据北京儿童医院药剂科主任卢燕介绍说,北京儿童医院原则上已经不购进中药注射剂了。

缘由有许多,双黄连粉针剂是由于颗粒大、工艺粗糙而放弃使用;穿琥宁注射剂是由于发生不良反应造成血小板削减而停用;莪术油注射液是由于导致肺炎、过敏反应严峻而停用。

解放军306医院药剂科主任吴九鸿说,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频繁消失的时候,医院能做的是更加慎重对待中药注射剂。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

中药注射液发展史上第一个品种是柴胡注射液70年代23种进入1977版达到1400种左右国家批准生产的中药注射剂约有109种50个是多味药药典甚至出现了一些致死病例的报道3]19931996年占20%天坛医院2003解放军总医院2001年为76.76%[4]1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特点1.1 多发性和普遍性几乎所有的中药注射剂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清热解毒和活血化瘀类多于扶正补益类外用药多而且重多器官消化心血管和呼吸等系统的损害2001年国内公开发表的医学发现可能发生ADR的中药注射剂有51种表现形式多样型变态反应其表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Untoword Effect and Rational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s现轻者为荨麻疹及药疹占25.3%占10.2%消化系统反应占9.2%血液系统占4.4%泌尿系统占2.6%死亡病例大多为过敏性休克抢救无效致死多发生在首次用药中30分钟内数次用药出现ADR仅12例清开灵的136例ADR中其中50%发生在用药的半小时以内刺五加注射液所引起的103例不良反应且初次用药发生率较高79.61%中度损伤26%轻度损伤65.4%重度损伤17.7%好转7%1例因心室颤动而死亡过敏性休克昏迷癫痫大发作脱髓鞘性脑病由于重度不良反应对机体危害最大因此要予以高度重视具有过敏反应物质的不确定性因而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存在不可预知性庄洁女副主任药师任北京中医药学会临床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药剂科 1000501.4 批与批之间不良反应的差异性由于工艺技术条件和药材质量不同厂家无法做出确切的结论有效成分成为致敏原药物剂型改变许多中药口服无过敏血塞通注射液络泰粉针剂三七总苷片剂型改变后而成为过敏源多肽可作为全抗原水牛角提取物酶如绿原酸化学性质活泼丹参中的丹参酮与酸性结晶体作为半抗原可与血浆蛋白结合而具免疫原性2.2 制剂质量2.2.1 药材质量中药材受产地影响极大受土壤采收季节等种植条件影响不同基源的同一药材差别更大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往往与其生产批号呈明显的相关性复方丹参注射剂的ADR较集中发生在个别生产批号其主要活性成分为水溶性酚酸类物质原儿茶酚醛等邻苯二羟基化合物是一种半抗原物质发现有大量鞣质存在理化性质接近保留丹参的有效成分比较困难[10]实验研究使小鼠发生一级过敏反应含量为99.0%双黄连针剂使用时仍不会出现不良反应2.3 微粒中药注射液与输液配伍后有效成分溶解度降低而析出[13]造成供氧不足造成过敏反应具有较大的危害性m以上微粒不得超过20粒m以上微粒不得超过2粒而合并用药出现的ADR多数较严重内毒素含量增高反之则变化不大溶液中的成分增加产生ADR的机率增大而由于浓度变化氧化还原反应及分子状态等原因变色则属于配伍禁忌36/136分开输注均未见ADR[7]在性别尤其在遗传对药物不良反应的敏感性是不同的同一剂量但有的病例会出现不良反应在清开灵针剂所致ADR中其中过敏体质者容易出现较严重ADR2.6 与原发病有一定关联有的注射剂的ADR是在一定的病理条件下发生的其CNS原发病发生CNS不良反应非CNS原发病者抗凝致脑梗死15]剂量滴速过快或浓度过高而引起一系列ADR浓度呈下述关系而浓度则与ADR严重程度有关ADR越严重[7]所含成分过多制剂过程中使用的辅料稳定剂3 中药注射液使用建议建议注意以下问题: 避免用于年老体弱34慢滴速开始用药适应滴速5特别出现呼吸困难哮喘或呛咳等症状时6提高质量中西医学分属于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西医临床诊断是而中医临床诊断则是中药的使用讲究用药对证则中药就是安全毒副作用极少的; 药不对证则中药不仅无效更为严重的则会致死中成药约60%的处方者为西医师病是造成目前中药不良反应数量日趋攀升的重要原因之一如高血压病眩晕症肝肾不足证还可以表现为甲亢所以虽然同是高血压病的病人所开立的处方不同的情况证而不同病症表现的患者所开的药物可能是相同或相似的同类药症同病异治其根本原因在于临床使用中药必然会产生不良后果患者浅表性胃炎服用三九胃泰胶囊怕冷加重患者的胃痛症有喜温喜按形寒肢冷脉沉迟等一派寒证的表现对慢性胃炎中本例患者胃痛属脾胃虚寒证在清开灵注射液的ADR与证型关系研究中发现虚证三组其ADR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均小于5小学习提纲1.掌握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特点2.熟悉中药注射剂发生ADR的可能原因时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17]清开灵注射液临床适用于里热实证感冒风热证尚属可用但必须配伍发散表寒药物加重病情因其邪在肌表而临床使用清开灵注射液往往是在风寒表证未解的状态下导致疾病缠绵难愈4.2.1 发热反应多见于清热解毒类注射液使用清热解毒类注射液治疗反出现寒战4.2.2 腰痛及胃肠反应多见于清热解毒类注射液可致寒凝经脉气血腹痛4.2.3 心悸对无体虚的患者使用补益类注射液则会出现心悸5 中药注射液使用注意应注意12345能肌内注射者则不使用静脉注射因此当今国际上倡导口服给药目前参考文献1施怀生J1994年中药不良反应文献综述20502-507.3梁进权钟艳萍20003和培红.142例中药不良反应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6邓响潮.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文献调查与分析20038张伯礼.310例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3,2249-50.7蔡皓东.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原因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石娜.103例刺五加注射液致不良反应文献调查[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李筠.丹参注射制剂的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9270-272.11张春滨顾文涛.精制前后穿琥宁原料药动物不良反应的比较[J].黑龙江中医药,2003,(2): 46-47.12童路.双黄连注射液的工艺及在临床的不良反应[J].上海医药420027号致急性心肌梗塞2例分析[J].镇江医学院学报6103.15田林红雷天光.运用蝮蛇抗栓酶期间发生脑梗塞1例[J].临床内科杂志4M尹慧2收稿日期试 题简述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特点。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探讨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探讨
3 8
1. .4忽视 中药 的用量 : 和 西药一 样 , 调节 人 的生理 功 能 , 2 中药 既能 治 疗疾 病 , 能对 身体造 成 伤害 , 不 良反应 。 与其用 量密 切 叉 引起 这 相关。 对不 属 于有毒 中药 的药 物 , 超量 用药 也会 发生 不 良反应 , 如 肉桂过量 会发 生血 尿 , 参 过量会 对 中枢 神经 系统 产 生毒 性甚 至 人 呼吸 衰竭 而死 亡[。对 安全 用量 范 围 的药 物 , i o l 长期 服用 毒 性成 分 也会 在体 内蓄积 引起 不 良反应 。 长期 服 用牛 黄解 毒丸可 引起 砷 如 中毒 , 长期泡 服番 泻叶 可能 发生 低 血钾 , 可 能导 致肝 硬化 [。 也 1 久 1 】 服雷 公藤 片可 导致 再 生障 碍性 贫血 [。 因此 , 1 2 1 严格 掌 握 中药 的用 法用 量是 安全 用药 的基本 保证 。
中药不 宜与 四环素 类 同服 ,因为 会形 成不 溶性 物 质影 响 吸收 ; 牛 黄 解毒 丸不 宜与 亚铁 盐同 服 , 易产 生有 毒物 质㈣。 容 1 .不适 宜 的中西 药物 合用 会 产生不 良反应 : 了提 高 临床药 物 I2 3 为 疗效、 缩短病程 , 中西药物联用被广泛应用 , 但是, 中西药物联合 应用 会产 生 的不 良反 应却 常常 被大 家 所忽视 , 含钾 的 中药夏 枯 如 草、 白茅 根配 伍 保钾 利 尿 药 易产 生 高 血 钾 ; 一些 酸 性 中药 ( 山 如 楂、 乌梅 ) 胺类药 合用 会 出现结 晶 尿 、 尿等 ㈣。 与磺 血 2 探讨 临床 合理 用药 的措施 2I加强抗 生 素使用 管 理: 生 素滥 用 引发 的不 良反应 危 害极 大 , . 抗 加强抗生素使用的管理非常重要 , 卫生部颁发了关于《 抗菌药物 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进行了规范。 , 临床医 师应 高度重 视 , 真贯 彻执 行 , 格 掌握 适应 症 和用 法用 量 , 认 严 减少 抗生 素不合 理使 用所 造成 的伤 害 。 2 个 体 化 给药 : 的个 体 差 异 很 大 , 高 、 重 、 别 、 龄 等都 . 2 人 身 体 性 年 是 影响 药物 作用 的因素 , 据 每 个人 的特 性 , 根 制定 个 体化 给 药方 案 , 以提高药 物疗 效 。 可 2 3联合用药应考虑周全: 在药物联合应用中以抗生素联合应用 最 为广 泛 , 滥用 的现 象也 最多 见 。有 些 人在 使用 抗 生素 时喜欢 而 “ 撤大网”多种抗生素齐上阵, 为越多越好 , , 总认 抗生素之间除了 可 以产 生协 同作 用外 ,还可 以 产生拮 抗作 用 及增 加毒 副 反应 , 如 繁殖期杀菌剂与抑菌剂药物联用会影响疗效 , 头孢丙烯分散片与

几种常见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几种常见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哈尔滨医药 2 1 年第 3 卷 第 00 0

3 ・ 9
几种 常 见 中药注 射 剂不 良反 应 及注 意事 项
杨志艳
( 天津市 西青 区妇 幼保健 所 , 天津 30 8 ) 0 30
[ 中图分类号 ] 1 8 . 1 36 2
文章 编 码 :0 1~ 1 12 1 ) 5— 0 9一o 1பைடு நூலகம் 83 ( 0 0 0 0 3 l
压 、 力 衰竭 、 吐 、 疡 性 口炎 、 血 、 管 神 经 性 水 肿 、 心 呕 溃 呕 血 肾 功能衰竭、 尿 、 血p 。 血 溶 J
出现不 良反应请遵 医嘱 。 3 舒 血 宁 注 射 液 一 舒血 宁注射液是 由银杏叶经提取制成的灭菌水 溶液 , 具
有扩 张 血 管 、 善 微 循 环 的 功 能 。主 要 用 于 缺 血 性 心 脑 血 管 改 疾 病 、 心病 、 绞痛 、 栓 塞 、 血 管痉 挛等 。 冠 心 脑 脑
[ ] 高风 英. 2 葛根 素药 理作 用 的研究 进展 [ ] 中草 药 ,0 3 1 J. 20 ,2
( 2 : 8 1 )7— .
[ ] 宋立刚. 3 警惕清 灵注射剂严 重不 良反应 [ ] 天津市药 品不 J.
良反 应 监测 通 讯 ,0 94 ( ) 1 2 0 ,9 2 :6—1. 7
等症状 , 部分患者有转氨酶上升现象 , 敏性休克罕见 。 过
32 注意事项 : . 本品是纯 中药制剂 , 药液 出现混浊 、 如 沉淀 、 变色等现象时不能使用 ; 乙醇、 对 银杏叶过敏者 , 建议不使 用 此药 ; 严禁与抗生素等其他 药物混合 配伍使用 ; 禁止 使用 静
脉 推 注 的方 法 给 药 。 4 血 必 净 注 射 液 血 必净 注 射 液 足 由红 花 、 芍 、 贝 、 参 、 赤 川 丹 当归 提 取 而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及原因分析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及原因分析

荨麻疹 、玫瑰 疹 、水 疱 等各 型皮 疹 。药 物 热 表 现 为高 热 、 寒 战等。过敏性 休 克 表 现 为胸 闷 、呼 吸 困难 、大 汗淋 漓 、
心率加快 、血 压下 降 、意识 不清 、口唇紫 绀和 四肢厥 冷等 。 循环 系统 损害 表 现 为胸 闷、心悸 、心 律失 常 、血 压异 常 、
心绞 痛 等 。造 血 系 统 损 害 表 现 为 血 小 板 异 常 、紫 癜 、 白 细 胞减少 等。神 经 系统 损 害 表 现为 头 晕 、头 痛 、 口唇麻 木 、
中医治病讲究 辨证 论治 与辨病 施治 相结 合 ,采用现 代
制剂方法研制 的中药注 射剂 仍保 留 了传 统 中药的特 点 ,因 此临床应用时亦应遵循这一 原则 。而有调 查显示 ,双黄 连 、 清开灵 、穿琥 宁等 常 用 中药 注射 剂大 部 分在 西 医 院使 用 , 西 医 师 往 往 只 强 调 辨 病 施 治 ,而 忽 略 或 抛 弃 辨 证 论 治 。 例 如清开灵本 应 用 于热 证发 热 ,却 被误 用 于表 证初 起 发热 ,
中药注射液不 良反应 的发生 ,有 时还与给 药速度有关 。 如某些输液操作也 可能增 加不 良反 应发 生的概 率 ,即使 医 生处方中药物用量 不大 ,而 护士 在实施 输液 时将滴 速调 得
注射剂不 良反应 的发生 有 的与其所 含辅 料有关 ,如有 学者
对 国 内鱼 腥 草 注 射 剂 的 助 溶 性 辅 料 吐 温 8 0的 含 量 进 行 测 定 ,发 现 不 同厂 家 生 产 的鱼 腥 草 注 射 剂 中吐 温 8 O含 量 相 差 八倍之多 ,而吐温 8 0具有显 著的致敏作 用 。再如穿琥 宁注 射剂 的辅料琥珀酸盐 和莲 必治 注射剂 辅料 亚硫 酸盐也 具有 致 过 敏 特 性 ,极 易 导 致 患 者 发 生 变 态 反 应 等 。 3 与所 含他 物有 关

国内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国内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国内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情况分析前言中药注射剂是中药制剂中的重点及难点,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但是,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不同患者之间可能会出现不同的不良反应,其原因可能与药物质量、使用方法、患者自身等多种因素有关。

因此,对于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中药注射剂的质量和安全性,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国内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类型及发生率不良反应类型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可分为局部和全身两类。

局部反应多表现为注射部位红肿、疼痛、渗出等,全身反应多表现为恶心、呕吐、头痛、胸闷、心慌、过敏反应等。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据调查,近年来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逐年上升。

其中,全身不良反应占比较大,高达58.5%;局部不良反应占比较小,仅为2.9%。

另外,有19.1%的患者出现两种以上不良反应,多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在不断上升。

不良反应的原因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药物来源和质量由于中药注射剂的制备过程较为复杂,需要使用大量的中药提取物,不可避免地存在来源和质量的问题。

一些不合格的中药提取物可能会导致注射剂产生毒性。

使用方法和技术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涉及到注射技术的操作,注意事项的提示等方面。

如果使用方法不合理,就会导致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

患者自身因素一些患者可能对某些成分过敏,或者因为身体状况等原因,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此外,注射时不安静或过于紧张,也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

预防和处理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需要采取预防和处理措施。

以下是一些可行的方法:预防在药物选择、生产、质量控制等方面下功夫,确保中药注射剂的质量和安全性。

另外,合理使用药物,按医嘱规定注射,避免过量和频繁使用。

处理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中药注射剂,并重新评估治疗方案。

严重不良反应需要及时就医处理,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结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问题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着重加强中药注射剂制备质量的控制,鼓励科研人员进行中药注射剂的技术创新,提高临床医生对中药注射剂的安全使用意识,对于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

内蒙古中医药关键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中图分类号:R28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8-0038-02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探讨杨吉德**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中医医院(755000)2012年7月25日收稿1.2.4忽视中药的用量:中药和西药一样,既能调节人的生理功能,治疗疾病,又能对身体造成伤害,引起不良反应。

这与其用量密切相关。

对不属于有毒中药的药物,超量用药也会发生不良反应,如肉桂过量会发生血尿,人参过量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毒性甚至呼吸衰竭而死亡[10]。

对安全用量范围的药物,长期服用毒性成分也会在体内蓄积引起不良反应。

如长期服用牛黄解毒丸可引起砷中毒,长期泡服番泻叶可能发生低血钾,也可能导致肝硬化[11]。

久服雷公藤片可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12]。

因此,严格掌握中药的用法用量是安全用药的基本保证。

1.3中西药物联用不合理1.3.1忽略中西药物联合应用的配伍禁忌:西药的配伍禁忌已引起重视,而中西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易被忽略,如含有金属离子的中药不宜与四环素类同服,因为会形成不溶性物质影响吸收;牛黄解毒丸不宜与亚铁盐同服,容易产生有毒物质[13]。

1.3.2不适宜的中西药物合用会产生不良反应:为了提高临床药物疗效、缩短病程,中西药物联用被广泛应用,但是,中西药物联合应用会产生的不良反应却常常被大家所忽视,如含钾的中药夏枯草、白茅根配伍保钾利尿药易产生高血钾;一些酸性中药(如山楂、乌梅)与磺胺类药合用会出现结晶尿、血尿等[14]。

2探讨临床合理用药的措施2.1加强抗生素使用管理:抗生素滥用引发的不良反应危害极大,加强抗生素使用的管理非常重要,卫生部颁发了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进行了规范。

临床医师应高度重视,认真贯彻执行,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用法用量,减少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所造成的伤害。

2.2个体化给药:人的个体差异很大,身高、体重、性别、年龄等都是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根据每个人的特性,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可以提高药物疗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系统收集近年来国内相关文献报道,从多层面、广角度进行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原因的分析。

揭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中变态反应是目前影响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安全和研制发展的最大障碍。

为临床安全、合理应用中药注射剂提供一些参考。

[Abstract]Systematically collecting the reports of ADRs,which were reported in domestic related literature, and analyzing the causes from the multile, the wide point of view of TCM injections.Allergic reactions of ADRs is the greatest obstacle to affect clinical us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 Some reference were provided for clinical safety, rational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ADRs;Rational use
中医药是我国的传统医学瑰宝,为我国医疗保健和生存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中药注射剂作为我国独创的新剂型,它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利用不断进步的物理化学分离技术,提取单方或复方药材中的各种活性物质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灭菌制剂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的无菌粉末或浓溶液。

它不仅保留了传统中药的治疗特点,而且起效快,作用迅速,在危急重症的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颇具开拓国际市场的潜在优势[1]。

近年来,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道数量急剧增多,其安全性引起国内医药界的广泛关注,安全性成为中药注射剂一个最怕被触及,也最易受打击的软肋。

本文拟从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分析,进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2]。

中药注射剂具有传统中药和现代注射剂剂型的双重特点,其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主要可概括归纳为患者的机体因素、药物因素和临床用药因素等三方面因素。

然而,具体到某一类或某一品种中药注射剂,这些影响因素中哪些(个)因素是主要的,是不良反应发生的关键诱因,至今尚没有定论[3]。

1患者的机体因素
有关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的报道逐年增加,其中双黄连注射液早在2001年就因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并导致多名患者死亡而首先被通报。

经研究发现,中药注射剂严重不良反应尤以变态反应的比例为最高,且反应类型多为速发型超敏反应[4]。

还有鱼腥草注射液,自1988年批准上市,全国年用量近3亿支,50亿人次以上的患者接受了鱼腥草注射剂的治疗,至2006年4月13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现了鱼腥草注射液的不良反应494例,其中严重的不良反应近100例。

绝大部分患者不产生变态反应,推测与特异体质有关。

2药物因素
2.1药材因素
我国中药材种类繁多,成分复杂,中药注射剂的有效成分、毒性、疗效等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这些都增加了不良反应发生的机会。

中药注射剂所采用的药材由于产地不同、采集季节不同,所含有效成分有较大的差异,同时中药材注射剂往往是由多种中药成分提取精制成的复方制剂,目前已列入国家标准的109种中药注射剂中, 属复方制剂的有50种, 药味越多就越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2.2工艺因素
中药注射剂制备工艺落后,除去12个保密品种外,很少见有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

在制备过程中,药材中含有的淀粉、色素、鞣质、多肽蛋白质、树脂、绿原酸等杂质难以除尽, 会以胶体形式存在于药液中,进入机体后极有可能作为半抗原与血浆蛋白结合成全抗原,引起变态反应。

有研究表明,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其所含辅料有关。

中药注射剂生产过程中的添加剂、增溶剂、抗氧剂、pH调节剂、渗透压调节剂等,实验发现,鱼腥草挥发油与聚山梨酯-80(吐温-80)可能作用生成稳定的胶团传荷络合物,存在产生免疫毒性的可能性。

2.3标准因素
大部分中药注射剂质量控制标准不完善、专属性低,仅能对所含个别成分进行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无法对所有成分作出定性、定量分析,特别是对人体有害的成分不能作出限量检查。

中药材种植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如农药、重金属、放射性元素、微生物的污染等都会影响到药材的质量。

由于原料来源、包装材料、生产条件、生产过程控制不同,同一产品不同厂家内在品质相差较大,增加了临床不良反应的风险。

3临床用药剂量
3.1与给药剂量相关
剂量过大可能是中药注射剂引发不良反应的原因之一。

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医护人员应特别注意控制给药剂量,2次/d静滴给药,避免高浓度一次性静脉给药,滴速应控制在40滴/min以内[5]。

3.2与合并用药有关
临床上常将中药注射剂与西药配伍使用,以达到中西药联用协同增效作用。

由于中药成分复杂,注射剂的研制和应用时间相对较短,至今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物的配伍尚属科研空白, 因此应尽量单独使用,避免与其他药物配伍[6],如确属必要时也应在两药之间适当加输液隔开,或间隔一段时间使用,防止几种药物在血液中混合发生化学反应,而发生不良反应。

3.3与稀释剂有关
中药注射剂应选用适宜溶媒,以避免沉淀、变质及减少不溶性微粒。

如参麦、复方丹参、银杏叶、华蟾素等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可能因盐析产生大量不溶性颗粒,增加不良反应的机会,一般应用5%或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滴;复方苦参、灯盏花注射液偏碱性,则应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缓慢滴注,避免与pH值过低的注液体配伍使用,以免有效成分析出、沉淀,发生不良反应。

因此,应参照说明书作出正确的溶媒选择。

綜上所述,虽然中药注射剂存在不良反应, 随着中药注射剂的研发,临床应用越来越广,要做到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必须重视生产、使用中的各个环节并加以防范。

充分发挥中药注射剂疗效,尽可能的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公众的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周超凡.应当高度重视中药注射剂上市后依法再评价[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6,4(6):8-11.
[2]陈文滨,丘文戈,丘远聪.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现状及临床预防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1):62-63,67.
[3]吴嘉瑞,张冰,常章富.基于信息学理念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规律研究思路探讨[J].中国执业药师,2009,6(6):12-14.
[4]郭姗姗,王意忠,张毅,等.BN大鼠和豚鼠评价双黄连注射液的过敏反应[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09,23(2):128-133.
[5]张冰,吴嘉瑞.关于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的思考[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6,4(6):14-18.
[6]李玉环,李中菊,王芳.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原因与预防[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8):109-1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