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地理命题方向: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备战2021年高考地理考点微专题-考点16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性(考点详解)

考点16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纲定位】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核心素养】1.识记自然带的概念,理解气候分布与自然带之间的关系。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2.理解自然带的分异规律及其成因。
(综合思维)3.能够运用地域分异规律分析和判断地理问题。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考情分析】1.以区域图、地理事物分布图或示意图为背景,考查自然带、植被类型及地域分异规律。
2.考查频度较高。
以选择题为主,综合题也有考查。
【考点整合】一、陆地自然带1.成因2.特点: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3.陆地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不同的气候形成与之相对应的自然带,不同的自然带都有与之对应的气候类型。
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分异规律形成基础影响因素典型地区图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规律热量太阳辐射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及中纬度一定范围内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规律水分海陆分布中纬度地区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垂直地带性)规律水热状况地形低纬度、海拔较高的山地注意:陆地植被水平地域分异与纬度、湿度的关系(1)沿海地区纬度增加,温度降低,植被类型由热带雨林到针叶林和苔原。
(2)同一纬度,随湿度减小,植被从森林到草原、荒漠。
三、非地带性现象1.非地带性的含义:陆地环境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影响使地带性分异规律发生变化的现象。
2.马达加斯加岛上的非地带性分布(地形、洋流影响)马达加斯加岛西半部为热带草原带,而东半部由于地处山地迎风坡,以及沿岸有暖流经过的影响,却是热带雨林带。
【要点探究】探究点一自然带的分布规律与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地区差异典型例题1:以下地理现象属于地带性现象的是( )①尼罗河绿色走廊 ②—山有四季 ③南岭山区有色金属矿产丰富 ④我国江南地区的红壤 非洲没有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分布A .①②B .④C .③⑤D .②④ 答案:D解析:“—山有四季”的原因在于随海拔的上升,水热条件发生相应的改变,属于垂直地域分异;“我国江南地区的红壤”是在湿热条件下发育的酸性土壤,属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非地带性规律 受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 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 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 自然带分布规律地带性规律 水平地带性规律 垂直地带性规律 水热状况随海拔而变化分异,都属于地带性现象。
高考地理命题方向: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2021高考地理命题方向: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命题方向1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下图示意世界某著名山脉东坡自然植被分布。
读图,完成(1)~(3)题。
(1)该山脉位于( )A.非洲B.亚洲C.北美洲D.南美洲答案 D解析读图可知,该山脉位于10°N到50°S之间,只有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符合该条件,故D项正确。
(2)该山脉山麓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垂直分异规律B.地方性分异规律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答案 C解析该山脉山麓自然带呈现南北差异,体现了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故C项正确。
(3)影响该山脉山地阔叶、针叶林带的海拔从赤道向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B.热量C.降水D.土壤答案 B解析读图可知,该山脉山地阔叶、针叶林带的海拔分布从赤道向南逐渐降低。
从赤道向南纬度增加,热量降低,故B项正确。
命题方向2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土壤有机物含量的高低是判断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
通常通过测定土壤中有机碳含量来换算,下图为内蒙古草原地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图。
完成(1)~(2)题。
(1)内蒙古草原地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特征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C.垂直地域分异D.非地带性答案 B解析从图中看,有机碳含量大体由东向西递减,反映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故B项正确。
(2)影响内蒙古草原地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因素是( )①降水②风力③气温④地形A.①③ B.①②C.②④ D.③④答案 A解析内蒙古东部地区降水多,有机碳含量丰富;降水适宜,气温较高的地区植物生长茂盛,则土壤有机碳含量丰富。
所以影响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故A项正确。
命题方向3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某教授参加了新疆阿尔泰山科学考察,他在日记中写到:“身后的森林戛然而止,眼前簇簇花草相映,再往上看,花开始变得星星点点,路旁出现了积雪,远处已经能够看到冰川的边缘,此时飘起了大雪……”据此回答(1)~(2)题。
学法指导 地带性分异规律最全总结

学法指导地带性分异规律最全总结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域分异规律)是高考频率比较高的知识点之一......正如上图中的知识框架所示,分异规律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
但从近几年高考考查角度来看:综合性很强,尺度越来越小。
考查方向1:从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来看,非地带性综合性更强,考查频率高。
考查方向2:垂直地带比水平地带性综合性更强,考查频率高垂直地带性主要规律总结一、山地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的成因二、垂直地带性分异主要规律1、相似规律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谱,与从当地向高纬方向的水平自然带谱相似。
应用:以带谱推断某处自然带类型依据带谱与当地从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规律一致规律,可推断某一自然带名称。
2、基带规律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见下图)应用:以基带判定温度带、气候类型可依据自然带与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通过基带自然带确定该地温度带、气候类型,进而判断该山地所属位置,甚至山体名称。
如基带为常绿阔叶林,说明位于亚热带地区。
3、带谱数量规律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纬度、海拔、相对高度4、高度规律(含林线高度)影响因素有三个: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分布海拔高,纬度高,分布海拔低;②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③降水:温带地区南北走向的山,背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高,迎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如下图)。
应用: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判断纬度差异同类自然带在低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高,在高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低。
5、坡向规律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迎风坡低、背风坡高。
应用1:可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1)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阳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阴坡。
由此也可判断南北半球。
如下图甲所示。
(2)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迎风坡,如图乙所示。
高考地理地域分异规律要点

拓展1 地域分异规律默写要点
1.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整体性、差异性
2.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
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各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种要素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其他要素的系列变化,进而导致地理环境整体发生变化。
4.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纬度地带性、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垂直地带性、非地带性
6.三大地带性规律对比
7.同一自然带海拔高度
随纬度的变化规律:
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海拔高;纬度高,海拔低。
②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
8.雪线:多年积雪区的下界。
是年降雪量与融雪量的平衡地带,即降雪量与融雪量正好相等的地带。
9.影响雪线高低的影响因素:
降水:迎风坡(降水多,冰雪量大,融化慢)雪线低,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雪线高;
温度:温度高,雪线高度高,反之亦然。
①同一座山地的雪线冬季下降,夏季上升。
②阳坡气温高,雪线高,阴坡气温低,雪线低。
地形:缓坡易积雪,雪线低;陡坡不易积雪,雪线高。
10.非地带性的形成原因:地壳物质组成、海陆分布、地形、局部环流和洋流、地壳运动、局部水分变化
11.非地带性的表现:约束、改变、缺失、块状
12.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划分为三大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13.三大自然分区比较:。
2021高考地理(全国乙卷9~11)——苔原、纬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

知识点经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不同地区的纬度、经度与海拔高度不同,所接受的光照、热量与水分条件不同,生长的植被也会存在差异(植被的地域分异规律):①纬度地带性:从赤道到南北两极,太阳辐射的热量逐渐减少,植被也会发生变化: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带针叶林(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②经度地带性:从沿海向内陆,来自海洋的水汽越来越少,因此植被也会发生变化:森林——草原——荒漠(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③垂直地带性: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并且阳坡和迎风坡的水热条件更好,因此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所生长的植被也会有差异,例如热带地区从山脚至山顶: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高山草甸(山地的垂直分异规律)。
图1 植被的3种地带性分异规律例题苔原带植被多由低矮灌木及苔藓地衣组成,大多数灌木为极地特有种。
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呈东西向延伸,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宽度较小,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一阴山一线。
其后,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亚欧大陆苔原带将()A.整体向北移动B.整体向南移动C.面积扩大D.面积缩小10、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表明()A.苔原植被对温度差异不敏感B.亚欧大陆北部湿度东西向差异小C.苔原植被对湿度差异不敏感D.亚欧大陆降水北部最多11、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木,可能是因为祁连山地()A.目前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B.目前基带气温高C.冰期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D.冰期基带气温高答案:D、B、D精讲精析:(1)分析亚欧大陆苔原带的变化。
①由题干可知:“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
因此随着全球变暖,苔原会不断向北移动;②但是,苔原带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苔原带的北部为海洋(北冰洋),因此苔原带的最南端会向北移动,但最北端由于海洋的阻挡,并不会继续向北移动,因此不是“整体移动”,选项A、B错误;③苔原带最南端向北移动,最北端不动,因此苔原带总宽度减小,总面积减小,选项D正确。
2021年广东省高考地理真题卷(word版,含解析)

2021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广东卷地理试卷本试卷共6页,20小题,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考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
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随着我国高铁与民航快速发展,两城市互通高铁直达列车和航空航班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形成日趋复杂的高铁-民航竞争网络。
下图示意我国高铁-民航竞争网络空间拓展模式。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我国高铁-民航竞争网络空间演变特征为( )。
A.空间竞争由分散到集中B.空间竞争范围由小变大C.空间网络趋向于双极化D.边缘城市参与机会渐少(2) 该拓展模式主要体现了地理事物空间扩张的( )。
A.均衡性B. 集中性C.临近性D.等级性2.据报道,2020年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的无人机产品占全球及国内市场份额分别超过80%和70%。
目前,德国是该公司在欧洲的最大市场。
该公司在德国的金融中心法兰克福市设立了欧洲总部。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无人机自动返航要使用的技术是( )A.气压恋如B.大地洲量C.遥感监测D.卫星定位(2)该公司欧洲总部选址基本不考虑的因素是( )。
【技巧】高考地理地域分异规律总结!

【技巧】高考地理地域分异规律总结!一、地域差异形成的原因与表现1.形成原因:地球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2.表现:不同的气候,又产生了与之相应的、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又叫纬度地带性,形成的原因是各地区热量条件不同,主要受到太阳辐射大小的影响,在低纬和高纬地区及中纬度一定范围内比较典型。
从赤道向两极的植被依次为雨林、常绿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土壤从赤道向两极依次为酸性、中性、偏碱性。
01表现1:植被变化02土壤土壤性质热带、亚热带地区以红壤,砖红壤为主;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以黄土为主;寒带、亚寒带以黑色土壤为主。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带性又叫经度地带性,形成原因是由于水分的变化,受到海陆分布差异的影响,在中纬度地区比较典型。
从沿海向内陆的植被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土壤从沿海向内陆依次为森林土、草原土、荒漠土。
01表现1:植被变化年降水量400mm:森林200-400mm:草原200mm:多为荒漠02表现2:气温的日较差与年较差海洋与陆地比热容的差异: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气温日较差、年较差都较大;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气温日较差、年较差都较小。
越靠近海洋的地方受海洋影响越大,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小;靠近内陆受陆地性质影响越大,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
☆ 如何描述地形特征:1.地表形态特征:以ХХ地形为主(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主要地形区分布位置(多种地形条件下)。
2.地势高低:哪边高哪边低(如地势西高东低等);地势起伏状况。
3.特殊区域特征描述: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青藏高原,冰川广布;中南半岛,山河相间,南北纵列分布。
4.沿海地区考虑海岸线:非洲海岸线平直;欧洲西部地区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地形地貌成因分析:内力作用——地壳运动(板块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流水、风、海浪、冰川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等1. 河口三角洲: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由于地形平缓,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河流流速变慢,泥沙大量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水平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垂直分异规律》课件

北
南
阳坡
南半球
南
北
阳坡
北半球
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垂直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背风坡,垂直自然带分布 海拔低的为迎风坡(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 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 方,其海拔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垂直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如图 所示:
3.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2)降水: 负相关 降水多,雪线低,降水少,雪线高 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 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
背风坡
迎风坡
冰川
雪线低 降雪多
山体迎风坡与背风坡雪线示意图
3.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3)地形坡度: 坡度越陡,积雪易下滑,雪线越高; 坡度越缓,雪线越低
喜马拉雅山脉冈仁波齐锋冰川
(2)在分析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3.地方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常见的地方性分异规律及成因 自然带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河流等地方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一些地方 性分布。地方性分异规律及成因分析分类总结如下:
因素 分布地区 理想自然带 现实自然带
成因
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对流运动弱,降 地形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水少,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东 亚热带常绿阔
部,澳大利亚东北部, 叶林带
巴西东南部等地区
受暖流影响,且地处来自海洋 热带雨
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量 林带
大,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地 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与当地水平自 高山植 海拔高,温度低,降水发生垂
形 青藏高原地区
然地带一致 物区 直及水平方向的递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高考地理命题方向: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命题方向1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下图示意世界某著名山脉东坡自然植被分布。
读图,完成(1)~(3)题。
(1)该山脉位于( )A.非洲B.亚洲C.北美洲D.南美洲答案 D解析读图可知,该山脉位于10°N到50°S之间,只有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符合该条件,故D项正确。
(2)该山脉山麓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垂直分异规律B.地方性分异规律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答案 C解析该山脉山麓自然带呈现南北差异,体现了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故C项正确。
(3)影响该山脉山地阔叶、针叶林带的海拔从赤道向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B.热量C.降水D.土壤答案 B解析读图可知,该山脉山地阔叶、针叶林带的海拔分布从赤道向南逐渐降低。
从赤道向南纬度增加,热量降低,故B项正确。
命题方向2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土壤有机物含量的高低是判断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
通常通过测定土壤中有机碳含量来换算,下图为内蒙古草原地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图。
完成(1)~(2)题。
(1)内蒙古草原地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特征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C.垂直地域分异D.非地带性答案 B解析从图中看,有机碳含量大体由东向西递减,反映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故B项正确。
(2)影响内蒙古草原地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因素是( )①降水②风力③气温④地形A.①③ B.①②C.②④ D.③④答案 A解析内蒙古东部地区降水多,有机碳含量丰富;降水适宜,气温较高的地区植物生长茂盛,则土壤有机碳含量丰富。
所以影响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故A项正确。
命题方向3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某教授参加了新疆阿尔泰山科学考察,他在日记中写到:“身后的森林戛然而止,眼前簇簇花草相映,再往上看,花开始变得星星点点,路旁出现了积雪,远处已经能够看到冰川的边缘,此时飘起了大雪……”据此回答(1)~(2)题。
(1)此时教授正站在阿尔泰山的( )A.山地针叶林带B.高山草甸带C.高山苔原带D.冰川带答案 B解析由材料可知,教授身后为森林,所处之地花草相映,再往前方看是冰雪。
根据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可判断,教授此时位于高山草甸带。
(2)阿尔泰山南坡( )A.森林大多为落叶阔叶林B.草场仅分布在山麓地带C.此时季节为冬季D.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答案 D解析阿尔泰山南坡受西风带影响,从大西洋带来水汽形成降水;阿尔泰山高山草甸下部的森林以针叶林为主;不只山麓地带有草场分布,山地森林与冰川的过渡地带分布有高山草甸;阿尔泰山纬度高,且教授所在地海拔较高,由“簇簇花草相映”可以判断此时为夏季。
同步训练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
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
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
据此完成1~2题。
1.K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 )A.热带雨林B.热带草原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K岛植被恢复迅速的独特条件是( )A.海拔高B.种源丰富C.火山灰深厚D.光照充足[解析] 1.A 2.C 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区域自然特征。
结合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位于印度尼西亚。
K岛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所以其天然植被类型属于热带雨林。
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区域自然特征。
1983年K岛火山爆发,产生肥沃的火山灰土,成为该岛植被迅速恢复的独特条件。
读图,回答问题。
澳大利亚部分地理要素分布示意图3.结合图判断,在澳大利亚,基本符合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地理现象是 ( )A.水系的分布特征B.地形的东西差异C.热带荒漠的分布D.矿产的分布特点[解析] C 本题主要考查澳大利亚地理要素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回归线附近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降水较少,炎热干燥,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地表景观表现为热带荒漠,因此热带荒漠的分布符合地带性分布规律。
水系的分布特征、地形的东西差异、矿产的分布特点没有体现出地带性分布规律。
4. 下图为历史上客家人南迁部分路线及客家民居——土楼景观图。
沿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呈现的自然景观是( )A.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热带雨林C.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D.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解析] 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自然带分布的掌握情况。
从客家人南迁的路线可以看出,其开始时经过温带季风气候条件下的落叶阔叶林,之后经过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的常绿阔叶林,最后到达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的热带(季)雨林。
林线是指高海拔山地的森林分布上限。
下图为根据我国各地山地监测数据以及气象资料模拟的林线高度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
其主要原因是( )A.纬度低,气温较高B.太阳辐射强,气温高C.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D.西南季风影响显著,水热条件好6.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其主要原因是( )A.冷空气下沉,河谷气温低B.地势低平,降水较少C.冻土发育,排水不畅D.位于背风坡,气候干燥[解析] 5.D 6.C 第5题,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林线分布的因素。
甲地与其他地区相比,因受非地带性因素(地形)及西南季风影响,其水热条件较其他地区的好,林线高于其他地区的。
第6题,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森林分布的因素。
乙地地处东北纬度较高地区,气温较低,河谷和平原湿地分布较广,所以森林只分布在地势较高的地区。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
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
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
据此完成7~8题。
7.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D.针叶林8.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温B.降水C.光照D.土壤[解析]7.B 8.A 第7题,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带的特征。
由题中可知,常绿灌木是后来栽种的,不是当地的原生树种;由3月25日杂树中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可知当地植被在冬季时树叶落完,春季时长出新叶,所以可判断当地的自然植被为落叶阔叶林。
第8题,本题主要考查影响自然带分布的因素。
自然状态下,常绿灌木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对热量条件要求较高,判断某地是否适合栽种常绿灌木,主要看当地的热量条件是否合适,所以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
下图示意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图中①②③表示植被类型)。
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②为( )A.草原B.荒漠C.针叶林D.针叶阔叶混交林10.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上发生变化,其主导因素是( )A.纬度B.洋流C.地形D.季风[解析] 9.A 10.D 第9题,图中②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我国北方地区植被自东向西依次为落叶阔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草原、荒漠,②介于落叶阔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和荒漠之间,对应的植被应为草原。
第10题,读图可以看出,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越往北越窄,主要原因是越往北受夏季风影响越小,降水减少,夏季风影响的区域范围变小,所以影响我国东部森林植被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上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季风。
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
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
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
据此完成11~12题。
11.磷高累积区是( )A.高山草甸带B.高山冰雪带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D.常绿阔叶林带12.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000~3000米处( )A.大气温度较低B.生物生产量较低C.土壤含水量较低D. 地表径流量较小[解析] 11.A 12.C 第11题,本题主要考查对自然带的判读。
读图可知,磷高累积区海拔在4000米左右,该山地东坡海拔4000米的位置自然带最有可能是高山草甸带。
第12题,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的自然特征。
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海拔2000~3000米处磷累积量较低。
根据材料中“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可知,该山坡海拔2000~3000米处磷累积量较低,说明土壤含水量较低。
二、综合题3.读南美洲部分自然带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甲、A、B、C自然带的名称。
(2)甲→A→B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自然带的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是以为基础的。
(3)分析C自然带狭长的原因。
(4)乙纬度较高,但自然带类型与甲相同,试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这体现了自然带的哪种分异规律?(5)说出D自然带的名称及其形成原因。
[答案] (1)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荒漠带。
(2)纬度地带性(由赤道到两极的) 热量(3)沿岸秘鲁寒流降温减湿作用影响,安第斯山脉的阻挡。
(4)处在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有巴西暖流流经,增温增湿。
地方性(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5)D自然带的名称为温带荒漠带。
因其处在安第斯山脉盛行西风的背风地带,降水量少,受焚风效应影响,形成荒漠景观。
[解析] 图中自然带甲、乙为热带雨林带,A为热带草原带,B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C为热带荒漠带。
C由于沿岸秘鲁寒流的影响和安第斯山脉的阻挡作用,非常狭长,向北延伸到赤道附近。
乙按纬度本应该为热带草原带,但由于处在迎风坡上,加上沿岸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形成了热带雨林带。
D由于处在盛行西风的背风侧,形成了温带荒漠带。
1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地垂直自然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
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
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000~2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4)说明从2300米至2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
[答案] (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000~2300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