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生命灵动起来

让课堂生命灵动起来
让课堂生命灵动起来

体验,让课堂生命灵动起来

毛华芬

关键词语:体验倾听语言朗读

主要提要:体验,使倾听更专注; 体验,使语言更丰富; 体验,使朗读更动情.

被称为“解释学之父”的德国哲学家狄尔泰认为,体验关涉人的有限生命的超越和生活价值的反思;体验打开了人与我、我与世界的障碍,使人的当下存在与人类历史相遇。处在体验之中的人所体验到的是:我在世界中,世界亦在我之中。把体验引进课堂,让学生在体验的引领下,感受到“我”和语文在阅读之光的朗照下走到了一起。让学生体验到语文不是一个外在于“我”的客体,“我”与语文构成了“我-你”这样浑然一体的关系。从而,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生命灵动起来。

一、体验,使倾听更专注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说:上天赐人以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寥寥数语,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听”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听与说、读、写一样也非常重要。然而,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当一个学生的发言还没完,旁边的学生却高高地举起了手,大声嚷到:“老师,我来,我来……”当教师指名一位学生发言时,其余举手的同学都异口同声地叹起气来,垂头丧气,根本顾不了听讲;当老师讲得津津有味时,学生却在旁若无人地干着自己的事……

在教学国标本第四册,说说写写《我最爱吃的水果》这一课时,我在课堂里创设水果推销员在向顾客推销自己的水果的情境。学生在观察水果的形状和颜色,并用手摸一摸、用鼻子闻一闻、用嘴尝一尝的基础上,还能把自己喜爱的水果的形状、颜色和味道说清楚。师:你们把自己喜欢的水果说得这么好,那你们想不想把自己喜欢吃的水果推销给大家呢?

学生兴奋地齐声说:“想!”趁着学生的兴致,教师说:“那好,待会儿请你们上台来做一回小小水果推销员。”

学生在位置上自由练说。

师:现在谁先来推销?其他小朋友想买哪种水果呢?赶快听听这些水果推销员的介绍,再作决定吧!

此时的学生,已不是讲者与听者的关系,他们的角色已转换为推销员和顾客的关系。推销员要尽力把自己手里的水果推销出去,而顾客们要根据推销员的介绍才能确定自己到底要购买哪一种水果。瞧——

[教学片段]

生1:各位顾客,你们好!(师在一旁接嘴说:“这位推销员很有礼貌。不错!”)生1:(继续)请看我手里的猕猴桃,你别看它毛茸茸的,棕黄色,很不起眼。如果你轻轻剥去皮,呈现在眼前的是油绿鲜嫩的果肉,让人一看就口水直流,如果用牙轻轻一

咬,就会立刻感到有一种甜而酸的味道,舒服极了。猕猴桃吃起来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还能治许多病。它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祛风利湿等功效,不仅如此,它还有防癌的作用。师:怎么样?听了他的介绍,是不是有点心动了?不要急,我们再来听听下一位推销员向我们推销什么?

生2:大家好,看到我手里拿的是什么吗?

全班学生齐说:“哈密瓜。”

生2:(继续)对啊!哈密瓜呈椭圆形,表皮是黄绿色。你们大概还不知道,哈密瓜分为夏瓜和冬瓜。夏瓜的皮很光滑,上面有黄色的斜纹,而冬瓜的皮很粗糙,布满网状的花纹。我手里的是冬瓜。切开哈密瓜,香甜的瓜汁就会往下流。瓜肉有黄色的、绿色的、还有月白色的。瓜中间是瓜瓤,瓜瓤间就是瓜子了。哈密瓜实在好吃,又香又甜,咬一口,糖汁顺嘴流,吃完了连手都黏黏的。怎么样?想不想马上来尝一尝?

师:我有点忍不住了,真想马上尝一口,你们呢?

生3:我想也许还有比哈密瓜更好吃的东西呢。

师:是啊,我怎么没想到呢。请下一位推销员上台来。

生4:Hello!

师:这儿来了一位外国推销员了,大家热烈鼓掌,欢迎他呀!

全班学生都笑了,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生4:你们好!我向大家推销的是鸭梨。大家看一看,瞧一瞧啊!嫩黄带胖的鸭梨,轻轻地咬开它,就可以看见那雪白的果肉,香甜的汁水从嘴角流出。鸭梨有止渴、生津、祛热消暑、化痰润肺的作用。心动不如行动,快点行动吧!

……

如此精彩的推销,学生早已融入角色里,感受着不同角色给予他们不同的角色体验,进而说的同学是声情并茂,听的同学津津有味。这样的倾听能不专注吗?

二、体验,使语言更丰富

泰戈尔说:“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的语言更丰富,体验,不失为是良好的催化剂。

国标本第二册练习2中的说说做做:“秋天到了”。课前老师带领小朋友们走进大自然去观察秋天带给大自然的变化。只有让学生走进秋天,学生自己体验秋天的美景,他们的感受才能深刻,也才能真正开启学生语言的闸门。听!孩子们正在把体验到的秋景充满感情地用丰富、生动的语言说出来呢!

[教学片段]

师:课前老师布置小朋友们去观察大自然的变化,你发现大自然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举手)这么多同学想说,可见秋天的变化很多。把你的发现与大家分享,你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师:现在把你的发现与全班小朋友分享,比一比谁说得精彩?

生:秋天,天气凉了,不像夏天那么热了。

师:哟,你感受到秋天气温下降了!

生:人们穿上了毛衣,换上了漂亮的秋装。

生:我还感受到秋天早上比较凉,中午,太阳晒着暖洋洋的,傍晚又比较凉了。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温差比较大也发现了!所以早上晚上大家要注意添加衣服小心感冒哟。

生:秋天,天特别蓝,云特别白,天特别高,空气也很清新,我用“秋高气爽”这个成语来说秋天的天气可以吗?

师:可以啊!“秋高气爽”也知道哇,真了不起!(问其他同学)你们是不是有这种感觉?这就是秋天!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来,深深吸口气——啊!好舒服啊!

生:秋天,草变黄了,不再像夏天那么绿了,草坪上到处是黄黄的,

生:我们还在草丛里听蟋蟀唱歌呢!

生:大雁排成“人”字形队伍,向南飞,小燕子也飞到南方去了。

生:冬眠的动物准备过冬了。毛毛虫,蚊子,蝴蝶、知了不见了。

生:树叶黄了,一片片落下来,像一只只蝴蝶在飞舞。

生:银杏树的叶子也黄了,像一把把张开的扇子,真好看。

生:秋天到了,枫叶红了。枫叶落下来,像一只只红蝴蝶在飞舞。

生:枫叶太美了,像一只只小小的手掌。我们都看入迷了。

生:秋天,白杨树的叶子也黄了,一片片落到地上,地上像铺上了黄地毯。

师:是呀,落在地上的树叶可真漂亮啊。

生:菊花开了,像一头头金黄色的卷发。

师:多漂亮的黄菊花呀!

生:菊花真是五颜六色、千姿百态。

生:秋天桂花开了,远远就能闻到它的香味。

师:(深吸一口气)那种香香的甜甜的味道,真好闻。呀,有这么香的桂花,那么多颜色的菊花,还有那些不同颜色的树,秋天真迷人呀!

生:秋天,谷子成熟了,金黄的一片,给大地铺上了一块巨大的金地毯,也很迷人。生:稻子金黄,农民伯伯最开心,因为庄稼丰收了!他们辛苦的劳动,现在终于有了收获。我们也很开心,因为我们可以吃上香喷喷的白米饭了。

生:玉米、大豆、花生颗粒饱满。

生:秋天棉花白了,咧开嘴等农民伯伯去采摘呢!

师:连你们也这么开心,难怪辛辛苦苦种棉花的农民伯伯高兴得合不拢嘴了!

生:秋天苹果成熟了,像一盏盏小灯笼,非常可爱,非常好看。

……

学生,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每个学生眼中的秋天是各不相同的,正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其实每个人的“体验”也是不能传递的,只有获取丰富、多元的个性化体验才能有自己的感受,生命才会产生共鸣,学生的语言才会鲜活起来,学生的语言才会有个性,学生的语言才会丰富起来。

三、体验,使朗读更动情

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要达到这种

寻找课堂遗憾的“根”

陆玲

许多老师都有感觉常常精心准备的一堂课结束后,总有遗憾。所以就会用“遗憾也是一种美”安抚自己。的确在精益求精,不断反思的老师眼中是没有完美的课堂的。但是我们有美好的期望,总想少点遗憾,多点完美。那么这些遗憾是否就真的无法避免呢?青年老师是否就真的用“遗憾也是一种美”安抚自己呢?仔细分析,往往很多的遗憾都是值得我们反思,完全可以避免,让我们的课堂多一点完美。我们追根溯源造成遗憾也许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组织不到位,造成遗憾

在一年级的一堂数学随堂课中,一位年轻老师在上10以内的加减法。老师也许刚踏上讲台,对课堂的组织特别是一年级学生的课堂组织没有经验,只顾自己按照备课和教材的内容安排上着,孩子们在下面有的似听非听,高兴的时候插上一两句;有的只顾自己做自己的事情,玩着文具。还有一部分“精明”的孩子已经知道今天在上什么内容,翻开书本把书上的练习一个一个的自己填写,全然不顾你老师在讲什么。等老师按照计划要孩子们练习时,发现大部分孩子自作主张都做好了,所以老师就发火了,对小朋友说“谁叫你们做的!”孩子们自觉做的不对,都默不作声。课后就这么一个小小的细节,我们进行了研讨。的确老师看到孩子们破坏了自己的计划,很是生气,没有叫做,却都做好了,把下面课的安排都打乱了,真是遗憾的。但是反问一句,既然不要孩子做,你对孩子们说明白了吗?什么时候做,做什么?什么时候听,怎样听?什么时候讲,讲什么?也就是说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你告诉学生了吗?什么都没有说,当然学生就只能做自己的事情啦。况且他们认为这些内容他们都会的,老师的课堂没有深度,不能引起起他们的兴趣。往往发生这样的事情,老师总会说这帮学生不听话!仔细反思,老师有没有把每一个层次组织到位?学生是否每时每刻都清晰的明白我要做什么,怎么做?很多公开课的开场白常有老师这样来调动学生“你们愿不愿意配合老师把课上好?”下面总是整齐响亮的回答“愿意!”学生当然愿意,愿意的前提时老师要组织到位,学生在你潜移默化的有序而开放的组织下自然而然的就会配合的。所以这样的遗憾,完全可以避免,只要老师精心组织。

二、了解学生不够深,造成遗憾

一位老师在上完三年级《分数的认识》这一课,初步认识后,学生就是说不完整她理想中所要得到的关于分数意义的那句完整的话而遗憾的很,总在说“怎么就说不完整呢?怎么就不明白呢?”看着她那股疑惑样,和她仔细的分析、反思怎么会说不完整,不明白呢?首先分数是首次接触,生活中的运用也不是很多,学生没有生活经验与知识经验的积累铺垫。其次是刚知道“一半还可以用分数表示,这个还是老师告诉他的,他只知表而不知里,还不明白真正的实际意义,教学层次上也只是初步感知。最后分析老师理想中要学生说出来的话是“我把一张纸平均分成了两份,涂色部分是期中的一份,表示这张纸的1

2”,这三个分句,对于刚接触知识点的学生来讲真是难。还有学生一旦没有说到点上,老师就迫不及待的去指出引导,弄的学生不知所措,不知道该讲什么。感觉老师就在牵着,学生茫然的跟着,可惜还是没有找到方向。这句老师理想中完整的话是对分数意义彻底的理解后,才可以按着自己的理解顺畅的说出,也许有的学生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刚感知,就要他完整的说出来当然是不可能的,留下的只有遗憾。问题就在老师对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没有分析彻底,只凭教师自己的意愿来操作,是不可行的。俗话说备课先备学生。其实完全可以避免这样的遗憾,只要学生能够说出他自己的理解就可以了,知识是一层层积累的,学生的思维是有序的,甚至有问题的理解也是下步课堂组织教学的资源,这就需要老师调控课堂的驾驭能力。备好学生一头是精心备课的主要一部分,不能疏忽。

三、整体结构不合理,造成遗憾

也许一堂课下来,最多的遗憾就是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作业来不及完成。自己

的课也比较多的出现这种情况,也反思过怎么会造成这样的结果的?多次的反思总结认为是一堂课整体结构不合理,是造成遗憾的主要原因。我认为不管在哪个阶段,课堂的基本结构还是有复习铺垫,新知传授,巩固练习,综合应用这几个层次。就是当前课改背景下,手段、方式方法更开放些灵活些。但是往往一些家常课上,老师把握不了层次的主次,控制不了每一个层次的时间花费。造成该简单铺垫的弄复杂,洋洋洒洒上了一半的课还没有切入主题,弄得新知草草收场。或者重点难点没有抓住,学生学习的困难没有突破,拘泥在一个无效的环节反复论述,学生作业质量不高,课后大量补差,这也是结构的不合理。例如一年级(上)“关于0的加减法”,我认为整堂课的结构应该是⑴算法的感知⑵方法的对比⑶规律的感悟⑷创造的应用。⑴算法的感知:前两堂课分别学习加法、减法,体会到了运算的意义。本堂课关于0的是把加减法结合在一起,也是让学生感知运算的意义是同样的,只是0参与了运算。⑵方法的对比: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能够明白例如3-3=0,2-2=0,0+3=3,5+0=5……等算式的结果,老师引导进行合理的对比,以便发现规律。

⑶规律的感悟:在不断的比较中学生很容易发现关于0的加减法的运算规律,用自己的话表述。⑷创造的应用:发现规律后,结合课后的练习学生应用规律创造算式,甚至老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有机会运用规律解决问题,使思维向深层次发展。那么在这四个层次中,重点在⑵、⑶、⑷,特别是第三层次充分的给予学生时间自己发现,自己表述,而且要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感知表达,才可以很好的为第四层次的发展服务。如果拘泥在第一层层次,总在不断的列出各种各样的算式,对于算式的结果学生是没有困难的,但是是很浅层次的。一旦时间花费很多,下面的来不及完成,真正深层次思维的发展却没有触及,真是一种遗憾。老师要仔细分析教学内容,甚至备课时可以备到时间的分配上,做到该收手时就收手,该出手时就出手,把每一堂课演绎的更精彩。

信息技术教学中媒介素养教育的渗透

胡煜

内容摘要:媒介素养是一个全新的素质概念,它作为一种教育实践,与提高社会文化品质、健全社会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当前社会,媒介素养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尤为重要,它对中小学生的各方面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试从信息技术课堂中如何对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进行理性分析,探讨其研究价值及具体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媒介信息、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

正文:

如今,媒介的概念和范围已越来越广泛,它包含文本媒介、图像媒介、视频媒介及随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网络媒介等。如何让中小学生具备辨别媒介传播内容的能力和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做个既有责任心又有批判能力的小公民,便是媒介素养在中小学生中的体现。

媒介素养的形成必须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手段来实施,以进一步强化中小学生抗拒大众传媒提供的庸俗文化的意识和能力。

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

随着媒介信息在社会各方面的日益深入,其对传统教育改革产生了广泛影响,学生学习的途径不再仅限于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还受日常生活中媒介信息的层层波及,通过媒介所传播的各种信息来影响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认知。学生在媒介信息的世界里获得了丰富的课外知识,这对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有着一定的功效。但是根据调查显示,随着大众传媒行业之间的竞争加剧,有些传媒为迎合部分民众的“低文化”需求,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急功近利等消极人生观作为附属品进行“大肆宣扬”。受媒介信息的这种负面影响,一些意志薄弱、未成熟的中小学生很容易产生各种模仿行为,导致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及违法案件处于上升趋势。

因此在当前社会形势下,需要通过教育工作者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让中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提高他们对不良媒介信息的辨别能力、抵制能力,在积极有效的引导下增强他们对媒介信息的批判意识,使他们的心灵能健康成长,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更好地保护本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信息技术教学中呼唤媒介素养教育

伴随网络时代的到来,媒介的传播途径开始拓宽,信息技术课也正是在这样的态势下成熟发展起来的。它是一门有别于其他学科的课程,就其教学内容与形式上看,学生接触的媒介信息就要多于其他学科,因此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具有强烈地信息需求欲望。另外在《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也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分为“信息处理与交流”和“信息技术与社会”两个主题:前一主题包括信息的获取、加工以及信息资源的管理;后一主题则含有与媒介素养教育相关的一些内容。这些均意味着信息技术教育,其本质是一种素养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养为根本教育目标的。

记得这样一堂课,课题内容是《走进俱乐部》,主要讲授如何在中国儿童网的BBS中发表主题帖。由于是第一次接触,学生们心情急切、满怀好奇。为了让他们能快速入门,我采用了演示教授法,按步骤教学生怎样注册、怎么从网页中登陆到中国儿童网的BBS 论坛。可当我正要打开那扇神秘的“大门”时,却被眼前突如其来的低俗言语惊呆了。一开始我怀疑是操作失误,经过再三的确认,才知道是网站自身的原因。怎么办?由于是教师机广播教学,学生们的双眼已齐刷刷地盯住了屏幕。“老师,这里有脏话”、“老师,他们在说什么呀?”当时我的心扑扑直跳。心想:进入教材中推荐的BBS论坛,也会有如此“不堪入目”的内容,于是我迅速将该页最小化,避免引起学生们情绪上的波动。镇静片刻后我语重心长地对学生说:无论在现实或网络中,我们都要严以律己,做一个文明懂事的好孩子……

一堂本应“平静”的课,却给我和学生们带来了不平静的心情。我顿时忧虑起来,除了靠有关部门监管和社会舆论督促之外,我们教育工作者还有什么方法能支招?学生在课堂这样一个教师能“把关”的环境中,依靠过滤手段可暂时减少问题的负面影响,但课堂外呢?学生毕竟是社会发展中的特殊群体,由于年龄特征他们有欲望要了解信息社会中自己所不知的内容,就算能有效监控,这种过度替学生抵挡的措施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及认知结构的形成。

看来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网络媒介信息,起着对学生发展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只有通过加强对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才能进一步改善信息技术课堂的良好教学氛围,从而在根本上消除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尴尬”一幕。

媒介素养教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信息技术课堂中媒介素养教育的渗透,不仅要求在理论上去研究拓展,还要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通过挖掘信息、分析本质,来形成有效的教育对策,并付诸实践。我们在行动中应以媒介信息的内容为根本点,以学生主体发展为原则,在精心策划的教学过程中,从情感、态度上首先制胜于学生,同时提供大量丰富健康、意义深远的媒介素养教育资源库,让学生自发的产生对比意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具有辨别、批判能力的媒介主体者。下面我就谈谈这一论点在实践中的操作:

1、以媒介知识教育为主,态度教学为辅

媒介素养教育的产生依赖于媒介信息本身,做好媒介信息知识的普及,有利于学生从概念、本质上认清什么是媒介信息,并理解它所表达的一定含义。当然,对不同阶段的教育对象,媒介素养教育的难度要有所区别,知识、技能、态度各类教育目标也应各有侧重。

六年级《我是小设计家》一课中涉及许多的媒介信息,有文字、符号、图片、动画、声音、影像等。对于多数学生来说,这些种类繁多的媒介信息一时无法完全消化,于是我从学生主体出发,首先让他们依次弄清这些媒介信息的概念、特征及所表达的范畴,并结合他们学习的阶段特性,以实践操作练习为手段,使他们能深刻领悟。再根据本课教学重点是将这些媒介信息有效利用、组织构成一张简单网页,这便涉及到对媒介信息的采集、辨别能力了。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了一些优秀的媒介信息素材,学生在欣赏时惊叹不已,可随之也为他们带来了烦恼,怎样选择合适的媒介信息为自己的网页所用呢?通过我的示范讲解,学生懂得了网页设计时不但要与自己的审美、意境需求贴近,还要具备一定的信息鉴别能力,要有力抵制那些思想寓意低俗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为自己的网页增添一份文明健康、艺术浓厚的气息,制作出更好的作品。

本课便是从了解媒介知识入手,结合情感态度教学,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从根本上识别信息的好坏,鉴别信息的价值,并进行有效筛选,满足学生阶段性的学习需求。

2、采用“核心质疑”法引导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有代表性的媒介信息案例,采用“核心质疑”法,以案例中媒介信息所表达的事物本质为核心,经教师启发性点拨,引出问题,让学生自主地分析探究、商讨对策,来构成主动形态上的良好品行与认知体系。

曾在一次课上,我发现一位学生没有按教学规定,偷偷地打开游戏网站,玩起了一款暴力格斗的网络游戏。当他发现我在注视他时,一脸惊愕,连忙心慌意乱地点击鼠标。待下课后,我与他交谈了起来,得知他是经同学间相互说起,一时心痒才在课上玩的。弄清事情真相后,我意识到这只涉及一位学生的思想,可能涉及到更多的“隐性”学生。再一次上他们课时,我便挤出10分钟时间,让全班就这一现象进行讨论,学生们兴致浓厚,经他们深刻分析后认为:首先,不应该在课上玩游戏;其次,不应该玩这类对青少年思想产生负面影响的游戏,要加强自我控制能力……在学生们一片精彩发言中,我注意到那

位玩游戏的同学羞羞地红起了脸。最后我鼓励性地向学生们说:只要能在错误中纠正过来就仍然是好孩子,希望你们在今后的网络环境学习中时刻具备这样的敏锐性、警惕性来看待、分析事物。

3、悟透教材内容,抓好教学设计

深入透析信息技术教材中涉及的媒介信息,理顺它们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必要前提。同时依托媒介信息的独有特性,优化设计教学过程,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通过师生间经验交流,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媒介知识技能与情感体验,以进一步加强他们的媒介素养教育。

如五年级《网际大搜索》一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利用搜索引擎网站来查找自己想要的信息。通过教材分析,我们知道搜索引擎网站是因特网上信息资源较丰富,提供全面、快捷信息查询的媒介信息集中站,而我们要查找的资料作为一种信息源,只是搜索引擎网站中的沧海一粟,这意味着在查询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良莠不齐的信息现象。于是在课初我便设计教学过程为:第一步,掌握搜索引擎网站的操作方法;第二步,怎样从提供的信息中进行筛选,获得自己想要的。课中我以足球动画为例进行导入,激起学生关于探索足球历史的欲望,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后搜索到了有关足球的各类历史信息,但在众多信息面前学生的选择遇上了难题,这时我用已有的操作经验告之学生:要尽量选择与信息关键字相符合、以“权威、全面、动态”的筛选原则来快速寻找自己想要的信息内容。一段时间的训练下,学生们能很快摈弃那些信息内容单一、带有强制观看性的三流网站,为学生在网络中的学习提供了一条捷径。

4、建立媒介素养教育资源库

除上述实施方案外,我们还必须加大媒介素养教育资源库的建设,作为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有益补充,同时提高教师本身媒介素养意识与教育能力,两者只有相辅相成的发展,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媒介素养教育资源库的建设中,我们还要注意分类整理与积累适合不同阶段和认知水平的学生案例,通过这些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拓展自己的认知体系,使我们的课堂或课外媒介素养教育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信息技术课堂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既是对信息技术教学内涵的一种提升,也是网络时代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另一有效途径。我们必须抓住时机、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大力推进媒介素养教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进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媒介素养教育向其他相关课程进行灌注,最终形成一种衔接中小学教育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张新明.《我国未成年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探析》中国电化教育 .

2006 .3

把简笔画运用到英语教学中去

王希

(一)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并不代表可以完全替代传统的教学媒体。有了多媒体,不意味着可以送走黑板、挂图。

提到教育简笔画,相信老师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然而现在,真正把它很好地运用在日常教学工作当中的似乎是相当的少。

前段时间参加了一个英语基本功比赛,其中有一项内容就是教学简笔画比赛。至此,我对简笔画进行了重新的认识,并随之经常适当运用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发现的确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借此平台,仅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与收获。

简笔画,顾名思义,就是非常简单的画。英语里面给的名称是:stick figures或match pictures,也就是说是火柴棍搭成的画。因此,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具体来讲,简笔画是用最简单的线条和图形来表示各种事物的一门独特的绘画艺术。它的特点是图形简单、形象鲜明、幽默风趣。其实在生活当中,在公共场所,我们随处都可以看到简笔画。例如:

如果给英语字母稍加上几笔,就可以变成各种东西和动物,多么简单多么有趣。

利用简笔画教英语,可以使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外语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讲cap和hat的区别,用英语来解释,很难说清,但如果借助简笔画,寥寥数笔就可以画得明明白白。又例如教反义词,教比较级和最高级,简笔画可以使枯燥的知识变成活泼的形象,深深印在学生的脑子里。

说了这么多,那么,到底怎么画简笔画呢?其实,画简笔画可以遵循以下三项原则:

1.能少勿多也就是作画的笔画一定要少。能用两笔表示的不用三笔。

2.能直不弯也就是说,能用直线不用曲线。简笔画求的是简单易画,而不是逼真好看

3.能简不繁也就是说,作画时只要能用简单图形,就不用复杂图形。

许多学生在初学英语时,都是抱着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去学习的,但由于以往的教学方法没有能为学生提供畅通的信息通道,使学生学起来费劲,单词记不住,知识不系统,能力没提高,他们的情绪体验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就对英语失去了兴趣。而简笔画情景教学法则恰恰相反,由于它抓住了英语形象性、直观性、情景性的特点,把抽象的语言与具体生动的形象结合,提供了信息传递的最佳通道,因此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学生过去学不会的东西现在学会了,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而正是这种自豪感和成就感,能够重新唤起他们对外语的兴趣。

(二)

在上一篇中,我已经列举了画简笔画要遵循的三大原则,那么这里,我就来具体说一说到底如何画简笔画。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掌握基本图形,打下学画基础

绝大多数的简笔画都是由20种线条和几何图形构成的(直线、矩形、三角形、圆形、弧形等等)。因此学习简笔画的第一步,就是要练好这些基本图形。要做到下笔有力,横平竖直,线条均匀,棱角分明,图形鲜明。要徒手画,不要用直尺和圆规等工具。

2、简笔画的秘诀:几何图形加特征

我们要画某一种事物,首先要看一看它与哪一种几何图形接近。任何事物的轮廓,都可以用几何图形来概括,这就使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易画,做到人人都能学会,这就是简笔画的秘诀。

有的事物本身就是几何图形,如玻璃杯、脸盆和书。还有的事物只要在几何图形上补充几笔便可画成,如水桶、茶杯、热水瓶、旗子、雨伞、气球、酒杯和帽子等。即使是比较复杂的事物,分解开来,仍然是由许多基本线条和基本几何图形构成的。如卡车、自行车、螃蟹和公共汽车等。

3、注意观察归纳,抓住事物特征

许多事物的基本形状是同一种几何图形,这是它们的共性。但他们又有不同的特征,这是它们的个性。抓住这些不同的特征,就可以在同一几何图形的基础上画出许多不同的事物来。例如电视机、收音机、录音机、照相机、钟、信封、明信片和相框等都是以长方形为基础的,但电视机有屏幕,照相机有镜头,钟有指针,只要我们抓住这些特点,就可以很容易把它们区分开来。

一些水果和食品外形大体上也是圆,如苹果、橘子、梨、桃、西红柿、土豆等。但梨略尖,西红柿略扁,橘子有麻点,桃有沟,土豆有芽,同样可以区别开来。

利用简笔画教学,范围很广,它们可以用来教字母、教语音、教单词,还可以用来教形容词和反义词、比较级和最高级,教人称代词、不定代词和介词,教语言知识、语法、句型还有对话和课文,等等。

现在,我上课的时候经常运用简笔画教学,收益非浅,既感染学生,又轻松自己。比较难懂的知识点通过简笔画的清晰呈现,学生很快能化抽象为具体,轻松掌握,而且,简笔画教学能让学生感觉到知识与生活的交界点,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可以让他们重拾对于英语的兴趣。

数学老师,不妨多一些语文使命

卞惠斌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字与符号、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方面的科学,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感、统计观念等都很重要,但是,作为一个小学的数学教师,一个从事基础教学的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会孩子们正确、规范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也很重要。

我在最近的听课和学习、交流中,发现了一些数学教师不规范或不会正确使用语言文

字的现象,很有感触,忍不住写下这篇小文,与同行交流。

一、数学教师,首先要正确使用普通话

经过几轮的普通话培训与测试,绝大多数的数学教师都能说一口流利而标准的普通

话。但一些数学教师在平时课堂中的普通话水平就远比培训与测试时逊色多了。由于受太

仓方言的影响,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不分的现象非常严重。

比如“数字”的“数”,“考试”的“试”,“方程”的“程”,本应是翘舌的,但读成

平舌的比比皆是。“算术”、“测试”两字,一平一翘,但都往往读成两个都是平的。相对

来说,把平舌音读成翘舌音的倒是少见,基本上没有听到谁把“练习册”读成“练习撤”,

或把“竞赛”读成“竞晒”的。因为如果真有人这样读,肯定会被认为是说了个大笑话。

比起平翘舌音不分清,前后鼻音不分的现象更为普遍了,许多教师几乎是把所有的后

鼻音都读成了前鼻音了。比如在课堂上使用频率极高的“请坐”的“请”,“整数”的“整”,

“正确”的“正”,“平行”的“平行”两字,很多老师不注意就读成前鼻音了。

另外,还有太仓话中的“对称轴”的“轴”字,方言是读成“jue”的,而正确的读法

应该是“zhóu”,而不是“zhuó”。

二、数学教师,要指导孩子正确学说普通话

前不久去一所学校听课,上课的内容是一年级的认识钟表。老师的精心设计、孩子们

的配合自不必说,让人觉得有点瑕疵的是,有一个小朋友在课堂上多次站起来说的时候,

把“时钟”、“长针”、“指”等所有的翘舌音的字,无一例外地都读成了平舌音,让人觉得

非常刺耳。其实老师已经发现了这个孩子普通话不准的问题,但如果她能略作指导让孩子

纠正一下的话,这节课就更成功了。

指导孩子正确学说普通话,不仅是语文老师的责任,也是数学老师的责任,尤其是低

年级数学老师的责任。

三、数学教师,要正确和规范使用汉字

1、注意汉字笔顺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经常要板书,如果老师的书写不正确,就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们。

比如“方法”的“方”字,以前的旧教材是规定先写点,再写横,然后撇,最后写横折钩。

但是新的苏教版教材把这个字的笔顺重新作了规定,最后两笔交换顺序,即第三笔是横折

钩,最后才写撇。如果一个数学教师,特别是低年级的数学教师对此不了解的话,很有可

能在课堂上写错,到时候误人子弟就很难堪了。

还有比如“意义”的“义”字,起笔应该是点而不是撇,“五年级”的“五”,第二笔

应该是竖而不是横折,“忄”应先写两点再写竖。而“车”字比较特别,单字时笔顺为横,

撇折,横,竖。而充当左旁时为:横,撇折,竖,提。

2、注意调整后的异形字的使用

比如一zhi粉笔,以前规定凡杆状物的东西,均写作“枝”,后来现代汉语词典里把这个字条改为“支”字,如“一支枪”、“一支笔”。还有,以前很多情况下使用的“象”字,现在都改成了“像”字。

3、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我们在应用题教学中,经常会用兔子的只数作题。这里“兔子”的“兔”字,中间部分并不是横写的“日”字,而是一个扁的“口”字,然后再写一撇。还有数学课堂中经常要讲到“进率”和“交换律结合律”,这里的两个“lü”字是不同的,很容易搞错。

有一次在听课的时候,与几个同事偶然提起“尴尬”两字的写法,多数教师认为偏旁应该是“九”字,我与她们争论了起来,我说左边不是“九”字,而是“尤、龙”二字的写法,即横、撇、竖弯勾,事实证明我的写法是正确的。

四、数学教师,也要注意训练孩子的说话能力

高年级的孩子,在课堂上不愿意说,其实有些情况是不会说,不知道如何表达。如果在低年级课堂上有意识地进行说话能力的训练,那进入高年级后这种情况也许就会减少许多。比如课堂上最让人觉得头痛的就是包含两问的应用题,如“四、五年级各有多少人?”,总是有那么一部分孩子在回答时说成“四五年级各有100人、120人”,而不会用“四年级有100人,五年级有120人”或者“四、五年级分别有100人和120人”这种方法来回答。

那么,在低年级课堂上,不妨先从让孩子说一句完整的话开始训练吧。

总之,一个数学教师除了要对孩子们进行数学知识方面的教学,教会孩子们思考的方法,能在生活中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以外,也要培养孩子们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方面,不仅仅只是语文教师的责任,所有学科的教师,都是责无旁贷的。

就让我们每个数学教师,多一些语文使命吧!

力透“字”背

高叶芳

《桂花雨》一文文质兼美,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美好生活的眷恋。

下面采撷几个教学片段,谈谈自己对解读文字的理解。

[片段一]

师:读读全文,请大家找出描写桂花香的句子。

生读师出示:“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几十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师:从哪些词语你体会到桂花很香呢?

老师引导学生回答并用红笔圈点如下词语:香飘十里、至少、十几家、没有不浸

师:从“浸”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桂花很香。

生:整个村子都很香。

师:大家能把桂花的香读出来吗?

(在老师红笔圈点的暗示下,学生重读了那些词语,听上去似乎很到位。)

[片段二]

师:出示:“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几十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师:读读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什么地方让你有深刻的体会?

生:我觉得桂花很香。

生:我从“浸”字感受到桂花的香气弥漫四周。

师用红笔圈点“浸”

生:我从“浸”字感受到那香气令村庄里的人陶醉了。

生:我轻轻一吸,好象也闻到了那香味。

生:我从“浸”字感受到作者对桂花的特殊感情,特别回味。

[片段三]

师出示:“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我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师:从这儿,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体会到我心情的迫切。

师:谁能读好这句话,缠一缠母亲?

一生:(读得有点不好意思)

一生:(比刚才学生读得好)

一生:(读出了孩子的天真,央求人的那种语气。)

师:我们一起来缠一缠母亲。

生:(齐读)

[片段四]

师出示:“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我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师:现在我就是母亲,谁来缠一缠母亲?

生:(上台)(读得有点不好意思)

师:缠着大人,可以有些什么样子呀?你缠过大人吗?

生:(抓着老师衣襟)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师:就这么缠一次吗?缠母亲还会说什么呀?

生:(发着嗲)妈妈,桂花什么时候成熟呢?我要去摇嘛!

生:(摇着老师手)什么时候下雨呀,妈妈,你就让我去摇一摇嘛!

生:(跺着脚)我就要去摇!我就要去摇!

师:从刚才的表演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生:体会到我心情的迫切。

生:体会到作者对摇桂花的向往。

[反思]

上述片段一中,教师设计了引导学生读的过程,表面上看,学生读得抑扬顿挫,但学

生读出了文字背后的意思了吗?我看未必。他的教学只是为了学生在朗读时候能突出某个词眼而展开的。“浸”字才是句子中的重点,而“香飘十里”是作者“不说”的,是“否定”的,“至少、十几家、没有不”这些词语只是在人们朗读中会无意间突出的。我们对“浸”字的解读引导应该深刻些,专一些。而这一点,片段二就做得不错。

朗读是一种技巧,有的学生虽然朗读很好,技巧很高,但是有时读得好和理解深并不是划等号的。“你能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这是时下比较流行的一句课堂用语。只有体会深了,透过文字背后深入理解了,朗读才能显得更有效。我们要防止热热闹闹的朗读背后对语言文字解读的肤浅。我们的教学不是为了朗读的到位,而是感悟的到位。一切不是为了读而教!

片段三中,学生读“缠”母亲的话虽然一次比一次好,但是“缠”的意思始终停留在一个层面上,难道“老是缠”母亲的话只能是这句语言吗?只能是这样的语气吗?片段四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反复缠”,“缠”出了心情的迫切,“缠”出了作者对“摇桂花”的向往。同样是“向往与迫切”,片段四中的学生的感悟应该来得深刻些。

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力透文字背后,营造一个个情深深、意浓浓的氛围,深入体会文本语言所表达的意境,让感悟更深、透一些!

巧设情景,引入话题

韩燕青

11月24日,我在沪太外国语小学借班上了一节太仓市英语示范课,我上的内容是《牛津小学英语》6A第五单元On the farm A部分,这部分的内容以前在公开课中很少有老师尝试,因为许多老师认为这部分的英语课堂教学上公开课有难度,词汇多,句型多,对话长。英语作为我国的第二语言,很多学生只有在英语课上才有机会运用英语交流,由于它缺乏语言独有的情景和实践的基础,变得枯燥乏味,不少学生学习起来困难重重,难于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著名的外语专家章兼中教授曾经说过:任何一种语言都离不开它当时的情景和实践的基础,否则它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英语课上设计合理的英语交流情景就显得犹为重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此,如何巧设一个引人入胜的学习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成为我思考的重点之一。

在这节课的话题引入时,我安排了一个猜测性的任务设计,让学生们猜测What did Mike do last week?在画面上,我设计了六个时间,last Monday, last Tuesday, last Wednesday, last Thursday, last Friday, last weekend, 每个时间上都安排了一个动画制作的英文字母,代表了这一天他做的事。学生们在我设计的任务中,根据英语字母的提示,思维活跃,回答积极,每个字母都给了学生许多的猜测。如字母V,有的学生说He visited the farm last Tuesday. 有的学生猜He visited Shanghai last Tuesday. 但我的谜底是He played volleyball last Tuesday. 猜测游戏在短时间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猜测性任务设计是一种极为常见的任务设计,这种任务用时短,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可得到充分锻炼,并适合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既快速复习了Monday, Tuesday, Wednesday, Thursday, Friday,play volleyball, play basketball, watch TV, watch a film, listen to music等旧知,又理解了weekend, last等新词汇,也自然地引入了话题,顺利地引入了本课的话题On the farm。和谐的课堂气氛一点儿都看不出是师生初次合作,漂亮的电视画面和宽松的

学习氛围,使学生们在猜测的过程中身心放松,获得了快乐和成就感,为顺利完成本次的公开教学开创了良好的开端。课后的评价中,各位听课教师对我这一部分的设计也作了充分的肯定,一致认为是本课的亮点。

我认为,课堂环节的设计并不一定在于新奇,只要设计巧妙,任务明确,学生乐于参与,能切实服务于课堂教学,就是亮点。

善良,让我欢喜让我忧

朱剑月

《狼和小羊》这篇寓言故事讲的是狼为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儿,小羊据理申辩,狼虽然理屈词穷,但还是蛮不讲理地扑上去吃小羊。课文结尾是“狼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指导学生学到这儿时,我说:“这个省略号留给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故事的结果会是怎样的呢?请你发挥自己的想象才能,把这个故事继续编下去吧。”

学生们各自思考准备后,纷纷举手讲述:

“正当狼扑向小羊时,小羊机灵地往边上一闪,狼扑空了,一下子扑到了小溪里,被溪水冲走了。”

“狼大叫着扑向小羊。小羊闭上眼睛,心想:这下完了。在它绝望的时候,只听‘砰’的一声枪响,狼被及时赶到的猎人打死了。”

“狼扑向小羊时,小羊说:‘亲爱的狼先生,您别着急,我不会跑的。你看,我的身上多脏啊,让我去洗洗干净再给您当点心吧。’狼放心地点了点头。小羊趁狼放松看管的时机跳过小溪逃走了。”

“看见狼就要扑过来时,小羊拔腿就跑。它钻进了旁边的灌木丛中,躲在里边不发出一丁点声音。过了很久,狼还是没找到小羊,就放弃了追捕,灰溜溜地回家了。”

“小羊见狼真的要吃它了,就拼命地逃。它想起前面有一个陷阱,就朝那儿跑。到了陷阱边,小羊轻轻地一跃而过,狼不知道是计,直往前追,‘扑通’一声掉进陷阱里了。”

“狼扑过来了,小羊知道凭自己的力量是斗不过它的。就一边跑一边大叫:‘大象伯伯,大象伯伯,快来救我呀!’大象听见小羊的呼救声,急忙赶来。它用长长的鼻子把小羊卷到背上,用粗粗的大腿把狼踢死了。”

……

从以上举例中可以发现,学生们的想象力比较丰富,想象也比较合理,有些叙述语言还很确切、精彩。刚升入二年级,有这样的思维逻辑性和语言组织能力,还真是不错!暗自庆幸的同时,忽然发现这些看似多样的结局其实共有着一个相同的结局,那就是:小羊得救了。无论它是凭借自己的智慧顺利逃脱的,还是借助别人的帮助幸免于难的,其结果都是没有被凶恶的狼吃掉,狼得到了应有的报应。

于是,我探问:“这只柔弱的小羊真的就这么幸运?它真的就能逃脱狼的魔爪吗?有没有其他结果?”终于,一个学生站起来,吞吞吐吐地说:“也会有另一种结果。那就是小羊被猛扑过来的狼一口咬住,被狼吃了。”我又问:“还有同学产生过这样的想法吗?”“老师,刚才我也是这样想的。但觉得这样说,有些不忍心,小羊被吃掉的话,就太残忍了。”见有人领头,一部分学生便也点头附和着。

学生的话道出了他们人性的善良。是呀,人们需要善良,世界需要善良,而自己也需要善良。可学生们善良得不敢想象小羊被吃掉的场面,是否也透出了他们性格中的软弱?

一丝担忧涌上心头:善良是人的优点,但是如果这种善良过度了,就变成了缺点,就成了懦弱,就变成了刻意逃避。是学生们年龄太小,还无法理解自然界的种种残酷现状,他们的心理还无法承受这种血腥搏杀?还是我们的教育使得我们的学生连一点正视现实的勇气也没有?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现实而又残酷的社会里,如果我的担忧属于后一种,那我们的教育该是多么的失败啊!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

王丹

今年我第一次做班主任,刚上任2个月,就初尝了其中的酸甜苦辣。作为班主任就应该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尤其是班里的一些特殊学生。作为班主任,我们要将特别的爱给予特别的学生(即单亲家庭中的孩子),避免使他们再次受到的伤害,帮助他们治疗心理的创伤,使他们能幸福成长、快乐成才。

一、多交流谈心,做他们的益友良师

单亲家庭的学生因为心灵受到伤害,会关闭与同学、老师交流的窗户。这时,我是“先做朋友,再做老师”。这样,我们教师才能走进单亲家庭孩子的内心世界,体验他们的感受,才能想方设法促使他们得到健康发展。班里的小高小时侯爸爸车祸丧生,一直就和妈妈两个人过,妈妈没有稳定的工作,没有多余的时间陪他,更不会关心他的学习,放学都是叫保姆来接。接班时老班主任就提醒我要多留意他,问题比较严重,经常拖拉作业,要撒谎骗人。听了老班主任的话还着实让我吓了一跳,心想第一回当班主任就碰上这事,咋办呢?不行,我决不允许在自己的班里有这样的学生,于是我决定找机会和他谈一谈。正巧,开学第一天班里大扫除,发现有几个学生特认真,我一打听,小高就是其中之一。我便在班上表扬了他,任命他为节能队长,负责教室的门窗电扇电灯。从未受到老师如此信任的他感到很意外,但他还是接受了任务,每天总是认真管理。我不时地表扬他为班级争荣誉,促使他接受我。没过几天,我就请他到办公室来谈心,刚开始他畏畏缩缩的,像干了什么坏事要挨批一样。我一看他这样就笑着对他说:“高**,今天老师叫你来是想和你聊聊天,老师想谢谢你帮助班里节能。”便叫他坐了下来。闲聊了几句后,他也放轻松了,我便询问他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他都毫无保留的真实的告诉了我,还下决心这学期开始要改掉以前的一些坏毛病。我说我非常看好他,事如人愿,他的表现一天天的进步,尤其对数学他很有兴趣,有好几次考到前三名。除此之外,我又获知高**的英语很不好,一次谈话中,他告诉我不喜欢英语,因为自己老考不好,在此我发现他有极强的自尊心和自卑心,以致引起了厌学和逃避。我便和英语老师一起商量对策,对他多关心,多鼓励,时刻留意他在英语上的进步。另一方面联系家长尽量多些时间陪他看书做作业,让他感受到家长和老师对他充满了期望。

有了几次心灵接触,我和小高成了好朋友。聊天时,他告诉我很多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我知道了小高的许多秘密,许多苦恼……我用“心情教育”法抚慰他幼小心灵,常鼓励他倾吐内心深处的隐痛,排除因早年丧父带来的精神痛苦和不良心境。一次又一次的交流使小高体会到老师对他的信任、关爱,他的心灵之窗敞开了。

二、爱心呵护,培养健康、自信的人格。

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家庭的残缺,会给学生心理上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有一种被遗弃的心理压力。他们长期生活在灰暗的空间中,他们似乎看不到蔚蓝色的天空、灿烂的阳光、新鲜的花朵。作为教师要用“爱心”点燃他们的希望之火,让他们看到努力的方向,体验到追求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单亲家庭的学生只享受到一份父(母)亲的关爱,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像正常同学获得两份关爱。作为班主任就应该让自己成为孩子们心目中的母亲(或父亲),作为“母亲老师”(或父亲老师),培养一股浓浓的亲子情。我们要做到让学生知道:一路上,还有老师为自己加油、喝彩。带着这份执着,我时刻关注着、爱护着他们。而高**越来越体会到老师对他深深的爱,他也逐渐关心别人,学会表达对别人的爱。在一次爱心捐助希望工程活动中,他捐献了自己积攒的近40元的零用钱,同学们给予他最热烈的掌声。我欣慰地看到高**逐渐走出早年丧父给他带来的阴影,走在阳光中,学会给予别人关爱,学会愉快地与同学和谐相处。

三、体验教育,感受亲情,珍惜幸福。

单亲家庭的孩子心理比同龄人更成熟,他们的内心或多或少有着对父母的怨恨。作为班主任要让他们在各种活动体验到亲情,加强与父(母)的沟通,减少父(母)离异给他们带来的仇恨、伤害。在一次上品社课中,学习“与家人友好相处,做朋友”时,书中先要求填写自己了解到父(母)亲的一些基本情况,我看到单亲家庭孩子的填写,让我感到意外:所有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只填写了现在养育自己的母亲(或父亲)的基本情况,都不填写已离开自己的父亲(或母亲)的情况。还有一件让我纳闷的事,小磊母亲一直很关心他,来学校看他,可是他置之不理,认为是母亲不要了他。他们的表现可谓是警钟长鸣,我必须对他们进行“体验教育”,增进他们与父母之间的交流,架起他们之间的桥梁,让他们心灵得到沟通,让学生理解尊重家长。”

此外,班主任要与家长进行合作教育,共同创造相互信任、配合的教育育人氛围,用爱心和耐心一起促使孩子成才。

当我们把特别的爱给这些特别的学生(单亲家庭中的学生)时,他们会在所有关心、爱护、帮助他们的人的目光中走向成功,因为这些单亲家庭的孩子比其余的孩子多了一些磨难、挫折,他们会逐渐学会面对挫折,在挫折中磨练自己,最终健康完美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形成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坚强毅力。祝愿所有单亲家庭中的学生们都在大家的关爱中走出逆境,走进阳光,获得成功!

课桌,对不起

高燕

数学课上课前,一个学生跑来告诉我:“高老师,W又在课桌上画画了。”我向W那边望去,他应该是知道自己错了,低着头不敢看我。这已经是第N次有学生告诉我“W在课桌上画画”了,批评、表扬、讲道理、发奖品、同学互相监督等等方法都用到了,每次W 都会很认真的擦干净桌面,并保证以后再也不在课桌上乱画了,但过了2、3节课后,课桌上又是一片涂鸦。

下课了,我说:“W,跟老师来。”“噢。”声音很轻很轻,听的出有一丝不情愿,但还是慢吞吞跟过来了。进了办公室,W站的笔直,低着头,不出一言。我微笑着说:“W,这身衣服新买的,没看你穿过。”“妈妈星期天买的,今天第一次穿。”W开心的说,满是愁云

的脸上顿时绽开了笑容。“妈妈选的真好,衣服真漂亮,W穿在身上真帅气。”“妈妈给我买了两套呢!……”W有点得意了。“如果其他小朋友在你的新衣服上画迷宫,弄脏了,你同意吗?开心吗?”“不同意,妈妈会骂的。”脸上马上晴转阴。“那你刚才在课桌上乱涂乱画,把它的衣服弄脏了,课桌会怎么想呢?”“课桌也会不开心,它会哭的。”“是呀,课桌它也是有生命的,你在它的身上乱画,它也会伤心、会生气的。”“老师,我以后再也不在课桌上乱画了。”“那我们现在就去向课桌道歉,把课桌擦干净,好吗?”“好。”

之后,我又请W担任“课桌管理员”,负责课桌的清洁工作和监督其他小朋友在课桌上乱涂乱画的工作。

慢慢的,W改掉了在课桌上画画的坏习惯,而且课桌管理员的工作也十分负责,班级课桌的清洁工作都是他干的,还时常提醒其他小朋友:“不要在课桌上画画,它会不开心的。”

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什么都不懂。对于他们来说,一切都是新的,都很好奇、都想尝试,却又分不清对与错、好与坏。他们是那样的天真、可爱、富有同情心。什么样的方法才能使他们明辨是非、为他人着想、健康的成长?老师长篇的道理他们可能听不懂,严厉的批评可能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过度的表扬奖励也不可取。我想:如果老师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营造一种故事情境(或童话情境),帮助他们进行换位思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比起一味的批评、单纯的表扬、枯燥的道理,更容易为学生接受,更能让学生体会对与错、明辩是与非、为他人着想。

蜕变

吴丽娜

毛毛虫蜕皮后,在茧室内经过痛苦的液体化并重新成型,破茧而出,成为美丽的蝴蝶的过程,叫做蜕变。在此,我要说的不是生物中的蜕变,也不是精神上的蜕变,而是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两个孩子在画画上出乎我意料的巨大变化。这两个孩子在同一个班级中,正好,一个是男孩子,一个是女孩子,我发现他们巨大的变化都是在开学的第一次美术作业中。

男孩子,一年级的时候,作业经常不交,问他原因,总是一句:我不会画,就算过去了,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后来,在上课的过程中,总是有意的走到他的座位边上,看他画画,他其实不是真的不会画画,只是他画的都是简单的单线画。例如:画的人,就象是火柴棍搭起来的;画间房子,就是三角形加正方形。形象简单,线条稚嫩且稀少,画面看上去很单调,基本没有什么颜色。周围的小朋友经常会笑他,说他的画象小小孩画的,导致他不愿意交作业,甚至有时候连画都不愿意画。为了让孩子不讨厌画画,在课上,我经常会画一些火柴棍小人(简笔画)教学生表现不一样动作的小人,然后用给小人穿衣服的方法,让单线的小人变成形象较生动的儿童画中的人物形象。一学年的课堂教学,对于男孩子来说,好象并没有什么明显的效果,后来也就没怎么放在心上。没想到在新学期中,让我看到了希望中的景象。

女孩子,性格活泼开朗,学习成绩优异,想象力丰富,很喜欢画画,但就是画不出效果。用她自己的话是这样说的:我画的就是不好看。每次轮到画画时,她就把她的希望寄托在我的身上,“吴老师,你过来一下。”这句熟悉的话几乎每次都能听到。所以,每节课

上,个别辅导的行列中总少不了她。说实话。我并没有想到,在新学期里能见到她这么大的提高。形象生动、画面饱满、色彩丰富,而且完成的速度很快。

有了这个重大发现后,我第一时间想了解事情的真相。于是,跑到他们的教室里,问他们是不是暑假里参加了画画的兴趣班,是不是在家经常练习……他们的回答是一样的“没有”。那到底怎么回事呢?我仔细的琢磨了一下,跟以下几方面有很大的联系。

一、日积月累,耳睹目染

1、课上教师的范画过程,学生学习画主要形象的过程。日复一日的绘画形象的积累,丰富了学生脑海中的表现习形象。

2、课上教师展示的优秀作业影响了他们,让他们在给别人的表扬声中,将优秀作业当成学习的榜样,奋斗的目标。学习优秀的构图(可能他们并不知道什么是构图,但他们知道:不能让画面看上去空空荡荡的),正确的涂色方法。

3、学生课后阅读的大量的彩色插图故事阅读本,这些故事书中的插图形象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悄无声息的成了他们画画的参考对象。

二、长年累月,熟悉工具

孩子在绘画的过程中,会尝试不同的绘画工具,熟悉了所用过的工具的性能,能表现的不同效果。他们会选择自己能轻松把握,能表现出他们想象中的效果的工具,所以,在孩子们的画中,有时能发现一张画,既有用水彩笔涂色的,也有用油画棒的。

三、孩子自身的悟性

说是悟性,还不如说是孩子对于绘画的那份特别的心——用心、细心、有心。一个对画画的有心人,他会在生活中留意一些画画中的细节,并会努力的记住它,作为他下次画画的表现素材或是表现方法,长时间的积累,到了能融会贯通的时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他悟出来了的“悟性”。

绘画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并没有什么有效的捷径。事物形象的表现,表现的方法,构图的意识,工具的熟悉过程,对点、线、面的综合运用,对颜色搭配的敏感度,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训练出来的。只要孩子喜欢画画,在长期的观察、实践过程中,孩子脑中的事物形象丰富了,绘画方法,绘画工具熟练了,自然会有融会贯通的那一天。那时侯,你就能看到孩子真正的水平了。相反,如果急于求成,有时方法用的不恰当,反而会造成拔苗助长的反效果。

当学生的回答意想不到时

蔡炎

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变化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常常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学生是自主、独立、积极思考的个体,常常会有令你意想不到的提问和回答。当学生的提问和回答不符合教材的意图,让你意想不到时,你该怎么办?这可能是大多数老师经常思考的问题。

在上三年级科学《运用感官》这一课时,我就接连遇到了几个意想不到的回答。教学片段如下:在学习了各种感官的作用之后,我问学生:“你认为在眼、耳、鼻、舌、手这些感官中,哪一个获取的信息最多?先猜测一下。”大多数学生都猜测是眼睛(这和预设的一致)。“那怎样证明你的猜测是否正确呢?”学生说:“实验。”然后我再让学生说说怎样做这个实验?学生说可以闭上眼睛,用其他感官观察自己桌上的物体,体验哪种感官接

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灵动性

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灵动性 淮安市淮安区茭陵中心小学曹正艾 【摘要】: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也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那么就要教师因利势导,让课堂灵动起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题地位。基于这样的理念,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课堂教学学生灵动性 【正文】: 工作以来,我所接触的数学几乎成了枯燥的代名词,学生对数学也很难激起兴趣。在孩子们眼里数学是枯燥的、无味的,除了做题就是练习,没完没了。但是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培养并激发其学习兴趣,可使之热情饱满的投入到学习中,同时也有助于其注意力的集中,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小学数学课堂应具有灵动性,只有课堂教学灵活,学生才会主动接受知识,才会提高兴趣。 一、创设情境,精心组织教学 好的情境创设是一节优课好的开始,在学生没进入状态前,教师要利用情境把学生的思维拉入课堂教学中。因此,教师必须依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充分认识学生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动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学习的态度。 课堂组织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数学课质量的高低,更不谈有什么灵动性了。根据我工作这么长时间来看,课堂组织的好坏不是学生上课坐的毕恭毕敬,端端正正,看着孩子们坐的好好的,思想都不知道飞哪去了。所以,教师组织教学时,首要的是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贯穿在整个教学中。如果在开始上课时,教师用亲切的目光注视全体同学,把学生的目光都集中到老师身上。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表情要自然,一定要让自己的内心活动与外在表情一致,要充满自信,使学生得以健康向上的精神;要温和,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教师在教学中应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东西和活动。 例如,在讲授加法和减法计算时,教师可以用小棒,小手等辅助教学。教授乘法和除法时可以让学生摆一摆,画一画。讲授图形可以让学生直接观察实物。教师的语言要声情并茂,吸引学生注意,使学生不感到疲劳。能做到这些,学生的注意力基本上就被吸引过来了,整节课也更有活力。 二、课堂提问要有技巧性 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它被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成为联系师生活动的纽带。提问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的好坏。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揭露学生记忆中的矛盾引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优等生是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最能关注到的。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热衷于提问这

营造灵动的课堂,让英语教学更精彩

营造灵动的课堂,让英语教学更精彩 发表时间:2011-08-09T15:20:06.513Z 来源:《考试与评价》教师版2011年第4期供稿作者:陈琳 [导读] 牛津英语9A教材第六单元中有关直接引语改为间接引语的教授较为复杂。 陈琳南京市板桥中学 一、案例背景 牛津英语9A教材第六单元中有关直接引语改为间接引语的教授较为复杂。我们在初二阶段已经学过其时态不变的情况,如“The teacher told us the sun rises in the east.”大部分学生对人称的变化基本掌握,所以我们只需强调时态的变化。通过呈现五种时态的变化形式,再加上大量的机械的练习,让学生在反复操练中掌握间接引语的时态变化。为了增加语法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快乐学习的氛围中掌握本课重点语法知识,我就想到了我们经常在小学课堂上做的“悄悄话”游戏。 二、案例分析: T: Boys and girls. Let’s play a game, ok? S: Ok! T: We call the game “Tell me what he or she said.” A student says a sentence to someone, the listener tells us what he or she said. For example, A: I am happy today. B: He said he was happy today.( B同学在向C同学转述完之后,自己再说一个句子。) I am happy, too. C: He said he was happy, too.(同样C同学向D同学转述完之后,自己再说一个句子。) I went to the park yesterday. D: He said he went to the park yesterday.(在D同学回答完后,我将句子投影到屏幕上,让其他同学判断这个同学转述得是否正确。) T: Is he right? S1: He is wrong. T: Who can help him?(D同学转述有误,我耐心询问全班同学谁可以帮助该同学改正错误。) S2: He said he had gone to the park yesterday.(我发现学生在笔头操练时正确率很高,但是口头练习,很多基础差的同学跟不上,以致错误非常多。因此,我把S2同学说的句子投影到屏幕上,把句子读给大家听,让大家思考他说得对不对。) S3: He said he had gone to the park the day before. T: Very good. You are right.(结果S3同学很快把错误找出来了。) T: Pay attention to the adverbials. For example, I visited the Palace Museum last week. Tell me how to change this sentence. (于是在这个地方,我向大家再次强调时间状语变化的注意点。) S4: The teacher said she had gone to the Palace Museum the week before. T: You have done a good job.(下面,我继续请大家做这个游戏,尽可能造一些生动有趣,和实际生活贴近的句子。在这期间,我把大家造的较为优秀的句子投影到屏幕上。) T: Time is over. Let’s read these sentences together. SS: He said he was happy today. He said he had gone to the park the day before. The teacher said she had gone to the Palace Museum the week before.(在将近15对同学做完此游戏后,我叫全班同学集体把屏幕上优秀的句子朗读一遍,以此巩固直接引语改间接引语中的时态变化。 三、案例反思 我们都知道语法教学比较枯燥无味,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英语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并运用英语的能力,英语教学应该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情境,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一名英语教师,首先,在课堂,上我们应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运用的积极性,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如果只是一味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仅仅讲授语法规则,完全脱离语言环境,做大量机械训练,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不高。 所以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这个游戏,让学生在情境中练习间接引语,增强学习的兴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口头表达能力。但是在活动的开展中,我也发现活动的效能不如原本所期望的那样。比如我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听的能力,有些基础差的学生无法对其他同学口头造的句子直接转换过来,因此我把句子打到屏幕上,说明设计活动的过程中假如出现例外情况,就需要设计者灵活变通。 现对如何发挥活动的效能作如下反思: 第一,设计与学生实际英语水平相当的活动。因为各班学生的水平差异很大,所以教师要认清学生的实际水平。比如,在我设计的这个活动中开始高估了学生听的水平,让学生听了之后马上就反应,不切实际,于是调整呈现与听的顺序结果反应较好。我们也可以首先选定一种时态进行专门训练,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准确获取信息,听也发挥了它应有的效能。 第二,开展合作性学习。因为本节课中出现了一些学生在别人练习时,思想不集中,开小差的情况,有的学生感到无事可做。我们可以把学生分组,一个同学回答时,本组其他学生可以补充,其他组的成员找错。通过小组间比赛的形式,激起每位学生的关注,这样可以保证每位学生参与进来,增强集体主义精神,体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总之,本人在以后的备课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实际的生活环境,学习兴趣以及英语水平,努力调整教学模式,力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完善教学过程,使得每位学生积极参与进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巧设问题 引发思考 让数学课堂灵动起来

巧设问题引发思考让数学课堂灵动起来 摘要: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曾经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弗赖登塔尔从数学教育的特点出发,提出了几个数学教学的原则:“数学现实”原则、“数学化”原则、“再创造”原则和“严谨性”原则。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在有效的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让知识在对话中多元生成,让学生在互动中和谐发展。 关键词:弗赖登塔尔;现实问题;数学化;再创造 一、立足数学现实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弗赖登塔尔提出“数学现实”论,认为“数学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用于现实,而且每个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数学现实’”。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教师要将客观现实与学生的数学认识统一起来,即教育要根据学生的“数学现实”进行;二是指教师要将客观现实材料与数学知识的现实融为一体,即教学过程要让学生经历从现实背景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的过程。因此,我们要通过设计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二、经历数学化过程,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化就是数学地组织现实世界的过程,即人们在观察、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来分析和研究客观世界的种种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以发现其规律的过程。所以,在数学课堂中我们要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抽象思维能力,学会数学地思维,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实现再创造过程,训练思维严谨性 “再创造”是指数学过程再现,是弗赖登塔尔针对传统教学中“将数学作为一个现成的产品来教”、“只是一种模仿的数学”而提出的一种教学原则。首先,通过“做数学”所得到的知识与能力比听教师讲理解得透彻、掌握得快、善于应用而且记忆保持长久;其次,发现是一种乐趣,通过“再创造”来进行学习能够引起学生的数学兴趣,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再次,通过“再创造”方式进一步促进学生形成数学教育是一种人类活动的看法。而严谨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指数学的严谨性。他指出,数学与其他的思维训练相比而言,最大的优点就是“确定性”,即对每个命题可以判断它的对或错。二是指严谨性是相对的,而且是有级别的,在学生还未理解的时候,不能将所谓严密的数学理论强加给学生,学生只有通过再创造来学习数学的严谨性。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的

赏识引领,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

【湖北】【实践】当梦想照进现实——在三尺讲台上实践我的教育梦 赏识引领,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观念的转变,确立了新的教学观念,是非常重要的。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就是教育的本质. “让数学焕发生命的活力。”这也就是我参加此次国培最大的收获,教授们精辟的讲解使我感受到了信心、鼓舞。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我渐渐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记得听肖川教授《教育的方向与方法》中提到的教育要讲究方法和策略,只有不断适应社会发展,才能培养人造就人。教育应该为孩子们的终身幸福负责! 张人利教授分析了如何以学定教,让我明白了一个好的教学应是学生立场、学生主体的教学。 周卫教授谈到课堂观察的技术,课堂观察是我们教师获得实践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用以搜集学生资料、分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了解教与学行为的基本途径。所以我们应该从多维度切入进行观察。 那么我想怎样做好一位能使数学课灵动起来的好老师呢,怎样使数学课堂变得不再枯燥呢?我的结论是: (1)用出众的教育智慧引领学生。 教育的智慧来自于:激发与促进学生学习是一项斗智斗勇、充满乐趣的旅程。“教育即唤醒。”如大海中的帆船,除了具备帆之外,重要的是要有浆,使它划得更快,在知识教学流程中,学生将怎样跟随老师的指引,使手握浆划得更扎实呢?需要有内在动力,思维品质,唤醒生命,使之想学,要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有出众的教育智慧。孔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墨子曰:“合其志功而观焉”;王守仁的“致良知”,都是有智慧的代表。只有数学来源于生活,才能体现数学的价值。 (2)用巧妙的语言凸显教师的人格魅力。 班上有位学生,除了语文外,其他各科成绩一直在及格线上下徘徊,在数学课上总是提不起精神,而且从来没有举手发言过。有一次,我点名让他回答问题,他很不情愿的站起来,头低着,似乎很伤心的样子,只好让先坐下,等课后,找周围的同学了解了一些情况,知道了他很喜欢航天知识,长大的梦想是当一名宇航员,但是性格偏内向,有些自卑。第二次课堂上,我突然问了大家一个问题:“地球和月球之间平均的距离是多少?”有几位同学抢着举手,他没有举手,但我点名了。他小心的站起来,声音很小地回答出来了,是正确的,我当即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他还不好意思了。课后我们谈了一次话,肯定了理想,表扬他的航天知识比同学们多,并帮他分析,当航天员需要什么知识,光有语文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其他各科成绩都优秀;有了学习动力外,学习方法也很重要,要是有什么不懂的题,老师随时随地欢迎来问……通过这次谈话后,这个学生真的经常来找我问问题了,关键是自卑的心理得到了改变,学习成绩也逐步得到了提高。 (3)用宽容的心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试想:如果没有老师的宽容,从窗口爬进课堂的调皮学生如何能成为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州长?如果没有宽容,廉颇与蔺相如的交往又焉能万世垂范?记得以前有位学生,是“后进生”,不完成作业,还经常打架闹事,一般性的批评教育,

有效追问,让课堂更加灵动

有效追问,让课堂更加灵动 摘要: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对话的有效手段。而追问就是提问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的“二度提问”,意在促使学生审视自己的思维过程,促进他们不断深入探究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追问策略探究 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大部分学生学习时的难点。数学是一门逻辑性与抽象性十分强的学科,如果学生仅仅靠死记硬背是很难真正学好数学知识的,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巧妙地运用追问的艺术,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思考,从而让学生在学习时有的放矢,使其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具备学习能力。 一、于思维的关键之处“追问”,突破学习难点 教学中“追问”策略运用得当,常常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有所发现和领悟。教师抓住思维的关键处循序渐渐地进行“追问”,使学生学活知识、用活知识,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二、错误追源,促使学生思考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出错,教师可以在学生的错误点,对其巧妙地追问,促使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从根源处发现错误,进而纠正错误。 例如:在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有学生在做练习“120÷4÷2=”时,出现了这样的错误:120÷(4÷2)=120÷2=60。而且,让老师感到意外的是还有很多学生附和同意这位学生的答案。教师知道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就是对连除的计算原理理解得不太透彻。但教师并没有选择直接将正确答案以及解题原理倒灌给学生,而是借此,在学生的错误点对学生适时地提问:120÷4等于多少呢?学生很快根据课上所学知识给出结果“30”。此时,教师追问道:30÷2呢?学生又迅速给出结果“15”。此时,学生发现自己两种计算方法,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结果,发现自己已经出错。于是,教师继续追问:如果真要在这个位置加上一个小括号,需要进行怎样的变化呢?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变化呢?学生在教师的追问下,开始更深入地思考这一问题,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思考、探讨,发现自己知识上的误区,了解到连除的意义。 三、正确追因,开拓学生思维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总是会存在这样的教学误区,认为能够给出正确答案就代表已经很好地掌握吸收,将不再引导其继续探究。长此以往,学生的数学水平会逐渐降低,极不利于学生发展。因此,教师需要在学生正确处,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深究。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正确时对其适当追问,以开拓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在利用面积单位的知识引导学生学习长方形面积的知识时,给出了学生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在探究的过程中,有学生给出了一个很棒的想法:老师,我认为在求长方形面积时,不需要将长方形全部用面积单位铺满,只需要在长方形的长处铺满一行,然后在长方形的宽处铺满一行,这样就能够算出长方形的面积为20平方厘米。此时,教师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抓住时机,立即追问道: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想法?学生解释道:长处可以摆上5个,宽处可以摆上4个,之后,我们可以横着看这个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小练笔的几点尝试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小练笔的几点尝试 摘要:近几年,很多老师把课堂小练笔挤进了课堂,这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小练笔,顾名思义,就是短小的动手练笔。课堂小练笔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随机地学写一些小片断、小段落。它具有篇幅小、形式活、出手快、效果好等特点。课堂小练笔安排得合理,落实得有效,不仅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变得更加灵动和亮丽,更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有感而发精彩语言空白悬念迁移运用拓展延伸 正文: 一、成果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现今语文教学中,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仍然是许多老师感到头疼的问题。作为语文教师,没有过多的时间对学生写作能力进行专门的辅导。我觉得语文老师应立足课堂,利用好手头的教材,带领学生揣摩作者谋篇布局的文思,体会各种各样表情达意的方式。近几年,很多老师把课堂小练笔挤进了课堂,这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小练笔,顾名思义,就是短小的动手练笔。课堂小练笔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随机地学写一些小片断、小段落。它具有篇幅小、形式活、出手快、效果好等特点。课堂小练笔安排得合理,落实得有效,不仅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变得更加灵动和亮丽,更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我们学校的高段语文教师一直对课堂小练笔在语文课堂中如何正确实施给予了关注,很多老师也看到了加强课堂小练笔给教学带来了较好效果,尤其是在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上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一)有感而发时练笔 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人文性很强的课文,它通过充满真情实感的故事内容,向学生传达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给学生以道德情感上的熏陶。学习这类课文时,在学生的学习达到情感的高潮处,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小练笔,让他们把在阅读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凝结成文字。像这样的课文很多,如我在教学《登山》一课时,在学生理解了列宁为什么要走这条望而生畏的小路的原因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写一写自己的感受,从中体会伟大人物在面临困难挫折时的坚韧。一位教师在一次公开课上教学《颐和园》以后,让学生书写自己的想法,

语文课堂应该是灵动的

重视生成性资源,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清徐县马峪中学陈侯奴 内容摘要:语文课堂应该是激情飞扬的课堂,是个性与活力张显得课堂,既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澎湃热情,也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浅唱低吟。而如何才能构建充满活力,充满激情的语文课堂呢?笔者认为:应该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让学生想说,敢说,允许有不同声音的出现,重视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捕捉学生灵动的思维火花。让语文课堂成为启迪学生思维的摇篮! 关键词:生成性课堂备课预设 正文 语文课堂应该是灵动的,是活力四射的,是一种动态的多样的课堂教学。师生共同在课堂品味母语的优美,体悟民族文化的精髓。老师激情昂扬,学生精神饱满。在这样的课堂,师生无时无刻不在交流,在交流中完成我们的学习,这样的课堂是教学相长的课堂,在碰撞中启迪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在教学中要体现新课程新理念,在备课中要考虑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让语文课堂成为有创新,有思考,有碰撞的课堂。 生成性课堂和传统语文课堂相比,传统课堂中,教师更多关注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与自己提前预设教案的吻合度,教师提前预设了问题和答案甚至方法,过程成了唯一性的思路,不允许节外生枝。教师在课堂上给人的感觉是思维活跃,好像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其实学生是被牵着鼻子走。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过程,思维品质漠不关心,学生也只是花更多的时间力求答出老师想要的答案。这一过程使一些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热情,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教学过程只是拐了个弯给出学生答案,教学过程成为程式化的东西,教师成了整堂课的主宰和中心。新课程理念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生成性的课堂,所谓课堂教学的生成,是在师生,生生的多重组合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敢于突破预设的教案,抓住生成的

探究学习让数学课堂灵动起来

从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价值来看,你觉得这堂课哪些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探究?有什么突出的价值?请举出两个片段进行简要分析。 答:我认真倾听了赵娜莎老师主讲的《三角形边的关系》一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本节课的亮点有: 1、赵老师让学生画出三角形,然后让学生动手测量,找出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任意两边和大于第三边。) 优点:让学生动手去测,自己去寻找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引起学生对知识是形成过程的体验。让学生学会了自我学习数学的方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让学生用小棒拼摆三角形。 优点:在前面知识的基础上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去验证,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小组合作的争辩和探讨中最终得到了统一的结论。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不断探究和解决问题,这就无形中培养了学生们的合做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堂好的数学课,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赵老师完美的做到了这一点。这也是我们今后,课堂中时时应做的。 二、结合自己在组织学生探究学习中的一个精彩片断或失败的案例,并进行简要描述和分析。请参考《毫米的认识》案例,写明授课年级、授课内容、精彩片段、自我评价和授课者,如果是获奖课例,请注明。 答:我这一学期教的是五年级的数学,在讲授三角形面积时,我也尝试着让学生用探究的方法学习,过程如下: 1、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找出三角形的面积,同时要求看看谁的方法比较巧 妙。 让学生初步了解三角形的面积,并能找到三角形的面积和它的底、高有一定的关系。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纸制三角形,用转化的方法把它们拼成已学过的图形, 并找到这个图形和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探讨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方法:小组合作。) 放手让学生去做。我发现学生的能力真的是巨大的,学生不仅能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同时有的学生还利用等腰三角沿着高的一半剪开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让学生在合作和探讨中得到知识,体会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样就会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数的技能和方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精彩的演绎,灵动的课堂

精彩的演绎,灵动的课堂 ——赣榆县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讨活动有感 清晨,拉开窗帘,我不禁大吃一惊,眼前是白茫茫的一片,不知什么时候浓雾光顾了我们赣榆。 草草用了点早餐,我便乘车匆匆赶往赣马镇中心小学,今天我们教研室将在那里举行?全县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讨活动?。因为能见度还不到五米,故而车子像蜗牛一样在慢慢爬行。天公可真?作美?啊!我的心里暗暗叫苦,这可是我做教研员以来主持的第一个大型活动,怎么会这样?好不容易穿越迷雾,来到目的地,我不禁倒抽了一口凉气。课没有想到的是已经有十几个学校的老师赶到了,老师们的学习热情和严谨守时的态度着实令人敬佩。浓浓的大雾,你能遮挡住我们的视线,可你无论如何也遮挡不住我们赣榆小语人教学研究的热情!回头看看漫天的雾气,转念一想,也许这是天降吉祥吧,也许今天的活动能够引领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走出迷雾、走出迷茫,找准自己的人生位置,坚定不移地走好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我坚信,浓雾已至,骄阳怎么会远呢? 活动正式开始,上午是两节展示课。两位老师都作了精心的准备,课上得轻松自然,酣畅淋漓,充分展示了?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理念,学生自主学习多,教师讲解少,合作

探究多,单兵作战少,潜心会文多,草草了事少。这两节课相比?三案六环节?式阅读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老师敢于对六环节大胆取舍。胡海燕老师执教《草原》一课,为了有效地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教师借助图片、音乐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的教学情境(六模块绝不拒绝感动),而抛弃了自学质疑环节,直接进入合作探究和交流展示阶段;曹广淑老师教学《珍珠鸟》一课则是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展示?小珍珠鸟开始信赖我吗?后来呢??这样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提高了教学效率。事实上,六模块并不是六个独立的模块,准确地说它们应该是六个有效的教学策略,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补充。?自学质疑?往往也需要?精讲点拨?,?交流展示?时也需要?矫正反馈?,?合作探究?又常常和?迁移运用?紧密相连。因此任何孤立六个模块、僵化个六模块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其次,教师注意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兴趣和爱好还给学生。《草原》一课,新课伊始,教师便引领学生研究课文的第二至五自然段,先是自主学习,然后小组交流,其间用了整整七分钟之久,这足见老师在有意突出学生淡出自己。正因为如此,才使得我们在课堂上总能听到学生妙语连珠般的应答、声情并茂的朗读。由此,我不禁想到陈年老酒之所以醇美,那是因为有时间的沉淀,课堂之所以这样灵动,也是因为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与文本对话,进行深入

浅谈让小学语文课堂灵动起来的策略

浅谈让小学语文课堂灵动起来的策略 我们的语文课堂要充满人情味、体现人文关怀,要走进学生心灵深处。让学生在课堂参与的过程中有自己真切、独特的情感体验,需要构建一个轻松、民主、和谐、诚信的语文课堂氛围。故此,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作用不仅在于传授,更重在唤醒、激励和引导,使我们的整个语文教学更加理性。 一、语文课要充满人情味 语文课堂是灵动的课堂,关乎学生在文本蕴含的情感处体验并升华为内在的个人情感。是学生学习体验的动感地带。学生的个人情感和思想如何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逐步得到熏陶和提升?在文本作为载体的语文课堂上要注重理性和感性的训练,让学生在课堂参与的过程中有自己真切、独特的情感体验。而这首先需要构建一个轻松、民主、和谐、诚信的语文课堂氛围。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上,我们老师还要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平等参与者。语文课只是你和学生平等交流的地方,交流对语言、对文学、对文化的品味和赏析,交流彼此的思想情感,就像和同事、朋友交流一样的自然。与学生心灵亲密地接触,让学生在与你的交流中分享你的一切,除了分享你的经验、知识,也分享你的快乐,你的痛苦,甚至你的尴尬。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老师一旦拥有了这种意识,

也就拥有了自由、轻松的心态。而学生也能从我们的言行举止中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尊重,从而唤回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拥有课堂的灵魂。有了灵魂,你的课堂还会是“死”的吗?人情味也就自然流露了。也就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的遐思迩想,那将是情感世界的一场盛会。 二、语文课要体现人文关怀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作用不仅在于传授,更重在唤醒、激励和引导;教师的魅力不仅在于展示其人格的修养,更主要体现在其语言给人带来的亲近感。孩子若主动亲近师长,方能崇尚知识,追求文明。而教师的魅力是其文化底蕴积淀成的一种为人所羡慕、崇拜和仿效的可知、可感、可敬的优秀品质,并可转化成学生心中的一种内趋力,诱发他们的理想、行为和拼搏精神。它最明显的表征与载体则是充满期待、充满激励、充满关爱的零距离评价语言。这种语言的亲和力能适时、恰当地为孩子们创设一种宁静、平和、无拘无束的学习氛围和生活空间。从而使学生获得人格上的关怀。 首先,现代学生有很强的独立意识,希望能体现自身价值,对于我们过多的干涉通常会表现出不满的情绪。老师若还保持权威形象,对学生规定这个,指挥那个,老牵着学生鼻子走,不让学生有个性发展的空间,使学生找不到自我,

让小学数学课灵动起来

让小学数学课灵动起来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变化。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水平才能得到发展。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把它创设成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如何上好数学课,使数学课灵动起来呢? 一、从现实生活入手,创设情境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新教材中也给出了很多例子,教师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乐于接受。小学生有着好奇心、疑问心、爱美心强和活泼好动的特点。数学教师要从这些方面多去思考,充分地发挥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课堂中创设出学与“玩”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例如,在教学《分数的理解》一课时,我使用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和圆形纸片,让同学们自己对折,这样的一份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同学们,在动手中学习,这样教学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主动去探究分数的特征。 二、动手实践让学生的感性理解上升到理性理解 根据费赖登塔尔的观点,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水平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三角形的理解”是一节比较枯燥的概念课,我让学生用彩色塑料条围成三角形,并投影到银幕上。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发现图1和图2是用三条线段围成

让灵动之美充满语文课堂

让灵动之美充满语文课堂 北票市尹湛纳希高级中学张宇楠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是否曾有过这样的尴尬:一边是教师被作品深深地感动,一边是学生与作品之间的隔膜;一边是教师满腔热情地投入,一边是学生昏昏欲睡,于是我们禁不住感慨学生的“无情”、教学的“无趣”、教师的“无奈”。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如何让学生学得又实又活,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确实须花大力气研究、探索。 所谓“灵动”,就是一种生气、活力,就是和谐、节奏,事实上,语文教学不仅是认知过程,也是思维发展、情感活动的一个过程。语文教学的诸元素——文本、学生、教师,都离不开思维和情感的相互作用,因而好的语文课堂是灵活多变的,充满张力的。任何固定的模式、僵化的流程、刻板的讲述都会使语文课变得枯燥索然。也就是说,只有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追求灵动,正是一种教学形式的表现形态。追求灵动的教学艺术,正在于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绿色,让课堂成为生命活力的空间。以灵动为核心,教师灵活地教,学生灵活得学;教师教得灵气洒脱,学生学得轻灵自在。 一、灵动的课堂是生命和谐的课堂

灵动的语文课堂首先应该是和谐的课堂,是轻松愉悦的,是民主平等的,是合作探究的。民主和谐的氛围有助于激发灵感、激发智慧,提高学习的效率,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 学生的个性特征、创新思维和创造才能只有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才能得到迅速的发展。要创造自由的教学环境,必须提倡充分的教学民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正确对待学生的创造欲,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他们的所知所感用语言表达出来。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讨论甚至争辩,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秩序,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主动探求知识、发表独立见解的积极性,在参与中动手、动口、动脑,增长智慧和能力。 在教学冯梦龙的“三言”名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我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发问,而后从中选出有代表性的问题在全班来讨论、交流,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课堂上学生热烈的讨论、精彩的发言。我认为这样的场面留给学生的是回味,而留给教师的则是思考: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智慧的灵光,更要激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这应该是语文教学的真谛之一。 二、灵动的课堂是多维延伸的课堂 灵动的课堂讲究拓展延伸的效度。我们教学的每一节课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环”,或者说是知 识网络中的一个“眼”。我们只有从这一“环”一“眼”向有关 的知识面延伸和辐射,才能清晰地把握教材。 以课本内容为核心,引导学生在课前、课后学习,这是语

打造灵动课堂,绽放生命活力

打造灵动课堂,绽放生命活力 灵动是语文教学的智慧。灵动的课堂就像一篇跳动的散文,形散而神聚,让人赏心悦目。它在促进学生智慧生长的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智慧。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 ——题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行为。”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童年时期,记忆是很灵活、很敏感的,如果你善于使用它,它就会成为你的第一个助手。学生在早年记住的东西,常常永远不会忘记。”因此,阅读教学应该唱响轻松愉悦的主旋律,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享受课堂,在民主和谐的氛围里,倾情互动,共同演绎鲜活的课堂。 一、创设情境——走进灵动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自主的学习情境”。这就指出了情境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巧妙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献你一束鲜花》时,利用多媒体播放机场迎接凯旋而归的运动员的场面。再与学生谈观后感,当学生说出鲜花为胜利者绽放,掌声为胜利者响起的时候。突然话题一转,但一个人有成功也有失败,失败时该如何对待他们呢?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使学生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顿悟,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悟到鲜花献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尤其重

要,是将来成功的动力。明白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只要付出了“汗水和力量”都应得到尊重。达到文与意的真正融合,与作者产生共鸣。 二、回归生活——体验灵动世界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们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回归到生活世界,回归到生活基础,阅读教学更应该如此。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仅把自己对作品的感受、理解和体验传授给学生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作品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碰撞”,产生火花。如教学《劳动的开端》一文时,学生感受到旧社会穷人的命苦,到哪里都受欺侮。在这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与文中作者比童年,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平时遇到困难与委曲是怎样做的?学完了课文后从中又学到了什么?这种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并和谐地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的提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并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成倍提高,也使学生在学习中陶冶了自己的情操,净化了自己的心灵。因此,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创设生活化的语文情境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做到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思想教育双丰收。 三、文本对话——跳跃灵动音符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应该创造与文本对话的课堂。如教学《九色鹿》

追求真实生动的数学课堂教学

追求真实生动的数学课堂教学 《新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这些论述为我们数学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现象,其中,过于强调形式的东西、不求实际的甚至虚假的公开课确实带来了不好的影响。我们一定要明白,真实并不是平庸.真实的应该是最深刻的,最有价值的,最具活力的。因此,我们是否应该在追求真实中去求得课堂的高度,去求得更高的教学品位呢?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老师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队列报数的生活情境。让一列学生先按1、2、3、4、5……报数,知道自己在第几个。只要学生说出他在第几个,老师就能知道按一定规律报数时(如1、2、3、1、2、3……)他报的该是几,再通过报数证实。这样通过报数这一生活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发现要想知道第几位同学报的是什么数,除了报数的方法外,用计算的方法更快。使学生知道余数不仅用来进行计算,还可以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了他们学习有余数除法的欲望。又如在教学折扣前,老师让学生去调查了解附近商店的一些促销情况,搜集有关这方面的信息和数据。在课的开始,老师就先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调查结果,谈谈自己对这些数据的理解。由于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又是通过自己调查得到的数据,学生便积极思考起来,急于弄明白这些数据的具体含义。强烈的求知欲望,诱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这时进行新课教学,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这些都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导入新课,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同时又强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拔。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数学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例如:三年级加、减法的简便计算,264+98、264—96这两道例题,为什么要把98、96先看成100进行加、减?看成了100加、减后,第一题为什么要再减去2?第

将错就错,构建灵动式语文课堂

将错就错,构建灵动式语文课堂 发表时间:2019-04-19T09:20:52.140Z 来源:《素质教育》2019年6月总第309期作者:韦宣平[导读] 本文就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错误作探析,阐述了巧借错误活解问题对优化教学过程与方法的促进作用。 广西贵港市覃塘区樟木镇第三初级中学537121 摘要:本文就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错误作探析,阐述了巧借错误活解问题对优化教学过程与方法的促进作用。围绕对待错误的心态,突出总结反思查找、借助生成、拓展延伸发展等策略指导,有效活跃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建构和谐情境课堂。探讨活化错误教学策略,是体现学生学习能动性的重要载体,为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错误情境活跃尽可能少犯错误,这是人的准则;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雨果·《悲惨世界》)。由此可见,有了错误并不可怕,就怕有意回避、隐藏,成为无能的借口和遮羞布。以尊重和信任学生为课堂教学切入点,鼓励学生多犯错,引导学生在留住错误中主动查找反思,有利于他们在积极作为的过程中生成思维灵感,课堂也便在破解错误中散发出诱人的“苹果”味道,定会给学生更多自我构思和主动陈述的机会。有了错误,课堂才能变得更加真实和丰富;有了错误,课堂才更加自由与生动。 利用错误引导学生总结反思,能激活学生活泼的语言思维灵感,让课堂在解难中更加活泼。 一、善待错误,创设人文课堂 错误本无意,只不过不小心失误而为。对待无心的失误,应宜劝导提醒为上策,让学生有二次修正的机会。特别是一些常见的错误,则应帮助学生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让他们在和谐的课堂中主动愉快接受,保护其自尊心。 以发展的眼光审视学生错误,更能使学生获得全面的指导。如在七年级上册第30课《诗五首》的教学中,我班有位女生在黑板默写时将曹操的《观沧海》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的“峙”字写成了“持”,全班同学都在底下窃窃私语,那位女生更是红着脸,等待着被“批评”。 我没有随即纠正,而是送上了一句话:“老师相信你能写出来,可以重新写一次吗?”果不其然,那位女生随即写出了正确的字。我趁机表扬了那位女生,对她纠错的勇气以及敢于面对压力挑战予以认可,建议其他同学在学习中不可粗心,因为“粗心本身就是一种低级错误”。这样全班同学都受到了教育。 纠正错误要从学生的心理、自尊心等方面出发,关注他们的需要。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都有一定的“叛逆”心理,倘若不能正确引导,便会错误百出,产生无所谓的“自负”感。教师在纠正中应以宽容和信任的态度相信他们,以合作者和伙伴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修正,给他们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氛围,让他们真正接受教师的“批评”指导。 二、查找错误,挖掘丰富资源 错误本身没有错,只不过放错了地方。引导学生正视错误,让他们在深入了解和仔细查找的过程中探出缘由,更能够使课堂资源变得丰富且活泼。面对错误,保持平常心,不回避和夸大,让学生在自我深思的过程中主动修正学习思维,定能挖掘丰富的宝藏。 探寻错误的根源,帮助学生在自我校对过程中有反思的机会,能给他们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学习内容。 课堂上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一种机遇,具有很多偶然性,但其中仍有一定的必然性。面对学生的错误,不可直接否定甚至一带而过,而应同学生一道迎接错误,帮助他们剖析原因、找出相关对策。 将错误当成是教学资源,更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匠心,需要教师在充分运用错误中生成更多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他们深化感知,增强破解信心。 三、借助错误,拓展课堂生成 没有错误的课堂是不完美的教学,有了错误巧加引导则更是灵性十足的课堂。以错误为圆点,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辩解、沟通等方式来深挖错误根源,让不同的意见和主张逐渐汇合成“半径”,并使之越来越长,课堂的“圆”也变越来越大,充满灵动。借助错误巧妙发力,给学生更多重新审视和认知的机会,课堂的新鲜感和诱惑力自然便会应运而生。 巧解错误来帮助学生走出自我狭小的认知空间,更能够使得学生在彼此交流中博采众长,主动发现问题和不足。针对学生的错误,不可全盘否定或者模棱两可地模糊示答,多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归纳整理。面对学生的“另类回答”,应多宽容、理解,在彼此沟通中找出智慧的闪光点,帮助他们远离歧途。 四、延伸错误,升华创新精神 错在当下,却能警醒未来,让学生在主动辨别的过程中丰富思维感知,能培养他们丰富的发展创新能力。延伸错误,让学生在深思前因后果的过程中开阔认知视野和思维,也使得学生产生了总结反思的内驱动力。 延伸错误,使得学生改变语文学习思维方式,帮助他们在主动调整相应的策略方法中归纳总结,让他们有更多自我完善和提高的机会。延伸错误应找准学生关注的重点和热点,帮助他们在发现有效信息的基础上主动拓展,融入更多自我想象,投射出丰富的语言素材,提高语文学习应变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 总而言之,没有错误的课堂是不完整的课堂,不让学生犯错误的课堂更是不现实的课堂。正视错误,让学生在将错就错的过程中毫无保留地暴露问题,不仅有利于培养他们主动研学的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在纠错过程中形成团结协作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围绕“错误”下足功夫,大书特书地展示错误,更能体现教师宽容和智慧;让错误不再被隐藏,走出被动惧怕的“阴霾”,更使得学生带着好奇和新鲜主动融入课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