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光催化实验组

合集下载

BiOCl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

BiOCl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

• 51•文章用水热法制备了BiOCl 、Sn 3O 4以及复合物BiOCl/Sn 3O 4。

用各种现代化表征手段对样品测量。

以甲基橙溶液作为评估标准进行性能测试。

结果显示,与纯BiOCl 相比,复合物的性质更好。

性质较好有以下原因:(1)球状结构增加了催化剂对光的利用。

(2)Sn 3O 4与BiOCl 形成的p-n 结有效地促进了活性物质的分离,产品在干燥箱中80℃干燥5h 。

1.2 合成BiOCl/Sn 3O 4复合材料的结构合成BiOCl/Sn 3O 4复合材料,1mol Bi(NO 3)3·5(H 2O)和1mol KCl 各自溶解在7.5mL 去离子水中。

把上述2.1中提到的A 和B 溶液依次置入KCl 烧杯中形成C 。

将溶液C 加入到Bi(NO 3)·5(H 2O)溶液中形成BiOCl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哈尔滨师范大学 张燕祥加速了活性物质的迁移。

现阶段合成染料造成的水混杂污浊是被重视的一大问题。

光催化可以有效解决该问题。

光催化被层出不穷的研究源自于1972发现的现象。

BiOX(X=Cl ,Br ,I)是催化材料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有光学稳定、无毒和耐腐蚀等优势被研究。

但是,由于宽带隙、有限的光吸收和光生载流子的快速复合,BiOCl 的光活性仍然不够高。

提高其光催化活性的方法有很多。

如离子掺杂、异质结的构建、晶体工程等。

例如在BiVO 4/BiOCl 、C 3N 4/BiOCl 以及BiPO 4/BiOCl 等材料中,通过构建p-n 结提高了BiOCl 的性能。

本文建构了p-n 结使BiOCl 的性能得以提升。

1 实验部分1.1 合成Sn 3O 4Sn 3O 4通过简单的水热反应合成。

将4.0mol SnCl 2·2H 2O 和10mol Na 3C 6H 5O 7·2H 2O 溶解在10mL 去离子水中,搅拌5 min ,形成均匀透明的溶液A 。

二氧化钛光催化降解活性艳红实验方案

二氧化钛光催化降解活性艳红实验方案

二氧化钛光催化降解活性艳红实验方案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印染企业每天排放废水约3×10 9~4×10 9 kg。

印染厂每加工100 m 织物,将产生废水3×10 3~5×10 3 kg。

印染工业中流失的染料占染料产量的15%,是工业废水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目前排放的染料废水有机物含量高, 生化性差。

COD 高, BOD/COD 低,而且色度高,成分复杂,有毒性。

直接排放这类废水,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且可能通过食物链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目前,对染料废水的处理方法已有很多种:吸附法,混凝法,化学氧化法,生物处理法,电化学氧化法,光催化氧化法以及光电催化氧化法等。

其中,光电催化是一种光催化与电化学氧化联用的新型深度氧化技术,二氧化钛光电极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电极内部形成了一个电势梯度。

促使光生空穴和电子向相反方向移动,加速它们的分离,减少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复合几率,使空穴和电子得到有效分离,从而提高了量子产率,能够更有效地降解有机物,是目前研究废水中有机污染物降解的前沿方向之一。

本次实验拟采用二氧化钛作催化剂进行光催化降解活性艳红。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熟悉并掌握二氧化钛与活性艳红反应的原理。

(2)了解与掌握二氧化钛降解活性艳红的影响因素。

(3)学会分光光度法分析的数据处理方法。

(4)掌握分光光度法测定活性艳红浓度的原理与操作。

二、实验基本原理以TiO2作为光催化剂,研究了TiO2对活性艳红X- 3B的光催化氧化降解行为。

结果表明,以锐钛矿为主的混晶型TiO2的催化活性最好;X- 3B的光催化降解动力学符合Lang-muir-Hinshelwood动力学模式,并求出其动力学参数k(表观反应速率常数)为0.5921,KA(吸附平衡常数)为0.1725;温度对X- 3B的降解影响很小,其活化能仅为6.04 kJ/mol;溶液中盐度的增加会不断降低TiO2对X- 3B的光催化降解速率。

光催化反应实验研究光催化反应的效果

光催化反应实验研究光催化反应的效果

光催化反应实验研究光催化反应的效果光催化反应是一种利用光照条件下催化剂的作用,促进化学反应进行的过程。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光催化反应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

本文将讨论光催化反应实验研究光催化反应的效果,以及其在环境保护和能源领域的应用。

实验准备为了研究光催化反应的效果,我们首先要进行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在实验室中进行光催化反应实验,需要准备催化剂、反应物和光源。

催化剂的选择是关键的一步。

通常来说,催化剂应具有良好的光吸收性能以及高的光催化活性。

常用的催化剂包括二氧化钛(TiO2)、二氧化锌(ZnO)等。

在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二氧化钛作为催化剂。

反应物的选择也很重要。

根据需求不同,反应物可以是有机物、无机物或气体等。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选择了甲醛作为反应物,以观察光催化反应对甲醛分解的效果。

光源是实验中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光催化反应需要有足够的光照强度来激发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从而促进反应进行。

我们使用了紫外灯作为光源,提供足够的紫外线辐射。

实验步骤经过实验准备后,我们进行了以下步骤来研究光催化反应的效果:1. 实验装置搭建:将紫外灯固定在实验室台架上,调整合适的光照位置和角度。

将经过清洗和干燥的反应器与催化剂放置在光源下,并连接好反应器与收集装置。

2. 反应条件设定:根据实验要求,设定反应温度、光照时间和甲醛浓度等反应条件。

保持其它条件不变,以保证实验的可比性。

3. 开始光催化反应:先点亮紫外灯,开始记录光源下的光照强度。

随后注入适量的甲醛溶液到反应器中,并开始计时。

实时记录反应器内的温度变化。

4. 数据记录与分析:在不同的光照时间下,定期取样,并经过特定的分析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等,来确定甲醛的降解效果。

同时,通过比较不同的反应条件,可以得出光催化反应的最佳条件。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一系列的实验数据。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光催化反应对甲醛的分解具有良好的效果。

光催化剂在紫外光照射下,能够有效地降解甲醛,并将其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申请指南2006年~ 2007年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催化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工作,以新催化反应、新催化材料和新催化表征技术及理论催化的研究为核心,以催化剂活性相、活性中心和反应机理的原位表征和理论计算等基础研究为特色,在能源、环境和精细化学品催化合成等方面进行应用基础研究。

建立实用催化剂活性、选择性的化学和分子设计的科学基础,努力为我国石油化工、精细化工、资源及能源利用有效化学和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在 2006 -2007年度拟接纳下列方面课题,欢迎申请。

下述建议方向,请参考:(一) 新催化反应低温环境催化(申文杰)生物质衍生化合物的催化转化(申文杰)多相不对称催化反应(李灿)低碳烷烃活化(包信和/ 潘秀莲)光催化分解水和重整生物质制氢(李灿)(二) 新催化材料层状金属和金属氧化物催化材料(申文杰)金属透氢膜(杨维慎)中温混合导电透氧膜材料(杨维慎、熊国兴)均-超细催化材料的低温液相合成新技术过渡金属和分子筛的组合:多相催化剂的化学设计(杨维慎、熊国兴)过渡金属氮化物、碳化物、磷化物和硫化物(李灿/蒋宗轩)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催化、电催化材料、高温催化材料(杨维慎)燃料电池涉及的催化材料(包信和)结构可控的担载型金属催化材料(申文杰)纳米金属催化(包信和)分子筛与多孔催化材料(包信和/ 韩秀文)新型固载催化剂及催化反应研究(杨启华)金属储氢材料的理论研究(李微雪)(三)新催化表征技术及其理论研究催化原位光谱(红外、喇曼、荧光)(李灿/ 冯兆池)催化原位波谱(NMR,ESR等)(张维萍/韩秀文/ 包信和)分子模拟(包信和/ 刘宪春)模拟纳米微探针(STM、AFM、PEEM、HREELS、XPS、UPS)(包信和/ 谭大力)氧化气氛下催化反应的理论研究(李微雪)(四)新设立的方向:酶催化、光催化、电催化新型生物分子固定化和酶催化手性合成(马丁)●欢迎对上述课题有兴趣者前来进行合作研究,实验室对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交叉学科的课题将优先考虑给予支持;●申请者最好在课题申请前与拟合作的题目组有关负责人和研究员共同讨论,确定好研究课题实施方案;●本室外聘研究员不必申请开放课题,可直接进行合作研究;●一般的样品测试不属于开放课题支持范围。

光催化降解效果实验——了解不同条件下光催化降解效果的比较

光催化降解效果实验——了解不同条件下光催化降解效果的比较
光催化降解效果实验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目录
01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实 验 目 的
03 实 验 原 理
04 实 验 步 骤
05 实 验 结 果 分 析
06 结 论 总 结
Part One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Part Two
实验步骤:按照实 验要求准备所需的 实验材料和设备, 确保实验条件符合 要求
设定实验条件
确定实验目标:明确实验要达到的 具体指标,如降解效率、反应速率 等。
确定实验参数:如反应温度、湿度、 光照强度等,并保持恒定。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选择催化剂:根据降解对象和实验 条件,选择合适的催化剂。
实验结果与预期一致,表明光催化材料能够有效降解有机污染物。 结果中存在一些异常值,可能与实验操作、材料性质等因素有关,需要进一步探讨。 对比不同光催化材料的降解效果,发现某材料在实验条件下表现最佳,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实验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的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实验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Part Six
电子-空穴对: 催化剂内部产 生电子和空穴

羟基自由基: 电子和空穴与 水反应生成羟
基自由基
有机物氧化: 羟基自由基与 有机物反应, 使其降解为小
分子
Part Four
实验步骤
准备实验材料和设备
实验材料:光催化 剂、有机污染物、 光源等
实验设备:反应器、 光谱仪、分光光度 计等
实验试剂:去离子 水、甲醇等
实验目的
了解不同条件下光催化降解效果的比较
实验目的:比较不同催化剂、光照强度、反应温度等条件下光催化降解效 果

光催化甲基橙实验报告单

光催化甲基橙实验报告单

一、实验目的1. 了解TiO2光催化的基本原理;2. 掌握TiO2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影响因素,如pH、甲基橙初始浓度等对甲基橙脱色率的影响;3. 学会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甲基橙的浓度。

二、实验原理1. 甲基橙(MO)是一种阳离子型染料,其分子结构中含有偶氮基(—NN—),不易被传统的氧化法彻底降解,容易造成环境污染。

2. TiO2作为一种半导体材料,具有良好的光催化活性。

在光照射下,TiO2表面会产生电子-空穴对,电子与甲基橙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甲基橙褪色。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磁力搅拌器、pH计、锥形瓶、烧杯、容量瓶、移液管等。

2. 试剂:甲基橙、TiO2、无水乙醇、盐酸、氢氧化钠、氯化钠、氯化钾等。

四、实验步骤1. 配制甲基橙溶液:准确称取一定量的甲基橙,用无水乙醇溶解,配制成一定浓度的甲基橙溶液。

2. 配制TiO2悬浮液:称取一定量的TiO2,加入适量无水乙醇,搅拌至TiO2完全溶解。

3. 设置实验组:分别设置不同pH、甲基橙初始浓度、TiO2投加量的实验组。

4. 搅拌:将甲基橙溶液和TiO2悬浮液混合,置于磁力搅拌器上,控制搅拌速度。

5. 光照:将混合液置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下,进行光照反应。

6. 取样:光照一定时间后,取出部分混合液,用无水乙醇稀释,测定甲基橙的浓度。

7. 计算脱色率:根据甲基橙的浓度,计算脱色率。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pH对甲基橙脱色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pH的升高,甲基橙的脱色率逐渐降低。

当pH=3时,甲基橙的脱色率达到最高。

2. 甲基橙初始浓度对脱色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甲基橙初始浓度越高,脱色率越低。

当甲基橙初始浓度为10 mg/L 时,脱色率达到最高。

3. TiO2投加量对脱色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TiO2投加量的增加,甲基橙的脱色率逐渐升高。

当TiO2投加量为1 g/L时,脱色率达到最高。

六、结论1. 光催化降解甲基橙实验表明,TiO2光催化剂对甲基橙具有较好的降解效果。

光催化法处理水中污染物

光催化法处理水中污染物

光催化法处理水中污染物
一、实验原理
利用金属氧化物二氧化钛、三氧化钨等作为催化剂, 在紫外光照下, 有色废水溶液中的氧气将有机物氧化、降解成小分子氧化物。

这一方法的优点是不投入化学药剂无二次污染, 特别是可用于一些难以被生物降解、高毒性有机物的去除。

二、实验仪器
721 型分光光度计; PHS-2C 型精密酸度计; JA 2003 型电子天平; 0~100℃温度计50×300mm 石英玻璃管; 2L 高型烧杯; 15W 紫外灯; 小型冲气泵( 增氧泵) ; 二氧化钛; 商品化直接湖蓝5B; 商品化酸性红B。

实验装置见图。

三、实验步骤
①配制30mg/l的甲基橙溶液,再根据表格中的要求调节ph
②依据实验表格所要求的量的加入二氧化钛, 在磁力搅拌器上搅拌5min 后取下。

③在烧杯中放入曝气头,打开冲气泵,盖上遮光箱盖。

接通紫外灯电源,降解反应开始,记录反应时间。

第一组。

光催化重点实验室课题基金申请指南

光催化重点实验室课题基金申请指南

光催化重点实验室课题基金申请指南一、前言光催化技术是当今研究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方向,其在环境治理、能源开发、化学合成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而在这一领域中,光催化重点实验室的课题基金申请则是研究人员们竞争激烈的一块硬骨头。

在本文中,我们将就光催化重点实验室课题基金申请的相关指南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希望对广大研究人员有所帮助。

二、基本要求光催化重点实验室课题基金申请,首先要求申请人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研究水平。

要求课题具有一定的创新点和科研价值,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或者填补学术空白。

课题的研究方向要与光催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相结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指导性。

三、申请材料在光催化重点实验室课题基金申请中,通常需要提交包括研究计划、预期成果、研究团队、经费预算等在内的一系列申请材料。

其中,研究计划是申请材料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需要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预期成果等内容,既要有全面的规划,又要有灵活的应变能力。

四、评审标准在光催化重点实验室课题基金申请评审中,通常会根据课题的创新性、科研价值、实施可行性、预期成果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研究人员的个人学术水平和团队研究条件也是评审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五、个人观点对于光催化重点实验室课题基金申请,我认为研究人员要有很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既要站在学术研究的最前沿,又要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团队的研究能力,不断完善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从而提高课题的申请成功率。

六、总结回顾在光催化重点实验室课题基金申请过程中,我们需要做到全面评估并精心准备申请材料,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和团队的研究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课题基金的支持,从而推动光催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七、结尾不论在何种研究领域中,都需要勇于创新、勇于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造诣和团队的研究能力。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为大家在光催化重点实验室课题基金申请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启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大光催化研究所付贤智院士课题组(重点实验室)付贤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福州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付贤智院士是我国光催化领域的知名学者,他针对光催化领域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在光催化剂的设计与制备、光催化反应机理、光催化反应动力学和光催化反应器设计等方面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研制出一系列新型、高效、可见光诱导的光催化剂,开发出提高光催化过程效率的多种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装置,承担并完成了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解决了光催化技术产业化实施的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并将光催化技术应用成功地拓展到环保、建材、军工、电力等领域,研制开发了多项光催化产品及其工业生产技术并实现了产业化,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为我国光催化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大连化物所李灿(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主要从事催化材料、催化反应和催化光谱表征方面的研究。

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第一台用于催化材料研究的紫外共振拉曼光谱仪并开始商品化生产;在国际上最早利用紫外拉曼光谱解决分子筛骨架杂原子配位结构等催化领域的重大问题;发展了纳米孔中的手性催化合成和乳液催化清洁燃料油超深度脱硫技术等。

近年来,主要致力于太阳能光催化制氢以及太阳能光伏电池材料研究。

南京大学邹志刚现为南京大学长江特聘教授,新型生态能源环境材料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可见光光催化材料的开发及在光解水制氢和环境净化方面应用的研究开发高效太阳能转换光催化材料体系已成为当前国际材料领域为从根本上解决能源和环境污染问题所进行的重大前沿科学探索之一。

光催化材料可以分成第一代和第二代,第一代光催化材料主要是紫外光响应型,其典型的代表材料是TiO2。

第一代光催化材料(TiO2)只能利用太阳光中的紫外光,而紫外光只占太阳光能量的4%左右,可见光(400~750nm)却占太阳光能量的43%。

2001年,邹志刚等人发现了In0.9Ni0.1TaO4光催化材料并应用于光解水制氢,实现了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Nature 414,625,2001)。

该工作突破了传统的只能在紫外光下具有活性的第一代光催化材料体系,发展了一种全新的具有可见光活性的新型复杂氧化物催化体系(In1-xNixTaO4)。

该项成果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

这种新型复杂氧化物光催化材料的提出,代表了第二代可见光响应型光催化材料体系研究的开始。

此后,又成功地开发了一系列新的材料体系,如BaM1/3N2/3O3(M =Ni, Zn; N=Nb, Ta) 、MCo1/3Nb2/3O3 (M=Ca, Sr, Ba) 等。

并将p-n结及双光子异质结的概念引入光催化材料体系,通过两种光催化材料的能带结构的合理匹配,促进电子和空穴的快速分离,开发了Cr掺杂的Ba2In2O5/In2O3异质结光催化材料体系,初步完成了室外实际太阳光下光催化分解水产生氢气的实验(J. Chem. Phys. 117, 7313, 2002; J. Phys. Chem. B. 108, 811, 2003; Appl. Phys. Lett. 85, 689, 2004; Chem. Mater. 16, 1644, 2004; Chem. Mater. 17, 3255, 2005; Appl. Phys. Lett. 88, 071917, 2006)。

在光催化环境净化材料的研究方面, 邹志刚等人成功地合成了能利用可见光有效地降解水和空气中的甲醛、乙醛、亚甲基蓝和H2S等有害物的新型光催化材料,在J. Phys. Chem. B(106, 13098, 2002; 106, 517, 2002; 107, 61, 2003; 107, 4936, 2003; 107, 14265, 2003; 108,12790,2004)等杂志上发表一系列文章,也实现了利用可见光矿化环境污染物(Angew. Chem. Int. Ed. 43, 4463, 2004; Res. Chem. Intermed. 31, 493, 2005)。

本研究成果在该领域最具权威的Nature、 Angew. Chem. Int. Ed. 及J. Phys. Chem. B等国际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90余篇,并已申请10余项中国发明专利和6项日本专利。

(2)新超导材料PrBa2Cu3Ox的发现及超导机制的研究以YBa2Cu3Ox为代表的金属氧化物高温超导材料RBa2Cu3Ox(R为稀土元素)被发现以来10年间,人们一直认为用Pr置换Y所得到的RBa2Cu3Ox不显示超导性能的现象是众所周知的,也有不少研究者提出了试图解释此现象的理论假设。

邹志刚等人采用改进的TSFZ方法,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RBa2Cu3Ox超导体单晶,并在极限状态(高压、低温)下测定物性,从不同角度探究该物质的超导现象并研究其超导机制。

发现了加压下有很大的压力效应。

此外,通过单晶结构解析,判定了有超导特性的样品具有完整的结晶结构,这与传统的、用Flux方法制备的无超导特性样品(Pr-Ba-Cu-O)Cu(I)位置有明显的缺陷的情况有显著的不同。

申请者的研究成果结束了多年来关于RBa2Cu3Ox是否有超导特性的争论,为新探索超导材料及超导机制提供了有益的信息。

本研究成果在该领域最具权威的Phys. Rev. Lett.及Phys. Rev. B等国际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20多篇,申请和获得专利多项,在国际上有很大的反响。

北京化学所赵进才(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低浓度、高毒性、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光催化降解及机理方面的研究。

提出并确立了不同于传统紫外光光催化的染料污染物可见光光催化降解机理,将TiO2光催化从紫外光区拓展到可见光区域。

发现了光催化反应过程中氧原子转移的新途径,揭示了分子氧在光催化反应中的新作用。

将光催化原理用于环境中的重要光化学过程研究,阐明了环境中铁物种的光化学循环规律及其环境效应。

大连理工全燮(xie)大连理工大学环境与生命学院院长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环境系统中的迁移转化及生态风险性研究;现代技术(如电磁波技术、高级氧化还原技术等)在环境治理与修复中的应用原理和方法;环境应用材料(如高效水处理剂、新型纳米催化剂、新型生物载体等)的研制与产业化应用。

研究方向:。

(1)环境污染化学(2)污染控制化学与技术(3)现代技术在环境治理和修复中的应用(4)新型环境应用纳米与功能材料武汉理工余家国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光催化分解水制备氢气、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室内空气净化技术与产品、CO2捕获、吸附材料、材料的仿生合成与形貌控制, 纳米结构材料, 多孔材料,半导体材料的光电化学等香港中文大学余济美研究范围包括环境化学,光催化,纳米材料和痕量分析等多方面。

八十年代初攻读博士学位时,发展出一套实用的痕量金属萃取方法,得到环境分析化学界广泛使用。

自八十年代中起开始参予半导体光化学的研究。

清华大学朱永法研究重点主要在于(1)软化学法制备纳米复合氧化物功能粉体和薄膜材料;(2)金刚石表面金属化的研究;(3)光催化在环境净化上的应用研究;(4)新型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的模型化研究;(5)化学与环境传感器的研究;(6)纳米结构材料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7)催化燃烧和氧化在工业废气和废水净化上的应用。

目前的研究方向:(1)表面与界面化学研究:XPS和AES的指纹信息研究;薄膜材料的表面与界面化学结构研究;(2)环境催化净化研究:纳米薄膜光催化研究以及催化氧化研究及其在室内空气净化和工业废气净化上的应用;(3)纳米结构控制合成及功能薄膜;(4)纳米材料的应用研究。

兰州化物所吕功煊中科院兰州化物所研究员,博士,博导。

主要研究方向:环境催化新材料、新反应光电催化、太阳能光化学转换与存储西安交大郭烈井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组部、国家人事部“百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专家,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科技部“973首席科学家”(连续两届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科技部首批“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首批中组部“国家万人计划”第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十一五“863”高技术能源领域专家组成员。

带领实验室在原有优势学科方向即能源转化与能源动力系统中的多相流热物理理论与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同时开拓发展了“氢能规模制备与氢能源动力系统的理论与技术”的新研究方向,组建了一支朝气蓬勃、积极上进的学术研究队伍,并建立了与之适应的实验基地。

在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湿生物质超临界水催化气化制氢、多相流相界面交换动力学研究等方面取得相当可喜的成绩,主持争取承担了有关氢能制备与利用方面的国家“9 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重点、海外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6项,使实验室科研工作有了迅速的发展,既保持了传统领域内的优势,又在新能源转化与高新技术及其多相流研究领域等方面走上国际舞台。

在2003年全国重点实验室评估中,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被评为优秀,并在工程组排名第一。

太原理工李瑞丰太原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工业催化学科带头人。

现任太原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院长、教育部煤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课题组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沸石分子筛无机孔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无机仿生酶催化剂的制备和性能研究,吸附材料的合成及其应用,无机孔材料的工业催化。

研究领域:▲新型沸石分子筛的合成和表征▲金属配合物沸石/分子筛催化剂▲PSA(CO净化)和脱腊专用吸附剂▲固体超强酸催化材料化学上海师范大学李和兴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物理化学学科点 ( 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 ) 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化学动力学和多相催化南京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叶金花教授是结晶学、材料物理及材料化学领域的著名科学家,在形状记忆合金,超导材料及物理等诸领域有深厚的造诣。

特别是在光催化领域中带领她的研究室在光催化材料的设计,制备、表征、以及在太阳能转换和环境净化方面取得了世界公认的成就。

:。

许宜铭教授、博导浙江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物理化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方向:1.金属酞菁光敏化研究新型酞菁光敏剂的合成及其光物理化学性质,主要应用于水体中无机和有机化合物的可见光诱导氧化.目前,本实验室的研究进展处于国际前列.主要研究成果有:发现酞菁钯具有同类物中最高的单线态氧生成量子产率;首创绿色有机膨润土,高效吸附和可见光快速降解含酚含硫污染物,实现有机膨润土绿色经济再生和循环反复使用.2.半导体光催化研究特殊结构氧化钛、氧化铁等半导体的合成、掺杂、表面修饰及其光催化性能.本实验室已有二十年的研究结累.主要贡献有:率先开展分子筛-氧化钛复合光催化,发现分子筛结构、结晶度和颗粒大小对光催化活性的影响规律;发展氟离子表面修饰,能使氧化钛光催化活性提高0.2-15.9倍.3.Photo-Fenton反应研究铁离子结构、聚合度和负载方式对过氧化氢光解产生活性自由基的影响.主要成果有:在过氧化氢和可见光作用下,阴阳离子树脂负载铁能使阴阳离子有机染料分别降解,而两性树脂负载铁能使阴阳离子有机染料同时发生降解.4.杂多酸光化学研究杂多酸结构和负载方式对光诱导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及其机理.首次提出,氢氧自由基生成是杂多酸光化学反应的决速步骤.5.有机物选择性光致氧化应用以上光化学光催化过程产生的单线态氧、羟基自由基等活性物种,研究环己烷、环己烯、维生素D3等有机物的选择性氧化.目前,本实验室尚处于起步阶段.物理化学,低维纳米结构材料化学和物理,博士,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研究领域:低维纳米结构材料的电化学合成及其本征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