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愚溪诗序》示范教案-苏教版
《愚溪诗序》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愚溪诗序》教案高中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理解《愚溪诗序》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1.1.2 分析《愚溪诗序》的文言文特点和修辞手法。
1.1.3 解读《愚溪诗序》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念。
1.1.4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悉《愚溪诗序》的文本,理解其大意。
1.2.2 词汇讲解:解释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结构。
1.2.3 修辞分析:分析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1.2.4 思想探讨:引导学生思考《愚溪诗序》中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方法和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词汇和修辞手法。
2.1.2 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回答和讨论。
2.1.3 案例分析法:分析《愚溪诗序》中的具体例子。
2.2 教学手段2.2.1 投影仪:展示课文文本、图片和相关资料。
2.2.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背景资料和文学鉴赏文章。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步骤3.1 导入新课3.1.1 介绍作者简介和背景。
3.1.2 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
3.2 讲解课文3.2.1 解释重点词汇和句式结构。
3.2.2 分析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3.2.3 解读课文中的思想和价值观。
3.3 课堂互动3.3.1 引导学生提问、回答和讨论。
3.3.2 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例子。
第四章:作业与评价4.1 作业布置4.1.1 要求学生翻译课文并书写读后感。
4.1.2 选择相关的文言文阅读材料进行拓展阅读。
4.2 评价方式4.2.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回答和讨论情况。
4.2.2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的翻译和读后感。
第五章:教学反思与改进5.1 教学反思5.1.2 反思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适用性,是否存在改进的空间。
5.2 教学改进5.2.1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
5.2.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语文教案愚溪诗序教学教案

愚溪诗序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愚溪诗序;能够分析并欣赏愚溪诗序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能够运用愚溪诗序中的诗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愚溪诗序中的诗意进行创意写作和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通过文学作品来感悟人生、提升自我修养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愚溪诗序的内容理解和背诵;2. 愚溪诗序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3. 运用愚溪诗序中的诗意进行创意写作和表达。
三、教学难点1. 愚溪诗序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 愚溪诗序的深层含义和哲理的把握;3. 创意写作和表达的技巧和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准备1. 愚溪诗序的文本材料;2. 相关背景资料和参考书籍;3. 写作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学作品,讨论古代文学的魅力所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愚溪诗序,让学生对作品产生兴趣。
2. 内容讲解:讲解愚溪诗序的背景和作者简介;逐句解析愚溪诗序的内容,解释生僻字词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愚溪诗序的深层含义和哲理。
3. 表达技巧分析:分析愚溪诗序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欣赏愚溪诗序的诗意和美感。
4. 创意写作和表达:引导学生运用愚溪诗序中的诗意进行创意写作和表达;学生现场写作,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和思考。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愚溪诗序;要求学生根据愚溪诗序进行一次创意写作和表达。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写作等环节,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写作质量:评估学生在创意写作和表达环节中的作品,关注其对愚溪诗序诗意的理解和运用,以及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创造性。
3. 背诵效果:检查学生对愚溪诗序的背诵情况,评估其记忆和理解能力。
《愚溪诗序》教案

《愚溪诗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愚溪诗序》;(2)了解柳宗元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愚溪诗序》的内涵;(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人生的独特见解,培养热爱自然、珍惜人生的情怀;(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愚溪诗序》的字词解释;2. 柳宗元的生平背景及文学成就;3. 对《愚溪诗序》的深入解读及鉴赏。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2. 文章意境的感悟;3. 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柳宗元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愚溪诗序》,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内容,掌握字词解释。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解读《愚溪诗序》的内涵,分析文章主题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答疑,重点解析文言文特殊句式和文章意境。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6. 总结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愚溪诗序》的精神应用于现实生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愚溪诗序》;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愚溪诗序》中“愚”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收获。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独立思考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愚溪诗序》为例,分析柳宗元的写作风格和文学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愚溪诗序》教案

高中语文《愚溪诗序》教案2021-05-28高中语文《愚溪诗序》教案教学目标1.落实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理清文章线索,总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学习《愚溪诗序》记叙中议论和抒情的特点。
难点、重点1.本文生词难句不少,文言现象较重,落实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的教学,既是读通课文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需要。
2.学习课文在记叙中议论和抒情的特点,把握文章的主旨,是领会文章高超的表达技巧的关键。
教学过程:一、作者、课文背景及“序”的文体特征介绍二、导入1.曹雪芹的“顽石”与柳宗元的“愚溪”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把女娲补天的五色石,称为不能补苍天的“顽石”。
何谓“顽”?《广韵》云:“愚也。
”《韵会》云:“痴也。
”这些不同侧面的诠释,正好集中体现了顽石及其幻形贾宝玉的基本性格牲:“顽愚”,“痴狂”。
贾宝玉不谙封建社会的世故,不听从封建家长的教诲,所以被称为“顽愚”,“痴狂”。
那么,柳宗元又为何称溪流为“愚溪”呢?让我们来认真的读一读这篇课文吧。
2.诵读课文,数一数有多少个“愚”字?全文共445字,共有27个“愚”字。
一篇短文,竟有如此之多的“愚”字,决非偶然。
——“作者以一‘愚’字贯穿全文,借愚溪风景抒发自已被埋没受侮辱、不得不愚的悲愤之情。
”文章以“愚”作为线索,是非常清楚的。
那么,作者又为何对“愚”字如此“情有独钟”呢?3.我们还可数一数,在全文中作者用“愚”字给多少个事物来命名?——第1段的“愚溪”,第2段的“愚丘”“愚泉”“愚沟”“愚池”“愚堂”“愚亭” “愚岛”,第4段的“愚者”。
作者又为何以“愚”来命名这些景物,还以“愚”来称呼自己呢?三、分析课文第1段1.字词理解灌水之阳(山南水北为阳)有溪焉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流入于潇水故姓(名词用作动词,定姓名,命名)是溪为冉溪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之以其能(功能)谪(贬谪)潇水上得(得到,这里译为“发现”)其尤绝(极,非常)者家(名词用作动词,安家)焉今予家(名词用作动词,安家)是溪而名(名字,名称)莫能(能够)定土之居者犹龂龂然(争辩的样子。
《愚溪诗序》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愚溪诗序》教案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愚溪诗序》全文。
(2)了解柳宗元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愚溪诗序》。
(2)学会欣赏文言文的韵律美、意境美。
(3)提高自己的文言文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柳宗元散文的优美语言和独特的文学魅力。
(2)树立正确的文学价值观,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愚溪诗序》。
(2)理解柳宗元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的理解。
(2)文中典故、比喻的阐释。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柳宗元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愚溪诗序》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愚溪诗序》,理解课文大意。
(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文中典故、比喻的来源和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2)分享学习心得,体会柳宗元散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境。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阐释文中典故、比喻的含义和作用。
5. 课堂练习:(1)翻译课文中的重要句子。
(2)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柳宗元的文学风格。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愚溪诗序》。
3. 选择一篇文言文进行阅读理解练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阶段测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愚溪诗序》的理解程度和文言文阅读能力。
《愚溪诗序》教案教学教案

01
02
03
04
专业知识更新
持续关注语文教育领域的新动 态、新理念和新方法,不断更
新自己的专业知识。
教学技能提升
参加教学培训、观摩优秀教师 的教学活动,提升自己的教学
技能和课堂管理能力。
学术研究
开展与教学相关的学术研究, 探索语文教育的规律和特点,
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交流与合作
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与合作, 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共
巩固练习
总结词:实践应用
详细描述:设计相关练习题,如翻译、填空、选择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小结与作业布置
总结词:总结提升
详细描述: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布置相关作 业,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和自主学习。
05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评价方法
课堂参与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 括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以 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
利用课堂互动、线上讨论等方式,加强师生之间 的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04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总结词:激发兴趣
详细描述:通过讲述柳宗元的生平事迹和《愚溪诗序》的创作背景,引起学生对 课文的关注和兴趣。
讲授新课
总结词:深入解析
详细描述:逐段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语言特点,包括对字词、句子和段落 的讲解。
《愚溪诗序》教案教学教案
授课教师:
2024-01-03
目
CONTENCT
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过程 • 教学评价与反馈 • 教师自我反思与提升
0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高中语文 愚溪诗序教学案 苏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愚溪诗序教学目的:1.学习写景、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通过文章分析,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学习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第一课时一.导入:由“唐宋八大家”引入新课。
二.柳宗元及其作品。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又称柳某某。
唐朝散文家、诗人。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主X废弃六朝以来华而不实的骈俪文体,创作内容充实、形式自由的散文。
其散文与韩愈齐名,世称“韩柳”。
代表作是《小石潭记》《捕蛇者说》。
三.本文写作背景。
公元805年,就是顺宗李诵永贞元年,王丕、王叔文、柳宗元等人入主朝廷,发动了一场政治革新运动,把矛头直指豪门贵族、藩镇、宦官,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之事。
由于主客观的原因,这场运动只维持了146天,便被宦官勾结豪门贵族镇压下去。
结果顺宗李诵被迫让位给太子宪宗李纯。
李纯上台后,杀了王叔文,逼死了王丕,柳宗元就是因此被贬到永州做司马的。
柳宗元到了永州,为了排遣他淤积在心中的愤懑不平,写了一组寄情于山水的诗。
已经佚失的《八愚诗》及《愚溪诗序》就是此时所写。
四.朗读课文,正音正句。
1.给下列词语注音:贬谪()龂龂然()累石()溉灌()坻石()幽邃()不屑()睿智()清莹()锵鸣()漱涤()2.给下列句子断句:1.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
2.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3.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4.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五.分析第一段:(一)朗读第一段,然后自我翻译之。
(二)词语理解。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①灌水之阳有溪焉②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③爱是溪,得其尤绝者家焉④土之居者,犹龂龂然⑤不可以不更也2.一词多义理解:①焉A.灌水之阳有溪焉B.得其尤绝者家焉C.且焉置土石D.不择事而问焉②居A.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B.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C.居有间,扁鹊复见D.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③绝A.得其尤绝者家焉B.往来而不绝者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E.凝绝不通声暂歇④ 名A.名之以其能,故谓之冉溪B.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C.山不在高,有仙则名D.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3.词类活用分析①东流入于潇水②故姓是溪为冉溪③名之以其能④得其尤绝者家焉(三)分析意义:1.概括段意:答:本段介绍愚溪的命名缘由。
《愚溪诗序》 教案

《愚溪诗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愚溪诗序》全文;(2)能够分析并欣赏柳宗元的散文风格;(3)了解《愚溪诗序》的创作背景及作者柳宗元的人生经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愚溪诗序》;(2)学会欣赏古代散文的美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从作者的人生经历去理解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柳宗元对自然山水、人格境界的独特见解;(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愚溪诗序》;(2)分析柳宗元的散文风格;(3)了解《愚溪诗序》的创作背景及作者柳宗元的人生经历。
2. 教学难点:(1)文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柳宗元散文独特的表达技巧和意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柳宗元及《愚溪诗序》的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愚溪诗序》,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情感;(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小组讨论,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愚溪诗序》的艺术特色,如语言、构思、意境等;(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讲解;(2)详细解析文中重要的句子、段落,阐述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感受文章的韵律美;(2)选取文中的重要句子或段落,让学生进行翻译和解读。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愚溪诗序》;2. 结合课文,分析柳宗元的散文风格,写一篇短文;3. 深入了解柳宗元的人生经历,思考其对作品的影响,进行课堂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愚溪诗序》的理解程度,包括字词掌握、文章内容、作者观点等;2. 学生在课堂讨论、课后作业中的表现,包括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等;3. 学生对柳宗元散文风格的欣赏能力,以及对作者人生经历的了解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愚溪诗序》示范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柳宗元有关常识,“序”的知识。
2、理解本文的主旨,体会作者心理。
3、掌握相关文言知识。
4、体会作者被埋没受屈辱、不得不愚的悲愤心情。
5、作者在文中以“愚”名溪,以“愚”自命,均深有寄托,理解这种托物兴辞的写法,体会作者写这篇诗序的真意。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介绍柳宗元概况的方式,回忆学过的课文。
二、简介作者柳宗元:柳宗元,唐著名文学家,字子厚,河东(山西)人,世称柳河东。
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又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
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如韩愈一样写了许多书、序,同时又努力发展了人物传记、山水记、寓言文等文学性很强的散文文体,创作出不少散文史上的名篇:传记文有《童区寄传》、《捕蛇者说》、《段太尉逸事状》;山水游记有《永州八记》;寓言散文有《三戒》;著有《柳河东集》。
文学方面他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与韩愈一道发起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
他的文章被苏轼誉为“外枯而内膏,似淡而实美”,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文题讲解“序”是属于实用文体的一种,是一种写在著作或诗文前边的文章。
可以记叙,可以议论,可以说明。
这种“序”也叫“书序”。
一般说来,序有两种,一种是赠序(别序)以作文向相赠,以表示惜别、祝愿、劝勉之意。
如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一种是书序,一般用来陈述著作者的旨趣,多放在篇首。
本文是书序,是柳宗元陈述他写作《八愚诗》的旨趣的。
四、背景简介1.永贞变革柳宗元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政治改革家。
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社会生产破坏严重,民不聊生。
柳宗元对这种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于公元805年,即唐顺宗永贞元年,积极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变革”,并成为这一运动的中坚人物。
他们革除弊政,打击权奸,触犯了宦官和官僚贵族利益,在宦官和官僚贵族的联合反扑下,只维持了146天便失败了。
唐顺宗被迫让位给太子宪宗李纯,宪宗李纯上台后,杀了王叔文,逼死王伾,柳宗元也被贬为永州司马,并且终生不得量移,只能老死于贬所。
本文即作于永州任上。
2.永州与愚溪永州,位于湖南南部,地处潇水,湘江两水汇合处,东接郴州,西南毗邻“两广”,古称零陵,缘名于舜帝。
当时的永州是一个荒僻的地区,但全州山陵起伏,丘壑幽深,河流纵横,衬托着一块块田野,风景雄奇美丽。
出永州市大西门,过黄叶渡到柳子街,街后有条小溪,水流淙淙,汇入潇水,原名冉溪。
因冉姓人家住在这里而得名;又说,从前溪水浑浊如黑染料,不能饮用,因而又名染溪。
唐元和五年间(公元810年),柳宗元迁居溪旁改名愚溪。
明代地貌学家徐霞客曾留下游踪。
三、熟读课文,疏通文意:1、老师范读,或打开课件课文诵读按钮。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谪(zhé)潇水上犹龂龂(yín yín)然不可以不更(gēng)也遂负土累(lěi)石塞(s āi)其隘(ài)智者乐(yào)也又峻急多坻(chí)石幽邃(suì)浅狭不能兴(xīng)云雨2、学生朗读,正音正句。
(或者点名朗读,齐读)四、理清课文结构第一段,交代溪水的地形方位——“灌溉水之阳”,“东流入于潇水”,介绍两种不同的命名——有的给这条溪冠以姓氏称为“冉溪”,有的根据溪水可以染色称为“染溪”,叙出改名的原因有三:一是作者“以愚触罪”,贬谪到此;二是古代就有“愚公谷”之说;三是当地居民为溪水的命名争辩不休,“故更之为愚溪”。
而这条溪水,又是那么幽深浅狭,对人并没有什么益处,所以称它为“愚溪”。
第二段,由“愚溪”带出“愚丘”“愚泉”,从“愚泉”生出“愚沟”“愚池”,而“东为愚堂”“南为愚亭”“中为愚岛”,又就“愚池”着眼写出。
叙出“八愚”,紧扣诗题。
第三段,先借孔子《论语》中“智者乐水”正说,接着笔锋一转,极状溪之不适于用,依次说出“独见辱于愚”的原因:“不可以灌溉”,“大舟不可入”,“不能兴云雨”。
愤慨于自己才能的被压抑,如同愚溪的虽有“山水之奇”而“无以利世”。
第四段,引《论语》中宁武子“智者为愚”、颜子“睿而为愚”来衬托我的“愚”,最后又归结溪水的命名上。
正话反说,词兼褒贬,自有一番深意。
前四段,可以说,既嘲尽愚溪,又自嘲不已。
第五段,用“溪虽莫利于世……”几句,与第三段“无利于世”抑扬对照,代溪自嘲;以“予虽不合于俗……”诸语,与第四段“违于理,悖于事”抑扬对照,自为解嘲。
名为“愚”,实则不愚。
遂将溪之愚、已之愚写作一团,达到了“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形容神俱忘的化境。
末尾一句点题作结,归到序诗。
五、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文意。
2、整理课文的文言知识。
第二课时一、先朗读后齐读课文:二、学生当堂讨论,然后分段口译课文:1、注意活用的词语名(名→动,用……命名)之以其能今予家(名→动,安家)是溪合流屈曲而南(名→动,向南流)无以利(名→动,对……有好处)世虽辱(使动,使……受辱)而愚(形→动,用“愚”字称呼)之予得专(形→动,专有)而名(名→动,命名)焉2、注意课文的翻译要求,下列各部分的重要语句应成为讨论的重点:第一段:①灌水之阳有溪焉②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③爱是溪,得其尤绝者家焉④土之居者,犹龂龂然⑤不可以不更也第二段:①愚泉凡六十穴②遂负土累石,塞其隘③嘉木异石错置④以予故,咸以辱焉第三段:①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②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③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④而适类于予⑤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第四段:①宁武子“邦无道则愚”②颜子“终日不违如愚”③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④予得专而名焉第五段:①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物②能使愚者喜笑眷慕③超鸿蒙,混希夷④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三、讲析课文,探讨下列问题:1.《愚溪诗序》通篇写了一个“愚”字。
试简析文章如何将作者之愚与溪水之愚结合在一起的。
明确:明明是风景极佳的地方,可是,“予家是溪”,我由于住在这溪水边,便不能不把愚字强加在溪的头上。
明明是“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因为我的缘故也不能不把愚字强加在丘、泉、沟、池、堂、亭、岛的头上。
就这样,作者把自己的愚和溪、丘、泉、沟、池、堂、亭、岛等的愚融为一体。
2.联系作者当时的境遇,柳宗元的“愚”的深意是什么?明确:愚,不谙机巧、不随流俗、见险不能止、身陷困境而不知戒慎的“愚笨者”形象。
柳宗元敢于向世人宣告自己“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的独特人生追求,以至于想凭着老庄神游太空的洒脱与豪迈,悠然超越于尘世,与茫茫宇宙万物融为一体,寂然无声,寥然无形。
这“愚”已是超脱人境的大智大慧了。
3.这种念头是否等同于道家的“无为而治”,是否意味着柳宗元开始向往归隐的生活?明确:柳宗元的“愚”成了他不同流俗、桀骜不驯的代名词。
永贞革新的失败留给他的不是深深的悔恨,而是对黑暗现实的不屈斗争。
“愚”字就是他借正话反说的手法向龌龊政治投掷的一把反抗利剑。
因此,“愚”字真意则在于抒郁结于胸的不平之气,发挥文学作品的社会批判功能,继承自屈原、司马迁以来“不平则鸣”的创作传统。
四、诵读鉴赏1、托物起兴,寓意深远作者不是客观地刻画描摹自然风景,而是托物兴辞,夹叙夹议,蕴藏着深厚的寓意和强烈的个人倾向。
正如《古文观止》评此文:“通篇就一愚字点次成,借愚自写照,愚溪之风景宛然,自己之行事亦宛然。
前后关合照应,异趣沓然,描写最为出色。
”仅就第二段来看,仅百余字,就一连用了十二个“愚”字。
其他各段,也都以“愚”字统贯。
这样,文章就具朝着中心凝聚的向心力,结构也显得集中紧凑。
作者在对于幽奇秀美的山水的描绘中,或隐或现地折射出本人的影子。
愚溪具有“清莹秀澈”的美景,却被弃于凄清冷寂的荒野,无人游赏,无人涉足,甚至也无人过问,这不正同作者一们的遭遇吗?欣赏愚美景的只有痛苦的柳宗元,同情柳宗元的也只有这落寞的愚溪,他慨叹这样美好的风景被遗弃在僻远的荒野中无人赏识,受人轻蔑,正是借此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埋没、遭打击的不平之鸣。
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遭遇和所描写的自然景物交融在一起,表现了作者对压抑人才的不合理社会的批判。
2、写景关于布局本文在记愚溪八景时,善于摄景,巧于布景,把景的位置和距离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具有很强的立体感。
读者仿佛跟着作者自萧入溪,溯流二三里,上岸,登小丘,又东北行六十步,见六孔泉,随泉沿沟向南,见一大池,到池东一堂,出堂又到堂南亭子上,回头西望池中秀丽的小岛。
除写景外,还叙述了作者如何被贬潇水上,又如何迁家于此,如何在愚溪安家栖息,也议论了愚溪的定名问题。
在这样短的篇幅中,扰议论、叙事、写景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议论清新,叙事井然。
五、整理课文的文言知识(见附录)六、课文小结:本文以“愚”字贯穿始终,时写愚溪之景,时抒愚人之情。
愚溪景色秀美,却地处荒远,“无以利世”,无人赏识,正如作者空有济世才能,但受排挤,终遭贬黜,“以文墨自慰”。
柳宗元明写愚溪,实写自身,愚溪美景就是作者高洁品格的象征,“愚溪八景”就是作者不幸遭际的化身。
作者以“愚”自称,以“愚”称溪,正话反说,在自嘲中反映了自己被统治者排挤、抱负不能施展而不得不愚的悲愤心情。
七、课后作业:1、整理全文的文言知识。
2、完成课后相关的练习。
附录:文言知识通假字纪于溪石上(通假,“纪”通“记”,记载)古今异义牢笼百态(包罗,囊括。
今为关住鸟兽的东西。
)词类活用①东流入潇水(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②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方位名词作状语,往东北)③合流屈曲而南(方位名词作动词,向南流)④今予家是溪(名词动用,安家、住家、住下)⑤得其尤绝者家焉(名词动用,安家)⑥智而为愚者(形容词作名词,聪明人)⑦然则虽辱而愚之(形容词作动词,用愚来称呼)⑧宁武子“邦无道则愚”(形容词作动词,装愚、装傻、装糊涂)⑨无以利世(使动用法,“使……得利”)⑩溪虽莫利于世(形容词作动词,有力、有好处)一词多义之①灌水之阳有溪焉/土之居者犹龂龂然/愚溪之上/愚池之东为愚堂/池之中为愚岛(的,结构助词)②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故更之为愚溪/又买居之/然则虽辱而愚之/而无所避之(它,代词)③皆山水之奇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为①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动词,叫做)②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动词,筑成)③愚池之东为愚堂(动词,是)④智而为愚者也/睿而为愚者也(动词,假装)⑤皆不得为真愚(动词,算是)⑥故凡为愚者(动词,称作)乐①夫水,智者乐也(动词,爱好,喜爱)②乐而不能去也(动词,快乐,高兴)名①名之以其能(动词,命名,取名)②而名莫能定(名词,名称)居①冉氏尝居也(动词,居住)②得泉焉,又买居之(动词,积蓄,储存)焉①灌水之阳有溪焉/得其尤绝者家焉(语气词)②予得专而名焉/咸以愚辱焉(代词,它,它们)③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兼词,于之)莫①而名莫能定/寂寥而莫我知也/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代词,在句中作主语,没有人,没有谁)②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溪虽莫利于世(副词,用在动词性词语前面,没有)类①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动词,类似,好像)②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名词,种类)然①土之居者犹龂龂然/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代词,这样)特殊句式①皆山水之奇者/夫水,智者乐也/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判断句)②夫水,智者乐也(判断句)③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判断句)④溪虽莫利于世(介词结构后置)⑤莫我若也/莫我知也(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⑥今是溪独见辱于愚(被动句式)⑦今予家(于)是溪(省略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