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中 者 的用法

合集下载

者的用法 文言文例句及翻译

者的用法 文言文例句及翻译

者的用法文言文例句及翻译一、介绍文言文中的“者”用法1.1 “者”的基本含义与用法在文言文中,“者”是一个普遍使用的虚词,常用于句子中作为动词或形容词的补充说明。

它可以表达不同的含义,如指代人或事物的身份、职责等。

1.2 “者”的作用于句意在句子中,“者”起到连接前后文意思的桥梁作用,能够增强语气、引导推导等语言功能。

通过引入“者”,可以准确表达作者对人物或事物的定义、描述和评价。

二、文言文例句及翻译2.1《孟子·告子下》:“见政于赵,若见其参乘而卫其马。

”翻译:当我在赵国执政时,看到有人骑着车参加仪式,并细心照顾马匹.2.2《庄子·逍遥游》:“余已经亿万岁矣。

”翻译:我已经活了亿万年了。

2.3《公羊传·成康日书》:“请使君豳袭以辨其失。

”翻译:请主公向关中进攻,以辨别他们陷于困境。

2.4《史记·太史公自序》:“弗学,无术也;弗教,无道也。

”翻译:不学习就没有才能;不受教育就没有道德。

2.5《论语·述而》:“则也与人居于言而有信。

”翻译:那样的话,与别人在一起说话就可靠了。

三、文言文例句的解析及启示3.1 解析以上列举的文言文例句中,“者”被用作描绘或指代特定的人或事物。

它们通过“者”的引入,在句子中对其作出了明确地说明和评价。

3.2 启示通过观察这些例句,我们可以发现使用“者”可以使文章更加准确、生动。

在阅读和撰写文言文时,我们可以运用这种语言技巧来增强表达的效果。

除了提供前后事物之间的关联,使用“者”还可以帮助读者理解作者对人物或事物的态度和观点。

四、总结在文言文中,“者”是一个常见且重要的虚词,具有不同的用法和含义。

它可以帮助文章更加准确地表达作者对人物或事物的定义、描述和评价。

通过观察文言文例句,我们可以发现使用“者”能够增强语气、引导推理、构建逻辑等语言功能。

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合理运用“者”的用法,将有助于提升文章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总之,“者”的用法是我们学习文言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者的用法文言文及例句

者的用法文言文及例句

者的用法文言文及例句一、什么是「者的用法」?在文言文中,「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法成分,以其独特而灵活的用法为句子添加了很多表达方式和意思。

通过正确使用「者」,可以增强文章的表达力,使句子更加丰富和优美。

二、「者的用法」在文言文中的基本意义1. 作介词性助词:表示行为或状态发生的时间、地点或方式。

例如:- 神州之民皆见死而不服则乃亡耳。

- 畏训之心若愚者愈睿。

2. 作名词后缀:表示人物身份或职业。

例如:- 貌美之女贞静而娴淑,则国人莫不爱护焉;- 大夫以礼安骨肉则五候用事俗不京居矣。

三、「者的用法」示例及解析1. 「……者……也」结构这种结构通常表示原因和结果。

其中,《晏子春秋》中频繁出现此类句子。

例如:人今怒敌而无英雄者也;臣士有节俭而少奢侈者也。

2. 「……于……然后……」结构该结构表达了一个条件和结果的关系,其中第一个「于」是介词,表示条件;而第二个「于」之前则表示结果。

例如:人不可与槃瓠同器者,吴以好利市有道者然后使之。

3. 「……不在乎……也,而在乎……」结构这种用法主要通过对比来强调两个事物的重要性,常见于《礼记》中。

例如:犬之忠信、禽之情欲,则鸳鸯日夜偕行而不离羣雌;山林去澤多與德行同流、士道鄉國則無於家居。

4. 「倘……者」结构这种句式用于表达假设和推断,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如果」。

例如:倘尔旦日作淫敖,则日欲其家常无穷。

四、「者的用法」在写作中的运用技巧1. 灵活运用正面和反面的例子。

通过句子结构和语法变化,可以进行并列或对比来强调论点。

2. 注意使用虚词和要义词来增加文章的逻辑性和衔接性。

3. 借助修辞性频率动词、程度副词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

五、总结「者的用法」在文言文中给予了我们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和意义,是一种重要而灵活的语法成分。

通过合理地运用「者」,我们可以增强句子的表达力,使文章更加生动、精彩。

希望读者在学习和运用这一用法时能够收获更多,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从而提升文言文写作水平。

古汉语文言虚词《者的意义和用法》

古汉语文言虚词《者的意义和用法》

常用文言文虚词之十七:者.《说文解字》:“者,别事词也。

”虚词“者”可作助词、语气词、代词。

助词一、在附加成分与中心成分之间,起连接作用。

用同助词“之”。

可译为“之”或“的”。

例: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诗·秦风·黄鸟》)二、在动词性成分之后,组成名词性结构,提示具有该行为、性质的实体,多指人。

可译为“……的(人、事、物)”等。

例: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三、在形容词性成分之后,组成名词性结构,提示具有某种特征、性质的实体,常指人。

可译为“……的(人、事、物)”。

例: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钟山记》)四、在数词之后,组成名词性结构,具体所指见一般见下文。

译时一般要加上相应的名词和量词。

例:鸡脉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寡人之于国也》)五、在时间词之后,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时间。

可根据文义选择适当的时间词来对译。

例:莫春者.,春服既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六、在名词性成分之后,起提示作用。

常作主语,兼有表明语音停顿、引出下文的作用,可不译出。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七、“者”字结构与“若”“如”“似”“伪(为)”等动词连用,表示事物间类同或类似关系。

可译为“像……的(样子)”“……似的”等。

例:言之,貌若甚戚者.。

(《捕蛇者说》)语气词一、在句末,与前面疑问代词“谁”“何”等呼应,构成疑问句。

可译为“呢”等。

例: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二、在前句末,“者”之前,时有“所以”与之配合,提示某一事实,后句申述理由。

可译为“……的原因”,或在后句加上表原因的词语。

例: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三、在前句末,提示假定的事实,时有假设连词“即”“若”等与之配合。

可译为“……的话”“如果……的话”,或不译出。

例: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

初中文言文虚词的用法10:者

初中文言文虚词的用法10:者

B……的原因,常与“也”连用“……者……也”。例: 吾妻之美我 者,私我也
C引出判断,常与“也”连用“……者……也”。可不译 例:有亭翼 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Page
6
虚词“者”的用法练习
1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
LOGO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岈也 (
4作亭者谁( ) ) )
)
)
3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5或异二者之为( 6 后遂无问津者(
A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 例: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以中有足 乐者 B……的原因,常与“也”连用“……者……也”。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引出判断,常与“也”连用“……者……也”。可不译 例: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A、如鸣佩环,心乐之 永之人争奔走焉
B、全石以为底 不以己悲
C、似与游者相乐 念无与为乐者
D、潭西南而望 学而不思则罔
Page
10
中考真题演练
(2009 衡阳中考) 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LOGO
A、困于心 苛政猛于虎也
B、苦其心志 帝感其诚
C、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肉食者谋之
D、舜发于畎亩之中 何陋之有
Page
11
中考真题演练
(2009 衡阳中考) 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B )
LOGO
A、困于心 苛政猛于虎也
B、苦其心志 帝感其诚
C、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肉食者谋之
D、舜发于畎亩之中 何陋之有
Page
12
LOGO
由PowerBar模板组提供

文言虚词者的用法

文言虚词者的用法
感极而悲者矣/其喜洋洋者矣(《岳阳楼记》)
用在数词后面,可译为“种”“样”
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二者不可得兼(《鱼我所欲也》)
助词
用在句中或用在时间词后,起停顿作用,无实义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引出判断或原因,表示停顿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然而不胜者(《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与“乎”连用,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Fra bibliotek(《马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二章》)
④相当于“……的手段”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用在名词后面,起区别作用,可译为“这样的”,也可不译
必有得天时者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用在描写的词后面,相当于“……的样子”,也可不译
9.者(9年未考)速记口诀:“者”代人物事,与也构判断
代词
组成名词性结构
①相当于“……的”“……的人”
同予者何人(《爱莲说》);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②相当于“……的”“……的事(东西)”
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所恶有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③相当于“……的地方”“……的方面”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主要包括:之、乎、者、也、矣、焉、哉、邪、耳等。

这些虚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理解。

一、之1、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这种情况”等。

例如:《论语》中“之子知之矣”,意思是“他知道了”。

2、用作连词:表示修饰或解释,相当于“的”、“而且”、“于是”、“因为”等。

例如:《荀子》中“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因此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二、乎1、用作语气助词:表示疑问、反问、推测、命令、感叹等语气,相当于“吗”、“呢”、“吧”、“呀”等。

例如:《诗经》中“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意思是“长远的天啊,这究竟是什么人呢?”2、用作介词:表示比较、比例、等同、被动等意义,相当于“比”、“像”、“在……上”、“被”等。

例如:《庄子》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我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

三、者1、用作助词:表示提顿、解释、命令等语气,相当于“的”、“……的话”、“……的事情”、“……的人”、“……的地方”等。

例如:《论语》中“论百家中以儒者为本”,意思是“论百家中以儒家最为重要”。

2、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等。

例如:《荀子》中“天地者,生之本也”,意思是“天地是生命的本源”。

四、也1、用作助词:表示解释、判断、疑问、命令、提顿等语气,相当于“了”、“呢”、“吗”、“啊”等。

例如:《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青色的衣领,悠扬的心。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你难道就不回音吗?”2、用作代词:表示强调,相当于“如此”、“这样”等。

例如:《左传》中“晋侯谓伯瑕曰:吾不如也”,意思是“晋侯对伯瑕说:我不如你啊”。

五、矣1、用作助词:表示完成时态,相当于“了”、“呢”等。

2024高考文言18个虚词汇总系列17:者

2024高考文言18个虚词汇总系列17:者

高考文言高频18个虚词:者17.者<助>“者”作结构助词。

①常附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组成名词性的结构,一般可译成“的”,或“……的人(事、物等)”。

(形式:名/形+者=名词性质)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杜甫《石壕吏》)例: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例:京中有善口技者.。

(林嗣环《口技》)②用在判断主语的后边,起提顿作用,引出判断(或作出解释)。

常与“也”搭配。

例:“离骚”者.,犹离忧也。

(司马迁《屈原列传》)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有时候,也可以解释原因或引出条件。

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刘向《邹忌讽齐王纳谏》)③用在后置定语后,作定语后置的标志,有时与“之”搭配。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马说》)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助>“者”作语气助词。

①常用在句末,有时在句中表示某种语气(疑问语气、假设语气,强调语气等),译为“呢”等,或不译。

例: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例: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②用在时间词后面,可理解为补足音节,无实义,不译。

(如同“静言思之”的“言”的作用)例: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司马迁《鸿门宴》)例: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司马迁《鸿门宴》)<代>“者”作代词。

①用在数词后,译文“个”“件”“种”。

例:子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范仲淹《岳阳楼记》)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②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后面,起区别作用,可译为“这样的”“这个”等,有时不必译。

例: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注意】文言虚词“者”,翻译时一定要灵活。

者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者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者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一、「者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概述在古代的汉语文学中,「者」字作为一个多功能的虚词广泛运用,具有丰富的用法。

它不仅可以表示主语、宾语,还可以表示动作的发出者或行为的承担者。

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详细探讨「者字」在文言文中的具体应用。

二、「者字」作为主语在句子中,「者字」可以作为名词性短语出现,并充当主语的角色。

例如,在《红楼梦》中有一句:“欲与滇池对眺,盖北国之冠也。

”其中,“盖”是一个表示推测或是提供解释的词语,而后面的“北国之冠也”则是一个名词性短语,其中就包含了一个以「予」「中国历代成立」「英雄人物传记」「西周刑制演变历程」「黄帝时期官员简介」等开头包含「者字」作为主语的句子。

三、「者字」作为宾语除了可以被运用为主语外,“者字”还常常被运用于句子中具有宾格成分, 出现在及物动词之后. 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有这样一句:“病而必死者,其身内结也。

”其中,“者”字被用作动词“必死”的宾语,专指那些疾病无法治愈而导致死亡的人。

在历史记录和英雄人物传记等文学作品中,我们也常见到「者字」作为宾语。

比如,《史记·项羽本纪》开头便是:“沛公乃發聲称曰:吾愿與汝晤!”其中的「曰」字表示说话的动作,“吾愿与汝晤」则是表示沛公的发言内容。

四、「者字」作为行为承担者此外,在文言文中,「者字」还可用来表达行动或动作的承担者,即充当一个关于行为发出或行为承担方面的角色。

例如,在《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有这样一句:“宜之敬弟皋曰:‘已乎?’对曰:‘已!’”这里,“皋”就是一个代表行为承担者的「者字」。

同理,在罗贯中的《水浒传》第一回中有这样一句:“满桌餔【yù】饿殍染血当时报。

此书中的“报”字也是「者字」在承担行为的角色。

五、总结通过对「者字」在文言文中不同用法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它在古代汉语中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程度。

作为一个多功能虚词,「者字」可用作主语、宾语或行为承担者等多种用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虚词“者”的用法
[者] 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虚词,常用作结构助词和语气词。

一、用作助词 1.用在动词、形容词或动宾词组之后,组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有指代作用。

相当于“……的人”、“……的事物”。

例如: (1)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两小儿辩日》)——这不是离我们远的东西看着就小,离我们近的东西看着就大吗?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醉翁亭记》)——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徒步行走的人在树下休息。

2.“者”跟它前面的词语组成比况性结构,用在句末,表示相似于某种状况,常与“若”、”似”配合使用,相当于“象……样子”。

“象……似的”。

例如:(1)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黔之驴》)——但是(老虎)来回观察毛驴,觉得(毛驴)象没有什么特殊本领似的。

(2)言之,貌若甚戚者。

(《捕蛇者说》)——(他说着这些话,脸上好象很悲伤的样子。

3、用在数词的后面,一般指几种人或事物。

例如: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仁人的心理,也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理活动。

二、用作语气词 1.用在判断句中的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2.用在叙述句或描写句的主语之后,表示提顿。

有时:语前加一“有”字,形成“有……者”的格式。

一般可不译也可译为“的”。

例如: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

(2)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有(个)姓蒋的独享那(捕蛇的)利益三代了。

3.用在因果复句的前一分句句末,把结果或现象提示出来,后一分句申述原因或理由。

例如:(1)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孟子》)二章)——(虽然如此),但是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占有天时不如占有地利(更重要)。

(2)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

(《活板》)——不用木料做字模,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疏密,沾上水就高低不平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