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化与顺应
幼儿学数学的同化和顺应

幼儿学数学的同化和顺应一、同化与顺应的概念1. 同化- 在幼儿数学学习中,同化是指幼儿将新的数学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当中。
例如,幼儿已经认识了数字1 - 5,当他们学习数字6时,如果他们能够理解6也是一个表示数量的符号,并且和之前认识的数字在数概念体系中有类似的意义(都是用来计数、表示物体的数量等),那么这就是同化的过程。
- 以形状认知为例,幼儿先认识了圆形。
当他们看到盘子、车轮等圆形物体时,就建立了圆形的概念。
之后看到一个新的圆形的硬币,他们能很快把硬币的形状归到圆形这个概念里,这就是对圆形概念在新事物上的同化。
2. 顺应- 顺应是指当幼儿现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的数学知识时,他们需要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来适应新的知识。
例如,幼儿最初认为所有能滚动的东西都是圆形的。
当他们看到圆柱体(如易拉罐)时,发现它虽然能滚动,但和之前认识的圆形有不同之处(有两个圆形底面和一个曲面)。
这时候幼儿就需要改变他们原有的“能滚动的就是圆形”这种认知结构,建立起关于圆柱体的新认知,这个过程就是顺应。
- 再幼儿在学习数的大小比较时,他们一开始可能只是通过直观的物体数量多少来判断。
但当学习到负数概念时,他们原有的比较大小的认知结构(多的数大,少的数小)就无法适用了,需要调整认知结构来理解负数的大小比较(在数轴上,越往左的数越小等),这就是顺应的过程。
二、同化和顺应在幼儿数学学习中的具体体现1. 数概念学习- 同化- 幼儿在学习数的顺序时,先学会了1、2、3的顺序,当学习4、5、6时,如果他们能够按照之前的数数规律(每次增加1)来理解这些数字的顺序,这就是同化。
他们把新的数字顺序知识纳入到已有的按顺序数数的认知结构中。
- 在认识数的组成方面,幼儿如果已经知道2可以分成1和1,当学习3的组成(3可以分成1和2、2和1)时,能根据对2的组成的理解方式(把一个数分成两个部分)来理解3的组成,这也是同化的表现。
- 顺应- 当幼儿从认识自然数扩展到认识分数时,他们原有的数概念认知结构(一个物体就是一个整体,用1表示等)就需要改变。
同化和顺应

同化和顺应同化和顺应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另外的两个基本概念,皮亚杰所下的定义是“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
”[3]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在认识过程中,同化是把环境因素纳入主体已有的图式之中,以丰富和加强主体的动作,引起图式的量的变化;顺应则是主体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必须建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引起图式的质的变化,使主体适应环境。
在皮亚杰的早期著作中,“把有机体的元素”,“同环境的元素”“结合在一起的关系”称为“同化关系”,把“环境施加压力的结果”称为“顺应”。
在皮亚杰的学术生涯中,对于同化和顺应,早期和后期的观点是相当一致的。
在他后期的重要著作《皮亚杰的理论》一书中,他以新的形式详细说明了同化与顺应的概念,皮亚杰说:“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于一个机体的正在形成中或已完全形成的结构内。
”[4] “生物的同化如果没有它的对立面——顺应,从来不会自身单独存在。
……我们把同化性的图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称为顺应。
”[5]皮亚杰指出,同化与顺应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作为适应的两种机能,它们是不可分割的,没有顺应就没有同化,没有同化同时也就没有顺应。
同时他指出,同化和顺应不是两个独立机能,而是适应的两种机能的极点,“同化是客体对主体的适应,而客体同时丧失自己的特征。
相反,顺应是主体过去已经形成的反应对客体的适应,并且向新的反应方式过渡。
”[6]皮亚杰认为,同化和顺应是同时发生,共存发展的,并且二者相互包含。
他认为人们认识事物必须依赖原先已经形成的图式。
皮亚杰描述说,凡能在行为中可以重复和概括的东西,我们称之为图式。
他把图式假定为人们表征、组织和解释自己的经验和指导自己行为的心理结构,一个图式即一个思维或动作的模式,是一种组织起来的处理信息、分析经验、指导行动的心理蓝图,“智力在把某些新的因素纳入到先前的图式之中的同时,又不断地改变着这些后来形成的图式,以便调整它们,使之适应新的情况。
顺应和同化最直接的例子

顺应和同化最直接的例子
同化:同化是儿童把新的刺激纳入已有图式的认知过程,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者已经形成的结构中。
同化是图式发生量变的过程,影响图式的生长。
简单来说即把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中,使之成为自身的一部分,从而加强和丰富原有图式。
在同化的过程中图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例如:5岁的毛毛第一次参观海洋馆,当他看到玻璃展缸内的潜水员时,大喊:“看,消防员!”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毛毛的认知过程属于(同化)。
顺应:顺应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已有的图式(或形成新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的认知过程。
顺应是图式发生质变的过程。
例如:小强原来认为空气没有质量,经老师实验演示,他认识到自己错了,改变了自己的观点。
小强的这一认识变化过程属于(顺应)。
顺应是指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
题干中小强认识到空气有质量,改变了原有的认知结构,属于顺应。
扩展资料
【同化】例如:某小朋友,父母教他“天上飞的,白色的、有翅膀的,叫鸟”。
某天,天空飞来一架飞机,小朋友见了,大声喊“大白鸟、大白鸟”!——这就是同化现象
【顺应】例如:2、3岁的小朋友会有“泛灵论”的现象,认为“一切东西都是有生命的”,所以看到玩偶掉地上会说“玩偶别哭,
抱抱你”。
等他长大一些,发现玩偶不会讲话、不会笑,是没有生命的。
小朋友改变了之前的认识,重新认识到“原来并不是所有东西都是有生命的,有的东西是没有生命的”。
——这就是顺应现象。
什么是同化和顺应

什么是同化和顺应皮亚杰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图式。
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我们可以把图式看成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
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受三个基本过程影响的:同化、顺化和平衡。
1、同化:同化是指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
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到头脑中原有图式之内,是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就像消化系统将营养吸收一样。
2、顺应:顺化是指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
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和重建,以适应环境,这就是顺应的过程。
浅论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对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在儿童心理学史上,历来有遗传论与环境论的争论。
遗传论者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由遗传决定的。
英国的高尔顿曾用家谱法来研究天才遗传的问题,他得出的结论是,名人的亲族易成名人,这便足以证明血统有力地影响着个人的发展,也就是说,天才基本上是遗传的。
环境论者持相反的论点。
在他们看来,遗传只是给予了某种可能性,唯有环境和训练才能决定其发展的结果。
有的甚至认为环境决定一切,根本否认遗传因素。
行为主义的创始者华生就曾说过:“给我一打健壮的孩子,在我的特别环境里教养他们,我可以担保任择一个训练,可以使之成为任何专家——医师、律师、画家、企业家,同样可使之成为乞丐盗贼,不管他们祖先的才能、嗜好、品性和种族是怎样。
”①这种自信来自于他用实验方法直接控制环境因素的动物研究。
随着遗传论与环境论的论辩,可以说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都放弃了激进的观点,并在一定程度上将对方的观点吸收到自己的阐释框架中。
也就是说,强硬的遗传论者或环境论者均相应变成了温和的遗传论者或环境论者。
大家都认识到,儿童发展是由遗传与环境(包括教育与文化等)两种势力交互作用和共同决定的。
有的学者将遗传比作种子,把环境比作土壤。
有土壤无种子固然长不出植物来,有种子而无土壤也不可能发育成长。
举例说明同化和顺应

举例说明同化和顺应好嘞,今天咱们聊聊“同化”和“顺应”,这两个词听起来很复杂,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是例子,咱们慢慢说来,绝对让你会心一笑。
先说同化吧,想象一下,你在一个新地方工作,刚开始的时候,周围的同事都喜欢喝咖啡,你却偏偏是个爱喝茶的人。
可是没多久,你就发现,大家的工作时光都是在咖啡香中度过的,聊着聊着,你的茶也渐渐没了存在感,最后你也开始跟着他们一起喝咖啡。
你一开始可能觉得这不太对劲,但慢慢地,你也开始爱上那浓郁的味道,甚至每天都忍不住要喝几杯。
就这样,你在不知不觉中同化了,融入了这个新的环境。
也许你不再是个茶迷,变成了咖啡控,但这就是生活嘛,谁还没点妥协呢?再说顺应。
想象一下,你家附近的新开了一家餐馆,菜做得可不错,但服务员总是很忙,没时间照顾你。
你习惯点一份经典的牛排,结果却发现,他们家主打的是寿司。
开始你可能会想,“这又是何必呢?”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就开始尝试那些奇怪的卷寿司,意外地发现,哇,居然味道还不错。
顺应就是这个意思,你在适应新环境的时候,不得不调整自己的想法和习惯,接受那些原本不在你舒适区的东西。
这时候,你或许会感觉到,生活的乐趣原来就是在于不断尝试新事物呀。
说到这里,顺应和同化其实是相辅相成的。
就像生活中的很多事物,我们都在不断地调节自己。
为了融入一个团体,你可能需要放下自己的坚持,选择接受那些你原本觉得不太喜欢的东西。
这不就是顺应嘛?而当你越来越融入其中,就会出现同化的现象,慢慢地,你甚至会开始喜欢原本不太感冒的事情。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魔幻?但生活就是这么神奇啊。
举个更生活化的例子,想象一下你在外地旅游。
刚到那儿,你可能会觉得语言不通、食物奇怪,心里默默想着:“我才不想尝试这道什么怪东西呢!”可是,不久后,你的好奇心战胜了顾虑,尝试了当地的美食,哇,居然味道好得让你刮目相看。
可能第一口时你有点抗拒,第二口就不自觉地开始点头,第三口,你已经停不下来了。
慢慢地,你从一个外来者变成了当地的美食探险家。
举例说明同化顺应的例子

举例说明同化顺应的例子
摘要:
1.什么是同化和顺应
2.同化和顺应的例子
3.同化和顺应的区别
4.总结
正文:
一、什么是同化和顺应
同化和顺应是心理学中常见的两种认知过程。
同化是指个体在接触到新的信息或知识时,将其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相融合,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而顺应则是指个体在遇到新的信息或知识时,对其作出适应性调整,从而在原有认知结构上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二、同化和顺应的例子
1.同化的例子:一个小朋友,父母教他天上飞的、白色的、有翅膀的叫鸟。
某天,天空飞来一架飞机,小朋友见了,大声喊大白鸟、大白鸟!这就是同化的例子,因为小朋友将飞机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鸟相融合,形成了新的认知结构。
2.顺应的例子:一个小朋友,在父母教他认识鸟后,某天在公园看到一只孔雀,虽然孔雀与常见的鸟有所不同,但小朋友仍然能够将其识别为鸟,并称赞其为漂亮的鸟。
这就是顺应的例子,因为小朋友在遇到新的信息(孔雀)时,能够对其作出适应性调整,从而在原有认知结构上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三、同化和顺应的区别
同化和顺应的主要区别在于,同化是将新的信息与已有认知结构相融合,而顺应是在遇到新的信息时作出适应性调整。
同化强调的是信息的融入,而顺应强调的是信息的调整。
四、总结
同化和顺应是认知过程中常见的两种方式,它们帮助个体在面对新的信息和知识时,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同化是将新的信息与已有认知结构相融合,而顺应是在遇到新的信息时作出适应性调整。
幼儿同化和顺应的简单例子

幼儿同化和顺应的简单例子
以下是 8 条关于幼儿同化和顺应的简单例子:
1. 你看呀,宝宝看到大人用勺子吃饭,自己也拿起勺子去舀食物,这就是同化呀!宝宝把看到的行为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啦!
2. 哎呀,当孩子发现圆形的球可以滚动,那他再看到其他圆形的东西是不是也会觉得能滚动呀,这难道不是同化在起作用嘛!
3. 孩子原本只知道牛奶是白色的液体能喝,后来看到豆浆也认为能喝,这多明显的同化呀!
4. 宝宝以前总认为玩具车是用来推着跑的,当看到别人用玩具车来撞积木,他也试着这么做,这不就是顺应了新的玩法嘛,多有趣!
5. 想想看,孩子一开始只知道用手抓东西吃,后来学会了用筷子,这就是顺应呀,改变自己来适应新情况呢!
6. 哇塞,当宝宝看到大人穿鞋子出门,他也把自己的小鞋子穿上,这不是同化是什么呀,真可爱!
7. 小朋友原本会用蜡笔画直线,后来看到别人用蜡笔画曲线,自己也跟着画曲线,这就是在顺应呀,多厉害!
8. 孩子一直以为所有动物都有四条腿,当看到鱼只有尾巴没有腿游来游去,他也开始改变自己的认知,这就是顺应啦,是不是很奇妙呢!
总之,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同化和顺应不断作用,让他们更好地认知和适应这个世界呀!。
顺应和同化的区别

同化和顺应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二者都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机能,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同化:儿童原有认知图式认为哺乳动物是胎生的、生活在陆地的,了解到马的成长后知道马是胎生,是哺乳动物,将新信息纳入到原结构.
顺应:同样认知结构,了解到鲸鱼并非生活与陆地但也是哺乳动物这个事实后,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不再将生活在陆地作为哺乳动物的必要条件,这就是顺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化与顺应
学习的两种重要形式:同化与顺应
-------关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涂荣豹的数学教学认识论”的一点比较及心得
认识既不起因于主体,也不起因于客体,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认识的生长不仅仅是经验的结果,而是个体在认知生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这种作用,表现在数学学习上,就是同化和顺应,下面结合两位老师的观点,来谈谈自己的心得。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基本过程
皮亚杰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图式。
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我们可以把图式看成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
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受三个基本过程影响的:同化、顺化和平衡。
1、同化:同化是指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
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到头脑中原有图式之内,是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就像消化系统将营养吸收一样。
2、顺应:顺化是指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
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和重建,以适应环境,这就是顺应的过程。
3、平衡: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种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个体每当遇到新的刺激,总是试图用原有图式去同化,若获得成功,便得到暂时的平衡。
如果用原有图式无法同化环境刺激,个体便会作出顺应,即调节原有图式或重建新图式,直至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
皮亚杰认为图式的同化、顺应和平衡经过相互作用,推动认知活动的发展,图式正是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构成更高一级的形式。
二.涂荣豹:认知的学习形式。
1、同化学习。
与较多的已有知识具有联系的新知识,可以把新知识放在大量的已有知识之中,将它们充分的建立联系,使新知识的意义与旧知识的意义融合在一起,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即非人为实质性的联系。
同化的概念是指把给定的东西整合到一个早先就存在的结构之中。
所谓同化学习,就是当新的数学内容输入以后,主体并不是消极地接受它们,而是利用已有的数学认识结构对新知识内容进行改造,使新内容纳入到原有的数学认识结构中,这一过程就称为同化。
在同化的过程中,主要是辨识新旧知识的联系,并由原有的旧知识作为固定点,把新知识归属于原认识结构,同时使原认知结构得到分化和扩充。
2、顺应学习。
如果数学新知识在原有的数学认识结构中没有密切联系的适当知识,这时如果要把新知识纳入到认知结构中,像同化学习那样通过与相关旧知识建立联系来获得新知识的意义就比较困难。
这时必须要对原有数学认识结构进行改组,使之与新知识内容相适应,从而把它纳入进去,这个过程叫作顺应。
如果说同化学习主要是新知识适应已有知识的过程,那么顺应学习主要是已有知识适应新知识的过程。
三、自己的心得。
从上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涂老师从数学的角度,对皮亚杰的认知理论加于诠释,让我们读起这些认知理论时,感觉更亲切,掌握更牢固。
下面我也来说说我对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学习方式的理解。
现在很多知识,都采用“树型结构”进行编排,这种“树型结构”就相当于我们头脑中的已有认知结构,当新知识产生后,如果新知识和原有认知结构里的旧知识有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就被纳入原来的“树型结构”中,这就是顺应,这是对内容的补充与丰富;如果新知识和原有认知结构里的旧知识没有联系,当新知识要被纳入原有“树型结构”时,就只能改变原有的结构,这是就是顺应,这是对结构的补充。
综上所述:对于课堂教学,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心理结构,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不平衡,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促使学生开展积极主动的同化和顺应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
一般原理,并将新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使认知结构获得发展。
然而,目前认知学习理论强调激发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去建构和发展当前的知识,例如,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盖茨就曾经对教师们提出如下建议:如果有人问,“你是教数学的吗?”最恰当的回答是:“我不是教数学的,我是教学生学数学的。
”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