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学习技巧
(完整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实例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实例儿童认知发展研究发端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有关研究。
一.认知发展的实质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的实质是适应,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其中,图式:是指儿童对环境进行适应的认知结构;同化:是指个体利用已有的图式把新的刺激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顺应:是指儿童改变已有的图式或形成新的图式适应新刺激的认知过程通过顺应个体的认知能力达到新水平;平衡:指同化和顺应间的均衡。
同化是图式发生量变的过程,顺应是图式发生质变的过程。
举例说明:比如给床边放一个玩具,当小孩看到时会伸手去抓它,多次之后最终拿到玩具。
这就是同化的过程;然而如果将玩具放入靠近床中心的位置,这时小孩看到时仍然会用手去抓(即使他原有的认知结构),但多次抓取之后他未能拿到玩具,这时他发现把床单拽着抖动时玩具会往床边动(即形成了新的认知结构),这时他便拿到了玩具。
这就是顺应的过程。
过后他就会想当玩具在床边时,我只需伸手去抓就可得到,而当玩具在床中间时就需通过抖动床单来获得,这时便建立起同化—顺应之间的平衡。
二.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1.成熟: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2.练习与习得经验: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
3.社会性经验: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4.平衡化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
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三: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将人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阶段。
即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仅靠感觉和动作适应外部环境,应付外界事物。
语言和表象尚未完全形成。
特点:(1)通过探索感知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2)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9〜12个月)。
客体永恒性就是指当事物不在眼前时,依然能够认识到事物是存在的。
举例说明:爸爸离开了,没有获得客体永恒性的儿童,不能认识到爸爸依然存在,以为爸爸从此消失,不会有找的行为;获得客体永恒性的儿童能够认识到爸爸是存在的,就会去找。
三、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作为建构主义认识论的第一人,皮亚杰通过大量的儿童认知实验得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相互作用的双向过程,即 SR公式。
他认为人类每一个智慧活动都含有一定的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这四个基本 概念。
图式指动作结构,即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是个体在认识客观事物时心理活动的一种组织方 式。
我们可以把图式看成是对外界信息加工过程中心理活动的一种框架或组织结构。
皮亚杰认为,图式是认知结构 的起点和核心,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与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同时认知发展还受到同化、顺 应和平衡这三个环节的影响。
同化是指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即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总是把新刺 激纳入到头脑之中,使之成为自身的一部分,犹如消化系统将营养吸收一样。
顺应是指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的 适应即定情境的过程。
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会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 境,这就是顺应过程。
由此可知,同化是指个体把客观环境纳入到主体的图式之中,引起图式量的变化,促进调整 原有图式并创立新的图式。
正是有了认知图式的不断同化和顺应的过程,才实现了认知的不断建构过程。
平衡是个 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水平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这种不断发展的平衡就是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就是人类智慧的实质所在。
皮亚杰对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他从结构主义心理学的观点出发,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年龄阶段作了科 学的划分。
他认为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于是从逻辑中引进了运筹的概念,把运算水平作为认知发展阶段的 依据,作为划分儿童思维发展的各个阶段的标志。
根据儿童在运算过程中的不同特征,皮亚杰把儿童划分为四个年 龄阶段:①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两岁。
儿童主要通过感知和动作与外界发生关系,认识活动完全处于感知运动 水平。
这时的儿童认知活动主要表现为,初生时由条件反射活动或机能的同化作用与外界接触,后来发展为运用个 体的感知和动作来认识客观世界。
皮亚杰认知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皮亚杰认知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人以图式为基础,通过同化和顺应的方式来达到与环境的平衡,或者说适应环境。
(1)图式: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
什么是认知结构呢?认知结构是指:人头脑中关于外界事物的认识。
例如:影迷们在谈论明星赵丽颖时,头脑中出现的赵丽颖的形象,这就是认知结构。
而我们在对赵丽颖的认识过程中形成的认知结构就是图式。
(2)同化:是指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景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
简单地说:新刺激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或图式。
例如:儿童学习了水果的概念以后,看到梨子以后,知道梨子也是水果。
这里的梨子这个刺激并没有改变儿童对水果这个认识结构或没有改变儿童对水果的图式。
这叫同化。
(3)顺应: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
简单地说,就是改变图式来适应新的刺激,并形成新的图式叫顺应。
例如:儿童学习了水果的概念以后,看到鸡蛋以后,知道鸡蛋不是水果。
鸡蛋这个刺激改变儿童对水果这个认识结构或改变儿童对水果的图式。
知道了更大的概念食物。
这叫做顺应。
同化和顺应的区别:同化未改变原有图式(发生的只是量变);
顺应改变原有图式或形成新图式(发生质变)。
(4)平衡: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或适应。
简单说:就是人通过同化和顺应适应环境。
机体与环境的平衡或适应是人发展的动力。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总结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该阶段的儿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儿童借助这种图式可以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从而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通过这一阶段,儿童从一个仅仅具有反射行为的个体逐渐发展成为对其日常生活环境有初步了解的问题解决者。
前运算阶段(2-7岁)
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建立了符号功能,可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在本阶段内,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具体运算思维的特点:具有守恒性、脱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皮亚杰认为,该时期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运算性(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
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这个时期,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其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摆脱现实的影响,关注假设的命题,可以对假言命题作出逻辑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反映。同时儿童可以进行假设一演绎推理。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著名的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包含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四个概念,并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四个概念
图式
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另外,图式也表征特定概念、事物或事件的认知结构。是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的行为或思维模式。
同化
(同化与顺应是皮亚杰用于解释儿童图式的发展或智力发展的两个基本过程。)
同化指的是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的过程。
顺应
顺应指的是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
同化与顺应

同化与顺应学习的两种重要形式:同化与顺应-------关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涂荣豹的数学教学认识论”的一点比较及心得认识既不起因于主体,也不起因于客体,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认识的生长不仅仅是经验的结果,而是个体在认知生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这种作用,表现在数学学习上,就是同化和顺应,下面结合两位老师的观点,来谈谈自己的心得。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基本过程皮亚杰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图式。
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我们可以把图式看成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
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受三个基本过程影响的:同化、顺化和平衡。
1、同化:同化是指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
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到头脑中原有图式之内,是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就像消化系统将营养吸收一样。
2、顺应:顺化是指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
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和重建,以适应环境,这就是顺应的过程。
3、平衡: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种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个体每当遇到新的刺激,总是试图用原有图式去同化,若获得成功,便得到暂时的平衡。
如果用原有图式无法同化环境刺激,个体便会作出顺应,即调节原有图式或重建新图式,直至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
皮亚杰认为图式的同化、顺应和平衡经过相互作用,推动认知活动的发展,图式正是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构成更高一级的形式。
二.涂荣豹:认知的学习形式。
1、同化学习。
与较多的已有知识具有联系的新知识,可以把新知识放在大量的已有知识之中,将它们充分的建立联系,使新知识的意义与旧知识的意义融合在一起,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即非人为实质性的联系。
同化的概念是指把给定的东西整合到一个早先就存在的结构之中。
所谓同化学习,就是当新的数学内容输入以后,主体并不是消极地接受它们,而是利用已有的数学认识结构对新知识内容进行改造,使新内容纳入到原有的数学认识结构中,这一过程就称为同化。
(完整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实例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实例儿童认知发展研究发端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有关研究。
一.认知发展的实质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的实质是适应,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其中,图式:是指儿童对环境进行适应的认知结构;同化:是指个体利用已有的图式把新的刺激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顺应:是指儿童改变已有的图式或形成新的图式适应新刺激的认知过程,通过顺应个体的认知能力达到新水平;平衡:指同化和顺应间的均衡。
同化是图式发生量变的过程,顺应是图式发生质变的过程。
举例说明:比如给床边放一个玩具,当小孩看到时会伸手去抓它,多次之后最终拿到玩具。
这就是同化的过程;然而如果将玩具放入靠近床中心的位置,这时小孩看到时仍然会用手去抓(即使他原有的认知结构),但多次抓取之后他未能拿到玩具,这时他发现把床单拽着抖动时玩具会往床边动(即形成了新的认知结构),这时他便拿到了玩具。
这就是顺应的过程。
过后他就会想当玩具在床边时,我只需伸手去抓就可得到,而当玩具在床中间时就需通过抖动床单来获得,这时便建立起同化—顺应之间的平衡。
二.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1.成熟: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2.练习与习得经验: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
3.社会性经验: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4.平衡化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
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三: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将人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阶段。
即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仅靠感觉和动作适应外部环境,应付外界事物。
语言和表象尚未完全形成。
特点:(1)通过探索感知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⑵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9〜12个月)。
客体永恒性就是指当事物不在眼前时,依然能够认识到事物是存在的。
举例说明:爸爸离开了,没有获得客体永恒性的儿童,不能认识到爸爸依然存在,以为爸爸从此消失,不会有找的行为;获得客体永恒性的儿童能够认识到爸爸是存在的,就会去找。
数学开放题解决过程中的同化与顺应

数学开放题解决过程中的同化与顺应“同化”和“顺应”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皮亚杰认为,在学习中正是由于主体和外界刺激之间不断的同化和顺应达到平衡,才促使主体的认知图式不断地发展,学习才能得以实现。
在认识过程中,“同化”和“顺应”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两种机能。
在认识过程中,“同化”是指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过程,皮亚杰认为行为主义的s—r公式应写作s==r或s——(a)——r,也就是说,当个体受到外界刺激时,他并不是消极地接受这一刺激,而是首先利用自己头脑中原有图式对这一刺激进行顾虑、改造,使其融入个体原有的图式中,但只有同化作用,原有的图式就没有变异,就不能获得新的知识,也不能连续发展,所以在同化作用的基础上,还必须有顺应作用。
“顺应”是指个体调节自己的原有图式以适应刺激的过程。
当个体原有的图式不适应客体,即不能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调整和改变个体图式,使之适应客体。
同化是个体对环境的作用。
只能引起图式的量变;而顺应是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它能引起图式的质的变化。
同化和顺应之间的相互作用总要达到一种平衡。
平衡是指对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的协调。
当个体遇到刺激时,总是用原有的图式去同化,即用原有的去理解新事物。
如果成功,就得到暂时的认识上的平衡;反之,如果原有图式不能同化刺激,个体就调整原有图式或重新新建构新的图式来顺应这种刺激,直至达到认识上的新平衡。
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最直接的源泉。
学习过程就是学习主体主动、积极地对外界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来重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自己动手动脑,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活动来发生与环境中各种刺激的同化和顺应的主动交流,发展具体、形象思维。
通过自己的活动,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与活动中所获得的知识进行同化和顺应,这样就不断地调整和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加形象、直观地理解知识,逐步形成、发展、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
皮亚杰理论梳理点

皮亚杰知识点梳理皮亚杰在整个教育心理学的地位比较重要,考查的知识点较多,必须予以重视。
一、建构主义发展观1.图式: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认知结构。
如:鸟的图式2.同化: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
如:鸟——麻雀3.顺应:有机体不能运用原先的认知结构去接纳和解释新的刺激情境时,改变其原有的认知结构来适应刺激的影响。
如:鸟——鸵鸟4.平衡:有机体与环境的一种和谐状态。
这是认知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特点:感觉和动作分化;后期思维开始萌芽2.前运算阶段(2—7岁)特点: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思维受直觉表象的束缚;思维特征: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性;不可逆。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特点:思维可逆,能进行逻辑推理;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特点: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具有抽象逻辑思维;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思维灵活。
三、道德发展阶段理论1.实验方法:对偶故事法2.具体内容(对此知识点的学习可以和皮亚杰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对应学习)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遵循着由他律走向自律的规律。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2岁):该阶段的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因而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发展,也可以称为无律阶段。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岁):该阶段的儿童思维正处于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为主,但仍不具备可逆性和守恒性。
这一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往往以事情的表面结果来判断事情的好坏,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
10岁是儿童由他律走向自律的分水岭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已达到具有可逆性的具体运算,其道德判断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不再是以“服从”为特征,而是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亚杰—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学习技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同学在理解起来较为困难的一个观念,理解较为空洞,皮亚杰认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认知发展涉及到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方面。
所谓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社会知觉的基础是被认知事物本身的属性,但认知者的主观因素也会对社会知觉的过程和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其中图式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它们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会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
孩子的发展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下不断发生的。
孩子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外界不断刺激的过程,它必须凭借孩子现有的内部结构。
孩子的活动与外部的刺激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皮亚杰强调孩子现有的内部结构,强调孩子的动作运作和活动。
图式就是你对外界的一个认知感受与产生的结果。
所谓同化,就是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当理解起来较为困难的时候,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来帮助理解,比如都是中国人在吃饭,喜欢一桌子人围绕在一起吃白饭,这是已有的认知结构,当外界的有一个小的图式结构,比如外国人加入进来,入乡随俗就是一个同化。
所谓顺应,就是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当自己是一个小的认知结构,刚好反过来,自己到外地吃饭,别人环境太大,自己没法纳入,就去适应,不用筷子,而是吃西餐。
我自己去适应别人就是一个顺应。
个体就是不断地通过同化与顺应两种方式,来达到自身与客观环境的平衡的。
图式最初来自先天的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变化、丰富和发展,形成了本质不同的认知图式(或结构)。
这样去结合实例就比较好的能去理解这个较为难的知识点。
“皮亚杰—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学习技巧介绍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公讲师解析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版权为“中公教师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公教师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