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皮亚杰关于适应、同化、顺应的关系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假设
个体认知发展的内在主动性 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发展的源动力存在与个体自身 中。很大程度上儿童的发展方向和水平是由儿童自身决 定的。 儿童认知的发展是其心理结构的改进与转换 皮亚杰指出,结构具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三要 素。因此,个体在与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使得心理 结构不断得到改进和发展,从而寸进了认知的发展。 认知发展具有建构性 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是个体在与外界环境 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个体的心理结构或图式不断得到改 进、改善的过程。即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个体是积极 主动地构建心理结构或图式。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局限
首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适应和平衡是源于生物 学的,贬低了环境、教育和语言的作用。他将适应和平 衡扩展至人类社会,从而忽略了人的社会性这个最根本 的特征。 其次,个体认知发展并不完全像皮亚杰描述的“全或无 ”那样的形式,个体的有些认知能力在其年幼时就已经 存在。 再次,皮亚杰的研究方法遭到了批评。有些人认为皮亚 杰在做实验时把很多变量混淆了,从而对结果产生了影 响。 最后,皮亚杰认为个体思维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形式运算 阶段,但有些心理学家认为形式运算阶段并不是个体发 展的最高运算阶段,在此之后还有新的运算阶段出现。
皮亚杰守恒任务的经典实验
(一)认知发展的阶段——具体运算阶段 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能够熟练地操作他们在 前运算阶段所形成的内在心理表象或形象。他 们不仅能够形成事物的内在心理表征,还能对 这些表象或形象进行心理操作。但是儿童只能 对具体事物形成的内在表象或形象进行心理操 作。
在这一阶段,儿童获得了守恒,可以完成守恒 任务。守恒是指当物理或情境的某一方面发生 变化时,其他方面仍然保持恒定。
(完整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实例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实例儿童认知发展研究发端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有关研究。
一.认知发展的实质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的实质是适应,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其中,图式:是指儿童对环境进行适应的认知结构;同化:是指个体利用已有的图式把新的刺激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顺应:是指儿童改变已有的图式或形成新的图式适应新刺激的认知过程,通过顺应个体的认知能力达到新水平;平衡:指同化和顺应间的均衡。
同化是图式发生量变的过程,顺应是图式发生质变的过程。
举例说明:比如给床边放一个玩具,当小孩看到时会伸手去抓它,多次之后最终拿到玩具。
这就是同化的过程;然而如果将玩具放入靠近床中心的位置,这时小孩看到时仍然会用手去抓(即使他原有的认知结构),但多次抓取之后他未能拿到玩具,这时他发现把床单拽着抖动时玩具会往床边动(即形成了新的认知结构),这时他便拿到了玩具。
这就是顺应的过程。
过后他就会想当玩具在床边时,我只需伸手去抓就可得到,而当玩具在床中间时就需通过抖动床单来获得,这时便建立起同化—顺应之间的平衡。
二.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1.成熟: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2.练习与习得经验: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
3.社会性经验: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4.平衡化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
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三: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将人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阶段。
即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仅靠感觉和动作适应外部环境,应付外界事物。
语言和表象尚未完全形成。
特点:(1)通过探索感知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2)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9~12个月)。
客体永恒性就是指当事物不在眼前时,依然能够认识到事物是存在的。
举例说明:爸爸离开了,没有获得客体永恒性的儿童,不能认识到爸爸依然存在,以为爸爸从此消失,不会有找的行为;获得客体永恒性的儿童能够认识到爸爸是存在的,就会去找。
皮亚杰认知理论:同化顺应和平衡

皮亚杰认知理论——同化、顺应、平衡皮亚杰认为,所有的生物包括人在与周围环境的作用中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
一方面,由于环境的影响,生物有机体的行为会产生适应性的变化;另一方面,这种适应性的变化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一种内部结构的积极的建构过程。
皮亚杰用适应的观点解释个体发展。
(一)同化(assimilation)同化原本是一个生物的概念,指有机体在摄取食物后,经过消化和吸收把食物变为自己本身的一部分的过程。
皮亚杰把这一名词借鉴到心理学中,用于描述“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皮亚杰,B.英海尔德,1980)。
在皮亚杰看来,心理同生理一样,也有吸收外界刺激并使之成为自身的一部分的过程。
所不同的只是涉及的变化表不是生理性的,而是机能性的。
随着个体认识的发展,同化经历以下三种形式:1、再现性同化,即基于儿童对出现的某一刺激作相同的重复反应;2、再认性同化,即基于儿童辨别物体之间差异借以作出不同反应的能力。
它在再生性同化基础上出现并有助于向更复杂的同化形式发展;3、概括性同化,即基于儿童知觉物体之间的相似性并把它们归于不同类别的能力。
(二)顺应(accommodation)顺应是指“同化性的图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也就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也可以说改变认知结构以处理新的信息。
顺应是与同化伴随而行的。
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这就是顺应的过程。
可见就本质而言,同化主要是指个体对环境的作用;顺应主要是指环境对个体的作用。
个人观点:在对同化和顺应概念的理解上,我们认为,同化更类似一个量变的过程,是个体知识结构的重复和再认;顺应更类似一个质变的过程,有对于知识结构的扩展和修正,会形成一个新的认知图式。
图式是同化和顺应的基础,顺应的产生以同化为前提。
补充知识:S(A)R公式皮亚杰应用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对行为主义公式S→R进行了改造,提出了S(A)R公式。
什么是同化和顺应

什么是同化和顺应皮亚杰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图式。
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我们可以把图式看成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
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受三个基本过程影响的:同化、顺化和平衡。
1、同化:同化是指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
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到头脑中原有图式之内,是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就像消化系统将营养吸收一样。
2、顺应:顺化是指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
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和重建,以适应环境,这就是顺应的过程。
浅论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对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在儿童心理学史上,历来有遗传论与环境论的争论。
遗传论者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由遗传决定的。
英国的高尔顿曾用家谱法来研究天才遗传的问题,他得出的结论是,名人的亲族易成名人,这便足以证明血统有力地影响着个人的发展,也就是说,天才基本上是遗传的。
环境论者持相反的论点。
在他们看来,遗传只是给予了某种可能性,唯有环境和训练才能决定其发展的结果。
有的甚至认为环境决定一切,根本否认遗传因素。
行为主义的创始者华生就曾说过:“给我一打健壮的孩子,在我的特别环境里教养他们,我可以担保任择一个训练,可以使之成为任何专家——医师、律师、画家、企业家,同样可使之成为乞丐盗贼,不管他们祖先的才能、嗜好、品性和种族是怎样。
”①这种自信来自于他用实验方法直接控制环境因素的动物研究。
随着遗传论与环境论的论辩,可以说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都放弃了激进的观点,并在一定程度上将对方的观点吸收到自己的阐释框架中。
也就是说,强硬的遗传论者或环境论者均相应变成了温和的遗传论者或环境论者。
大家都认识到,儿童发展是由遗传与环境(包括教育与文化等)两种势力交互作用和共同决定的。
有的学者将遗传比作种子,把环境比作土壤。
有土壤无种子固然长不出植物来,有种子而无土壤也不可能发育成长。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语言演练场
课堂上,你的同桌小华不知道什么原因晕 倒了,老师送小华去医院,临走时让你打
电话通知小华的妈妈,电话接
通,
孩子视力的发展
1 .卫生部、教育部最新调查:我国青少年近视率已接近60%, 居世界 第二位,仅次于日本,人数居世界之首
2“其申国内小学生患病率约10〜20%,初中40"55%,高中生 60%〜80%以上,大学
遗传对近视的影响
父母都是高度近视眼
其子女的发病机会在90% 以上
高度近视者如果与近视基其子女可能有50%是高度
因携带者结合,
近视
而高度近视者如果和正常其子女发生高度近视的可 视力或中低度近视眼者相能性为10% 结合
主要特征:抽象的逻辑思维 儿童可以利用语言文字,且根据概念、假 设 等为前提,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得出结论。
实习老师非常紧张 我们学校来一实习女老师,第一次上讲台太紧张。先误拿了手机擦黑 板
以稳定情绪,出了模于是更紧张了! 接着她开始自我介绍:“同学们好,我姓李,以后你们就叫我王老师,
我比你们大不了多少,所以也可以叫我大姐姐或者大哥哥……-
老师:8减去一半等于几? 小学生:竖着剪等于3,横着减等于0。 老师:......
在认知方面,学龄期儿童进入了皮亚杰所说的 “具体操作阶段。这时,儿童懂得如何去构想一 个具体的客体,或者以不止一种方式来认识客体的 类属,他们能够形成关于事物之间联系的概念。
1、 可逆性一一儿童理解数字或物体改变后,可以回到原来 的状态。
阶段
以后
感知运算阶段(0-2岁)
主要特点: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建低级 的行为图式。 开始认识客体永恒性,区分自己和物体,逐渐的了解动 作与效果之间的关系,获得初步的时空观念。
教育心理学:同化与顺应

小编简言皮亚杰(Jean Piaget)认为智力的本质是适应,“智慧就是适应”,“是一种最高级形式的适应”。
他用四个基本概念阐述他的适应理论和建构学说,即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图式即认知结构;同化是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顺应是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平衡是主体发展的心理动力,是主体的主动发展趋向。
关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识既不起因于主体,也不起因于客体,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认识的生长不仅仅是经验的结果,而是个体在认知生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就是同化和顺应,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基本过程皮亚杰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图式。
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我们可以把图式看成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
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受三个基本过程影响的:同化、顺化和平衡。
同化是指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
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到头脑中原有图式之内,是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就像消化系统将营养吸收一样。
顺化是指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
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和重建,以适应环境,这就是顺应的过程。
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种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个体每当遇到新的刺激,总是试图用原有图式去同化,若获得成功,便得到暂时的平衡。
如果用原有图式无法同化环境刺激,个体便会作出顺应,即调节原有图式或重建新图式,直至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
皮亚杰认为图式的同化、顺应和平衡经过相互作用,推动认知活动的发展,图式正是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构成更高一级的形式。
认知的学习形式1、同化学习。
与较多的已有知识具有联系的新知识,可以把新知识放在大量的已有知识之中,将它们充分的建立联系,使新知识的意义与旧知识的意义融合在一起,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即非人为实质性的联系。
皮亚杰——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皮亚杰——图式同化顺应平衡皮亚杰研究儿童心理学。
皮亚杰认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认知发展涉及到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方面。
其中图式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它们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会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
所谓同化,就是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所谓顺应,就是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个体就是不断地通过同化与顺应两种方式,来达到自身与客观环境的平衡的。
图式最初来自先天的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变化、丰富和发展,形成了本质不同的认知图式(或结构)。
孩子的发展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下不断发生的。
孩子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外界不断刺激的过程,它必须凭借孩子现有的内部结构。
孩子的活动与外部的刺激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皮亚杰强调孩子现有的内部结构,强调孩子的动作运作和活动。
比如,孩子不断地把物体拾起、再扔掉,物体从空中落下时自身所固有的联系,即使成人不断地演示来刺激孩子,孩子都无法同化这些联系。
也就是说,孩子的内部结构无法因为这些联系的演示而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只有当孩子凭借现有的结构,即图式体系,即孩子的动作——不断地拾和扔,在拾和扔的过程中进行知觉系统(视觉、触觉等)的感知;孩子原有的认识——不能体会到这些联系;孩子原有的思维——并不知道不断的扔和拾的过程中会发现什么。
所谓图式就是指这种动作的结构和组织,包括动作的运作、原有的认识方式和水平、思维的水平和方式等一系列的组成。
而当孩子凭借这些现有的图式系统去接触这些联系时,外部的这些联系自身的刺激,孩子不断的感知——运动,现有的认识发生了变化——物体一扔就会往地面上掉;第十次的动作和第一次动作的性质就不一样了,第一次可能是无意识的试探,第十次已经是主动的试探了。
刺激输入并引起改变的过程就是同化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孩子更可能去拿其他的物体进行尝试,这是同化的泛化。
而孩子自身内部结构也因为这个过程发生了改变,以适应现实,就是顺应。
(完整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实例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实例儿童认知发展研究发端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有关研究。
一.认知发展的实质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的实质是适应,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其中,图式:是指儿童对环境进行适应的认知结构;同化:是指个体利用已有的图式把新的刺激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顺应:是指儿童改变已有的图式或形成新的图式适应新刺激的认知过程,通过顺应个体的认知能力达到新水平;平衡:指同化和顺应间的均衡。
同化是图式发生量变的过程,顺应是图式发生质变的过程。
举例说明:比如给床边放一个玩具,当小孩看到时会伸手去抓它,多次之后最终拿到玩具。
这就是同化的过程;然而如果将玩具放入靠近床中心的位置,这时小孩看到时仍然会用手去抓(即使他原有的认知结构),但多次抓取之后他未能拿到玩具,这时他发现把床单拽着抖动时玩具会往床边动(即形成了新的认知结构),这时他便拿到了玩具。
这就是顺应的过程。
过后他就会想当玩具在床边时,我只需伸手去抓就可得到,而当玩具在床中间时就需通过抖动床单来获得,这时便建立起同化—顺应之间的平衡。
二.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1.成熟: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2.练习与习得经验: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
3.社会性经验: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4.平衡化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
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三: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将人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阶段。
即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仅靠感觉和动作适应外部环境,应付外界事物。
语言和表象尚未完全形成。
特点:(1)通过探索感知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⑵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9〜12个月)。
客体永恒性就是指当事物不在眼前时,依然能够认识到事物是存在的。
举例说明:爸爸离开了,没有获得客体永恒性的儿童,不能认识到爸爸依然存在,以为爸爸从此消失,不会有找的行为;获得客体永恒性的儿童能够认识到爸爸是存在的,就会去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皮亚杰关于适应、同化、顺应的关系同化和顺应之间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彼此联系的,具体分析如下:(1)二者之间的对立
①同化是个体在反映和作用于环境(即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使客体(外界事物)纳入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中的过程。
它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
②顺应是指个体在其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已不能使新的经验
同化时,便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它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2)二者之间的联系同化和顺应是适应的两种形式。
当已有的图式不能解决面临的问题情境时,就产生了皮亚杰所说的不平衡状态。
个体很自然地会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调整这种不平衡。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
过程,个体也正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发展的。
所谓同化,就是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当理解起来较为困难的时候,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来帮助理解,比如都是中国人在吃饭,喜欢一桌子人围绕在一起吃白饭,这是已有的认知结构,当外界的有一个小的图式结构,比如外国人加入进来,入乡随俗就是一个同化。
所谓顺应,就是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当自己是一个
小的认知结构,刚好反过来,自己到外地吃饭,别人环境太大,自己没法纳入,就去适应,不用筷子,而是吃西餐。
我自己去适应别人就是一个顺应。
个体就是不断地通过同化与顺应两种方式,来达到自身与客观环境的平衡的。
图式最初来自先天的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变化、丰富和发展,形成了本质不同的认知图式(或结构)。
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的意思区别
1、概念不同
(1)图式:皮亚杰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指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的行为或思维模式。
例如:骑自行车就是一种行为图式。
(2)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自己已有的图式中,去加强和丰富主题的动作。
这只是数量上的变化,没有质的改变。
例如:学会骑车以后,再学怎么左拐弯,怎么右拐弯,去适应不同路况。
(3)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的变化,是质变。
例如:觉得路途遥远,骑自行车慢,于是换了辆摩托。
(4)平衡:平衡是同化与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它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
当已有的图式不能解决现有的问题,自然就产生了不平衡,就会想办法来调整自己以重新达到平衡。
例如:觉得路途遥远,骑自行车实在麻烦,怎么办?正好手边有摩托,重新学习一下怎么使用,就可以重新上路了。
这就是一个从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
2、作用不同
(1)图式:图式使个体能对客体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使信息秩序化和条理化,从而达到对信息的理解。
(2)同化:在认识过程中把环境因素纳入主体已有的图式之中,以丰富和加强主体的动作,引起图式力量的变化。
(3)顺应:主体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必须建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引起图式的质的变化,使主体适应环境。
(4)平衡:通过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即通过同化或顺应,使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恢复平衡状态。
认识的发展就是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
扩展资料:
图式、同化、顺应、平衡的关系
图式的发展和丰富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制来实现的。
皮亚杰认为,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
同化是量变的过程,而顺应是质变的过程。
在认知结构的发展中,同化与顺应既相互对立,又彼此联系,相互依存。
就人的认识成长来说,如果只有同化没有顺应,认识就谈不上发展。
如果不存在同化也就没有顺应可言,认识永远是外物同化于内部图式。
内部图式顺应于外物这两个对立统一过程的产物。
平衡从三方面调节着个体的认知过程:一是调节同化与顺应两种技能之间的关系,使两者保持平衡;二是调节个体认知结构中执行不同功能的子系统;三是在个体知识的分化与整合中保持平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图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同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顺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平衡
1图式: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的行为或思维模式;比如骑自行车就是一种行为图式
2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自己已有的图式中,去加强和丰富主题的动作。
这只是数量上的变化,没有质的改变。
比如会骑车了以后,再学怎么左拐弯,怎么右拐弯,去适应不同路况。
3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的变化,是质变。
比如你觉得路途遥远,骑自行车慢,于是换了辆摩托。
4平衡:平衡是同化与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它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
当已有的图式不能解决现有的问题,自然就产生了不平衡,你就会想办法来调整自己来调整自己以重新达到平衡。
比如你觉的路途遥远,骑自行车实在麻烦,怎么办?正好手边有摩托,重新学习一下怎么使用,你上路了,这就是一个从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
【如何理解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关系】……
同化和顺应之间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彼此联系的,具体分析如下:
(1)二者之间的对立
①同化是个体在反映和作用于环境(即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使客体(外界事物)纳入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中的过程.它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
②顺应是指个体在其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已不能使新的经验同化时,便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它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皮亚杰认知理论中,伴随着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应该怎么理解这句话才好记呢?什么是同化性?_ …… 1.主体通过运动对外界适应,我觉得就是皮亚杰的发展理论,也就是用“图式,同化,顺应,平衡”来解释.因为皮亚杰认为人天生有一种跟环境取得平衡的倾向.这种倾向将使得人不断得与环境进行同化和顺应以达到平衡,来建立一个个图式...
谁可以给我举一些简单的例子来了解皮亚杰的同化顺应平衡和图示_ …… 谁可以给我举一些简单的例子来了解皮亚杰的同化顺应平衡和图示这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概念,也是认知心理学的雏形——日内瓦学派对认知过程的解释.
为什么说同化是认知的扩大?同化应该是认知的替代吧?_ …… 按照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同化是原有的认知系统(知识概念模型)吸收了外来的新认知体系,使其顺从自己并成为自己一部分的认知过程.所以,经过同化以后,其认知主结构虽然没有改变,但其系统却扩大了.就好像小孩子学习“车”...
心理学奥苏贝尔与皮亚杰的“同化” 有什么区别??_ …… 1、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不同: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婴儿通过对物体的抓取、摆弄等动作获得关于物体的知识,从而认识物体.而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
简述皮亚杰关于适应、同化、顺应的关系._ …… 所谓同化,就是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当理解起来较为困难的复时候,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来帮助理解,比如都是中国人在吃饭,喜欢一桌子人围绕在一起吃白饭,这是已有的认知结构,当外界...
皮亚杰的四个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平衡的意思区别,最好举个例子,简洁明了!_ …… 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的意思区别1、概念不同(1)图式:皮亚杰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指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的行为或思维模式. 例如:骑自行车就是一种行为图式. (2)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自己已有
的图式中,去加强和丰富主题的...
如何评价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给我们的启示_ …… 很著名的理论,颇具争议但是有不能否认的价值,比如在学校教育方面-如何对待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他的理论有三点主要的局限性1.过分强调了年龄差异(overestimate age differences)2.没有解释改变的过程(vague about process of change)3.低估了社会环境因素(underestimate role of social environment)因
为社会因素和很多个人因素,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按照皮亚杰给定的年龄段
发展.比如他的理论无法解释“神童”的出现.这是我从心理学课程里学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同化和顺应是心理发展的主要机制,该怎样理解. …… 同化,即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示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题的动作.刺激之加于同化的结构而引起反应.顺应,即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如从吃奶改为吃饭,这就需要改变原来的机体动作,采取新的动作,以适应环境.这样,个体就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这种不断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也就是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