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义的历史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
这跟我们前面讲的“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
“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
“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一、古今词义演变的一般情况从词义演变的结果上看,大致有三种情况:(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汉语词汇在由古到今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些词的意义基本上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例如:山、水、风、雨、雪、人、牛、马、羊、茶、酒等。
这类词大都是汉语的基本词汇,它们对于保持汉语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词是不多的,我们不要看到这些词大都是基本词汇,就反过来认为基本词汇意义上都没有什么变化。
事实上,基本词汇中的许多词,由古到今,意义上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二)古今词义完全不同这类词,在字形上古今是相同的,但意义上却看不出任何联系。
它们或者原来就是两个不同的词,但也可能原来是同一个词,由于意义几经辗转,我们现在还没有发现它们在词义上的联系,因此,暂时作为同一个词处理。
“抢”这个词在元明以前,都只有“碰”、“撞”的意思,《战国策·魏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
”元明之交,才有了“抢夺”的意思。
“绸”这个词古代是“缠绕”的意思,《尔雅·释天》:“素绵绸杠。
”郭璞注:“以白地绵韬旗之杆。
”郭氏的意思是说,所谓“绸杠”,就是用白底子的绵把旗杆缠裹起来。
今义则指“绸缎”。
这类词古今意义完全不同,阅读古书时照今义去理解就不通。
这对初学者来说是有困难的,但它常常逼得你去查问,也就不容易弄错了。
而且,这类词的数量也十分有限,对阅读古书来说问题不是很大。
(三)古今词义同中有异古今词义演变的结果是,绝大多数词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某些相同之点又有某些不同之处。
有些时候,某词用今义去理解,好像能够讲通,其实并不准确,甚至把意思全弄反了。
古代汉语词义的变化

❖ 古代一些事物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很重要,有自己的名称, 后来这些事物不存在了,随着这些事物的消失,这些词就消 失了。
❖ 珽:天子用的玉笏,一种大圭,长三尺。天子与群臣相见 时手上拿的狭长的玉板,上可记事。
❖ 璋:古代贵族们举行祭祀、朝聘、丧葬时用的一种礼器,形 状象珪。
❖ 珪:上圆下方,天子诸侯在行隆重仪式时用。同“圭” ❖ 珑:古人求雨时使用的玉器,上面刻有龙。
❖ 访:古义是咨询。《尚书·洪范》:“王访于 箕子。”《左传·僖32年》:“穆公访诸蹇 叔。”两个“访”都是“咨询”义。《说文》: “讯谋曰访。”讯谋:问主意,广泛发地找人
商议,向人征求意见。大约在中古才有“探 访”“访问”义。杜甫《赠卫八处士》:“访旧 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访”的今义是拜访、 探访。 “访”的古义对象是事,今义对象是人。
❖ 文信侯去而不快。 《战国策·秦策五》
❖ 快哉,此风!
宋玉《风赋》
❖ 中古产生新义:
❖ ①迅速:《世说新语·汰侈》:“彭城王有快 牛,甚爱惜之。”
❖ ②锋利:《齐民要术·杂说》:“调习器械, 务令快利。”
⒉义项的减少
❖ 一个词原来有几个意义,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在历史的发展中 消失了。
❖ 坟:古义有:水边高地、土堆。
❖ 秦於是乎输粟於晋。 《左传·僖三十年》
❖
往者郡国诸侯各以其物贡输。 《盐铁论·本
议》
❖ 中古以后产生“失败”义。
❖ 此局全输矣。
杜光庭《虬髯客传》
❖ 不信君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时。 白居易 《放言》
❖ 桓宣武少家贫,戏大输,债主敦求甚切。 《世 说新语·任诞》
❖ 快:上古表“喜悦、快乐”义,或“舒畅、畅 快”义。
古代汉语词义的发展

抢
《战国策·秦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 地耳。”《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两 处的“抢”皆“碰、撞”之义。
行李
古指外交使节,指人不指物。《左传·僖公三十年》: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今指出行 时携带的东西,指物不指人。
古代汉语词义的发展
古代汉语词义的发展
(1)完全不同
绸
古义指缠绕,《尔雅·释天》:“素锦绸杠。”郭璞注:
“以白地锦韬(缠绕、套住)旗之杆。”《九歌·湘君》:
“薜荔柏兮蕙绸。”王逸注:“绸,缚束也。”今魂》:“招具该备,永 啸呼些。”王逸注:“该。亦备也。言撰设甘美招魂之具, 靡不毕备,故长啸大呼以招君也。”《方言》卷十二:“备、 该,咸也。”现常用意义为“应当”。成语“言简意赅”一词中, “赅”与“该”义同而形异。
古代汉语词义的发展
古义 今义
义 打盹 打盹 素 一
义
各种姿
素
势睡觉
二
粮
古义指外出时随身携带的(供旅行者吃的)干粮。《庄 子·逍遥游》:“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 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注:“居家 为食,行道曰粮。”后来泛指各种粮食。《晋书·吴隐之传》:“每 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授亲族。”《后汉书·和帝纪》: “诏贷被灾诸郡民种粮。”这两处的“粮”均泛指所有粮食,尤其是 后面一句,能做种粮的“粮”显然不是指“干粮”。现在所说的“粮”也 是干湿生熟均可。
古代汉语词义的发展
菜
古义专指蔬菜,《说文·艹部》:“菜,草之可食者。”《礼记·学 记》:“大学始教,皮弁祭菜。”注:“菜,谓芹藻之属。”到了宋代, 菜仍不含肉、蛋等副食。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记载:仇泰然对一 幕僚说:“某为太守,居常不敢食肉,只是吃菜;公为小官,乃敢食 肉,定非廉士。”这里“菜”与“肉”分别画然。到了吴敬梓《儒林外史》 时,菜已经由专指蔬菜而兼指肉、蛋等副食了。如该书第四十二回: “都是些燕窝、鸭子、鸡、鱼……那菜一碗一碗的端上来。”这里的 “菜”显然指前面的“鸭子、鸡、鱼”等。
简述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的具体表现,并举例说明

简述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的具体表现,并举例说明
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的具体表现一般有以下三种形式:1.新义加入:如汉语“眼”最初只可指眼睛,后来又加入“眼光”、“眼界”。
2.旧义衰退:“名”最初指物(如鸡名、兽名),但近代基本脱离早期古
语“名”所指义,常以“名声”、“名望”等来表示。
3.精确义改变:“五彩”一词原指颜色,但其内涵因时空条件的改变而逐渐开始指“多
彩多姿”,引申义变得越来越深。
例如:“火”的原义是指烧火,后来指代火力、战争等,如“火力”、“火线”、“火炬”等;“智”的原义是指知晓,而后来的“智慧”、“智谋”等,更多强调其精神活动的含义。
浅论古今词义演变

浅论古今词义演变语言是不断发展的,尤其是语言中的词汇,它的发展演变更为突出。
词汇的发展除了旧词消亡、新词产生这两种情况外,还表现为词义不断演变。
下面就古今词义的演变进行一定的分析,讨论。
一、古今词义演变的原因方案一:语言中的词汇是不断发展演变的,影响词义演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词义是以社会客观事物为基础和前提条件的,所以社会的发展必然引起词义的变化。
其次人们思维能力的提高、对事物认识的深化,也会引起词义变化。
再则词与词的互相影响、外来的文化语言的影响都可能影响词义的演变。
因此词义演变是诸多因素一同作用的结果。
方案二:(一)社会的发展引起词义的变化。
这是词义演变最重要的原因。
词义就是客观世界的事物反映到人的大脑之中,形成的认识。
词义是以客观事物为基础与前提的,社会发生了变化,客观事物发生了变化,词义必然发生变化。
例如“床”,刘熙日:“人所坐卧曰床。
”由此可知,在古代社会,床既是坐具,又是卧具。
而后来出现了椅子、凳子等专用坐具后,“床”的词义便发生了变化。
(二)人们思维能力的提高、对事物认识的深化,也会引起词义变化。
例如“鲸”,《说文解字》日:“鲸,海大鱼也。
”过去,受认识上的局限,人们误认为鲸是海中的大鱼,后来人们的认识程度加深了,就知道鲸不是鱼。
《辞海》曰:“鲸,水栖哺乳动物。
外形似鱼,大小随种类而异,最小的只有1米左右,最大的可达30米。
”(三)词与词之间的互相影响引起词义的变化。
古代的“走”是“跑”的意思,当“走”被“跑”代替后,“走”又取代了“行”的意义。
(四)外来语的影响。
汉民族语言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从外族语言吸收养分,如:站:古汉语原始义为“久立”,随着蒙古语传入,出现“站赤”一词,逐渐进入“站”的义项之中,如“车站”等,词义扩大。
二、古今词义演变的结果(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这类词是汉语的基本词汇,发展缓慢,与缓慢发展的语法一起保证了汉语的稳固性。
如“日、月、牛、马、人、手”等常用词,以及“唉、逍遥、凤凰”等不常用词。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古今词义的演变是异常复杂的,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词义的扩大词义的扩大是指演变后的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比原义的范围大。
例如:“诗”,古代专指《诗经》,《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现代泛指一般诗歌,词义的范围扩大了。
“河”,古代专指黄河。
《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左传·成公十六年》:“晋师济河。
”《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孟子·梁惠王上》:“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河内”指黄河北岸,今河南沁阳一带;“河东”指黄河以东,今山西西南部。
汉代以前,“河”的常用义特指黄河。
后来泛指一般河流。
把一条河的名称扩大成为一般河流名称,由专称变为通称,今义把古义的范围扩大了。
“齿”,古义是指排列在唇前的牙。
甲骨文画的正是门牙。
《墨子·非攻中》:“古者有语,唇亡则齿寒。
”后来泛指牙齿。
白居易《与元九书书》:“未老而齿发早衰白。
”把门牙扩大成为牙齿,“齿”的词义扩大了。
“响”,古义是指回声。
《玉篇》:“响,应声也。
”《水经注·江水》:“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贾谊《过秦论》:“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今义泛指一切物体发出的音响,概念外延扩展了。
扩大,就是把意义范围扩大了。
第二、词义的缩小词义的缩小是指演变后的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比原义的范围小。
例如:“金”,先秦泛指金属。
《左传·僖公十八年》:“郑伯始朝楚,楚子赐之金。
既而悔之,与之盟日:‘无以铸兵。
’故以铸三钟。
”这里记载楚王赏给郑国的“金”,显然指的是“铜”,因为那时铸兵器、铸钟鼎都用铜。
楚王担心赏赐给郑国的铜会用来制造武器,所以与郑盟誓。
甲骨文中没有“金”字,金文中有了“金”、“铜”,但没有“银”、“铁”,郭沫若认为“铁”出现于春秋时期。
到了“铁”、“锡”、“银”都出现以后,“金”就逐渐地专指“黄金”了。
4词义的演变

侈》:“彭城王有块牛,至爱惜之。”“快” 的这两
(一)词的义位的增减
2、义位的减少 是指一个词的部分义 位后来不再使用的现象。
某词
古义
义位1 义位2 义位3
今义 义
位1 义位2
义位的减少举例
池:先秦时有两个义位。①护城河,《孟子·公 孙 丑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②“池塘”, 《孟子·梁惠王上》:“数罟不入洿池。”现代汉 语 中“护城河”这个义位已经不再使用。
义位的增加举例
城:本义为“城墙”。《孟子·公孙丑下》: “城 非
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汉时增加“城市”这 个义 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 十五城 请易碧。”这个义位是现代汉语的常用 义。
义位的增加举例
快:先秦时表示“愉快,高兴”。《战国 策· 秦策
五》:“文信侯去而不快。”高诱注:“快, 乐。”
义位的减少举例
删,古汉语中有两个义位。①删除,《汉书·律 历志》:“故删其伪辞,取正义,着于篇。” ② 节取,《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故删取其 要, 归正道而论之。”后来“节取”的义位消 亡了。
义位的减少举例
坟:古代义位比较多。①高地、土堆,《诗 经·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②大, 《韩非子·八奸》:“纵禁财,发坟仓。”③ 典 籍,《后汉书·郭太传》:“三年业毕, 博通 坟籍。”④坟墓,《墨子·七患》: “生时治台 榭,死又修坟墓。”
理性意义
又称作概念意义或指称义,它是词所反映的 对象的本质特征或主要特征,是词义的核心 内容。如:
“口”是语言和饮食器官; “耳”是听觉器 官 “妇”指成年妇女; “媪”指老年妇女
联想意义
词在使用状态下显示出来的某些非本质属性。 一般来讲,每个词都有理性意义,但不是都 由联想意义,词的理性意义越有特色,也就 越容易产生联想意义。
古今词义的变化特点

古今词义的变化特点
一是词义扩大。
比如江:原来只是长江的名称,后来泛指一切江水。
又比如河:原来只是黄河的名称,后来泛指一切河流。
二是词义缩小。
比如瓦:古代指一切用陶土烧成的东西,现在专指铺屋顶用的拱形的、平的或半个圆筒形的建筑材料。
又比如汤:古代泛指热水,这个意义保存在“赴汤蹈火”、“汤泉”“汤池”等词语中现在一般指煮食物后所得的汁水。
三是词义转移。
比如走,在古代的意思是跑,现代的意思是行走。
又比如权:古代指秤锤,现在指“权力”、“权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詞義的擴大是指其基本義的所指範圍擴大, 詞義由具體變抽象。詞義擴大的現象在漢語詞義 的發展變化中十分普遍,古漢語許多詞的意義在 發展中由特指變為泛指,由專名變為通名,都屬 於這類情形。如:
焚:《說文》:‚焚,燒田也。‛本義是放 火燒山林進行圍獵。《左傳· 襄公二十四年》: ‚象有齒以焚其身。‛意思是大象因為有價值昂 貴的象牙,因而導致自身遭受圍獵。又如《孟 子· 許行》:‚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後 來‚焚‛的意義範圍擴大,泛指一切焚燒。
關於古今詞義的演變首先是對‚詞義‛的理解要清楚。在漢語中,絕 大多數詞並非單義詞,而是多義詞,‚詞義的歷史演變‛中的‚詞義‛ 指的是詞的基本義,即在當時最常用的意義,並不是指其非基本義。 如‚城‛。‚城‛在先秦主要有二義:一是城墻。如《詩· 大雅· 文王 有聲》:‚築城伊淢,作豐伊匹。‛二指城市。如《左傳· 僖公十五 年》:‚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我們說古今的詞義變化了,是指 ‚城‛的基本義‚城墻‛義在現代漢語中變成了‚城市‛。
古今詞義的差別有時可以相當細微,容易造成 誤解。對於古今詞義的細微差別,在學習中尤應 注意分辨。 如:
勸:‚勸‛在古代表示對人的鼓勵、勸勉。如 《左傳· 成公二年》:‚人不難以死免其君,我戮 之不祥。赦之,以勸事君者。‛即以此來鼓勵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奉國君的人。不能把‚勸‛簡單地理解成‚勸 說‛。
二、古今詞義演變的類型
兵:‚兵‛本來指兵器,《鄭伯克段于鄢》:‚大叔完聚,繕甲兵, 具卒乘。‛後來引申出拿兵器的人,即士兵,再由士兵的意義引申為 軍隊、戰爭。在現代漢語中,‚兵‛的基本義是‚士兵‛,詞義的所 指範圍發生了轉移。
詞義的轉移有兩種情況:一是新義產生,舊義消失。如前面所舉例子。 二是新義產生,舊義依然存在。如: 首:‚首‛的本義是頭。如《詩· 邶風· 靜女》:‚愛而不見,搔首 踟躕。‛由此引申出當頭的‚首領‛義。如《書· 益稷》:‚股肱喜 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 孔傳:‚元首,君也。‛後來‚首領‛ 成為中心義,‚頭‛這一義項地位下降,成為一般義項存在。
還有一些詞雖然不屬於基本詞彙,但是古今基本義也 沒有發生變化。如《說文》:‚釣,鉤魚也。‛即用魚鉤 釣魚。 又:‚秕,不成粟也。‛意思是秕穀是沒有長好 的糧食作物。古今沒有什麼變化。又如梧桐、鳳凰、倉庚、 蟋蟀、蒼蠅、參差、窈窕、踴躍、逍遙、翱翔都是古書裏 早就有的詞,現在它們還是這個意思,都反映了古今詞義 有繼承性的一面。 這種從古到今基本義幾乎不變的詞在漢語中只有很少 的一部分。
1.褒義變貶義
有的詞在詞義的演變過程中,其感情色彩可能由褒義 變成貶義。如: 爪牙: ‚爪牙‛在先秦常用來比喻捍禦國家的武臣, 也泛指輔佐國君之能臣。如:《詩經· 小雅· 祈父》:‚祈 父!予王之爪牙。‛ 鄭玄箋:‚此勇力之士。‛ 《國 語· 越語上》:‚夫雖無四方之憂,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 可不養而擇也。‛到唐代,‚爪牙‛的詞義開始向貶義轉 化,指‚供驅使的人‛。如《南史· 顏延之傳》:‚師伯 專斷朝事,不與沈慶之參懷。謂令史曰:‘沈公,爪牙者 耳,安得豫政事?’‛《古今小說· 吳保安棄家贖友》: ‚ 李都督雖然驍勇,奈英雄無用武之地。手下爪牙看看 將盡,歎曰:‘悔不聽郭判官之言,乃爲犬羊所侮。’‛ 到今天只有貶義,相當於 ‚走狗‛、‚幫兇‛。
詞義的語音形式替換與詞義的範圍轉移不同,它的舊義不會減弱 或消失,而只是換了語音表現形式。蔣紹愚先生稱之為詞義‚易 位‛ 。(參蔣紹愚《古漢語詞彙綱要》)這種現象的出現是古今漢 語語義場的語義要素結構變化而造成的,在漢語中的例子極少。
(二)詞義感情色彩變化
人既是理性的,又是感性的。因為理性,人類才 能去探索世界,總結規律,因為感性人類才有對 客觀世界具有不同的審美觀念。語言作為思維工 具和交際工具也相應表現出這一特徵。詞義實質 上由兩個部分構成,一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概括, 一是對客觀事物的主觀評價。對客觀事物的概括 而形成的詞義被稱為理性意義,它是詞義的核心。 對客觀事物的主觀評價而形成的意義被稱為詞的 色彩義。一個詞原來所表現出的某種感情色彩隨 著詞義的變化也可能會發生變化。詞的感情色彩 變化的方式有:
(三)古今詞義既有區別又有聯繫
現代漢語是繼承古代漢語而形成的,因此它和 古代漢語有極強的聯繫。從詞義演變的角度來看, 現代漢語中的詞語絕大部分是由古代漢語引申而 來。因此古今詞義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繫。如: 憐:‚憐‛古今都有‚可憐‛的意思,但是古代 還有‚愛‛的意思。如:《史記· 項羽本紀》‚縱 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售:‚售‛古今都有‚賣東西‛的意思,但是 ‚售‛在古代強調的是賣的結果,即把東西賣出 去,賣掉。《晏子春秋》:‚而酒酸不售。‛意 思是直到酒味變酸了也賣不掉。而今天‚售‛指 賣的行為。
睡:‚睡‛本指坐著打盹。《戰國策· 秦策一》:‚讀書欲睡, 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史記· 商君列傳》:‚ 孝公既見衛鞅 , 語事良久,孝公時時睡,弗聽。‛後指所有睡覺的方式。如《莊 子· 列禦寇》:‚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而驪龍頷下。子能得珠 者,必遭其睡也。‛
詞義擴大的還有: 江(古)長江 (今)江河 河(古)黃河 (今)江河 苦(古)菜名,大苦 (今)一切苦味 緒(古)絲的頭緒 (今)一切事物的頭緒 基(古)墻根 (今)根基 閉(古)關門 (今)關閉 棘(古)酸棗樹 (今)有刺的灌木
2. 詞義範圍的縮小
詞義範圍的縮小是指詞的舊的基本義的所指範 圍大於今義,今義一般包括在古義之中: 宮:‚宮‛在古代是房屋的統稱。如《戰國 策· 蘇秦連橫約從》:‚父母聞之,清宮除 道。‛‚清宮‛即打掃房屋。後來‚宮‛專指宮 殿,詞義範圍縮小了。 瓦,古義指一切陶制器。《說文· 瓦部》:‚土 器已燒之總名。‛《楚辭· 卜居》:‚黃鐘毀棄, 瓦釜雷鳴。‛今指屋上的瓦片。
子:‚子‛古代兼指兒女。《詩· 小雅· 斯幹》:‚乃生男 子,載寢之床……乃生女子,載寢之地。‛‚女子‛指女 性後代。《儀禮· 喪服》:‚故子生三月,則父名之,死 則哭之。‛ 鄭玄注:‚凡言子者,可以兼男女。‛今僅 指男子。 親戚:‚親戚‛除指與自己家庭有婚姻關係的外親外, 還可以指自已家庭中的成員。例如《大戴禮記· 曾子疾 病》:‚親戚既歿,雖欲孝,誰孝?‛意思是說;父母亡 故了,即使想盡孝,向誰盡孝呢?此‚親戚‛包含父母在 內。《戰國策.秦策一》:‚富貴則親戚畏懼。‛這是指 蘇秦在封趙相後榮歸故里,他的妻子敬畏得側目而視,他 的嫂子跪在地上向他請罪(因嫂嫂過去怠慢過他)。親戚畏 懼,就是指的他的妻子和嫂嫂。今天的‚親戚‛就不能包 含父母妻子了。
詞義的歷史演變,概括起來有三種情況:
(一) 古今詞義基本未變 (二) 古今詞義基本不同 (三)古今詞義既有區別又有聯繫
(一) 古今詞義基本未變
語言具有兩大特徵:一是穩定性,一是可變性。因為具有 穩定性,才使其能夠延續。穩定性在詞義上就表現為繼承 性。漢語的基本詞彙,如自然現象的名稱如‚天‛、 ‚地‛、‚星‛、‚風‛、‚雨‛、‚雪‛、‚冰‛、 ‚火‛。 親屬的稱謂如‚父‛、‚母‛、‚兄‛、 ‚弟‛。 肢體的名稱如‚心‛、‚耳‛、‚手‛、‚口‛ 等,從古到今其基本義都大致相同,沒有發生什麼變化。
縮小的例子還有: 臭:(古)氣味 (今)臭氧 詔:(古)告訴 (今)上告下 吃:(古)飲、食 (今)食 肥:(古)人畜肥 (今)畜肥 惡:(古)品行、相貌不好 (今)品行不好 禽:(古)鳥獸之總名 (今)鳥之總名
3. 詞義範圍的轉移
所謂詞義的轉移是指詞的所指由甲客體變為 乙客體,詞的基本義也隨之從一個義項轉移到另 一個義項。如: 誅:‚誅‛的本義是聲討、譴責。《說文· 言 部》:‚誅,討也。‛這是‚誅‛在早期的基本 義。《周禮· 天官· 大宰》:‚以八柄詔王馭羣 臣……八曰誅,以馭其過。‛ 鄭玄注:‚誅,責 讓也。‛後來引申出‚殺戮‛之義。如《戰國 策· 秦策五》:‚乃可複使姚賈而誅韓非。‛姚宏 注:‚誅,殺也。‛這樣就由言語的譴責轉移為 刑罰的制裁。其後‚殺戮‛義成為基本義,詞義 的所指發生了轉移。
(二) 古今詞義基本不同
1. 舊詞消失 有一類詞一直是單義詞,這些詞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文化 和習俗,隨著歷史的發展,當時的社會文化和習俗已經消 失,反映這此現象的詞也隨之消亡。如: 膢:《韓非子· 五蠹》:‚夫山居而穀汲者,膢臘而 相遺以水。‛ ‚膢‛是古代楚地在二月祭祀飲食神的節 日,後來祭祀形式消亡,語言中‚膢‛這個詞也就不用了。 太牢:《莊子· 至樂》:‚具太牢以爲膳。‛ 成玄英 疏:‚太牢,牛羊豕也。‛‚太牢‛是古代祭祀用的豬、 牛、羊。在現代漢語中,隨著這一祭祀形式的消失,‚太 牢‛也退出了歷史舞台。
當然,有的基本詞彙也會發生變化。如‚臉‛,中古的基本義是 面頰,在古代,人的面由額、顏、頰、頦等組成,臉即頰。南朝梁簡 文帝 《妾薄命》詩:‚玉貌歇紅臉,長嚬串翠眉。‛‚紅臉‛即紅 頰。到南北朝已經出現‚面部‛義。如《宋書· 廬江王祎傳》:‚顏 無泣狀,臉不垂淚。‛到了現代漢語中,臉就完全指整個面部了。
3. 古今異詞同字 有一些本來是不同的詞,古代和現代用相同 的字記錄,因而該字的古義和今義迥然不同。如: 搶:《逍遙遊》:‚我決起而飛,搶榆枋, 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陳鼓應今注: ‚搶,撞,碰到。‛《漢書· 揚雄傳上》:‚虎豹 之淩遽,徒角搶題注。‛與今天的表搶劫義的 ‚搶‛音義完全不同。 犧牲:‚犧牲‛本指供祭祀用的純色全體 牲畜。《周禮· 地官· 牧人》:‚凡祭祀,共其犧 牲。‛ 鄭玄注:‚犧牲,毛羽完具也。‛在現代 漢語中指為正義事業而獻出生命。二者意義也完 全不同。
詞義的歷史演變
一、詞義的歷史演變的情況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和思維的工具。社會在不斷的發展,反映社 會現象的語言也就會不斷的變化發展。詞彙是語言變化中最活躍的一 部分,它也在不斷的變化和發展。漢語的詞義不是一成不變,而是不 斷發展變化的。我們在這裡所說的不斷變化,是針對整個詞彙體系而 言的,並不是對個別詞而言。社會現象的發展,導致詞義演變的結果, 使得古今漢語詞義存在著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