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词义演变

合集下载

词义演变的原因

词义演变的原因

词义演变的原因有哪些
词义演变原因如下:
1、社会的发展是影响到词义演变的最主要因素。

语言属于社会现象。

2、古人的风俗习惯和对事物的认识与联想等,对词义的演变也有影响。

3、词义的发展演变也有着自己的内部规律,而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语言交际中人们对词义的选择性注意。

古今词义的演变方式,词义的演变是异常复杂的,大致可以分为下面五方面。

1、词义的扩大。

词义的扩大是指概念的外延扩展,引申后的词义所反应的客观对象的范围比原来扩大了。

2、词义的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概念外延的缩小,即后来的意义所反映的客观对象的范围,只是原来的一部分或是一个方面。

如“宫”,上古泛指房屋。

3、词义的转移。

词义的转移是指词义由甲事物转移到指称乙事物,甲乙两者之间没有类属的关系。

4、词义的褒贬色彩不同。

风俗习尚和社会思潮的改变,往往引起人们对事物的爱惜与善恶评价的变化,从而影响词义的褒贬。

5、词义的虚化。

词义的演变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演变还往往引起词性的变化。

变化虽然复杂,但有一个主要的趋势。

汉字“五”的文化意蕴

汉字“五”的文化意蕴

汉字“五”的文化意蕴爱与分享汉字“五”的文化意蕴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古老文字,在长期的流传和形体演变过程中,依然保留了象形文字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和语义密码,不仅忠实地记录下中华民族5000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发展史,而且为汉民族文化心理的阐释提供了系统的依据。

因此,现代学者认为可以“通过古代汉字和现代汉字了解汉民族的古今文化模式、习惯行为模式、思维模式”。

本文以汉字“五”为例。

探讨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五”是一个表示数目的汉字,它是汉族先民在原始计数活动中发明的。

据现有文字学研究和考古资料表明:汉字中的数目字大体在6000年前已具雏形,在甲骨文时代走向成熟,现在沿用的汉字数字正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

随着先民认识的深入和思维的发展,人们的数概念也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又赋予了表示数目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汉语词汇中,“五”不单单具有表示数目的功能,而且构词能力非常强。

在众多的数字中,中国人对数字“五”特别偏爱,从古至今,人们都爱用它。

例如, 古代天子宫门建有“五门”,计时用“五更”,祭祀有“五牲”。

自然界中的山有“五岳”,水有“五湖”,动物有(倮、毛、羽、鳞、甲)“五虫”,就连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同样离不开“五”:面有“五官”,内有“五脏”,眼可见“五色”,舌可辨“五味”,口可食“五谷”,心有“五情”。

在中国,称赞有学问的人是“学富五车”,有骨气的人是“不为五斗米折腰”,敬佩他人是“五体投地”……在众多的数字中,中国人为什么爱用“五”呢?人们的语言习惯和传统文化之间是否有一定的联系?我们不妨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作一下研究。

“五”与阴阳五行说五,《说文解字》云:“五行也。

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

”按照许慎的解释,“五”就是五行的意思,它是阴阳二气在天地间交会而形成的。

何谓“五行”?古人认为整个宇宙是由阴阳二气对立统一形成的和谐整体,它们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因而生成万物。

“五行”表现在天就是阴、阳、风、雨、晦、明六气,表现在地上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成语中的词义演变

成语中的词义演变
底 体 现 在 成语 的古 词义 上 。 1词 义 范 围扩 大 。 .
涕: 古义 “ 泪 ”今 义 “ 涕 ” “ 哭 流 涕 ” 眼 , 鼻 。 痛 、
“ 激涕零” 感 中的 “ ” 的都 是 t N 。 涕 指 ] I  ̄
兵: 古义 “ 兵器 ”今 义 “ 兵 ” 短 兵相 接 ” , 士 。“ 的 汤: 古义 “ 热水 ”今 义 指 以汁 水 为 主 的一种 副 ,
由狭 窄 到 宽泛 ,使 古义 成 为 今义 外 延 的一个 组 成 食 品 , 鸡 蛋汤 、 汤之 类 。“ 汤 蹈 火 ” “ 如 菜 赴 、 固若 金
体: 古义是身体的某一部分 , 后来词义范 围扩
大 , 整 个 身体 。 “ 指 五体 投 地 ” 说 头 和 四肢 这 身 是
五 个 身体 接 触 地 面 。这 里 的 “ ” 保 留着 古 义 。 体 ,
部 分 。如 :
பைடு நூலகம்
的 意思 , 留古 义 的褒 义 。 保
5词 义 程 度轻 重 的 变化 。 .
臭 : 义 指 气 味 , 括香 气 和 难 闻 的气 味 。后 古 包 来 词 义 范 围缩 小 ,专 指 难 闻 的气 味 ,即今 天 所 说
诛 : 义 是 责备 、 责 ; 义词 义 加重 , 申为 古 谴 今 引 头 和 书面 上对 坏 人 坏 事进 行 揭 露 和声 讨 。这 里 的



■●蜀E|垦日
案 五 , . 口
成 语 是 现 代 汉 语 中 遗 留 的 古 代 汉 语 的 活 化 种 现 象 更是 大 量 存 在 于成 语 中。如 : 石 。古 代 汉语 特 有 的语 音 现 象 、 字 现 象 、 法现 文 语 走: 古义 “ ”今 义 “ 走 ” 跑 , 行 。走 马看 花 : 在 骑 象 以及 汉 语古 词 义 现 象 ,都 可 以在成 语 中找 到它 奔 跑 的 马上 看 花 , 形 容 事情 如 意 , 原 心境 愉 快 , 现 们 的影 子 。因此 , 了解 这 些 现象 , 于准 确 地 理解 多 指 大 略地 观 察 一下 。“ 马” 使 马奔 跑 。 对 走 , 和运 用 成 语是 极 有 帮助 的 。而 这些 现 象 ,归根 结

词义演变的原因

词义演变的原因

04
词义演变的未来趋势
语言变化的预测
语言发展与科技进步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事物、新概念不断涌现,语言也 会随之发生变化,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将不断涌现。
社会变迁与文化影响
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对语言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随着社会 观念的转变和文化的交流融合,一些词汇的意义可能会发生变 化。
全球化与跨文化交流
通过对不同语言和历史时期的研究, 发现词义演变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 这些规律和模式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 语言发展和变化的机制。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加强跨语言和跨文化的研究,比较不同语言和 文化中词义演变的异同,以揭示更深层次的语
言共性和特性。
关注语言现实,对现代语言使用中的词义变化进行及 时跟踪和研究,以揭示语言变化的最新趋势和特点。
进一步探究词义演变的机制和规律,特别是对 于一些特殊类型的词义演变,例如隐喻、转喻 等现象。
结合认知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 和方法,全面探究词义演变的动因和机制,以推 动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对社会的影响
1 2
社会认知
词义演变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从而 影响社会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变化。
社会交流
词义演变会影响社会交流,影响人们的沟通效果 和信息传递,从而影响社会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3
社会进步
词义演变也会促进社会进步,随着新词汇和新意 义的应用和普及,社会的认知水平和文明程度也 会相应提高。
词汇意义的变化
词汇意义的演变是词义演变的核心。随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入,词汇的意义 也会发生变化。例如,“小姐”一词在古代指未出嫁的女孩,现在则指年轻女性。
语言外部因素

古今词义演变的五种类型举例

古今词义演变的五种类型举例

古今词义演变的五种类型举例
1. 名义转换:“鸦”从古代指鸟类,转换为形容人做事笨拙的意思:“行为笨拙的人就像鸦一样。


2. 内涵扩大:“穿”原指“穿衣服”,现在还可以表达“从一定的形式到另
一定形式的转变”:“从学生到老师,他穿换了角色。


3. 限定变弱:“花”指指男子,现在可以指“女性”:“这位花在舞台上表演。


4. 转义:“墙”原指建筑物的有限范围,现在多指“障碍物”:“他必须要
克服很多墙才能达到目的。


5. 消亡:“斗牛”原指一种竞技活动,现在已消失:“斗牛已经成为传奇,只能通过历史文献了解了。

”。

举例说明词义变化的主要类型

举例说明词义变化的主要类型

举例说明词义变化的主要类型词义变化是指词语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意义上的变化。

它是语言发展的一种现象,反映了人类社会、文化和认知的变化。

词义变化的主要类型包括:1. 指代扩张:指一个词的意义从最初的狭窄、具体的范围扩展到更广泛、抽象的范围。

例如,"桌子"最初指的是四脚一板的家具,后来也用来指代其他平面物体,如"地图上的桌子"。

2. 指代缩小:指一个词的意义从最初的广泛、抽象的范围缩小到更狭窄、具体的范围。

例如,"书"最初指的是任何形式的文字记录,后来特指印刷的书籍。

3. 拓展义:指一个词的意义在某个方面上得到了拓展。

例如,"网络"最初指的是计算机网络,现在也用来指代互联网。

4. 引申义:指一个词的意义通过比喻或类比得到了拓展。

例如,"明星"最初指的是天上的亮光,现在也用来指代知名的演艺人员。

5. 转义:指一个词的意义发生了转变,与原本的意义不同。

例如,"绿色"最初指的是颜色,现在也用来指代环保、可持续发展等概念。

6. 借指:指一个词的意义通过借用其他词语的意义而产生了变化。

例如,"面子"最初指的是人的面部,后来也用来指代社会地位、名誉等。

7. 同义词转换:指一个词的意义被另一个词所取代。

例如,"愚蠢"和"笨"在意义上是相近的词,可以互相转换使用。

8. 反义词转换:指一个词的意义与另一个词的意义相反。

例如,"上升"和"下降"在意义上是互为反义词。

9. 词义演变:指一个词的意义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发生变化。

例如,"马车"最初指的是马拉的车辆,现在指代的是机动车。

10. 词义借代:指一个词的意义在特定语境下被借用来指代其他事物。

例如,"皇冠"原本指的是皇帝的冠冕,现在也用来指代最高荣誉。

词义演变的原因

词义演变的原因

(一)词义是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现实现象的变化自然会引起词义的变化。

(二)人们主观认识的发展也会引向词义变化。

(三)词的意义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一个词的意义的变化也可以引起和它有联系的词的意义的变化。

(四)词义大多是在语义组合中获得自己明确的意义的。

组合关系的变化也会引起词义的改变。

(五)在某一个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引申的途径产生新的意义,这是词义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六)声调的改变巩固了词义引申的结果,标志着一个词由于词义的引申衍生而正式分化成几个词。

(七)多义词是在原有意义的基础上通过隐喻、换喻等方式引申出新的意义,这属于意义的增加和分化的范畴。

在词义的发展中也有相反的现象,一些复合词或固定词组,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可以吞并其他语速的意义而成为整个语言单位的意义。

怎样解读中国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本义?

怎样解读中国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本义?

怎样解读中国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本义?首先题主预设的结论「越简单的汉字越难破解」完全不成立!只能说从书法艺术角度来说,越简单的字,「结体、用笔」越难。

好像这种说法还挺流行。

所以,把这个问题解释一下,我们再来谈中国数字的本义。

-------------------------------------一般来说:•越简单的汉字字形越稳定,古今变化不是很悬殊,讹变的概率较小。

•越简单的汉字记录的一般都是汉语中的「核心词汇」,这些词汇最能反应原始汉语概貌,也能反应了先民古人的生产生活,以及如何认识自身和世界。

比如:「自然——日、月」、「人体——「自(鼻)、目)」、「亲属:父、母」,也就所谓的「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这些字的字形、字义相对其他非核心词汇来说较稳定。

比如:「语言反应文化」的例子——我们中国人以强烈的家庭观著称于世,有绵延数千年的宗族社会,所以,在世界上所有语言中,汉语中亲属的称谓是最复杂的。

任何一门语言都有此类的「核心词汇」,随着人类思想深刻和丰富,由这些「核心词汇」通过隐喻、引申、假借不断演化出更多的词汇,表达复杂抽象的思想。

在历史语言学(historical linguistics)中,以「语言发生学」的原理,对「核心词汇」进行比较分析,来判断不同的语言是否同源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并以此构建所谓的「语系假说」:仿照生物学,假设若干语种是由特定祖语演化而来,按照各个语种的亲属关系分为若干语系,语系下分语族,语族下分语支,语支下是语(语种),而语种下是方言(dialect)。

世界上四种最主要的语系:语言学家提出「原始印欧语(简称PIE)」的假说,印欧语系下的很多语言:梵语、希腊语、拉丁语。

很多的核心词汇都是同源的,这些词词叫做「同源词」。

比如:父亲——梵语为pitar,波斯语为pedar,希腊语为patēr,拉丁语为pater,哥特语为fadar。

我们说的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藏语系的谱系图:分化时间:古今汉语和汉语方言的演变:汉语中一些核心词汇跟藏缅语的同源分析:以上书影引自:吴安琪、《历史语言学》,第四章、第五章在任何一门语言中,对应手指的「1-10」,对应历法的「1-12」等等,这类涉及到人类最基础生活的数字、计数系统,都是一门语言的「核心词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2词义发展的几种方式
(1)引申 ①引申的方式:连锁与辐射 ②引申与扩大缩小转移的关系:扩大(嘴)缩小 (谷)转移(汤)是词义引申的结果。 易位: 语义场不变,中心义素改变:涕:目液—鼻液 ③引申义与比喻义的关系:若比喻已成为固定的 意义,可以包括在引申义之内。 (2)相因生义:例如:谓 a、称为=称为a、 呼 b、认为=认为b、 (3)虚化[语法化]:着,了,把
1.2心理学角度 ([德]冯特1900《《民族的语言—心理》) 主要强调心理联想在词义演变规律中的作用。 根据心理解释语义时,只有联想的一般规律 才是语义变化的规律,这种联想规律可以 归结为构成每一个具体联想过程的三种基 本过程,近似的联系,在时间或空间方面 接近的联系以及对立的联系。 乌尔曼(Ullman):联想有名称联想、观念联 想;相似联想、近似联想。
1.3历史学角度 ([德]魏兰德《德语语义变化研究》)
意义的转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只有在其长成 的实际过程中得到证实时,这个过程才能得到令 人满意的解释。因此解释语义转化的唯一可能的 方法应该是广义的历史法。我们向自己提出一个 问题,新的词义如何产生?为此必须研究历史过 程,这个过程的结果就保留在新的词义之中。导 致这种结果的诸过程,不论是属心理学、文化历 史、语言或非语言范围,都须加以研究,以便确 定新的意义的起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材料 的自然归类找到坚实的立足点。
第五讲 词义演变
一、从《现汉》1983年版与1996年版的对比 看词的范围之内词义演变发展的规律
(一)国内外词义演变规律研究现状 1.国外语言学者对词义演变规律的探讨
1.1逻辑学角度([德]保罗1880《语言学原理》) 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来分析词义的发展变化。 将语义演变类型分为四类: (1)意义的缩小。如“瓦”烧成的土器—屋瓦 (2)意义的扩大。如“狗”犬之小者—所有 (3)意义的转移。如:右—山的西边,后指上 (4)其他情况:意义的夸张、意义的委婉、意义 的隐讳、意义的恶化和好转等。
(7)贬降:
①褒—贬:[爪牙]; ②中—贬:[勾当]; ③褒—中:[人士]
(8)扬升:
①贬—褒:[豪华]; ②中—褒:[牺牲][霸]
(9)弱化和强化:
①弱化:[购]重金悬赏—购买; ②强化:[诛]责备—杀
2.5目前研究的新趋势
汪榕培、顾雅云 1997《九十年代国外语言学的新 天地》,辽宁教育出版社。
(2)讨论词义的发展变化,要以义位为单位,不能笼 统地以一个词为单位。
(3)义位的变化有两种情况 ①义位的增减 ②义位的变化:扩大、缩小、转移 例如:“子”: A、男子的美称— 减少 B、子女 --------- 缩小:现在指儿子 C、0 ------------- 增加“种子” D、0 ------------- 增加“幼小的”
(2)转类(占20.9%)
①动词→名词:占25.43%。如:书:写—字 ②名词→动词:占21.3%。如:布:麻布,织物—陈列、 展开 ③形容词→动词:占9.62%。如:好:貌美,漂亮—喜欢 ④名词→形容词:占6.87%。如:时:天时,四时,时 候—全时宜的 ⑤形容词→名词:占5.84%。如:利:锋利,顺利—利益 ⑥动词→形容词:占5.5%。如:治:治水、治理—安定、 太平 ⑦名词→量词: 5.15%。如:所:处所—表示房屋、学校 等单位 ⑧动词→使动: 3.09%。如:惊:吃惊—使吃惊 ⑨动词→副词: 2.4%。如:复:复来,反复—再,又 ⑩形容词→副词: 2.4%。如:正:不偏,不斜—恰好,正 好
赵倩 2007《汉语人体名词词义演变规律及认知动因》,博士学位 论文。
(3)关于词义系统的认知思考
第一、对词义演变规律的理论性阐释 陆宗达 王宁 第二、提出具有系统特征的新的词义衍生规律 据宋亚云(2005)统计,有十多种说法:
相因生义说(蒋绍愚);词义渗透说(孙雍长); 聚合类推说(李宗江);同步引申说(许嘉璐); 横向联系说(董为光);类同引申说(江蓝生); 相应引申说(张博);词义感染说(伍铁平); 词义浸润说(肖贤彬);组合同化说(张博)。 词义相应衍化说(张博)
2.1.2一个词的意义的演变情况
(1)义项的增多: ①原义和新义并存,原义仍是基本义: [黑暗][头][手] ②原义和新义并存,新义成为基本义: [世][时] (2)义项的减少:[强]
问题:词义的扩大与义项增多的关系?
2.2符淮青先生
《现代汉语词汇》1985(第五章词义的发展),北大 出版社。
(1)词义的深化:概念义适用对象不变,表示的对象特点深化。 如:[人] (2)词义的扩大: ①[脸];②[夫人];③[河];④[动听]; ⑤[瞎];⑥[洗] (3)词义的缩小: ①[肌肉];②[学者];③[皑皑];④[结婚];⑤[报复] (4)词义转移: ①词性不变:[热烈]; ②词性改变:[环境] (5)感情色彩的变化:[勾当][明哲保身]
2.3 蒋绍愚先生
《古汉语词汇纲要》1989 第三章词义的发展和变化,北大出 版社。
2.3.1关于词义发展变化问题的界定
(1)涉及概念外延扩大与概念内涵改变的词不属于词义 的变化 ①关于概念外延的扩大:[布] 理据:语义学中“意义”与“所指”不同。所指相同,意义 未必相同。如:月亮与月球。 词义(sense):指的是一个词在和其他词的对立关系中所 处的地位,也就是在语义场中的地位。 所指(reference):是指词和它代表的事物之间的关系而 言。 [布]的语义场未变:古代:布/帛/革;现代:布/绸子/皮革 [灯 ]
(3)虚化
①实词转为虚词:占3.78%。如:被,将 ②具体意义转为抽象意义:占89.41%。 权:秤锤—权力,渠道:引水之道—途径
(4)缩小
①整体-部分: 趾:脚—脚趾,太阳:恒星/太阳光(两个义项) ②大类-小类: 球:圆球形的东西→圆球形的体育用品。 ③一类到个体: 书:书籍→经书 ④伙伴域大-伙伴域小: 畜养:养活人和动物—养活动物 ⑤偏义化: 甘苦:甘和苦—偏于“苦”
(5)扩大
①部分到整体:市:市场—城市 ②小类到大类:布,药:草做的防治病害的物质—木、金、 石、谷、动物等做的防治病害的物质 ③个体到一类:江,诸葛亮 ④伙伴域小到伙伴域大:洗,凝:水由液体变成固体—水、 油、血等由液体变成固体
(6)深化
[月]《说文》缺也,太阴之精。 《现汉》本身不发光,只①经常处于某种句法位置上,因而获得了新义: 把,在。 ②某些词经常用于使动,逐渐形成了固定的词义: 美,健,固。 ③词的转化问题:名词到动词:冠/编辑;动形到 名:雨/食。 (5)修辞影响:比如借代:“而立”代“三十”。 (6)简称:六朝称“同祖兄弟”为“同堂兄弟”=唐 代省,称“堂兄弟” (7)社会原因:“代”代替“世”源于避讳。
1.4语言学/修辞学角度
[美]布龙菲尔德1933著1997译《语言论》商务印书馆《第 二十四章语义变化》 (1)意义的缩窄:如:古英语mete(食物)>meat(食用肉类) (2)意义的扩大:如:中古英语bridde(小鸟)—brid(鸟) (3)隐喻:如:原始日耳曼语[‘bitraz](咬) 的派生词bitter(涩苦味) (4)换喻: 如:古英语ceace(颚,牙床)>cheek(面颊) (5)提喻:如前英语[stobo:](暖室生火的房间)>stove(火炉) (6)夸喻:如前法语ex-tonare(雷打雷劈)>法语etonner( 吓 人) (7)曲意:如前英语[kwalljan](虐待)>古英语cwellan(杀) (8)贬低:如古英语cnafa (童仆,男孩子)>knave(恶棍,坏蛋) (9)提升:如古英语cniht(童仆,男孩子)>knight( 骑士,武士)
(1)类型学趋向: 斯威策1990以印欧语的多种语言的知觉动词语义场 为研究对象,寻找词语演变规律。 视觉动词→头脑动词:see看见→领会/理解; 听觉动词→头脑动词:listen听见→听从/服从; 嗅觉触觉→头脑动词:feel摸触→认为
(2)特定语义类的研究
A 从植物到植物的果实 汉语的番茄 英语的tomato 法语tomate 都从植物引申 指果实。 B 颜色义位——与道德意识评价相关的义位 汉语黑色→坏、狠毒、反动; 英语black →坏、邪恶、不吉利; 法语noir →丑恶、邪恶; 德语schwarz →阴险、狠毒、不吉利。 C头部义位→与头领领导相关的义位 汉语头→顶端、开端、头目; 英语head →顶端、首长; 法语tete →顶端、领导人 德语kopf →顶端、领导人
②关于概念的内涵
内涵的改变和词义的变化无关,主要针对词义的深 化问题。 理据:词义并不要求像科学概念那样深入精确。 如,一般人对“鲸”“盐”的认识并不深刻,但只 要把“鲸”和“盐”与对象正确地联系起来并能 正确地用这些词同别人交谈,应当说掌握了这些 词的意义。如果说概念的内涵不同,相应的词的 词义就不同,那么同一个词在文化程度不同的人 那里就有了不同的词义,甚至在不同的思想体系 中也有了不同的词义(如:国家,文明),这是 完全不可能的。
2.国内语言学者对词义演变类型的探讨
2.1葛本仪先生
《现代汉语词汇学》(第六章词义的演变及其规律), 山东人民出版社。
2.1.1词的一个意义的演变情况
(1)词义的丰富和深化:[水][运动] (2)词义的扩大: ①事物不变,人们认识或语言习惯的变化促使词义扩大: [肉][嘴] ②事物发展,人的认识也发生变化:[枪][炮][布] (3)词义的缩小:[臭] (4)词义的转移:词义表示的概念发生了更换:[事]
2.4张志毅先生
《词汇语义学》2001(第五章义位演变的语言学模式),商务印 书馆。 义位的演变涉及语义、语法、语用等方面,有9种类型: (1)转移=引申(比喻/引申途径) ①相似转移 [钱] S1=Va铲状+Vb金属+F1农具 S2=Va+Vb+F1货币 ②相近转移 [飞散] S1=[烟、雾]+[在空中]+[飘动着]+[散开] S2=[鸟等]+[飞着]+[向四下散开] 《现汉》①(烟、雾等)在空中飘动着散开:一团浓烟 在空中飞散着,由黑色渐渐变为灰白。 ②(鸟等)飞着向四下散开:麻雀听到枪声惊 慌地散开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