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古今词义演变
浅谈古今词义变化

浅谈古今词义变化1、词义范围的缩小其特点是词的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括在古义之中。
“宫”在古代就是房屋的泛称。
例如《战国策·苏秦连雅堂约从》:“父母闻之,清宫除道。
”“清宫”即为清扫房屋。
后来“宫”专指宫殿,词义范围增大了。
又如“丈人”在古代是对老者的尊称。
《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以杖荷蓧。
”现代“丈人”专指妻子的父亲,即岳父。
词义范围缩小了。
2、词义范围的不断扩大其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说道文》:“焚毁,烧田也。
”本义就是放火烧山林展开芜鼠(“田”的意思就是田猎,后来文学创作“畋”)。
《左传·子产说道范宣子轻币》:“象有齿以焚其身。
”意思就是大象因为有价值高昂的象牙,因而引致自身遭遇芜鼠。
又例如《孟子·许行》:“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叛离。
”后来“焚毁”的意义范围不断扩大,泛指一切烧毁。
就是一例。
词义扩大的现象在汉语词义的'发展变化中十分普遍。
古汉语许多词的意义在发展中由特指变为泛指,由专名变为通名,都属于这类情形。
“響”——古代的意思就是声源,后来的意思泛指一切声音。
“色”——古代的意思是脸色,后来的意思指颜色、色彩。
“江”——古代为长江的专名,后来泛指江河。
“河”——古代为黄河的专名,后来泛指江河。
等等。
3、词义范围的迁移即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而甲乙两事物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如相似或接近等)。
“兵”本来指兵器,例如《郑伯克段于鄢》:“大叔完聚,缋甲兵,具卒乘坐。
”后来所指拎兵器的人即为士兵,再由士兵的意义引申为军队、战争。
词义出现了切换。
“走”本来指跑,如《山海经》“夸父与日逐走。
”后来指步行,行走。
词义发生了转换。
“狱”本来指案件,例如《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无法察,必以情。
”后来指监狱。
词义出现了切换。
古今词义演变的具体体现及例证分析

古今词义演变的具体体现及例证分析词义的时代性以及人们对词义的引申,引起了古今词义的演变。
词义的时代性,使得人们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对同一词的词义解释发生变化。
人们对词义的引申则造成了一词多义的现象,使得词的义项始终处于变化之中。
总体而言,词义的演变,则应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从某个词某些义项的古今增减来看,二则是从某个词中某一个义项的古今变化来看。
首先,从某个词某些义项的古今增减来看,主要存在两种情况:古存今废和古无今有。
第一,某个词某些义项的古存今废。
例如“池”:《孟子•公孙丑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上句中的“池”指护城河,是词的引申义;而在现代汉语中“池”一般不再表示“护城河”义,只在成语“金城汤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中尚保存此义,其他情况下基本不用了,这就是词的某些义项的古存今废。
第二,某个词某些义项的古无今有。
同以“池”为例,现代汉语中“池”有“旁边高中间平整”义,如“舞池”,而此义是古代汉语中“池”所不具有的。
再者,从某个词某一义项的古今变化来看,主要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和词义易色四种类型,此外还包括词义程度的轻重和词义有所侧重两种情况。
以下为具体举例说明:⑴词义扩大:指词义有具体变抽象,从而使得词义所指的范围扩大。
例如:“睡”,本义为“坐着打瞌睡”。
《说文》:“睡,坐寐也。
”中古以后引申为“睡觉”义。
如白居易《长恨歌》:“云鬓半偏新睡觉。
”诗中的“睡”是“睡觉”,“觉”是“睡醒”。
这样,无论是“坐着打瞌睡”还是在床上“睡觉”都可以叫“睡”了。
“睡”由“坐着打瞌睡”义发展为“睡觉”义,内涵缩小而所指范围扩大了。
⑵词义缩小:一个词的某一义项内涵较小而外延较大,后来随着词义的发展变化,该词义增加了内涵而缩小了外延,于是词义所指的范围缩小了。
例如:“宫”,本义是“房屋,住宅”。
《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秦以后只有帝王宗室的居所能称之为宫。
如《尔雅音义》:“古者贵贱同称宫,秦汉以来惟王者所居称宫焉。
[语文]古今词义的演变(教师论文)
![[语文]古今词义的演变(教师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a385439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60.png)
古今词义的演变古今词义的演变是异常复杂的,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词义的扩大词义的扩大是指演变后的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比原义的范围大。
例如:“诗”,古代专指《诗经》,《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现代泛指一般诗歌,词义的范围扩大了。
“河”,古代专指黄河。
《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左传·成公十六年》:“晋师济河。
”《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孟子·梁惠王上》:“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河内”指黄河北岸,今河南沁阳一带;“河东”指黄河以东,今山西西南部。
汉代以前,“河”的常用义特指黄河。
后来泛指一般河流。
把一条河的名称扩大成为一般河流名称,由专称变为通称,今义把古义的范围扩大了。
“齿”,古义是指排列在唇前的牙。
甲骨文画的正是门牙。
《墨子·非攻中》:“古者有语,唇亡则齿寒。
”后来泛指牙齿。
白居易《与元九书书》:“未老而齿发早衰白。
”把门牙扩大成为牙齿,“齿”的词义扩大了。
“响”,古义是指回声。
《玉篇》:“响,应声也。
”《水经注·江水》:“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贾谊《过秦论》:“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今义泛指一切物体发出的音响,概念外延扩展了。
扩大,就是把意义范围扩大了。
第二、词义的缩小词义的缩小是指演变后的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比原义的范围小。
例如:“金”,先秦泛指金属。
《左传·僖公十八年》:“郑伯始朝楚,楚子赐之金。
既而悔之,与之盟日:…无以铸兵。
‟故以铸三钟。
”这里记载楚王赏给郑国的“金”,显然指的是“铜”,因为那时铸兵器、铸钟鼎都用铜。
楚王担心赏赐给郑国的铜会用来制造武器,所以与郑盟誓。
甲骨文中没有“金”字,金文中有了“金”、“铜”,但没有“银”、“铁”,郭沫若认为“铁”出现于春秋时期。
到了“铁”、“锡”、“银”都出现以后,“金”就逐渐地专指“黄金”了。
举例说明古今词义的变化

举例说明古今词义的变化
古今词义的变化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可以在很多词汇中观察到。
下面举例说明几个典型的古今词义变化。
1. "负责"
古时,“负责”是指承担责任、负重。
如《红楼梦》中有“谁负重任
将家出”,表示谁来承担家庭责任。
而在现代,这个词的词义扩充为
职责和责任所在,不仅仅指承担负担,还包含监督、处理、协调等方
面的义务。
2. "世界"
“世界”这个词在古代指的是人类的世界,与其他生物和物体的世界
相对应。
例如,古代诗词中常出现“人世间”、“世事”等表达方式。
然而,在现代,“世界”一词的含义已经扩展,成为指整个地球和地
球上的人类社会。
例如,我们常说“世界和平”、“世界杯”等。
3. "毒"
古代,“毒”指的是有害、有毒的物质,或者指毒药。
这个词在现代
的词义发生了变化,除了保留了原有的意义外,还指某些有害作用、
恶劣性质的东西或行为。
“言辞毒”、“心机毒”等表达形容的含义
就是如此。
4. "师傅"
在古代,“师傅”一般指的是某个手艺高超的人,如书法师傅、绘画
师傅等。
然而,在现代,“师傅”的词义发生了转变,除了保留了原
有的义项,在很多地区还用来表示对长辈、师长的亲切称呼。
以上是几个典型的例子,展示了古今词义变化的现象。
随着语言
和社会的不断演变,词义也会不断更新和扩展,以适应不同语境和需求。
古今词义演变1

菜,古代的菜专指蔬菜。 古代的菜专指蔬菜。 说文》 草之可食者。 《说文》:菜,草之可食者。 现代意义扩大,包括肉类、蛋类。 现代意义扩大,包括肉类、蛋类。 古书上的菜如菜羹、菜色, 古书上的菜如菜羹、菜色,这些菜都是指的蔬 菜。直到宋代,“菜”还是不包括肉类等副食品。 直到宋代, 还是不包括肉类等副食品。 罗大经《鹤林玉露》 仇泰然当太守, 罗大经《鹤林玉露》载:仇泰然当太守,与手下一个幕 僚非常要好。一天问他“你家日常费用要多少” 僚非常要好。一天问他“你家日常费用要多少”,回答 我家十口人,每天用一千钱。 泰然说: 说:“我家十口人,每天用一千钱。”泰然说:“为什 么 用这么多钱? 回答说: 早上买点肉,晚上吃菜羹。 用这么多钱?”回答说:“早上买点肉,晚上吃菜羹。” 泰然吃惊道: 我做太守,平常不能吃肉, 泰然吃惊道:“我做太守,平常不能吃肉,只是吃蔬 你做小官,就敢吃肉,一定不是廉洁的人。 菜。你做小官,就敢吃肉,一定不是廉洁的人。”幕僚 从此以后受到疏远。这里,肉和菜的区分是很清楚。 从此以后受到疏远。这里,肉和菜的区分是很清楚。
亲戚, 亲戚, 古义的范围比较广,可以指同姓和 古义的范围比较广, 异姓的亲属,也可以指父母兄弟等等。 异姓的亲属,也可以指父母兄弟等等。《孟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子》:“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这里指同姓 和 异性的亲属。 战国策·秦策一 秦策一》 异性的亲属。《战国策 秦策一》:“贫穷则父 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 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苏秦的感慨系为 其 父母和妻嫂的势利行为而发, 亲戚” 父母和妻嫂的势利行为而发,“亲戚”指的就 是 这些人。今义则限于同姓和异性的亲属, 这些人。今义则限于同姓和异性的亲属,不能 指父母兄弟和妻嫂。 指父母兄弟和妻嫂。
又如“ 又如“劝”,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
这跟我们前面讲的“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
“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
“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一、古今词义演变的一般情况从词义演变的结果上看,大致有三种情况:(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汉语词汇在由古到今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些词的意义基本上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例如:山、水、风、雨、雪、人、牛、马、羊、茶、酒等。
这类词大都是汉语的基本词汇,它们对于保持汉语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词是不多的,我们不要看到这些词大都是基本词汇,就反过来认为基本词汇意义上都没有什么变化。
事实上,基本词汇中的许多词,由古到今,意义上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二)古今词义完全不同这类词,在字形上古今是相同的,但意义上却看不出任何联系。
它们或者原来就是两个不同的词,但也可能原来是同一个词,由于意义几经辗转,我们现在还没有发现它们在词义上的联系,因此,暂时作为同一个词处理。
“抢”这个词在元明以前,都只有“碰”、“撞”的意思,《战国策·魏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
”元明之交,才有了“抢夺”的意思。
“绸”这个词古代是“缠绕”的意思,《尔雅·释天》:“素绵绸杠。
”郭璞注:“以白地绵韬旗之杆。
”郭氏的意思是说,所谓“绸杠”,就是用白底子的绵把旗杆缠裹起来。
今义则指“绸缎”。
这类词古今意义完全不同,阅读古书时照今义去理解就不通。
这对初学者来说是有困难的,但它常常逼得你去查问,也就不容易弄错了。
而且,这类词的数量也十分有限,对阅读古书来说问题不是很大。
(三)古今词义同中有异古今词义演变的结果是,绝大多数词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某些相同之点又有某些不同之处。
有些时候,某词用今义去理解,好像能够讲通,其实并不准确,甚至把意思全弄反了。
简述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的具体表现,并举例说明

简述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的具体表现,并举例说明
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的具体表现一般有以下三种形式:1.新义加入:如汉语“眼”最初只可指眼睛,后来又加入“眼光”、“眼界”。
2.旧义衰退:“名”最初指物(如鸡名、兽名),但近代基本脱离早期古
语“名”所指义,常以“名声”、“名望”等来表示。
3.精确义改变:“五彩”一词原指颜色,但其内涵因时空条件的改变而逐渐开始指“多
彩多姿”,引申义变得越来越深。
例如:“火”的原义是指烧火,后来指代火力、战争等,如“火力”、“火线”、“火炬”等;“智”的原义是指知晓,而后来的“智慧”、“智谋”等,更多强调其精神活动的含义。
浅论古今词义演变

浅论古今词义演变语言是不断发展的,尤其是语言中的词汇,它的发展演变更为突出。
词汇的发展除了旧词消亡、新词产生这两种情况外,还表现为词义不断演变。
下面就古今词义的演变进行一定的分析,讨论。
一、古今词义演变的原因方案一:语言中的词汇是不断发展演变的,影响词义演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词义是以社会客观事物为基础和前提条件的,所以社会的发展必然引起词义的变化。
其次人们思维能力的提高、对事物认识的深化,也会引起词义变化。
再则词与词的互相影响、外来的文化语言的影响都可能影响词义的演变。
因此词义演变是诸多因素一同作用的结果。
方案二:(一)社会的发展引起词义的变化。
这是词义演变最重要的原因。
词义就是客观世界的事物反映到人的大脑之中,形成的认识。
词义是以客观事物为基础与前提的,社会发生了变化,客观事物发生了变化,词义必然发生变化。
例如“床”,刘熙日:“人所坐卧曰床。
”由此可知,在古代社会,床既是坐具,又是卧具。
而后来出现了椅子、凳子等专用坐具后,“床”的词义便发生了变化。
(二)人们思维能力的提高、对事物认识的深化,也会引起词义变化。
例如“鲸”,《说文解字》日:“鲸,海大鱼也。
”过去,受认识上的局限,人们误认为鲸是海中的大鱼,后来人们的认识程度加深了,就知道鲸不是鱼。
《辞海》曰:“鲸,水栖哺乳动物。
外形似鱼,大小随种类而异,最小的只有1米左右,最大的可达30米。
”(三)词与词之间的互相影响引起词义的变化。
古代的“走”是“跑”的意思,当“走”被“跑”代替后,“走”又取代了“行”的意义。
(四)外来语的影响。
汉民族语言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从外族语言吸收养分,如:站:古汉语原始义为“久立”,随着蒙古语传入,出现“站赤”一词,逐渐进入“站”的义项之中,如“车站”等,词义扩大。
二、古今词义演变的结果(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这类词是汉语的基本词汇,发展缓慢,与缓慢发展的语法一起保证了汉语的稳固性。
如“日、月、牛、马、人、手”等常用词,以及“唉、逍遥、凤凰”等不常用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古今词义演变
语言是不断发展的,尤其是语言中的词汇,它的发展演变更为突出。
词汇的发展除了旧词消亡、新词产生这两种情况外,还表现为词义不断演变。
下面就古今词义的演变进行一定的分析,讨论。
一、古今词义演变的原因
方案一:语言中的词汇是不断发展演变的,影响词义演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词义是以社会客观事物为基础和前提条件的,所以社会的发展必然引起词义的变化。
其次人们思维能力的提高、对事物认识的深化,也会引起词义变化。
再则词与词的互相影响、外来的文化语言的影响都可能影响词义的演变。
因此词义演变是诸多因素一同作用的结果。
方案二:(一)社会的发展引起词义的变化。
这是词义演变最重要的原因。
词义就是客观世界的事物反映到人的大脑之中,形成的认识。
词义是以客观事物为基础与前提的,社会发生了变化,客观事物发生了变化,词义必然发生变化。
例如“床”,刘熙日:“人所坐卧曰床。
”由此可知,在古代社会,床既是坐具,又是卧具。
而后来出现了椅子、凳子等专用坐具后,“床”的词义便发生了变化。
(二)人们思维能力的提高、对事物认识的深化,也会引
起词义变化。
例如“鲸”,《说文解字》日:“鲸,海大鱼也。
”过去,受认识上的局限,人们误认为鲸是海中的大鱼,后来人
们的认识程度加深了,就知道鲸不是鱼。
《辞海》曰:“鲸,
水栖哺乳动物。
外形似鱼,大小随种类而异,最小的只有1米左右,最大的可达30米。
”
(三)词与词之间的互相影响引起词义的变化。
古代的“走”是“跑”的意思,当“走”被“跑”代替后,“走”又取代了“行”的意义。
(四)外来语的影响。
汉民族语言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从外族语言吸收养分,如:站:古汉语原始义为“久立”,随着蒙古语传入,出现“站赤”一词,逐渐进入“站”的义项之中,如“车站”等,词义扩大。
二、古今词义演变的结果
(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
这类词是汉语的基本词汇,发展缓慢,与缓慢发展的语法一
起保证了汉语的稳固性。
如“日、月、牛、马、人、手”等常用词,以及“唉、逍遥、凤凰”等不常用词。
(二)汉语词汇中大量的非基本词汇古今词义完全不同,如“该”,中古以前它是“完备”的意思,以后演变为“应当”。
又如《世说新语》中“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中“造”是“到”的意思,而今义却完全没有这个含义。
(三)古今词义同中有异,有细微差别
1、词义的扩大:词义的扩大是指词的意义有了新的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
有以下几
类:(1)原单指某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具有类似特征、性质或功能的事物。
如:例如:①“雏”。
《说文》:“鸡子也。
”本义指小鸡,现在指幼小的动物或幼儿,以及未定型前的最初形式、形状。
如“雏鸟”,“雏形”等(2)感觉性质相通,从原意扩大到其他感情相似的意义。
“甘”。
《说文》:“美也。
”“物之甘美也,甜也。
”现在常用的意义除了味美,味道甜之外,还有心里乐意的意思,如“甘心情愿”(3)由专有名扩大到泛指名,例如:①“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之名,后来扩大到河流的通名。
(4)由原表示某事物一部分的词,扩大到表示某事物的整体。
如杜牧诗中“头圆筋骨紧,两脸明且光”,“脸”指脸颊,而今指整个脸部。
2、词义的缩小。
是指词的古义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词义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主要表现为词义表示的范围缩小。
例如“丈人”:古义中泛指男性老年人,今义特指丈人;又如:“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中“臭”古义为味道,而今义泛指不好的味道。
3、词义的转移。
古汉语中一些词义,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的现象。
(1)由表示甲事物转移到表示乙事物。
如:《诗经》中云“自目曰涕,自鼻曰泗”“涕”指眼泪,而汉代王褒诗中“目泪下落,鼻涕长一尺”“涕”又转移为指鼻涕了。
(2)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移到表示乙义的范围。
例如:“慢”。
古义是“怠慢”的意思。
今义的
“慢”是指速度缓慢。
古今词义的范围,从心理活动转移到动作方面来。
(4)由甲义转移为乙义时,词性也产生了转移。
例如牺牲”。
古义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牲畜,属名词。
《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中的“牺牲”即是古义。
今义转移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生命或权力,属动词。
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意义相互转化的现象。
(1)褒义词变化为贬义词.例如,《国语》中“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爪牙”指勇猛之士,而今义却指坏人的帮凶。
(2)贬义词变化为褒义词。
如:“锻炼”。
《汉书·路恒舒传》:“上奏畏却,则锻炼而周内之。
”这里的“锻炼”是指玩弄法律、陷人入罪的意思。
贬义词。
今义的“锻炼”完全是褒义,如“锻炼身体。
(3)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
例如:“祥”。
古义指预兆,有吉有凶。
《左传·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凶焉在。
”即是古义“吉凶预兆”的意思。
今义多指吉兆,如“吉祥”。
4、古今词义轻重程度的变化。
(1)古今词义程度由轻变重如:“诛”成语“口诛笔伐”中“诛”的含义为责备,谴责;而今义为杀死,其程度变重。
(2)古今词义程度由重轻变轻,例如《史记》“秦父兄怨此三人,入于骨髓。
”中“怨”的含义是恨,而今义为“埋怨”。
其程度变轻。
三、关于词义演变自己的认识
(一)古今词义演变的总体趋势
1、由单音词多变为复音词,由于这个趋势,每个语素所包含的意义也就相应的减少了。
2、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新生词汇也不断出现,虽然有旧词消亡,但词汇数量仍呈上升趋势。
(二)词汇未来的发展特点
1由于科技进步,大量新事物产生,随之,新兴词汇会大量产生。
2、更多词汇会出现旧词新义现象,并且是在网民群众的影响下直接产生的,更贴近网络生活,更具有时代气息,例如“醉了”
3、由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文化、荆棘交流频繁,所以可能会出现带有非中国文化来源的词汇。
例如已经出现的“可乐”、“沙发”等
词义演变的现象,还不能够对词义变化作
出全面的解释,在词汇使用过程中,词汇内
部不断地进行着自我调整,也造成了古今
词义的异同现象。
我们应该认真对待词的古今词义的变
化,认真体会其中的差异,这样,才有助于
读懂读通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