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力学》课堂教学单元设计
工程力学教案-(详细讲稿)

理论力学教案 1课题第1讲——第一章绪论学时2学时教学目的要求1、掌握工程力学的任务、地位、作用和学习方法,可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工程力学的研究对象(杆件),杆件变形的形的形式。
2.理解工程力学的研究对象(杆件)的几何特征,使学生对工程力学这门课程的任务、研究对象有一个全面的概念。
3.了解工程的发展简史和学习本课程的方法。
主要内容1、简单介绍四种基本变形重点难点变形固体及其基本假设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讲授为主,使用电子教案课后作业练习预习:第二章本次讲稿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工程力学的研究对象建筑物中承受荷载而起骨架作用的部分称为结构。
结构是由若干构件按一定方式组合而成的。
组成结构的各单独部分称为构件。
例如:支承渡槽槽身的排架是由立柱和横梁组成的刚架结构,如图1-1a所示;单层厂房结构由屋顶、楼板和吊车梁、柱等构件组成,如图1-1b所示。
结构受荷载作用时,如不考虑建筑材料的变形,其几何形状和位置不会发生改变。
图1-1ab结构按其几何特征分为三种类型:(1)杆系结构:由杆件组成的结构。
杆件的几何特征是其长度远远大于横截面的宽度和高度。
(2)薄壁结构:由薄板或薄壳组成。
薄板或薄壳的几何特征是其厚度远远小于另两个方向的尺寸。
(3)实体结构:由块体构成。
其几何特征是三个方向的尺寸基本为同一数量级。
工程力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杆系结构。
第二节工程力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工程力学的任务是研究结构的几何组成规律,以及在荷载的作用下结构和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
研究平面杆系结构的计算原理和方法,为结构设计合理的形式,其目的是保证结构按设计要求正常工作,并充分发挥材料的性能,使设计的结构既安全可靠又经济合理。
进行结构设计时,要求在受力分析基础上,进行结构的几何组成分析,使各构件按一定的规律组成结构,以确保在荷载的作用下结构几何形状不发生发变。
结构正常工作必须满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要求。
强度是指抵抗破坏的能力。
满足强度要求就是要求结构的构件在正常工作时不发生破坏。
《工程力学》授课教案

《工程力学》授课教案第一章:引言1. 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1.2 课程目标1.3 课程内容2. 力学基本概念2.1 力的定义2.2 牛顿三定律2.3 势能与动能3. 工程应用实例3.1 桥梁设计中的力学原理3.2 建筑结构分析第二章:力学基本定律1.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1.1 定律内容1.2 应用实例2. 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2.1 定律内容2.2 应用实例3.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3.1 定律内容3.2 应用实例第三章:平面力分析1. 力的分解与合成1.1 力的分解1.2 力的合成2. 平衡条件2.1 静态平衡2.2 动态平衡3. 力矩与力偶3.1 力矩的定义3.2 力偶的作用第四章:材料力学性质1. 应力与应变1.1 应力的定义1.2 应变的概念2. 弹性模量与杨氏模量2.1 弹性模量的定义2.2 杨氏模量的计算3. 材料的最大强度与破坏3.1 最大强度定律3.2 材料的破坏形式第五章:梁与板的力学分析1. 梁的弯曲1.1 弯曲应力1.2 弯曲变形2. 板的弯曲2.1 薄板弯曲2.2 厚板弯曲3. 工程应用实例3.1 桥梁梁体的力学分析3.2 建筑板结构的计算第六章:剪力与弯矩1. 剪力的概念1.1 剪力的定义1.2 剪力的计算方法2. 弯矩的概念2.1 弯矩的定义2.2 弯矩的计算方法3. 剪力与弯矩的关系3.1 剪力与弯矩的相互影响3.2 剪力与弯矩的计算实例第七章:力学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1. 机械零件的受力分析1.1 轴承的受力分析1.2 齿轮的受力分析2. 机械设计的力学原理2.1 设计原则2.2 设计方法3. 工程应用实例3.1 发动机曲轴的力学分析3.2 吊车的设计计算第八章:流体力学基础1. 流体的性质1.1 流体的定义1.2 流体的分类2. 流体力学的基本定律2.1 连续性方程2.2 伯努利方程3. 流体动力学的应用实例3.1 泵与风机的原理与应用3.2 飞机翼型的设计与分析第九章:动力学1. 动力学基本概念1.1 动量的定义1.2 动量守恒定律2. 动力的计算方法2.1 动力定理2.2 动力方程的求解3. 工程应用实例3.1 汽车动力性能的分析3.2 火箭发射的力学原理1. 课程回顾1.1 重点内容的回顾1.2 难点的解答2. 工程力学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2.1 工程力学的广泛应用领域2.2 工程力学的发展趋势3. 课程考核与评价3.1 考核方式3.2 评价标准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力的分解与合成:力的分解与合成是理解力学问题的基础,学生需要掌握如何将复杂力分解为基本力和如何将基本力合成为复杂力。
《工程力学》授课教案

《工程力学》授课教案第一章:概述1.1 课程介绍解释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强调它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和必要性。
1.2 力学的基本原理介绍牛顿三定律和力的概念。
解释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及其原因。
1.3 单位制和量度介绍国际单位制(SI)及其在工程力学中的应用。
强调正确使用量度和单位的重要性。
第二章:牛顿定律2.1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解释惯性的概念和第一定律的含义。
探讨惯性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2.2 第二定律:动力定律介绍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解释质量、加速度和力之间的关系。
2.3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解释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探讨它们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力学中的能量3.1 动能和势能介绍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在力学中的作用。
解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3.2 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释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含义。
探讨其在不同情况下的适用性和限制。
3.3 能量转换和能量效率介绍能量转换的概念和能量效率的计算方法。
强调提高能量效率的重要性。
第四章:材料力学4.1 应力与应变解释应力和应变的概念及其在材料力学中的重要性。
介绍应力-应变曲线的特点和应用。
4.2 弹性模量和塑性极限解释弹性模量和塑性极限的概念及其在材料力学中的作用。
探讨不同材料的弹性模量和塑性极限的差异。
4.3 材料疲劳和断裂力学介绍材料疲劳和断裂力学的基本概念。
探讨其在工程设计和材料选择中的应用。
第五章:静力学5.1 力的分解和合成解释力的分解和合成的概念及其在静力学中的重要性。
探讨力的分解和合成对物体平衡的影响。
5.2 静力平衡的条件介绍静力平衡的数学表达式和条件。
解释如何应用静力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5.3 摩擦力解释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在静力学中的作用。
探讨摩擦力的计算方法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第六章:动力学6.1 质点运动学介绍质点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包括速度、加速度和位移。
探讨运动学方程的建立和应用。
6.2 牛顿运动定律的扩展解释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
《工程力学》授课教案

《工程力学》授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工程力学的基本分析方法。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图形表达能力。
3.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及力学的研究对象。
2. 力学的基本定律: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
3. 静力学基本方程:平衡方程和力矩方程。
4. 物体受力的合成与分解。
5. 摩擦力、弹力和接触力的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系统地讲解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
2. 结合图形和实物,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能力。
3. 利用实例分析和问题讨论,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4. 布置适量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料。
2. 的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3. 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基本概念:力的定义、分类和度量。
3. 讲解力学定律: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
4. 讲解静力学基本方程:平衡方程和力矩方程。
5. 讲解物体受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力的分解和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6. 讲解摩擦力、弹力和接触力的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
7. 课堂练习:布置适量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9. 布置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法:采用课堂提问、作业批改、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2. 评价内容:(1) 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力学定律的应用能力。
(3) 空间想象能力和图形表达能力。
(4) 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 评价标准:(1) 课堂提问:积极参与,回答问题准确。
(2) 作业批改:题目正确,解题过程清晰。
七、教学难点与解决策略1. 教学难点:(1) 静力学方程的灵活运用。
(2) 物体受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的掌握。
《工程力学》课程整体设计

一、课程教学总体设计《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总体设计(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工程力学2.课程类别:专业平台课3.课程编码:0310474.学时:100(讲授:100课时)5.适应专业:铁道工程技术(二)、教学设计1.学习基础分析工程力学是以大学物理和高等数学为基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和物理知识作为前提,主要研究对象是杆件和杆件结构。
它虽有应用背景,但不涉及具体的工程或产品,它是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后续的建筑结构、土力学与基础、地下结构施工技术、工程地质等课程必备的理论基础;因为它还涉及有应用背景,所以在具体的工程或产品中可解决一些实际的力学问题;它又是对学生进行思维和技能训练、培养能力的主要课题。
因而它的覆盖面比较宽,且要求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知识广度,还具有与铁道工程技术相关的方法论,对所培养的铁道工程技术人才打下必要的力学理论基础十分有用。
通过课堂讲授和实验达到着重培养学生抽象、推理、分析和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并同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和加强对物理概念的深化。
2.学习目标本课程的具体目标是:建立准确的力学基本概念,熟悉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具有熟练进行基本的静力平衡计算的能力,具有基本能够进行杆件的强度、刚度和压杆的稳定性分析计算的能力,具有熟练进行材料的力学实验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推理、分析和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自身素质。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熟练准确地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能够熟练准确地对平面静定结构进行内力计算。
➢基本能够对平面超静定结构进行内力计算;➢能够准确地对杆件进行强度计算;➢基本能够对杆件进行刚度计算;➢能够对压杆进行稳定性分析。
知识目标:➢掌握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原理。
➢理解截面法求解杆件内力的基本原理及直接等式法计算杆件内力方法。
➢理解变形固体材料的基本假设,掌握一般常用材料拉压的力学性能。
➢理解影响许用应力的安全因数及正应力和切应力强度条件的建立思想。
工程力学单元二教学设计

工程力学单元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和应用牛顿第二定律,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原理;2. 掌握力的合成及分解的方法,能够解决力的平衡问题;3. 理解质点的平衡条件,能够分析平衡问题并求解力的大小和方向。
二、教学内容1. 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和表达式;2. 力的合成与分解;3. 力的平衡条件。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与引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工程力学单元一的学习内容,即平动和转动的基本概念,并提出引入牛顿第二定律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步:学习牛顿第二定律(20分钟)1. 讲解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和表达式,即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的公式;2. 利用具体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3. 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简单的力的计算问题。
第三步: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30分钟)1. 介绍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和原理;2. 利用图示和实例演示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3. 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练习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技巧。
第四步:学习力的平衡条件(30分钟)1. 解释质点平衡的概念和条件;2. 分析力的平衡问题,并给出力的平衡方程;3. 运用平衡条件解决一些力的平衡问题。
第五步:综合训练与巩固(25分钟)1. 给出一些综合性的例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的力的平衡问题;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与总结,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
四、教学评估1.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和讲解的方式进行随堂测验,检查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 教师布置课后练习题,检测学生对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平衡条件的掌握程度;3. 教师进行课堂小组讨论和个人答辩,评估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和材料1. 教科书或教学课件;2. 实验器材,如测力计、杠杆等;3. 练习题和答案。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牛顿第二定律、力的合成与分解和力的平衡条件等基本概念和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工程力学》课堂教学单元设计

课堂教学单元设计
《工程力学》课程课堂教学单元设计进度序号:1-6
注:“课程单元”可以使一个能力项目训练,也可以是一章或一节。
课堂教学单元设计
《工程力学》课程课堂教学单元设计进度序号:7-9
注:“课程单元”可以使一个能力项目训练,也可以是一章或一节。
课堂教学单元设计
《工程力学》课程课堂教学单元设计进度序号:10
注:“课程单元”可以使一个能力项目训练,也可以是一章或一节。
课堂教学单元设计
《工程力学》课程课堂教学单元设计进度序号:11-14
注:“课程单元”可以使一个能力项目训练,也可以是一章或一节。
课堂教学单元设计
《工程力学》课程课堂教学单元设计进度序号:15-16
实用标准
注:“课程单元”可以使一个能力项目训练,也可以是一章或一节。
文档大全。
工程力学单元一教案

授课教案教学过程设计应该是软硬件搭配,尤其对于这门力学相对来说比较理论的课程。
教学过程中应该有一些图片的插入,一些受力分析的flash动画的插入,或者一些视频。
还可以结合职业技能大赛的作品等。
学习这门课程学生所处的阶段是什么?在掌握了哪些知识之后?学生上课前应该做足了充足的准备,教学过程应该是互动和开放的,理论性的让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应该通过具体的互动让学生对理论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所以主编老师在写这个教学过程设计的时候实际上是一种颠覆的行为,请您仔细考虑下。
授课内容授课内容授 课内 容推论2:三力平衡汇交定理:刚体受同一平面内互不平行的三个力作用而平衡时,则此三力的作用线必汇交于一点,此推论为三力平衡汇交定理。
由于三力是平衡的,所以三个力矢按首位连接的顺序构成一个封闭三角形,或力的三角形封闭。
刚体只受同一平面内三个力作用而平衡,则称为三力构件。
若三个力中已知两个力的交点和第三个力的作用点,则可判断出第三个力作用线的方位。
公理4: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两个物体间相互作用力,总是同时存在,它们的大小相等,指向相反,并沿同一直线分别作用在这两个物体上。
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同时出现,同时消失。
可见,自然界中的力总是成对地存在,而且同时分别作用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上。
这个公理概括了任何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不论对刚体或变形体,不管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都适用。
应该注意,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虽然等值、反向、共线,但它们不能平衡,因为二者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不可与二力平衡公理混淆起来。
公理5:刚化公理:变形体在某一力系作用下处于平衡时,如将其刚化为刚体,其平衡状态保持不变。
此公理提供了将变形体看作刚体的条件——平衡。
由此可见,刚体的平衡条件是变形体平衡的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在刚体静力学的基础上,考虑变形体的特性,可进一步研究变形体的平衡问题。
1.2 力矩与力偶一、导入课程:在机械设备装配及修理工作中,经常会用到各种各样的螺钉,如开槽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教学单元设计
《工程力学》课程课堂教学单元设计进度序号:1-6
注:“课程单元”可以使一个能力项目训练,也可以是一章或一节。
课堂教学单元设计
《工程力学》课程课堂教学单元设计进度序号:7-9
注:“课程单元”可以使一个能力项目训练,也可以是一章或一节。
课堂教学单元设计
《工程力学》课程课堂教学单元设计进度序号:10
注:“课程单元”可以使一个能力项目训练,也可以是一章或一节。
课堂教学单元设计
《工程力学》课程课堂教学单元设计进度序号:11-14
注:“课程单元”可以使一个能力项目训练,也可以是一章或一节。
课堂教学单元设计
《工程力学》课程课堂教学单元设计进度序号:15-16
注:“课程单元”可以使一个能力项目训练,也可以是一章或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