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文学的继承与革新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

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

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文学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记录着人们的思想、情感和生活。

古代文学作为文学的起源,在传承的同时也不断创新,为后世的现代文学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的传承与创新,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发展。

一、古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古代文学作为人类文明的开端,承载着人们的智慧和文化。

从《诗经》到《论语》,古代文学形态丰富多样,其中诗歌、散文、论述等形式广泛流传至今。

这些作品的传承不仅体现在其经典价值上,更多的是通过后世作家对其内容、形式的借鉴与改进,实现了传承与创新的统一。

首先,古代文学通过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实现传承与创新。

古代文学作品往往与宗教、哲学、历史等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如《道德经》中融入了道家哲学的智慧,成为古代文学的传世之作。

现代文学在传承古代文学的同时,通过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解读和再创造,使得古代文学的智慧得以继承与发扬。

其次,古代文学通过对社会与人性的思考实现传承与创新。

古代文学着眼于对社会现象、人性和道德的反思,其中的思想观点经过千百年的传播与沉淀,被后来的作家加以借鉴和扩展。

现代文学对这些古代思想进行再造,以更加贴近当代人的触角,通过小说、散文等形式对当代社会问题进行探讨和反思。

二、现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现代文学作为古代文学的继承者和发展者,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进行了巨大的创新和改进。

现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体现在对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关注、表达方式的多样化,以及对古代文学经典的重新诠释和发展等方面。

首先,现代文学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实现传承与创新。

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繁杂多样的社会问题,现代文学作为社会的观察者和批判者,通过小说、戏剧等形式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反思。

现代文学作品力求真实、生动地描绘当代社会的缺憾和不足,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与古代文学在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上不谋而合。

其次,现代文学在表达方式上进行了多样化的创新。

相对于古代文学的较为古典的形式,现代文学注重对语言、句式的实验和革新,通过直接、简练的表达手法与读者进行沟通。

湖南师大00-11文学理论与文学评论科目真题及答案

湖南师大00-11文学理论与文学评论科目真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文学的民族形式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领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斯大林语)。

在这样一个共同体上滋生的文学,当然具有民族性。

不同民族文学有自己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特定民族文学的民族形式,理应包含为本民族喜闻乐见的样式、风格以及技巧,是由该民族的民族性所决定的文学的独特民族风貌。

2.形象思维特征是与文学的审美特性相互联系、相互规定的。

文学艺术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和虚拟性的特点,相应地,形象思维也就具有以感性意象为基本单位,以情感为原动力和以想象为中心环节的基本特点。

3.艺术风格特的审美风貌。

艺术风格主要由情思、识度、格调、趣味、气势和韵致六个方面构成。

艺术风格形成的主客体因素也有很多,主题因素主要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客体因素主要有作品的题材和体裁等多方面因素。

4.典型人物它是指能够深刻反映社会生活某些本质特征,具有丰富的人生意蕴和内涵,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

它的主要特征有:①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人生内涵;②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和丰富的性格内涵;③具有独特、诱人的艺术魅力。

二、简答(每小题10分,共40分)1.简述文学创作过程的基本阶段答:文学的创作过程是创作主体的心灵物化过程,是作家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复杂艺术构思并且借助语言这一物质载体得以传达自我精神结构的完整过程。

一般来说,文学的创作过程有三个基本阶段,即艺术积累阶段、艺术构思阶段、艺术传达阶段。

但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创作过程中,却并一定会遵循这样的时间逻辑,一个文本往往经历循环往复的积累、构思、传达、再积累、再构思、再写作这样的过程,以求达到艺术和审美的理想状态。

艺术积累阶段:作家的艺术积累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即生命体验和知识积累。

艺术家与常人的区别之处在于他是一个诗性主体。

“诗性主体”的构建,首先取决于他的心理结构——恋美情结、超常之爱、人类良知。

文学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文学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文学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文学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发生着各种变化和发展。

文学的发展中,既有对前辈作家和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有对其进行阐释和创新。

继承与创新是文学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文学作为文化的承载者,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和价值观往往成为作家们的创作蓝本。

这种继承使得文学作品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特有的思想风格。

例如,唐代的诗歌、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形式都在不同程度上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例如忠诚、孝道、仁爱、正义等。

在此基础上,作家会根据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解读,使作品更富有针对性、新鲜感和现代性。

然而,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套用和重复,既不能满足当代人对文学的审美期待,也不能满足作家自身的诉求和创新需求。

在文学发展中,创新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作家们不断地寻找新的文学表现形式、人物形象、情感表达方式等,通过创新使得文学表现更加多样化、维度更加丰富,更加符合时代背景和人们的需求。

古希腊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路易十四时期的寓言故事《拉封丹》、现代人类文学的巨著《百年孤独》等,都是在相应历史背景和作家的艺术追求之下,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和改良,并最终在文学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当然,文学发展中的继承与创新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矛盾。

一方面,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保留和传承文化基因的一个重要方式,是有坚实基础的;另一方面,创新是迎合时代和读者需求的必然选择。

如何平衡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最终产生优秀的文艺作品,需要作家们不断地思考和实践。

综上所述,文学发展中的继承和创新是不可或缺、相辅相成的。

只有在传统和现代相互轮转、相得益彰的基础上,才能促进文学的健康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创造出更为优秀、丰富和多元的文学作品。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章节测试参考答案(一)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章节测试参考答案(一)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章节测试参考答案(一)国家开放大学《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章节测试参考答案国家开放大学开设的《中国当代文学专题》课程,旨在探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代表作品,作为考核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之一,章节测试成为了学生进行自我检测和复习的必要环节。

以下是《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章节测试的参考答案。

第一章中国当代文学概述1.中国当代文学的典型特征为__________(主题广泛,风格多样)2.以下哪位作家被誉为“全民作家”?_________(鲁迅)3.中国当代文学的崛起与什么历史背景有关?________(改革开放)第二章 1915-1949年的中国文学1.什么文学运动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__________(五四运动)2.五四运动后出现的新文学思潮称为__________(新文学)3.以下哪位作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__________(胡适)第三章 1949年以后的文学发展1.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文学开始走出毛泽东执政时期的“创新与冷清”状态?__________(1978年)2.哪位诗人被誉为“新诗六十年代”的代表人物?___________(北岛)3.以下哪位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__________(莫言)第四章现代诗歌的创新1.以下哪个诗派被称为“第三代诗歌”?__________(新境界诗派)2.以下哪位诗人的诗歌被誉为“白话诗运动”的代表作之一?_____________(舒婷)3. 以下哪件事件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之一?_________(花甲大人转型记事件)第五章写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1.以下哪位作家的作品被称为“中国文学中的黑色幽默之父”?_________(王小波)2.以下哪位作家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版《百年孤独》”?_________(莫言)3.哪位作家被誉为“第一个后现代主义作家”?_________(巴金)以上就是《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章节测试的参考答案,希望能够对学习和复习有所帮助。

文学概念名词解释

文学概念名词解释

文学概念名词解释第一章文学观念名词解释:1、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

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2、文学四要素当代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3、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4、表现说“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

5、实用说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一般地说实用说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

6、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客观说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7、体验说体验说是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口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的体验和现创造。

8、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9、符号论的文化概念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这个观点是由德国的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

10、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

这是就西语而言的,若是论汉语文学中‘品质阅读”则是读者阅读是首先关注文本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延伸到对情景的描写或人物、情节的叙述的理解。

11、经验和体验个人和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

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深义、诗意和个性的部分。

经验是一种前科学的认识,它指向的是真理的世界(当然这还是常识、知识,即前科学的真理);而体验则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要求“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

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革新与繁荣

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革新与繁荣

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革新与繁荣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革新与繁荣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亮点。

从古代的诗词文学到戏曲艺术再到小说创作,各个时期都有着丰富多样且具有深厚内涵的作品。

本文将从三个角度探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革新与繁荣,分别是创作形式的变革、文学思想的更新以及文学作品的传承。

一、创作形式的变革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变革。

最早的文学形式是诗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经》。

《诗经》是中国文学的起源,它使用了五言绝句的格律,形式简练,言简意赅。

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永嘉乐府,乐府诗通过音乐的伴奏,使得文学形式更加多样化。

随后,唐代的五言绝句成为了当时最主要的文学形式,有许多优秀的诗人如杜甫、李白等创作了许多千古绝唱。

到了宋代,诗歌的形式开始多样化发展,出现了很多非律诗,如宋词、元曲等。

除了诗词之外,中国古代的戏曲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从早期的曲艺和杂剧发展到元代的元曲,再到明清两代的京剧、评剧等,每个时期都有独特的创新和突破。

古代戏曲艺术通过音乐、唱腔、表演等多种形式,丰富了人们的艺术享受。

二、文学思想的更新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繁荣离不开文学思想的更新。

各个时期的文人学士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思想和观念,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例如,唐代的文学表现了“诗人的社会责任”这一思想,诗人们通过他们的作品表达了对社会的关怀、对时代风云的抒发。

明清时期,文人学士开始重视个人的感受和情感,强调个体主义和自由意识,这在诗词、小说等文学作品中得到体现。

文学思想的更新同时也推动了文学艺术在内容上的多元化和丰富化。

以诗词为例,唐代以写景抒怀为主,宋代开始在诗中探讨社会问题,元代则更加注重对人性的描写。

文学思想的变革使得文学作品具有了不同的内容和风格,丰富了人们的文学阅读体验。

三、文学作品的传承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繁荣还得益于文学作品的传承。

众多文学作品的传世和影响使得古代文学艺术得以持续发展。

趣谈文学的继承与革新

趣谈文学的继承与革新

趣谈文学的继承与革新作者:王继红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8年第11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或曰“不会吟诗也会偷”。

所谓“会吟”、“会偷”,即善于因袭点化,推陈出新。

因袭是古人用功入门的捷径,点化是大方升堂入室的秘诀,历代文豪莫不经由此道而成名成家。

这正反映了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的辩证关系。

例如:“秋风起兮白云飞”,“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是汉武帝秋风辞《中国古代名句词典》172页)中脍炙人口的名句。

然而前者蹈袭汉高祖“大风起兮云飞扬”(《大风歌·中国古代名句词典》332页),后者源于屈原“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湘夫人·大学语文》34页)。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被誉为“音韵谐和,文情并茂”的绝句而收入(《中国古代名句辞典》19页),可它却出自五代翁宏的《春残》诗:“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帷?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李清照“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渔家敖·唐宋词选注》318页)化用庄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逍遥游·大学语文》29页)。

郭沫若一九三七年七月从日本秘密回国,于归国船中步鲁迅“惯于长夜过春时”(《鲁迅诗选》第347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72年)原韵写成了一首《归国书怀》:“又当投笔请缨时,别妇抛雏断藕丝。

去国十年余泪血,登舟三宿见旌旗。

欣将残骨埋诸夏,哭吐精诚赋此诗。

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

”和韵与鲁诗内容无关,袭承其韵而深表爱国之情。

毛泽东同志的许多名句如“一唱雄鸡天下白”(《浣溪沙·毛主席诗词句解》第167页)脱胎于李贺:“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致酒行·中国古代名句辞典》第4页);“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水调歌头·游泳》)是从童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毛主席诗词句解》第132页)演化而来的;“树欲静而风不止”(1957年5月20日为《人民日报》撰写的社论标题)出自“树欲静乎风不定,子欲养乎亲不待”(《说苑·敬慎》);“人生易老天难老”(《采桑子·重阳》)及“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沿袭李贺“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捧铜盘仙人掌歌·中国古代名句辞典》第879页);“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出自(《红楼梦》182回第1181页)黛玉之口;“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论批评与自我批评》)出自《诗经·序》(《毛诗》卷一第5页,中华书局癸卯正月);“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反对党八股》)出自韩愈《送穷文》(《文言读本》第325页);“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是他的秘书田家英为他草拟“八大开幕词”的得意之笔。

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的继承与创新

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的继承与创新
审美趣味的延续
传统文学的审美趣味,如意境、韵味、含蓄等,在现代文学中得 到了延续和发展。
创作方法的借鉴
现代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常常借鉴传统文学的创作方法,如现实 主义、浪漫主义等。
现代文学对传统文学的反思与超越
反思传统观念
现代文学对传统文学中的封建思 想、伦理观念等进行了深刻的反 思和批判。
创新艺术形式
创作手法与技巧的融合与 创新
现代文学在借鉴传统文学创作手法和技巧的 同时,不断对其进行融合和创新,形成了新 的创作手法和技巧。
主题与意象的继承与发展
传统文学的主题与意象
01
传统文学在表现主题和意象时,注重对社会、历史、文化等方
面的思考和表达,形成了独特的主题和意象。
现代文学对传统文学主题与意象的继承
拓展跨学科研究视野
将文学研究与其他相关学科如历史学、哲学、艺术学等相结合,挖掘传统文学与现代文 学的深层意义和价值。
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学研究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探讨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的跨文化交流和融合,以及如何在全球化 进程中保持和发展各民族文学的独特性。
THANKS
感谢观看
02
现代文学在继承传统文学主题和意象的基础上,不断对其进行
深化和拓展,形成了新的主题和意象。
主题与意象的创新与发展
03
现代文学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学主题和意象的同时,不断对其
进行创新和发展,探索新的表现方式和审美趣味。
05
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创新表现
创作观念与审美追求的创新
创作观念
现代文学在继承传统文学的基础上,更 加注重对人性、社会和历史的深刻挖掘 ,以及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同时 ,现代文学也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创新性 的表达,追求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体 验文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 代表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马克思 主义文学理论继承文学遗产的基本原则, 即批判地继承,也就是要剔除其封建性糟 粕,汲取其民主性精华。
文学概论
第二节 文学发展中的革新 一 批判继承文学传统 二 横向借鉴外国文学、文化 横向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份, 是激活本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但这也是 一个极为复杂,极其敏感的问题。 三 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文学发展要坚持二为方向(即 文学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双 针(即花齐放、百家争鸣)
列宁的两种民族文化理论是继承文学传 统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马克思主 义文学理论继承文学遗产的基本原则,即 批判地继承,也就是要剔除其封建性糟粕, 汲取其民主性精华。
文学概论
三、文学发展历史继承性的主要体现 1、文学内容诸因素中的体现 2、文学形式诸因素中的体现
四、继承与革新的辩证关系 列宁的两种民族文化理论是继承文学
返回
文学概论
第十五章 文学的继承与革新
第一节 文学发展的历史继承性
一 文学发展的历史继承性的基本涵 义
文学发展的历史继承性 文学发展除了受到现实经济,政治等社 会条件的制约外,还要受过去文学传统 的影响,从中汲取营养,承前启后,继 往开来,代代相传,不断前进。这是由 生活的继承性和文学的独立性决定的。
二、文学历史继承性的理论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