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传文学

合集下载

史传文学

史传文学

断代史
• 即以某一段时代记录历史。 •《汉书》、《三国志》
史籍概况
尚书》 春秋》 左传》 国语》 史记》

《资治通鉴》
尚书
•“尚”即“上”,上代的意思;“书” 是指历代史简册。 •即“上古的史书”。 •主要内容是记载尧、舜、夏禹、商汤、 周文王、武王的政治大道。 •还有上古的礼乐、教化、典章与文物。
春秋
•本是各国国史的通名 •但今所见之《春秋》却为鲁国史书的专名。 •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据说孔子曾修订 此史书。 •它的文句极其简短,文字技巧与史事编排, 都比《尚书》较进步。
左传
•由于《春秋》记一事件,只是寥寥几字,很不容易理解。 •于是后世便出现了给它做解说的著作,即是“传”。 •替《春秋》做传的有五家,但流传至今只有《左氏传》、 《公羊传》、《谷梁传》三家,即所谓《春秋三传》。 •《公羊》与《谷梁》二家以解经文为主。 •《左传》却以叙事为主,且有《春秋》所没有的事件,因 此《左传》是一部叙事详细而且较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左传》的作者为春秋时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单元六
史传文学
学习重点
I. 什么是史传文学? II. 史书体例 III. 史籍概况
什么是史传文学?
历史著作中具有文学性的篇章。
特点:
• 真实性
• 文学性
史书体例 1. 2. 3. 4. 5. 纪传体 编年体 国别体 通史 断代史
纪传体
• 以人物为中心,叙述当时的史实。 •“纪”帝王之传记。 •“传”其他人物的传记。 •“纪”和“传”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 •《史记》
国语
•中国第一部国别史。 •分别记载周王朝与诸侯各国之事。 •起于周穆王,止于鲁悼公,主要“记 言”,故名为“国语”。 •产生于战国初年,作者不详。

史记文学分类

史记文学分类

史记文学分类
《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文学分类主要依据作品的内容和特点,具体如下:
1. 史传文学:作为一部历史著作,《史记》在文学上具有史传文学的特点。

史传文学是以历史事实为基础,通过文学手法进行叙述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形式。

在《史记》中,司马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历史人物的刻画,展现了历史的波澜壮阔和人物的命运多舛。

2. 传记文学:作为一部传记文学,《史记》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刻画和评价,展现了人物的生平和特点。

在《史记》中,司马迁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刻画和评价,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人物的生平和特点,同时也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刻画和评价,表达了自己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3. 散文文学:作为一部散文文学,《史记》在文学上具有散文文学的特点。

散文文学是一种抒发情感、描写景物、表达思想、记录生活的文学形式。

在《史记》中,司马迁通过优美的文笔和生动的描写,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通过描写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表达了自己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总之,《史记》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文学分类主要依据作品的内容和特点,包括史传文学、传记文学和散文文学等。

古代史传文学的特点及其鉴赏方法

古代史传文学的特点及其鉴赏方法

古代史传文学的特点及其鉴赏方法史传文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人文精神。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读者去探寻古人的智慧与足迹。

那么,古代史传文学究竟有哪些特点?我们又该如何去鉴赏它呢?古代史传文学的特点,首先体现在其真实性与历史性上。

它往往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蓝本,力求真实地记录和反映过去的种种。

例如《史记》,司马迁在撰写时,广泛搜集资料,进行了严谨的考证和梳理,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了后人了解秦汉历史的重要依据。

这种真实性并非绝对的、毫无偏差的,而是在尊重历史大框架的基础上,通过作者的选择和加工,展现出历史的风貌和发展脉络。

其次,古代史传文学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

作者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精彩的对话以及对人物行为的刻画,使得历史人物跃然纸上,仿佛就在我们眼前。

《左传》中的郑庄公,其心思缜密、老谋深算的形象通过“郑伯克段于鄢”这一事件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史记》中的项羽,其勇猛无畏、刚愎自用的性格特点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再者,古代史传文学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它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简单记录,更反映了作者对社会、人生、道德等方面的思考和见解。

孔子修订的《春秋》,就以微言大义著称,通过简单的字句表达了对善恶、是非的评判。

另外,古代史传文学在语言表达上也颇具特色。

简练而准确的文字,往往能够传达出丰富的信息和情感。

《战国策》中的言辞,犀利而富有说服力,展现了纵横家们的巧舌如簧。

那么,我们该如何鉴赏古代史传文学呢?首先,要了解历史背景。

只有对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史传文学所描述的事件和人物。

比如读《三国志》,如果不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和各方势力的角逐,就难以真正理解那些英雄人物的决策和行为。

其次,要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关注作者是如何通过各种手法塑造人物的,思考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以及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同时,也要将人物置于历史背景中,从更宏观的角度去审视他们的价值和意义。

史传文学的体例和时间

史传文学的体例和时间

史传文学的体例和时间
节点,典故历史及人物介绍等。

史传文学的体例通常是借助典故,以特定的事件或人物为引,结合政治、历史、宗教等方面的客观事实,通过笔法生动,描述某事件从发
生直到近代发展史实的历史过程。

典故历史介绍包括典故的发生地点、发生的时间,以及事件的发生、发展历程、关联人物以及事件的影响等。

史传文学通常把这些发生的事件,按照特定的时间节点来描述,
来表达某一段历史上发生的真实情况。

至于人物介绍,史传文学通常会着重介绍某一事件中颇有影响力的人物。

历史中每个人物的形象都是其活动的结果,例如历史头衔、官职、成就等,所以史传文学也会把这些事实纳入人物介绍,从而更好地完
善与诠释历史事件。

古代史传文学的特点及其鉴赏方法

古代史传文学的特点及其鉴赏方法

古代史传文学的特点及其鉴赏方法一、以历史人物为主要内容。

古代史传文学以历史人物为主要写作对象,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展现他们的性格特点、思想观念、行为举止等方面,反映了历史人物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作用和影响。

二、注重历史真实性。

作为史学体裁的一种,古代史传文学注重历史事实的真实性。

它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解读,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使读者能够了解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具体情况。

三、内容丰富多样。

古代史传文学的内容非常丰富多样,既有直接描写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传记和编年体,也有通过小说等形式来描写历史人物的生平和历史事件的发展,还有通过诗歌、曲调等形式来表达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和赞美。

四、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古代史传文学不仅仅是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一种叙述,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和历史事件的叙述,古代史传文学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道德观念、艺术风格等方面的特点,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要正确鉴赏古代史传文学,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了解历史背景。

在阅读古代史传文学之前,应该先了解所涉及的历史时期和历史事件的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历史情境和历史人物的行为举止。

二、关注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

古代史传文学中的历史人物形象往往非常丰满和复杂,他们有着独特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情感。

在鉴赏史传文学时,应该关注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举止言谈,从中寻找人物的优点和缺点,以及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和意义。

四、欣赏文学表达的艺术之美。

古代史传文学作为文学作品,其艺术性是不可忽视的。

在鉴赏时,应该注意欣赏作品中的语言表达、形象描写、情节安排等方面的艺术之美,体会作品所展现的文学魅力和人文情怀。

总体而言,古代史传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其鉴赏需要通过了解历史背景、关注历史人物形象、审视历史事件描写,并欣赏文学表达的艺术之美。

史传文学的发展历程

史传文学的发展历程

史传文学的发展历程史传文学是一种以史实为基础,通过叙事和描写的方式,展现历史人物的生平和时代背景的文学体裁。

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传记文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古代传记文学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社会风气注重个人行为和品德修养,因此出现了一批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传记文学作品。

例如《左传》中的史官所著《公仪传》和《叔孙通传》,记录了各个时代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事迹,对后世的传记文学影响深远。

进入汉代,传记文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汉书》是西汉史学家班固所撰写的一部史传文学巨著,收录了汉朝的历史和人物传记。

班固在撰写《食货志传》和《王莽传》时采用了小说的手法,给予人物更多的想象和表达空间,使传记文学更富有艺术性。

到了唐宋时期,传记文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唐代的传记文学主要以官吏和文人为主题,如《新唐书》和《旧唐书》等。

这些著作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也逐渐发展为介绍官员的政绩和文学成就的工具。

宋代的传记文学更加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心理描写,代表作有《宋史》和苏轼的《状元日记》。

这些作品注重个性化的叙事和生动的描写,使得传记文学更加丰富多样。

明清时期,传记文学进一步壮大。

明代良渚的《明史》和朱权的《朱子文集》都是重要的传记文学作品。

清代以纪实为主的传记文学作品则更加广泛,如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和周南谷的《纪事堂读书志》等。

这些作品通过记录历史事件和人物生平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象和思想风貌。

现代史传文学则在近现代迎来了一次新的高潮。

鲁迅的《南腔北调集》和《中国小说史略》等作品,不仅记录了当时社会的历史事件,也对人物的心理和社会环境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论。

另外,马季文的《中国历代人物辞典》也开创了一种新的传记文学形式,通过对历史人物的逐一分类和介绍,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中国历史的工具。

总的来说,史传文学经历了从古代传记文学到现代史传文学的漫长发展过程,同时也兼收并蓄了文学和历史研究的成果。

在未来,史传文学将继续发展,适应时代的需求,为读者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的历史故事。

探究史传文学的叙事艺术归纳出若干特点举例说明

探究史传文学的叙事艺术归纳出若干特点举例说明

探究史传文学的叙事艺术归纳出若干特点举例说明史传文学是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题材,通过叙事的方式来展现历史的一种文学形式。

它以叙事艺术为特点,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写、分析和评价,展现出历史的动人之处。

以下是史传文学的几个特点,并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说明。

1.选择主题突出人物:史传文学通过选择历史中重要的人物作为主题,展现他们的人生经历、成就和影响。

例如《史记》中的《太史公自序》就以作者司马迁自己的人生经历为主题,生动地展现了他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

2.精彩的叙事方式:史传文学注重叙事的艺术性,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表达,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人物的生活和思想。

例如《资治通鉴》中,司马光以简洁明快的叙事方式,将历史事件串联起来,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4.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史传文学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描述,还包含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和解读。

例如《战国策》中,对于战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和外交事件进行了详尽的叙述,并通过对各个国家的策略、对抗和妥协的描述,展现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和各国之间的关系。

5.正面形象的刻画:史传文学往往对历史人物的形象进行正面塑造,高度强调其英勇、聪明和侠义等优秀品质。

例如《三国演义》中刻画的诸葛亮,不仅被描绘为智勇双全的谋士,还是一个忠诚正直、为人民着想的榜样。

史传文学以其独特的叙事艺术形式,生动地再现了历史人物的世界、他们的思想和成就,带给读者历史的情感和启迪。

通过选择主题突出人物、精彩的叙事方式、传达正面的价值观念、深入分析历史事件以及正面形象的刻画,史传文学为人们揭示了历史的真实和深度,使得读者能够在欣赏文学艺术的同时,对历史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

史传文学

史传文学

史传文学导读:中国史传文学是中国历史文学的一部分,它具有历史文学的一般特性,兼有历史科学与文学艺术二种成分。

从文学的角度看,它是以历史事件为题材,重在描写历史人物形象的文学作品;从史学的角度看,它是通过运用文学艺术的手段,借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描述,来表达一定历史观的历史著作。

中国史传文学总体的变化大致可以概括为先秦的传记萌动、两汉的古典辉煌、唐宋的史传嬗变和杂传繁荣、明清的传记趣味转向和现代传记内容形式的革新几个阶段。

我国史传文学产生的年代久远,可以追溯到历史文学的最初形态。

和世界上其它国家一样,我国也存在着一个“传说的时代”。

那时还没有产生文字,许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故事,如黄帝擒蚩尤、鲧禹治洪水、姜嫄生后稷等,都是口头方式流传的。

自从产生了文字,代代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史诗便被以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一部分还被经过改造而成为史籍的材料。

我国是一个十分重视历史典籍编写的国家,史籍丰富,起源很早,如《左传》中所说的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及失传的百国春秋,还有孔子修订的我国第一部历史典籍《春秋》。

春秋战国时期,史籍编写空前发展,产生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不朽之作。

史官或史学家在编撰这些史籍时,受到口头历史文学的影响,也不乏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他们在叙述历史事件时,注意了情节与细节的生动,在描写人物时,突出了人物言行的个性特征,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这些史籍又称之为先秦史传文学。

继承先秦史传文学传统,并有重大创新的历史文学,是《史记》。

《史记》突破了先秦史传以事为中心的编年体形式,找到了一种新的表述方式,以成熟的传记文学开辟了我国历史文学的新纪元,为中国后世文学提供了一系列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成功经验。

继《史记》之后,另一部传记文学名著是东汉班固的《汉书》,这是一部“包举一代”的纪传体断代史,以详赡的资料展现了西汉广阔的社会生活与各种人物的精神风貌。

其文学性在总体上不及《史记》,但一些人物传记中的历史事件也描述得绘声绘色,历史人物刻画得也栩栩如生,如晁错、李陵、苏武等人的传记,人物形象鲜明而传神,其艺术性并不比《史记》人物传记逊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述中国小说的发展与史传文学的关系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有文言和白话两大系统,二者和史传文学都有很紧密的关系。

最早用“小说家”这个名词去收录古代书籍的《汉书艺文志》是把它视作为子部的,称为《诸子略》,但所收书籍的性质,照鲁迅的说法,则介乎子部、史部之间,即《史略》所谓的“托人者似子而浅薄,记事者近史而悠缪”。

其后史家及目录学家将小说家的范围不断扩大,把很多原属史部的作品转入小说家,也有一些原属小说的作品归到史部去,例如同样是杂史杂传的东西,《燕丹子》多入“小说”类,而《吴越春秋》则入于“史部”。

此外,文言笔记小说的创作,有一些在内容上也标榜是正史所不载,由作者加以整理收集,如葛洪的《西京杂记》和殷芸的《小说》等,所以文言系统的小说和史书关系千丝万缕,是很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白话系统的小说,或者是接近现代意义的传奇小说和史传文学的关系。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趋势,是如何由纪实的史传著作,逐渐过渡到以虚构为基础的小说创作,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到小说文体的发展,也看到史传对小说创作的巨大影响力。

首先,史传和小说的共通点是叙事。

当然二者发展到后来的性质有不同,历史讲求真实,而小说则容许而且必须虚构。

董乃斌的《中国小说的文体独立》一书中认为文学和“事”的关系有“含事、咏事、述事和演事”四个阶段,大概历史只是述事,小说戏剧则可以称之为“演事”。

第二,中国历史著作中的主体“正史”有编年体和纪传体两大系统,史书的这种结构,对后来的小说创作有很多影响。

尤其是史书主流的纪传体,它以人物为中心的写法,对后来小说至少有两点影响,一是合乎现代小说以写人为主,小说必须创作出令人难忘人物形象的要求,例如唐传奇很多便类似个人的传记。

二是在结构上,很多长篇小说的总体结构是一个个人物的遭遇的联结,人物之间的关系不是很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似乎是分别给人物写传一样,最有代表性的是《水浒传》和《儒林外史》等。

这种结构方式,有自由灵活的优点,也有松散零碎的缺点。

第三,是史传的叙事方式,多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观点的方法,这一点也为中国古典小说所继承。

所谓全知的观点,简单说就是作者是无所不在、无所不知的上帝,对于人物内心和绝不可能为外人所知的隐秘,他可能—一告诉读者。

著名的例子是《左传》宣公二年鉏麑不忍下手刺杀忠臣赵盾,回来后自杀前的一段心理活动,这种自言自语或心理描写,从写历史的角度看当然是不必要的,但它却有“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惴以摩,庶几入情合理”(钱锺书《管锥编》语)的好处,而这种写法,正是后世小说戏剧所仿效的地方。

第四,是写作精神方面,中国历史上的几部巨著对后世小说有极大的影响。

例如《春秋》的微言大义,意思就是把自己观点隐藏起来,让事实自己来说话,对事件和人物的褒贬由读者自己去体会。

中国古典小说中当然不乏有作者跑出台前,向读者指指点点,对事件人物直接评论的地方,但好的作品,作者隐退在情节背后,让小说中的人物的言行来启示读者。

《红楼梦》主题的论争,读者对小说中人物的爱憎不同,可以说,都是得力于这种隐藏个人观点的手法结果。

又如《史记》的创作,司马迁一再表示自己是“发愤”著书,自己是“心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的情况下写出这种巨著的,后来的金圣叹把《水浒》这些小说也看作是发愤之下的创作,可见《史记》对后世文学家在精神上的感召力量有多大!明清两朝小说评论家最爱把小说和历史著作比附,金圣叹说“《水浒传》方法,都从《史记》出来。

”毛宗岗说:“《三国》叙事之佳,直与《史记》仿佛。

”张竹坡说:“《金瓶梅》是一部史记”,而戚蓼生评《红楼梦》的写法,认为:“其殆稗官野史中之盲左、腐迁乎?”可见史传对中国古典小说的深远影响。

我国先秦两汉产生的史传著作,主要有《国语》、《战国策》、《春秋》、《左传》、《史记》和《汉书》等,它们上承神话,下启小说,是我国叙事文学的艺术宝库。

其中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不仅是史传文学的集大成者,更是中国叙事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从神话到史传再到小说,是中国叙事文学的一条独特的发展路线。

史传积累了丰富的叙事经验,孕育了小说的产生,尤其是在唐代小说作为叙事文学自成一体后,在它漫长的成长途程中仍然师从史传,从史传中吸取丰富的营养。

因此,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必然要顾及其与史传的密切关系,特别是史传对古代小说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史传本身存在着极其丰富的小说因素,本文着重从结构方式、叙事方式和修辞传统三个方面来论析史传对中国古代小说所产生的内在而深刻的影响。

一我国古代小说大多采用史传的叙事结构方式。

史传结构方式有编年体和纪传体两种类型。

《春秋》、《左传》是编年体,按时间顺序记叙历史大事,优点是对历史宏观变化可以作连贯的记叙,但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人物或事件却不能作连贯的完整的记叙。

而《史记》所确立的纪传体,则对于历史人物的生平以及以人物为中心的事件可以作连贯而又完整的记叙,可以对某些重大的历史场面进行从容不迫的绘声绘色的描写,因而能够局部地再现历史场景。

纪传体对于后世小说的影响尤为深刻。

唐代传奇小说和清代的《聊斋志异》等文言短篇小说在结构方式上,就明显地受到了纪传体的影响。

《史记》中的作品,大多是以人物的名字作题目,故事亦围绕该人物的生平事迹展开,前文叙述故事,后面再直接发表一段议论。

对比一下唐代传奇小说的传类作品,几乎也都是这个路数,开篇即介绍主人公姓名、籍贯、家世、时代等,篇末则交代主人公的结局,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有结局,主要人物都有交代。

如《霍小玉传》、《柳毅传》、《谢小娥传》、《任氏传》、《李娃传》等,都是围绕着题名人物的生平经历展开,历叙其一生的起落、命运归宿,甚至包括后嗣情况,宛如纪传体。

这是《史记》中《刺客列传》、《田单列传》等那种比较典型的小说结构的发展。

陈磊在《略谈〈史记〉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一文中认为:“在志怪小说的代表作《搜神记》的《紫玉》、《三王墓》、《李雪》、《干将莫邪》已显‘纪传体’的端倪,到了唐代传奇,纪传体特征就非常明显了,虽然每篇的格式不尽完全一样,但大体如此,几乎成了传奇的固定格套:开始简单地交代人物的姓氏、家庭状况,次叙故事本末,而故事也只是这个人物一生中有代表性的活动内容,结尾是交代人物的结局或者评赞。

有的反复强调材料的来源,以示其真实可靠。

这同《史记》的本纪、世家、列传的写法,在形式上雷同。

……从传奇、笔记小说的体制上看,与纪传体是一脉相承的,历经几个朝代都不衰竭,到了清代还出现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形成了中国文言短篇小说又一高峰,显示了它的生命力。

这些事实说明,《史记》中的传记,在体制上它为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出现作了充分准备,奠定了基础。

直言之,中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的形式是发端于纪传体的《史记》。

”(转引自《史传文学与古典小说关系研究综述》,《文史知识》1993年第5期)史传的编年体和纪传体结构方式,也为明清长篇小说结构类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总体结构上采用编年体的小说如《三国演义》、《金瓶梅》和《红楼梦》等,这些小说严格按时间顺序结构。

《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且不论,即以写世情人情的《金瓶梅》和《红楼梦》而论,他们的情节可以排列出一张大事年表,现今已有“金瓶梅系年”、“红楼梦年表”之类的研究专著发表。

但是小说并不完全搬用编年体,他们在总体编年的框架中,又吸收了纪传体结构的优点,局部采用列传的写法。

例如《三国演义》写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作者为了使情节一气贯通,叙事的焦点始终汇聚在关羽身上,在关羽过五关同时发生的其他事情都按下不表,等到关羽过了五关,故事告一段落后再来倒叙那同时发生的其他事情。

在这局部章回中,作者采用了纪传体结构方式。

在总体结构上采用纪传体的小说《水浒传》和《儒林外史》等等。

《水浒传》的前七十回基本上是纪传体结构,作者似乎是分别给人物写传,其排列顺序是:鲁智深——林冲——杨志——晁盖——宋江——武松——等等,梁山聚义、三打祝家庄以后按编年体,但局部仍采用纪传体结构。

《水浒传》这部小说,尤其是前大部分,理不出一张大事年表来。

《儒林外史》可以看作是一部儒林列传,列传顺序是:周进——范进——严监生严贡生——蘧公孙——匡超人——杜少卿等等,其结构比《水浒传》更松散,以上各个人物之间或者根本没有关系,或者只有极其薄弱的联系,我们也无法给《儒林外史》编年。

古代小说结构方式继承史传而又有发展创造这一方面,明清小说评论家们早有认识。

清毛宗岗在评论《三国演义》时说:“《三国》叙事之佳,直与《史记》仿佛,而其叙事之难,则有倍难于《史记》者。

《史记》各国分出、各人分载,于是有本纪、世家、列传之别。

今《三国》则不然,殆合本纪、世家、列传总成一篇。

分则文短而易工,合则文长而难好也。

……后人合《左传》、《国语》而为《列国志》,因国事多烦,其段落处,到底不能贯串。

今《三国演义》,自首至尾读之无一处可断其出,又在《列国志》之上。

”(《读三国志法》)二小说的叙事模式是叙事者与故事之间关系的类型。

史传创制的叙事方式为古代小说提供了基本的叙事模式。

史传的叙事,唐代刘知几曾将它分为四体:“有直记才行者,有唯书其事迹者,有因言语而可知者,有假赞论而自见者”(《史通》卷六《叙事》)。

这四体用现代的话来表示,就是:一、描述才行,二、记叙事迹,三、记录言语,四、作者议论。

刘知几所归纳的这四体,包含着描写、叙述、人物对话和作者议论等小说叙事成分。

按西方小说理论分析,我国古代史传的叙事方式基本上多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客观叙述。

所谓全知视角,简而言之就是作者充当一个无所不在、无所不知的上帝式的角色,对于故事中人物的绝不可能为外人所知的隐秘也了如指掌。

对于史传的这一叙事特点,钱钟书先生有一评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介之推与母偕逃前之问答,宣公二年金且麂自杀前之慨叹,都是“生无旁证、死无对证”的场面,外人不得知晓,左氏如果不是悬想虚拟,所据何来?(《管锥编》第一册《左传正义•一、杜预序》)这样采取全知视角进行叙述的例子在史传中屡见不鲜,钱钟书先生指出后世小说家代述角色的隐衷即习用此法,揭示了小说在叙事方式上与史传的某种关联:“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

’即亡。

”按《田儋列传》:“高帝闻之,乃大惊:‘以田横之客皆贤,吾闻其余向五百人在海中。

’使使召之。

”一忖度,一惊思,迳以“吾”、“我”字述意中事。

《萧相国世家》:“乃益封何二千户,以帝尝繇咸阳,‘何送我独赢,奉钱二也’”亦如闻其心口自语。

……后世小说家代述角色之隐衷,即传角色之心声,习用此法,蔚为巨观。

如《水浒传》第四三回:“李逵见了这块大银,心中忖道:‘铁牛留下银子,背娘去那里藏身了?必是梁山泊有人和他来。

我若赶去,倒使他坏了性命’”;《红楼梦》第三回:“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所以才问我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