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合集下载

地铁车站外部空间景观美学设计研究

地铁车站外部空间景观美学设计研究
公 共 艺 术 、 公 共 设 施 、 环 境 小 品 、 植 物 配 置
1 地 铁 车 站 外 部 空 间 景 观 美 学 设 计 的
重 要 性
我 国 内地 城 市 地 铁 建 设 正 处 在 发 展 阶 段 ,车 站 设计 成 为 焦 点 , 不 论 是 其 建 筑 形 式 ,还 是 出入 口 的位 置及 其连 接 的 外部 空 间 都 会 对周 围 环境 产 生影 响 ,因此 正确 处理 车 站 设计 与城 市景 观 的 关系 、创 造 出独 具 魅力 的城市 地 标 及高 品质 的车 站外 部 空 间显得 极
rl ef ectt he aes h i ali si he en i t et qu i e t v r c t n onm en . hi r ear akng t e m or ucc sul ai an K t T s es ch i t i h s es es f w T aoh i ng f am pl asCh n sdes he su or ex e i a’ i t gn
随着 城 市 的快 关注 ,成 为城 市
中供 人 出行 活 动 重要 的 交通 方 式之 ~ ,越 来 越 多 的城 市 开始 建 设并 拥 有 地铁 。地 铁 车 站 作 为 地 下轨 道 交通 系统 与 城 市外 部 空 间连 接 的重 要节 点 ,多 与公 园、 广 场、 绿地 、街 道 等 结 合 设计 ,这 些 车 站外部 空间 不仅 是 城市 交 通枢 纽、 集散 中心 ,其人 性 化 、个 性 化 、 体 现景 观 美 学 的设计 也 成 为高 品 质公 共环 境 的 标志 ,作 为城 市景 观 的 一部 分越 来 越 为人
阮 如 舫 赵 晟 字
R an R f g u u an Z ao S en y h h g u

城际轨道交通工程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青岛市轨道交通11号线为例

城际轨道交通工程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青岛市轨道交通11号线为例

建筑规划与设计D0l:10.16767/ki.10-1213/tu.2020.12.032城际轨道交通工程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青岛市轨道交通11号线为例马德兴青岛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摘要:轨道交通具有的便提、高效、环保等特点,使其成为城区内外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

结合沿线环境特色打造的线性景观成为出行过程中观赏的重点,同时也成为塑造城市形象的名片。

青岛市轨道交通11号线以打造优美风景线为目标,通过对全线区间及站点景观统一设计,通过不同的措施及手段将其打造为极具生态、文化、和谐、魅力的景观线,进一步优化了居民出行环境,提升了城市形象,增强了城市综合力。

关键词:城际轨道交通;景观规划;生态和谐;多元文化1引言城市轨道交通极大便利了居民的出行,但同时由于其大体 量、连续封闭的空间形态,不可避免对沿线环境产生噪声、遮阳 等不利影响。

然而,因其线形特点,高架轨道能形成景观廊道,具有巨大的景观价值和开发潜力,能为所处的城市增添亮丽的 景色w。

本文主要以青岛市高架轨道交通丨丨号线为例,总结分 析项目成果,梳理其特点及创新点,以期为相关项目研究提供 借鉴。

2项目概况青岛市轨道交通11号线位于青岛市崂山区和即墨区境内,线路起点为崂山区苗岭路和深圳路交口处,沿苗岭路、滨海公 路、大田路、皋虞河向北,终点为鳌山湾,全长58.35km。

景观规 划设计范围崂山区段为辽阳东路至区界,长约20km,总面积约 36万平方米,其中市政段约9.5km,面积约20万平方米,农林段 约10.5km,面积约16万平方米。

即墨蓝色硅谷段范围为区界至 鳌山湾站,全长约28km,绿化带宽度11m,总面积约30.8万平 方米。

3规划设计理念生态和谐的魅力路线,青岛速度的活力典范。

本设计将轨 道交通沿线打造为兼具交通衔接、外围疏散、生态共融的城市风 景线,坚持生态、绿色、简约、共融的设计理念,结合山、海、林、田、城,密切串联高端金融、科研教育、会议展览、休闲度假、生态 宜居、特色农业等多种业态布局,将其打造为风景靓丽、景观突 出、空间开放、文化传承、体验多样的景观轴线。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空间布局模式探析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空间布局模式探析

Value Engineering0引言轨道交通作为解决大都市交通问题,引导城市人口及功能疏散的重要工具,已经成为我国各大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

伴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延伸,轨道交通沿线站点的价值也日益突显。

城市轨道交通在“十四五”期间将从“建设为主”向“运营、经营并举”转换[2],如何通过科学规划轨道交通站点空间布局,实现城市轨道交通进入运营转换期的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重要研究课题。

国内外学者对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开展了不同层面的研究。

国内研究多集中于空间整合开发[3]、土地利用布局[4]、站点周边业态环境[5]、公共空间设计[6]以及地下空间开发[7]等,同时也有学者结合TOD 、SID 等模式理念[8]探求站点的规划布局之路。

而国外学者目前对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衔接设施规模[9]、规划布局[10]以及衔接空间设计[11]等方面,较国内而言更综合而细微[12]。

本文通过总结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空间功能,对站点功能及特点进行分析,并梳理了当前3种主要的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空间布局模式,对各模式的优劣特点和适用条件开展分析,以期深入探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存在的瓶颈问题。

1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空间功能及特点分析1.1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空间功能分析空间是人们活动的载体,所配备相应的功能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而轨道交通站点在城市公共空间两大重要功能是交通换乘和休闲,分别与站点换乘活动和居民休闲游憩活动息息相关。

围绕轨道交通站点规划建设的空间功能主要有城市综合交通功能、商业功能、市政公建功能、改善城市环境及防灾功能等[13],在此基础上本文总结3种空间功能如下。

1.1.1空间集散功能轨道交通站点的集散功能主要体现在人群和车辆的分流以及通勤与漫游人流的集散。

将轨道交通站点与城市道路相连接,通过人车分流与人群集散,高效提升城市运行效率。

空中型的高线花园,从空中直接联结城市和轨道交通站点,充分利用立体城市空间使行人避免车辆干扰。

北京地铁13号线车站周边公共空间的环境改善

北京地铁13号线车站周边公共空间的环境改善
此类地区公共空间内社会场 所的性质主 要同周 边 建筑开发休闲、信息 配套 服务 有关, 如居 住区 广场、庭 院、报刊亭、沿 街商 贩聚 集区。 从总体 上看, 这些 场 所 对公共空间 环境 的影响 还是 相对 积极 的。同 时, 还 可 通过各类的城 市设 计措 施, 提 高其 开放 性、便 捷性、舒 适性, 为车站周边的环境改善做出相应的决策与调整。
13 号线穿 越了北京 5 个行政 区, 沿途 的土地 使用 布局与分布状态各不相同。根据上面对 车站地区 性质 的划分标准与相关考察, 我 们认为 13号 线车站地 区具 备处于城市各种类 型区 域的 条件, 具有 一定 的典 型性 和代表性 (见表 1) 。
收稿日期: 2006- 05- 10 修回日期: 2006- 11- 14 作者简介: 郭春, 男, 硕士, 从事公共建筑设计研究, s he ns hu ib e ian@
以公共中心 型为 例, 我 们从 影响 公共 空间 环境 的 三个主要因素 (即交 通环境、步行 环境和 社会 场所 ) 出 发, 归纳、分析其公共空间的特征。
交通建设是此类地区公共 空间建设 的重点。各 类 换乘设施、指示 设施 的设 计、分 布, 同 样是 影响 其公 共 空间环境的重要因素。另外, 由于 公共建 筑集中, 还 有 必要关注各类场所的出入口环 境及其对公 共空间环 境 的影响。
13号线的 车站 大 部分 位 于主 要 道路 的 交叉 口 上 (如图 1所示 ) , 这对 于吸引 客流 和方便 换乘是 具有 积 极作用的。但是, 这种 模式 无疑 也会 增加 道路 节点 周
图 1 地铁 13号线车站与道路关系示意图
3 2 环境硬件问题 换乘节点的环境 和街 道步 行环 境是 13 号 线沿 途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综合体开发建设方案》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综合体开发建设方案》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综合体开发建设方案》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综合体是指将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土地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开发建设多功能、综合性的城市交通枢纽。

这种综合体的建设旨在提供便捷的出行方式,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并为城市居民提供丰富多样的商业、文化、休闲等服务。

为什么需要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综合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的增长,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

传统的交通方式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交通方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然而,单纯的交通功能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对于交通枢纽的要求不仅仅是一个出行的场所,而是一个集交通、商业、文化、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空间。

因此,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综合体应运而生。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综合体的功能与特点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综合体的建设需要充分考虑人们的出行需求,注重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功能。

在传统的交通功能之外,它还应提供商业购物、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等多种服务,满足人们在出行过程中所需的各种需求。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综合体的建设应注重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减少对土地资源的浪费,增加绿地、景观等公共空间,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综合体建设的关键要素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综合体的建设需要考虑多个关键要素,以下几个方面尤为重要:1.土地资源整合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综合体的建设需要合理利用周边土地资源,确保整个综合体的功能完备。

通过与开发商、地产公司等合作,协调土地使用权,优化空间布局,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

2.设计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综合体的设计规划需要考虑交通便捷性、空间利用效率和环境友好性。

合理规划站点出入口、商业空间、休闲区域等功能区,确保交通流线顺畅,用户便利。

3.合作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综合体的建设需要跨部门、跨行业的合作。

除了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协调之外,还需要与轨道交通公司、开发商、商家等各方进行紧密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轨道交通综合设计中的生态保护与景观设计

轨道交通综合设计中的生态保护与景观设计

轨道交通综合设计中的生态保护与景观设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轨道交通系统在现代城市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规划和设计轨道交通系统时,除了考虑交通运输的效率和便利性外,生态保护与景观设计也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

本文将探讨在轨道交通综合设计过程中,如何充分考虑生态保护与景观设计,以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舒适体验。

首先,生态保护在轨道交通综合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空间的局限,轨道交通系统通常需要通过绿地、河流或其他自然生态系统来进行线路布局。

因此,保护和恢复这些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至关重要。

在轨道交通系统规划和设计过程中,生态保护应该作为首要考虑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应进行详尽的生态环境调查和评估,以确定轨道交通系统对周围生态系统的影响。

通过科学的评估,可以了解到底有哪些生态系统受到威胁,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例如,如果轨道交通线路经过一片湿地,那么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减少对湿地的破坏,保护湿地植被和动物栖息地。

其次,应采取一系列的生态修复和保护措施,以减轻轨道交通系统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例如,设计师可以采用生物工程技术来恢复和加强河流岸线的生态系统功能,以降低洪水风险并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

同时,应采取措施减少噪音和废气排放,以减少对周围居民和生态环境的危害。

第三,生态保护与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相结合,以创造更美观和绿色的城市环境。

在轨道交通沿线,可以通过种植适宜的绿色植物来改善空气质量和视觉效果。

此外,设计师还可以选择使用环保材料和技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并提供更好的生态系统服务。

除了生态保护,景观设计也是轨道交通综合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景观设计旨在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并营造令人愉悦的乘车体验。

以下几个方面需要特别关注。

首先,景观设计应让城市居民感受到舒适与美感。

在轨道交通系统的设计中,可以融入自然元素、艺术装置、雕塑等景观要素,营造一个宜人的城市空间。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设施空间规划设计导则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设施空间规划设计导则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设施空间规划设计导则一、前言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已成为现代城市快速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轨道交通站点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周边地区的设施规划和设计对提升城市交通服务质量,改善居民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设施空间规划设计的研究和分析,制定出一套实用可行的导则,以指导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设施的发展和建设。

二、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设施规划原则1.便利性原则: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设施应以提高人们的出行便利和增加居民生活服务功能为出发点,合理布局公共交通设施、商业服务设施、医疗设施、文化设施等,使人们的出行更加便捷。

2.公共空间原则: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设施规划应以打造公共空间为目标,注重创造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环境,提供休闲娱乐、集会交流的场所,促进社区文化建设和社交活动的开展。

3.综合配套原则: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设施规划应注重配套设施的综合性和完整性,包括住宅区、商业区、办公区、公共设施等,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配套服务体系,满足不同人群、不同需求的需求。

4.景观环境原则: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设施规划应注重环境美化和景观塑造,通过绿化、广场、雕塑等手段打造美丽宜人、人文自然相融合的景观空间,提升区域形象和居民居住环境质量。

三、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设施空间规划设计要素1.交通设施规划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的交通设施规划应考虑站点出入口、步行道路、自行车道、交通广场等,通过合理布局和设计,确保交通便利性和安全性。

2.商业服务设施规划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的商业服务设施规划应考虑商业中心、购物中心、超市、餐饮等,以满足居民的日常购物和生活需求。

3.医疗设施规划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的医疗设施规划应考虑医院、诊所、药房等,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

4.教育设施规划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的教育设施规划应考虑幼儿园、小学、中学等,在保证居民教育需求的同时,也可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TOD_模式下公共交通站点区域景观一体化研究——以国际经验与成都实践为例

TOD_模式下公共交通站点区域景观一体化研究——以国际经验与成都实践为例

论。

同时,TOD 模式可以实现交通与城市的有机发展、功能融合,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配合土地混合使用和设计宜人的步行环境,创造出舒适、宜居、绿色生态的就业和居住空间。

在TOD 模式的应用与研究上,美国是最早探索TOD 理论并将其应用于本国实践的国家。

此外,日本、瑞典、卡塔尔,以及中国香港、北京、深圳等城市在轨道交通引导城市发展方面也取得了实践成就。

成都市是四川省省会,也是我国西部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肩负着重要的城市职能。

成都市轨道交通呈圈层式铺设,市中心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向心力,能够辐射整个四川省乃至西南部分地区,由此也产生了高昂的地价,大部分市民在市中心工作,但选择居住在地价低廉的市郊,由此带来了严重的交通问题,潮汐交通现象明显。

为了疏解市中心城区的人口和功能,并引导城市空间可持续增长,在城市交通问题显著、大城市病亟待解决的需求之下,成都迎来了轨道交通发展的黄金时期 [1]。

到2020年,成都计划启动14个轨道交通场站综合开发TOD 示范项目,加快构建16个城市级站点、45个片区级站点、125个组团级站点、528个一般站点的四级综合开发体系[2]。

本文旨在通过探索各国在TOD 理论发展过程中对站点区域景观系统的建设,同时阐述成都在建设公共交通站点区域时绿色、生态的景观策略,以期为其他城市建设站点区域景观空间提供借鉴,更好地为行人提供高品质的景观空间,营造绿色舒适的环境。

2 TOD 模式基本概念与景观一体化TOD 即指“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

其中的摘要 为缓解交通拥挤和城市无序蔓延等大城市病,TOD 模式应运而生并得到广泛运用。

然而,当前很多城市只重视TOD 的高强度开发,缺乏对公共交通站点区域景观空间的建设,忽略行人的体验感,无法提供高质量的公共绿色服务。

梳理日本、美国、瑞典和卡塔尔等国家在TOD 公共交通站点区域的景观空间建设经验,并阐述成都在建设TOD 站点区域的景观一体化策略,以期为其他城市建设轨道交通站点时实现景观一体化提供经验借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摘要: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下,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相对距离越来越短,这就要求城市间的交通建设的不断发展、完善。

现阶段,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不断的发展,但其车站的公共空间设计仍旧存在一定的问题,以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角度来看,现阶段最突出的莫过于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设计并不符合美学要求。

在城市设计中,轨道交通的公共空间设计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它是展示一个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反映城市特点的重要标准。

关键词:轨道交通环境艺术公共空间设计城市文明车站在城市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的建筑设计、公共空间设计,都是展示城市精神面貌的重要标准。

在地铁站人流最为集中地区,旁边往往分布着商业区、办公区、娱乐区还有住宅区等。

众所周知,交通发达区域,对于经济发展都是有着重要的作用,地铁发展更加是一个城市文明的象征。

所以,地铁车站的公共空间设计是整个城市建设发展文明程度的重要衡量标准。

1 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
1.1 主要建筑物
轨道交通车站主体的建筑物应该由车站的人行通道出入口、风亭等组成。

轨道交通车站主体出入口的建筑设计必须要具有独特的辨识
度,并且必须满足城市建筑设计美学标准,在繁华市区建设中,能够和谐融入城市设计风格,又能够在建筑群中标新立异,被人们的视线一眼捕捉到。

如苏州火车站主体建筑,设计者用几何线条和粉墙黛瓦诠释了苏州的历史沉淀与快速发展,是对苏州古典文化的一种呼应,甚至是某种形式上的延续和传承;天津西站老站房,建筑风格为德式新古典主义,在19世纪初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交通运输作用,因天津西站的改扩建工程而作为红桥区的百年标志性建筑被永久保护;天津滨海于家堡高铁站主体建筑,为本人参与过的车站项目,其建筑形式为贝壳流线型,因天津原来是海,尤以滨海新区为例,地下至今仍可以找到鲸、海豚等海生动物遗骸和种类繁多的贝壳,贝壳也曾作为货币被广泛使用,象征着繁荣。

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贝壳”代表了天津的过去,也愿景着天津的未来。

1.2 客流量集散
轨道交通的车站设置必须要充分考虑到人流的散集,还有其他路面交通的相互接轨,真正达到方便人群的换乘需求。

轨道交通地面公共空间必须要有利于人群还有车辆的疏散集中,所以,轨道交通车站在进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留出一定面积的交通集散分布区域。

要对客流量分布还有流动方向进行客观的分析,通过分析研究合理的规划出空间布局,用以分散还有引导人群,对车流、人流的流动方向起到良好的指引作用,规范轨道交通的客流车辆集散分布。

除了预留地面空间用以疏散人群外,必要的导向标示也起到了快速、直接、疏导的作用,避
免乘客滞留在站台内引起堵塞。

在紧急情况下,导向标示可以引导人们迅速离开危险区域或站台。

1.3 公共小品设计以及相应的服务设施
轨道交通车站公共空间设计是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小品的设计不仅仅应该美观,更加应该注重人文关怀,公共小品的设计最终都是为了服务人群,为车站候车或者出站乘客提供方便。

虽然公共设施小品设计在整个轨道交通公共空间中所占比重很小,但是独特、新颖、便民的小品设计绝对可以为整个轨道交通公共空间设计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轨道交通作为承载城市动脉的主要载体之一,既要快速、合理的疏散人群,又要为来往乘客及候车人群提供必要的休息场所及空间,适当的放置座椅等是必不可少的。

1.4 软质景观资源
轨道交通车站公共空间的软质景观资源包括水景跟绿植。

绿色植物的造型风格、种植方式还有绿色植物品种选择以及水景的设计等等,都是体现轨道交通公共空间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

在轨道交通车站公共空间设计中,必须实际的结合人群的特点以及他们的观赏角度进行精心设计,使这些软质景观的观赏价值得以体现,增加观赏映像。

同时软景也可作为“安全防护”出现在轨道交通车站的公共空间中,如通风口、新风井、变电箱等特殊位置。

2 轨道交通车站公共空间设计
2.1 轨道交通车站景观设计要与车站功能配套
以某地地铁线路一号线为例,在一号线开始正式运营之后,某站点附近的交通系统逐步完善,该站的人流量不断的增大,交通设施日益增多,在一些特殊的节假日,这里人流还有车流汇聚集中,使得道路交通压力不断增大。

因为这一站点是连接附近区域的重要交通枢纽,为了减轻这种道路交通压力,相关部门决定对其附近的交通辅助设施进行修建,并且新建了客运站,包括站前绿化广场,公交总站,出租车停靠站点、过街天桥等等,并且加设各种公共设施小品用以分散人流。

这些设施投入使用之后,大大减轻了客运站的交通压力,使客运站人流迅速与轻轨一号线完成换乘,很好的改善了附近地区人流车流混杂的情况。

由此可见,轨道交通公共空间设计必须要与配套的换乘设施相结合,以达到方便市民的最终目的。

2.2 设计必须以人为本
轨道交通的建成对城市居民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人们在选择居住位置,还有出行、购物、工作、约会等,都会考虑到轨道交通的位置,人们会重新估算这些区域位置,这样就带动了轨道交通所经区域的经济发展。

同时轨道交通覆盖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不断的更新人们对区域发展的认识,影响着资源重新配置规划,改善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轨道交通车站独特的公共空间规划也必定会随着轨道交通的不断
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

对于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设计来说,能够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符合人类美学标准才是轨道交通公共空间设计的根本。

2.3 轨道交通的公共空间设计发展原则
轨道交通公共空间设计必须要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设计规划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并且要与城市建筑的总体规划相符合。

轨道交通车站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公共空间,在进行轨道交通公共空间设计的时候,应该要进行充分的规划,在进行轨道交通公共空间设计的时候,必须要充分的考虑车站人流的流动方向,还有高峰时段的人流疏通、未来区域发展、轨道交通公共空间后期的维护等等,这样形成一个完整的可持续发展的公共空间体系。

2.4 轨道交通车站公共空间整体系统性原则设计
从轨道交通车站公共空间的设计角度来看,轨道交通的站点还有相关的规划设计都是整个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设计项目都必须要遵循一定的设计标准,每一个设计项目都必须要以如何健全城市发展为目标进行规划,从轨道交通建成后运营的时间长度来看,城市轨道交通的修建一般会耗费很长的时间,地铁站点是从线状向网状进行发展的,不同设计师在不同的年代进行地铁站的设计,如果不进行整体的分析规划,就会使得整个城市的地铁线路显得杂乱无章,毫无美感可言。

一些不一样的地铁站点,还有出入口设计都应该结合附近的区
域发展特点还有地理环境进行规划,必须要兼顾不同的地铁站点的特点进行设计,形成彼此呼应、系统化完整的轨道交通公共空间。

2.5 轨道交通车站夜间照明系统
轨道交通车站夜间照明系统的设计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必须要为站点还有附近的公共空间环境提供合适的光照,灯光必须具备一定的指引作用。

人们可以根据光照看清周围环境,避开一些障碍物。

所以轨道交通车站夜间照明系统关键是要注意光的质量还有安全设定,进出口步行道上面的光照可以相对进行强化。

具体的光照系统布置上,选择节能环保型灯泡会比普通的灯泡寿命还有节能方面优秀很多,并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

轨道交通车站夜间照明系统的另外一个内容是照明灯光的美学效果,灯光的照明必须要以塑造建筑形态为设计前提,创造一个和谐温暖的空间效果,这方面作用是对不同的区域远近导向。

3 结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都市人对于乘坐轨道交通已经不满足于舒适便捷还有安全这样的简单要求了,轨道交通车站公共空间也不仅仅只作为换乘的枢纽使用,而渐渐成为能代表城市发展水平、城市精神文明状态的重要衡量标准。

它扮演的公众角色将会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时代意义。

目前,我国在建设轨道交通的项目上都是以工程为主,并没有实行很完善的规划,对于车站公共空
间的设计并没有引起重视。

本文结合了武汉轻轨一号线的相关设计规划进行了一些分析还有总结,针对一些轨道交通设计规划方面给出了一些意见,希望能够更好的推动轨道交通车站公共空间的设计规划,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剑伟.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方法[J].铁道工程学报,2013(10):96-99,119.
[2] 陶宇龙,马文胜.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广播系统人性化设计[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3,16(12):111-115.
[3] 赵晟宇,阮如舫.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公共空间景观设计[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3,16(3):25-29.
[4] 朱效洁,高鹏,徐瑞华,等.面向客流仿真的轨道交通车站图形建模方法[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9(2):226-2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