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导学案
《论美》导学案(新部编)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论美》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说出本文的观点,初步了解培根的审美观。
2、品味美的内涵,能表达对美的理解,能以追求真正的美来指导自己的行动。
学习重点难点联系相关知识及自己的体验,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
学习过程一、导入(轻松谈话,引入课题)1、展示画作,对比谈美。
2、“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需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去发现、去用心去感受,更需要我们去理性地思考,今天让我们随着英国大哲学家培根一起来《论美》。
3、作者简介(略)二、大师论美(一)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
1、文章论了哪几种美?(颜色之美、形体之美、行为之美,美德)2、作者对于这些“美”各有怎样的看法?由此,可以看出最高层次的美是哪一种美?(“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颜色之美,是纯外在的美;形体之美,在一定程度上已体现了人的意志和主观努力的因素;优雅行为之美,体现了人的内在素养。
三者之美的不同层次的比较,充分表明内在美重于外在美。
)(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内在美重于外在美。
所以在三者中,美德最美)3、用文中的句子归纳课文的主要观点。
(二)再读课文,品味语言美。
培根的随笔,都是劝世箴言之类的短文。
“他的话常常被人家引为格言”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选取你认为最精彩的一句话做一张“美的格言卡”。
示例:格言: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赏析(推荐理由):以宝石为喻,说明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宝贵。
通过格言卡的制作,我们发现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么特点?(语言准确、精练、隽永、形象。
)二、凡人谈美(一)小组合作,编写“我们的论美格言”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对美应该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了,你能模仿作者某些句子的写法,结合自己对美的认识,写出属于你们的论美格言吗?(二)对照文中的观点,谈谈自己发现的美。
论 美

《论美》导学案年级九班级姓名学习小组课型新授课课时数一课时授课教师主备审阅授课时间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掌握生字词;2.通过反复诵读,找出文章主要观点,理清写作思路;(重点)3.品味文章语言,养成锤炼语言的意识;(难点)4.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助读资料弗朗西斯·培根(1561 -1626),是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和科学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著有《论说随笔文集》《培根论人生》等。
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学习方法朗读、讨论,阅读理解、合作探究。
导学过程学习内容个性化备课自主探究【读一读】同学们,初读课文,就是要从整体上来对课文进行把握,请带着下面这些问题采用圈点批注法开始你的阅读吧!1.结合助读资料,记忆作者重点知识,并把自己的生字、生词写在下面。
2.划出你认为最能表达文章观点的句子,说说你的理由。
3.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提示)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
你的疑惑:【品一品】同学们,学语文就是要学会品味语言,在字里行间体悟文章的情感,通过下面几个问题,你一定会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的。
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用心感悟吧!在文中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仿照示例品味语言。
(赏析内容批注在书上)例句: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赏析:用宝石打比方,说明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不仅不会有影响,而且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可贵。
方法提示:1.从字词入手,分析字词在某句或语段中的作用;2.从修辞手法入手,分析使用此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3.从论证方法入手,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4.从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对中心的作用入手;5.从引发的感受、联想入手。
合作释疑【议一议】同学们,学习文章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但相信,小组团结,定能战胜困难重重。
请在这里记录你的疑点或收获。
加油!巩固提升【写一写】找一找古诗词中的美:例如孟子的美美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周敦颐的美美在();文天祥的美美在();范仲淹的美美在();另续写两句。
论美导学案 袁娜

《论美》导学单【学习目标】1、能够快速找出文章中心论点,理清文章论述思路。
2、品味美的内涵,自己对美的理解。
【课前自学】1、走进作者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并做好笔记。
2、夯实基础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并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关习题。
3、知识准备(1)议论文常见论证方法①: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②: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③: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④: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2),《说文解字》美,甘也。
从羊从大。
美与善同意。
《现代汉语词典》1.美丽;好看。
2.使美丽。
.3.令人满意的;好。
4.<方>得意。
《辞海》1.指味、色、声、态的好。
2.指才德或品质的好。
3.善事;好事。
4.赞美;称美。
5.喜欢;称心。
6.美学的基本范畴和中心问题——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学法指导:1、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动笔。
勾画出文中你认为内涵丰富的句子。
2、以段为单位阅读,明确各段大意,与同学合作讨论,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一、(1):以一个、一个,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二、(2):并不都有其它方面的才能。
(3):通过、和行的比较,论述“最高的美”是,即。
(4):通过某些老人和的对比,进一步强调。
三(5):结论:勉励人们把与结合起来,让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课堂导学】1、作者围绕着“美”,提出了哪些观点?2、作者认为这几种没是怎样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最高层次的美是哪一种?3、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拓展延伸】读故事,悟真美1、小组共同阅读老师发个你们的故事。
边读边思考,说一说你从所读故事中悟出了怎样的美。
2、小组合作,写一段文字来阐释你的观点。
《论美》感悟生活式导学案

《论美》感悟生活式导学案安徽省庐江县长岗中学张为民教学目标:1、对应生活学习理解生字生词和含义深刻的语句。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作者的审美观,认识什么最美,认识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引导学生认识生活道理,总结生活经验,培养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
3、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经验的方法,学习杂感的写法,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4、品味生活,品味语言,学习文章的论述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3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揭示本课目标,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1分钟)1、生活中美的东西很多很多,山美,水美,人美,那么什么最美呢?山水自不必论,对于人来说,一个形貌出众的人最美,还是一个品行高尚的人最美?我们怎样追求美呢?今天,我们学习伟大的哲学家培根的文章《论美》,看他是如何认识美的。
2、本堂课的学习目标:(1分钟)具体内容见上。
二、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感悟生活。
多媒体显示下列内容。
(2分钟)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生活,注意节奏和停顿。
2、出示小黑板或多媒体展示生字生词,自学自读2分钟,对应生活再现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对照解释换一种方式表达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理解生词。
3、阅读课文,感悟生活,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课文反映的生活道理,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认识和观点,准备交流。
4、探究问题:为什么说外在美不是最美?进一步感悟生活,品味生活,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观点。
5、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经验的方法,学习写作杂感反映生活经验,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6、品味生活,品味语言,学习文章的论述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三、学生自读课文、自主感悟生活,老师巡视、督促,鼓励学生多问,培养学生勤学多问的习惯。
(10分钟)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读课文、自读注释、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感悟生活、质疑提问,老师指导答疑,准备对话交流,但关于作者或写作背景就不交流了,提供材料(材料附后)让学生自读一下就行,不要不放心学生。
《论美》教案设计

《论美》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论美》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苏格拉底的相关知识。
引导学生思考美的本质和价值。
1.2 教学内容介绍苏格拉底的时代背景和他的哲学思想。
讲解《论美》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过程。
1.3 教学方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引起学生对美的兴趣。
采用问题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美的本质。
第二章:美的定义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苏格拉底提出的“美是和谐”的观点。
引导学生思考美的标准和评价。
2.2 教学内容讲解苏格拉底在《论美》中提出的美的定义。
分析苏格拉底通过对话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美的本质的过程。
2.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美的定义。
引导学生思考美的标准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三章:美的价值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美的价值和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美的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讲解苏格拉底在《论美》中关于美的价值的论述。
分析苏格拉底如何通过对话引导学生认识到美的价值。
3.3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思考美的价值。
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经验和社会现实,探讨美的价值所在。
第四章:美的追求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如何追求美。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如何在生活中实现美的追求。
4.2 教学内容讲解苏格拉底在《论美》中关于美的追求的观点。
分析苏格拉底如何通过对话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追求美。
4.3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个人反思等方式,让学生思考如何追求美。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制定个人的美的追求计划。
第五章:课程总结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论美》的主要观点和思考。
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在课程中的学习和收获。
5.2 教学内容回顾《论美》的主要观点和论证过程。
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在课程中的学习和思考。
5.3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个人反思等方式,让学生总结自己在课程中的学习和收获。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启发。
论美 导学案

论美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培根的审美观,体味文章对美的论述,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
2.品味美的内涵,能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
知识链接: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点就是作者对某件事所持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起着统帅全文、纲举目张的作用。
论据就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包括事实材料和道理即理论材料。
;论证就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常见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喻证法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检查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吝啬..()腓.()力普摄.()取滑稽.()2、文中写了哪几种美?作者认为哪一种美最美?3、作者认为这几种美是怎样的关系?请用>来表示他们的关系。
自主学习自读课文,思考如下问题。
1、理清文章的结构2、文章的论点是什么?3、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述他的观点?请举例说明。
合作探究1、为什么说“……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2、体会语言表达的丰富内涵,谈谈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1)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2)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3)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4)因为造物主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
课堂小结拓展:同学们,纵观古今中外,你们知道有哪一些名人因为他们的精神和美德而流芳百世吗?课堂反馈1、请你在小卡片上,写上一位你认为美的老师或同学的名字,送他(她)一句精彩的赞美。
2、你希望自己是一个外形美的人还是内在美的人?为什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论美导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十二《论美》导学案学习目标1、我要学习明白得生字生词和含义深刻的语句。
2、我要通过对美的感受、熟悉和明白得,熟悉到心灵美是真正的美,并要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3、我把握议论文的大体论证方式。
学习重难点重点:一、明白得美的真正含义,形成对美的正确熟悉。
二、把握议论文的大体论证方式。
难点:一、体味文章优美的、富有哲理的语言、养成锤炼语言的适应。
二、学习杂感的写法,联系相关知识,表达自己对美的明白得。
课时安排:一课时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弗兰西斯·培根是英国哲学家和科学家。
他极力提倡"读史令人明智,读诗令人聪慧,演算令人周密,哲理令人深刻,论理学令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令人善辩。
”他推崇科学、进展科学的进步思想和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这位一生追求真理的思想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著有《新工具》、《论说随笔文集》等。
在培根看来,人是自然的主人,能够驾驭自然。
但“要命令自然,就必需服从自然”,即熟悉自然规律,把握科学知识。
正是从那个角度动身,培根提出了“知识确实是力量”的闻名论断,至今阻碍咱们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
培根名言欣赏:时刻乃是最大的革新家。
——培根友谊使欢乐倍增,悲痛锐减。
——培根真理之川从它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像萌芽一样,在一个真理之下又生一个疑问,真理疑问互为滋养。
——培根念书令人成为完善的人。
——培根人一辈子犹如道路。
最近的捷径一般是最坏的路。
——培根念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荣,给人以才华。
——培根念书补天然之不足,体会又补念书之不足。
——培根奇迹老是在不畏中闪现。
--- 培根教学进程一、自主学习一、文学常识填空。
培根,英国_________家,在文艺振兴时期的巨人中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期的人物曾被_________誉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1597年,培根发表了他的处女作《______________》。
论美(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论美》教案教学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段:八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论美》的主要内容,掌握作者对美的定义和论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的热爱和追求,提高审美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课文《论美》的主要内容及其论证方法。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美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美的认识,从而引入课文《论美》。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作者对美的定义和论述。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论证过程。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讲解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运用。
5. 实践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就某一审美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证。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美的重要性和追求美的意义。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论美》,总结作者对美的定义和论述。
2. 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运用。
3. 写一篇关于美的短文,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追求。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实践成果:评价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美的追求和表现,考查审美素养的提升。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 案例分析:运用具体的审美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的概念和论证方法。
3. 情境教学:创设丰富的审美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美、欣赏美。
4.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审美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审美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你我共享
课题
学习目标
课前预习
《论美》导学案李娟歌
1.记住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论美课型I新授课
2.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积累量,培养表达能力。
3.讨论夕卜在美与内在美的关系,懂得把美好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相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
出真正的光辉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
1.品味文章中有关“美”的论述。
2.体会形象、深刻的名言警句。
《论美》选自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论人生》一书,在这篇杂感中,培根论及人的“形
体之美” “颜色之美”和“优雅行为之美”,最后提出了
“德行美”,希望“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从而达到理想的美的境界。
培根的论说经常是断想式的,他的论述有跳跃性,但是始终围绕着“美”展开论说,
而且主旨鲜明,希望同学们在学习时能认真体会。
1.培根
弗兰西斯?培根作为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创始人,曾被马克思誉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2.有关《人生论》
《人生论》是弗兰西斯?培根留给后人的一部杰作,也是英国散文的代表作。
这部集子先后两次出版,共收入58篇短文。
探讨了包括哲学、伦理学、做官秘诀、处世之
道、治家准则、对艺术和对大自然欣赏等方
面的问题,充分显示了英国人特有的睿智、敦厚和严谨而富有想象力的审美情趣。
全书见解独到,文笔洗练,是英国随笔文体的开山之作。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吝啬()腓力普()滑稽()摄取()
2.词语解释。
【吝
啬】
【滑
稽】
【摄取】
【放荡】:
【愧
悔】:
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不用。
(言语、动作)引人发笑。
吸收(营养等);拍摄(照片或电影、电视镜头)。
放纵,
不受约束或行为不检点。
惭愧,悔恨。
3.文学常识填空。
培根,英国_____________ 家,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中被尊称为哲学史
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曾被__________________ 誉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
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1597年,培根发表了他的处女作
散文代表作《____________________ 》是英国随笔文体的
1. s e f ei j 1
3.哲学家马克思
sh e
论说随笔文集人生论开山之作
课时
一、导入
多媒体展示莫言和逮军两幅照片。
首先,从外貌上让学生比较谁更美,然 后再具体介绍两个人,让学生再判断。
师:那么,究竟什么是美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今天就让我们来共 同学习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论美》,品一品
培根所谓的美。
(打出新幻灯片) 二、作者、作品介绍(多媒体):
1.培根
弗兰西斯?培根作为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创始人,曾被马克思誉为“英 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
祖"。
2. 有关《人生论》
《人生论》是弗兰西斯?培根留给后人的一部杰作,也是英国散文的代表作。
这部集子先后两次出版,共收入 58篇短
文。
探讨了包括哲学、伦理学、做官秘 诀、处世之道、治家准则、对艺术和对大自然欣赏等方面的问题,充分显示了 英国
人特有的睿智、敦厚和严谨而富有想象力的审美情趣。
全书见解独到,文 笔洗练,是英国随笔文体的开山之作。
三、 整体感知(多媒体、音频文件)
听读课文,找出能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
明确: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四、 合作交流(学生讨论)
1、初读文章 认识“美" 提出问题:文章中围绕“美"作了哪些论述?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的关键句。
明确: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它方面的才能 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的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
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
2、再读文章 梳理“美" 提出问题:
(1) 作者论及哪几种美?这几种美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最高的美 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
的。
作者把美从低级到高级排列,颜色美、形体美、行动美、美之上者 德行美, 由外在而内在,使人一目了然。
(2) 为了论证主要观点,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明确: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弓I 用论
证。
作用略。
(3)文章最后作者给我们提出怎样的勉励和希望? 明确: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生
共同归纳答案。
3、深读课文 品味“美" 格言: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赏析(推荐理由):这里的美是指外表的美丽。
这句话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说 明没有丰富的内涵而只有表面的美丽,是不
可能长久的。
课
堂
探
究
五、课外拓展
(多媒体展示四幅图片)说说几幅图片美在何处?
(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欣赏)
六、 学以致用 话题展示: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有的人为了让自己的容貌变得更美, 花钱去美容,更有甚者,不惜千金去做整
容手术,当一回人造美女或人造美男。
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这些人的做法值吗?请以“人造美女(美男)我想对你 说”
为话题,谈谈你的看法。
七、 教师寄语: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美貌终归有年华消逝的时候,只有美德 能散发出永恒的光芒!不管容颜俊秀还是长
相平凡,只要丰富我们的修养,完 善我们的德行,只要我们善良、诚实、自信、自强,我们就可以说一一我是最 美的!
的一片绿洲。
2.发挥想象,仿照例句,另写几句,表达你对美的感受。
专注凝神的课堂就是美,一种渴求知识的美。
” 坚持不懈的努力就是美,一种执著追求的美。
”
充满欢声笑语的病房就是美,一种重觅生命力的美。
” 高扬正义的利剑的法庭就是美,一种正气浩然的美。
硕果累累的秋天就是美,一种丰裕富饶的美。
” 助人为乐的社会就
是美,一种和谐的美。
” 挥汗如雨的田地就是美,一种热爱劳动的美。
” 广阔无垠的田野就是美,一种期盼收获的美。
” 可爱活泼的孩子就是美,一种期待成长的美。
” 清洁工人说:“干干净净、空气清新的环境就是美,一种劳动的美。
” 妈妈说:“紫气东来,悠闲自在的家园就是一种美,一种追求幸福的美。
” 3.结合“晚秋 的景色是最美好的”这句拉丁谚语,谈谈对中央电视台“夕阳红”节目中“最美不过夕阳 红”含义的理解。
【明确】这里的秋天与夕阳红都象征老年。
夕阳瑰丽多姿,温馨从容,
老人尽管岁至暮年,但是,因为作风优雅,生活充实,其风采依然属人世间至善至美者。
4. 罗丹说过,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请你列举文学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分析其外表或者内心的美或丑,去证明文中作者所告诉我们的道理。
参考篇目:《巴黎圣母院》、《钢铁是怎样炼
成的》、《最后一课》。
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选取你认为最精彩的一句话做一张
示例: 美的格言卡 格言: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1.仿照例句,以“美”为话题,另造二个句子。
块面包。
美,是 爱,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是饥饿时的一 __, _________________ 。
美,是 。
【明确】如:美,是蓝天上的一朵白云。
美,是沙漠中
巩
固
训
练 例句:
老师说: “书声朗朗,
学生说: “勤奋学习,
医生说:
法官说:
说:
医生说: “生机勃勃,
法官说: “公平公正, 农民说: “麦浪滚滚, 警察说: “天下无贼, 农民说: “欣欣向荣,
农民说: “麦浪阵阵、
母亲说: “欢声脆脆、
“美的格言卡”
赏析(推荐理由):以宝石为喻,说明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会使这美好 的德行更加宝贵。
我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有几个方面处理的比较满意:选准关键知识能力点,教学目标明确,激
发学生的兴趣,运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但是也有一些不满意的地方, 如设计的问题过于 简单,使学生对美还缺乏本
质的认识,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我还须在今后的 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
格言警句:美必须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在形象上如此,在内心中更是如
此。
――法国•孟德斯鸠 沁园春•雪
顿失滔滔。
比高。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 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 大雕。
反
思
总 结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V1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