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自然之美》精品学案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第五单元:海上日出本单元的研究目标是研究生字词和词语,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领略海上日出的美妙景象,感受美的熏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海上日出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并谈谈感受。
2.介绍本课的课题:著名作家XXX先生的《海上日出》。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
1.介绍作者XXX的简介,让学生了解他的作品和成就。
2.指导学生认读生字词语,特别是“范、荷、刹”的读音。
3.指导学生写字,特别是“镶”的字形。
4.让学生动笔写一写。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想象画面。
2.让学生说说他们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
3.介绍课文的三个部分,让学生了解作者围绕海上日出所写的内容。
4.指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突出“常常”和“早起”,并总领下文。
5.出示第六自然段,让学生齐读,并引导学生感受反问句的语气,并将其转化为肯定语句。
二、改写后的文章:在本节课中,我们继续研究《海上日出》这篇文章。
首先,我们回顾了一些之前学过的词语,并指名读了课文。
然后,我们思考了为什么作者称“海上日出”是“很伟大的奇观”。
接下来,我们开始品读课文,感受这个奇观。
在默读课文的第2到5自然段时,我们找出了一些感受深刻的句子,并在旁边做了批注。
例如,“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
”我们思考了这句话中的变化,以及作者此时的心情。
我们还讨论了一些修辞手法,例如拟人,以及它们在描写中的作用。
例如,“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
”这句话中运用了拟人,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我们还仔细研究了“太阳好像负着XXX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这句话,思考了作者如何具体地描写太阳向上升的过程,并从中读出了太阳升起的过程是比较缓慢的。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1.认识“扩、刹”等3个生字,会写“扩、范”等9个字,读准多音字“荷”,会写“清静、浅蓝”等11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复述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象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欣赏文中质朴而优美的语言。
-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海上日出的图片,学生欣赏谈感受。
2.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海上日出》。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代著名作家。
他是20世纪我国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被授予“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巴金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翻译了大量的外国作品。
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
2.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认读。
重点指导“范、荷、刹”的读音。
同桌互相指读词语,再齐读。
3.指导写字:指导“镶”的字形,“镶”字右边比较复杂,两个“口”下面是“”。
4.学生动笔写一写。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想象画面。
2.说一说,刚才你的脑海中都浮现出了哪些画面?3.作者围绕“海上日出”写了哪几部分内容?第一部分(1),写“我”观看日出的时间、地点和周围环境。
第二部分(2~5),写“我”所看到的天气晴朗时和天空有云时海上日出的景象。
第2自然段:写日出前天空色彩的变化。
第3自然段:写由露出小半边脸到完全跳出海面时奇妙而壮观的景象。
第4自然段:写天空有云堆时海上日出的景象。
第5自然段:写天边有黑云时海上日出的景象。
第三部分(6),赞叹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4.指名读第1自然段,你有什么体会?(突出“常常”和“早起”。
)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中的“常常”和“早起”说明了什么?(“早起”的目的是看“日出”。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自然之道》教案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自然之道》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2)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学会分享和合作。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思考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生字词。
难点: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4. 课堂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错误。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1)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补充完善。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
5. 课堂练习:(1)学生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批改并及时反馈,为学生提供指导。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观察大自然,思考其中的规律,并与同学分享。
3. 写一篇关于课文内容的小作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生字词学习、理解课文内容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课文的基本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观察自然、思考问题的能力。
课后作业的设置,旨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
【统编】最新2020春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单元初步感知授课提要课时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典案16 海上日出【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认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会写9个词语,读准1个多音字。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读课文,在脑海里构建不同天气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了解课文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结合多媒体资源感受美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随文入境、以境促读,以情怡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感悟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观,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读课文, 了解课文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的方法。
【教学难点】抓住关键词句并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课文描写日出的精彩之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扫除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2.学习第1自然段。
【教学过程】一、创景激情,导入新课。
1.大家看过日出吗?请学生交流平时看到日出的景象。
2.小结:日出的景象壮观迷人,很多作家诗人都曾赞美过它。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作家巴金爷爷的《海上日出》。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作者简介。
设计意图:学生联系生活感受,与作者产生共鸣,便于理解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出示阅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绘日出的景象的?分别写了哪几种情况下的日出景象?1.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
2.检查预习情况:(1)出示生字词,指名朗读。
相机纠正:“一刹那间”的“刹”是翘舌音,“镶”为后鼻音。
教学多音字“荷”。
(2)学生齐读。
(3)完成填空:课文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描绘了(晴朗天气)和(有云天气)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
随答板书:晴天有云3.巴金爷爷是如何赞美海上日出的?出示句子:“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1)理解“奇观”。
(2)明确该句子是反问句,引导学生改成陈述句。
(3)质疑:“这”指什么?“伟大的奇观”指什么?连起来说。
《自然美景》教学设计-优质教案

学生交流看到这些资料和图片后自己的感受。
活动意图说明:好奇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特点。抓住这一特点,以生动的图片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入课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整体把握
教师活动2
请同学们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圈出生字。课件出示本课生字。教师投影学生书写的生字,同步指导。
2.单元(或主题)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学习本单元58个生字,其中28个生字只识不写:
2.凭借具体的词语、句子,从画面和声音展开想象,选择印象深刻的画面与同学交流,感受大自然的美:
3.了解《观潮》介绍钱塘江大潮的顺序:摘抄、积累课文中优美生动的句子: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观潮》3-4自然段,《走月亮》 第4自然段;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大多数学生都能按时的、较高质量的完成。但有极个别学生,作业不认真,书写潦草,不按时上交。家庭作业问题较多。
学生阅读方面的情况。学生阅读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缺乏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平时没有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不能很好的独立阅读课文,遇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不思考,考试时,
同时,还引导学生了解景物描写的顺序。通过找关键词来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这节课,主要在于读,在读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使学生感受不一样的美,受到情感的熏陶。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1
课前我让大家搜集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大家肯定对钱塘江大潮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钱塘江大潮吧。课件出示介绍和图片。
环节三:再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理清写作顺序
教的活动3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自然之道》教案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自然之道》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讲述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自然现象。
(2)学会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和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增强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2)懂得尊重自然规律,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自然现象及其规律。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对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现象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自然之道》。
2. 生字词卡片。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复习相关生字词。
(2)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生字词。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探讨课文中的自然现象,分享自己的观点。
(2)全班交流:邀请部分学生分享自己的探讨成果。
5. 练习巩固:(1)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课堂小测:进行课堂小测,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课文中所讲述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通过练习巩固环节,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培养学生的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和能力,增强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16.海上日出【教学内容】教科书 P64~65 内容。
【教学目标】1.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会用“不仅……连……也……”造句。
2. 理解作者运用哪些词句把日出的过程和景色生动地描述出来的。
3. 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运用哪些词句把日出的过程和景色生动地描述出来的。
【教学难点】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 导入课文。
在著名作家巴金的笔下,日出显得异样辉煌、壮观,让人印象深刻。
今天,我们就随着巴金爷爷一起去领略这奇迹般的《海上日出》。
2. 读题、审题。
(1)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2)由课题你会想到什么样的问题?二、逐段朗读,随文识字1. 指名读课文,思考每段的大意。
2. 随文找出生字词,引导学生识字,理解、应用生词。
三、初读课文,理清层次1. 自由朗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1)注意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
(2)重点强调学生容易出错的读音。
2.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描写了海上日出的哪几种景象?(写了在天气晴朗时看到的日出景象和有云时看到的日出景象。
)3. 两种日出景象你更喜欢哪一种?请大家先仔细读课文,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4. 请回忆一下哪几段写日出,首尾两段起什么作用?(第 2~5 自然段写了日出;首段总起下文,尾段总结全文。
)5. 写日出景象的段落中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先写日出前的景象,再写日出时的景象,最后写日出后的景象。
)6. 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试着说一说。
教师明确:第一部分 ( 第 1 自然段 ):写“我”观看日出的时间和在船上看日出的特殊位置。
第二部分 ( 第 2~3 自然段 ):写“我”天气晴朗时所看到的海上日出的奇观。
第三部分 ( 第 4~5 自然段 ):写白云飘浮和浓云蔽日时的日出景象。
第四部分 ( 第 6 自然段 ):用反问句赞叹海上日出是奇妙而伟大的自然景观。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单元计划及教案

第3、灵活处理本单元各版块之间的关系。
课题
海上日出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生字。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生词,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感悟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观。
教学准备
教学白板
1、直接导入
大自然之中,既有清新明丽的景色,又有十分壮观的景色。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海日出)描写了十分壮观的景象。让我们跟随作家巴金,去领略海上日出的壮观录象。(板书课题)
2、感悟作者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优美的语句。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感悟双龙洞的奇观。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字方法,积累优美的语句。
教学准备
教学白板
第二课时:
1、研读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
1.思考:作者见到些什么?
2.感悟句子: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2、了解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体会是怎么抓住景物的特点写清楚的。
3、能结合课文内容,梳理、交流按照游览的顺序和景物变化的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4、习作时能把印象深刻的景物作为重点,写出特点。
本单元的教学应整体把握教材各版块的内容,注意各板块之间的联系和整合。
第1、让学生了解“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应贯穿在整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
填写括号中的词语,体会它们的精妙之处。
3.播放“天边有黑云时的日出景象”的幻灯片,加深理解。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段落。
四、学习第6自然段
1.齐读第6自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自然之美大自然是一幅画,再好的笔墨也无法描绘它随处可见的绚丽;大自然是一首诗,再美的语言也无法说清它带给我们的乐趣;大自然是一首歌,那么再精巧的乐器也无法奏出它带给我们的喜爱。
大自然以它宽广的胸怀拥抱人类,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人类,以它伟大的智慧启迪人类,它给了我们如此美好的一切,我们怎能不感激大自然呢?阅读本单元的课文,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领略两位作家笔下不同的自然风光,感受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颂。
跟随巴金爷爷,我们将共赏海上日出,去感受旭日喷薄而出的壮美;前往浙江金华,我们将与叶圣陶同游双龙奇洞,去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大自然是人类的朋友,让我们和谐相处,创造美好的明天!本单元只有两篇课文,但习作板块与其他单元不一样,有两篇习作例文。
从写作方法来看,这些文章都按一定的顺序写清了景物的特点。
“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的重点在于让学生交流,明确游览类文章的写作顺序。
从表达的情感来看,本单元的课文都以优美的文字介绍了祖国的自然奇观,让人心生向往。
16海上日出1.会认“扩、荷、刹”等4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扩、范、努”等9个生字,正确读写“清静、扩大、范围”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正确读写字词,积累重点词语和句子。
2.感知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日出的美丽壮观图片。
导语:在大自然的景象中,有许多令人怦然心动的自然景观,既有清新明丽的,又有十分壮丽的。
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巴金,去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释题:《海上日出》是什么类型的课文?看到题目,你能想到什么?明确:写景的课文。
“日出”是太阳升起来,“海上”点明在什么地方看日出,从题目可以看出课文是写海上日出的景象的。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介绍作者及课文有关资料。
巴金(1904-2005) 著名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人。
1927年留学法国,1928年年底回国。
代表作有《家》《春》《秋》等。
1927年1月15日早晨,巴金同几位有志青年从上海黄浦江乘“昂热号”邮船赴法留学,2月20日到达巴黎,历时35天。
在漫长的旅途中,巴金常常清晨起身凭栏观看日出。
在浩瀚无垠的大海上,红日喷薄而出,光芒万丈。
面对大自然奇丽的景观,联想到国家和民族的不幸遭遇,巴金激动不已。
他将旅途所见所闻所感记了下来,寄给两个哥哥看。
后来,他把这些文稿整理成《海行杂记》,共39篇,《海上日出》是其中的第23篇。
2.大声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读错的字音。
◆读准字音:“努”读“nǔ”,不要读成“lǔ”;“荷、刹”都是多音字,在课文中分别读“hè”和“chà”;“替”读“tì”,不要读成“tī”;“仅”是前鼻音,读“jǐn”,不要读成“jǐnɡ”。
◆多音字:hè重荷 chà古刹荷刹hé荷花 shā刹车◆形近字示例:扩(扩张)——犷(粗犷)镶(镶嵌)——攘(推攘)矿(矿山)——旷(空旷)壤(土壤)——嚷(叫嚷)◆书写指导:“刹”的第六笔是点;“烂”的第四笔是点;“仅”的末笔是捺,不是点。
(2)重点词语释义。
[一刹那]极短的时间。
[重荷]过重的负荷。
[灿烂]光彩鲜明耀眼。
[奇观]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
4.学生练习书写、识记,教师巡视、纠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预设:课文是以什么为中心来写的?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征?明确:文章围绕“日出”这个中心,突出了“海上日出”之“奇”。
2.全文共6个自然段,从内容上划分,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具体说说各段落的主要内容。
◆结构梳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观看日出的时间和在船上看日出的特殊位置。
是下文描写海上日出奇观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我”所看到的海上日出的奇观。
先写日出前天空景色的变化,再写太阳冲破云霞跳出海面的奇妙而壮观的景色。
第三部分(第4~5自然段):写“我”在有云时看到的海上日出。
第4自然段写云薄时水天一色、晶光耀眼的日出景观。
第5自然段写云厚时太阳光芒不可阻挡的情景,以及太阳终于冲出重围把天地变成光亮的世界的景观。
第四部分(第6自然段):用反问句赞叹海上日出是奇妙而伟大的自然景观。
3.你能把题目与文章结尾合成一句话吗?明确:“海上日出真是很伟大的奇观!”我们可以用这句话来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随著名作家________一同观看了海上日出。
我们学得了一些新词语,尤其是掌握了两个多音字,明确了读音和字义,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
文章语句优美,如________就仿佛在我们面前活现出太阳从海上升起的画面。
“海上日出”真是“________”啊!有些同学不仅搜集了一些图片,还动手画了海上日出的动态图。
这样动脑又动手,手脑并用,相得益彰。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学习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1.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2.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听写词语,检查学生对字、词掌握情况。
2.教师激情导入新课。
导语:上节课,我们熟读了巴金先生写的《海上日出》,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那么海上日出到底是怎样的“奇观”呢?“奇”在什么地方呢?这节课我们将一同去探究学习。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探究。
(1)这一段交代了些什么?明确:时间:天还没有大亮人物:我地点:海上事情:看日出环境:周围很静(2)“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一句中的“常常”说明了什么?与下文有什么联系?(明确:说明“我”曾多次在海上看日出,下文写的是多次看日出看到的景象,是由上文进一步引出的)2.指名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探究。
(1)这段描写的是(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景色?(明确:日出前)(2)天空的景色变化,你能用“开始—转眼间—接着”的形式说出来吗?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出这种变化的?(明确:〈示例〉开始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
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接着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
形状、颜色、亮光、动态)(3)红霞的出现是由什么造成的?(明确:太阳的升起造成的)(4)比较选词:a.“一片浅蓝”“一点浅蓝”哪一个词用得更准确?为什么?(明确:“一片浅蓝”用得更准确,符合日出前天空阔大的特点)b.“一道红霞”“一条红霞”“一片红霞”哪一个词用得更好?好在哪里?(明确:“一道红霞”用得更好,“道”字更切合日出前天空的变化)(5)理解:“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a.“知道”是什么意思?(懂得)在文中表示什么?(表示“我”明白太阳要升起来了)b.作者判断太阳就要升起的依据是什么?(天边的红霞在扩大范围,并加强了亮光)c.“那里”指什么地方?(海天相接的地方)d.当作者知道太阳就要出来了,他的心情怎样?(急迫)从文中哪个词可以看出?(不转眼)(6)学完这段课文,结合你的观察,利用你手上的画纸、画笔和画板,画一幅日出前的天空景物图。
3.指名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探究。
(1)摘录相应的句子填入表中,了解海上日出的过程。
(出示表格)(2)你认为这段中哪些句子写得好?请大声读出来。
读后认真想一想,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来写的?他为什么能写得这样好?好在什么地方?(3)学生朗读、思考完后,教师选出这段中大家认为写得好的句子,一齐来体会一下:a.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
b.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
c.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d.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
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作者之所以写得这样好,是因为作者观察得很仔细。
并且,观察时充分发挥了他丰富的想象力。
另外,作者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从而将海上日出的过程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4)教师总结后,再让学生画日出时和日出后的景物图。
4.指名读课文第4~5自然段,思考探究。
(1)下面的句子有什么特点?边读边品味。
“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
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明确:“黑云”指云层厚重,颜色趋于黑色。
黑云竭力遮日,却挡不住太阳的光芒,反而是太阳“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
在这两句中,作者用拟人的手法,精当地使用“镶”“冲”“染”等动词,形象地描绘出黑云毕竟遮不住红日的奇特景观,也赞美了太阳奋力冲出黑云重围的勇不可挡的上升力量。
因为天空中有不同的云,所以阳光照在不同的云上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红光照在黑云上呈现紫色;红光照在白云上呈现红色。
(2)质疑探究:在这两段中,当天上有薄云、厚云时,太阳被遮住了,为什么作者还要写“日出”?明确:在这里要联系课文的时代背景去思考。
当时作者到法国留学,是想学到更多的知识,回来报效祖国,所以,作者对日出的描写,饱含了作者对光明、对未来的向往。
因此,作者笔下的太阳,是那么气势磅礴,无论是薄云,还是厚云,都不能阻挡其光芒。
5.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探究。
(1)“奇观”是什么意思?(雄伟美丽的景象)为什么说海上日出是“很伟大的奇观”?(作者之所以把海上日出说成是“很伟大的奇观”,是因为海上日出的景色十分壮美)(2)这一句是什么句?(反问句)如果将它改为陈述句,该怎么改?(这是很伟大的奇观)(3)句中的“这”指什么?(海上日出)这一句与文章的题目有什么联系?(照应文题)(4)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了海上日出这一自然景观,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美的热爱)(5)课文以这样一句话结尾,有什么作用?(课文用反问句结尾,既总结了全文,又抒发了作者对海上日出由衷的赞叹,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感情)三、探究写法,学有所获1.同学们,你注意到日落、刮风、下雨、叶落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了吗?可以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描述一种变化中的自然现象。
示例:星期天的上午,我透过窗户向外望去,只见天空灰蒙蒙的一片,树上的叶子被风吹得乱摇乱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