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活水——让作文教学如虎添翼

合集下载

写作中的源头活水

写作中的源头活水

写作中的源泉活水新课标对作文是这样论述的“: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沟通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建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能力是语文修养的综合表现。

写作教课应切近学生实质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指引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

”小学作文教课是语文教课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掌握知识的标记 ,但这又是小学语文教课的难点。

多年来,我一直担当中高年级的语文教课,并在如何提升小学生作文方面进行了探究 ,我以为可在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小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大量阅读 ,为写作累积可贵的素材好多学生关于写作文都怕,一写起作文来 ,老是 ,无从下手 ,“没什么可写”几乎成为大部分学生的口头禅。

为了达成任务,他们只能搪塞成篇 ,结果写出来的作文 ,自然一模一样 ,内容虚假不实 ,空洞无力 ;语言干巴巴 ,毫无生气 ;缺乏想象力 ,七拼八凑。

究其原由有 :一、我们的部分老师缺乏反省 ,为何学生的作文会写不好 ,更不会探究作文改革的新门路 ,因此碰到写作文 ,便叫学生写 ,写完了就收 ,改完了就评讲 ,全部都是照老套路。

这样做 ,学生的作文水平怎么能提升呢 ?二是有些家长急于求成,拔苗滋长,用成人的目光来对待他们写出来的作文。

看不惯孩子写出来的作文 ,孩子撕了再写 ,孩子写不出便承办取代或承办取代 ,长久这样 ,作文水平得不到提升 ,弄得孩子一写作文便怕 ,此后就会怕写作如怕虎。

这跟我们的家长急于求成的原由相关。

前几年 ,我从三年级开始接了一个班 ,关于刚开始学写作文的三年级学生来说 ,我从培育孩子的阅读兴趣下手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 ,不只可增加知识 ,又可借鉴人家写作的手法 ,实在是一举多得。

为了正确指导同学们念书 ,我先要求家长亲密配合 ,有空时多带小孩子到书城去看书 ,一开始不限制他们要读什么样的书 ,只需喜爱 ,凡是有利的书都能够看 , 如《白雪公主》《小红帽》《安徒生童话集》甚至有些孩子喜爱《龙珠》《多啦 A 梦》也要给他们看 ,由于这段时间是孩子兴趣的起蒙阶段 ,千万不可以抹杀了他们的念书兴趣 ,跟着时间的推移 ,孩子的念书兴趣愈来愈浓 ,到了四五年级再指引他们阅读文字比许多的书 ,如杨红樱、伍美珍、郑渊洁等的作品 , 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 ,还有《十万个为何》《上下五千年》、《十六岁的船长》、《海底两万里》、《格兰特船长的女儿》、《童年》、《在人间》、《钢铁是如何炼成的》、《寄小读者》、《谁是将来的中队长》等等。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效为课堂插上飞翔的翅膀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效为课堂插上飞翔的翅膀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效为课堂插上飞翔的翅膀《新课标》把三维目标调整为“语文素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更注重语文课堂教学的灵活性。

吕叔湘先生曾指出:“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

”可见,“活”是我们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把课教活了,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这里,我想就刚刚结束的录像课《我有一个梦想》,就如何有效地给我们的课堂插上飞翔的翅膀,谈几点自己不成熟的认识。

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气氛“活”跃古人云:“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入后我让学生自己对着黑板上板书的题目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了“我”有一个怎样的梦想?“我”为什么要实现这个梦想?“我”怎样实现这个梦想?实现梦想后的前景如何?既然学生急于想知道梦想是什么,我就打破课文的自然顺序,紧扣课文标题,采取中间“爆破”两端“开花”的方法。

思路由“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怎么样”,帮助学生理清了作者的演讲思路。

事实证明,学生对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还是比较有成就感的。

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整个课堂很快活跃起来。

二、视频呈现,直观教学——(让)思维灵“活”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就提出“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替代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

”我们的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相对薄弱,认知程度不够深刻,特别是入校不到一年的高一学生认识水平很有差距,直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我在导入时就选用谭晶的歌曲《我有一个梦想》,(播放音乐)既调动了课堂气氛,又激起了学生对梦想的憧憬。

这篇演讲词时间上、空间上都距离学生非常遥远,为了让学生顺利进入文章的学习情境,我又剪截视频直接呈现给学生作者的介绍,华盛顿集会的导火索(播放视频)。

接着我又情景再现马丁·路德·金演讲的英文视频(播放视频)。

为作文教学引入一股清泉 一股清泉

为作文教学引入一股清泉 一股清泉

为作文教学引入一股清泉一股清泉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关键且综合性最强的一个环节。

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使传统的教学方式拓宽为以多种媒体为载体的图文并茂的教学方式,实现了教学的优化整合,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将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联姻,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寓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智力开发于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给作文教学带来了一股清泉,让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达到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的效果。

提供素材,让学生有话可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即使具备了准确审题等能力,如果没有写作素材也只能干瞪眼。

学生看到作文题目,不知道写什么,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让他们写作起来有话可说。

针对许多学生的作文读起来味同嚼蜡、语言缺乏表现力这个特点,我设计了《让我们的作文语言美如画》这节课,力求教会学生一些常用的写作技巧,使他们的写作语言靓起来。

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欣赏一组四季风景图,请尝试用课堂所学的写作技巧,来描绘这些美丽的画面。

要求:任选一幅画面;100字左右。

运用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为学生呈现了春花、夏荷、秋叶、冬雪四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因画面的直观、形象、生动,学生受到了感染,激发了写作的热情。

看着这美丽的画面,学生纷纷动笔写了起来:(一)夏荷: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婀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二)秋叶:人们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

”也可以这样说:“一年之美在于秋。

”树林里飘然落着一片片树叶,它们有着夕阳般的金色,金色里夹杂着淡淡的橘红,仿佛夕阳的余辉,染红了整个树林。

迎着起舞的落叶,我连忙伸手接住了一片。

啊,好美的一片秋叶呀!轻轻的,薄薄的,穿着彩色的衣裳,在夕阳的辉映下,耀着金光!……由此可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有感而发,写出有情有味的作文来。

习作兴趣哪里来唯有源头活水来

习作兴趣哪里来唯有源头活水来

习作兴趣哪里来唯有源头活水来导读:本文是关于习作兴趣哪里来唯有源头活水来,希望能帮助到您!习作兴趣哪里来唯有源头活水来苏东升福建省永定县古竹中心小学(354111)工作之余,我与许多语文老师一起闲谈、散步,总会听到他们对小学生习作难、习作假的叹息和无奈。

为什么小学生的习作经常会出现“雷同”、“虚假”的现象呢?习作对小学生真有这么难?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该如何来指导孩子们习作?我陷入沉思,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猛然间,我耳边响起胡和春、黄国才等专家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话语,我急忙打开电脑桌的抽屉,翻开《福建省小学新课程教学要求(语文)》这本资料,再次认真学习起来。

其中,黄国才老师的《成全真实的、富有想象的自我》这篇文章让我感触很深。

感慨之下,奋笔疾书《习作兴趣哪里来,唯有源头活水来》。

怎样才能培养孩子们的习作兴趣?首先,教师应知道小学生的写作性质和写作要求。

其次,要明白小学生写作的主要类别是什么。

了解这些,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去培养孩子的写作兴趣,帮助孩子爱写作,会写作,写好作。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小学生的写作是练习性的,它的达标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

小学生习作发展的一般过程:⑴写自己想说的话;⑵“不拘形式”地表现自己;⑶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小学生习作以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两大类为主。

教师一定要掌握课标的精神,根据作文的类别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

我想就从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这两大类来谈小学生的兴趣培养。

1学生进行记实作文时,老师首先要尊重、理解学生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挖掘出自己的认识或感受,尝试在写话中写出来,老师要读懂孩子的习作,做孩子“忠实”的读者,让孩子真切地体验“与人交流”的成就感。

“懂你,是孩子的兴趣之源,是孩子的内在动力源。

”有经验的老师经常会鼓励学生对周围事物或经历的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鼓励他们及时记下观察所得或对事物的认识,培养读思组合、勤于笔记的习惯。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活水源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活水源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活水源头来作者:韩志勇来源:《新一代》2014年第06期摘要: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所学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

关键词:源头活水;贴近学生实际;表达小学作文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

一说到作文,老师头疼,学生也头疼,学生往往有讨厌作文,害怕作文的心理。

其实,说起作文,有很多的内容都取材于生活。

一、让生活成为习作的源头活水生活,永远是作文创作的源头活水。

在日常生活中听、说、读、写的活动总陪伴我们左右。

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看、多听、多想、多写,将作文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作文、写作文。

把平时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拿起笔写下来,这样,就有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生活处处皆作文”,生活有多广阔,习作就有多广阔。

二、把语文教学融入生活中作文是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语文是否学的好、学的扎实,是作文成败的前提。

“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把语文教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中,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应用语文,学好语文。

在我们农村,虽然无法天天看到高楼林立,无法天天逛热闹的街市,但是我们有广阔的田野,有青山绿水相伴的农村,可以闻到清新的空气,可以看到野花的妩媚,云的洁白,体验到劳动的喜悦,这些却是城市的孩子所没有的。

所以,在教学中,我一直让学生把语文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紧紧联系,把语文融入生活中,学生学习起来轻松自然,下笔也就行云流水了。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作文素材,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因此,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作文空间,减少对作文的束缚,才能实现作文的个性化,使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写出有个性、有创意的作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友, 则 孤 陋 而 寡 闻 。” 合作作文能弥补这些不足之处 , 由老师 、 小 作 者 本 人 和 同 学协 作 完 成 , 师生 、 同伴 通 力 合 作 。
如: 描 写 一 个 场 面 的文 章 . 我 采 用 作 文 合 作 巾“ 各抒 己 见 ” 型 的合 作 方 式 . 即 合 作 小 组 内不 求 统 一 答 案 , 大家畅所欲 言 , 目的 是 通 过 在 多 角 度 、 多 侧 面 的讨 论 交 流 中 , 使 各 自 的写 作 水 平、 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写作时 , 我组 织 学 生 举 行 表 演 魔 术 , 学 生兴趣浓厚 。 心 中有 说 不 H = ; 的喜 悦 , 个个都迫不及待地想把 自 己的 魔 术 表 演 出 来 。 通 过 现 场 表 演 后 ,学 生 个 个 说 得 面红 耳 赤, 情 绪 高 涨 。我 适 时 引 导 学 生 以《 魔术》 为题 进 行 写 作 , 只提 示性地问 : “ 刚 才 魔术 是 怎 样 进 行 的 ? 有哪些动作和表情? 心 情 怎 样 ?别 人 的 反 应 如 何 ?教 师 的情 形 又 怎 样 ? ” 一 篇 篇绘 声 绘 色的作文就跃然纸上了 , 既 有 整 体 的场 面 描 写 , 又 有 局 部 的个 性描述。而后 , 我 让 学 生 把 写 好 的作 文在 小 组 交 流 互 相 借 鉴 , 再 从 中 挑 选 的 学 生 可 以帮 助 没 有 经 验 的 学 生 写 作 ,培 养 学 生 主动参与 、 与人合作 、 与人 竞 争 、 与 人 沟通 等 现 代 意 识 。 这 样 的 合作学习 . 有 利 于 消 除 学 生 害怕 作 文 的心 理 , 提 高 学 生 的作 文 兴趣和作文能力。 四、 充分 利 用 非 智 力 因 素 。 寓 习作 于 多元 的 情 智激 活 中 我们常看 到部分学生 面对作文题 , 抓耳 挠腮 , 不停 叹息 。 这 时教师若不 耐心 引导 . 久 而久之 , 学 生就会 产生 “ 怕写 、 懒 写、 不愿意写 ” 的 心理 障碍 。 剖 析 其原 因 , 是 学 生 对 作 文 产生 厌 烦 的心 理 . 教 师 要 意 识 到 学 生 非 智 力 因 素 在学 习上 的作 用 。 心 理学告诉我们 : “ 学 习 结 果 获 得 和 学 习 的 完 成 过 程 ,其 中一 个 心 理 系列 — — 非 智 力 因 素 . 他 的主要心理成 分有情感 、 意志、 兴趣 、 信 息 等 。” 因此 , 教 师 如 何 挖 掘 学 生 的非 智力 因 素 , 对 于 培 养 学 生 的 作 文 兴趣 具 有 重 大 的辅 助 作 用 。 1 . 创 造 宽 松 的 平 等 的教 学 环 境 , 消 除 学 生 的 紧 张情 绪 。 协 调 好 师 生 双 边 的 关 系。 教 师 关键 在 于 引导 、 鼓励 、 启发 , 提高 习 作 的 主 观性 , 教 师 以身 示 范 , 有意栽花 , 用心插柳 , 将 会 有 效 培 养 学 生 的作 文兴 趣 。 ( 下转第 1 2 1页 )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论文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论文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渠水之所以清澈晶莹,是因为有源头活水的不断注入。

我们的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教学。

我们只有对语文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它才有发展前途,才有存在的价值。

因此,把创新教育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

同时创新教育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所以我们要不断探索有效的途径,努力寻找语文教学与创新教育的完美结合。

本人认为,要做到语文教学与创新教育的有机统一,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改变观念,勇于创新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学生的认知能力、审美观念、价值取向等都在不断变化;教材在变,高考方案在变,这就使得我们的教学观念不得不变。

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

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须义务。

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学生思维,总拘泥于固定的框架,那这样的教育还从何谈创新呢?因此应转变观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疑、多发现;在阅读与写作方面要大胆尝试、探索,出新成果;要让学生完成从“学答”到“学问”的转变;要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

1、鼓励学生发言,激发创新热情在学生课堂发言这个问题上,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之间存在着一个奇怪的现象:小学生上课时面对所提问题,只要稍微有点懂,就会积极举手,甚至有些孩子担心老师看不到便举起两只手,所以小学课堂里几乎都是举手回答问题;初中生上课时举手答问的人数就已经大大减少;到了高中课堂里就几乎没人举手了。

面对我们的学生我不禁有些后怕,他们已经习惯教师代劳一切,尤其是理解性的题目,总怕与老师答案不完全一致,不说;总怕错,不说,久而久之成了教师一人说,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直线下降。

当老师提问后,他们总期盼别的同学来发言,自己故意把头低下,使自己不那么显眼,等到有其他同学回答时,他们会立即抬起头欣赏别人的答案,一脸轻松。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龙源期刊网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作者:吕美红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2期摘要:叶圣陶说:“文学是我国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要把它容纳下去,完全消化了,化为我们的营养料,以产生我们的新血肉。

”“小学生今天做某一篇作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

”因此阅读是写作的源泉和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用心阅读,用心体会,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收集材料和总结,才能厚积薄发,文思泉涌,挥笔自如。

关键词:作文;教学;课外;阅读;结合一、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让老师头疼,让孩子困惑的无疑是作文,一个班几十号孩子,给一篇题目能短时间顺利完成,并能看得上眼的作文寥寥无几。

小学生一写作文就开始咬笔杆,憋了半天写出来的作文普遍存在着“无话可写”、“言之无物”、语句不通顺、没有新意、写作思路不清晰,也不能将自己的想法融入到写作中等现象,所以在写作过程中这也就导致了语文老师在对学生的作文审阅过程中没有耐心,在面对所有作文都大同小异的情况下,不能更好地对学生的作文水平予以改正。

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对小学生心理上造成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对写作方面的兴趣大幅度下降,同时也使得学生在作文课上注意力不集中,不想写作文的情况发生。

这些原因虽客观存在,但究其原因乃是学生缺乏丰富的作文素材。

二、作文教学与课文阅读要紧密地结合众所周知,作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是至关重要的。

它是正确引导小学生由“启蒙性作文”向“创造性作文”过渡的重要环节。

但是,如果一味地、教条地进行作文教学,而忽视了它的纵向结合,学生可能写作水平有所提高,但会受到创作思维的束缚,很难妙笔生花。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如果把作文教学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书看得多了,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说的正是阅读积累的重要,有了这些较为活性化的知识积累,在以后的作文写作过程中就可以应用到文章内,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素材,更好地扩展了学生的写作视野,极为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在写作文方面的创新能力,使其所写的作文是自己用心之后的成果,强化学生对写作文的适应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源头活水——让作文教学如虎添翼
发表时间:2012-07-06T08:55:50.45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2年8月总第61期供稿作者:◆冷立志
[导读] 总之,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积累、感悟和融会贯通的过程。

◆庄准山东省昌邑市宋庄初中261314
每当布置学生写作文时,总有学生咬着笔头,苦思冥想写不出一个字来,也着实让老师们头疼,作文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拦路虎,位居人们调侃语文教学顺口溜“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中的一怕。

关于作文教学,我在教学实践中对初中作文教学积累了一些感悟,认为作文教学应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重视平时积累,授之以渔,做到厚积薄发。

一、未雨绸缪,让学生充分阅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篇,不会作诗也会吟”……我认为,课外阅读对作文水平的提高起着重大作用。

当下的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了课外阅读量,并指定了推荐书目,在试题中也有相应的课外阅读考试。

但很多学生限于种种原因,根本不能真正达到规定的课外阅读量,由此也大大限制了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幅度。

在课外书的选择上,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的,大可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

文学宝库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人文世界,这些名著名篇中融入了人间真情,沉淀了历史精华,相信日积月累的阅读定能够厚积薄发的。

二、源头活水,让随笔喷发灵光。

生活中处处有写作的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清代的蒲松龄在自家门前专门设置了一家茶亭,欢迎过往客人前来饮茶休息,听他们讲奇闻轶事,为写作《聊斋志异》积累了大量的材料。

我们要求学生善于发现,善于养成把眼、口、耳、手、脑一齐开动的习惯。

把身边能掌握的声音、动作、色彩、言语和表情用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就是丰富的写作素材。

举例来说:当你走上街头,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群,他们或急匆匆地上班去,或悠闲自得地散步,你仔细观察他们的举动和行动的步伐就显然不一样。

你再仔细观察老人、妇女、小孩等人各自的表情也截然不同,有的还很“另类”,身穿奇装异服,从头到脚与众不同,这对于你写作不同的人物形象是很好的材料。

在家也要学会仔细观察,观察家人的言语、表情、动作等,还要仔细观察他们生活的具体细节,这些都是日后写作的好材料。

这些生动的事例告诉我们,写作必须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提取素材,才能有源头活水。

日常饮食起居,邻里亲情,迎来送往,花鸟鱼虫……都可以成为写作材料,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随笔中,活动、观察、参与就是作文的源头活水。

三、碰撞思维,让学生学会修改。

学生自改作文是作文评改的深层次要求。

文章不厌百回改,修改是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入的一个过程,也是写作活动由初级阶段通向高级阶段的阶梯,好的作品都是反复修改、斟酌推敲、多次加工的结果。

让学生参与“评”,仅仅是让学生知道习作的成败得失;而让学生参与“改”,则是作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一个完善美、加工美、创造美的过程。

“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是习作教学的永远追求。

在作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

总之,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积累、感悟和融会贯通的过程。

教师要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教会他们观察生活,热爱生活,深入生活,就能提高他们的写作素质和写作技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