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忆故人》是北宋诗人秦观作的一首诗词此首写困居高楼深院
[纳凉 秦观]纳凉秦观阅读答案
![[纳凉 秦观]纳凉秦观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8a86602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23.png)
[纳凉秦观]纳凉秦观阅读答案纳凉秦观阅读答案篇1:《踏莎行》秦观阅读答案引导语:宋代词人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此词大约作于绍圣四年春三月作者初抵郴州之时。
词人因党争遭贬,远徒郴州,精神上倍感痛苦。
全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失意人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下面是这首诗的原文阅读训练题,我们一起阅读学习吧。
踏莎行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②,鱼传尺素③,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④流下潇湘去。
注:①由于新旧党争,秦观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处州酒税,最后又被人罗织罪名,贬徙郴州,并削去了所有的官爵和俸禄。
这首词正是他寓居郴州旅舍时所写的。
②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中有“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③鱼传尺素:《古诗》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④为谁:为什么。
译文雾失楼台,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迷津渡,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
桃源望断无寻处。
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
可堪孤馆闭春寒,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杜鹃声里斜阳暮。
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砌成此恨无重数。
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
郴江幸自绕郴山,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为谁流下潇湘去为了谁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译文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
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
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
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写作背景〕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
扬州高邮(今江苏高邮县)人。
北宋词人,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合称“苏门四学士”。
秦观《点绛唇·桃源》原文鉴赏

秦观《点绛唇·桃源》原文鉴赏秦观《点绛唇·桃源》原文鉴赏这首《点绛唇·桃源》词,是写秦观在遭受一连串政治打击,经受了人间种种坎坷之后,抒发他厌倦现实黑暗世界,向往世外桃源的思想感情,表现他对现实世界的不满。
点绛唇·桃源宋代秦观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
尘缘相误。
无计花间住。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
山无数。
乱红如雨。
不记来时路。
译文醉眼朦胧之中,我荡着轻便的小船,随着流水任意飘荡,不知不觉来到了花丛深处(即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真想就这样留连于花丛之中,却还有许多尘俗之事未了,不得不回到滚滚红尘。
水波与水面上的雾气广阔浩渺,无边无际,千里之外,夕阳西沉已是傍晚时分。
无数青山无语立,狂风劲吹,鲜花如同大雨般纷纷凋落,我再也找不到来时的路了(指不能再的到桃花源,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等语)。
鉴赏公元1094年(宋哲宗绍圣元年),“穷凶稔恶”的“新党”章被起用为相。
他握政伊始,即广兴党籍,大肆打击元祐(1086—1094年)时旧党的`大小在朝之臣,苏轼、黄庭坚等皆遭贬窜,秦观也未能幸免。
他始由国史院编修贬为杭州通判,途中再贬为“监处州(今浙江丽水县)酒税”。
公元1096年(绍圣三年),又被削秩徙放到州(今湖南州市)。
这一连串巨大的打击使得秦观陷入一种蒙受压抑而不能自拔的浓重悲哀之中。
在州旅舍,他写下了著名的词篇《踏莎行·雾失楼台》,这首《点绛唇·桃源》大约也作于词人贬居州时。
桃源,即桃花源,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的世外天地,并假称其地在武陵(今湖南桃源县境内)。
那儿景色优美,环境宁静,生活安定,人心淳真,没有喧,没有纷争,为后代失意文人所津津乐道。
秦观到州后,知道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就在州以北,不禁怦然心动,眷念不已,在《踏莎行》里,写下了“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的名句,流露出对桃花源的向往和望不见“桃源”后的不胜怅惘。
秦观《点绛唇·桃源》鉴赏及译文参考

秦观《点绛唇·桃源》鉴赏及译文参考《点绛唇·桃源》是由秦观所创作的,这首词所反映的思想,是作者由于无端遭受打击,导致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并由此产生了对世外桃源的向往。
但有的评论者认为句句都有暗寓,这只能是一种猜测。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点绛唇·桃源》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点绛唇·桃源》宋代:秦观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
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
山无数,乱红如雨。
不记来时路。
《点绛唇·桃源》译文醉酒后荡着小船,任流水引着轻舟飘向花草深处。
现实世界的名利缠身,不能解脱,没有办法在这如花的仙境住下去。
烟水茫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里。
两岸重峦叠嶂,晚风吹来,落花如雨,竟然不记得来时走过的路了。
《点绛唇·桃源》注释尘缘:佛教名词。
佛经中把色、声、香、味、触、法称作“六尘”。
以心攀缘六尘,遂被六尘牵累,故名。
乱红:落花。
李贺《将进酒》:“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点绛唇·桃源》赏析此词上片写词人醉中想象自己泛舟进入桃花源,醒后因身受官府羁绊而抱恨,隐寓向往仙境而天涯无路的苦境;下片择取人世间的四种凄凉景象,来影射词人黯淡、感伤的心境。
起笔寓情于景,境界清丽;接着忽而转折,情辞悲苦;过片承上深入,浑化无迹,景色惨淡;结末景语淡出,情辞凄楚。
全词委曲含蓄,耐人寻味。
上片首二句确乎有似于《桃花源记》的开篇“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把读者带到一个优美的境界,这儿似乎是桃源的入口。
人在醉乡,且是信流而行,这眼前一片春花烂漫的世界当是个偶然发现。
又似乎是一个好梦:“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好事近·梦中作》)一种愉悦的心情也就见于如此平淡的语言之外。
同时而起的,却又有一阵深切的遗憾:“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尘缘”自是相对仙源灵境而言的。
古诗点绛唇·桃源翻译赏析

古诗点绛唇·桃源翻译赏析《点绛唇·桃源》作者为宋朝诗人秦观。
其古诗全文如下: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
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
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
【前言】这首《点绛唇·桃源》词,是写秦观在遭受一连串政治打击,经受了人间种种坎坷之后,抒发他厌倦现实黑暗世界,向往世外桃源的思想感情,表现他对现实世界的不满。
【注释】①尘缘:佛教名词。
佛经中把色、声、香、味、触、法称作“六尘”。
以心攀缘六尘,遂被六尘牵累,故名。
②乱红:落花。
李贺《将进酒》:“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翻译】我酒醉后架着小船,在湖中荡漾,听任流水把小船推向花草深处。
现实世界的名利缠身,不能解脱,没有办法在这如花的仙境住下去。
烟水茫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里。
两岸的青山排列无数,晚风吹来,落花如雨,竟然不记得来时走过的路了。
【赏析】上片“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
这个“花深处”,就是指桃源。
在郴州,词人为了排忧遣恨,不得不借酒解愁。
醉眼朦胧之中,词人受潜意识的支配,仿佛觉得自己划起了小舟,正轻松自如地随着溪流浮泛,朝桃花源进发。
路上,“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词人十分欣喜,他左顾右盼,不知不觉中,已“林尽水源”,来到了“花深处”。
阅读这两句,关键是要抓住“醉”这个核心词语。
醉入梦乡,本是常事,所以说这两句是写梦境幻象。
“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是词人神志清爽后的抱恨之言。
尘缘,本为佛教名词。
佛教认为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是污染人心、使生嗜欲的根源。
秦观在这儿是借指世俗之事,如名利一类。
假如自己不出来求仕为宦,就不至于有此时的迁谪之祸,这就是“尘缘相误”。
而此刻身受官府羁绊,即使想找一个类似于“桃花源”的远僻之地平安度日也不可得——这就是“无计花间住”。
下片“烟水茫茫”四句,乃是词人有意识地择取人世间的四种凄凉景象,来影射他黯淡、感伤的心境。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原文译文鉴赏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原文|译文|鉴赏《踏莎行·郴州旅舍》是宋代词人秦观的作品。
此词大约作于绍圣四年春三月作者初抵郴州之时。
而下面是小编整理这首诗的相关资料,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吧。
《踏莎行·郴州旅舍》原文宋代: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译文及注释译文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
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
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
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注释踏莎行:词牌名。
郴(chēn)州:今属湖南。
雾失楼台: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
月迷津渡:月色朦胧,渡口迷失不见。
桃源望断无寻处:拼命寻找也看不见理想的桃花源。
桃源: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指生活安乐、合乎理想的地方。
无寻处:找不到。
可堪:怎堪,哪堪,受不住。
杜鹃:鸟名,相传其鸣叫声像人言“不如归去”,容易勾起人的思乡之情。
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这里作者是将自己比作范晔,表示收到了来自远方的问候。
鱼传尺素:东汉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 另外,古时舟车劳顿,信件很容易损坏,古人便将信件放入匣子中,再将信匣刻成鱼形,美观而又方便携带。
“鱼传尺素”成了传递书信的又一个代名词。
这里也表示接到朋友问候的意思。
砌:堆积。
无重数:数不尽。
郴江: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湖广》载:郴水在“州东一里,一名郴江,源发黄岑山,北流经此……下流会来水及自豹水入湘江。
”幸自:本自,本来是。
为谁流下潇湘去:为什么要流到潇湘去呢?意思是连郴江都耐不住寂寞何况人呢?为谁:为什么。
人生必背古诗词

踏莎行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作者简介] 秦观(1049~1100),字少游,扬州高邮(今江苏县名)人,进士出身,官至太学博士,兼国史院编修官。
后遭贬斥西南边隅,死于放归途中。
长于诗文,尤工于词。
[简注] ①‚雾失‛,因雾笼罩而看不见,消失在雾里。
②‚月迷‛,月光与波光融成一片,使人难以分辨。
③‚津‛,渡口。
④‚桃源‛,一指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一指刘晨、阮肇采药遇仙女的桃源;这里泛指词中人所向往的地方。
⑤‚可堪‛句,怎能忍受馆门在春寒中紧闭。
⑥‚驿寄梅花‛,驿馆里寄来的梅花。
⑦‚鱼传尺素‛,古诗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这里是说传来了远方的书信。
⑧‚砌成‛,堆积起来。
⑨‚郴江‛二句,怪江水无端与山分离,言外之意是自伤沦落,渴望与亲友欢聚。
[导读]这首词作于秦观谪居郴州时。
上阕着重写景;下阕着重抒情。
‚雾失‛、‚月迷‛,眼前是一片沉昏的暮色,衬托出诗人失望的心情。
‚桃源‛句,却表现了他与此交织着的希望之星。
‚可堪‛两句,写谪居生活的寂寞无侣,用‚孤馆‛、‚杜鹃‛、‚斜阳‛等撩人伤感的事物渲染孤独凄凉的气氛。
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也只能使‚此恨‛更加深重。
最后诗人望江兴叹,实则表现了渴望与亲人欢聚的思想感情。
全篇音调低沉,辞情凄惋,与苏轼谪居时的作品,仍然‚豪情四溢‛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另录其《鹊桥仙》于后,供大家欣赏: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作者简介]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
少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
宋仁宗时,官至宰相,能引用贤能。
秦观《点绛唇·醉漾轻舟桃源》赏析

秦观《点绛唇·醉漾轻舟桃源》赏析秦观《点绛唇·醉漾轻舟桃源》赏析点绛唇·醉漾轻舟桃源秦观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
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
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
绍圣元年(1094),“新党”章上台掌权,大肆打击元祐党人,秦观先贬杭州通判,途中接旨再贬为处州酒税。
绍圣三年,又贬州。
这一连串打击使他陷入受压抑而不能自拔的深沉的悲哀之中。
他的名词《踏莎行》(雾失楼台)就是在州旅舍所写。
这首《点绛唇》(桃源)大约也是贬居州时所写。
词题“桃源”,即指桃花源,这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构想的理想图画。
在这个桃花源世界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人间尔虞我诈,赋税战乱现象,而是一个环境宁静,风景优美,人民淳朴,和平劳动,生活幸福的世界。
这就是后代失意文人所津津乐道的世外桃源世界。
秦观贬居州后,闻知这个桃花源就在州以北,自然眷念于心。
在《踏莎行》里,早就写出了“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的佳句,以表现他对桃源的向往和望不见的怅惘。
这首《点绛唇》词,也是写他在遭受一连串政治打击,经受了人间种种坎坷之后,抒发他厌倦现实黑暗世界,向往世外桃源的思想感情,表现他对现实世界的不满。
词一开始“醉漾”两句,一下子就把人带进一个优美的境界,写他在州,借酒浇愁情状,在醉眼朦胧中,他划起了一叶小舟,向“花深处”进发。
“花深处”即指的是“桃花源”。
且是信流而行,路上,一片春花烂漫的`世界,不知不觉来到了“花深处”。
这首二句,颇似陶潜《桃花源记》开篇:“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的境界描写。
一种欣喜愉悦之情,蕴藏在平淡的语言之外,颇耐人寻味。
“尘缘”二句,是作者醉醒后怨恨之言。
“尘缘”,本佛教名词,《圆觉经》所谓“小尘”,即指声、色、香、味、触、法六种。
佛家以为以心攀缘六尘,遂为六尘所牵累,故谓之尘缘。
佛家认为“六尘”是污染人心,令人产生嗜欲的根源。
秦观点绛唇翻译赏析

秦观点绛唇翻译赏析 点绛唇秦观 赏析翻译是北宋文学 家“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的作品, 点绛唇是比较常见的词牌名之一, 秦 观的这首点绛唇全名是《点绛唇·桃源》。
通过描写对世外桃源的向往来表示他 对现实世界的不满。
秦观点绛唇翻译赏析,我们来看看下文。
原文: 点绛唇 秦观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
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
山无数,乱红如雨。
不记来时路。
点绛唇翻译: 我酒醉后架着小船,在湖中荡漾,听任流水把小船推向花草深处。
现实世界 的名利缠身,不能解脱,没有办法在这如花的仙境住下去。
烟水茫茫,笼罩在夕 阳的余辉里。
两岸的青山排列无数,晚风吹来,落花如雨,竟然不记得来时走过 的路了。
点绛唇字词解释: ①尘缘:佛教名词。
佛经 中把色、声、香、味、触、法称作 “六尘”。
以心攀缘六尘,遂被六尘牵 累,故名。
②乱红:落花。
李贺《将进酒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 点绛唇背景:无 点绛唇赏析: 上片“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
这个“花深处”,就是指桃源。
在郴 州, 词人为了排忧遣恨, 不得不借酒解愁。
醉眼朦胧之中, 词人受潜意识的支配,仿佛觉得自己划起了小舟,正轻松自如地随着溪流浮泛,朝桃花源进发。
路上,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
词人十分欣喜,他左顾右盼,不知不觉中,已“林尽水源”,来到了 “花深处”。
阅读这两句,关键是要抓住“醉”这个核心词语 。
醉入梦乡,本是常事,所以说这两句是写梦境幻象。
“尘缘相误,无计花 间住。
”是词人神志清爽后的抱恨之言。
尘缘, 本为佛教名词。
佛教认为色、 声、 香、味、触、法为六尘,是污染人心、使生嗜欲的根源。
秦观在这儿是借指世俗 之事,如名利一类。
假如自己不出来求仕为宦,就不至于有此时的迁谪之祸,这 就是“尘缘相误”。
而此刻身受官府羁绊, 即使想找一个类似于“桃花源”的远 僻之地平安度日也不可得——这就是“无计花间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源忆故人》是北宋诗人秦观作的一首诗词此首写困居高楼深院此首写困居高楼深院。
与外界隔绝的妇女。
长夜漫漫。
谁与共处?而“枕衾鸳凤”。
最易惹人愁思。
和衣闷卧。
刚入梦境。
却又被城头角声惊醒。
唯见窗外月华霜重。
又断续传来梅花三弄。
令人愁不忍听。
这首词抒写了幽闺深锁。
独居无聊的苦闷。
情思缠绵。
意境凄婉。
3.六字句统一是标准【词句】的“中仄中平平仄”入韵。
4.请特别注意。
六字句宜统一“平平仄”单仄入韵。
古词中经常有六字句“宽泛”使用双仄入韵。
5.《白香词谱》是“多情种”。
而其他词谱是“薄情种”。
6.标准平仄谱的“中”表示“可平可仄”。
其它平仄一字不可易。
“清夜”。
写夜间的清冷岑寂:“悠悠”。
状夜晚的漫长。
悠悠清夜。
闺人独处。
倍觉凄凉。
而着以“谁共”二字。
则更加突出了人物孤栖之苦。
又以问句出之。
便渐渐逗出相思之意。
此时她唯见一床绣有鸳鸯的锦被。
一双绣有凤凰的枕头。
凤凰鸳鸯。
皆为偶禽。
而如今伊人独对旧物。
形成强烈的对比。
辛辣的讽刺。
词中说是“羞见”。
羞。
犹怕也。
这“羞见”二字用得特别好。
既通俗。
又准确。
以“羞见枕衾鸳凤”烘托人物的内心活动。
也极为贴切。
歇拍“闷则和衣拥”。
清人彭孙遹《金粟词话》评曰:“词人用语助入词者甚多。
入艳词者绝少。
惟秦少游‘闷则和衣拥’。
新奇之甚。
用‘则’字亦仅见此词。
”他说的是用“则”字这个语助词写艳词。
以少游最为新奇。
“则”是俚语。
少游这里用了。
就显得真挚。
贴切。
富有生活气息。
“闷”字这里更具深意。
主人翁因为被玉楼深锁。
因为无人共度长夜。
更怕见到成双作对的“枕衾鸳凤”而更感孤单。
所以心头感到很闷。
闷而无可排解。
只得和衣拥衾而卧。
因此这一句是上片的结穴所在。
下片开始二句“无端画角严城动。
惊破一番新梦”。
说主人公刚刚入梦。
就被城门楼上传来的画角声惊醒了。
从语言上看。
这两句与上片风格有异。
因为它并不俚俗。
而略带雅丽。
“惊破一番新梦”。
意境类李清照《念奴娇》词中的“被冷香消新梦觉。
不许愁人不起。
”梦醒之后又如何呢?词人宕开一笔。
从室内写到室外。
室外的景象。
同样写得很清冷。
但语言却变得更为雅丽一些。
此刻已到深夜。
月亮洒下一片清光。
地上铺着浓重的白霜。
月冷霜寒。
境界何其凄清!这也是主人公心境的写照。
即王国维《人间词话》所云“有我之境”是也。
此境界中。
刚听罢严城中传来的凄厉画角声的主人公又听到一阵哀怨的乐曲。
“梅花弄”。
即《梅花三弄》。
汉横吹曲名。
本属笛中曲。
后为琴曲。
凡三叠。
故称《梅花三弄》。
着一“彻”字。
说明从头至尾听到最后一遍。
其耿耿不寐。
可以想见。
这结尾二句。
紧承“梦破”句意。
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刻画主人公长夜不眠的情景。
辞情相称。
诵之回肠荡气。
自是词中上品 --引自惠淇源《婉约词》秦观。
字少游。
号邗沟居士和淮海居士。
学者称淮海先生。
扬州高邮人。
北宋文学家。
宋神宗元丰八年进士。
曾任太学博士。
秘书省正字。
国史院编修官。
政治上倾向旧党。
哲宗时“ * ”执政。
被贬为监处州酒税。
徏郴州。
编管横州。
又徙雷州。
至藤州而卒。
他与黄庭坚。
晁补之。
张耒号称为“苏门四学士”。
颇得苏轼赏识。
秦观生性豪爽。
洒脱不拘。
溢于文词。
20岁。
作《浮山堰赋》。
24 岁。
作《单骑见虏赋》。
为世人所重。
其散文长于议论。
《宋史》评为“文丽而思深”。
其诗长于抒情。
敖陶孙《诗评》说:“秦少游如时女游春。
终伤婉弱。
”他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
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
文字工巧精细。
音律谐美。
情韵兼胜,历来词誉甚高。
然而缘情婉转。
语多凄黯。
有的作品气格较弱。
代表作为《鹊桥仙》。
《望海潮》。
《满庭芳》等。
《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被誉为“化腐朽为神奇”的名句。
《满庭芳》中的“斜阳外。
寒鸦数点。
流水绕孤村”被称做“天生的好言语”。
张炎《词源》说:“秦少游词体制淡雅。
气骨不衰。
清丽中不断意脉。
咀嚼无滓。
久而知味。
”生平详见《宋史》卷四四四。
著有《淮海集》40卷。
《淮海词》。
《劝善录》。
《逆旅集》。
又辑《扬州诗》。
《高邮诗》。
其《蚕书》。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蚕桑专著。
又善书法。
小楷学钟。
王。
姿媚遒劲可爱。
草书有东晋风味。
真。
行学颜真卿。
建炎四年。
南宋朝廷追赠秦观为“直龙图阁学士”。
高邮文游台。
秦观读书台。
《秦邮帖》石刻。
扬州云山图。
“淮东第一观”石刻。
保存至今。
《淮海居士长短句》又名《淮海词》。
词集名。
北宋秦观作。
三卷。
见于《淮海集》中。
又朱孝臧《疆村丛书》本。
附朱氏所撰校记一卷。
明末毛晋汲古阁刊本名《淮海词》。
一卷。
近来作者。
皆不及少游。
如“斜阳外。
寒鸦数点。
流水绕孤村”。
虽不识字人。
亦知是天生好言语也。
子瞻辞胜乎情。
耆卿情胜乎辞。
辞情相称者。
惟少游而已。
今代词手。
惟秦七。
黄九耳。
唐诸人不迨也。
秦词专主情致。
而少故实。
譬如贫家美女。
虽极妍丽丰逸。
而终乏富贵态。
少游词虽婉美。
然格力失之弱。
秦少游词。
体制淡雅。
气骨不衰。
清丽中不断意脉。
咀嚼无滓。
久而知味。
观词情韵兼胜。
在苏黄之上。
流传虽少。
要为倚声家一作手。
秦少游自是作手。
近开美成。
导其先路;远祖温。
韦。
取其神不袭其貌。
词至是乃一变焉。
然变而不失其正。
遂令议者不病其变。
而转觉有不得不变者。
后人动称秦。
柳。
柳之视秦。
为之奴隶而不足者。
何可相提并论哉!。
陆游作品。
斜阳寂历柴门闭。
一点炊烟时起。
鸡犬往来林外。
俱有萧然意。
衰翁老去疏荣利。
绝爱山城无事。
临去画楼频倚。
何日重来此。
栏干几曲高斋路。
正在重云深处。
丹碧未乾人去。
高栋空留句。
离离芳草长亭暮。
无奈征车不住。
惟有断鸿烟渚。
知我频回顾。
一弹指顷浮生过。
堕甑元知当破。
去去醉吟高卧。
独唱何须和。
残年还我从来我。
万里江湖烟舸。
脱尽利名缰锁。
世界元来大。
中原当日三川震。
关辅回头煨烬。
泪尽两河征镇。
日望中兴运。
秋风霜满青青鬓。
老却新丰英俊。
云外华山千仞。
依旧无人问。
城南载酒行歌路。
冶叶倡条无数。
一朵鞓红凝露。
最是关心处。
莺声无赖催春去。
那更兼旬风雨。
试问岁华何许。
芳草连天暮。
苏轼作品。
华胥梦断人何处。
听得莺啼红树。
几点蔷薇香雨。
寂寞闲庭户。
暖风不解留花住。
片片著人无数。
楼上望春归去。
芳草迷归路。
欧阳修作品。
梅梢弄粉香犹嫩。
欲寄江南春信。
别後寸肠萦损。
说与伊争稳。
小炉独守寒灰尽。
忍泪低头画尽。
眉上万重新恨。
竟日无人问。
莺愁燕苦春归去。
寂寂花飘红雨。
碧草绿杨歧路。
况是长亭暮。
少年行客情难诉。
泣对东风无语。
目断两三烟树。
翠隔江淹浦。
碧纱影弄东风晓。
一夜海棠开了。
枝上数声啼鸟。
妆点愁多少。
妒云恨雨腰支袅。
眉黛不忺重扫。
薄幸不来春老。
羞带宜男草。
黄庭坚作品。
碧天露洗春容净。
淡月晓收残晕。
花上密烟飘尽。
花底莺声嫩。
云归楚峡厌厌困。
两点遥山新恨。
和泪暗弹红粉。
生怕人来问。
王之道作品。
南园最是花多处。
门掩绿杨千树。
别後几番风雨。
碧藓侵苔户。
侬家旧在郊西住。
门外远山无数。
谁道不如归去。
咫尺长安路。
不知春色归何处。
但见茂林芳树。
庭巷落花如雨。
斗乱穿窗户。
晚行溪上东风住。
荷点青钱无数。
蛱蝶飞来还去。
错认花间路。
逢人借问春归处。
遥指芜城烟树。
收尽柳梢残雨。
月闯西南户。
游丝不解留伊住。
漫惹闲愁无数。
燕子为谁来去。
似说江头路。
望中风絮迷烟草。
愁结几番昏晓。
花径有时亲扫。
载酒应须早。
无名氏作品。
庭槐沐雨翻新翠。
叠雪香罗初试。
管鉴作品。
小园日日狂风雨。
几阵桃花红去。
惟有绿窗朱户。
春色常如许。
歌声屡唤飞云驻。
销得行人且住。
倒尽玉壶春露。
醉到无愁处。
【其一】寿芽初长香英嫩。
拾翠芳洲春近。
倩笑脸霞羞褪。
真个都风韵。
垂鬟小舞么歌趁。
莺语绿杨娇困。
多少旧愁新恨。
一醉浑消尽。
【其二】。
朱敦儒作品。
玉笙吹彻清商後。
寂寞弓弯舞袖。
巧画远山不就。
只为眉长皱。
灵犀望断星难透。
立到凄凉时候。
今夜月明如昼。
人共梅花瘦。
谁能留得朱颜住。
枉了百般辛苦。
争似萧然无虑。
任运随缘去。
人人放著逍遥路。
只怕君心不悟。
弹指百年今古。
有甚成亏处。
西楼几日无人到。
依旧红围绿绕。
楼下落花谁扫。
不见长安道。
碧云望断无音耗。
倚遍阑干残照。
试问泪弹多少。
湿遍楼前草。
雨斜风横香成阵。
春去空留春恨。
欢少愁多因甚。
燕子浑难问。
碧尖蹙损眉慵晕。
泪湿燕支红沁。
可惜海棠吹尽。
又是黄昏近。
小园雨霁秋光转。
天气微寒犹暖。
黄菊红蕉庭院。
翠径苔痕软。
眼前明快眉间展。
细酌霞觞不浅。
一曲广陵弹遍。
目送飞鸿远。
飘萧我是孤飞雁。
不共红尘结怨。
几度蓬莱清浅。
侧翅曾傍看。
有时飞入西真院。
许趁风光流转。
玉芯绿花开遍。
可惜无人见。
酒醒离愁转有。
紫禁多时虚右。
苕霄留难久。
一声歌掩双罗袖。
日落乱山春後。
犹有东城烟柳。
青荫长依旧。
独占一年佳景。
点点吴盐雪凝。
玉脍和齑冷。
洋园谁识黄金径。
一棹洞庭秋兴。
香荐兰皋汤鼎。
残酒西窗醒。
【其一】越山青断西陵浦。
一片密阴疏雨。
潮带旧愁生暮。
曾折垂杨处。
桃根桃叶当时渡。
呜咽风前柔橹。
燕子不留春住。
空寄离樯语。
【其二】。
仇远作品。
苎萝山下花藏路。
只许流莺来去。
吹落梨花无数。
香雪迷官渡。
浣纱溪浅人何许。
空对碧云凝暮。
归去春愁如雾。
奈五更风雨。
刘学箕作品。
暮霞散绮西溪浦。
天上晴云开絮。
清绝梅花几树。
恼乱春愁处。
小桥流水人来去。
沙岸浴鸥飞鹭。
谁画江南好处。
著我闲巾屦。
好弱头头皆应。
随逐状同形影。
稍错还提正。
佗人谗报浑虚佞。
远道狂言无证。
切告后来休听。
默默依贤圣。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