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的演化

合集下载

口腔PPT幻灯片课件精选全文完整版

口腔PPT幻灯片课件精选全文完整版
质韧、(形)有点彩。正常龈沟深度不超过2mm。两牙之间突起 的牙龈为牙龈乳头。
④ 牙骨质 在组织发生和功能上与上述三组织一致。
24
5. 咬合关系、牙合、牙弓关系
上下颌牙齿互相接触的关系叫咬合关系。正 中牙合是判断咬合关系是否正常的标准。
➢反合 ➢开合 ➢深覆合 ➢锁合
25
正 常 牙合
26
前牙牙合 型
39
✓ 舌背部粘膜的舌乳头 a)丝状乳头 呈天鹅绒状遍布于舌体上面,司一般
感觉。
b)菌状乳头 数目少,散在分布于丝状乳头之间, 有味蕾,司味觉。
c)叶状乳头 位于舌侧缘后部,含味蕾,司味觉。 d)轮廓乳头 位于界沟前方,乳头周围有深沟环绕,
沟内有味蕾,司 味觉。
40
舌背
41
42
43
舌腹
44
由颞骨关节窝、颞骨关节结节、下颌骨髁状突以
及关节盘、关节囊和关节韧带构成。
83
84
口腔颌面部的主要生理功能
摄食 咀嚼 味觉 吞咽 表情 辅助发音 辅助呼吸
85
口腔颌面部解剖的生理特点及临床意 义
▪ 位置显露
易受伤
▪ 血供丰富
易恢复同时出血多
▪ 解剖结构复杂
▪ 有皮纹
与美容密切相关
▪ 易影响形态和功能
▪ 疾患易波及毗邻部位
86
谢谢!
87
③ 口腔前庭沟、翼下颌皱襞、颊脂垫尖注射 麻药的进针点等有关。
31
32
2、固有口腔内的常用解剖标志
① 牙列 ② 牙槽突是颌骨上与牙相连接的骨性突起,
受压力后吸收,受牵张力后再生,骨改建 活跃,这一特性是牙齿矫正时牙齿得以移 位的基础。牙拔除后牙槽突萎缩,不宜于 活动义齿固位,也不利于牙种植体的植入。

口腔解剖生理学—牙体解剖生理

口腔解剖生理学—牙体解剖生理

口腔解剖生理学——第一章牙体解剖生理一、牙体解剖生理---牙齿的演化特点:1.形态:单---同形牙---异形牙2.数量:多---少3.替换:多牙列----双牙列4.牙根:无----有5.附着:端生---侧生---槽生6.部位:分散---集中一、牙体解剖生理---概论分类功能应用名词及表面标志组成牙位记录发育牙齿的分类牙齿的组成与功能牙位记录牙体应用术语牙体长轴:沿冠根方向,通过牙体中心的假想线。

线角:两个面相交。

点角:三个面相交。

外形高点:牙体轴面上。

接触区: 牙与牙在邻面互相接触的区域称接触区或邻接处。

牙冠表面解剖标志---突出牙尖:锥体形舌隆突:半月形(前牙舌面近颈缘)结节:小突起(牙冠上釉质过度钙化)嵴:细长形(牙冠表面)切嵴边缘嵴牙尖嵴三角嵴轴嵴颈嵴斜嵴横嵴牙冠表面解剖标志---凹陷窝:不规则凹陷沟:细长形凹陷--发育沟:两生长叶(牙发育的钙化中心)相融合;--副沟:发育沟以外的沟。

点隙:3条或3条以上发育沟交汇处或某些发育沟末端形成的点状凹陷。

裂:钙化不完全。

斜面:组成牙尖各面牙齿的发育萌出:牙冠出龈到咬合接触。

萌出顺序:乳牙,I---II---IV---III---V 下I最早,上V最晚。

恒牙,上颌61243578或61245378下颌61234578或61243578下6萌出最早,发育最早,上8或上7最晚。

萌出规律:1.明确的时间和顺序2.左右对称同时萌出3.下颌早于上颌同名牙4.女孩略早于男一、牙体解剖生理---牙体形态外部形态(1)各牙齿代表的外形(2)上下同名恒牙对比(3)乳牙特点及与恒牙对比(4)牙体应用解剖(5)牙体形态的生理意义牙髓形态(1)髓腔的解剖标志(2)根管系统(3)髓腔的增龄变化及病理变化(4)恒牙髓腔的特点及应用解剖(5)乳牙髓腔的特点及应用解剖牙齿的解剖形态---上颌中切牙形态:近中缘、切缘---直---似直角远中缘、颈缘---突---略圆钝解剖结构:唇面---发育沟:2个,切1/3明显---外形高点:颈1/3,颈嵴舌面---舌窝、切嵴、边缘嵴、舌隆突邻面---切嵴在牙体长轴唇侧,接触区切1/3离切角稍远切端---唇侧为缘、舌侧为嵴牙根---圆三角形牙齿的解剖形态---上颌尖牙形态:圆五边形,近中斜缘短,远中斜缘较长---90°远中缘、颈缘---突---略圆钝解剖结构:唇面---唇轴嵴、发育沟明显---外形高点:中1/3与颈1/3交界舌面---五嵴一突二窝(远中舌窝大)切端---四嵴、四斜面牙根---卵圆三角形,根最长,冠根1:2牙齿的解剖形态---上颌第一前磨牙形态:唇-五边形,近中>远中斜缘----颊尖略偏远中,舌尖偏近中(牙合)面-窄长,颊舌径>近远中径,较直或偏颊侧解剖结构:颊面---颊轴嵴、发育沟明显---外形高点:颈1/3,颈嵴舌面---外形高点:中1/3邻面---近中沟,近中颈部凹陷,接触区近(牙合)缘偏颊侧(牙合)面---两尖,两点隙,三条沟牙根---多有分叉牙齿的解剖形态---下颌第一前磨牙形态:(牙合)面-卵圆形,颊舌径≈近远中径,偏向舌侧唇侧-近中<远中斜缘----颊尖略偏近中,解剖结构:颊面---颊轴嵴---外形高点:颈1/3,颈嵴新月形舌面---舌尖特小,短而圆钝,仅为颊侧1/2---外形高点:中1/3邻面---颊尖顶位于牙体长轴上(牙合)面---横嵴,近中窝小、远中窝大牙根---扁单根牙齿的解剖形态---上颌第一磨牙形态(冠):斜方形,颊舌径大于近远中径解剖结构:颊面---两尖,近中尖略宽---颊轴嵴,近中明显---颊沟(中1/3)---外形高点:颈1/3舌面---三尖,近中宽大,卡式尖---舌轴嵴不明显---远舌沟---外形高点:中1/3(牙合)面:牙齿的解剖形态---下颌第一磨牙形态(冠)---长方形,近远中径>颊舌径,偏向舌侧颊面---2.5尖,近中颊最宽,远中尖最窄---颊轴嵴,远中不明显---颊沟(中1/3),远颊沟---外形高点:颈1/3舌面---两尖,大小相近---舌轴嵴不明显---舌沟---外形高点:中1/3(牙合)面:外形---复杂长方形,4点角---5尖,颊尖低圆,舌尖高锐,近中颊尖最大,远中尖最小---4边缘嵴---5三角嵴,远中颊尖最长,远中尖最短---窝沟点隙---中央窝,近中窝(小)---3点隙---5条发育沟(4条起源于中央点隙)(颊沟、舌沟、近中沟、远中沟)、远中颊沟下7---田字形---C型根下6---尖嵴窝沟斜面最多下5---三尖型,两尖(H/U),畸形中央尖最多见下4---前磨牙中体积最小的,横嵴下3---近远中斜缘交角>90°下1---全口牙体积最小,舌窝及边缘嵴不明显,形态最对称,切嵴靠近牙体长轴上123---解剖特征--舌隆突上3---近远中斜缘交角≈90°,颈嵴颈中1/3上4---前磨牙中体积最大的,牙尖远中斜,近中沟牙齿的解剖形态---乳牙解剖特点1.体积小,牙冠短小,乳白色2.颈嵴突出,冠根分明3.乳磨牙干根短,根分叉明显4.上III牙尖偏远中5.下颌乳前牙舌面边缘嵴和颈嵴均较恒前牙明显6.下IV四不像7.下V颊侧三尖等大,尖窝不清晰8.乳中切牙宽冠宽根9.6>7>8(恒牙),IV<V(乳牙)牙体应用解剖(一)切牙上颌--邻面接触区和2舌窝顶端为龋病的好发部位;--1牙根较圆且直,拔除时可用旋转力;--2牙根常有弯曲;--2外形常有变异或先天缺失。

简述人类牙齿演化规律

简述人类牙齿演化规律

简述人类牙齿演化规律人类牙齿的演化是一种非常复杂且持续了数百万年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牙齿形态和结构经历了许多变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饮食方式。

下面将简述人类牙齿演化的规律。

人类牙齿演化的研究主要依托于古人类化石和现代人类的牙齿形态。

通过对这些化石和现代牙齿的研究,科学家们总结出了一些人类牙齿演化的规律。

首先,人类牙齿演化主要体现为牙齿的大小和形态的改变。

从古人类化石中可以看出,早期人类的牙齿比现代人类的牙齿更大更粗壮。

这是因为早期人类的食物主要是原始植物和坚硬的食物,需要更强大的牙齿来咀嚼和咬碎食物。

随着人类的进化和工具的发展,食物逐渐烹饪和加工,更易消化,因此人类牙齿逐渐减小。

其次,人类牙齿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

早期人类的犬齿较大而突出,类似于其他灵长类动物。

随着文化的演化,人类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犬齿不再显示社会地位,逐渐缩小。

此外,早期人类的磨牙在尖而突出,类似于灵长类动物获取食物的方式。

随着食物的变化,磨牙逐渐变平,更适合咀嚼和消化不同类型的食物。

最后,人类牙齿演化的规律还涉及到牙列的数量。

现代人类大多数有32颗牙齿,包括8颗前牙、4颗犬齿、8颗前磨牙和12颗磨牙。

然而,早期人类的牙列数量并不固定,可能会有额外的牙齿或减少的牙齿。

这是因为早期人类遗传基因的变异和演化所导致的。

在研究人类牙齿演化的过程中,人类饮食的变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古人类依靠咬碎食物来获取营养,而现代人类的食物更加多样化和易于消化。

这种食物的变化导致了人类牙齿形态的演变,如牙齿大小的减小和形态的改变。

总的来说,人类牙齿的演化是一个持续了数百万年的过程,涉及到牙齿大小、形态和数量的改变。

这些变化与人类的文化、工具的发展和食物的变化密切相关。

通过研究人类牙齿演化的规律,可以了解人类进化的历史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简述人类牙齿演化规律

简述人类牙齿演化规律

简述人类牙齿演化规律人类牙齿的演化规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牙齿的形态和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本文将从牙齿的类型、牙齿的形态、食物适应性以及科技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人类的牙齿类型分为切牙、犬牙、前磨牙和臼齿。

切牙主要用于切割食物,犬牙主要用于撕咬,前磨牙则用于咀嚼,臼齿主要用于磨碎食物。

这些不同类型的牙齿共同协作,使人类能够适应不同种类的食物。

其次,牙齿的形态也在演化中发生了一些变化。

据研究,早期人类主要依靠犬牙和前磨牙进行咀嚼,后来随着石器工具的出现,人类开始使用石器来加工食物。

这导致犬牙的大小和形态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变得更加小而平坦。

同时,前磨牙也出现了向后倾斜的趋势,使得牙齿更适合进行横向咀嚼。

第三,食物适应性是牙齿演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早期人类主要以植物食物为主,牙齿的形态和结构较为简单,适合于咀嚼软食物。

而随着人类进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食物逐渐多样化,人类开始摄取更多的肉类食物。

这使得牙齿逐渐发展出撕咬和磨碎的功能,牙齿的形态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最后,科技的影响也对人类牙齿的演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火的发现和利用,人类可以利用火来烹饪食物,使得食物更易咀嚼和消化。

这进一步改变了人类牙齿的结构和形态,使其不再受限于原始食物的硬度和咀嚼需求。

同时,现代医学和牙科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人类可以通过矫正和修复来改善牙齿的健康和功能。

综上所述,人类牙齿的演化规律包括牙齿类型的分工、牙齿形态的变化、食物适应性的改变以及科技的影响等方面。

这些变化是人类进化和生活方式的结果,使人类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种类的食物和生活环境。

牙齿的演化规律通过对人类牙齿的研究和分析,对了解人类的进化历程和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1. Lucas, P. W., Omar, R., Al-Fadhalah, K., Almusallam, A. S., Henry, A. G., & Michael, S. (2013). Mechanisms and Causes of Wear in Tooth Enamel: Implications for Hominin Diet.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Interface, 10(83), 20120923.2. Turner, I. M. (2011). Human Tooth Size and Behavior: A Review of Recent Literature. Dental Anthropology, 24(2), 41-48.3. Scott, G. R. (1979). The Functional Significance of Dental Morphology in Primates.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 51(4), 589-596.4. Zink, K. D., & Lieberman, D. E. (2016). Impact of Meat and Lower Palaeolithic Food Processing Techniques on Chewing in Humans. Nature, 531(7595), 500-503.。

21年2月份口腔直播学员学习情况测评

21年2月份口腔直播学员学习情况测评

21年2月份口腔直播学员学习情况测评1、(A1型题)牙的演化规律,错误的是 [单选题]A.牙形由异形到同形(正确答案)B.替换次数由多到少C.附着方式由端生至侧生至槽生D.牙的分布从广泛到集中E.牙根从无到有答案解析:【解析】牙齿的演化符合以下的规律:(1)由同形牙到异形牙;(2)牙齿数量由多到少;(3)替换次数由多到少;(4)从无根牙到有根牙;(5)牙齿的分布从广泛到集中;(6)牙齿的附着方式由端生至侧生至槽生。

哺乳动物的牙齿已经发展为异形牙,分切牙、尖牙、前磨牙和磨牙四类,而鱼类、爬行类、鸟类多为单椎体牙。

故A选项错误。

2、(A1型题)以下对牙颈曲线的描述哪个是错误的 [单选题]A.牙颈缘在牙冠各轴面均呈弧形曲线B.颈曲线在唇颊面呈凸向he缘方的弧线(正确答案)C.颈曲线在近中面呈凸向he缘方的弧线D.颈曲线在远中面呈凸向he缘方的弧线E.颈曲线在舌面呈凸向根方的弧线答案解析:【解析】牙冠与牙根交界处呈一弧形曲线,称为牙颈,又称牙颈曲线。

在唇颊面呈凸向牙根方的弧线。

3、(B1型题)牙槽嵴 [单选题]A.上下颌骨包绕牙根的突起部分B.牙槽骨容纳牙根的部分C.牙槽窝的游离缘(正确答案)D.两牙之间的牙槽骨E.多根牙诸根之间的牙槽骨答案解析:【解析】牙槽骨是上、下颌骨包围和支持牙根的部分,又称为牙槽突;容纳牙根的窝称牙槽窝;牙槽窝在冠方的游离端称为牙槽嵴;两牙之间的牙槽突部分称为牙槽间隔;多根牙诸根之间的牙槽骨称为牙根间隔。

4、(B1型题)牙根间隔 [单选题]A.上下颌骨包绕牙根的突起部分B.牙槽骨容纳牙根的部分C.牙槽窝的游离缘D.两牙之间的牙槽骨E.多根牙诸根之间的牙槽骨(正确答案)答案解析:【解析】牙槽骨是上、下颌骨包围和支持牙根的部分,又称为牙槽突;容纳牙根的窝称牙槽窝;牙槽窝在冠方的游离端称为牙槽嵴;两牙之间的牙槽突部分称为牙槽间隔;多根牙诸根之间的牙槽骨称为牙根间隔。

5、(B1型题)牙槽窝 [单选题]A.上下颌骨包绕牙根的突起部分B.牙槽骨容纳牙根的部分(正确答案)C.牙槽窝的游离缘D.两牙之间的牙槽骨E.多根牙诸根之间的牙槽骨答案解析:【解析】牙槽骨是上、下颌骨包围和支持牙根的部分,又称为牙槽突;容纳牙根的窝称牙槽窝;牙槽窝在冠方的游离端称为牙槽嵴;两牙之间的牙槽突部分称为牙槽间隔;多根牙诸根之间的牙槽骨称为牙根间隔。

口腔执业医师口腔解剖生理学

口腔执业医师口腔解剖生理学

14.组牙功能合的特点 正中关系合与正中合相协调 前伸咬合时上下颌前牙组切缘相对 前伸咬合时上下颌后牙不接触 侧方咬合时,非工作侧上下后牙不接触 15.控制下颌运动的主要因素 双侧颞下颌关节 牙齿的咬合接触关系 神经结构 肌肉结构 16.覆合、覆盖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便于咀嚼运动时保持合接触关系 有利于提高咀嚼效能 保护唇颊侧软组织 保护舌的边缘 17.影响切道斜度大小的因素:覆盖与覆合的程度 18.上下颌骨处于正中关系时,下颌可做 20mm 的开闭运动 19.Bonwill 论述的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居于两侧髁状突的中心及下颌中切牙的近中接触点 20.第二恒磨牙萌出时间约为 12~14 岁 21.正常合的建立的相关因素 颌骨、牙槽骨、整个面部和颅部的正常发育 牙齿的正常发育、正常萌出和正常功能 遗传、先天、代谢、营养、内分泌的影响 整个机体的发育以及外围环境的影响 22.颞肌、嚼肌、翼内肌收缩有推动上下牙弓向前发育的作用 在合力作用下,牙体有向前倾斜移动的趋势 闭口时,上下牙弓发生咬合,合力为向上、向前 上下牙弓发生咬合过程中邻面磨耗使牙弓前移 颌间距离前大后小,合力促使上下牙弓向前移动 23.乳牙合的建立大约是从婴儿第 6 个月直到第 30 个月 24.牙龈因失去食物按摩废用萎缩是由于牙冠轴面凸度过大 25.与下颌第一乳磨牙相似的恒牙是没有恒牙与其相似 26.上前牙牙根唇面宽于舌面的生理意义是抵抗向前的合力 27.以下乳牙萌出先后顺序ⅠⅡⅣⅢⅤ 28.牙萌出的时间是指牙出龈的时间 29.舌隆突的位置处于位于前牙舌面颈 l/3 处 30.外展隙生理意义 保护牙槽骨和邻面 咀嚼时排溢食物 食物通过时摩擦牙面 自洁作用 31.所谓"中线"是指平分颅面部为左右两等份的一条假想线 32.切割运动中形成的杠杆类型是Ⅲ类 33.颞深神经不是上颌神经的分支

第二章牙的发育(1)

第二章牙的发育(1)


釉质中的水有两种形式:结合水和游离水。 大部 分水是以结合水的形式存在,分布在晶体周围

成釉细胞的分化: 在釉牙本质 界的一端,形成 一短的圆锥形突 起,称为托姆斯 突(Tomes processes)。突 起内有终棒、连 接复合体和分泌 小泡。

釉质的矿化方式是:矿物盐沉积在基质中,同时水 和蛋白从釉质中被吸收。最后使釉质达到96%的矿 化程度。
牙冠萌出到口腔,缩余釉上皮与釉质分离,使牙 冠暴露。在牙颈部,缩余釉上皮形成结合上皮。



3. 萌出后期:刚萌出的牙的牙根尚未完全形成, 髓腔很大,根尖孔呈喇叭状。一般经过2~3年, 牙根才能完全形成。

4. 牙萌出移动的机制



牙根的形成:导致牙冠的牙合向移动。 液体的压力:根尖部组织压力增加将牙推 向牙合面。 周围骨组织的吸收和沉积: 牙周膜的牵拉:牙周膜中成纤维细胞的收 缩能力能够牙移动。
a
b


釉质形成后,成釉细胞在釉质表面分泌一层无结 构的有机薄膜,称为釉小皮。 釉质发育完成后,成釉细胞、中间层细胞和星 网状层与外釉上皮细胞结合形成一层鳞状上皮覆 盖在釉小皮上,称为缩余釉上皮。
三、牙髓的形成



当牙乳头周围有牙本质形成时,牙髓的未 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分化为牙髓细胞。 随着牙本质细胞向中心移动,牙乳头的 体积逐渐缩小。 到原发性牙本质完全形成,髓腔内的结 缔组织成为牙髓。
残留的牙板上皮可 能成为牙源性上皮肿 瘤或囊肿的来源。

二、牙本质的形成

在成釉细胞的诱 导下,牙乳头的 外层细胞分化为 成牙本质细胞。 成牙本质细胞分 泌牙本质基质, 并合成 I 型胶原 和非胶原蛋白。 最早形成的牙 本质基质称为罩 牙本质。罩牙本 质基质的胶原纤 维粗大。

简述牙的演化过程

简述牙的演化过程

简述牙的演化过程牙是动物们获取食物、维护牙齿和咀嚼食物的重要器官,它是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可以说,牙的演化是动物的进化的重要标志。

对牙的演化过程的认识,有助于了解今天牙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以及牙的发展历史。

牙演化可以追溯到早期原始生物海蜥蜴,它们有细小的尖牙可以用来捕食小型藻类、爬行虫和小型鱼类。

随着大陆分裂,海蜥蜴进化为陆蜥蜴,这种动物有单齿、碎片状牙齿和复式牙齿,它们可以用来捕捉小型爬行动物和昆虫。

陆蜥蜴进化为先前的古兽类,这些陆生兽类发展了复式牙齿的结构,以适应食用更大的植物和更复杂的食物结构。

古兽类的牙齿形式被用于牙齿在植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的进化中,包括远古的犀牛、犬科动物和象类。

犬科动物的牙齿特别明显,因为它们有三颗更大的“大牙”这是其祖先演化出来的特殊特征。

之后,肉食性动物和植食性动物进一步进化,形成了更复杂的牙齿形态,用来更好地捕食猎物和剥食植物。

这些牙齿有不同的尺寸,不同的形状和不同的功能。

接下来,牙逐渐形成了牙齿裂歧、孤节歧、表面牙齿和咀嚼牙齿四种形态和功能,这四种形态和功能在人类的牙齿发育的过程中得以发挥。

牙齿裂歧可以将食物分割,孤节歧可以撕碎食物,表面牙齿可以将食物磨得更加柔软,而咀嚼牙齿则可以将食物进一步混合和破碎。

以上就是牙演化的基本特征。

今天,牙的功能发挥到了更高的水平,它不仅能够帮助动物获取食物,而且还能够帮助动物摆脱危险的情况。

此外,牙的形态和结构也有所改变,以适应各种各样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环境因素。

总之,牙在动物的进化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演化提供了一种手段,使动物能够适应今天的环境,同时也使得人类在妥善维护牙齿的基础上,更好地享受美味美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牙齿演化的特点
各类生物牙齿演化特点
鱼类 鸟类 两栖类 爬行类 哺乳类
鱼类的牙,主要作用是捕捉食物,没有咀嚼功能。全口牙 的形态多为等长的三角片或单锥体形,故称为同形牙。在 每一牙的舌侧,有若干后备牙,牙脱落后由新牙补充,去 旧更新,终身不止,故称之为多牙列。牙数非常之多,约 200个,分布于上下颌骨、腭、翼、犁等骨,甚至舌、咽、 腮、食管的表面。此类牙无牙根,借助纤维膜附着于颌骨 的边缘,称为端生牙。
研究者利用计算机生成的预测模型对这些牙齿进行了对比。这个模型 可以通过分析臼齿中每个细胞的空间位置,重现牙齿从未分化的一团 细胞到形成复杂的三维结构的整个过程。这个模型还可以预测出当一 个基因发生改变后,会对牙齿形态造成什么影响,由此解释演化过程 中,牙齿形状改变背后的机制。研究者表示,这项研究可以帮助科学 家了解在变异和自然选择的共同作用下,生物体的演化过程。
牙釉质生长速度是描述牙齿发育模式的关键因素。牙齿的成釉 细胞分泌釉质受昼夜节律控制,因此釉质日增量可以作为牙齿 生长和发育的记时计,而这个日增量可以通过牙齿断面的扫描 电子显微镜等方法被测定。由英国、肯尼亚和美国科学家组成 的这个研究小组对牙釉质生长速度的研究表明,早期的人科物 种牙齿的发育模式与现代人并不相似。他们研究了南方古猿、 早期人属成员和尼安德特人的牙齿化石,发现南方古猿和早期 人属成员牙齿的发育情况,都与现代人缓慢的釉质生长模式不 同,而与现代非洲猿类和化石非洲猿类情况相似。现代人牙齿 釉质生长缓慢,是因为最初形成的釉质(靠近牙质和釉质交界 处的釉质)分泌缓慢,因而生长历时很长。较晚出现的进化旁 支尼安德特人的牙齿发育模式则与现代人类相近。换句话说, 南方古猿、开始制造工具的能人、能够直立行走的直立人等早 期人科动物以及类人猿,都具有迅速进入成年阶段的牙齿发育 特征,它们的牙齿形成时间都比现代人短。现代人的牙齿生长 模式在人类进化中可能出现得比较晚。相应地,人类较长的幼 年期以及现代人类的青春期,也是在晚近才进化形成的。
哺乳类的牙已经发展为异形牙,可分为切牙、尖牙、前磨
牙、磨牙四类。一生中只换牙一次,故称为双牙列。牙数
显著减少。牙根发达,深埋于颌骨的牙槽窝内,主要功能 是咀嚼,故能承受较大的咬合力。例如约2千万年前的森 林古猿,牙体粗大,其尖牙更突出,磨牙区仅能作很小的 旋转磨动,促使远中磨牙增大:即第三磨牙>第二磨牙>第 一磨牙。正与人类相反。
可能这就解释了剑齿类食肉动物的剑齿是如何演化而来
的。现代的猫科动物,如狮子,在遇到威胁或者挑战的时候 会扬起嘴唇,露出犬齿。猫科动物是靠视觉获取信息的生物 ,它们会更加关注其他动物的面部和表情。通过显露犬齿, 它们展示自身的力量,并显露出进攻的意图:退后!我可是 有牙的。有没有可能,剑齿类动物只是把这种通过牙齿的交 流发展到了极致?这长着剑齿的一声咆哮也确实是给了其他 竞争者一个明确的信号
然而,我们并不能因为这种设想听起里是可能的或者容易 想象出来就断定它是正确的。将剑齿虎与那些具有骄人的 獠牙作为性别装饰的现代动物进行比较很可能会被带入歧 途,特别是这些动物没有一个是像剑齿虎这样的食肉捕猎 者。很明显,鹿并不使用它们的犬齿作为猎杀的工作(但 愿如此),但是剑齿就不一定了。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研究 剑齿到底是用来反映性征的还是用来捕猎的呢? Randau的主要依据是基于身体比例的分布。在动物生长 和发育的过程中,它们身体的每一部分都按照稳定且一致 的步调进行生长。但是这个规律对于性别装饰和武器是不 适用的。在这些方面,越大就意味着越好。雄鹿的角越大 ,或孔雀的尾羽越精美,它们就越容易寻找到伴侣。由于 体型最大的雄性个体就能够展现出最吸引眼球的特征,如 华丽的尾巴,精心的修饰和多彩的羽毛,雄性也就因此在 性别特征上耗费大量不成比例的能量。这些特征的不平衡 生长被生物学家称为“异速生长”,可以看作是性别筛选 发挥作用的标志。
巴 黎 国 家 自 然 历 史 博 物 馆
很多剑齿类动物都曾遍布于世界的每个角落。最早 长有剑齿的哺乳动物早在五千万年以前就已出现在 地球上。而剑齿虎家族最后的成员,如刃齿虎( Smilodon)与似剑齿虎(Homotherium),仅仅才 绝迹一万年左右。总的来说 ,剑齿的齿系是由五种
不同的食肉动物牙齿谱系演化而来的。他们包括: 肉齿目哺乳动物,有袋类哺乳动物,以及猫科和类 猫科食肉动物的三个不同分支。这些动物相互之间 没有血缘关系,并且独立生存了数百万年,然而他 们全都独立进化出了犬齿。这些犬齿虽然形状不尽 相同,但都具有相似的特征---大,且形态怪异。 不同的食肉类哺乳动物都不谋而合的独立演化出剑 齿,乍一看,这是对自然选择的绝佳例证。我们假 定犬齿演化出细长的外形是为了征服和杀戮,以便 于穿透血管,撕咬鲜肉,从而能够给强大的猎物最 有力的一击。更大的犬齿意味着能进行更多的杀戮 ,或者说我们的直觉是这样认为的。
据英国Nature报道,英国科学家迪恩(C. Dean)等人的研究表明,人类牙齿的发育模式 和发育时期与人类远祖存在差别,这可以反映 生活史各阶段的进化情况。 在灵长类的生活史中,人类的幼年期和其他灵
长类动物相比显得较长,这可能是由于大脑及 其学习和认知能力越进化,就需要更长的大脑 发育时间,运用这种能力的学习时间也相应地 变长了。在表征人类生活史的一系列特征中, 牙齿的发育进程是一个代表性特征,初次生殖 年龄、寿命长短甚至脑容量的大小等重要生活 史特征,都与牙齿的发育紧密相关。因此,牙 齿被视作人属物种的一个确认特征。恒齿在什 么时间段发育及其发育模式的研究,可以揭示 人类进化历程中生活史各阶段的变化情况。
Randau发现拥有剑齿的肉食动物和非剑齿类的猫科动物都会发育出 不成比例的大犬齿,但是剑齿类肉食动物的犬齿长度发育的更为极 端。臼齿的比例并没有随颅骨的长度变化而改变,说明其进化遵循 自然选择的规律。因此,Randau的团队得出结论:剑齿至少在一定 程度上是被性别选择压力下磨练而来的。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就要抹杀剑齿在杀死或重创猎物时所起的作用 。尖细且锋利的牙齿依旧是强有力的武器。牙齿的长度决定咬合的 深度,牙齿越长,创口越深,造成的伤害也就越大,当然也要冒着 在挣扎中被猎物弄断的风险。然而,“仅仅是”有用的身体部分不 会在体型更大的动物中变得更大。因此,根据Randau的研究,性别 选择能够解释为什么剑齿能够生长到我们所见的大小,而自然选择 则限制了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剑齿究竟能够生长到多大。 Julie Meachen是一名剑齿类动物的研究人员,并没有参与到 Randau的研究中。她认为Randau的假说是有理可循的。Meachen 的研究对比了两种不同的剑齿类肉食动物的“猎杀工具”的区别, 它们分别是犬齿又长又细的匕首牙类型(dirk-tooths)和犬齿略短且 具有锯齿的弯刀牙类型(scimitar-tooths)。Meachen发现那些有着 更长犬齿的剑齿虎,也同样具有更强壮的前肢。在她的文章中,她 是这样进行解释的,由于细长的犬牙更容易被折断,因此这类动物 在扑食的时候需要更加强有力的四肢去抓住并稳定猎物,直到它们 死去。
〖本文刊载于《科学》杂志2002年第1期〗
13-30万年前古人类牙齿
现在
牙数:恒牙32颗 乳牙20颗
分类:尖牙 切牙 磨牙 前磨牙
长着巨大犬齿的剑齿虎几乎成为了冰河时代的标志性生物 。然而,这样庞大的剑齿类动物家族究竟如何演化而来? 尖利又细长的剑齿是否真的是用来给猎物最致命的一击? 科学家们从性别选择和自然选择两个方面,分别给出了答 案。
但是Marcela Randau并不赞同这样的说法。在她最新发 表的论文中,她和她的同事认为:动物演化出剑齿,并不是 因为它们具有致命的杀伤力,而是因为它们太性感了。
其实这个观点并没有它乍一看起来那么牵强附会。很多
现代动物都长有巨大的犬齿和獠牙,把它们作为性别装饰, 如海象、狒狒、独角鲸和几种鹿(是的,它们看起来很恐怖 )。一般是雄性演化出这些骄人的齿状武器,用来和其他雄 性进行争斗,或者显示其在群落社会中的统治地位。而争斗 的胜利者才有资格拥有雌性甚至控制整个雌性群体。当獠牙 最大、最有型的雄性获得和更多雌性交配的机会时,演化就 向着犬齿越来越长的方向偏离了。
人类牙齿与其他哺乳类的牙比较,不仅外形有所改变,而 且在功能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除咀嚼食物外,在维持人 的面形和语音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人类牙齿的退化速度 缓慢而不均衡。人类由于食物由粗变细,咀嚼器官及咬合 力变小,引起咀嚼肌、颌骨、牙退化缩小。在演化过程中, 牙不仅要适应颌骨的退化,而且也要适应咬合力的减少。 因此,牙的形态也随之缩小。
为了研究剑齿虎的犬齿是否遵循异速生长的规律 , Randau和她的同事计算了剑齿虎犬齿的大小 和它们整个头骨长度的比例。如果拥有更大头骨 的剑齿虎比头骨稍小的剑齿虎拥有更长的犬齿, 就可以说明犬齿的长度一定程度上受到性别选择 的影响。研究小组还对非剑齿齿系的已灭绝和现 生猫科动物进行了相似的比较研究。为严谨起见 ,Randau对于臼齿的大小比例也进行了同样的 计算。臼齿用于撕碎食物,位于犬齿的后方。由 于臼齿位于口腔中,不会被显露出来,不太可能 是用来炫耀和展示的,因此它们应该和头骨以及 身体的其他部分一样,拥有相同的生长速率。
所有的现代鸟类均无牙,但化石鸟是有牙
的,上、下颌各有一排单锥体牙。
两栖类的牙仍为单锥体、同形牙、多列牙、端 生牙,牙数虽然没有鱼类那么多,但仍分布于, 颌、腭、犁、蝶等骨的表面。
爬行类的牙仍为单锥体、同形牙、多列牙,但是牙已逐
渐集中分布于上、下颌骨上。其附着于颌骨的方式有两
类:一类为侧生牙,不仅牙的基部与颌骨相连,其一侧 也附着于颌骨的內缘,此类牙无完善的牙根;另一类则有 较完善的牙根,位于牙槽窝内称为槽生牙。
三尖学说
三尖学说(tritubercular theory)又称分化学说。该学说 认为哺乳类的多尖型牙,是由爬行类的单锥体牙演变而 来。即在单锥体牙的近远中面各长出一小尖,该具有三 个尖的牙称为原牙(protodont),其中央的尖称为原尖 (protocone)。随着演化过程的发展,原牙的两小尖逐 渐增大,并与原尖排列在一直线上,此牙称为三尖牙 (triconodont)。中央的牙尖即为原尖,近中的牙尖称 为前尖,远中的牙尖称为后尖。在上颌者分别称为上原 尖(protocone)、上前尖(paracone)和上后尖 (metacone);在下领者分别称为下原尖 (protoconid)、下前尖(paraconid)和下后尖 (metaconi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