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方言和普通话

合集下载

湖南慈利方言语音和词汇特点

湖南慈利方言语音和词汇特点

湖南慈利方言语音和词汇特点
湖南省慈利县位于湖南省东北部,邻近江西省,是湖南省有着悠久历史的一个县,其方言是一种古老的语言,有着丰富的韵律和语音特征。

慈利方言的语音特征主要体现在发音上,许多发音和普通话有很大出入。

比如在拼音方面,发音“h”、“x”、“zh”、“ch”、“sh”等音节,慈利方言中一般都会通读为“f”、“s”、“y”、“dz”(或者“ts”)、“zs”(或者“z”),而不是普通话中的“h”、“x”、“zh”、“ch”、“sh”。

此外,慈利方言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发音,比如“湖”、“虎”发音时,可以读做“hu”也可以读作“xu”,而普通话只能读作“hu”,而且发音“z”也会发作“ts”。

另外,慈利方言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词汇特点。

在慈利方言中,比较常见的一些词语,如“豆腐”、“香菇”等,其发音在慈利方言中可以是“toufu”、“shanggu”,而在普通话中却是“doufu”、“xianggu”。

此外,慈利方言还有着许多独特的习惯用语,比如“哎呀”、“啊哈”等,在普通话中没有。

总之,湖南慈利方言的语音和词汇特点都很明显,与普通话有着较大的出入,是一种有着较长历史的古老方言。

它的语法结构、词汇量等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值得研究。

慈利方言是湖南本土特有的方言,也是湖南省历史上一段漫长而传奇的历史,它充满了古老传统,有着丰富的韵律和语音特点,既有它自己独特的特点,也表现出人文关系的交融。

如今,湖南慈利方言
虽已经不再作为官方语言使用,但其文化本身还是当地民众珍视的文化财富,仍然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历史价值。

湘方言音韵比较研究

湘方言音韵比较研究

湘方言音韵比较研究湘方言音韵比较研究湘方言是中国汉语方言的一种,主要分布在湖南省及周边地区。

湘方言作为一种地方方言,具有与官方普通话相异的音韵特点,因此对湘方言音韵进行比较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一、湘方言的音位系统比较湘方言与官方普通话相比,在音位系统上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首先,湘方言韵母较为丰富,包括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等。

例如,官方普通话的韵母“ian”,在湘方言中可以分化为“in”和“ien”两个韵母。

其次,湘方言对官方普通话中的一些韵母进行了变异,如“iu”变为“you”、“ü”变为“üe”等。

此外,湘方言还存在一些特殊的声母,如“tsh”、“sw”等,在普通话中并不存在。

二、湘方言的音变规律比较湘方言的音变规律与官方普通话也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在声母的变化上,湘方言中的一些声母常常发生语音转变。

例如,“ㄅ”声母在湘方言中发音为“p”、“ㄉ”发音为“t”、“ㄍ”发音为“k”等。

其次,在韵母的变化上,湘方言存在多种变化规律。

例如,官方普通话中的韵母“u”在湘方言中可以发音为“o”或“ie”等。

此外,湘方言韵尾较为丰富,除了官方普通话中的“n”韵尾外,还存在“ŋ”、“oŋ”、“ioŋ”等韵尾音。

三、湘方言的语音特点比较湘方言在语音特点上与官方普通话也存在一些明显差异。

首先,湘方言的音调系统较为复杂,与官方普通话的四声相比,湘方言有六八调之分,而且变调现象较为普遍。

其次,湘方言的语音重心较低,音节的重音位置多集中在词首或词尾。

此外,湘方言中音节的浊化现象较为突出,即浊音发音较浅,如“du”发音为“t”、“gu”发音为“k”等。

综上所述,湘方言的音韵在音位系统、音变规律以及语音特点上与官方普通话有着明显的差异。

湘方言的韵母较为丰富,声母和韵母之间存在较多的变化规律,语音特点也具有独特性。

对湘方言音韵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湘方言的语音特点以及与官方普通话的差异,也有助于方言保护与推广工作的进行。

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差异对照表

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差异对照表

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差异对照表 (一)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总的来说语音方面表现最突出,因此,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首先抓住方言区语音上的难点是完全正确的。

其次是词汇,这一部分要比语音上的差别小一些。

相对前两者而言,普通话与方言在语法上的差别显得小得多,不过,决不能因此而忽视语法上的差别。

事实上,语法上的差别虽然小些,某些突出的现象却非格外留心不可。

例如有些方言区的人学说普通话很容易就会说出“你走先”“我有看”“你讲少两句”一类的句子来。

这些句子格式都不合乎普通话语法规范,直接影响表达效果。

这里说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是指在测试中表现出来的地方普通话(指处于方言向普通话过渡中的一种“中介状态”)和标准普通话之间的差别。

同是差异和问题,在语音和语法上的表现又有不同。

语音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区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差别和问题,主要是带着不同口音的地方腔。

而语法差异则不同,有时不同方言区之间会相互渗透一些方言的句式或表达习惯,几个不同方言区可能在在同样的语法问题,所以我们在做语法差异对比时,不以地区分类,而是按不同问题的类型进行分类。

方言中有一些句式,似乎和普通话一样,比如广西方言说“我不比他好”,意思是“我没有他好”。

孤立地看,这句话没有语法错误,因为普通话中也有这样的句式。

但是普通话中“我不比他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我没有他好”,二是“我和他一样”。

广西话“我不比他好”只能表达前一层意思,如果要表达的是后一层意思,这种说法就错了。

所以对于这一类句式,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判断出正误来。

一、词尾普通话和各方言都有一些词尾,最常见的如“子、儿、头”等,但这些词尾用在什么词语里,普通话和方言不所不同。

最常见的是“子”尾,但普通话说“虾”,不带“子”,江苏很多地方都说“虾子”。

与此相反,普通话中的“袜子”,在吴方言大都说“袜”或“洋袜”。

普通话的“鼻子”,吴方言说成“鼻头”。

湖南长沙方言和普通话同形异义词初探

湖南长沙方言和普通话同形异义词初探
四 川 民 族 学 院学 报
J0 URNAL 0F S1CHUAN UNIVER3 JTY F0 R NA T10NALITIES
★ 历 史 ·文 化 ★
第 l9卷 第 6期 2010年 12月
VOf.19 No.6 Dec.2010
湖 南 长 沙 方 言 和 普 通 话 同形 异 义 词 初 探
郭 洪 义
【摘 要】 湖 南长 沙方 言 作 为 湘 方 言 的代 表 , 用 词 用语 上 与 普 通 话 存 在 较 大 差 距 。 特 别 是 同 形 异 义 词 ,与普 通 话 差 异 明 显 , 主要 表 现在 含 义 、感 情 色彩 和 用 法 三 方 面 。通 过 对 长 沙 方 言 与普 通 话 差异 类型 的 归纳 ,追 溯造 成 这 种 差 异 的原 因 。 【关键 词 】 长沙 方 言 ;普 通 话 ; 同形异 义词 ; 比较 【中 图 分 类 号 】 H174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1674—8824(2010)06—0062-005
本 文 研 究 所 选 取 的 湖 南 长 沙 方 言 的 义 项 及 例 句 大 部 分 都 出 自 《长 沙 方 言 词 典 》0, 如 果 无 特 殊 说 明 及 注 释 , 均 出 于 此 。
一 、 长 沙 方 言 与 普 通 话 同 形 异 义 词 差 异 之 比 较 通 过 对 湖 南 长 沙 方 言 大 量 同 形 异 义 词 的 分 析 , 我 们 发 现 , 湖 南 长 沙 方 言 中 的 同 形 异 义 词 与 普 通 话 的 差 异 是 十 分 明 显 的 。 在 这 里 , 我 们 基 本 上 同 意 姚 鑫 隆 、 秦 著 红 两 位 先 生 在 《普 通 话 和 吴 方 言 同 形 异 义 词 和 异 形 同 义 词 之 比 较 》 一 文 中 的 观 点 , 二 者 的 显 著 差 异 主 要 表 现 在 含 义 、 褒 贬 色 彩 、 用 法 等 三 个 方 面 ]。 (一 ) 含 义 不 同 湖 南 长 沙 方 言 当 中 的 同 形 异 义 词 与 普 通 话 比 较 , 我 们 发 现 , 其 含 义 一 般 都 存 在 着 较 大 差 异 。 另 外 , 我 们 需 要 指 出 的 是 , 湖 南 长 沙 方 言 当 中 许 多 同 形 异 义 词 的 义 项 是 明 显 多 于 普 通 话 的 , 有 的 义 项 与 普 通 话 相 同 , 有 的 义 项 与 普 通 话 相 异 , 对 于 这 种 情 况 , 正 如 姚 鑫 隆 、 秦 著 红 两 位 先 生 所 言 , 湖 南 长 沙 方 言 与 普 通 话 词 语 “只 是 某 部 分 义 项 存 在 差 异 , 我 们 着 重 讨 论 相 异 义 项 而 不 讨 论 相 同 义 项 ” ]。 湖 南 长 沙 方 言 与 普 通 话 在 含 义 上 存 在 较 大 差 异 的 同 形 异 义 词 我 们 现 举 几 例 。 如 “注 ”, 普 通 话 中 “注 ” 为 “流 人 , 灌 人 ” 的 意 思 ; 而 在 长 沙 方 言 中 则 用 来 指 “用 不 正 当 手 段 把 次 品 推 销 给 对 方 ”。 又 如 “出 众 ” 一 词 , 普 通 话 中 “出 众 ” 指 “超 出 一 般 人 ”; 而 在 长 沙 方 言 中 则 用 来 指 “举 止 大 方 (多 用 于 姑 娘 )”。 (二 ) 褒 贬 色 彩 不 同 湖 南 长 沙 方 言 当 中 的 某 些 同 形 异 义 词 , 在 感 情 色 彩 的 褒 贬 上 与 普 通 话 存 在 着 很 大 差 异 。 例 如

湘方言与普通话语音差异探析(2)

湘方言与普通话语音差异探析(2)

湘方言与普通话语音差异探析(2)湖南省内的湘方言很复杂。

单从湘方言形成的原因来说就已经很繁杂。

湘方言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大因素,一是是行政区划,二是移民。

在这两大因素中,移民又是首要原因。

湖南省的湘方言经历了一个长期复杂的演变过程:从春秋时期的古楚语演变为西汉的南楚语,又由于移民的因素在明清时期分化为湘语和非湘语。

湖南湘方言内部同时又有着新湘语和老湘语之分。

新湘语和老湘语的差别是它们在古浊声母上存在的差异。

新湘语的特点是:古全浊声母读不送气清音。

老湘语的特点是:古全浊声母基本上仍保留了浊音。

根据湘方言各地方方言的特点,湘方言又存在着内部的分区。

关于湘方言内部分区,也经历了一个不断科学、完善的变化。

原《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关于湘语的三片(长益片、娄邵片、吉溆片)改变为现在的五片(长益片、娄邵片、衡州片、辰溆片、永州片)。

[3](二)长沙地理人口、方言概况长沙市是湖南省的省会。

长沙市的地理位置处于湖南的东部偏北,湘江的下游。

长沙市向东紧邻江西省的萍乡市,向南与湘潭和株洲两市相接,向西与娄底、益阳交界,向北与岳阳毗连。

地图坐标为东经111°53'-114°5',北纬27°51'-28°40',东西长约230公里,南北宽约87公里。

全市总面积11 818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 938.5平方公里。

长沙市2 010年调查的总人口已经达到704万,其中户籍人口高达651万,流动人口比例较多。

少数民族人口不多,主要有回族、苗族、土家族、壮族等。

长沙市内河流纵横,主要有湘江、浏阳河、捞刀河以及靳江河等大小河流。

整个市区地形呈东西高中间低。

主要山脉有大围山、桂芽山以及岳麓山,其中大围山是长沙辖区最高山脉,海拔1 616米。

岳麓山是长沙市区最高点,海拔仅300.8米。

全市地貌主要是以平原、丘陵为主。

长沙方言也称长沙话,属于湘方言中的新湘语,处于长益片中的长株潭小片。

方言变成普通话的例子

方言变成普通话的例子

方言变成普通话的例子
方言是中国的一种语言形式,由于地域和文化的不同,各地的方言有着各自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

但是,在中国普通话逐渐普及的背景下,许多地方的方言逐渐被普通话所替代。

下面是一些方言变成普通话的例子:
1.四川话
四川话是中国方言中的一种,其特点是声调韵母多变,语速较快。

随着四川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普通话逐渐普及,四川话逐渐被普通话所替代。

2.广东话
广东话是中国方言中的一种,其特点是语音较为清晰,词汇丰富。

在香港、澳门等地,广东话仍然是当地通用的语言,但是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广东话的地位逐渐下降。

3.湖南话
湖南话是中国方言中的一种,其特点是声音婉转,语调优美。

随着湖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普通话逐渐普及,湖南话逐渐被普通话所替代。

4.上海话
上海话是中国方言中的一种,其特点是语音清晰,语调尖锐。

在上海地区,上海话仍然是当地通用的语言,但是随着普通话的普及,上海话的地位逐渐下降。

总之,方言变成普通话是中国语言形式的发展趋势之一,这种趋
势是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虽然方言的地位逐渐下降,但是方言仍然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该得到保护和传承。

汉语方言拼音方案释例

汉语方言拼音方案释例

汉语方言拼音方案释例在汉语方言的学习和研究中,拼音方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

它能够帮助我们准确地标示和记录各个方言的发音特点,为语音的研究和教学提供便利。

本文将以具体的拼音方案和示例来讲解汉语方言的差异和特点。

一、普通话拼音方案普通话拼音方案是中国大陆通用的拼音方案,它以汉字的字母拼写为基础,辅以声调符号,能够准确地表示普通话的发音。

以下是一些普通话拼音方案中的例子:1. 中国:zhōng guó2. 北京:běi jīng3. 上海:shàng hǎi4. 广东:guǎng dōng通过普通话拼音方案,我们可以准确地将普通话的发音记录下来,方便学习者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二、粤语拼音方案粤语是中国广东地区的一种方言,它与普通话在发音上有很大的差异。

为了准确地记录粤语的发音特点,专门制定了粤语拼音方案,以下是一些粤语拼音方案中的例子:1. 香港:hoeng gong2. 广州:gwong jau3. 澳门:ou mun4. 深圳:sam zan可以看到,粤语的发音与普通话有着明显的差异,而粤语拼音方案则能够清晰地表达出这些差异,方便学习和使用粤语的人们。

三、闽南语拼音方案闽南语是中国福建地区的一种方言,与普通话和粤语同样有着独特的发音特点。

为了记录和传承闽南语,我们制定了闽南语拼音方案,以下是一些闽南语拼音方案中的例子:1. 台湾:Tâi-oân2. 厦门:Âm-óe3. 漳州:Chiang-chiu4. 龙岩:Lêng-ngèng闽南语拼音方案与普通话和粤语拼音方案不同,它符合闽南语的发音规律,使得非母语者也能够准确地学习和使用闽南语。

四、其他方言拼音方案除了上述的普通话、粤语和闽南语,中国还有许多其他方言,例如湖南话、四川话等。

为了准确地记录并传承这些方言,我们也制定了相应的拼音方案,以下是一些例子:1. 湖南话-长沙:tsaan seu2. 四川话-成都:zin du这些方言拼音方案的制定和使用,使得方言研究和学习更加系统和规范。

湖南岳阳方言日常用语

湖南岳阳方言日常用语

湖南岳阳方言日常用语一、湖南岳阳方言的特点湖南岳阳方言是岳阳市地区通用的方言,属于湖南话的一种。

它有着其他方言所不具备的独特特点,包括音韵、词汇以及语法等方面。

二、湖南岳阳方言的语音特点湖南岳阳方言的发音与普通话有很大的差异。

在语音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 发音浑厚岳阳方言的声音较为浑厚,与普通话相比,发音有力度,音量较大。

2. 鼻化音岳阳方言中鼻音比较多见。

例如,“准备”在普通话中读作“zhǔnbèi”,而在岳阳方言中读作“zhǔnbì”。

3. 声调较多岳阳方言的声调相对较多,有平声、上声、去声等。

不同的声调会对词义产生不同的影响。

三、湖南岳阳方言的常用词汇湖南岳阳方言有着丰富的词汇,下面是一些常用的岳阳方言词汇及其对应的普通话:1.买(岳阳方言)- 买(普通话)2.吃饭(岳阳方言)- 吃饭(普通话)3.水(岳阳方言)- 水(普通话)4.我(岳阳方言)- 我(普通话)5.你(岳阳方言)- 你(普通话)四、湖南岳阳方言的日常用语湖南岳阳方言是岳阳地区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岳阳方言日常用语:1. 打招呼•早上好(普通话)- 早(岳阳方言)•下午好(普通话)- 午(岳阳方言)•晚上好(普通话)- 早(岳阳方言)2. 问候•最近好吗?(普通话)- 得过得好(岳阳方言)•吃了吗?(普通话)- 过侬了没?(岳阳方言)•去哪里了?(普通话)- 往处了?(岳阳方言)3. 表达感谢•谢谢(普通话)- 多谢(岳阳方言)•不用谢(普通话)- 忒客气(岳阳方言)4. 购物•多少钱?(普通话)- 几毛几(岳阳方言)•太贵了(普通话)- 孩贵了(岳阳方言)•便宜点可以吗?(普通话)- 唔介意减点钱?(岳阳方言)5. 道别•再见(普通话)- 回头见(岳阳方言)•慢走(普通话)- 慢埋走(岳阳方言)五、总结湖南岳阳方言在岳阳地区广泛使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从发音到词汇都与普通话有所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岳阳城区为例,今天老城区的语音就与过去不同。过去,受交通条件的制约,城区人与湖北人依靠水运交往较多,受鄂语的影响也多,语音特征就多鄂语特色。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岳阳成为地级行政区,公路铁路交通更加便利,与省会长沙的交流进一步增多,受湘语的影响也就增多。因此,城区的语音也就出现了明显的差异。过去城区的语音与城陵矶的基本相近,现在却有了一定的差异,就是随着与长沙以南人口交流增多而引起的变化。老城区市民讲的是正宗的岳阳话,即俗称的“巴陵话或巴陵腔”,其语音特点与声调与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等六个声调。其中首尾两个字发音较高,且单元音韵母多重叠;城郊菜农讲的方言,语音介于城区人与东乡人之间;城陵矶人讲的方言,因其靠近湖北,市民多为湖北人,故其发音多带湖北腔,声调及语音与城区基本一致;铁路工人讲的是另一种话语,其语言特点受行业影响,以普通话为主,但因受所在地域影响,这种普通话又有所变调,形成岳阳地区铁路工人所特有的话语,岳阳人称之为“塑料普通话”;东乡农民进城后,仍保持其浓郁的乡土方言,且乡俗俚语较多,一听就知道是岳阳东乡人;其他外地移民讲的则是其原籍方言,如平江人、华容人、临湘人、湘阴人、长沙人、邵阳人等,讲的都是其地方方言,有的人虽来岳阳几十年,但却仍“乡音无改鬓毛衰“,而他们的下一辈,倒是满口的岳阳方言。岳阳话丝毫也不幽默,倒是比较直截了当,不藏不掖。只是一些话语或字词受方言影响,在字典中是查找不到的,只能用同音字词或谐音来代替。岳阳是个名符其实的水城,也许见惯了洞庭湖的波浪,岳阳人有些话后面总爱带个“啵”字,如说“买东西啵!”“吃饭啵!”“玩去啵!”等等,这个“啵”字相当于普通话里的“吗”字。形容人吃饭狼吞虎咽一扫而光,城陵矶人则说是“乌龙搅尾吸(吃)得一干二净”。这句话源于传说,七里山有条乌龙用尾巴将洞庭湖的水搅得一干二净,这本是当年城陵矶渔民的说法,后来当地人也常用这句话来形容那些饭量大的人。如“吃饭”、“喝茶”、“抽烟”,岳阳乃至湖南各地都喜欢说“呷”,如“呷饭吧?”“呷茶吧?”“呷烟吧?”而这种“呷”,原本是动物吃食时发出的音响,后专用作动物吃食时的动词。但湖南人却将这个“呷”字用在了人身上,显然也是受了鸭子这种近水动物的影响。形容说话粗门大嗓,快嘴利齿,不讲时间地点,不注意场所人物,不问别人能否接受,一鼓脑儿地狠锤猛砸,容不得别人插嘴的人,岳阳人形容他们说话为“一砣砣的掉”。这个“掉”字本应读第四声,因普通话中找不出与其谐音的字,故只能用“掉”字代替。“掉”本是扔掉的意思,在这里又和“钉”字意相同音相近,是指刻薄的、损人的话,形容一股脑儿地“扔”、“钉”或“砸”在别人身上。这种“一砣砣的掉”也有两种意思:一是有些人历来心直口快,平时说话就快嘴快舌,但绝无伤害别人的意思;二是有些人对某人有意见或成见,说话时故意带有情绪地伤人损人。如夸某人有本事,了不起,或出类拔萃。岳阳人则喜欢说“好敖呵!”“好狠呵!”。往往在敖、狠的前面,还喜欢加上个副词,如好、最等。受方言影响,还有一些习惯用语,如普通话中的“冻得发抖”、“吓得发抖”,岳阳话则说成是“冻得团团抻”、“吓得团团抻”,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如普通话中的“我”或“我们”,岳阳人习惯称为“我伲”。如“这是我伲妹妹”,“我伲屋里冒得你伲屋里好过啦”等。这个“伲”其实是江西人的一种语气助词。因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江西填湖广”,大批移民来岳阳,也将种这“伲”称带来。久之,这些移民成了地道的岳阳人,这种“伲”称也就成了岳阳人的习惯用语。岳阳人包括湖南人习惯称作的“解手”,古时称为“出恭”,现在叫“拉屎屙尿”或“大便小便”。而“解手”一词也是江西人叫出来的。当年“江西填湖广”时,大批江西人不愿离开故土,统治者便用武力强行押送。为防路上有人逃跑,绳绑索捆,连成串。一路上,因要拉屎屙尿,不断有人向押运军士反映,要求解开手上绳索方便。一人带头,其他人也跟着学样。后来,只要有人要求,军士便替其解开手上的绳索。久之,“解手”便成了拉屎屙尿的代名词,并相沿至今。后来,一些文人又用溲字代替手字,也称解溲.现代岳阳人性格外向,热情奔放,朋友熟人之间见面时,常要亲热地打招呼,时不时嘣出一些友好的“罡骂”。如“哈性”、“啥宝”、“戆宝”、“醒砣”之类的称呼,即傻瓜的意思。“哈性伢崽”,即傻小子的意思,但这些称呼却没有过份贬损的意思。而要贬损别人,或瞧人不起,则喜欢说:“哈脔、蠢砣”,就是呆滞、白痴的意思。岳阳话中还有不少指人指物的代词,如指人的“嗯”、“嗯伲”、“嗯老人家”,相当于第二人称的“你”或“你们”、“你老人家”。虽说同在一座城市里,但在有些方位代词的表述上却有不同的语音。如城里人说“这里”,东乡人则说成“咯里”或“移里”,临湘人则说成“果里”,湘阴人说成“移头”。如说“那里”、“哪里”,东乡人则说成“即里”、“边里”或“念里”,湘阴人则说成“易头”。这些不同的说法,都与不同的风俗习惯或地域分布有关。又如普通话中的“干什么?”,岳阳人则说成“搞么里?”岳阳话还喜欢用倒装语句,如问别人“嗯(你)呷饭吗啦?”回答的人则说:“呷哒嗯(你)啦家”。如问“嗯(你)伲屋里过年杀猪了吗啦?”回答的人则说:“杀哒嗯(你)啦家”。外地人不知道岳阳人这种语言习惯的,初听还以为要将问话的人呷掉或杀掉,或以为是双方在开玩笑式的互问互答,殊不知这是双方之间的客套话。岳阳人称馄饨为(包面),意即包肉的面皮。1966年秋,笔者去北京“串连”,在东单一家饮食店指着馄饨对服务员大妈说:“来碗包面”。大妈操着京腔说:“什么包面?这是馄饨。”看来一个地方的习惯用语或称谓,到其他地方就是不同,到京城就更显得土气了。岳阳人还有一种不好的习惯话语,如老人们在嗔责小辈们做事不老成,不细心时,常说:“崽也!嗯俄里搞的啦?”反过来,有时老人们做事或说话有不周到的地方,小辈们也会说:“崽也!嗯啦家是俄里搞的啦!”这个“崽也”在老人口里是对小辈的伲称,含有关爱的意思。在小辈口里,则是一种惊诧的意思。都是一种习惯用语,或是一种口头禅。但这种习惯用语,常招致外地人笑话岳阳人长幼不分。此外,岳阳话在语句的使用上,也借助了许多的词语倒装、代词及语气助词、副词,来衬托渲染,以表达某种意思。而这样的话语,往往受当地自然环境及风俗习惯的影响,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地方方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故显得土气。但必竟入乡随俗,什么地方的人讲什么地方的话,这是任何力量也无法改变的。否则,还有什么民族与地方的特色呢?还有什么令人倍感亲切,难以忘怀的乡音、乡情、乡谊、乡韵呢?首先讲讲湖南方言。湖南方言又叫湘方言,因湖南地处丘陵地带,山势阻隔了交流,所以语音上,湘方言的地方差异很大。又因为受北方官话的影响,湘方言又可分为新派湘方言和旧派湘两大类。新派以长沙、株洲、湘潭等地的方言为代表,受北方官话影响比较大,因此比容易懂(电视电影里的毛泽东就说这种和普通话近似的方言)。旧派湘方言以娄底、湘乡、双峰等地的方言为代表,因为地处湖南中部靠西的雪峰山中,与外界交流少,受北方话的影响比较小,所以保留了很多的上古发音,非常难懂。湖南话用来朗诵诗词的话只能用新派的湘方言,旧派的话拗口难懂,而且我也不会说。所以下面讲的都是针对新派湘方言也就是长沙话。我把长沙话和普通话的差异分成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语音上,长沙话是典型的南方方言,没有平舌、翘舌的区别,如“试”读成“四”;也没有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的区别,如“王”读成“玩”;“XU”和“SH”不分,如“顺”读成“训”。另外也保留了部分上古发音的特点,比如,单韵母比复韵母多,很多复韵母都单音化了,如“白”读“BE”;有时候尖音和团音不分,如“街”读成“GAI”;有时候清音浊化,如“同”读“DONG”;声调上保留了古入声字,如“入”读成“如”(声调)。还有一些不同我不知道怎么形容。词汇上,长沙人的语言词汇是很幽默和夸张的,比如,形容人胖用“滚胖的”,胖得滚着走了,或者“垒肥的”,胖得肉都垒起来了。形容人瘦的话“刮瘦的”,瘦得肉被刮走了一样。还有一些形容词纯粹是看字面意思来组合:形容做事不认真用“洋五六宗”,很热闹很没秩序用“鬼五四起”等等。语法上,长沙话和普通话基本相同。但有时候会弄错词语的词性,比如形容词做名词:厉害叫做“有狠”。动词做形容词:非常冷叫做“冷醉哒”。比较复杂的我也说不清楚了。
广告文案
广告文案
很多企业中,都有了的专职的文案人员,只有当需要搞一些大型推广活动、做商业策划案、写可行性分析报告等需求量大的项目时,才需要对外寻求合作。以往一般企业都会找广告、文化传媒等公司合作。这些公司一般都有专业的文案、设计团队,经验也相对丰富,但因为业务量大,范围广泛,在针对性方面会较为薄弱。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对专业文案的要求更加严格,逐渐衍生了一些专注于文字服务的文案策划公司。这类企业发展速度很快,大多数都是从工作室形式转型而来,也有从文化传播机构独立出来的。
文案来源于广告行业,是"广告文案"的简称,由copy writer翻译而来。多指以语辞进行广告信息内容表现的形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广告文案包括标题、正文、口号的撰写和对广告形象的选择搭配;狭义的广告文案包括标题、正文、口号的撰写。
在中国,由于各个行业发展都相对不够成熟,人员素质也参差不齐,这使得"文案"的概念常常被错误引用和理解。最典型的就是把文案等同于"策划",其实这是两种差别很大,有着本质区别的工作。只是由于文案人员常常需要和策划人员、设计人员配合工作,且策划人员也需要撰写一些方案,这使得很多人误认为文案和策划就是一回事,甚至常常把策划与文案的工作会混淆在一起(这也和发源于中国的"策划学"发展不够成熟有关)。
中文名称
文案
外文名称
CopyBiblioteka 1发展历程2主要工作3分类构成
4基本要求
5工作范围
6文案写法
7实际应用
折叠编辑本段发展历程
汉字"文案"(wénàn)是指古代官衙中掌管档案、负责起草文书的幕友,亦指官署中的公文、书信等;在现代,文案的称呼主要用在商业领域,其意义与中国古代所说的文案是有区别的。
在中国古代,文案亦作"文按"。公文案卷。《北堂书钞》卷六八引《汉杂事》:"先是公府掾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晋书·桓温传》:"机务不可停废,常行文按宜为限日。"唐戴叔伦《答崔载华》诗:"文案日成堆,愁眉拽不开。"《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诸曹皆得良吏以掌文按。"《花月痕》第五一回:"荷生觉得自己是替他掌文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