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猪的理想氨基酸模型
赖氨酸对不同生长阶段的猪的影响

赖氨酸对不同生长阶段的猪 的影响
.
●猪的理想蛋白氨基酸模式 ● 赖氨酸的生理功能
1.是合成体蛋白不可缺少的成分
赖氨酸在酶蛋白、生殖细胞、骨骼肌及血红蛋白等的形成 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某些多肤激素的组分之一。
2.参与体内能量代谢过程
赖氨酸是生酮氨基酸之一。当体内缺乏碳水化合物时,可 被分解为葡萄糖或酮来提供能量,赖氨酸也是酯代谢中肉毒碱 的前体物质,在脂肪代谢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理作用。
.
.
.
.
不利的环境条件和群体应激使猪生长受阻因而也会降低 机体对赖氨酸的需求。研究人员还发现高温和日粮中赖氨酸 的浓度在猪的生长性能上无互作效应。
.
不同阶段猪对赖氨酸需要
断奶仔猪
生长猪
肥育猪Biblioteka 妊娠和哺乳 期母猪.不同阶段猪对赖氨酸需要
• 断奶仔猪赖氨酸的需要量
侯永清等研究认为,断奶早期25一35日龄,体重为6. 78 ~ 8. 92kg时,宜采用较高营养水平,即粗蛋白为20 %,赖氨 酸为1. 3%。断奶后期(36 ~ 53日龄)体重达8. 98~17. 52kg时, 可采用较低营养水平即粗蛋白18%、赖氨酸为1. 0% 。断奶 后期如采用高蛋白水平容易导致小肠绒毛缩短及隐窝加深, 有提高仔猪腹泻率的趋势。
可见,不同性别、不同阶段的肥育猪,赖氨酸的需要 量是不同的,因此,为了节约饲料成本,有必要分开饲养 。
.
不同阶段猪对赖氨酸需要
• 妊娠和哺乳期母猪对赖氨酸的需要量
猪鸡氨基酸需要量和理想氨基酸模式

猪鸡氨基酸需要量和理想氨基酸模式自ARC(1981)提出理想氨基酸模式建议以来,该理想模式近年来一直受到极大的关注(Wang和Fuller,1989,1990;Fuller等,1989;Chung和Baker,1992a)。
许多国家(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通过猪理想蛋白质需要量的研究,试图对该理想氨基酸模式进行修改以使其适合本国的饲养体系。
Wang和Fuller(1989)对ARC(1981)理想蛋白质进行了重新评估和改进。
然而Wang和Fuller(1989)的理想氨基酸模式既不包括精氨酸也不包括组氨酸(Chung和Baker,1992b)。
Baker和Chung(1992)及Friesen(1994)分别对仔猪及生长肥育猪的理想蛋白质概念进行了广泛的综述。
理想蛋白质概念在日粮配合中的好处是,所有氨基酸的需要量均以赖氨酸为基础。
表1总结了Chung和Baker(1992b)提出的理想氨基酸比例以及NRC(1998)所综述的相对于赖氨酸的各氨基酸需要量比例。
对于理想蛋白质中氨基酸的实际比例,各研究结果之间尚存在差异。
例如NRC(1998)对猪氨基酸需要量的建议值,除色氨酸、苏氨酸和含硫氨基酸外,均略低于ARC(1981)的建议值。
对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提出的理想氨基酸比例估测值进行比较后发现,90年代提出的理想氨基酸比例中苏氨酸相对于赖氨酸的比例升高了5%(由60%提高至65%)。
表1猪各生长阶段理想氨基酸模式在有关仔猪的文献中,Qwen等(1995b)研究表明,27.5%的蛋氨酸(相对于赖氨酸的比例)使4〜15kg仔猪的生产性能最佳。
但未证实其他氨基酸的比例。
Bergstrom等(1995)在对早期隔离断奶(SEW)仔猪适宜苏氨酸与赖氨酸比例的研究中,将两种不同赖氨酸水平(1.15%和1.5%)日粮的苏氨酸与赖氨酸比例由50%提高至75%,结果猪对此变化有反应。
Cho等(1998)在14日龄仔猪中亦观察到相似的苏氨酸与赖氨酸比例(51.5%)。
仔猪营养新目标——肠道氨基酸营养

2 肠道的供能物质
传统上 , 断奶仔猪饲料的配制主要 是为了克服其消化系统发育未成熟 , 免 疫功能不完善 , 从而最大限度发挥个体 的生长潜力 。 然而现在对肠道营养物质 利用有了新的理解 , 制定营养配方时可 能需要具体考虑肠道的发育 、 功能和健 康 。 大多数营养学家对猪生长的营养需 要做了很多研究 , 近年来营养需求的概 念不断拓宽 , 肠道的营养需要就是其中 一个实例 。 如今试验技术足可以实现直接估测 肠道养分利用率及肠道营养对整个动物 机体营养物质代谢影响的相关研究 。 新 的观点认为非必需氨基酸是仔猪肠道的 主要供能物质 。 肠道营养利用的相关研 究表明, 饲料中包括谷氨酰胺、 谷氨 酸 、 天门冬氨酸和苏氨酸在内的一些氨 基酸可能在体内起着某些调节作用 。 猪 上的在体实验表明 , 动物饲料中提供的 大 约 70~80% 的 谷 氨 酸 、 谷 氨 酰 胺 和 天 冬氨酸在吸收过程中首先在肠道中被代
5 饲料的划分
凡是适于作为仔猪日粮的易消化饲 料可称为优质饲料 , 否则可将其划分为 一般饲料 。 一般将下列饲料归为优质饲 料 : 奶制品 ( 如脱脂奶粉 、 乳糖 、 乳清 和乳清蛋白浓缩物) 以及喷雾干燥血 浆 、 鱼粉 、 熟制谷物和土豆 、 大豆浓缩 蛋白 ; 而将豆粕 、 谷物原料以及油料作 物加工副产品 ( 油籽粕 、 葵花籽粕 ) 和 全脂大豆归为一般饲料 。 这些评价都是 基于简单的经验总结和测定 。 断奶仔猪对饲料原料的要求首先就 是易消化性, 因为其消化系统并不完 善 。 易消化的蛋白质可为仔猪提供健康 生长所需的氨基酸 。 相反 , 如果蛋白质 消化率低 , 不仅由于成本投入而造成资 金浪费 , 而且也增加了动物消化时的能 量损失, 此外, 多余的氨基酸进入结 肠 , 可能导致肠道杂菌繁殖而引起仔猪
泌乳母猪氨基酸营养-魏宏逵-2017-4-19

3. 研究氨基酸/Lsy比例的试验要求
理想模型(量和比例适宜)
量适宜,比例偏低
性
能
潜
Lys Val
力
过量,比例适宜
性
能
潜
Lys Val
力
Lys Val
试验差异
过量,比例偏低 试验无差异
Lys Val
3. 研究氨基酸/Lsy比例的试验要求
量少、比例适宜
量少,比例偏低
性
13
r2 = 0.8558
P < 0.05
12
11
18-20mm
10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110d背膘厚
20-22mm
采食量不足引起能量和氨基酸摄 入不足,增加体失重,可能延长 断奶发情间隔延长,产仔数减少。
(扬翔公司未发表资料,2017)
总产仔数,头 产活仔数,头
小结
头胎母猪体重211.1 ± 3.5 kg,带仔数11.1 ± 0.2头, 泌乳日粮(3325 kcal ME/kg) SID Lys0.76, 0.84, 0.94, 1.04 ,1.14%。 平均窝增重2.1kg/d。 最少需要摄入5.8kg才能满足能量需求,SID Lys至少需要40.13
华中农业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1. 提高采食量是关键 2. 采食量不足时,能量相对于Lys而言更难满足 3. Lys摄入不足会增加体失重
华中农业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二、泌乳母猪日粮的氨基酸平衡
1. 泌乳母猪的限制性氨基酸排序(Kim et al., 2001)
Val/Lys比例: - NRC(2012):0.85 - ARC:0.7 - Kim(2001):0.77-0.78 - Texas A&M University(2014):0.9 华中农业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妊娠和泌乳母猪的理想氨基酸模式

织 的 N沉积率 与妊娠时 问呈正 比, 综合考虑胎 儿体蛋 23 t l , . ro / 同时 , 3e o 1 实验 组母 猪所 产仔猪 的整 齐度 好 ,
分 析 K m 等 (9 9 ) Nesn等 (0 2 的研 究 结 果 i 19 c 和 il e 20 )
表明, 目前 哺 乳 期 母 猪 氨 基 酸 的 营 养 状 况 并 不 理 想 。 2 妊 娠 母 猪 的 理 想 氨 基 酸 模 式
质 的消化 吸收率在 母猪 日粮配 制 中尤其 重要 。
代 谢 动 力 学 的深 入 研 究 , 现 N C(9 8 的推 荐 量 远 发 R 19 )
(0 5 和 Mae 20 ) t o等 (0 7 的研究 结果 , 20 ) 妊娠 母猪 日粮
中氨基 酸的理想 比率见表 3 i 。K m等 (0 8 按此 比率 20 )
配制 日粮对 2 0头妊娠母 猪研究表 明 ,实验 组 的体 增
Mc hro P esn等 (0 4 用 3 20 ) 3头 母 猪 的 不 同 妊 娠 日 龄 , 同 一 子 宫 位 置 的 3 0头 胚 胎 研 究 表 明 , 妊 娠 但 2 与
母猪 ( 期是初产母猪 ) 妊娠后期 , 尤 在 由于 胎 儿
( P esn等 ,0 4 、 体 自身 组 织 (i ,O 5 和 乳 Me h r o 2 0 )母 J等 2 o )
表 1 母 猪 妊 娠 前 期 和后 期 胎 儿 对 蛋 白质 和氨 基 酸 的 需要 量
质 l. g 平 均 O1 /; 8 ~ 1 , 个 乳 腺 需 要 1 , 2 . gd 第 1 14d 每 4 蛋 白质 159g 平 均 3 1 /。如 果 一 头 母 猪 有 1 1. , . d 4 g 6个 乳 腺 , 妊 娠 的前 期 和 后 期 每 天 分 别 需 要 蛋 白质 2 则 -g 2
猪的氨基酸营养分析

20 15 10 5 0 -5 0 75 150 225 300 Y = -1.11 + 0.0861X (r2=0.99) X at Y0 = 12.9 mg/kg/d
Leucine Intake (mg/kg/d)
亮氨酸摄取(毫克/公斤/天)
维持需要量 (毫克/公斤/天)
氨基酸
赖氨酸
成人1
31
猪的氨基酸营养: 概念, 问题, 挑战, 机会
大卫. 贝克 营养系终身教授 美国伊利诺斯大学
翻译: 易敢峰博士, 大成东北亚公司
N S
十二个问题
1. 半胱 (胱) 氨酸的消化率
2. 蛋氨酸添加后的非线性反应
3. 硫-甲基蛋氨酸 4. 氨基酸使用的优先顺序 5. 多种营养素缺乏: 氨基酸, 维生素, 微量元素 6. 必需氨基酸的等同缺乏
生长肥育猪的理想氨基酸比例1
蛋白质沉积 氨基酸 赖氨酸 苏氨酸 含硫氨基酸 色氨酸 缬氨酸 异亮氨酸 维持需要 Heger et al. Heger et al. (02/ 03) NRC (98) (02/03) NRC (98) 100 100 100 100 60 55 18 68 54 58 46 15 69 56 (60)2
每日瘦肉增重
Daily lean gain
低采食量 (5.5磅/天) 热应激? 疾病? 拥挤?
.75%
% Lysine in diet
.85%
日粮中赖氨酸百分比
猪的维持氨基酸需要
氮沉积与亮氨酸摄取的关系(44公斤猪) (Heger et al., 2003)
30
氮沉积(克/天)
25
N-Retention (g/d)
体重 (公斤) 氨基酸 10-20 20-50 50-80 80-120
猪的_理想氨基酸_模式与高效低蛋白日粮

$ 理想蛋白质 “理想蛋白质” 是指含有最佳氨基酸组合和利 用率的饲料蛋白质,即为动物合成蛋白质提供最 佳 比 例 的 必 需 氨 基 酸 + ,-- * 和 非 必 需 氨 基 酸 + .,-- * 的量, 动物实现最高饲粮蛋白质利用率时 的氨基酸平衡模式。 “理想蛋白质” 主要的 体系有英国 /01233 研究
7819总结了许多试验数据得出猪日粮中增加赖氨酸可以降低背膘厚度增加眼肌面积和瘦肉率这种反应在青年母猪更明显呈线性反早期进行的在低蛋白日粮中添加赖氨酸的研究中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低蛋白日粮不添加赖氨酸的猪的胴体质量差但添加赖氨酸以后可以恢复正常
广东饲料
第 $" 卷第 ) 期
"’’% 年 $" 月
综
述
“理想氨基酸” 猪的 模式与高效低蛋白日粮
胡 杰 $, 韦建福 ", 吴觉文 %
($! 华中农业大学,湖北 武汉 &%’’#’; "!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 广州 ($’)&" * + %! 广州市兴腾科生物饲料有限公司, 广东 广州 ($’(%’)
H 中图分类号 I JE$)! & H 文献标识码 I @ H 文章编号 I $’’( C E)$% + "’’% * ’) C ’’"# C ’&
表5
899:; <= )*$ %#,+ 粗蛋白 下痢率 "+! B %C! 2 ""! + %D! 2 %#! " %%! 2 %+! , 2C! 2
形式排出,尿素含有能量,同时,未被消化的蛋白 质排出体外时,使饮水量增加,并产生过量的热 量, 造成能量损失。 在所有的试验里,低蛋白日粮均显著减少氮 的排出。 平均而言, 每减少 %- 的蛋白质, 就可以使 氮排出降低 %2- ,低蛋白日粮至少可以使氮排放 减少 "+- 。 如果饲养是分多期的, 那么氮排放能够 (4<9<F$ %##CG >?:F@?/ %##C) 减少 +2。另有文献 显示,当猪摄入的蛋白质减少时,饮水量也会降 低, 相应地粪便的体积也会减少。 总之, 使用低蛋白日粮可以减少环境污染。 "! 5 更好的经济效益 在进行日粮配制时,大量使用动物性饲料如 乳清粉、 奶粉、 鱼粉等则必将大幅度地提高饲养成 本; 而若大量使用植物性饲料, 尤其是植物性蛋白 质饲料如通常所见的豆粕 6 饼 7 ,因其含有能引起 仔猪肠道过敏反应的抗原成分—— — 大豆球蛋白和 ! H 聚球蛋白,而引起早期断奶仔猪的大批量的腹 泻, 给生产场带来相当大的经济损失。为防止用大 量植物性蛋白质饲料而致使仔猪腹泻,最可靠的 方法是降低日粮蛋白水平。在使用合成氨基酸产 品配制低蛋白日粮时,不管谷物的价格走向如何, 能将豆粕价格波动对饲料成本的影响限制在最小 范围内, 从而优化饲料成本。 5 低蛋白日粮的技术可行性 5! % 低蛋白日粮的生产性能和高蛋白日粮一样 动物对蛋白质的需要,实质上是对氨基酸的 需要, 故通过降低日粮中蛋白质含量, 补充一些人 工合成的必需氨基酸, 应该是可行的。 一般认为, 在补充赖氨酸的条件下, 日粮蛋白 水平比 AIJ 6 %##, 7 推荐水平低 " 个百分点时,对 生 长 性 能 不 会 产 生 不 良 影 响 6 8)K=<F L >)M<F, %#,2 7 。但是如果日粮蛋白水平比 AIJ 6 %#,, 7 推 荐 的水平低 B 个百分点时,则必须同时满足赖氨 酸、 色氨酸和苏氨酸的需要, 才能保证猪的生产性 能不受影响 6 I:KK<** <= )*!$ %#,5$ %#,D 7 。J?F*<. L 8)K=<F 6 %#,2 7 报道将生长猪日粮的粗蛋白含量从 %D- 降至 %B- ,同时向低蛋白日粮中补加赖氨酸 和色氨酸可获得与 %D- 蛋白含量的日粮同样的生 产性能。在 , N +2M9 和 +2 N #2M9 阶段分别采用低 于 AIJ 6 %#,, 7 蛋白标准 5 个和 " 个百分点水平的 日粮, 可导致生长速度和胴体瘦肉率下降, 但可通 ! "# !
哺乳期母猪的理想蛋白和必需氨基酸需要

哺乳期母猪的理想蛋白和必需氨基酸需要
王菲
中国农业大学
蛋白质由精确氨基酸序列组成,具有三维空间构造。
它是身体的构造单元, 也是动物所必需的最重要的营养素,参与组织蛋白的合成并加强其他重要的代谢 功能氨基酸必须从目粮中获取,猪从多种蛋白质饲料摄取氨基酸。
目粮氨基酸 是组织蛋白合成的重要决定因子.不仅可维持仔猪生长,还可维持乳腺生长和乳 汁分泌。
哺乳期母猪的理想蛋白和必需氨基酸需要
作者:王菲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本文链接:/Conference_7948444.asp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猪的理想氨基酸模型时间:2011-04-13来源:作者:关于乳猪的蛋白质需要量及氨基酸需要模式,研究很多,争议也很多。
本文综合了一些研究的成果,进行综述,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对乳猪营养进行充分思考。
一、关于乳猪理想蛋白质模式模型的研究根据文献得来,以玉米----豆粕型日粮居多,不同研究者的理想氨基酸模型不同通常认为,猪的整个生长期所需的最佳氨基酸平衡只有一个,不同体重或日龄的生长猪躯体或肌肉的氨基酸比例相当稳定,一般理由如下:1)因维持需要占总需要的比例很小(3—6%),生长猪对氨基酸的平衡的要求主要由生长决定;2)不同性别或体重的生长猪,其躯体氨基酸比例相当恒定,氨基酸需要量的差异仅是绝对量的差异,而氨基酸之间的比例总是不变的;3)生物学活性高的蛋白质,氨基酸比例与肌肉相似4)氨基酸需要量的差异在以赖氨酸为基础的相对比例表示时差异大大降低,这也是1970年代末期以来建立“理想蛋白质”体系的理论依据之一。
Hess(1999)也曾报道,体蛋白的氨基酸组成一般不依赖于体重、基因型和品种而变化。
重要的“理想蛋白质”体系有英国Rowett研究所和Fuller(1989,1990)的模式、英国ARC(1981)模式、美国Ilinois大学Chung 和Baker(1992)模式,美国NRC(1998)模式。
ARC(1981)模式是以瘦肉组织中的氨基酸组织中的氨基酸平衡为基础,Fuller 等则以猪最大氮沉积为基础,Baker等饲喂补充晶体氨基酸的纯合饲粮所得到的为基础,而NRC(1998)则以文献调研的数据推导为基础。
关于猪的理想蛋白质体系的评价指标也单一的生产性能向多方面发展,如氮沉积、蛋白质利用效率和免疫功能等。
评价指标不同,氨基酸需要量不同,如生长猪达到最佳免疫状态或最大氮沉积所需要的氨基酸比获得最大增重速度所需的氨基酸多(Xiao 等,1999;Cline等,2000)。
但是猪的生长发育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20公斤以下的仔猪和20公斤以上的生长肥育猪相比,不但其维持N需要占机体总N的需要比例有较大差异,而且在维持N需要的各种氨基酸间平衡模式也可能不同。
前者维持N需要多消耗在肌肉本身的代谢上,后者则有更多的维持N需要消耗在非肌肉代谢功能上。
这反映在20公斤以下猪必需氨基酸需要模式更接近胴体或猪乳的氨基酸组成比例上。
例如,小肠脯氨酸可从日粮精氨酸、鸟氨酸、谷氨酰胺、天冬氨酸及动脉来源谷氨酰胺合成,猪的小肠是合成的主要场所(Murthy等,1996;Matthews,1993)。
但哺乳仔猪肠细胞中由精氨酸合成的脯氨酸较少,仔猪断奶后肠道精氨酸酶诱导精氨酸合成显著增加,这就从生化机制上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脯氨酸是哺乳仔猪的必需氨基酸而不是断奶后生长猪的必需氨基酸(Chung等,1993)。
所以套用生长猪的理想蛋白质模式应用于乳猪上,有待商榷。
二、乳猪的消化道发育特点内部器官(即肝、肠道等)在哺乳仔猪阶段生长较快,而其他器官(如繁殖器官)在生长后期发育较快。
由于每一种组织的氨基酸组成不同,所以日粮氨基酸的需要量也随组织的生长发育不同而不同。
传统观点认为:消化道消化吸收的所有氨基酸能够全部进入门静脉,在不被肠黏膜代谢的条件下被肠外组织所利用。
但最近的研究表明,饲料中消化吸收了的氨基酸,并不是全部进入门静脉,而是有相当一部分在肠道及其它内脏组织中进行代谢(戴求仲等,2004)。
Ebner等(1994)研究表明,新生仔猪蛋白质营养不良对整体生长的影响主要是降低胴体生长而不影响胃肠道生长,证明此时肠道发育是优先的。
新生仔猪静脉灌注营养液能够维持整体生长速率,但灌注7天后肠道重量降低52%,而门静脉吸收的亮氨酸量却增加30%(Burrin等,1994,1999),并且增加吸收的氨基酸主要是降低了动脉来源的氨基酸在内脏组织的利用,提示肠道重量降低50%不但不影响日粮养分的消化和吸收,而且增加他们用于生长的效率,这就从代谢角度为动物的补偿生长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通过肠道和静脉灌注测定13C-赖氨酸和13C-苏氨酸的饲喂高蛋白(25%)和低蛋白(10%)日粮仔猪内脏组织代谢情况发现,饲喂低蛋白日粮降低仔猪生长50%,但肠道的相对重量并未改变;内脏组织对赖氨酸的净利用率提高到占日粮摄入量的85%,显著高于饲喂高蛋白日粮的47%(Van Goudoever等,2000)。
而且发现在饲喂高蛋白日粮的组内脏组织所利用的赖氨酸全部来自动脉血,饲喂低蛋白日粮组肠道却均等地利用肠腔和动脉来源的赖氨酸。
这就表明,在长期蛋白摄入偏低的情况下,肠道对赖氨酸的需要量相对较高,并优先利用日粮来源的赖氨酸。
Stoll(1999)用同位素标记氨基酸测定了一些组织器官蛋白质合成的速度发现,肝脏和胰脏合成速度最快,小肠次之,大肠和肾脏较慢,肌肉和心脏最慢。
Bregendahl等(2003)用一次性腹膜内大剂量注射稳定性同位素苯丙氨酸测定了断奶仔猪血浆和内脏器官在不同生理效应时间的FSR,也发现蛋白质合成速度以胰脏最快,大肠低于小肠。
见表1。
所以,乳猪的营养应更侧重于消化道发育的营养需要,而不同于生长猪的肌肉发育需要。
三、乳猪的消化酶系统发育各种酶活性不同,决定了需要什么类型的日粮;该生理阶段的发育重点,决定了其营养需要的差异。
仔猪消化酶的分泌及其类型取决于仔猪的年龄、体重和日粮。
虽然吮吸奶乳猪可以有效的分泌消化初乳和奶产品的消化酶,但其分泌消化更复杂的植物和其他动物产品的酶不足。
随着仔猪的长大,其分泌消化植物和其他动物产品中复杂蛋白和淀粉的酶的能力不断加强。
仔猪消化道及其酶系统的发育健全有一个过程,大量资料表明,仔猪出生后前2周胃蛋白酶的活性较低,以后随周龄增加而迅速升高,胰腺及小肠刷状缘酶系的发育必须在仔猪达到6----8周龄时才趋完全。
早于3周龄的仔猪肠道黏膜消化吸收功能以及肠道对抗外源刺激(如饲料抗原)的免疫功能还没发育完全,综合AKP 、ANAE的结果发现,断奶越早,仔猪小肠黏膜受伤程度越大,小肠对营养物质的消化能力越差,最终影响仔猪的生长(顾宪红,2000)。
非正常生理条件下,无氮日粮法(NFD)由于缺乏蛋白质、多肽对消化酶的刺激,因而均低估了内源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损失量(Corring等,1984;de lange,1989,1990)。
虽然酶是食物中蛋白质水解为各种游离氨基酸的主要作用机制,pH值也是影响蛋白质消化的重要因素。
胃中的蛋白酶一般都是以酶原的形式分泌,然后由胃中盐酸将其激活。
胃蛋白酶发挥作用有2个最佳pH值2.0和3.5,然而新生仔猪壁细胞不成熟分泌盐酸的能力很弱,而且哺乳仔猪可通过乳酸杆菌将乳糖转化为乳酸以维持酸性环境,胃肠道中高浓度的乳酸也抑制了盐酸的分泌。
仔猪胃到8周以后才会有较为完整的分泌功能。
所以,仔猪的消化生理特点决定了其日粮组成的特殊性。
四、乳猪的活性肽营养研究从生物进化看,营养和贮藏蛋白应该是从功能蛋白进化而来的,因为原始的生物是不可能合成大量此类蛋白的。
当生物进化到需要为后代发育提供营养时,它不可能凭空制造出一种营养蛋白,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若干功能区(结构域,Domain)DNA“组装”出营养或贮藏蛋白基因。
所以,在不同的营养和贮藏蛋白的多肽中可能存在着不同的功能区,选择适当的蛋白酶就可以将其释放出来,还原其功能特性,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获得相当广泛的生物活性短肽。
从免疫学看,尽管不同的生物都具有功能上非常相似的蛋白质,但是由于其非功能区存在着较大氨基酸差异,所以不能互相使用,因为生物正是通过免疫系统识别自身蛋白和外来蛋白的这些非功能区的差异来清除异己和保持自身稳定性的。
如果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这些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生物活性短肽上,则我们可能有效的避免免疫排斥反应的困扰。
例如,乳转铁蛋白用于注射可能会产生免疫排斥反应,但如果用其水解所得到的短肽,就可能安全的用于注射。
再如实验证明免疫活性肽和白细胞介素相似,可以激活T细胞和巨噬细胞,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力,虽然它来源于动物蛋白,但研究表明它可能安全的用于医药。
从生物多样性来看,生物的各种功能大多来自蛋白质的多样性。
这是由于20种氨基酸在排列成不同长度的多肽链时,具有天文数字的多样性。
所以2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其序列多样性足可以胜任所有生物的所有功能。
也就是说,理论上所有生物功能肽都可能以短肽的形式找到。
现代生物代谢研究发现:人类摄取的蛋白质经消化道多种酶水解后,不象以前认为的那样仅以氨基酸的形式吸收,更多的是以低肽的形式直接吸收。
上述功能是原蛋白质或组成氨基酸所不具备的,且许多活性肽的组成氨基酸并不一定是必需氨基酸。
日粮中并非所有的氨基酸都能被吸收,并非所有吸收的氨基酸都能用于蛋白质合成。
在饲料业,对蛋白质进行酶解,使其内含一定量的活性肽,如大豆蛋白质的酶水解的小肽,能使幼小动物的小肠提早成熟,刺激消化酶的分泌,提高免疫力,有效减少下痢。
小肽可以直接作为神经递质刺激肠道受体激素或酶的分泌发挥作用,可能的机制有:(1)提高氨基酸的利用率。
游离氨基酸的吸收存在相互竞争的现象,如精氨酸和赖氨酸在吸收时互相竞争载体,但以小肽的形式供给动物时,赖氨酸的吸收不再受精氨酸的影响(2)提高矿物质的利用率。
活性肽可促进动物对矿物质元素的吸收利用。
(3)改善饲料的理化特性和营养价值。
小肽能有效刺激和诱导小肠绒毛膜刷状缘酶的活性提高,并促进动物营养性康复。
有试验表明:在一定量的低蛋白质饲料中,补充适量的含小肽物质,可以达到喂高蛋白质日粮的生产水平。
国内外大量研究也证实,蛋白质降解产生的某些肽和游离氨基酸一样也可以被完整吸收(施用晖等1998)。
猪、鸡十二指肠灌注试验表明,肽混合物中除蛋氨酸外,出现在肝门静脉的其他氨基酸都比灌注相应游离氨基酸混合物的时间更早,吸收峰更高。
以上事实告诉我们,在新生仔猪需要补充一部分活性小肽。
在体外用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消化试验中,动物性蛋白质释放出的肽与游离氨基酸的比例最高,豆科蛋白质次之,而谷物蛋白质释放量最低(Savoie等,1987)。
五、一些试验证明一些实验研究表明,蛋白质水平降低至一定程度后,无论如何补充氨基酸,也无法达到最佳生产性能:Mars(1988)的试验中,当将粗蛋白水平由19%降至于17%时,即使添加了氨基酸,仔猪的生产性能也明显下降。
Volf(1990)对5—9周龄仔猪的研究表明,当饲粮CP低于19.2%,添加赖氨酸、苏氨酸后也不能获得好的生产性能,Hansen(1993)研究也表明,对5—20公斤仔猪,CP为15%饲粮添加赖氨酸、含硫氨基酸、苏氨酸、色氨酸也不能达到CP为21%饲粮的生产性能。
当饲粮CP水平低至18%时,仔猪的生产性能显著下降,即使在满足赖氨酸、蛋+胱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的需要条件下,过低的蛋白质水平(18%以下)也无法满足3.4—9.5公斤早期断奶仔猪生长的需要(林映材等,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