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盛世经济的繁荣 教学设计示例一
第三课 盛世经济的繁荣 教学设计示例四_高三历史教案

第三课盛世经济的繁荣教学设计示例四_高三历史教案第三课盛世经济的繁荣教学设计示例四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唐朝农业经济的繁荣——水稻种植栽培方法的进步,茶叶与蚕桑生产,曲辕犁和筒车的使用,水利事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丝织业、陶瓷业、金属铸造业;唐都长安。
(二)能力训练点1.本课内容为唐朝经济的繁荣,分为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情况。
可指导学生归纳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情况,从整体上把握史实。
2.唐都长安是当时一座国际性大城市,长安城的重要性表现在什么地方,可指导学生进行分析。
3.唐朝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进步。
如灌溉工具筒车的发明,曲辕犁的发明。
可以指导学生动手自制模型。
(三)德育渗透点1.唐朝的农业和手工业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居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
要让学生充分认识这一点。
2.唐朝前期繁盛的物质基础,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要使学生体会认识到这一点。
3.唐都长安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是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
(四)美育渗透点唐朝农业经济的繁荣,手工业的发展,证明了美最早源于生产。
二学法引导1.本课内容较少,教师应多补充一些课外的相关内容。
2.(1)学习本课可以用列表法,把本课介绍的经济繁荣时期的唐代农业、手工业和都市建设几个方面的成就进行归纳填表。
(2)可以用联系法、比较法将你以前的积累有关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城市建设方面的成就跟唐朝的成就进行对照,一方面可以使你的知识系统化,一方面也便于你的学习记忆,另一方面使你对历史的发展有更深的认识。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及解决办法1.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是本课的一个重点。
解决办法:一是采用直观教学的方法,利用模型施教;二是采用实际操作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去动手组装模型,认识曲辕犁和筒车的改进特点。
2.丝织业和陶瓷业的发展,是本课的另一重点。
解决办法:一是指导学生概括知识点,丝织业和陶瓷业的进步主要体现在制作工艺、技术的改进,品种的繁多上。
第三课 盛世经济的繁荣 教学设计示例一

第三课盛世经济的繁荣教学设计示例一教学目标:1. 了解盛世经济的概念和特征;2. 掌握盛世经济的繁荣原因和影响;3. 分析盛世经济对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影响。
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活动 (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盛世时期的繁荣景象的图片或视频引入话题,并与学生讨论这些景象背后可能的经济原因。
Step 2: 导入知识 (10分钟)教师介绍盛世经济的概念和特征,包括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等方面的特点。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或历史故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盛世经济的概念和意义。
Step 3: 学习活动 (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概念和特征,选取一个历史时期或国家,分析其盛世经济的原因和影响。
每个小组通过报告的形式将研究结果展示给全班,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Step 4: 总结归纳 (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各组的研究结果,总结盛世经济的繁荣原因和影响,并与学生进行讨论。
Step 5: 拓展应用 (10分钟)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或情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例如:如果你是政府官员,请列举出三个措施来促进国家的盛世经济。
Step 6: 练习与巩固 (1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与盛世经济相关的案例或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反馈和指导。
Step 7: 结束活动 (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共同回顾所学的知识点。
教学资源:1. 盛世经济的相关案例图片或视频素材;2. 盛世经济的相关历史故事或资料;3. 小组讨论和报告的纸质或电子材料。
评估方式:1. 学生小组的讨论和报告表现;2. 学生的个人回答和思考。
扩展活动:1.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与盛世经济有关的国家或时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撰写一份研究报告;2. 学生可以通过访谈当地商人、政府官员等了解当前时期的经济繁荣状况,并与盛世经济进行对比分析;3. 学生可以以盛世经济为主题进行展开的辩论或论文写作。
XX年上海教师资格证《盛世经济的繁荣》面试教案解析

《盛世经济的繁荣》面试教案解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朝时期盛世经济的繁荣表现,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 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唐朝盛世经济对后世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唐朝盛世经济的表现及其原因。
2. 教学难点:唐朝盛世经济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唐朝盛世经济的氛围。
2. 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唐朝盛世经济的特点。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唐朝盛世经济对后世的影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年上海教师资格证面试历史学科教材》2. 课件:唐朝盛世经济的图片、视频等资料3. 历史资料:关于唐朝盛世经济的文献、论文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唐朝盛世经济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盛世经济的繁荣。
2. 新课导入:介绍唐朝盛世经济的基本概念,阐述盛世经济的特点和原因。
3. 案例分析:以唐朝时期的历史事件为例,分析盛世经济的表现,如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唐朝盛世经济对后世的影响,如经济制度的传承、文化的发展等。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历史题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7. 板书设计:盛世经济的繁荣1. 概念:唐朝盛世经济是指在唐朝时期,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达到高峰的一种状态。
2. 表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
3. 原因:政治稳定、制度创新、民族融合、对外交流等。
4. 对后世的影响:经济制度的传承、文化的发展、国家的繁荣等。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评价与反馈: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等,给予及时的肯定和指导。
人教新课标历史初中年级《盛世经济的繁荣》教学设计之二

盛世经济的繁荣·教案示例之二
教案示例之二
盛世经济的繁荣
教材分析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经济的繁荣是盛世的基础。
明了唐代经济繁荣的原因,讲清唐朝农业、手工业、都市建筑的先进性,以显示盛世的物质基础,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唐朝繁荣的印象,同时引导学生梳理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脉络,把握这个时代经济发展的特色,是本课教学的中心。
在总体上要把握农业发展是基础;手工业的进步世界闻名;都市建筑反映了唐朝城市和商业的发展,是唐朝社会经济繁荣的标志之一。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唐朝农业经济的繁荣——水稻种植栽培方法的进步,茶叶与蚕桑生产,曲辕犁和筒车,水利事业。
唐朝手工业发展——丝织业、陶瓷业、金属铸造业。
唐都长安。
2.思想教育:①唐朝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处于世界的先进地位。
这是唐朝前期繁盛的物质基础,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与唐初调整统治政策也有密切关系。
②唐都长安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是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
值得后世人引以自豪。
3.能力培养:①通过指导学生观看唐以前农具照片录像资料,观察书中唐朝农具插图,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②指导学生归纳唐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情况,从而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③在教师帮助下学生分析“唐代长安城的重要性表现在哪里?”从而培养理解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
②丝织业和陶瓷业的发展。
③唐都长安的繁荣。
XX年上海教师资格证《盛世经济的繁荣》面试教案解析

年上海教师资格证《盛世经济的繁荣》面试教案解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盛世经济的概念及其特点。
2. 使学生掌握盛世经济在我国历史上的发展过程。
3.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经济状况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盛世经济的定义与特点2. 我国历史上的盛世经济时期3. 盛世经济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4. 盛世经济的现代意义5. 如何在教学中融入盛世经济的概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盛世经济的定义、特点及其在我国历史上的发展过程。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盛世经济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在教学中融入盛世经济的概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盛世经济的定义、特点、发展过程及其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盛世经济。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盛世经济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以及如何在教学中运用。
4. 情景模拟法:设置相关教学情景,让学生实际操作,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盛世经济,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盛世经济的定义、特点、发展过程及其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如唐朝、明朝等盛世经济的代表时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盛世经济。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盛世经济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以及如何在教学中运用。
5. 情景模拟:设置相关教学情景,让学生实际操作,如模拟唐朝市场、明朝市舶司等,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情景模拟等环节的参与情况,了解学生对盛世经济的兴趣和热情。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和课后短文等方式,评估学生对盛世经济定义、特点和发展过程的理解。
3. 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讨论环节,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符合课程标准的教材,提供相关理论知识。
XX年上海教师资格证《盛世经济的繁荣》面试教案解析

年上海教师资格证《盛世经济的繁荣》面试教案解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盛世经济的概念及其特点,掌握唐朝、宋朝、明朝等历史时期的经济繁荣表现,认识经济繁荣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经济繁荣是国家和民族强盛的重要标志,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学内容1. 盛世经济的定义与特点2. 唐朝的经济繁荣表现3. 宋朝的经济繁荣表现4. 明朝的经济繁荣表现5. 经济繁荣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唐朝、宋朝、明朝等历史时期的经济繁荣表现。
2. 教学难点:经济繁荣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图片展示或故事导入,引发学生对盛世经济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盛世经济的定义与特点。
3. 课堂讲解:讲解唐朝、宋朝、明朝等历史时期的经济繁荣表现,分析经济繁荣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学生互相交流对经济繁荣的认识和看法。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程内容,反思经济繁荣对现实生活的意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4. 课程测试:通过测试卷等形式,检验学生对盛世经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盛世经济的繁荣及其影响。
2. 比较学习: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繁荣,认识其异同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适合学生水平的教材,为学生提供全面、准确的知识点。
历史--盛世经济的繁荣 教学设计示例一

历史--盛世经济的繁荣教学设计示例一第三课盛世经济的繁荣教学设计示例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唐朝农业经济的繁荣——水稻种植栽培方法的进步;茶叶与蚕桑的生产;曲辕犁和简车;兴修水利;唐朝手工业——丝织业陶瓷业金属铸造业的发展;唐都长安。
通过介绍唐代的曲辕犁筒车等农具比前代大为进步的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比较事物的能力。
通过唐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状况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通过唐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均极为繁荣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经济的生产水平不仅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唐代精美的丝织品和陶瓷器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重点:唐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发展难点: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丝织业和陶瓷业的发展教学过程:一导入引导学生回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社会经济的概括景象,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唐初统治者调整了统治政策,使唐朝前期社会秩序比较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下,农业手工业得到发展,社会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二讲授新课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这节课就来看看当时的社会经济呈现出怎样的面貌。
农业——稻米流脂粟米白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杜甫诗,这首唐诗中包括了几种农作物?(学生回答略)教师提问: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哪些因素密切相关?(让学生联系旧知识和今天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回答的内容越广泛越全面越好))生产技术的进步教师指导学生观看图片资料雨中耕作图,简要介绍其方法是将稻种先培育成秧苗,再移植到稻田中,这种方法至今仍在沿用。
大家想想,育秧移植栽培与以前那种漫天撤种靠天吃饭的种植方法比起来,有哪些先进之处?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育秧移植栽培推广后,农民可选择健康茁壮的秧苗移植,保证了收获时的产量和质量。
)生产工具的改进①曲辕犁耕犁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它的结构也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着变化。
(七年级历史教案)第3课盛世经济的繁荣资料和注释

第3课盛世经济的繁荣资料和注释七年级历史教案第3课盛世经济的繁荣资料和注释唐朝的主要粮食唐朝的主要粮食是粟和稻。
粟的生长期比较短,所以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唐代,都是我国的主要粮食。
李白写诗赞道:“虽有数斗玉,不如一盘粟”。
水稻是我国南方主要粮食作物,在全国粮食总产量中逐渐居于重要地位。
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的进步唐朝,由于国家长期统一,社会比较安定,北方的农业经济有较快的恢复和发展,精耕细作的农田越来越多。
南方的农业种植技术更有显著进步。
首先是高产作物水稻的种植面积大大增加,并广泛采取育秧移植的栽培方法。
杜甫诗形容说:“东屯(屯子、村庄)大江北,百顷平若按(案的异体字,狭长的桌子);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乱;插秧适(刚才)云(作语助,无义)已(完毕),引溜(水流)加灌溉。
” 当时江淮地区,已经是大面积移植秧苗。
其次是大量栽培早稻,即六七月可收割的一种早稻。
育秧移植和早稻栽种,为在同一土地上复种麦子或其他作物创造了条件,使两年三熟的耕作制逐渐在南方推广,有的地方可一年两熟。
江南土地肥沃,气候温暖,雨水充足,无霜期比较长,加上人多劳动力充足,宋朝时人们对土地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大力发展稻麦轮作的二熟制。
“吴地沃而物伙,稼则刈麦种禾,一岁再熟。
”这种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在唐代已经出现了。
茶业生产的兴盛我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种茶、制茶、饮茶最早的国家。
茶最初被当作一种药材,在长期的医药实践中,人们认识到茶不仅可以治病,而且味道清香,可以清热解渴,是一种很好的饮料。
西汉时完成了从药用到饮料的过渡,当时已有煮茶、卖茶的记载。
东汉著名医学家华佗说:“苦茶久食益意思。
”认识到茶对人体能起到兴奋大脑和心脏的作用。
三国时江南一带已形成饮茶习惯,《三国志·韦曜传》说:吴国皇帝孙皓,每次宴会都强迫群臣喝酒,每人至少以七升为限。
韦曜不会喝酒,孙皓密赐茶给他,允许以茶代酒。
说明当时已有了饮茶的习惯。
魏晋南北朝时茶被用来招待客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盛世经济的繁荣教学设计示例一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第三课盛世经济的繁荣教学设计示例一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唐朝农业经济的繁荣——水稻种植栽培方法的进步;茶叶与蚕桑的生产;曲辕犁和简车;兴修水利;唐朝手工业——丝织业、陶瓷业、金属铸造业的发展;唐都长安。
通过介绍唐代的曲辕犁、筒车等农具比前代大为进步的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比较事物的能力。
通过唐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状况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通过唐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均极为繁荣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经济的生产水平不仅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唐代精美的丝织品和陶瓷器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重点:唐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发展
难点: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丝织业和陶瓷业的
发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社会经济的概括景象,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唐初统治者调整了统治政策,使唐朝前期社会秩序比较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下,农业、手工业得到发展,社会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二、讲授新课
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这节课就来看看当时的社会经济呈现出怎样的面貌。
1、农业——“稻米流脂粟米白”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杜甫诗,这首唐诗中包括了几种农作物?
(学生回答略)
教师提问: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哪些因素密切相关?
(让学生联系旧知识和今天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回答的内容越广泛、越全面越好)
1)生产技术的进步
教师指导学生观看图片资料“雨中耕作图”,简要介绍其方法是将稻种先培育成秧苗,再移植到稻田中,这种方法至今仍在沿用。
大家想想,育秧移植栽培与以前那种漫天撤种、靠天吃饭的种植方法比起来,有哪些先进之处?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育秧移植栽培推广后,农民可选择健康、茁壮的秧苗移植,保证了收获时的产量和质量。
2)生产工具的改进
①曲辕犁
耕犁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它的结构也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着变化。
让学生观看一段曲辕犁影视资料。
然后说出观后感。
另外,教师向学生展示曲辕犁的分解示意图和其他相关图片。
教师总结:这些看似筒单的改造,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辛勤劳作中摸索出来的,是他们智慧的结晶。
改造后的曲辕犁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犁。
②筒车
除了耕地,灌溉在农业生产中也是至关重要的,我国人民很早就使用各种水车进行灌溉。
到唐代,由于农业发展很快,不仅平原地区良田万顷,就是山地、
丘陵一带的荒地也被大量开垦。
为了适应那里的需要,人们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功效比翻车大得多。
(认真观看视频资料并谈个人见解)
为加深记忆和理解,教师向学生提供两段材料
(1)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首之水,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
——《杜诗镜铨》卷8
(2)“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纥胜人力。
”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分析此工具的优势。
(筒车与翻车相比确实有很多优势,既节省了人力、畜力,又提高了效率,一昼夜可灌溉田百亩以上。
3)兴修水利
唐政府设置专门机构管理水利,全国兴修水利工程200多处,不仅遍及黄河、长江流域,连边远山区也有。
(播放视频资料)
4)茶叶与蚕桑的生产
教师向学生展示唐代饮茶用的各种器具及陆羽像和其著作《茶经》,使学生对我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有初步的认识。
引导学生回忆,我国自古就被称为“丝国”,唐代人的主要衣料还是丝织品和麻布。
政府大力推广养蚕种桑,当时农家房前屋后都是桑树成荫。
除北方黄河流域外,在长江流域也有所发展。
由于蚕桑生产的发展,再加上唐朝人喜欢穿色彩鲜艳的丝绸服装以显富庶,所以丝织业成了唐代手工业中相当发达的部门。
2、手工业——巧夺天工
1)丝织业
唐代丝织品的花色、品种繁多,而其精美和织造技术的高超主要反映在当时妇女们多姿多彩、精致华美的服装上。
我们一起来欣赏下面这个软件中所展示的华美服饰。
(出示搜集到的表现唐代服装的软件、图片等,并用生动、华丽的语言加以描述,让学生欣赏并感受唐代丝织品的富丽、轻盈、典雅、高贵)教师提问:唐代丝织品种类很多。
结合现在的情况,谁能说出几种丝织品的名称?
(教师指导学生参看课文小字回答)
除丝织品外,中国的陶瓷器也是世界知名。
唐代人以陶瓷器为日常生活用品,除实用外,许多精品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陶瓷业
教师向学生展示精美的唐代陶瓷器并并用生动、
华丽的语言加以描述,让学生欣赏并感受。
(学生在欣赏后畅所欲言)
这些精湛罕见的工艺成为陶瓷发展史上的一大创举,至今它仍以其明丽的色彩和生动的造型而备受世人青睐。
唐朝人除使用瓷器外,还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金属器皿,所以唐代金属冶铸业也发展很快。
3)金属冶铸业
教师出示多幅精美的金银器图片让学生欣赏,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技艺。
随着农业、手工业发展迅速,人们为获得不同的生活必需品,就要进行越来越频繁的交换,因而一些人口众多的大城市也越来越兴旺。
其中以唐都长安最为富丽宏伟,而它作为一座商业城市,代表了唐代商业的发展水平。
3、商业——“长安百万家”
1)城市布局
教师指导学生观看“唐朝长安城平面图”,让学生思考:通过看图,你认为唐都长安在城市布局上有哪些特点?
(学生在观察后发表个人见解,不一定全面)
教师归纳总结:在这座整齐、严谨的都城中,住宅区、商业区截然分开。
其中“市”为繁华的商业区;
“坊”是住宅区,上百万的人口生活在其中。
此外,全城的街道还有排水设施;唐政府也很重视城市绿化,“条条青槐街,相去八九坊”的唐人诗句,就是对长安绿化的描绘。
2)人口和商业
让学生阅读下面材料:
长安城内两个市,各有“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
(学生阅读思考并回答)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观看教材《敦煌壁画中的西域各族人》),提问:这幅画说明了什么?
(学生看图并谈想法)
教师归纳:长安城不仅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还居住着很多来自异国他乡的侨民。
这些居民在城中从事200多种不同行业,开设店铺多达几千家,再加上往来商旅川流不息,使整个长安城兴旺繁荣。
不仅白天熙来攘往,甚至在夜间也是喧闹非凡,真可以说是“昼夜喧呼,灯火不灭”。
长安城以其特有的繁荣与兴旺名闻海内外,成为一座令人向往的国际性大城市。
小结:
隋唐盛世,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发展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长足发展,大片荒地被开垦为良田,仓库里
堆满了吃用不尽的粮食、布帛。
手工业、商业也极为兴旺,人口明显增加,唐玄宗时的户数大约是太宗时的三倍,呈现出盛世景象。
同学们以唐朝为例想一想:一个社会,它经济繁荣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可以“如果你是唐代居住在长安的人,你会看到或经历什么?”为题让学生写一篇小。
(字数不限)板书设计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