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攻击性及其相应的人格特征研究
大学生攻击性及其相应的人格特征研究

大学生攻击性及其相应的人格特征研究【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大学生攻击性及其相应的人格特征,探讨了攻击性在青年人群中的表现和影响因素。
首先介绍了攻击性的概念及其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特征,然后对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探讨了大学生人格特征与攻击性的关系。
研究发现,攻击性与人格特征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如高外倾性、低宜人性和高神经质性的人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结论部分总结了大学生攻击性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相应的启示和建议。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背景下大学生攻击性和人格特征的影响,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更有效的干预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攻击性、人格特征、研究、关系、启示、建议、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暴力犯罪事件频发,社会安全形势严峻,引起了人们对攻击性行为的关注。
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部分,其攻击性行为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和他人造成影响。
研究大学生的攻击性及其相关人格特征,对于预防和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时期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攻击性的表现有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
研究大学生的攻击性特征,可以深入了解其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和表现方式,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通过对大学生攻击性及其相应的人格特征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还可以为学校和社会提供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本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大学生攻击性及其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为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大学生攻击性及其相应的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深入了解大学生攻击性的特点和表现形式,以及可能影响攻击性的因素。
通过对相关研究的综合分析和整理,进一步揭示大学生人格特征在攻击性表现上的作用机制,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优化教育教学方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研究大学生攻击性及其人格特征的关系,有助于深入理解大学生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机制,为相关教育及心理健康干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大学生攻击性及其相应的人格特征研究解析

大学生攻击性及其相应的人品特色研究【纲要】跟着青少年暴力攻击事件日趋增添,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成为关着要点。
本文经过检查与实验发现大学生广泛存在内隐攻击性的偏向,且无明显性别差别,但外显攻击性表现不强,在详细方式上有性别差异,并发现了与高攻击性相关的某些人品特色,以期对大学生人品教育提出启迪。
【要点词】内隐攻击性外显攻击性人品特色。
最近几年来,大学生攻击伤人、伤害小动物的事件层出不穷,使得人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愈来愈关注,依据已有资料显示,几乎所有存在暴力攻击偏向的人都存在不一样程度的人品阻碍,所以,对大学生的攻击性及其相应的人品特色进行研究,拥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攻击性的定义在学者中还没有统必定论, Sigmund Freud 以为,攻击是人的一种求死的本能。
Bandura 以为,攻击是致使个人受伤或财富受损的行为。
而我国学者高桦就以为,攻击性是人倡始攻击的心理特色,即人品中所拥有的产生攻击的内在可能性。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剖析,本研究对于攻击性的界定是:攻击性是人表现出攻击性行为的内部心理特色,在必定条件下,攻击性将转变为对别人或其余事物的存心入侵、抢夺或损坏行为。
因为攻击性自己的危险性和隐蔽性,使得研究者难以掌握真切的一手资料,所以除了使用检查法与察看法,上世纪90 年月以来,内隐社会认知研究开始应用于攻击性的研究领域。
1996 年、杨治良等人采纳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借鉴研究内隐记忆的任务分别范式,发现攻击性行为也存在实验性分别,证明了内隐攻击性的存在。
也就是说个体潜意识中存在着一种攻击性的偏向,这类内在的偏向潜伏的对个体在平时生活中的认知判断、行为表现产生影响。
所以只有从内隐社会认知的角度对大学生攻击性进行研究,才能够拓宽研究视线,令人们对攻击性的认识更为全面、深入。
过去的众多研究发现,攻击性对好多个体来说都是一种相当稳固的特质,而且发现人品对于个体攻击性是一个重要的影响要素。
但对于人品要素与内隐攻击性的研究却鲜有见到。
不同专业大学生内隐攻击性、外显攻击性与人格特质、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方式的相关研究
作者:王琳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1.期刊论文王彪.吴庆宏.刘晓茹.WANG Biao.WU Qinghong.LIU Xiaoru体育大学生内隐攻击性特点的研究-沈阳
体育学院学报2009,28(3)
通过内隐偏好测验对沈阳体育学院大学生内隐攻击性特点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攻击性图片对体育大学生内隐攻击性有明显的启动效应,被试有明显的攻击倾向.建议大学生要培养仁爱之心,警惕信仰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道德危机;适当而合理地进行体育运动,让人本身固有的内隐攻击倾向得到合理的宣泄.
本研究进一步丰富和补充了已有对于电脑游戏成瘾和攻击性的关系研究,为从研究大学生电脑游戏成瘾问题的角度来研究控制和降低其内隐攻击性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建议研发切实有效的完善的“防沉迷系统”从游戏本身来限制大学生玩游戏的时间防止和干预大学生电脑游戏成瘾问题,通过政府、学校、家庭各方面的努力,并从心理学角度来对电脑游戏成瘾进行预防和干预。
9.期刊论文汪红烨.沈潘艳.WANG Hong-ye.SHEN Pan-yan内隐友好倾向对内隐攻击性的抑制效应-信阳师范学院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8(3)
大学生攻击行为因素研究-精选作文

大学生攻击行为因素研究1.前言针对高校时常出现的学生暴力或攻击行为的发生,我们选取了10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攻击行为形成因素进行研究。
2.攻击行为的类别通过问卷调查,我们把被试者的攻击行为分为以下三类:2.1肢体性攻击肢体性攻击包括攻击者以拳打、脚踢、掷物、拉扯别人的衣服,甚至使用工具去攻击他人的身体及物件。
这种欺凌模式通常在校园内是最受教师、家长以及社会人士的关注。
使用肢体性攻击者以男性居多。
2.2言语性攻击言语性攻击是攻击者以具有攻击性的语句去伤害或羞辱他人,甚至是其重视的人。
改花名、嘲笑?e人、使用粗言秽语及使用尖酸的字眼亦属于言语性欺凌。
2.3社交性攻击社交性攻击指攻击者说服或煽动其他人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一同攻击受害者。
社交性攻击者会通过散布谣言、搬弄是非等手法去孤立、攻击、不准许受害者参与某些组群,也会影响其他同学对受害者的看法。
使用这种模式欺凌他人则以女性居多。
3.攻击者的类别被试者的攻击者类别分为以下两类:3.1反应型攻击者3.1.1特色这类攻击者是以愤怒情绪带动攻击行为,当事人会主观地认为眼前的情况受到威胁或遭到拦阻而被挑起了愤怒的情绪,他会因为情绪代动而立刻使用攻击行为做出回应。
因此,“反应型攻击者”是对外在预计事件做出扭曲性的解读而引致激烈的回应。
大部份反应型攻击者都有过度活跃和专注力不足的问题。
他们在课堂中不时会骚扰同学,令同学感到烦恼,甚至会引起不必要的争端。
他们被同学形容为“神经病”、“炸弹”、“热气球”等等,认为他们会突然情绪激动、暴跳如雷,在没有被挑衅或冲突的情况下也会情绪失控,认为对方不怀好意,必须先发制人。
故此,他们绝对不受同学欢迎,也难与人建立友谊和关系,更难得到老师信任和支持。
普遍的反应型攻击者缺乏自信,自尊感低劣,对周遭事情非常敏感及疑虑,欠缺社交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1.2家庭背景反应型攻击者的父母会使用极为苛刻的态度来责罚子女,部份更会使用虐儿的方法来惩治他们。
大学生人际关系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人际关系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学生在校园和社会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日益凸显,众多研究和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呈上升趋势,这主要表现在校园暴力、网络欺凌、情绪失控等方面。
攻击性行为不仅对受害者造成伤害,也会对施暴者本人的人际关系产生不良影响。
研究大学生人际关系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有助于深入了解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和预防措施。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通常处于青春期晚期或者成年期初期,心智发育尚未成熟,对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认识不够成熟,有时会表现出冲动、不稳定的情绪。
大学生是一个群体,他们之间的交往和相处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在大学校园中,大学生会面对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同龄人,这种多元化的环境使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中需要做出更多的选择和调整。
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各种年龄、性格、兴趣爱好的学生,这种多样性也为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大学生还要面对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压力,这也会对他们的人际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主要包括多元化、多样性和压力大等方面,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承受能力。
二、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攻击性行为是指一个人以攻击、伤害、破坏别人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或者达到自己的目的。
攻击性行为主要包括生理上的攻击(例如踢打、拉扯等)、言语上的攻击(例如恶语相向、辱骂等)以及心理上的攻击(例如断绝交往、排斥等)。
大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校园暴力校园暴力是指学校内部发生的攻击性、恶性的行为。
大学生在校园中可能会出现打架斗殴、欺凌他人等行为,这些都属于校园暴力的范畴。
2. 网络欺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在网络上也可能出现攻击性行为,包括网络暴力、网络欺凌等。
这些行为虽然不是面对面的攻击,却同样能够造成受害者的心理伤害。
3. 情绪失控大学生处于一个情绪波动大、压力较大的阶段,有时会因为一些事情无法控制情绪,表现出攻击性行为,例如大声喧哗、乱扔东西等。
大学生人身攻击调研报告

大学生人身攻击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大学生人身攻击现象调研一、背景现代社会中,言论自由和网络普及促使人们更加便捷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然而,不幸的是,个别人利用这种自由发泄情绪而进行人身攻击,这给社会和个人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人身攻击的现象和原因,我们进行了本次调研。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大学生人身攻击的程度和原因,为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提供依据。
三、调研方法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此次调研。
针对大学生群体,我们在校园内发放了500份问卷,最终收回有效问卷437份,有效回收率为87.4%。
四、调研结果1. 人身攻击频率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超过70%的大学生表示曾经或者多次遭受过人身攻击。
其中,有13.5%的受访者称曾经每天都遭受过人身攻击,28.9%的受访者称曾经每周遭受过人身攻击,32.1%的受访者称曾经每月遭受过人身攻击,仅25.5%的受访者表示没有遭受人身攻击。
2. 人身攻击方式调查显示,大学生遭受人身攻击的方式主要包括口头辱骂(62.8%)、恶意诋毁(41.9%)、网络暴力(38.6%)、人际排斥(29.8%)等。
其中,网络暴力的比例相对较低,但随着网络的蓬勃发展,有可能会进一步增加。
3. 人身攻击原因调查显示,大学生人身攻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情绪宣泄(45.1%)、攻击目标的言行(36.2%)、个人偏见和成见(31.9%)、网络匿名性(24.9%)等。
其中,情绪宣泄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原因,这表明大学生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容易情绪失控。
五、调研总结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人身攻击现象比较普遍,且有不可忽视的频率。
人身攻击形式多样,主要的原因是情绪宣泄和攻击目标的言行。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应该采取以下防范措施:1. 加强教育宣传:通过举办讲座、开展宣传活动等方式,加强大学生对人身攻击的危害性的认知,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情绪管理能力。
2. 建立监管机制:对于大学校园内的网络暴力行为,应建立起相关的监管机制,监控和处罚违规行为,保障大学生网络环境的良好发展。
大学生攻击行为与生活事件及人格的关系

对青 岛市 大学生进行调查 , 探讨大学生攻击行为与生活事件及人格的关系 。研究变量关注性别 、 年级 , 并 对大学
生攻 击行 为与生活事件 、 神经质 因子与受惩罚事件 的相关度进 行检测 , 结果发 现生活事 件是攻击 行为发 生的直 接外在诱因 , 人格是攻击行为发生 的内在驱力 , 生活事件以人格 为中介变 量对攻击 行为产 生影响 。需要 注重人 格教 育 , 积极应对生活事件压力 , 预防和避 免大学生攻击行 为的发生。
一
、
对象与方法
生命 的行为 , 而另 一生 命是 力 图避免这 种遭 遇 的…姗 。 就 攻击 行 为的发 生机 制 , 约翰 ・ 多拉 德 曾提 出 了著 名
的挫折/ 攻击 假 说 , 强 调 受 挫 经 常 会 导 致 某 种 形 式 的 攻 击性 。后 来 贝尔科 维 茨 修正 了该 假说 , 认 为 受 挫 只 本研 究采 用整 群随 机 取样 法 , 从 青 岛 市 某两 所 高
, 然 而 近
年 来 大学生 群体 攻击 行 为 向校 园渗 透 , 打架 斗 殴 现 象
使用工具 主要包括三个量表 , 采用 S P S S 1 3 . 0进 行描 述性 统计 、 相关 分析 、 回归分析 等 。
屡 有 发生 , 需 要 引起 我们 高度 关 注 。本 文拟 以生 活 事
校抽 取 学 生 4 5 0名 , 涵盖大一 至大 四, 发 放问卷 4 5 0
份, 回收有 效 问 卷 4 3 1份 , 有效率 9 5 . 8 % 。其 中男 生 2 2 8人 , 占5 2 . 9 %, 女生 2 0 3人 , 占4 7 . 1 %; 大一 1 5 7 人, 占3 6 . 4 %, 大二 1 4 1人 , 占3 2 . 7 %, 大三 8 6人 , 占
大学生攻击性及其相应的人格特征研究

大学生攻击性及其相应的人格特征研究【摘要】大学生攻击性是一种常见且需要关注的心理现象。
本研究探讨了大学生攻击性的定义及特点,以及与人格特征的关联。
我们发现,大学生的攻击性往往与其人格特征密切相关,同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心理机制是大学生攻击性的内在动机,而应对策略则是处理攻击性问题的关键。
结论表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降低大学生攻击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大学生攻击性的研究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通过对大学生攻击性及其人格特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大学生、攻击性、人格特征、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机制、应对策略、影响因素、密切相关、促进、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结论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学生攻击性问题一直备受关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学生攻击性问题呈现出愈发严重的趋势。
攻击性行为不仅对个体产生负面影响,还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攻击性及其相关的人格特征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对攻击性问题的探讨,可以更好地了解大学生攻击性的特点、相关人格特征以及影响因素,为预防和干预大学生攻击性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将聚焦于大学生攻击性及其相应的人格特征,旨在揭示大学生攻击性问题的本质和机制,为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大学生攻击性及其相应的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揭示大学生攻击性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分析影响大学生攻击性的因素,探讨有效的应对策略。
通过研究大学生攻击性行为与人格特征的关联,旨在为制定针对大学生攻击性的预防和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大学生攻击性的研究,可以加深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提升和发展。
最终目的是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支持,促进其全面发展和成长。
1.3 研究意义大学生攻击性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尤为突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攻击性及其相应的人格特征研究【摘要】随着青少年暴力攻击事件日益增加,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成为关注重点。
本文通过调查与实验发现大学生普遍存在内隐攻击性的倾向,且无显著性别差异,但外显攻击性表现不强,在具体方式上有性别差异,并发现了与高攻击性有关的某些人格特征,以期对大学生人格教育提出启示。
【关键词】内隐攻击性外显攻击性人格特征。
近年来,大学生攻击伤人、残害小动物的事件屡见不鲜,使得人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越来越关注,根据已有资料显示,几乎所有存在暴力攻击倾向的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障碍,因此,对大学生的攻击性及其相应的人格特征进行研究,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攻击性的定义在学者中还没有统一定论,Sigmund Freud认为,攻击是人的一种求死的本能。
Ba ndura认为,攻击是导致个人受伤或财产受损的行为。
而我国学者高桦就认为,攻击性是人发起攻击的心理特征,即人格中所具有的产生攻击的内在可能性。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分析,本研究对于攻击性的界定是:攻击性是人表现出攻击性行为的内部心理特征,在一定条件下,攻击性将转化为对他人或其他事物的有意侵犯、争夺或破坏行为。
由于攻击性本身的危险性和隐藏性,使得研究者难以掌握真实的一手资料,所以除了使用调查法与观察法,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内隐社会认知研究开始应用于攻击性的研究领域。
1996年S.A.Chen、杨治良等人采用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借鉴研究内隐记忆的任务分离范式,发现攻击性行为也存在实验性分离,证实了内隐攻击性的存在。
也就是说个体潜意识中存在着一种攻击性的倾向,这种内在的倾向潜在的对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认知判断、行为表现产生影响。
因此只有从内隐社会认知的角度对大学生攻击性进行研究,才能够拓宽研究视野,使人们对攻击性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入。
以往的众多研究发现,攻击性对很多个体来说都是一种相当稳定的特质,并且发现人格对于个体攻击性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但关于人格因素与内隐攻击性的研究却鲜有见到。
因此,本研究尝试对与内隐攻击性有关的人格因素进行研究,以期对大学生的人格教育提出更全面的启示。
一、研究过程。
1.被试。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四川2所大学随机选取人数为50~60人的自然班5个,在学校老师的配合下,统一讲解指导语,进行实验,同时发放问卷共252份,全部收回。
经分析后,剔除无效问卷25份,得到有效问卷227份,有效率达到90%。
其中男生92人,女生135人。
2.研究工具。
被试基本情况表,包括被试的年级、专业和性别;外显攻击问卷;卡特尔16PF人格问卷;偏好组词实验。
问卷选用江西师范大学倪林英在其2005年硕士毕业论文中修订的Buss& Perry敌意量表。
修改后的该量表由23道题目构成,共分成四个维度:愤怒(7题)、身体攻击(6题)、敌对(7题)和言语攻击(3题)。
问卷采用5点计分,其中1表示完全不符合,5表示很符合,分数越高,表示外显攻击性越强。
在正式施测之前,进行了试测,验证了该问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偏好判断法是给被试提供一定材料,让被试判断对该材料的好恶情况,但其真实的实验目的是通过被试给出的好恶反应来考察被试对某种特定社会性信息的敏感程度或偏好,从而揭示内隐社会认知的某种特征。
偏好组词实验是在偏好判断和词干补笔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测量个体内隐攻击性的方法,朱婵媚等人的研究结果支持了偏好组词法测量内隐攻击性的有效性。
在实验之前,筛选实验用词组。
挑选50个词频相近的常用词组(25对):25个为攻击性词语;2 5个为中性词,词中的探测字相同。
请10位心理学专业研究生从这些词组中选择出配对最符合攻击性和中性要求的20对作为试验用词组。
通过词频比较,差异不显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被试习惯选择常用词的倾向。
为了识别随意作答,另增加20个干扰字作为词干的备选项。
另准备练习用词组5对,其与实验内容不相干但形式相同。
上述所有词组均由2个字构成。
将所有词组分别制成连贯的PPT,其形式是第一页呈现探测字,紧接着的一页呈现与探测字配对的目标字,目标字中含一个与探测字组成攻击性词的字、一个与探测字组成中性词的字、一个干扰字。
制作时,目标字采用拉丁方设计排列以避免呈现的空间误差。
每一页PPT的呈现时间为1秒,间隔为3秒。
3.施测。
在任课老师的帮助下,统一发放总问卷(内含被试基本情况表、实验答题纸、外显攻击问卷和16P F人格问卷),由主试说明统一的指导语。
在正式施测前用多媒体给被试呈现练习用词组的PPT,使被试适应实验的模式和时间的快慢。
正式施测时用多媒体给被试呈现实验用词组的PPT,要求被试快速在目标字中选一个字与探测字组成词并把所选字的编号写在答题纸上相应的位置。
4.收回问卷。
整个实验持续时间约5分钟,实验完成后要求被试填写问卷,填写问卷时间约45分钟,整个过程持续约50分钟,50分钟后由主试统一收回问卷。
5.数据处理。
实验结果按照信号检测论的指标———击中率(选择的攻击性词的数量除总的词组数量)———作为判断标准,击中率越高,则表示被试的内隐攻击性越强,反之则较弱。
问卷数据输入SPSS11.5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二、研究结果。
1.大学生内隐攻击性的特点。
全体大学生被试在快速判断的时候,对攻击性词的偏好要高于对中性词的偏好,并且经过差异显著性检验,差异达到显著水平(t=2. 341, p=0.020),说明全体被试更偏好攻击性词,具有攻击的倾向性。
但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攻击性词的击中率差异不显著(t=1.901, p=0.059)。
2.大学生外显攻击性的特点。
调查结果表明,接近2/3的大学生在外显攻击性上的得分在3分上下,趋于中间水平,又有近1/3的大学生在外显攻击性上的得分在2分上下,攻击性水平偏低,剩下的仅有不到7%的被试分数达到了4分上下,攻击性水平偏高。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被试在外显攻击总分、敌对和言语攻击维度上,男女大学生都没有显著差异,但在愤怒维度上,男大学生显著低于女大学生(t=-2.210, p=.028);在身体攻击维度上,男大学生显著高于女大学生(t=2.327, p=.021)。
3.不同内隐攻击性水平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差异。
将被试的攻击性词的击中率从低到高排序,分别从最上面和最下面取被试总人数的27%作为击中率低组和击中率高组,剩余的作为击中率中组,。
经检验,攻击性词击中率低、中、高三组的组间差异显著:F(2, 224)=504.703, p<0.001。
攻击性词击中率低、中、高三组在人格特质稳定性(C)、敢为性(H)、忧虑性(O)和次元人格因素适应与焦虑型上的得分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在其他人格特质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
对人格特质稳定性、敢为性、忧虑性和次元人格因素适应与焦虑型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发现其样本方差无显著性差异,变异数同质。
经进一步多重比较后发现,攻击性词击中率低组与击中率中、高组在稳定性、敢为性、忧虑性和次元人格因素适应与焦虑型上的得分均有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击中率越低,稳定性越强,敢为性越强,忧虑性越低,生活适应越顺利。
但攻击性词击中率中组与高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4.不同外显攻击性水平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差异分组方法同内隐攻击性分组,经检验,外显攻击性低、中、高三组的组间差异显著:F(2,224)=522.748, p<0.001。
研究发现,外显攻击性低、中、高三组在人格特质稳定性(C)、有恒性(G)、敢为性(H)、怀疑性(L)、忧虑性(O)、自律性(Q3)、紧张性(Q4)和次元人格因素适应与焦虑型、内向与外向型上的得分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而在其他人格特质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
对以上人格特质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发现p>0.05,变异数同质。
经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外显攻击性低组与外显攻击性中、高组在人格稳定性、敢为性、忧虑性、自律性、紧张性和适应与焦虑性、内向与外向性上的得分都有显著差异,表现为外显攻击性越低,稳定性越高、敢为性越高、忧虑性越低、自律性越强、紧张性越低、适应性越强、越外向、开朗。
外显攻击性高组与外显攻击性低、中组在人格有恒性、怀疑性、紧张性上的得分有显著差异,表现为外显攻击性越高,有恒性越低、怀疑性越强、紧张性越高。
外显攻击性中组与高组在适应与焦虑性上也表现出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外显攻击性越低,焦虑性越低,适应性越强。
三、讨论与分析。
1.大学生攻击性的特点。
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外在攻击行为表现是趋于中等的,较少人表现出强烈的外显攻击性,但通过实验却发现个体普遍存在内隐攻击性的倾向,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的心智已经逐渐走向成熟,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也有所提高,因此可以找到一些适当的情绪宣泄方式,如体育锻炼、娱乐活动,甚至还可能升华成努力学习、需求进步。
另一方面,是因为社会环境的制约、文化的压力、学生的身份,使他们在表现攻击行为时有所顾虑,当想到可能带来的痛苦后果或惩罚时,会将之压抑下来。
可见,大学生虽然普遍存在内隐攻击性的倾向,但并不一定会以高外显攻击性的方式表现出来,绝大多数人能较好的控制并管理自己的攻击倾向。
但这也为我们提早发现及预防攻击行为的发生提出了难题。
在性别差异上发现,内隐攻击性和攻击行为的总分上没有显著差异,但男生表现出的身体攻击行为显著高于女生,而女生表现出的愤怒情绪显著高于男生。
由此可以看出以往对于男性比女性更富攻击性的看法并不全面。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男性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持更加认可、宽容的态度,而女性一旦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将比男性受到更多指责。
在这种压力下,女性普遍倾向于压抑自己的攻击性,但内隐态度却较少受到这种影响。
1们受到反复挑衅后则比男性更具攻击性。
这也证明了女性的内隐攻击性并不比男性低。
而外部表现形式上正如尼克等人认为的男孩和女孩都可能具有很高的敌意和攻击性,只是表现攻击的方式不同而已。
男性可能更倾向于直接用身体来表现,而女性则更多的选择用愤怒这种情绪表达方式来发泄自己的不满。
2.不同攻击水平大学生的人格特征。
研究发现,内隐攻击性得分中、高组表现出了“一高二低”的特征,即忧虑性高、稳定性低、敢为性低。
同时在次元人格因素上表现为焦虑性高、易激动,易出现不满意感。
所以,高焦虑、情绪不稳定是内隐攻击性较强的大学生的共同特征。
而敢为性较低也是内隐攻击性较强的大学生的人格特质,说明了畏怯退缩的个体并不一定就不具有攻击性,而可能是他们的攻击性被自身抑制住了,一旦遇到强烈的刺激,很难保证这部分群体不会发生攻击伤害行为。
这也就是为什么近年来许多大学生攻击伤害事件没能够被提前预知、及时制止的原因。
这也为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敲响了警钟,在学生攻击行为的预防工作上,不能仅仅关注那些平时行为不规范的个体。
研究发现,外显攻击性得分高者表现出“三高四低”的特点,即忧虑性高、紧张性高、怀疑性高,稳定性低、敢为性低、自律性低和有恒性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