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各个势力介绍
几分钟看懂三国历史,从起源到灭亡,都理清了

几分钟看懂三国历史,从起源到灭亡,都理清了三国,上承东汉,下启晋朝。
从公元220年到公元280年(也有说从公元184年到公元280年),持续60年。
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孙吴三个主要政权。
黄巾之乱动摇东汉统治,引发群雄割据东汉末年,十常侍祸乱朝政,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弱,造成土地兼并严重,天灾加人祸压的百姓喘不过气。
张角凭借自身医术救治百姓,并创立太平道教,用宗教笼络人心。
受苦受难的百姓们有很多喝了张角的药水治好疾病的,纷纷加入太平道教。
太平道教快速发展起来,散落在全国的教众有几十万人。
张角将教众统一起来,为起义做准备,意图推翻汉朝,建立自己的政权。
184年,逢大旱,许多地方粮食绝收,而朝廷税赋不减。
加上朝廷卖官爵,致使官吏腐败,大肆搜刮百姓。
官逼民反,张角与信众相约造反,起义军头绑黄巾,因此称“黄巾起义”。
起义军烧毁官府,四处劫掠,一个月内,起义军就席卷全国七州二十八郡(汉朝共设十三个郡)。
一时之间,州郡失守,官吏逃亡,东汉中央政府震惊。
汉灵帝闻讯急忙调兵遣将与张角军周旋,有大将军何进、名将皇甫嵩、朱儁、孙坚等人,但初战汉军并未成功,黄巾军势如破竹。
后来皇甫嵩被围,用火攻击黄巾军,使黄巾军大乱,恰逢曹操赶来援助,皇甫嵩、朱儁和曹操三面夹击,斩杀黄巾军数万人,汉军大胜。
经过10个月的激战,黄巾起义才被平息。
黄巾起义虽然被镇压了,但是天下大大小小的起义浪潮已经掀起,接连的起义使汉室朝廷疲于应对,汉室江山处于风雨飘摇中。
188年,黄巾余部再次发动起义。
为了快速平定叛乱,汉灵帝接受太常刘焉的建议,将部分刺史改为州牧,让其拥有地方军政大权,以便加强实力进剿起义军。
汉灵帝下放权力的政策,导致地方军拥兵自重,形成割据势力,朝廷无力约束。
群雄并起,逐鹿中原,东汉朝廷名存实亡,为三国拉开了序幕。
宦官与外戚争权,引董卓进京189年,汉灵帝去世,年仅14岁的皇子辩继位,史称东汉后少帝。
刘辩年幼,其母何太后和舅舅何进掌权。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分天下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分天下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动荡的时期。
当时的中国分为三大势力,分别是魏、蜀、吴。
这三个国家之间的厮杀和纷争,使得整个中国陷入了战乱和分裂的局面。
本文将介绍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分天下的背景、战争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背景1. 曹操的崛起曹操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人,他具备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
曹操在取得一系列胜利后,逐渐崛起成为中国北方的权力中心。
2. 刘备的蜀汉刘备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奠基人,他在曹操的追击下逃到蜀地,并且充分利用蜀地的地理优势,建立了自己的势力。
3. 孙权的东吴孙权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奠基人,他接替父亲孙坚,建立了以江南地区为基地的东吴,成为曹操最强大的对手之一。
二、战争1.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孙权和刘备联手对抗曹操的重要一役。
在赤壁之战中,刘备和孙权联军成功击败了曹操的大军,使得曹操无法南下攻打蜀国。
2. 荆州之战荆州之战是孙权和刘备之间为争夺荆州而展开的战役。
最终,刘备占领了荆州,孙权退出荆州,双方未能取得明确的胜利。
3. 五丈原之战五丈原之战是刘备和曹操之间发生的战役,也是刘备生前最后一场重要战役。
最终,刘备在这场战役中失败,而后在蜀地逝世。
三、影响1. 统一中国希望破灭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分天下,使得中国的统一希望破灭。
三国之间的战争不断,使得中国各地陷入了战乱和动荡。
2. 五虎将的崛起在三国时期的战乱中,出现了一批杰出的军事将领,被称为五虎将。
这五位将领分别是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和黄忠,他们各自在战场上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
3. 诸葛亮的谋略在蜀国的统治者刘备身边,有一位非常杰出的谋士,他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以其出色的智谋和深思熟虑的计划,成为刘备的得力助手,为蜀国的发展和抵御外敌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结论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分天下,给中国历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这段历史时期充满了英雄人物和激烈的战争,也展示了每个势力的优势和劣势。
三国演义中的蜀魏吴三方势力对比

三国演义中的蜀魏吴三方势力对比【正文】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中一部脍炙人口的史诗之作,其中的蜀魏吴三方势力的对比是整个故事的核心。
蜀、魏、吴三方各具特色,代表了不同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对比,以了解它们在故事中的角色与地位。
一、政治实力对比在政治方面,蜀汉是以刘备为主的,蜀汉以勇猛的战士和善于政务的刘备为核心,拥有着较高的政治智慧和强大的影响力。
相对而言,刘备在治国之道上有其独到之处,能够赢得众多人心。
蜀汉在政治上以和平、公正和智慧著称,深受人民拥戴。
魏国以曹操为主导,曹操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权谋手段而闻名,他深谙政治之道,并能够运筹帷幄,化解敌对势力的威胁。
曹操在政治上以权术和威严政治而出名,对内保持严格的军事纪律,对外采取灵活的外交政策。
吴国则以孙权为首,孙权智勇双全,善于制定巧妙的政治策略。
吴国在政治上以稳定、灵活为特点,善于利用中原势力之间的纷争,保护并扩展自己的领土。
二、经济实力对比从经济实力的角度来看,蜀汉以川西地区为基础,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较为发达的经济。
蜀汉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导,其粮食产量对整个势力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魏国则以中原地区为核心,拥有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
魏国的经济实力主要依靠中原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其中农业生产的贡献较为突出。
吴国则以长江流域为依托,拥有发达的渔业资源和航运业。
吴国的经济主要依赖长江流域的农业、渔业和贸易,其船队活跃于长江和东海之间,保护并推动了吴国的经济发展。
三、军事实力对比在军事实力方面,蜀汉以关羽、张飞等勇猛的将领和精锐的部队为依托,拥有强大的战斗力。
蜀汉的军事力量主要以步兵为主,擅长山地作战和防守。
魏国则以曹操和曹丕为首的将领和精兵强将为核心,拥有庞大的军事力量。
魏国的军事力量以骑兵为主,善于机动作战和攻城拔寨。
吴国则以陆逊、鲁肃等将领和水军部队为依托,拥有雄厚的军事力量。
吴国的军事实力主要以水军为主,擅长水上战争和江户之间的河流交战。
三国时期的势力分布及战役

三国时期的割据及战役地图黄巾起义示意图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统治阶级内部出现外戚和宦官之间争权夺位的斗争,相互轮番擅权,同时更加残酷地剥削压迫人民,皇族地主豪强强占土地,使之出现“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
”对人民加重征收赋税,加之旱灾,水灾连年发生,致使广大农民生活贫困,倾家荡产,“流离沟壑,嫁妻卖子”,到处出现“地广而不得耕,民矢而无所食”的凄凉景象。
劳动人民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举起义旗,起来造反。
公元184年,冀州农民在张角领导下首先起义,接着颍川和南阳等地农民起来响应,“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
”最后各地农民起义军在东汉朝廷和地方豪强武装的镇压下告败了。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形势图在镇压黄巾农民大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地主武装乘机扩大自己的势力,强占地盘,从而形成一股歌据势力,“务相兼并以自强大”。
如:公孙度,占据辽东。
刘虞,公孙瓒,先后占据幽州。
袁绍,占据冀州,青州和并州。
曹操,占据兖州。
孙策,占据江东。
袁术,先占据南阳,后占据扬州一部分。
刘表,占据荆州。
刘焉,占据益州。
张鲁,占据汉中。
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
董卓,李傕等,先后占据司隶。
马腾,韩遂,占据凉州。
张绣,占据宛。
曹操对袁术、张绣、吕布、张杨之战示意图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把吕布逐出兖州,接着攻取陈国,迫降袁嗣,占领豫州,这时,在他的周围还有占据青、并、冀三州的袁绍、占据徐州的吕布、占据淮南的袁术,占据荆州的刘表、占据南阳的张绣和占据河内的张杨等割据势力。
当时曹操占据的兖、豫二州处在敌对势力四面包围之中,曹操是处于内线作战、敌强我弱的不利态势。
袁绍是主要的敌人,而吕布是凶恶的敌人,又担心袁绍勾结其他豪强,形成外线包围,合力并击。
面对这种形势,曹操采取“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具体的策略是:羁縻袁绍,安抚吕布,厚结陈登,西抚关中,东联孙策,北抚渔阳。
在一切部署完之后,建安二年(197年),曹操便乘袁绍正在河北以全力攻幽州的公孙瓒,无暇南顾之机,开始各个击破的行动。
图解三国:一文讲清楚袁绍集团的派系斗争(多图警告)

图解三国:一文讲清楚袁绍集团的派系斗争(多图警告)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唯有三国,可以解忧。
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有政治的地方就有斗争。
汉晋之间,天下一分为三。
三国不仅互相争斗不休,内部不同派系也争权夺势。
作为曾经的汉末第一大势力,群雄第一强主公,袁军内部权力斗争的精彩程度比魏蜀吴有过之而无不及。
袁绍集团内部,除了籍贯汝南的主公袁绍,大体分三股势力:冀州派冀州派:以袁绍二号人物冀州别驾田丰为首,以及奋威将军,监军沮授。
军方代表为河北四庭柱,颜良、文丑、张郃、高览。
几乎总览袁军精锐。
冀州派代表人物一览表三国志12的田丰三国志12的沮授三国志12的颜良三国志12的文丑三国志12的张郃三国志12的高览南阳派南阳派:同是出身冀州,总领大将军幕府的审配却不屑与冀州派为伍,和出身南阳的逢纪,许攸为一派,在政治上占据优势。
南阳派代表人物一览表三国志12的审配三国志12的逢纪三国志12的许攸颍川派颍川派:颍川郭家的郭图、荀谌,以及辛评、辛毗兄弟,外联军中大佬,颍川人淳于琼。
实力最弱,所以积极钻营。
颍川派代表人物一览表三国志12的郭图三国志12的荀谌三国志12的辛评三国志12的辛毗三国志12的淳于琼梳理好这几人的派系,我们再看袁军在官渡的几招臭棋,就不难理解了。
官渡之战前,田丰给袁绍先后出过两次主意,一次是迅速南下击败曹操,第二次是不要南下与曹军决战。
看似自相矛盾,但结合当时战略环境,两次意见都是正确的。
可惜袁绍不是曹操,对这两次矛盾的计策起了疑心。
而且史评田丰“刚而犯上”,其原因在于背后有冀州大族的支持。
这令外来统治者袁绍感到了威胁,所以果断把二把手抓起来(这段好熟悉......)。
田丰的倒台令冀州派深感不安。
冀州大族不支持南征的原因在于,南阳派颍川派包括袁绍都是外来者。
袁绍如想在河北立足,必然着重依赖冀州人士。
时间一久,地头蛇冀州派必能压倒其他各派,成一家独大之势。
可袁绍南下,是拿冀州的兵来夺取天下,消耗了冀州的实力,巩固袁家的权势。
蜀汉与吴国三国时期的两大势力

蜀汉与吴国三国时期的两大势力蜀汉与吴国是三国时期的两大势力,分别由刘备与孙权领导。
他们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都展现出强大的实力和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政治、军事和经济三个方面,对蜀汉与吴国的特点进行论述。
一、政治特点蜀汉的政权相对稳定,刘备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政治制度,注重人才选拔和政治稳定。
他秉持仁政理念,崇尚儒家思想,以礼治国,提倡以德服众。
刘备经过长时间的统一和巩固,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政权基础。
而吴国在政治上则更加灵活,孙权十分重视实用主义,他聚集了一批杰出的谋士和军事将领,使吴国的政权得以巩固。
孙权善于利用外交手段,与他国建立并维持良好的交往,使吴国在民族联盟中占据有利地位。
二、军事特点蜀汉与吴国在军事方面都有独特的特点。
蜀汉军队以精强的骑兵和步兵为主力,注重阵地和城池的防御。
蜀汉将领如张飞、赵云等都是战斗力出众的武将,他们以不屈的意志和顽强的战斗精神,在战场上屡屡取胜。
相比之下,吴国军队以水军为主力,擅长水战。
吴国的将领如吕蒙、陆逊等都是军事才能出众的人物,他们熟知水路地形,善于利用地利进行战术布置。
吴国在战略布局上也较为灵活,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机动调整,具备一定的战略决断能力。
三、经济特点蜀汉以农耕经济为主,发展了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
刘备注重土地开发和农田水利建设,提倡农业生产和发展手工业,使得蜀汉国力逐渐增强。
此外,蜀汉还通过加强物资调拨和商业贸易,提高了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了经济实力。
吴国则以水路交通为基础,发展了繁荣的海洋经济。
吴国沿海以渔业和航运商贸为主要产业,依靠舰队的保护及商业贸易来增加国家收入。
同时,吴国着力发展手工业和冶炼业,提高军事装备和生产能力。
综上所述,蜀汉与吴国在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都展现出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蜀汉稳定的政治制度和强悍的军事力量为其壮大奠定了基础,而吴国的政治灵活和水战能力使其在南方地区成为强大势力。
两国在军事方面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互相配合形成了对抗曹魏的三足鼎立局面。
三国时期的政治派系和文化氛围

三国时期的政治派系和文化氛围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战乱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派系和文化氛围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国时期的政治派系主要分为蜀、魏、吴三大阵营,而文化氛围则被蜀汉文化和魏晋文化所主导。
下面将分别对其进行具体的介绍和分析。
一、三国时期的政治派系1. 蜀汉蜀汉是三国时期政治派系的一个分支,也是三国时期的一个著名国家之一。
这个国家是由刘备所建立的,其政治体制主要是以王为本,设有丞相、太尉、车骑将军等职位。
在蜀汉国家的建设中,长流水墨、严复、姜维、诸葛亮等人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2. 魏晋魏晋是三国时期政治派系中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其始祖是曹操,后世者有司马炎、曹丕、曹彰等。
魏晋政治体制主要是以皇帝为最高统治者,其权力为中央集权,设有将军、丞相、侍中等职位。
在魏晋政治历史中,出现了很多重要的人物,如司马懿、荀攸、于禁、王导等。
3. 吴国吴国是三国时期政治派系的另一个分支,其发展与壮大主要得益于孙权的努力。
吴国的政治体制主要是以王为本,设有相国、卫将军、中书令等职位。
在吴国时期,有赵云、陆逊、凌统、朱然等著名人物。
二、三国时期的文化氛围1. 蜀汉文化蜀汉文化是三国时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东汉文化和南北朝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
蜀汉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代表人物有诸葛亮、刘备、李密、石崇等。
蜀汉文化主要表现在文学方面,诗歌、文言小说、神怪小说等均有很高水平。
2. 魏晋文化魏晋文化是三国时期的另一个重要文化派系,其代表人物有嵇康、陶渊明、王羲之等。
魏晋文化以典范性文化为中心,尤其在文学、艺术和哲学方面有很高成就,其中以吴晋文学最为重要。
三、总结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政治派系和文化氛围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蜀汉、魏晋、吴国三大阵营是三国时期政治派系的主要体现,而蜀汉文化和魏晋文化则体现了三国时期文化的不同变化。
三国时期政治派系和文化氛围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国时期曹魏、东吴、蜀汉势力范围

三国时期曹魏、东吴、蜀汉势力范围东汉末年朝廷衰微,天下扰攘,威令不行,各路英雄霸据一方(见《东汉末年地方主要割据势力》)以伺扩大势力范围。
这期间东吴军事统帅鲁肃(172-217,字子敬,今安徽定远人)提出了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得到孙权的赏识。
之后,孙权的整个战略思路就是联刘拒曹,以成鼎足之势。
后来,诸葛亮也秉承了鲁肃的战略思想,按着“ 三分天下” 的思路,帮助刘备建立起了蜀汉政权。
213年,曹操被汉献帝册封为魏王,以冀州、并州等十郡为魏国封地;220年,汉献帝禅位,曹丕称帝,这年也被认为是东汉与三国分界之年。
219年,刘备自立为汉中王;221年,刘备称帝。
222年,孙权被曹丕册封为吴王、大将军、督交州荆州扬州诸军事;229年,孙权称帝。
魏、吴、蜀三国都比较重视发展社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因而三国鼎立时期也是从破坏到统一的恢复过渡阶段。
这时期魏国主要推行屯田制和九品中正制;蜀国推行“西和诸戎,南抚夷赵,外结孙权,内修政治”的策略;吴国则发展世家大族。
这其中曹操的贡献相对较大。
无论军事还是文学,他都引领了那个时代的潮流。
尤其是他接受羽林监枣祗的建议,实行屯田制,把荒芜的无主土地收归国有,招募流亡百姓到北方屯田。
流民按军队建制,由国家统一发放土地、种子、耕牛和农具,所得收成由国家和流民按比例分成。
这一制度,不仅解决了军事战备的物资需要,极大地发展了北方农业生产,加快了统一北方的进程,也开创了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先例,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为后世仿效。
魏、蜀、吴三国鼎立期间,兼并战争并未停止,而是仍旧进行。
但是,淮南(魏吴相争)、荆州(魏吴蜀相争)、汉中(魏蜀相争)是三国鼎立时期的主要战场,其中荆州因为接壤三国,因而也成为争夺最激烈的地区。
魏地:司州(司隶校尉部)、幽州、冀州、并州、青州、兖州、豫州、徐州、凉州(后分为雍州、凉州)、荆州(其中南阳、南乡、江夏、襄阳、等四郡65县属魏地)、扬州(九江、庐江等二郡十四县属魏地)吴地:荆州(南郡、武陵、长沙、零陵、贵阳等五郡102县属吴地)、扬州(丹阳、会稽、建安、吴郡、豫章、庐陵、庐陵南部等七郡146县属吴地)、交州(后分为交州(后被蜀汉占据)、广州(东吴所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袁绍势力:张颌、高览、高干、高柔、马延、文丑、颜良、田丰、鞠义、沮授、淳于琼、袁熙、袁谭、袁尚、阎柔、吕翔、逢纪、郭图、许攸、郭援、审配、韩猛、蒋奇、韩莒子、蒋义渠。
公孙瓒势力:公孙范、关靖、皱丹、王斗、赵云、公孙越、公孙续、严纲、单经、田楷。
刘表势力:刘琮、刘琦、蔡瑁、蔡中、蔡和、王威、黄祖、甘宁、蒯越、蒯良、陈生、张虎、张允、刘先、文聘、韩玄、黄忠、魏延、金旋、巩志、刘度、刘贤、陈应、、鲍隆、赵范、王粲、吕公、苏飞、霍峻。
刘焉势力:张任、董和、刘璋、冷苞、杨怀、严颜、张松、法正、许靖、庞义、刘巴,黄权、吴懿、费祎、卓膺、李严、吴兰、雷铜、李恢、张翼、秦宓、谯周、吕义、霍峻、邓芝、杨洪、周群、费诗、孟达。
江东势力,刘繇、王朗、严白虎势力):张英、笮融、薛礼、樊能、陈横、于糜、太史慈、严兴、许贡。
袁术势力:俞涉、纪灵、张勋、袁胤、陈纪、雷薄、韩暹、陈兰、桥蕤、乐就、韩浩、史涣、杨弘、杨大将、韩胤、李灵、袁耀、梁纲。
陶谦势力:曹豹、糜芳、糜竺、乍融、孙观、尹礼、陈圭、陈登、张闿、臧霸。
董卓势力:吕布、华雄、张辽、李儒、李肃、李傕、郭汜、张绣、张济、牛辅、樊稠、李蒙、王方、胡轸、徐荣、董旻。
马腾势力:马超、马铁、马休、马岱、庞德、韩遂、杨秋、李堪、梁兴、候选、成宜、张横、阎行、成公英。
此外还有一些人,只能写大致的
魏势力:曹操、荀彧、荀攸、程昱、贾诩、郭嘉、陈宫、戏志才、满宠、毛介、崔炎、陈群、司马朗、董昭、刘晔、吕虔、徐晃、张辽、张郃、于禁、乐进、李典、典韦、许诸、庞德、臧霸、李通、文聘、曹丕、曹宇、曹昂、曹植、曹彰、曹纯、曹休、曹仁、曹洪、夏侯渊、夏侯敦、夏侯威、夏侯玄、夏侯霸、夏侯尚、曹安民、夏侯惠、夏侯和、夏侯恩、司马懿、徐质、典满等。
蜀势力:刘备、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魏延、诸葛亮、庞统、法正、董和、姜维、蒋琬、费祎、诸葛均、诸葛瞻、徐庶、刘封、孟达、张苞、关兴、关平、关索、张南、霍峻、吕凯、陈寿、王平、张翼、张绍、廖化、马忠、马岱、张嶷、马谡、马良、谯周、吴懿、吴班、杨仪、夏侯霸、尹黙、周仓王甫、傅士仁、糜芳、糜竺、张达、范疆等。
吴势力:孙坚、孙策、孙权、孙休、孙秀、孙俊、孙琳、孙皓、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张昭、张紘、顾雍、太史慈、甘宁、陆抗、程普、黄盖、韩当、周泰、潘璋、凌统、丁奉、丁封、张休顾谭、韩综、陈表、陈武子、太史享、周循、吕范、薛综、朱异、朱恒、吕据、
濮阳兴、楼玄、张悌、陶瑢、宋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