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人的家风家训读后感
钱氏家风家训读后感

钱氏家风家训读后感钱氏家族那可是相当厉害,他们的家风家训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家族兴旺发达的大门。
读完钱氏家风家训,我真的是感慨颇多。
这家风家训里透着一股浓浓的文化味儿。
就像钱家一直重视教育,这在他们的家训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让我想到现在好多家长为了孩子学习那可是操碎了心,一会儿报这个补习班,一会儿买那个辅导资料。
钱家可不用这么费劲,人家直接把对知识的尊重和对教育的重视写进了家训里,一代传一代,这文化底蕴就这么积累起来了。
他们家族里出了好多学问家,就像钱学森那样的大科学家,那学问大得能把宇宙都研究个透。
这要是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能行吗?而且钱氏家风家训里还有关于品德修养的内容。
什么要诚实、要善良,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可真正做到不容易。
钱家人就不一样,感觉他们就像被家训给洗脑了,不过这是褒义的“洗脑”。
在生活中都能坚守这些好品德。
我就想啊,要是我身边的人都能像钱家人一样,那这个社会得多和谐。
就拿借钱这事儿来说吧,按照钱氏家训里讲的品德来,借了肯定就按时还,不会有那些扯皮的事儿。
现在好多人借钱的时候像孙子,还钱的时候像大爷,要是都能学学钱家的品德修养,这种现象就会少很多。
还有呢,钱氏家族的团结也让人羡慕。
他们家训里肯定有让大家团结互助的内容。
这就好比一群蚂蚁,要是各自为政,那啥事儿也干不成,但是它们团结起来,就能搬起比自己身体大好多倍的食物。
钱家人也是这样,家族里不管谁有困难,其他人都能伸把手。
不像有些家族,一有点利益纷争就闹得不可开交,钱家人就不会这样。
我觉得钱氏家风家训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家族前行的路。
这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也是一种启发。
我们虽然没有钱氏家族那么庞大的家族体系,但是我们也可以把这些好的家风家训里的东西用到自己的小家庭里。
比如说,我们也可以重视孩子的教育,从自己做起,给孩子树立个爱学习的榜样;在品德方面,时刻提醒自己做个好人,对人真诚友善;在家庭里,倡导团结,家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历代名人家风家训故事》观后感

《历代名人家风家训故事》观后感《历代名人野风野训故事》不雅后感文/卢涛七月的普洱,炎炎夏季外附带着丝丝的小雨,而尔却沉迷正在《历代名人野风野训的故事》一书模板外,看着书模板外一个个耳生能详的名字,正在念书时期晚未意识,却仅仅意识其自己及其劣秀古迹,但对列位名人的生长经验及其对后代的学育也知之甚长,但经由过程浏览《历代名人野风野训的故事》一书模板,尔从外看到了司马来的年夜孝之叙正在立品,看到了苏洵三兄弟的连合共患易,看到了司马光申饬子孙贪心多欲身必败,看到了曾嫩的居官没有以人民币为原等等,此中包罗了为人之叙、作官之叙、供教之叙及处世之叙四个年夜叙理,但此中尔遭到的启示不只仅于此中,糊口外先作人后作事,做为一位下层名目精细管理员,须要协调各圆参修单元事情,对内对中皆必需正当摆设,提早筹谋,为人、为精细管理员、办事必需教会,必需宽于律己,擅长教习。
尾先,为人之叙,做为一位下层名目精细管理员,正在名目的一样平常精细管理外,必需教会为人。
“妇圣贤之书模板,学人诚孝,慎言检迹,立品立名,亦未备矣”那段话没自《颜氏野训》,粗心是今去圣贤书模板,学人诚笃孝敬,谨言,时常反省本人的止为,安身于养成精良的野风,建身全野。
正在一样平常的名目精细管理外,粗大琐碎的工作冗杂,那便要供咱们要养成精良的糊口习气,时常检讨本人的止为,并且名目精细管理必需宽格执止私司的规章造度,不克不及有一丝一毫的紧懈,正在对交际流外要慎言,掌握孬言语的尺度。
正在苏洵的:兄弟连合共患易一文外,更是要咱们教会连合,名目参修单元寡多,配折易度颇下,因而须要咱们严密连合,各圆配折能力实现名目的建立事情,尤为是室中施工,土修管叙,绿化、智能化及市政配套,其实不是独自一个单元便能实现的,若是不克不及共同努力,每一一野单元各作各的,这最初将会形成无戚行的返工,费时费劲,那便表现了竞争连合的重要性,而咱们甲圆现场精细管理员,邪是做为竞争连合的桥梁呈现的,链接各单元实现此工程名目,否念而知,咱们尾先要大白连合的重要性,能力作孬名目的精细管理事情。
《家风家训》心得体会(8篇)

《家风家训》心得体会(8篇)《家风家训》心得体会篇1家风是一家或一族在世代繁衍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以及为人处世之精神风貌的总和,它通常以生活经验、实践智慧或价值理念的形式蕴含于家训、家规、族谱等文献载体中,也以实践理性的样态渗透在家庭成员的日常行为中。
家风的世代传承通常要依凭良好的家教。
家教是在家庭或家族中展开的对其成员的涵养、教化,尤其是对下一代的教导与培育。
家风、家教为社会文明发展铺路打桥,什么是好的家风家教,人们各抒己见,我以为是健康的生活态度和习惯,是正确的为人处事的行为准则,是崇高的社会道德规范。
家风家教对于家庭的发展和延续是至关重要的,是家庭文化建设发展的结晶和支柱,是家庭精神的浓缩和特色所在,也是家庭文化特色的外在,更是社会精神文明的细胞,社会和谐进步的脊梁,国家繁荣昌盛的前提和基石。
众多的家庭需要创建家风的魂魄去支撑,去走出家庭家族昙花一现的辉煌,走出“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的生活怪圈。
有着良好家风家教的家庭或家族,他们的子嗣及早就明白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懂得敬畏;懂得珍惜光阴,趁早好好地读书;懂得创业难守业更难??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成长的人,懂得成功在于积淀,在于勤奋努力,明白勤能补拙的道理;明白勤为人生的第一要义,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努力??“子不教父之过,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自小我们就在这种耳闻目濡的家风中健康成长,懂得了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的态度和为人处世道理。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说,都不会将蝇营狗苟、舍义取生作为家庭的圭臬,而把五常八德、耕读传世、俭朴持家、睦邻友善等美德作为家风传承的内容。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勤俭、节约、好学、上进”已成为言传身教、代代相传的主流“家风”的代表。
古人自古就十分重视家风,历史上的孔融让梨、岳母刺字和曾国藩的“书蔬鱼猪、早扫考宝”治家八字口诀都是良好家教的范例,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是把家风的重要之处尽显于世人面前。
林则徐家训及读后感

林则徐家训及读后感一、林则徐家训。
林则徐的家训中有这么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从这句话里,能深刻地感受到林则徐对于子孙教育和品德培养的重视远远超过了对物质财富传承的关注。
他的意思很直白,如果子孙像自己一样有能力、有品德,那留钱给他们没什么必要,因为钱太多反而可能会让他们丧失远大的志向。
要是子孙不如自己,那更不能留太多钱,不然愚蠢加上财富,只会让他们犯更多的过错。
这家训充满了智慧的远见,把财富和子孙成长之间的关系剖析得十分透彻。
二、读后感。
读完林则徐的家训,我就觉得这老爷子简直太酷了。
在那个很多人都想着把万贯家财留给子孙后代,好让他们一辈子衣食无忧的年代,林则徐却像个清醒的“叛逆者”。
你想啊,现在好多家庭,父母拼命挣钱,就想着给孩子多留点儿。
什么房子啊、存款啊,一股脑儿地想堆到孩子面前。
结果呢?有些孩子就变成了“啃老族”,整天无所事事,就等着坐吃山空。
为啥呢?就是钱太多了,让他们觉得自己不需要奋斗了,志向就这么一点点被消磨掉了。
就像那些中了巨额彩票的人,突然有了那么多钱,好多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好了,最后反而把生活过得一团糟。
再看看那些本来就不太懂事的孩子,如果突然得到一大笔财富,那简直就是灾难啊。
他们可能拿着钱去胡作非为,交一些坏朋友,染上各种坏习惯。
这就像给一个还不会开车的人一辆超级跑车,那不得在人生的道路上横冲直撞啊。
林则徐的家训就像是给我们现代人敲了一记响亮的警钟。
他告诉我们,真正爱孩子,不是给他们金山银山,而是教会他们怎么做人,怎么靠自己的努力去创造财富,培养他们的志向和品德。
这可比留多少钱都靠谱多了。
我觉得我们每个人在教育孩子或者对待自己的生活态度上,都得学学林则徐。
别老想着钱钱钱的,多去想想怎么能让自己或者下一代成为一个有志向、有品德的人。
这才是真正能够让家族或者个人长久发展的秘诀呢。
要是我们都能像林则徐家训里说的这样做,那社会上肯定会少很多游手好闲的人和为富不仁的事儿,多一些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人,这世界该多美好啊!。
历代名人的家风家训故事读后感10篇

历代名人的家风家训故事读后感10篇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历代名人的家风家训故事读后感10篇,供大家赏析。
历代名人的家风家训故事读后感1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也过了十四个春秋,可依然记得弟子规中那一句耳熟能详的格言——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句子的意思是父母叫时,应当及时过去,不能缓慢;父母命令时,应当及时做到,不能想着偷懒,而这也成为了我们家的家训。
记得有一次,我正津津有味的拿着手机玩着游戏,这时,妈妈从小河边洗衣归来,捧着一大盆的衣服对我说:我去烧饭了,你把这些衣服晒了。
我心中顿时产生了一股无名之火,对她大声吼叫道:知道了,你每天都说同样的话,烦不烦啊!那时的我满心只有愤怒,觉的自己并没有错,反而觉得都是妈妈的错,在我的认知里,这些家务本应该是她来做,为什么每次都要让我来做呢?凭什么呢?我的心在呐喊!每次我都是在愤愤不平中,完成这些额外的任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常常想起我和母亲之间的故事,沉静在母亲和我的事件当中不能自拔,就在这不断的徘徊中,脑海里忽然出现了小学时曾背过的弟子规,顿时醒悟过来,我知道了自己的幼稚和不懂事,明白自己不应该对妈妈大呼小叫,不应该为这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忤逆妈妈。
现在的我们,已经有的高于自己的父母,有的甚至比父母还要强壮,我们已经长大了,可以做一些小事了,既然有能力,我们就应该为家庭尽一份力所能及的事,就算是一件小到不能再小的事,那也是一份心意。
父母身负各种责任,我们能做的,应该做的,就是替他们分忧,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那一刻,我释然了,突然觉得,晴空一片明朗。
现在,我才看清自己;现在,我才懂得父母的苦,懂得父母对自己源源不断的爱。
之前,我从头到脚都是我最讨厌的不良少年;之后,我将孝敬父母,敬爱父母,为他们分担家中的小事,把每一件小事都看作是一件重要的事来对待。
我的学习虽然不是很好,但我会努力做一个优秀的孩子,做一个孝顺又懂事的孩子;虽然我不是最聪明漂亮的孩子,但是我会是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
范仲淹家规学习心得体会

范仲淹家规学习心得体会范仲淹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的“家规”备受人们推崇和传颂。
这份家规经历了千年岁月的考验,至今依然具有深远意义。
学习这份家规,让我深感受益匪浅。
接下来,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范仲淹家规的高度智慧和深度思考。
在这份家规中,范仲淹极其关注孝道、礼仪、节操等方面的问题,他的家规涵盖了家庭、子女、妻子、家信、家产等方面的细节,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家庭管理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范仲淹的家规不仅仅是为了维护家庭秩序,更是以孝道为根本,以立地为本,以正心为核心。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他在家规中多次提到了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忠诚于国家、善待人民等道德准则。
这些思想与现代社会和谐共处,让我在学习中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他在家规中对子女的要求尤其苛刻,例如要孩子“不骄不燥,尚志重学”,应该注意“学然后思,思然后日”,“自强不息,自律自省”,这些要求不仅对孩子有益,也可以为人生之路注入正能量。
范仲淹在家规中提到了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行为规范,如礼仪、诚信、节俭、勤奋,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遵守的基本准则。
在学习范仲淹家规的过程中,我还注意到其中的一些细节。
例如,对于家信的管理,他要求家信贵重物品需收放有序,其它内容要及时阅读并回复,这样才能够维护家庭的亲和力和和谐度。
此外,他对家务育人也非常注重,要求女性身体健康、家具摆设得当,男人则要有正当的职业、勤奋努力、节制饮食等等。
范仲淹的家规思考周到而全面,并且非常适用于现代社会的家庭管理。
总结一下,范仲淹家规是一份优秀的家庭管理规范,更是一份充满人文精神的家国情怀的传承。
在学习之后,我对善待家人、尊重长辈、做好人生规划、承担自我管理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实践。
范仲淹的家规,让我更好地了解自己,掌握了生活的智慧。
在今后的成长与人生道路上,我将不断努力,准确、简练地表达我对范仲淹家规的感悟,并将这些智慧融入到我自己的生活中去,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和综合实力。
林则徐家训及读后感

林则徐家训及读后感一、林则徐家训。
林则徐的家训中有许多充满智慧和正能量的内容。
“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这短短几句话,就把林则徐对待财富传承和子孙教育的理念表达得非常透彻。
他的意思就是,如果子孙像自己一样有能力、贤德,那给他留太多钱财根本没必要,因为钱财多了反而可能让他们丧失奋斗的志向。
而要是子孙不如自己,留太多钱就更糟了,本来就愚笨或者德行不够,有了很多钱只会增加他们犯错的机会。
这家训体现了林则徐希望子孙能够凭借自身的努力和品德立足于世,而不是依靠祖上的财富。
二、读后感。
读完林则徐的家训,真的就像被一盆冷水泼醒,又像是被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路,那感觉老复杂了。
咱先说说这“冷水”的部分。
在现代社会,好多家长啊,就盼着给孩子多留点儿钱,房子买好几套,存款也得给弄个几百万。
就想着孩子能过得轻松点。
可是按照林则徐的说法,这简直就是在“坑娃”啊。
比如说那些富二代,有些就因为家里太有钱了,整天游手好闲,啥正事儿不干,就知道炫富、玩乐。
他们本来可能还有点上进心,结果被钱给“砸晕”了,这志向也没了,人就废了。
这就好比你本来想让孩子坐个舒服的轿子,结果轿子太舒服,孩子直接在轿子里睡大觉,连路都不想走了。
再说说这“明灯”的部分。
这家训就给咱指了一条明路啊。
咱教育孩子,重点得放在培养他们的品德和能力上。
要是孩子有能力,就像一只雄鹰,你不用给它太多金银财宝,它自己就能在天空翱翔,去拼搏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要是孩子能力差点,咱也得让他有个好品德,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地去努力。
而不是给他一堆钱,让他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我觉得林则徐的家训,对咱现代社会的家庭教育有着特别大的警示意义。
咱们不能只盯着物质财富的传承,得把眼光放长远,把孩子培养成有志向、有品德、有能力的人,这才是真正为孩子好。
这就像种树一样,咱得把根给它养好喽,而不是光想着给它挂一堆金银财宝当装饰,根养好了,树才能茁壮成长,不管啥风雨都不怕。
家风家训读书心得体会

家风家训读书心得体会家风家训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3篇)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
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家风家训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家风家训读书心得体会篇1我问妈妈:“家风是什么?”家风,塑造孩子的无形力量。
妈妈说:“家风就是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
顾名思义,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
就是爸爸妈妈经常教育我的做善事,不求回报;就是为人老实,不干坏事;做事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要用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去面对眼前的重重困难;待人有礼貌,做人做事要诚实”。
家训,我认为是家人的教训,犯错误时家长的批评。
家训,该用的时候,一定不能手下留情。
所谓的“无规矩不成方圆”说的就是这个吧。
记得有一次,我们数学小测试,我考的成绩不是很理想,不敢告诉妈妈,妈妈问了好几次,成绩出来了么?我总是推托说还没有。
妈妈又问了几次,我说成绩出来了考得还行就是忘记拿回来,妈妈觉得我说话吞吞吐吐,不敢看她,知道我一定是有事隐瞒,就用严厉的口气问我是不是考得不好撒谎了,我低着头小声的说:“我考了88分。
”妈妈很严肃的批评我说:“我并不是为这88分训你,我是因为你的不诚实,你撒谎骗妈妈,这比什么都严重。
”为这次撒谎妈妈狠狠的惩罚了我,让我靠墙罚站1小时,并警告我没有下次。
过后,妈妈把我拉在身旁,耐心的的给我讲诚实的重要性,做人最基本的品质就是诚实,做人不诚实就交不到真正的朋友,办不到想办的事,知错就改永不再犯就是好孩子。
妈妈温柔的话语温暖着我的心,我默默的流下了眼泪,重重的点了点头对妈妈说:“妈妈,我以后在也不撒谎,不诚实了。
”有时候做错事情,爸爸妈妈反而不会罚我,根据事情的严重程度,要么给我讲道理,要么比较严厉的进行教育。
还有一点,就是妈妈要求我言出必行,她常说的一个词是“掷地有声”,就是告诉我,自己说出来的话要能够做到。
妈妈说,自己的一言一行要敢于承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
为人所熟知的马斯洛的需求与层次理论,影响着人格的塑造。
对于人格塑造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来自家庭的影响。
一直对历史有着特殊好感的我,在这本书中寻找到了久违的感动。
书中或熟悉或陌生的历史名人,他们的自身做为或者对后人的训导,也在有形无形的影响着我们。
从为人之道、做官之道、求学之道、处世之道四个方面来分析家庭家风。
先谈一谈为人方面。
“做一个好人”,这是明末江南才子高攀龙的家训。
对他而言,“好人”的定义应该是在朝堂上刚正不阿的气节,虽然这导致他后来坚拒不从黑暗势力,被迫沉塘而死,但这份气节让他的儿子高愈学到了与父亲相同的为人之道,以及潜心学术而习得了一身的学识,这些品质使他获得了康熙皇帝的重用。
对于我们而言,做一个好人,不仅是指要道德品质高尚,更是在不断培养和学习中提升的情商,能够成为一个惠己又利人这样“双赢”的人才更重要。
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出教育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以前看到微博上的一个问题:女孩子上那么久的学,读那么多的书,最终还不是要回到一个平凡的城市,打一份平凡的工,嫁做人妇相夫教子,何必这么折腾呢?其实,就算是最后难免归于平凡,但那时却是看尽繁花盛开又落尽、洗尽自己一身铅华后的淡然心态。
就算是同样的工作,却有不同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同的素养。
同为三国时期的君主,刘备和曹操在教育和培养后代方面的重视程度截然不同,导致了两个国家不同的命运。
刘备因前半生颠沛流离、命途跌宕,有了儿子之后更是忙碌于国家的内忧外患,无暇顾及刘禅的教育和成长问题。
临终前托孤给了“亚父”诸葛亮,孔明一篇使闻之者潸然泪下的《出师表》,万分告诫刘禅“亲贤臣,远小人”。
然而孔明去世后,不仅有了乐不思蜀,刘禅更是将他的话当成耳边风,“亲小人,远贤臣”,还在魏军攻入时草草投降,后世公论,便是庸主一个。
相反,曹操十分重视教育,在忙于征战之际也将儿子们自幼带在身边,出入军中,而他自己也是一代文豪,不用说曹丕、曹植的文武双全,更有曹冲那样的神童了。
由此可见,父母果然是孩子最早的、也是最有塑造作用的老师。
在年龄进入20岁以后,我就经常思考教育后代方面的一些问题。
因为我自己身上就有很多遗憾,比如时常后悔为何小时候没有去学习绘画,为什么没能养成从小就写日记的习惯,甚至是为何没能将从小学习的舞蹈坚持下来、保持身材?因而就总想着以后在对子女的教育上,一定要培养他/她全方面的爱好。
记得心理学老师曾经说过,只要你想,就可以把一个婴儿培养成任何你希望的样子。
而这之后,我也能够理解为什么父母总是让我完成一些或许我并不感兴趣的事情,也许是在弥补他们身上所留的遗憾吧。
从古至今,一代一代的传承和教育中,家风家训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
当今社会很少有家庭还留有书面性的祖训了,但是这些内容却早已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一言一行,人们常说一个孩子的行为和言语往往能反映出他的家庭环境,这也许就是家风家训的真谛与力量吧!所以说,家人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塑造一个成功的人格必然与朴素的家风不可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