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育方案一、培育目标本专业培育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进展的,具有较扎实的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能从事电子、信息等领域的电子设备与系统的争论开发、设计制造、应用和治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一〕学问目标把握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根底等根本学问;把握电工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C 语言程序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等根本理论与应用学问。
〔二〕力量目标初步把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技术及应用力量,取得电工〔中级〕资格证书、计算机维护修理中级证书、计算机一级〔以上〕证书及英语三级〔以上〕证书和一般话二级乙等证书。
在具备根本根底理论和专业学问的根底上,重点把握从事电子、信息等领域的电子设备与系统的根本力量和根本技能。
〔三〕素养目标1、政治素养:坚持四项根本原则,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文化素养:具备肯定的人文科学素养、语言文学艺术素养。
3、身心素养:具有安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能够和人友好相处。
4、职业素养:具有敬业爱岗、踏实肯干、虚心好学、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学问力量要求表学问构造根底理论学问专业理论学问技能根底学问技能专业学问主要支撑课程:高等数学、复变函数、线性代数、概论与数据统计、电路根底主要支撑课程: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及应用、信息理论与编码、数字信号处理主要支撑课程:计算机文化根底、有用英语、就业指导、工程制图根底主要支撑课程:电子测量技术根底、微波与天线技术、微机掌握技术、数字电视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力量构造学习力量专业力量沟通力量创力量应具备的学习力量:具有跟随时代步伐,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力量。
培育方式或途经:开展选修课,通过相应的自学和培训,规定学生取得相应证书等。
应具备的学习力量:具有学习电子、信息等领域的电子设备与系统的根本力量和根本技能,具备电工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电子信息工程类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类人才培养方案电子信息工程类人才培养方案电子信息工程是当今世界的重要产业和基础设施,随着信息技术与应用的全面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对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电子信息工程类人才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相关学科知识、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领导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一、人才培养目标1.掌握电子信息工程类相关学科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2.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开展科学研究和开发创新性产品;3.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可以担任管理和决策职务。
二、人才培养模式1.课程教学为主课程教学是培养电子信息工程类人才的基础,课堂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教学内容符合市场需求和国家产业政策,紧扣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
2. 实践教学为辅实践教学是培养电子信息工程类人才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增强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创新思维。
学校应建立实验室、创客空间等实践教学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课程设置1.电子学课程电子学是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核心基础学科,它涉及电子元器件、电路、系统、信号与系统等方面,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电子设计、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相关知识。
2. 模电课程模拟电路设计是电子信息工程类人才必备的一项技能,学生需要掌握运算放大器、滤波器、功率放大器等设计和调试方法,以及常用的电路分析工具。
3. 数字电路课程数字信号是现代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重要领域之一,学生需要掌握数字系统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硬件描述语言等方面的知识,以满足新型电子产品设计需求。
4.通信原理课程通信原理是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重要理论,学生需要掌握基本通信理论、调制解调技术、信道编码原理等知识,以便更好地研发高性能的通信产品。
5.信号处理课程信号处理是电子信息工程类人才必修的重要课程,学生需要掌握数字信号处理的基础算法和应用、图像处理、语音处理,以及音频信号、视频信号等处理技术,为他们未来的制定电子产品方案打下基础。
电子信息工程类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类人才培养方案电子信息工程类人才培养方案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信息化程度的要求日益提高,电子信息工程类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电子信息工程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具体的应用场景,其培养工作必须充分发挥机构的教学体系, 课程体系等教育资源,依据学科特点,注重基础理论与实践能力相结合,以培养具备创新能力、技术领导力、工程素质和复合型的电子信息工程类人才为目标。
本文将就电子信息工程类人才的培养特点、培养方案的设置、培养模式、教学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电子信息工程类人才的培养特点在电子信息工程类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培养人才的主要特点。
电子信息工程类人才需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具备坚实的数学与基础科学知识,能够基于具体实际问题,应用这些知识完成电子信息系统的设计、分析、调试及优化。
2.能够掌握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的理论与工程应用技术,掌握电子信息系统设计、实现和维护相关的技术方法和工具,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3.具备对工程实践的敏感性,对工程化项目的综合管理有一定的基础和经验,并具有一定的商业洞察力。
4.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科技环境,积极学习新知识,发扬创新精神,具备实施创新和研发技术的能力及相关的项目管理经验。
5.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软实力。
6.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保持高度的诚信和责任感,能够在高压力和复杂的情境下保持自控能力。
二、电子信息工程类人才的培养方案的设置为了培养出电子信息工程类人才,需要制定一套符合电子信息工程类人才培养的方案。
在制定这一方案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目标明确设置电子信息工程类人才培养的目标,如以培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具备信息应用系统开发和管理的软硬件技能和前瞻性思维能力、突出现代信息与现代通信相关专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或是培养具备突出的理论水平与创新能力和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的高层次电子信息人才为目标等等。
电子信息工程本科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本科培养方案一、引言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涉及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多个领域的综合学科。
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级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人才,制定本科培养方案,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培养目标本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1. 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包括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方面;2. 熟悉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前沿技术和最新发展,具备学习和跟踪新技术的能力;3. 具备电子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的综合能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4. 具备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够在跨学科的工程项目中合作开展工作;5.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能够承担工程技术领域的职责。
三、课程设置电子信息工程本科培养方案主要包括以下课程:1. 电子技术基础:主要介绍电路分析、电子器件等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2. 通信原理:涵盖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3.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介绍数字电路设计和逻辑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4. 信号与系统:学习信号处理和系统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5.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接口技术;6. 电子信息工程实践课程:包括电子电路实验、通信实验、数字电路实验等;7. 专业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选修相关领域的课程。
四、实践环节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本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设立以下实践环节:1. 实习:学生需要参加为期一定时间的实习,深入企业或科研机构进行实际工作;2. 课程设计:学生需要完成一定数量的课程设计,独立或团队完成具体的工程项目;3. 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学生需要在毕业前进行为期一学期的实习或毕业设计,完成一项具有一定难度和综合性的工程项目。
五、评价与考核本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评价与考核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业成绩:对学生课程学习成绩进行评价,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2. 实践环节成绩:评价学生在实习、课程设计以及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中的表现;3. 学术科研成果:对学生在科研项目中的表现和成果进行评价;4. 综合素质评价:对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职业道德进行综合评价。
五年制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高职)第一部分:中职阶段

五年制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高职)第一部分:中职阶段一、培养目标本阶段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够胜任相关岗位工作的中级技术人员。
二、课程设置1. 专业基础课•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电子工艺学•电子测量技术2. 专业核心课•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数字信号处理•电子系统设计•RF射频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电子信息工程实践3. 通识教育课程•政治经济学•体育健康教育三、实践教学1. 实习实训学生在校外进行为期半年的实习实训,实践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项目课程学生参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相关的项目设计和实施,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实验室建设学校配备现代化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实验室,提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五、评估与考核1. 考试进行期中、期末考试,检测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和核心技能的掌握情况。
2. 课程设计评估对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实习报告等综合评估,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六、师资队伍建设学校拥有一支专业素质过硬、教学经验丰富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教师队伍,能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学术指导。
以上为中职阶段的培养方案,希望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能力,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特殊应用场合1. 电子产品研发与制造企业针对电子产品研发与制造企业,可以增加以下条款:•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增加与企业合作的实训项目,让学生了解电子产品从设计到制造的整个流程。
•引入行业专家或企业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进行专业指导,使学生更接近实际工作环境。
问题与解决办法问题:学生在校内学习的技能和实际工作需求不符。
解决办法:学校与企业合作,在课程设计中融入实际案例和项目,让学生通过项目实践更贴近实际工作需求。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概述二、培养目标(1)掌握电子信息工程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具有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2)具备创新和实践能力,能够在电子信息领域中进行科研和工程设计;(3)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在复杂的工程项目中进行协作;(4)具备跨学科、跨行业的综合应用能力,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三、课程设置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数学、物理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信号与系统、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基础、通信原理等,这些课程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微电子技术、电子测量技术、电子电路、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工程、半导体器件与集成电路、嵌入式系统设计、网络与通信安全等。
这些课程将深入探讨电子信息工程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四、实践环节(1)实验课程:通过电子信息工程实验课程的设置,使学生能够熟悉实验室设备的使用,掌握相关实验技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实习和实训:安排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和实训,让他们接触实际的工程项目,参与实际的设计和实施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五、毕业设计(1)选题要求:毕业设计选择实际工程问题为研究对象,既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研究方向,又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2)导师指导:每位学生配备一位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过程,提供学术和技术指导。
(3)实践能力要求:毕业设计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完成一个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和实施。
(4)论文撰写和答辩:学生需按规定要求撰写论文,并进行答辩,向导师和评审委员会展示毕业设计的研究成果。
六、质量保证为了保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应采取以下措施:(1)提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实验室条件,为学生的实践训练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和平台。
(2)增加实习和实训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接触实际工程项目,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电子信息工程是指研究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建立和应用信息系统中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践技能的学科。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国家信息化的加速推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为了培养更多的合格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各高校制定了相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方案目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1.具备坚实的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基础,能够熟练掌握电子信息工程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践技能。
2.具备广阔的科学文化视野和开阔的国际视野,有国际化眼光和思维,能够适应国际化工程实践和国际化合作。
3.具备优秀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在电子信息工程的研究、设计、实现和管理中发挥创新作用。
4.具备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独立的进行电子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能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并能够组织和管理多人、多领域的工程项目。
5.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崇高的工程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1.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处理器技术、EDA技术等。
2.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包括计算机软硬件、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等。
3.电子信息工程综合课程:包括电子电路、信号与系统、通信系统、控制理论等。
4.专业选修课程:包括数字信号处理系统、人工智能、光电工程、无线通信工程等。
5.实践教学课程:包括工程实践、书面报告、毕业设计、实习等。
三、教学方法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同时,应该引导学生注重自主学习,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主要教学方法如下:1.理论讲授:通过讲授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基本概念、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概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涉及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专业。
本专业旨在培养掌握电子设备的设计、制造、调试和维护等技能的专业人才,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以下能力和素质的专门人才:1、掌握电子信息工程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从事电子设备的设计、制造、调试和维护等工作的能力;2、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电路设计和制版;3、具备一定的通信网络技术和信息处理能力,能够从事通信系统的设计、调试和维护工作;4、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并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5、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能够与团队成员有效合作,共同完成项目任务。
三、课程设置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电路分析、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模拟电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程序设计基础等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电子信息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专业课程:包括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网络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等课程,让学生深入了解通信网络技术和信息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实践课程:包括电子工艺实习、电子电路设计实习、通信网络实习、嵌入式系统设计实习等实践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综合素质课程:包括人文素质、外语、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四、实践环节本专业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验:实验是本专业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之一,包括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验技能。
2、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本专业的另一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专业基础课程设计和专业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以电子电路分析、维护、设计能力为目标,培养掌握电子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电路设计和自控设计、EDA工具,熟悉电路、计算机、信号处理、通信等相关系统知识,能够满足电子电路设计及相关行业工作需求,从事电路电子系统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具有一定创新能力、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人才培养规格1、就业岗位(群)(1)电子设备及系统的安装员、调试员、操作员、维护员、管理及设计员;(2)电子设备、电子系统故障分析能力及故障处理员;(3)电路分析、器件性能分析和版图设计员;(4)企事业单位的机电设备、通信设备及计算机控制等设备的安全运行及维护管理员。
2、考证要求(1)全国ITAT技能大赛证书;(2)山东省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证书;(3)普通话水平测试二级乙等以上等级证书。
3、知识、能力及素质结构分析分解(表1、2、3)三、标准学制、计划总学时与毕业学分要求电子信息专业标准学制3年。
计划总学时为1680学时,毕业最低学分为146学分。
四、课程的学时、学分及学期安排表(表4)五、各类课程学时学分统计表(表5)六、毕业要求学生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各门课程,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经德智体审查合格者,即准予毕业,并颁发国家承认的高等教育专科学历毕业证书。
表1:知识结构与要求分析分解表序号知识结构知识要求相应课程或教学环节备注1公共基础知识(1)思想品德修养与政治理论方面的基础知识;(2)大学英语、普通话知识。
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普通话)。
2专业基础知识(1)模拟、数字电路基本知识;(2)电子设备和电子系统方面的基本知识;(3)微电子及半导体器件基本理论知识。
专业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高等数学、电路分析、微机组装与维护、电子技术、实用电工技术、电子信息专业英语等)。
3专业实践知识(1)计算机基本原理及软硬件应用知识;(2)电子电路设计及自控设计基本知识;(3)EDA技术的基本知识与应用。
专业核心课(VisualBasic 程序设计、单片机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基于MULTISIM的电子系统设计.仿真与综合应用、Protel及应用、可编程序控制器、电气控制技术等)。
4专业拓展知识(1)大型PLC设计知识。
专业方向课(A:计算机控制技术、大型PLC等)。
专业选修课(2)嵌入式系统的设计知识。
专业方向课(B:Linux基础、嵌入式系统项目开发等)。
表2:能力结构与要求分析分解表序号能力结构能力要求相应课程或教学环节考证考级要求1基础能力(1)计算机操作能力、英语阅读能力、普通话沟通能力;(2)计算机硬件应用的能力;正确使用、维护电子设备和系统的能力。
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普通话、体育、就业指导等)、专业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高等数学、电路分析、微机组装与维护、电子技术、实用电工技术、电子信息专业英语等)。
山东省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证书;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
2专业核心能力(1)操作、运行电子设备和电子系统的能力;(2)电子设备、电子系统故障分析、处理能力;(3)电子系统设计、制造及测试能力。
专业核心课(VisualBasic 程序设计、单片机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基于MULTISIM的电子系统设计.仿真与综合应用、Protel及应用、可编程序控制器、电气控制技术等)。
3专业拓展能力(1)大型PLC设计。
专业方向课(A:计算机控制技术、大型PLC等)。
(2)嵌入式系统的设计及维护。
专业方向课(B:Linux基础、嵌入式系统项目开发等)。
表3:素质结构与要求分析分解表序号素质结构素质要求相应课程或教学环节备注1思想道德素质(1)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坚定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信念;(2)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知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素质教育学习。
2身心素质(1)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卫生习惯;(2)良好的心理素养。
公共基础课(体育)、劳动课、国防教育与军事训练、心理咨询活动、第二课堂活动、运动会等。
3职业素质(1)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责任心;(2)从事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3)人际沟通、协调和组织能力。
公共基础课(就业指导)、专业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高等数学、电路分析、微机组装与维护、电子技术、实用电工技术、电子信息专业英语等)、专业核心课(VisualBasic 程序设计、单片机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基于MULTISIM的电子系统设计.仿真与综合应用、Protel及应用、可编程序控制器、电气控制技术等)、专业方向课(A:计算机控制技术、大型PLC;B:Linux基础、嵌入式系统项目开发)等。
4人文素质(1)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2)电子设计的基本理念。
(3)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公共选修课(文科类、理科类、艺术类、体育类等)。
5科学素质(1)知识更新,本专业及相关学科新知识;(2)较好的科学素养;(3)新技术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专业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高等数学、电路分析、微机组装与维护、电子技术、实用电工技术、电子信息专业英语等)、专业核心课(VisualBasic 程序设计、单片机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基于MULTISIM的电子系统设计.仿真与综合应用、Protel 及应用、可编程序控制器、电气控制技术等)、专业方向课(A:计算机控制技术、大型PLC等)、专业方向课(B:Linux基础、嵌入式系统项目开发)等。
表4:课程的学时、学分及学期安排表课程类别课程模块课程编号课程名称总学时其中技能考核考核方式学分数建议开设时间及周学时数理论学时实践学时一二三四五六公共课思想政治理论课00069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48381查3300070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64586查4400060形势与政策1616查1公共基础课00001大学英语(一)*644816试4400002大学英语(二)*644816试44 00003大学英语(三)*644816试44 00062普通话*1688试1100044体育(一)1616试1100045体育(二)1616试11 00046体育(三)1616试11 00047体育(四)1616试11 00013就业指导16124查11小计416276140269961选修课644专业课专业基础课02021计算机应用基础*641648√试44 02015C语言程序设计*643232√试4402042高等数学(1)64640试4402043高等数学(2)64640查44程类别程模块程编号课程名称总学时能考核核方式学分数理论学时实践学时一二三四五六02073电路分析*48480试4402080微机组装与维护481632√查4402198电子技术*644816试4402200实用电工技术644816试402199电子信息专业英语4848查33小计5283841443521203专业核心课02033Visual Basic程序设计*641648√试4402075单片机技术*1286464√试84402203传感器与检测技术644816试4402076Protel及应用*641648√试4402201基于MUL T IS IM的电子系统设计.仿真与综合应用643232√试4402197可编程序控制器P LC643232√试4402205PLC实训48483302195电气控制技术643232√试44小计5602403203512167专业方向课模块A2069计算机控制术483216查33 02202大型PLC482424查33小计9656466模块2097Linux基础643232查33程类别程模块程编号课程名称总学时能考核核方式学分数理论学时实践学时一二三四五六B02152嵌入式系统项目开发482424查33小计112565666实践课国防教育与军事训练2劳动2毕业实习30毕业设计6小计4公共必修课学分要求26公共选修课学分要求4专业必修课学分要求7专业选修课最低学分要求6实践环节学分要求4最低毕业总学分146说明:1.每生必须修读全部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课;2.在专业选修课中任选至少6学分;3.每生还必须选修4学分的公共选修课,其中选修艺术类课程不少于1学分(文科学生选修理科类课程、理科学生选修文科类课程不得少于1学分);4.在“考核方式”栏目,如果该课程为考试课,就在相应的栏目中填写“试”,如果为考查课,则填写“查”。
如果该门课程有技能考核,在相应栏目中打“√”;5.有考证要求的课程要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程表中相应的课程名称后用“*”标出;6.如果课程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将该课程的“理论课时”“实践课时”单元格合并,填写“一体化”。
“一体化”课程的实践学时按照总学时的50%计算;7.如需提前实习的专业,第四学期安排12周的课程。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认知报告页脚内容11表5:各类课程的学时学分统计课程类型课程模块学时数学分所占百分比学时(%)学分(%)公共课思想政治理论课12887.6 5.5公共基础课2881817.212.3公共选修课644 3.8 2.7专业课专业基础课5283531.424.0专业核心课5603533.324.0专业选修课1126 6.7 4.1实践课4027.4合计168014610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