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言必信,行必果。浅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罗露莎(绍兴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浙江 绍兴)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正日益提高,于是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而吃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
的一部分,对吃的要求也高了。饮食文化的文化底蕴相当深厚,它是一个极其广阔的研究领域,可以说饮食文化的发展
对人类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将从饮食观念、餐具和用餐礼仪三方面来分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关键词】 中国;西方;饮食文化
英语中有句话“You arewhatyou eat.”翻译的确不容易,翻译
成中文大意是说:你吃什么就决定,都表明你是什么样的人。这
些年西方人大谈饮食健康,甚至餐厅的菜单上都标明哪样菜是多
少卡路里,可能跟上面这句话有关。中国人也有句类似的话,
“吃哪儿补哪儿”。由此可见,不管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况且
“民以食为天”,吃一向是个人人关心的大问题。人们常说食文
化,抱怨哪里的食物不好吃,其实,食文化的核心简单地说就是吃
什么以及它的吃法和吃的方式。
1 中西方饮食观念和对象的差异
古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又有言“民以食为天”
。中国的烹调艺术高度发展,饮食也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人
讲究的是一种美性饮食观念,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
“意境”,人们通常用“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境界”具体化,
于是我们往往说这道菜的味道怎么样?中国饮食对味的偏重,就
把饮食推向艺术的领域。上档次的宴会上,除了各色炒菜,炸菜,
烤菜,素菜,荤菜汤之外,人们常常会在桌上摆放水果、糖点以及
冷盘等等。孟子说:“口之于味有同嗜焉”。这一“嗜”字,就点出
了营养发展到艺术的关键,而这“嗜”正是来自味了。加热以后
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
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中国烹饪所讲究
的调和之美,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与中国人相反,西方人崇尚的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特别注
重营养,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但口味
比较单调。他们往往用冷饮佐餐,这与中国人用汤完全不同。西
方人吃的牛排与鱼、肉都带血,很血腥,蔬菜生吃,凡此种种都反
映了西方人对味觉的忽视。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
位,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这可能与佛教所提倡的
素食有着莫大的联系。而西方的传统农业是畜牧业,种植业占的
比重很小,奶

食和肉食充足,食品工业非常,如罐头、快餐等,最典
型的当然要数是肯德基和麦当劳。
2 中西用餐工具的差异
众所周知,中国人用餐使用的是筷子,汤匙,吃饭用碗盛;而
西方人呢,则是盘子盛食物,用刀即切即吃,喝汤则有专门的汤
匙。刀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
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中国人早在春秋
战国时期就开始使用筷子。筷子可说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
做的事它几乎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温与寒冷。中国人使用筷子与
国人的饮食结构有关。中国人在远古时代就开始从事农耕生产,
过着与狩猎民族不同的生活。在刀耕火种的经验中,人们发现熟
的东西味道更美,渐渐学会了炒蔬菜,并且重视蔬菜与蔬菜的搭
配,蔬菜与鱼肉的搭配。中国人对鱼肉加工精细,不像西方人都
是大块吃肉。中国人非常重视对蔬菜的烹饪,从而演化出蒸,煮、
焖、炖、煨、烧、爆、烤、煎、炒、烹、炸、拌等多种烹调方法。东西南
北呈现出几大菜系。中国以筷子取代餐桌上的刀叉,反映了学者
以文化英雄的优势胜过了西方的野蛮武士。一双筷子和一张要
滋味的嘴巴造就了富于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
3 中西用餐礼仪
在用餐礼仪方面,中国与西方更显不同。在文明之邦的中
国,大家共同吃饭时,不可以只顾自己吃饭,且不能把多余的饭放
回锅里,更不要自己专占着食物。主人常常要给别人夹菜,时时
招呼大家不要客气,习惯频频给客人劝酒、夹菜,吃完饭主人一般
都不让客人收拾碗筷。与中国不同的是,在西方宴席上,主人一
般只给客人夹一次菜,其余由客人自主食用,吃东西尤其是喝汤
时不能发出较大的响声,但客人要注意赞赏主人准备的饭菜。另
外,西方奉行分餐制。首先是各点各的菜,想吃什么点什么,这也
体现了西方人对个性的尊重。在中国的宴席上大家往往团团围
坐,共享一席,图的是热闹的宴会气氛,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西
式饮宴上,虽然食品和酒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
宴会的核心是交谊。
4 中西方饮食差异的原因
中西方饮食性质的差异与它们各自的生活方式及生活节奏
是吻合的。在西方,生活节奏急促且紧张,生活的机械性导致了
饮食的单一性,人们讲究快捷的饮食方式,不太注重食物的美味
与否,肯德基和麦当劳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西式快餐。相对而
言,中国人的生活节奏还不是很快,绝大多数人喜欢同家人或朋
友坐在一起慢慢品味饮食的乐趣。另外,受道教思想的影响,中
国人在饮食上崇尚清淡,追求的是平静而有趣味的生活方式。在
中国,饮食早已超越了维持生存的作用,对

很多人来说,吃饭已不
再仅仅是生理上的需要,而是在享受美食的过程中来满足人精神
上的愉悦,体会生活的滋味。享受美食是人们积极地充实人生的
表现,一定程度上和美术、音乐、文学等等艺术有着同等的提高人
生境界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麟.东方人和西方人的饮食[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04
(3).
[2] 高宣扬.文化社会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5).
—42—
·教育创新·双语学习 2007年5月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历鉴前朝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