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之“尚武精神”
【关于读书的诗】《读陆放翁集》译文注释_《读陆放翁集》点评_梁启超的诗词

【关于读书的诗】《读陆放翁集》译文注释_《读陆放翁集》点评_梁启超的诗词读陆放翁集【清朝】梁启超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关注石臼的军乐,古代人会释放翁。
【注释】:中国诗人都说,那些在军队里努力工作的人,但方翁却把它视为一场民族战争,永远不会变老。
本诗热烈赞赏了陆游诗歌中渴望建功立业、为国驱驰之志至老不衰的高昂格调;高度评价了陆游千古难遇的奇男子气概。
实际上是抒发了作者自己的异代同心之感。
他当时虽然亡身海外,想到遭受列强宰割、阴霾四布的神州大地,发出恨不能从军杀敌的呼喊。
【创作背景】梁启超的《读吕方翁文集》是在1899年戊戌变法失败后离开日本时写的。
它写的是读陆游诗集时产生的情感。
这是其中之一。
[内容评析]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指出千百年来诗坛柔弱不振的总趋势。
在这种柔媚纤弱的风气笼罩之下,那种刚健雄直的战斗性和勇于为国家献身的精神也消亡了。
所谓「兵魂销尽国魂空」是「靡靡风」最突出的表现。
作者格外强调这一点,乃在为下两句蓄势,抹倒「诗界千年」,正是为了突出一人。
「集中十九从军乐」指诗题给出的《陆放翁集》。
在「兵魂销尽国魂空」的「千年」诗界,唯有陆游的诗集里,十分之九都是抒写卫国从军的渴望和欢慰的。
所以末句「亘古男儿一放翁」,使足笔力推崇陆游是从古至今的诗人中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诗末梁启超自注云:「中国诗家无不言从军苦者,惟放翁则慕为国殇,至老不衰」,将诗意说得就更明确了。
全诗写得极为概括凝练,雄直警策,这些都表现为「诗界千年」同「一放翁」的艺术对比所显示出的鲜明性。
梁启超特别尊重爱国主义和为国而战的“尚武精神”。
他认为“中国人没有尚武精神”。
在他的诗歌中,他称之为“诗界的千年狂潮”。
因此,他提倡“诗意革命”,以改造文学,鼓舞人民,达到救国救民的目的。
这首诗可以说是他发自内心的作品。
[难词注释]①陆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
②靡靡:柔弱不振。
③什九:十分之九。
④亘古:从古代到现在。
“尚武精神”的内涵及在当代学校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尚武精神”的内涵及在当代学校教育中的价值研究作者:李成胡欣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5年第24期摘要:中国武术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伴随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尚武精神”属于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情操、民族性格的心理层面,是武术文化结构形态的最内层;“尚武精神”的受众不再局限于某一群体或社会阶层,而是全体国人都应具备的基本道德情操和立身之精神,是一种刚健昂扬、积极进取、有原则、有坚持、不苟且、不委琐的生活态度;“尚武精神”的弘扬有助于武术的技击属性、体育属性、文化属性多元功能的充分发挥;在学校武术教育中加入“尚武精神”的教育和弘扬,不仅有利于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更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尚武精神”的崇尚勇武特质为国防技能教育提供了最根本的物质资源,武术的技击性和体育性无疑是国防技能教育最合适的手段和方法。
本文就“尚武精神”展开了多方面的讨论,分析其存在的必要性,希望这种精神延续下去。
关键词:尚武精神,;武术;中华民族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008-02一、“尚武精神”的内涵尚武精神的精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情深义重的侠客精神,广泛汲取精髓的学习精神,和谐发展的道德思想,马革裹尸的爱国精神。
1、战争角度分析尚武的实质以战止战,达到震慑目的,并不是表面意义的好战。
在长期以来,“尚武精神”都被看作是民族和军队的精神脊梁,希望军队对内崇尚武事,而对于每个军人自身可以拥有勇敢、忠诚、奉献、居安思危等性格特点。
“尚武者,国民之元气,国家所恃以成立者也。
”这是梁启超就总结千百年来对尚武的总结,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我国近百年来也不停出现无数的英雄伟人。
他们视国家命运为己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历史的大舞台上,留下了自己最美的身影。
2、武术文化角度分析“尚武精神”,是历经了人类社会几千年的特殊文化沉淀,在步入了现代社会新时代之后,依然发展不朽,内蕴博深,被众多智者、学者无限赞赏和推崇。
析梁启超之新闻思想梁启超新闻思想

析梁启超之新闻思想梁启超新闻思想析梁启超之新闻思想专业:新闻学学号:201013000627 姓名:姚金沯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是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奠基人。
在他56年的生命历程中,梁启超系统地阐述了一套资产阶级报刊思想,这包括他的报刊功能观、报刊舆论观、党报理论,以及他对报刊编辑方面的思考和观点。
梁启超在办报活动的前期,认为报刊的功能在于“去塞求通”,而后期则发展为“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在报刊舆论观中,他认为舆论不仅监督政府,还具有反映的功能,在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方面,他一直努力不懈地追求;党报理论,也是梁启超新闻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梁启超在报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编辑经验,完善了他的编辑思想,提出报刊“论说”、“纪事”写作要求,并且对报刊版面编辑和报章文体方面作出积极创新。
(一)报刊功能观梁启超报刊功能观经历了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早期他认为报刊具有“去塞求通”功能,把报刊之“通”功能与国家兴亡相联系。
1902年以后,梁启超认识到报刊具有“向导国民”、“监督政府”两大天职。
1、去塞求通,通耳目喉舌之功能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第一期上发表了第一篇论述报馆作用的新闻学术论文《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他认为国家的强弱,在于内外上下是通是塞;中国的落后受侮,原因在于上下内外不通,有“废疾”;他将报纸的作用概括为“去塞求通”。
2、监督政府、向导国民之功能1902年10月,梁启超在《敬告我同业诸君》中说:“某以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这一报刊功能上认识的转变,体现出他在对报刊功能的认识提升到另一高度。
(1)监督政府的功能梁启超认为,政府受公众委托管理国家事务,权力重且大,若没有限制、监督,不免会存在权力滥用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舆论是政府的监督者,报馆操纵着舆论。
(2)向导国民的功能梁启超重视报刊的向导国民的作用。
简论梁启超的“尚武”体育思想

一
物 , 所 翻译 的赫 胥 黎 的 《 他 天演 论 》 他 所 写 的 文 章 在 维 新 运 和
动 时期 起 了不 小 的 作 用 。 复 根据 进化 论 的原 理 , 极 主 张运 严 积 动 强身 。他 说 :今 夫人 身 , “ 逸则 弱 , 则 强 , 劳 固常 理 也 ” “ ; 劳心
劳 力 之 事 , 非 气 体 强 健 者 不 为 功 , … 人 种 日下 为忧 , 练 均 … 操
、
中国 近代 “ 武 ” 识 的 兴起 尚 意
中 国历 代 封 建 王 朝 大 多重 文 轻 武 .统 治 者 深 怕百 姓 身 体
强 壮 起来 造 反 会 危 及 自己 的统 治 地 位 .从 而 禁 止 百姓 从 事 强
超“ 尚武 ” 的体 育 思 想 , 学校 体 育 应从 素 质* - t g的视 角 , 重新 审视 体 育 教 学的 出发 点和 归宿 点 。
关 键 词 : 启超 ; 武 ; 育 思 想 梁 尚 体
梁启 超 是 中 国近 代 的 政治 活 动 家 、 想 启 蒙家 、 产 阶级 思 资 宣 传 家 、 育 家 。 中 国 近代 史 上 具 有 巨大 影 响 。 他一 杂 , “ 质 多变 ” 思 且 流 。梁 启 超 的 体育 思 想 主
学也 。 焉 、 焉 、 藏 修 息焉 、 游焉 , 用 之 , 居 饮 食 , 今 起 皆有 定 时 , 勿 使 过劳 . 操之 学 采 用 一 二 ” 体 的教 育 方 针 。 他 还 主 张 学 习 和效 仿 近代 西 方 学 校 “ 重 于德 育 体 育 勤 习 体 操 锻 炼 ” 的教 学思 注
J n2 0 a .01
Vo. . 17 No 1
梁启超尚武教育思想

梁启超的尚武教育思想探究摘要:梁启超是我国近代社会伟大的思想家,面对晚清国民力量衰弱、兵戈不整的状况,梁启超提出的了尚武教育思想。
从分析尚武教育思想的时代背景及个人思想渊源入手,具体阐述了以“精神”为中心、以“动”为主轴的尚武教育思想,并对他的这种教育思想的给予了适量的评析。
关键词:梁启超;尚武;教育中图分类号:g40-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0-0000-02梁启超(1873—1929)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作为清末民初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梁启超在教育学、哲学、历史学等诸多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内忧外患、新旧交接的年代,属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梁启超时时透露出对国民力量衰弱、兵戈不整的叹息。
他希望中国能整顿兵力、加强教育,使国民力迅速提升,在世界中争得自己的席位,并因此发出了强心力、壮肌肉国民尚武教育的呐喊。
在其创办的《清议报》《新民丛报》中,梁启超发表了大量文章,如《祈死战》《论尚武》《中国之武士道》《新民说》等文,深刻的体现了梁启超对“武”的重视。
同时,梁启超认为“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
[1]只有通过学校,尚武教育才能发挥出巨大的社会功用。
由此,梁启超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尚武教育思想体系。
本文将对梁启超的尚武教育思想进行研究和探析,以期就教于各位同仁。
一、尚武教育的思想渊源梁启超的孩童时期,是在家乡广东新会县茶坑村度过的。
此时,正处于风雨飘摇的清朝末期,梁启超的家乡仍然实行的是乡绅保甲制度。
由于其祖父是地方军事武装组织的耆老会的管事,自幼跟随祖父读书学习的梁启超,耳濡目染了祖父组织、管理乡村武装集团的经验与教训。
这些经验教训成为梁启超尚武教育理论的思想萌芽。
1890年,梁启超受教于康有为。
从此,梁启超开始全面系统学习康有为的思想。
1893年,康有为为了宣传其维新变法思想和培养变法人才,在广州开办了长兴学舍。
《饮冰室合集》中梁启超“尚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体 育 与 科 学
J o u r n a l o f S p o r t s a n d S c i e n c e
M a r .2 0 1 5
第3 6卷
第 2期( 总第 2 1 4期)
V0l _ 3 6 No . 2( T0 t a 1 No . 2 1 4 )
首先学校教育承纵观中国发展史自宋朝以来尚武之风开始逐步载着教书育人的功能然而学校教育是一个抽象的灭而明朝由于盛行程朱理学的半日静坐半日概念不是一个实体概念它的功能必须依赖各个具体读书的文弱之风进一步丧失了尚武精神到了清明学科发挥作用因此学校教育的功能自然要落实到组时代恐怖的文字狱更深层次地迫害了汉族的尚武成学校教育的各个学科因此学校体育也要承担教反抗精神
t h e c o n n o t a t i o n o f Qi c h a 6s” ma r t i a l ”i d e o l o g y— —t h e” ma r t i a l ”s p i r i t o r i g i n a t e d f r o m t h e e v o l u t i o n t h e o r y a n d Z h o u Yi ' s i d e o l o g y ;t h e
Ab s t r a c t Th i s p a p e r a n a l y z e d t h e b a c k g r o u n d o f t h e g e n e r a t i o n o f Li a n g Qi c h a f s” ma r t i a l ”i d e o l o g y i n t h e Yi n B i n g S h i He J i f I c e —
梁启超与《中国之武士道》

然而, 其内在的推演原则却是极其不同的, 不同原则背后蕴含着中日传统之间的根本差异; 而在对理想“武士”的塑造中, 来自
日本武士道的视野, 成为梁启超选择和关照春秋战国之武人的重要标准, 然而这个标准主要并非学理上的移植, 乃源于它与
梁启超所处的实力世界的契合。在梁启超思想的形成中, 交织着观念变迁与实力世界的影响, 两者的关系难解难分。
日本国俗与中国国俗有大相异者一端, 曰尚武与 右文是也。中国历代诗歌皆言从军苦, 日本之诗歌无不 言从军乐。吾尝见甲 午 、己 未 间 , 日 本 报 章 所 载 赠 人 从 军诗, 皆祝其勿生还者也。……何相反之甚耶! 在惊诧于中日文化的相异性之后, 梁启超很快意识到尚武 精神对国家与民族的重要性: “日本魂者何? 武士道是也。日 本之所以能立国维新, 果以是也。吾因之以求我所谓中国魂 者, 皇皇然大索于四百余州, 而 杳 不 可 得 。 ”于 是 , 就 发 出 了
然则尚武者国民之元气, 国家所恃以成立, 而文明 所赖以维持者也。……立国者苟无尚武之国民, 铁血之 主义, 则虽有文明, 虽有智识, 虽有众民, 虽有广士, 必 无 以 自 立 于 竞 争 剧 烈 之 舞 台 。○12 在 此 , 梁 启 超 开 始 质 疑 “野 蛮 人 尚 力 , 文 明 人 尚 智 ”的 说 法 , 传统的所谓武力无法征服先进文化的华夷之辨不再有效, 尚武一跃而 为“文明所赖以维持 者 ”的 正 面 价 值 。 从 对 中 日 文化相异性的自觉, 到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 再到对尚武的 “文 明 ”认 同 , 梁 启 超 由 “祈 战 死 ”所 引 起 的 关 于 尚 武 精 神 的 思考, 呈现出相当明显的发展轨迹○13 。当这种对于尚武精神 的呼唤, 与梁启超对中国历史的 建 构 和 写 作 相 遇 时 , 《中 国 之 武 士 道 》的 编 撰 也 就 顺 理 成 章 了 。 早 在 1902 年 , 梁 启 超 就 在 《论 中 国 学 术 思 想 变 迁 之 大 势》的《总论》中 , 提出了研究本国学 问 的 迫 切 要 求 : “自 今 以 往二十年中, 吾不患外国学术思想之不输入, 吾惟患本国学 术思想之不发明。……凡一国之立于天地, 必有其所以立之 特质。欲自善其国者, 不可不于此特质焉, 淬厉之而增长 之。”○14 在梁启超看来, “学术思想之在一国 , 犹人之有精神 也 ”○15 , 故 其 撰 写 《论 中 国 学 术 思 想 变 迁 之 大 势 》, 正 是 为 了 “淬 厉 ”中 国 本 有 之 学 术 思 想 , 以 作 为 立 国 之 精 神 特 质 。 同 年 , 梁 启 超 还 有 创 办 《国 学 报 》的 计 划 , 商 诸 黄 遵 宪 , 却 得 到 另一番建议。黄遵宪认为, 此时倡导国学还为时尚早, 他敏 锐 地 指 出 中 日 历 史 及 当 下 处 境 的 不 同 : “日 本 无 日 本 学 , 中 古之慕隋、唐, 举国趋而东, 近世之拜 欧 、美 , 举 国 又 趋 而 西 。 当其东奔西逐, 神影并驰, 如醉如梦, 及立足稍稳, 乃自觉己 身在亡何有之乡, 于是乎国粹之说起。若中国旧习, 病在尊 大, 病在固蔽, 非病在不能保守也。”○16 因此, 黄遵宪主张目前 仍以“容纳新学”为要务。从这封书信可以推断, 梁启超的学 术 史 写 作 及 其 《国 学 报 》计 划 , 多 少 受 到 当 时 日 本 所 盛 行 的 国粹主义的影响。《国学报》的 计 划 则 因 黄 遵 宪 的 建 议 而 搁
尚武精神及其对武术发展的影响

J u n lo u a n t u e o y ia u a i n o r a fW h n I s i t fPh sc l t Ed c t o
Vo1 3 .4 No. 8
A ug 0 .2 09
Ke r s W U h ;Ch n s u h d y wo d : S u i e e B s i o;wa ro p rt r i r s i i;W u h t is s u e h c
梁启超 在 2 0世 纪 初 写 了 一 本 《 国 之 武 士 道 》 对 中 ,
“ 名之 日 中国之武 士道 ” 在 “ 例” ; 凡 中说 : 采 集 ” 我 先 “ “
sr n t . Th n in hv ly wa e ps d b . n c a o t a k o r ir s ii A n h te g h ea ce tc iar sd s ie y I a g Qih o f rislc fwa ro p rt i . d te
民之武 德 , 为子孙 模 范 者 , 足 以列 传体 叙 次 之 , 以论 加 评” 。以上 内容 , 一称 “ 先 民之 武 德” 足见 “ 我 , 中国之武
士道 ” “ 先 民之武 德” 同义的 。 和 我 是
尚武 精神进 行 了很 深入 的论述 。梁启超 和 当时 以及 其 后 的一些学 者都认 为 , 自西 汉 以后 中 国就 没有 了 尚武 精神 ( 或称“ 武士 道” , 是 中 国在 历 史 上屡 受 外 族 侵 )这 略 的主要原 因 , 重树 “ 士道 ” 或称 “ 武 ( 尚武精 神 ” 是 当 )
尚武 精 神 及其 对 武 术 发 展 的 影 响
温 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启超之“尚武精神”体育文化导刊…一一——__.————一一摘要:通过民族史学,体育史学,体育理论等多种学科原理,结合文献资料,背景分析,综合分析法等,对梁启超尚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内容以及梁启超对中国尚武精神流失原因的分析等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1.甲午惨败成了士人开始新觉醒的一个转机,整军经武,尚武爱国成为时代强音;2.梁氏所言之"尚武",其要旨是在文化精神层面;3."国势之一统","儒教之流失","霸者之摧荡","习俗之濡染"是梁氏对中国尚武精神流失的四大总结.关键词:梁启超;尚武精神;历史背景;内容;流失19世纪末,世道困厄,人心激荡,中国人在寻求致强致富的途径中,各种社会思潮纷呈迭起,它们意在探究中国积贫积弱的根源,承载"救亡"与"新民"的使命.人们认识到求强致富的根本在于改善国民之素质,重铸民族之国魂.而力主学习"斯巴达",风行军国民教育,以养成军人之体质,军人之精神,军人之本领,强种进而强国.其中的梁启超尚武思想颇具特色,它与当时的民族主义思潮和改造国民性思潮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清末年问及以后的较长时期内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试图通过民族史学,体育史学,体育理论等多种学科原理,结合文献资料,背景分析,综合分析法等,对梁启超尚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内容以及梁启超对中国尚武精神流失原因的分析加以探讨,以求证于方家.一,梁启超尚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中国古代教育模式大体经历了重武轻文——文武并重——重文轻武的历史演变②.古代中国尤其是秦汉以前,文治与武功不仅为统治者同等看待,就是在一般黎民百姓中也对文武兼备心怀理想.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社会上逐渐形成了一种"贱武右文"的普遍的社会心理,尚武精神逐渐在国民意识和社会舆论中淡化, 缺失了.到了近代,中华民族不断遭受外来侵略和扩张,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积淀在民族深层传统文化结构中的尚武意识又应运而勃兴了.特别是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 更是令国人震惊和警醒.甲午战前,朝野充满着盲目乐观的气氛,"方倭事初期,中外论者皆轻视东洋小国,以为不足深忧" @.甲午战败给予国人的刺激是多方面的, 70纷纭一时的悲愤之后则是长久的反省与思考.甲午之役成了士人开始新觉醒的一个转机.梁启超认为:"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④蔡锷在其《军国民篇》中曾说:"甲午一役以后,中国人士不欲为亡国之民者,群起以呼啸叫号,发鼓击钲,声撼大地."当时列强之于中国既有军事之侵略,又有经济之掠夺,更有文化之渗透,而清末的人们由于亲历了一连串的军事失败,更多,更直接的是感受到了中外之间军事力量的差异.一时间,整军经武,尚武爱国成为时代的强音.西学东渐以及日本武士道精神对广大留日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两个重要因素."物竞天择","优胜劣败","适者生存"成了社会习语,社会进化,民族竞争的观念也在不少人的头脑中扎下根来.20世纪初年的留日学生更是从加藤弘之有关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着译中理解和感受了社会进化,民族竞争的含义,并深受日本传统文化,民族习性的影响,特别是深受武士道精神的感染.自鸦片战争始,不少忧国忧民之士就呼吁整军经武,加强国防.林则徐,魏源等都从抵御外侮的角度提出了若干革新武备,外抗强敌的思想和主张.继之而起的洋务运动则着眼于消除内患和外抗强敌以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十分注重军事装备和军事技术的革新:但是,一支拥有近代化军事装备的北洋水师却在中日交战中遭到了溃败.铁的事实,血的教训告诉人们,有了强大的近代化的军事装备不等于拥有了一支强大的近代化的军事力量,除了装备的革新和一些军事体制的改革外,更应注重军人精神的塑造和全体国民尚武精神的养成.一些有识之士已经开始透过器物,制度层面,从文化精神方面寻求国势积弱不振和国民文弱不武的社会历史根源,并由此大力呼唤培养尚武风气,重塑尚武精神.在大力鼓吹尚武精神的学人士子中,其首推当属梁启超他先后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论述尚武精神:1899年12月,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发表《}斤战死》和《中国魂安在乎》两篇文章,深刻体现中日两国文化,习俗之大异,指出中国"右文"而日本"尚武",强烈呼唤重铸国魂;1901年,梁氏又在《清议报》上发表《中国积弱溯源论》,其中便论及国人的"奴性"和"怯懦"乃"积弱之源";1902年,梁启超撰写《斯巴达小志》,文中详细介绍了斯巴达的尚武精神,指出"尚武精神为立国第一基础";1903年,他又在《新民丛报》上发表《论尚武》一文,全面深刻地论述了中国尚武精神之流失及尚武精神之实质;1904年,梁启超又撰写《中国之武士道》,大力倡导国民养成尚武任侠的精神.梁启超的一系列尚武雄文在国内和留日学生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的共鸣与响应.特别是广大留日学生,他们身处异邦,思乡报国心切;又深受日本文化的影响,对日本的民族魂武士道精神有着深切的体察,因此,他们不仅大力提倡"养成尚武精神,实行爱国主义",而且还组织各种团体,举行各种活动,创办多种报刊,努力宣传和实践尚武精神.二,梁启超尚武思想的内涵及对中国尚武精神流失的原因分析梁启超在流亡日本期问,对日本民族的文化精神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他有感于中国与日本在民族习性,精神方面的较大差异,在《祈战死》和《中国魂安在乎》这两篇文章中,他认为"贱武右文"的文化传统长期以来促成了中国人怯懦,畏死的性格,并形成了无魂之兵,无魂之国的局面.梁启超认为"日本国俗与中国国俗有大相异者一端,日尚武与右文是也".他指出,中国人向以"从军苦",而日本人则"言从军乐".甚至"祈战死"⑤.在梁启超看来,乌晓东爱华李英一尚武精神一梁启超e中国人应该背弃"贱武右文"的价值取向,尤其在世事离乱的时期,不应总是遇事忍耐,消极避世,而应多一些豪情雄心,参与精神,冒险意识.要在民族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有尚武精神."尚武者国民之元气,国家所恃以成立,而文明所赖以维持者也"@.显然,粱氏所言之"尚武",其要旨更是在文化精神层面.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一些新知识分子从对历史的反省与思考中总结了中国人原有之尚武精神自秦汉以降逐渐失落的原因.梁启超在《论尚武》一文中指出:"强者非一日而强也,弱者非一日而弱也.履霜坚冰,由来渐矣."他认为,中国尚武精神之流失,文弱怯懦之病的养成源于四端.第一,"由于国势之一统".粱启超远观战国,近验欧洲,从中得出了"战国尊武,一统右文"的结论.他认为,"衣服饮食,货物土地",皆"为人人所欲望之事", "故人与人相处","国与国角立","必求伸张起权利",因而"列国并立,首重国防,人骛于勇力,士竞于武功"."一统之世,则养欲给求而无所与竞,闭关高枕而无所与争.向者之勇力武功,无所复用,其心渐弛,其气渐柔,其骨渐脆,其力渐弱."'即有材武桀勇者,亦闲置而无所用武,且以粗鲁莽悍,见屏于上流社会之外.重文轻武之习既成,于是武事废堕,民气柔靡"⑧.的确,我们追溯历史可知,秦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整个社会是尚武,重军功的,"武人在秦代有'崇隆'的位置"⑨.但进入大一统的秦汉社会以后,原先讲求文经武纬并重的士阶层逐渐发生文武分化,"士" 渐渐地成了专事文修者(儒)的专称,而专事武备者(侠)则从原先中国文化精神的载体中慢慢异化出去.从此,尚武精神"只能是作为国家机器的坚甲厉兵的特权,而不应成为游侠私剑的个人气度"了@.第二,"由于儒教之流失".梁启超认为儒教原是讲求尚武精神的,"见义不为, 渭之无勇;战阵无勇,斥为非孝,曷尝不以刚强剽劲耸发民气哉".尚武精神之式微在于"后世贱儒,便于藏身,摭拾其悲悯涂炭,较枉过正之言,以为口实,不法其刚而法其柔,不法其阳而法其阴",最终,尚柔主静的老道之学夺儒学之正统,社会逐渐养成了"以强勇为喜事,以冒险为轻躁,以任侠为大戒,以柔弱为善人"的风气@,人人惟以"忍"为无上法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儒教仍居正统地位的情形下,梁启超注意向儒教借取"资源优势",并将尚武精神之流失归咎于"后世贱儒"和老道之学,其显然是出于一种"托古"的心态或策略上的考虑.第三,由于"霸者之摧荡".粱启超认为,历代开国皇帝在以武力取得天下后, 便竭力销兵甲,兴礼乐,偃武修文,因为他们深知,"天下之可以力征经营,我可以武力夺之他人者,他人亦将可以武力夺之我也",于是,对于"骁雄之士,强武有力之人","游侠任气之风,材桀不驯之徒","则不能不去之以自安".对此,统治者一般采取"锄"和"柔"的两种办法."一人刚而万夫皆柔,一人强而天下皆弱,此霸有天下者之恒情也.…'锄"之一术,毋需多议,秦皇,汉高,宋祖等统治者皆有所用.所谓"柔",则是"柔之以律令制策,柔之以诗赋词章,柔之以帖括楷法,柔之以簿书期会.柔其材力,柔其筋骨,柔其言论,乃至柔其思想,柔其精神"@.长此以来,天下之士少有"慷慨悲歌之豪气",常耽于"患得患失"之中,终致"士气索矣,人心索矣". 第四,由于"习俗之濡染".梁启超认为:"天下移人之力,未有大于习惯者也", "风气之所熏,见闻之所梁,日积月累,久之遂形为第二之天性".梁启超讲"中国轻武之习,自古然矣","故其所谓军人者,直不啻恶少无赖之代名词;其号称武士者, 直视为不足齿之伧父".此说固然武断,但民谚"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和价值取向,却也是不争的事实.尚武,重武之国"一切文学,诗歌, 剧戏,小说,音乐,无不激扬蹈厉,务激发国民之勇气,以养为国魂",惟中国"学人之议论,词客所讴吟,且皆以好武喜功为讽刺,拓边开衅为大戒,其所谓名篇佳什, 类皆描荷戟从军之苦况,咏战争流血之惨态,读之令人垂首丧志,气夺神沮"0.总之.这种柔性文化长期以来给人的影响便是"颓损人之雄心,消磨人之豪气".三,结束语梁启超在《论尚武》一文中从传统的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等方面对尚武精神的流失作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梁氏之言虽有愤激和偏颇之处,但总体而言,是颇具系统化和理性化的.值得指出的是,在清末十数年间,批判传统柔性文化,探讨尚武精神之流失,并非个别现象.除梁启超外,尚有不少有识之士的言论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尚力尚武之声,……日不绝于忧时者之口也"@.湖广总督张之洞在一份奏折中曾叹言;"近年东西洋各国,精研兵事,最重武职,——故人人以当兵为荣,以从军为乐,以败奔为耻.而中国乃有'好铁不打钉,好人不当兵'之谚,稍有身家,咸所鄙弃,贵贱之分强弱之源也."@他还认为,"历朝一统,外无强邻,积文成虚,积虚成弱."(《劝学篇》)在留日学生中,也有不少人对中国重文轻武的传统思想作了深刻的批判,反思.其中首推蔡锷于1902年发表于《新民丛报》上的《军国民篇》.蔡锷在《军国民篇》中将中华民族文弱不振的原因归于八个方面:即"原因于教育","原因于学派","原因于文学","原因于风俗","原因于体魄","原因于武器","原因于郑声","原因于国势",蔡锷的分析与梁启超所言大同小异,关于教育的影响,蔡锷则谈得入木三分,他认为中国传统之教育缺乏民族主义的内容,对人"授以仁义礼智,三纲五常之高义,强以龟行鼋步之礼节,或读以靡靡无谓之辞章,不数年遂使英颖之青年化为八十老翁,行同槁木, 心如死灰.受病最深者,愈为世所推祟,乃复将其类我之技,遗毒来者,代代相承,无有已时","中国之教育,在摧残青年之才力,使之将来足备一奴隶之资格"$.还有人进一步将国民文弱不武的原因归于政体,中国数千年之政体,专制政体也.历代英君雄主,恐民之起而抗己也,乃为种种防民之术,于是挟弩有禁,佩剑有禁,饰其词日偃武修文,美其名日重文轻武,务使人尽病夫,国无壮士,而心始甘焉"@.注释:①②熊晓正,林登辕,曹守诛:《从'尚武教育'的张扬到'体育真义'的探讨》, 《体育文史》,1997(3):l9—22-③《中日战争》(三),新知识出版社,第ll1页④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六),《戊戌政变记》,中华书局1986版⑤梁启超:《祈战死》,夏晓虹编:《粱启超文选》,(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l992年版,第220页⑥⑦⑧⑩⑩⑩梁启超:《论尚武》,夏晓虹编:《粱启超文选》(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152,156,157,l58,159,160⑨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58页⑩刘东:《浮世绘》,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73,175页⑩蒋智由:《中国之武士道》序,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6⑥《张文襄公全集》奏议卷48,中国书店199o年版,第18页⑩蔡锷:《蔡松坡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8页⑩脱羁:《军国民主义》,《萃新报》,第6期(作者单位:涪陵师范学院)责任编辑/丁玉兰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