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分析的方法论

合集下载

教育学的教育政策分析

教育学的教育政策分析

教育学的教育政策分析教育政策是指与教育相关的法规、规章和政府颁布的指导方针。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过程和教育现象的学科。

教育政策分析则是通过对教育政策的研究和评估来了解其实施和影响力。

本文旨在对教育学的教育政策分析进行探讨。

教育政策的意义教育政策在形成和实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对于教育发展、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教育政策的制定需要考虑国家发展战略、社会需求以及教育理念等因素。

通过对教育政策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政策背后的目标和意图,从而为教育改革提供指导和依据。

政策制定的过程在进行教育政策分析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

通常,政策制定过程包括问题识别、议程设置、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估等阶段。

问题识别阶段是政策制定的起点,政府或相关机构会发现和界定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

议程设置阶段包括政策选题、研究和咨询等过程,以确定政府关注的重点。

政策制定阶段是指政府根据研究和咨询结果制定相应的政策方案。

实施阶段是政策开始在教育系统中落地实施,而评估阶段则是对政策的影响和效果进行评估。

教育政策的分析方法教育政策的分析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工具。

其中,SWOT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它通过评估政策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来了解政策的现状和潜力。

此外,政策网络分析可以用来研究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和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成本效益分析可以帮助评估政策措施的经济效益。

政策评估则可以使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来评估政策的实施效果和影响。

教育政策的影响教育政策的实施对于教育系统和学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良好的教育政策可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提高教育质量、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

政策的实施需要依赖有效的监督、评估和反馈机制来保证政策的有效落地。

同时,教育政策的实施也会面临一些挑战,比如资源分配不均、实施难度大等问题。

因此,教育政策的分析应该考虑到这些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结论教育学的教育政策分析是对教育政策进行研究和评估的重要手段。

教育公平性的政策分析

教育公平性的政策分析

教育公平性的政策分析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关乎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的大事。

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促进教育公平,旨在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让他们能够在同一片蓝天下茁壮成长。

一、教育公平性政策的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公平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过去,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地区差异等因素,教育资源的分配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

城市地区往往拥有更好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和教育资源,而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条件则相对较差。

这种不公平的教育状况不仅影响了个体的发展,也制约了整个社会的进步。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国政府将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目标,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

这些政策的出台,旨在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保障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二、现行教育公平性政策的主要内容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政府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的义务教育差距。

例如,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为农村学校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推进城乡教师交流,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和薄弱学校任教等。

2、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为了确保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我国建立了完善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

包括义务教育阶段的“两免一补”政策(免学杂费、免教科书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高中阶段的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以及高等教育阶段的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等政策。

这些资助政策有效地减轻了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为贫困学生接受教育提供了保障。

3、特殊教育政策关注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出台了一系列特殊教育政策,保障残疾儿童、自闭症儿童等特殊群体能够接受适合其身心特点的教育。

加大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和支持力度,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待遇和专业水平,为特殊儿童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和关爱。

4、高考改革政策高考改革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之一。

教育政策比较研究_理论_方法及其应用_韩玉梅

教育政策比较研究_理论_方法及其应用_韩玉梅

一、教育政策比较研究的理论探索
(一)教育政策比较研究的内涵界定 现代政策科学之父哈罗德·拉斯维尔(Harold Lasswell)首次提出政策研究的内涵,将其界定为: 它是一种分析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并通过数 据的搜集与分析对特定政策问题提供解释的研 究。[“2] 二战”后在美国,政策研究逐渐发展为一门 跨学科的、综合性的研究领域。教育政策研究是政 策研究在教育领域的一个分支和应用,是立足于 教育领域中的基本问题,对教育政策制定、执行和 存在的问题进行解释的一种研究。自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教育政策研究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3] 教育政策比较研究即采用国际视野,对不同国家
(3)基于阐释、批判和理解的质性研究方法。 持有冲突理论的批判主义政策研究者们一致主 张,政策研究的目的是剖析政策过程背后的复杂 根源和影响因素,因而质性研究方法是最适宜于 政策分析的方法。[23]采用质性研究方法的政策比较 研究者们通过比较来建构理论,认为政策行为或 主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依托的社会背景, 强调通过对教育政策社会背景的分析来理解社 会;如果在教育政策的比较中不考虑该国家的特 定社会背景,那么这一政策的社会意旨与影响很可 能会被误解或歪曲。[24]总之,教育政策在不同的情 境下形成差异性的解读,而质性研究方法的应用价 值即在于在比较和借鉴的过程中深入地、具有批判 性地理解和阐释特定政策及其所植根的土壤。具 体而言,质性研究基于深度访谈、参与观察等个案 研究的方法,着重分析特定国家(或地区)教育政 策及其制度背景所具有的特征,探究其价值取向,
(二)教育政策比较研究的基本范畴 在研究领域方面,教育政策比较研究以各种 教育政策为研究对象;在发展历史方面,重视从全 球化和跨文化的角度研究当前重大的、热点的、旨 在解决迫切教育问题的教育政策;在研究范围方 面,涵盖世界各国的和全球性的教育政策相关问 题。 从我国现有的教育政策比较研究来看,多数 研究以某个或多个国家(或地区)的具体教育政策 内容为分析对象,既包括宏观层面的教育发展与 改革、教育财政、教育质量等政策,也包括微观层 面的招生考试、课程设置、师资配置等相关政策的 比较。[4]这些研究都是从探究相似性与差异性的角 度,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政策进行引介或 对比分析,涵盖的范畴较为广泛。但它们往往只重 点关注政策的内容分析,对政策过程的研究不 足;往往以文献和思辨研究为主,对政策现象的深 层探究和实证研究不足,使得此类研究实质上成 为“对资料的简单而无序的堆积”。[5][6] 拉斯维尔曾提出政策研究具有建构主义蕴涵, 即政策研究以其社会背景变迁为依托,强调政策 对社会变动和革新的影响与作用。[7]换言之,那些 简单停留在政策文本内容层面,未触及政策的社 会变迁背景,也未探究政策对变革的贡献度的政 策研究,并没有实现政策分析的深层建构主义意 蕴。可见,在进行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时,其范畴 应向纵深延展,应深入理解特定政策的本土背景。 其实从某种意义而言,理解政策及其过程就是理 解政策的背景。[8]尤其在当今全球化加剧的情境下, 教育政策制定者往往在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寻求 某种张力平衡。当国家 A 对国家 B 的某项具有重 大国际影响的教育政策进行比较研究时,需要对 国家 B 的社会、历史、文化、政治、教育背景进行系

多元视角的教育政策价值分析:意义、方法、过程

多元视角的教育政策价值分析:意义、方法、过程

多元视角的教育政策价值分析:意义、方法、过程买雪燕【摘要】在政策研究过程中,价值问题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领域.文章运用社会公共政策学、管理学和价值分析的研究路径,阐明教育政策在教育研究中的特殊性;提出价值分析是教育政策分析的起点,是进行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前提,在教育活动中具有澄清价值、价值预测、普及政策和相互借鉴的作用;并通过经验性探索、规范性探索和超伦理研究来阐明教育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冲突和主要价值问题.【期刊名称】《教育与教学研究》【年(卷),期】2014(028)003【总页数】5页(P6-9,42)【关键词】教育政策;价值分析;教育政策价值【作者】买雪燕【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0-011.8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深受中国传统社会“二元结构”的多重影响,其研究一直受到教育与个人发展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的影响,而没有看到社会历史的发展及其价值基础和文化基础的嬗变。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价值因素才开始直面现实,然而随着80年代末教育学科和其他学科的交融而产生了一系列新兴交叉学科之后,“教育学科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越来越不确定,教育学的学科知识正在发生深刻的转换,多学科的话语典型地体现了知识体系向开放的和多元的方向发展”[1](P4)。

也正是因为对教育政策的高度关注,才使得更多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聚集在一起,并用各自的研究角度和话语方式来解释和分析教育问题,促进和发展了教育学的研究。

在诸多教育政策活动中,价值问题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教育政策活动中涉及到的价值问题越来越复杂和突出,教育虽然被置于社会评说的风口浪尖上,但缺乏有力的、自信的回应。

这就对制定和分析教育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如何制定政策和政策制定背后的价值问题、文化要义是我们分析教育政策、实践教育政策的基础和关键所在。

一、教育政策的内涵及特殊秉性关于政策研究,美国学者那格尔认为,“政策是为解决各种具体社会问题而对不同公共政策的性质、原因及效果的研究。

教育政策研究的理论、问题与方法

教育政策研究的理论、问题与方法


A:政府选择(单一的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决策、
自上而下)

B:社会参与(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自下而
上)
不同的教育政策范式
单一政府选择
政府
社会
学校
非政府选择 有限参与
政府
社会
学校
政府
社会
学校
政府
自下而上 社会
学校
理想的政策范式:互动与博弈 政府
社会
学校
(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育政策活动范式
提出问题
政策形成(policy formulation) 预测与建议
政策实施(policy implementation) 监控
政策评价(policy evaluation)
评价
政策改变(policy change)
提出改进建议
政策终结(policy termination) 开始新政策周期
教育政策的特殊性
集体选择一般要靠代表来进行,代表往往是理性的经济人, 把个人偏好 掺入集体决策,出现败德行为
选民往往由于无力支付相对昂贵的政治信息成本,处于“理性的无知” (rational ignorance)状态(选民明白获取新的信息和公正结果往往成 本太大、劳而无功或所获甚微),而不去投票或付诸行动(如315投诉), 使政府容易被特殊利益集团所操纵
• 权力转移对教育政策提出挑战:必须要改革教育政策活动的范式
社会结构的转型
传统 的总 体性 社会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政府
市场
社会(学校)
转型中的社会:存 在不均衡
三个领域与及其选择类型
政府——政府选择

社会——非政府选择——

当前我国的教育政策

当前我国的教育政策

当前我国的教育政策我国当前教育政策系以「挑战2008 国家发展重点计划」「行政院四大施政主轴」、五大施政面向为基础,结合教育部「中程施政计划」,突破窠臼并以创新思维,发展出「创意台湾、全球布局」的教育施政主轴,以「培养现代国民」「发扬、台湾主体」「拓展全球视野」及「强化社会关怀」为纲领,提出十三项策略及、三十四项行动方案。

施政主轴乃理念与实际之结合,秉持「回归教育本质」「完、成个人」的施政理念,让教育理念落实到每个个人,使其发挥最大潜能,完成自己。

当前我国的教育的政策与具体作为如下:一、培养现代的国民方面:(一) 推动「一人一乐器、一校一艺团」,落实「一人一运动、一校一团队」,以陶冶艺术人文与健康运动素养。

(二) 国小英语教学向下延伸至三年级作准备,落实英语向下延伸,期以培养外语能力新公民。

(三) 推动多元入学方案,引导适性就学及合理分流。

从高中、高职、技专及大学入学各以考招分离理念架构及权责分明的分工机制,同步推动学习成就多元评量。

建立「高中职小区化及建构适性学习小区」。

(四) 推动新校园运动核心思维。

以强化「为下一代盖所好学校」为核心思维,融入开放教育与绿色学校等价值,实践学校重建的理想课题。

(五) 推动「全国儿童阅读计划」。

透过营造阅读适性环境,结合民间活力共同参与。

(六) 推动生命与人权法治教育,强化公民素养。

规划生命教育课程教学及推广等相关工作,补助成立「人权学程」,成立中心学校、办理主题式研习、座谈会,期以提升中、小学法治教育水平,培养知法守法之现代化国民。

二、台湾主体方面:(一) 发扬台湾各族群特点,鼓励多元文化发展。

为培养学生热爱乡土情怀,办理乡土语言研习母语课程。

大量培训闽南语客家语原住民族语等「母语教学种子教师」期以加速促成本土认识。

(二) 订定「推展新移民文化」计划。

提供外籍配偶分级识字教育,完成编印「外籍配偶成人基本教育教材及教师手册」及「外籍配偶家庭教育教材」。

(三) 强化九年一贯课程各项配套措施。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政策及其分析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政策及其分析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体系
● 基础教育的质量保障政策 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质量政策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与质量标准 基础教育质量监测 我国教育质量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完善 ● 基础教育的均衡办学政策 办学标准与薄弱学校改造 促进均衡的教育经费政策 遏制“择校”蔓延的办学行为规范政策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体系
● 基础教育教师资源的均衡政策 保质保量为所有中小学配齐合格教师 调整城乡教学水平 实现同一区域同类教师工资待遇基本相同 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增加教师培训经费 ● 基础教育生源的均衡政策 由于学校的发展参差不齐,导致了择校热的产生,为此国 家出台了 “指标到校”政策 。
“指标到校”:弥补政策缺陷,指标资格具体化,分配指标科学化 完善配套措施,规范监督性机制
● 改造薄弱学校,采取紧急措施遏制“择校热
● 重视农工子女教育问题
我 国 改 基 革 础 政 教 策 育 的 演 变 历 程
2006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 会通过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 发》,并与同年9月1日实施。
2003年国务院发布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 育工作的决定》,提出要 把农村教育当做教育工作 的重中之重。
改革突破口: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经费问题关系到入学机会的提供、办学条件的改善、师资队伍的建 设、课程开设情况,并最终制约着教育质量的提高 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 通知》(2005),就改革的目标、内容、步骤等做了具体规定。另外, 国家还规定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这些都为农村义务教育办学经 费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水。
公平与效率 ----教育政策价值标准选择中的困境
● 效率优先的教育政策效应分析 在当前的基础教育办学中,功利主义的效率标准仍然是 一种主流的价值取向。 这种教育既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了少数所谓的“精 英”,也造成了对大多数受教育者的压抑和部分受教育者 的摧残。 ● 公平优先的教育政策效应分析 公平与效率都是教育政策所追求的目标,两者应是平等的地 位。 我们在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中注入新的元素----正义原则, 对教育权益的弱势群体进行制度补偿,而这也就是我们研究教育 政策价值取向的意义所在。

关于我国英语教育现状和政策的分析和建议

关于我国英语教育现状和政策的分析和建议

关于我国英语教育现状和政策的分析和建议【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教育行业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深,英语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教育科目中的新成员,并且在各阶段学生群体中所占比重也在不断提高。

对于学生来说,英语教学的重要步骤就是吸引学生进行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歇息效率,本文通过阐述目前英语教育的发展现状及政策背景,分析在英语教育中存在的教学问题与现象,探究加强英语教育有效性的手段与措施。

【关键词】英语教育;教育政策;问题与现象;手段与措施一、对我国英语教育现状与政策的分析(一)经济全球化推动了英语教育的发展。

现如今的全球经济发展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英语作为全球流通率最强的语言之一,需要得到重视,我国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国家,更是需要进行英语的全民普及,让中国的经济发展能够更加融入全球经济。

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对于学生群体来说,英语教育的进行可以加强学生的全面性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的游戏人才奠定基础,这样能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人才,能够提高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程度,提高我国经济型人才的整体质量,可以说英语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才的标准之一。

(二)英语教育已经成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

在我国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英语教育已经成为了除语文,数学外的第三大学科,充斥在学生的生活中,学生对于英语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深,由于网络系统的高速发展,学习英语的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全球的网络用户都能在网络中相遇,通过与英语用户的交流与沟通,也是一种学习英语的好途径,所以英语教育越来越成为国民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种。

二、我国当前英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现象(一)学生对进行英语教育目标不明确。

在学生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目标模糊是大忌,我国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应试化的现象,教师为了应付中考或是高考,对学生进行普遍化的英语教学,生硬的英语教育使得学生失去深度学习英语的兴趣,在教学中,英语教师对学生的教学仅仅局限于知识的灌输,而不注意对学生的英语素质进行培养,影响学生的学习深入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政策分析的方法論壹、教育政策分析的比較原理(袁振國,2001).教育政策分析的實質作法,就是在充分論證方案的基礎上,對各種備選方案進行比較與鑑別,從中選出最佳方案,因此,比較的思想是教育政策分析法的基本指導思想是。

.實施教育政策方案的比較,必須考慮兩個基本問題:1.比較的標準,亦即政策評估的準則;2.比較的方法,一般認為政策分析應包括定性的分析方法,如專家判斷法、腳本寫作法、運籌博奕法、德爾菲法等,以及定量的分析方法,如馬爾可夫預測法、貼現率法、排隊理論法、線性規劃法、數值分析法、決策樹法、成本-收益法等。

貳、教育政策分析的基本方法(袁振國,2001).根據教育政策的特殊性,選擇介紹以下三種基本分析方法:一、司法式分析方法.20世紀70年代初期,由R.L.Wolf提出。

.司法式分析方法產生的原因,一方面由於教育決策者希望對一項複雜的政策方案能夠聽到兩種截然相反的解釋,以便使決策建立在更加可靠的基礎之上,並能夠反映出顯然對立的兩種觀點,於是借用法律領域中的訴訟程序和行政聽證的方法(作了些修改)。

另一方面,是出於分析的政治考慮,通過司法式分析程序,使得出的證據在形式上更加規範化,並且激發公眾參與教育政策制定的熱情,使其制定的教育政策更加民主化。

.司法式分析方法將現場深入調查的嚴格性與廣泛分析證據的公開展開結合在一起,常用在教育政策方案的預測中,並在相當多的形成性評估、政策的回顧與分析中得到應用。

.實施步驟:1.問題的提出(Issue Generation)。

2.問題的選擇(Issue Selection)。

3.辯論的準備(Preparation of Arguments)。

4.聽證討論會(Clarification Forum)。

.關鍵角色(Key Roles):1.調查小組(Investigative Teams)。

2.案件分析者(Case Analyst)。

3.案件提出者(Case Presenter)。

4.會議主席(Forum Moderator)。

5.問題澄清小組(Clarification Panel)。

6.小組促進者(Panel Facilitator)。

.主要優點:1.設計的綜合性。

2.所需的證據有一定的廣度、深度和質量。

3.通過反詰問和反覆的觀點表述能控制偏差。

4.具有多元分析的作用。

5.問題具有應答性和關聯性。

6.公眾之間能有效地交流。

7.通過公開的澄清和傳播有助於提高使用分析手段的可能性。

.缺點表現在處理下述問題時有困難:1.用雙方都公平的方式來表述問題。

2.公正陪審人員的選擇。

3.兩個案件的表達可能會不平衡,和兩個案件的提出者有不同的演說技能。

4.直接詰問和反詰問的過程沒有揭示出什麼特點。

5.由於時間關係對發言的機會造成的限制。

6.在案件準備中所付出的財力和人力等。

二、情境分析法.情境分析法是在推測的基礎上,對可能的未來情景作出描述。

.基本步驟:1.建立資訊庫。

2.確定主題目標。

3.分析並構造影響區域。

4.確定、描述影響區域中的關鍵因素。

5.構建各種可能的未來發展趨勢的集合。

6.選擇並解釋環境情景。

7.引入“突發事件”檢驗其對未來情景的影響。

8.詳細闡明主題情景。

.主要優點:1.具靈活性。

2.定性方法與定量方法相結合。

3.成本適中。

三、系統分析的方法.20世紀40年代,由美國蘭德公司所提出並使用。

旨在對符合既定目標的不同方案,從成本和效果兩個方面進行整體考察。

.所謂系統分析,是指對一個系統內的目的、功能、環境、結構、效果等一些基本問題,用整體系統的觀點進行思維推理,在確定和不確定的條件下探索可能採取的方案,通過對比分析,為實現預期目標選出最優方案的決策方法。

.系統分析是為決策者選擇一個行動的方向,通過對情況的全面分析,對備選方案擇優,為決策者提供可靠的依據。

.系統分析的組成要素:1.目標。

2.備選方案。

3.指標。

4.模型。

5.標準。

.系統分析的基本步驟:1.明確系統的主要目標。

2.蒐集資料,提出方案。

3.建立分析模型。

4.分析備選方案的效果。

5.綜合分析與評估。

6.選擇可行方案並實施。

.系統分析方法的主要特點:1.系統分析把所要研究的事物、現象和過程看做是一個整體-系統。

2.系統分析重視給定系統的外部聯繫和內部聯繫。

3.系統分析將現代數學引入政策研究的領域。

4.系統分析在給定系統的設想與現實、計畫與實施之間建立了一種“中介”環節,使人們通過系統周密的調查研究,在認識上逐漸接近給定系統的實際,並採取適當的控制措施,使它按照人們規定的目標和利益運行;同時,通過有效的反饋調節機制,不斷修正人們的主觀認識,使其更加接近客觀實際。

參、政策問題建構的方法(張鈿富,民84;吳政達,民90).政策問題建構的階段:整個循環過程可分成四個獨立的階段,即1.問題探尋;2.問題界定;3.問題明確化;4.問題意義化。

一、疆界分析(boundary analysis).目的在追求問題形成的相對完整性,有下列方式:1.滾雪球法:以滾雪球的方式去尋找政策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直到沒有新的利害關係人出現。

2.問題表徵引出法:透過觀念、基本典範、主要的比喻、標準操作程序去探究政策問題的表徵。

3.疆界估計法:當結果是可能的但不確定時,就不同的政策利害關係人可能出現的觀念、概念、有關的變項、假設、目標等納入新問題要件中加以累計,直到新的概念不再增加時為止。

二、類別分析(classificational analysis):依據分析者的目的及問題情境的具體知識進行界定與區分,並分兩種程序:.邏輯區分:當選擇某項類別,並將之分解為各個構成部分的過程。

.邏輯歸類:過程與邏輯區分相反,將情境、對象及個人結合成更大的團體或種類。

三、層級分析(hierarchy analysis):以類似決策樹的形式探究問題的各種可能、合理與可行的原因。

四、類比分析(synetics analysis):透過廣泛的調查相似性,以協助分析者產生有用的類似情境;其基本假設是,對問題特徵或相似關係的了解,有助分析者的問題解決能力。

五、腦力激盪(brainstorming):在團體中透過集思廣益提供各種意見,以了解問題可能的原因和解決方法。

六、多元透視分析(multiple perspective analysis):針對無結構性的問題,透過系統性的應用個人、組織與技術去透視問題情境,對問題獲得更多的洞察力及潛在的解決。

七、假設性分析(assumptional analysis):面對沒有結構性的問題,在沒有形成共識前,針對問題中的衝突假設,進行創發性的綜合。

八、概念構圖(concept mapping):是一個團體思想的繪圖表現,其建構過程包含了多變量分析中的多元量度法(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MSD)與群集分析法(clusteranalysis) ,並可藉由Concept System電腦程式幫助分析整個資料的過程,並完成資料的分析與構圖的步驟。

肆、教育發展預測的方法(張鈿富,民84)一、外推預測.古典時間數列分析.模糊時間數列分析.線性趨勢預估.指數加權.資料轉換.大變動二、理論預測.理論構圖.因果模式.迴歸分析.區間估計.相關分析三、判斷預測.傳統德菲法.政策德菲法.交叉影響分析.可行性評估伍、教育政策推介的方法(張鈿富,民84)一、政策選擇的多元理性基礎:.技術理性:以解決問題的效能為主要的考量。

.經濟理性:以解決問題的效率為主要的考量。

.法規理性:以解決問題的合法程序為主要的考量。

.社會理性:以維持社會內化價值為主要的考量。

.實質理性:以解決問題的多元理性如技術、經濟、法規、社會等為主要的考量,在既定的環境裡以形成最適合的選擇。

二、政策推介的準則:(事前決定).效能(effectiveness):考量價值結果達成的最大化為主。

.效率(efficiency):考量推介效能與邊際成本比值最佳的備選方案。

.適切(adequacy):包含最小成本與最大效能兩個原則。

.公平(equity):推介的備選方案能形成更正義或更公平的來分配社會資源。

.回應(responsiveness):推介的備選方案能滿足民眾所表達的需要、偏好與價值。

.妥當(appropriateness):推介的備選方案作成了客觀適切的選擇。

三、教育政策推介的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法.多元特徵效用法.分析層級法陸、教育政策結果監控的方法(張鈿富,民84;吳政達,民90).監控的主要目的在建立政策和方案有關的事實資料,包括有關原因與結果的資訊。

監控要回答的問題是:發生了什麼狀況?情況如何?以及為什麼?一、政策的結果:政策結果有兩種型態可加以監控:.政策的輸出:包括公共的利益、服務、目標群體,及受益人資源接受的情形。

.政策的影響:因政策輸出而實際改變的行為或態度。

二、政策監控的主要取向:.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成本-效用分析(cost-utility analysis).成本-結果分析(cost-outcome analysis)或成本-效能分析(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三、四種政策結果監控的方法:.社會系統的核算:量化的型態。

.社會的實驗:直接操弄與量化的型態。

.社會稽核:量化的或質化的型態。

.研究與實際的綜合:量化或質化或兩者的型態。

四、教育政策監控方法:.資料包絡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階層線性模式(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 HLM)柒、教育政策績效評估的方法(張鈿富,民84;吳政達,民90).評估的主要目的在建立政策表現價值面的資訊。

評估要回答的問題是:造成的差異何在?一、評估的功用:.評估可提供政策表現可信賴與有效的資訊。

.評估可提供對價值的分類與批判。

.評估對政策分析中其他方法的應用也有幫助。

二、政策評估的規準:(事後回溯).效能(effectiveness):價值的結果是否達成?.效率(efficiency):造成價值的結果需要多少的投入?.適切(adequacy):價值結果對解決問題達成的程度如何?.公平(equity):成本與效益是否公平的分配到不同的群體?.回應(responsiveness):政策的結果是否滿足特定群體的需要、偏好或價值? .妥當(appropriateness):預期的結果是否真的值得?三、政策評估的取向:.擬似評鑑(pseudo-evaluation).正式評鑑(formal evaluation).決策理論評鑑(decision-theoretic evaluation)四、教育政策評估的方法:.實驗研究法.準實驗研究法.問卷調查法.個案研究法.觀察法.內容分析法.歷史研究法.事後回溯法.行動研究法.社會指標法.整合分析法.模糊評估法-新近發展的方法五、教育政策評估的步驟:.確立教育政策目標.政策評估指標(教育政策指標化).進行評估.書面報告與追蹤輔導捌、參考書目張鈿富(民8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