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肺炎与VAP

合集下载

护理干预在老年重症肺炎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中的作用

护理干预在老年重症肺炎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中的作用

护理干预在老年重症肺炎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患者中的作用【摘要】目的:探究老年重症肺炎并发呼吸机相关肺炎患者予以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

方法:择取于2018年1月-2021年3月期间在我院呼吸内科接受老年重症肺炎合并呼吸机相关肺炎治疗的30例患者,依据入院先后的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实行全面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则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临床情况(使用呼吸机时间、住院周期)。

结果:观察组病患的护理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对照组的临床评分状况明显差于观察组的评分,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远远发生率,两组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通过应用全面的护理干预老年重症肺炎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患,其护理效果显著,可以有效缩短住院时间和呼吸机的使用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确保病患存活率更高,明显提升病患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护理干预;呼吸机相关肺炎;护理效果;老年重症肺炎重症肺炎属于呼吸系统一种感染性疾病领域较为常见的,其主要发病群体以老年人居多,引起发病的主要原因是病毒感染。

目前,临床主要使用呼吸机辅助治疗并对病情加以控制,但因老年人呼吸功能的严重衰竭、免疫功能和抵抗力急剧下降等因素,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死亡率日益增多[1],从而增加治疗难度。

因此,选择30例老年重症肺炎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患者采用护理干预,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本院2018年1月-2021年3月进行临床治疗的老年重症肺炎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患者中根据入院的先后顺序抽取30例,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此研究经过院方批准并同意实施,病患及其家属均同意并签订相关协议书,观察组男性患者6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为55-80岁,平均年龄为(67.50±2.35)岁,对照组女性病患8例,男性病患7例,年龄为56-80岁,平均年龄为(68.00±2.40)岁,对照组和观察组在年龄和性别等一般资料中均无明显的差异(P>0.05),不存在临床统计学意义。

急危重症护理学vap名词解释

急危重症护理学vap名词解释

急危重症护理学VAP名词解释1. VAP的定义VAP全称为院内获得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是指患者在使用呼吸机治疗过程中发生的肺炎,是一种严重的医院感染。

VAP通常在呼吸机插管后48小时内发生,属于院内感染的一种。

2. VAP的病因VAP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机械通气、消化道反流、卧床、长时间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营养不良等。

机械通气时,细菌可以通过气管插管进入呼吸道,导致呼吸道感染。

消化道反流也是VAP的主要病因之一,胃内的细菌及消化液通过食管进入气管,引起感染。

3. VAP的临床表现VAP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咳嗽、咳痰、呼吸急促等症状,患者通常会出现一系列呼吸系统感染的症状。

部分患者会出现胸部X线片显示新近出现浸润性病变,需结合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方能作出诊断。

4. VAP的诊断方法VAP的诊断并不容易,需要基于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

通常需要通过呼吸道分泌物培养、血液培养、胸部X线或CT检查等手段进行诊断。

5. VAP的治疗原则对于VAP患者的治疗原则包括积极处理基础疾病、细菌定位治疗和抗感染治疗等。

还需重视机械通气治疗、呼吸治疗和合理的液体管理,以防止VAP的发生和复发。

6. VAP的预防措施VAP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加强呼吸机护理、定期清洁呼吸机和气道护理设备、控制机械通气的时间等措施。

对于高危患者,还需加强口腔护理、定期翻身和体位调整,以减少VAP的发生。

7. 急危重症护理学中的VAP管理在急危重症护理学中,VAP的管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护理人员需要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包括机械通气护理、呼吸道护理、感染控制等方面的技能。

通过规范的护理措施和有效的团队合作,可以降低VAP的发生率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总结:VAP是一种严重的呼吸道感染,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威胁。

在急危重症护理学中,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对VAP的管理和预防,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整体护理对ICU重症肺炎患者的干预效果及对VAP的预防效果探讨

整体护理对ICU重症肺炎患者的干预效果及对VAP的预防效果探讨

整体护理对 ICU重症肺炎患者的干预效果及对 VAP的预防效果探讨【摘要】目的:研究ICU重症肺炎患者应用整体护理后的干预效果及对VAP 的预防效果。

方法:我院在2017年6月-2021年6月收治了50例ICU重症肺炎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应用整体护理进行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VAP发生率。

结果:实验数据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但VA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整体护理能够有效预防重症肺炎患者出现VAP,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对于护理流程的满意程度。

【关键词】整体护理;ICU重症肺炎患者;VAP;前言重症肺炎是指因为肺部组织炎症扩散,身体系统表现出不适。

重症肺炎患者出现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冰冷等临床症状,会导致人体器官功能紊乱,甚至有危及生命的危险。

重症肺炎时患者可以出现意识的障碍,严重者可以出现嗜睡、昏睡,甚至昏迷[1]。

同时可以伴有血液系统检查异常,包括肾功能异常,呼吸频率增快,通常大于25次/分,可伴有血压下降。

正常的血压可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灌注,但是重症肺炎由于是严重的感染,可以表现为低血压[2]。

另外,老年人也容易出现重症肺炎,因此出现重症肺炎时应该进行积极的治疗、干预。

本文主要研究整体护理对ICU重症肺炎患者的干预效果及对VAP的预防效果,具体研究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在2017年6月-2021年6月收治了50例ICU重症肺炎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5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为15例,女性患者为10例,年龄23-71岁,平均年龄(47±0.42)岁;实验组25例患者男性有13例,女性12例,年龄22-71岁,平均年龄(46.5±0.53)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1.方法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应用整体护理:(1)呼吸机治疗作为ICU重症肺炎患者的必要治疗方式,对于患者而言有非常重大的影响。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高危因素及护理体会.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高危因素及护理体会.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 )是指应用机械通气48 h 后发生的肺实质感染[1] 。

在重症监护病房(ICU),VAP 是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的一种常见严重并发症,VAP 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根据患者人群的不同,VAP 的发生率为9%~70% ,但其死亡率可达20%~75% ,比无VAP 患者的死亡率增加2~2.5 倍[2] 。

VAP 的发生可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住院费用,是院内感染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008 年1月~2009 年7月,我院ICU 收治建立人工气道并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642 例,发生VAP 89 例,其中男47 例,女42 例,年龄30~96 岁,平均73.5 岁。

其中重症肺炎8例,心肺复苏术后10 例,外科手术后12 例,急性脑血管意外20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2型呼吸衰竭20 例,药物中毒19 例。

1.2 诊断标准:①VAP 发生在机械通气48 h 以后或脱机72 h 内;②机械通气期间出现发热,体温≥38 ℃;气管内吸出脓性分泌物;白细胞计数≥10.0×109/L ;深部痰培养,检出致病菌或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培养出新的致病菌;X线胸片出现新的渗出性病灶;在通气期间出现不明原因的动脉血氧分压下降。

2 结果89 例VAP 患者中,75 例经治疗好转,成功脱机;8例因严重感染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死亡;6例因病情危重或住院时间较长、经济负担等因素放弃治疗。

3 高危因素3.1 宿主因素:ICU 患者多有严重危重疾病,体质较弱,全身免疫力低下等易感因素,增加了肺部感染的机会,患者又处于应激状态,极易出现口咽部细菌定植。

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或使用镇静剂时咳嗽吞咽等保护性反射消失,这些都为VAP 的发生提供了基础。

3.2 气道黏膜损伤及呼吸道分泌物因素: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直接破坏了人体正常的呼吸道防御功能,使呼吸道对空气的加温加湿作用消失,纤毛运动减弱,还使下呼吸道与外界直接相通,这些都易导致肺部感染。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护理查房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护理查房
继发的鼻窦炎是VAP的高危因素。经鼻 气管插管可增加鼻窦炎的发病率(1B)
• 国外是推荐经口插管
• 国内数据与国外相反
健康教育
• 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机械通气的目的、过程、注意事项,取得配合 • 清醒患者指导其在床上活动的注意事项,不能过度牵拉管道和防
止身体压闭管道 • 清醒患者指导其如何与医护人员进行沟通交流,表达其需要,比
如手势、写字、示意图等 • 指导患者如有异常不适应及时向护理人员表达 • 鼓励患者参与自理活动
在我国,VAP发病率在4.7%~55.8%,病死率为19.4%~ 51.6%。
VAP导致机械通气时间延长5.4~14.5 d,ICU留治时间延长 6.1~17.6 d,住院时间延长11~12.5 d。
在美国,VAP导致住院费用增加超过4000美元/每次住院。
a
6
诊断
临床诊断:
• 胸部X线影像可见新发生的 或进展性的浸润阴影是VAP 的常见表现。
• 目的:尽早停止使用呼吸机,减少发生VAP的风险 • 研究显示:采用镇静休假措施,患者使用呼吸机的平均日
数由7.3d降到4.9d • 注意事项:先要进行撤机筛选试验、自主呼吸试验,执行
时要密切观察患者,以防意外。
预防应激性溃疡
• 呼吸衰竭(机械通气>48 h)是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 因素
• 但是在预防应激性溃疡导致的消化道出血中应少用或 尽早停用抗酸剂,因为此类药物可增加胃液的pH值, 细菌在相对碱性的环境中易于生存,更易导致VAP的 发生
• 使用抗菌药物前应留取标本行病原学检查
感染的生物标志物:
• c反应蛋白(CRP) • 降钙素原(PCT)
a
8
治疗
抗菌药物初始经验性治疗原则 抗菌药物目标性治疗

重症监护室(ICU)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病原菌的特点及护理措施

重症监护室(ICU)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病原菌的特点及护理措施

重症监护室(ICU)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 AP)病原菌的特点及护理措施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 AP)病原菌的特点,并分析护理措施。

方法:对我院ICU治疗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52例患者出现V AP,对发生V AP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原菌特点进行分析。

结果:全部52例患者的病原学检查结果均为阴性,共分离出病原菌63株,革兰阴性杆菌41株(65.1%),革兰阳性菌13株(20.6%),真菌9株(14.3%)。

单一细菌感染18例,混合细菌感染34例。

结论:引起ICU 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原菌种类较多,在日常的护理操作中,需要严格无菌操作,同时加强感染主要环节的护理工作,就能让V AP的发生率得到有效控制。

关键词:ICU;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护理机械通气是一种有效和及时的抢救措施,在重症监护室中应用比较广泛,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则是机械通气治疗中一种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会让患者的病情加剧、延长患者住院时间,甚至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比较严重的威胁[1]。

所以分析ICU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原菌特点,找出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控制V AP发生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一般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ICU治疗的患者80例,全部患者机械通气时间超过48小时,其中有52例患者出现V AP,VAP的发生率为65.0%。

在全部52例V AP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18例,年龄31-82岁,平均年龄(42.1±1.6)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23例,CPR术后患者14例,颅内出血患者6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4例,慢阻肺患者2例,严重创伤患者3例。

全部患者均给予胃管安置。

1.2 V AP诊断标准患者机械通气的原因是有非肺部感染性病变或者原有肺部感染性病变,机械通气时间超过48小时,呼吸道有脓性分泌物,而且病原菌培养结果为阴性,或者出现新的病原菌;X线片发现新的浸润阴影,伴增多的肺部罗音;患者有发热症状,体温超过37.5℃,血白细胞总数增加[2]。

重症医学科(ICU)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产生及原因分析

重症医学科(ICU)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产生及原因分析

重症医学科(ICU)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产生及原因分析引言重症医学科(ICU)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指患者在使用呼吸机后发生的肺部感染。

VAP是ICU内常见的并发症,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和住院时间,还会增加医疗成本。

对VAP的发生及相关原因进行分析和预防至关重要。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产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由端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导致的气道内细菌繁殖并侵犯肺组织引起的肺炎。

呼吸机本身并不是直接导致VAP的原因,而是与多种因素相关联的。

VAP的发生与机械通气时间、气管插管的时间、患者的基础疾病和免疫状态、以及医院内感染控制措施等因素密切相关。

气道内细菌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关系ICU患者在机械通气过程中,气道内的细菌易受到机械通气的影响而扩散入肺组织,导致VAP的发生。

而VAP的发生也与机械通气时间长、气道内细菌数量增加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密切相关。

气道内细菌种类的多样性和数量的增加是VAP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ICU患者存在多种基础疾病,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受到各种细菌感染,从而增加了VAP的发病率。

气道护理和VAP的关系正确的气道护理对预防VAP非常重要。

合理的呼吸机管路护理、患者饮食的管理以及定期的气管导管拔管等措施都有助于减少VAP的发生率。

对呼吸机导管的选择、插管操作的规范和术后监护护理等措施也能有效降低VAP的发病率。

细菌感染和VAP的关系气道内存在多种细菌,革兰阴性菌和耐药细菌对VAP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

尤其是耐药细菌的出现,加剧了VAP的预防和治疗难度。

对ICU患者的细菌感染进行及时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及加强ICU内医院感染控制措施,都是预防VAP的重要方法。

免疫功能与VAP的关系ICU患者往往存在多种基础疾病,免疫功能低下可能成为VAP发生的重要诱因。

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更容易受到感染,而且抵抗力弱,往往无法有效清除细菌,导致VAP的产生。

对ICU患者的免疫功能进行监测,及时干预和调理也是预防VAP的重要措施。

护理干预在老年重症肺炎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中的作用

护理干预在老年重症肺炎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中的作用

护理干预在老年重症肺炎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患者中的作用摘要:目的:探讨对老年重症肺炎并发VAP(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护理中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

方法:以2018.7~2020.12期间我院收治的66例老年重症肺炎并发VAP患者为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常规护理)、研究组(全面护理),每组33例,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

结果: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结论:对老年重症肺炎并发VAP患者护理中,实施全面护理干预,对帮助患者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重症肺炎;护理干预在呼吸系统的重症感染性病症当中,重症肺炎是十分常见的一种疾病。

老年群体是该疾病的高发群体,患者发病之后,常常会伴发呼吸衰竭,临床治疗该疾病,多应用机械通气的方式[1]。

但是对于老年患者来说受到机体免疫力差、呼吸功能严重障碍、抵抗力差等因素的影响,在为其实施机械通气治疗的时候,易有VAP(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出现,从而使患者的死亡风险明显。

因此对于此类患者,应在对治疗方案重视的同时,配合有效护理干预[2]。

鉴于此,本次纳入66例老年重症肺炎并发VAP患者,探究全面护理干预应用效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2018.7~2020.12期间我院收治的66例老年重症肺炎并发VAP患者为例,随机分成对照组、研究组,每组33例,对照组:男性13例,女性20例;年龄为66~85(75.51±3.21)岁。

研究组:男性12例,女性21例;年龄为66~84(75.01±3.01)岁,比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对照组:常规护理:患者从入院初,予以其常规综合护理干预,护理内容包含吸痰护理、病房环境护理、口腔护理、吸痰护理等等,出现异常情况及时为其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机体防御功能下降
疾病、人工气道的建立以及应用机械 通气等,均可破坏呼吸系统的自然防御功 能,使致病菌进入下呼吸道。另外,患者 全身抵抗力下降,均为VAP发生率高的重 要因素。
4 广谱抗生素和激素的的应用
可导致菌群失调和肠道病原菌移位, 多种病原菌混合感染和真菌二重感染机会 增多,是VAP的主要临床特征
咳嗽反射或能力差,下呼吸道分泌物 无法被排至大气道从而被吸出,不但VAP 发生率高,而且不容易被控制。
2 胃肠道返流与误吸
大量研究证明,VAP与医院获得性感染 以肠杆菌族居多,主要原因是胃肠道返流 与误吸造成。
疾病、意识障碍、体位、留置胃管等 都使其可能性加大
ATS指南指出:口咽部病原菌的吸入 或气管套管周围含有细菌的分泌物的漏出 是细菌进入下呼吸道的主要途径(II级)
▪ 在细菌学检查前,大多数重症肺炎病人已接受抗生 素治疗。能查出的细菌多是对初始经验治疗耐药菌, 或是经验治疗未能覆盖菌和难以预见的条件治病菌。
▪ 无论侵入性和非侵入性检查,均不能降低病死率。 而且,有细菌学诊断后并不常改变经验性初始治疗 方案。Pachon等的研究显示细菌学结果改变抗生素 治疗方案的仅占6%。
1、“重锤猛击”与降阶梯治疗策略
重锤猛击指在重症HAP获得细菌培养结果之 前,应早期给予广谱抗生素联合治疗,尽可能 覆盖所有最可能的致病菌,如铜绿假单孢菌、 鲍曼不动杆菌、MRSA和产ESBL或Ampc酶的肠杆 菌科细菌。
▪ 最初经验性“猛击”治疗应符合下列条 件:
▪ 1.重症肺炎;
▪ 2.高APACH II评分;
4. 对于MDR革兰阴性菌肺炎,应当考虑用一种吸 入的氨基糖苷类或多粘菌素作为辅助治疗,特别 是在全身治疗情况下没有改善的患者中(III级)。 这类治疗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5. 利奈唑胺可以替代万古霉素用于治疗MRSA所 致的VAP,根据对两个前瞻性随机试验的亚组分 析,可能更要优先选择(II级)。如果患者有肾 功能不全或者在用其他肾毒性药物,可能也要首 选这种药物,但还需要更多的数据(III级)。
出现下列征象中1项或以上者可诊断为重症肺 炎,需密切观察,积极救治,有条件时,建议收住 ICU治疗:
(1)意识障碍。(2)呼吸频率≥30次/min。 (3)Pa02 <60mmHg,Pa02/Fi02 <300,需行机械通气治疗。(4)动脉 收缩压<90mmHg。 (5)并发脓毒性休克。(6)X线胸片显示 双侧或多肺叶受累,或入院48h内病变扩大≥50%。(7)少 尿:尿量<20ml/h,或<80ml/4h,或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 需要透析治疗。
▪ 3.存在危险因素(已接受抗生素治疗、长时间 住ICU、机械通气);
▪ 4.老年人。
▪ 碳青霉烯类或具有抗假单孢菌活性的β内酰胺类联合氨基糖苷类或喹诺酮类作 为推荐方案。
降阶梯治疗是在最初经验性“猛击”治疗 后,一旦获得细菌培养结果,尽可能根据临 床情况和病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修改治疗方 案,改用针对性强、甚至窄谱的抗菌药物。
另外,年龄超过六十岁、患鼻窦 炎、原有肺部疾病、意识障碍、介入 性操作、脏器功能衰竭、胃酸抑制药 的使用等,都是VAP发生的独立的高 危因素
诊断
一 VAP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使用机械通气48h后或撤机拔管48h内X 线胸片可出 现新的或进行性增大的肺部浸润性阴影,肺部实变体征 和(或)可闻及湿啰音。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VAP定义
是指患者在经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行 持续机械通气至少48小时或撤机拔管后48 小时以内发生的肺炎,主要是细菌性肺炎。
统计资料显示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发 生肺炎的危险性比非有创通气患者高3-21 倍。
美国胸科学会(ATS)和美国传染病 学会所发布成年人医院获得性肺炎 ( HAP )、呼吸机相关肺炎和医疗相关 肺炎(HCAP)的诊疗指南 (以下简称ATS 指南)指出:
1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增高(WBC>10.0×109/L) 2 体温>37.5℃ 3 呼吸道有脓性分泌物 4 从支气管分泌物中分离出新的病原菌
金标准是组织病理学上的炎症表现和从组织标本培 养分离到病原体。临床上很难完成。很多病人在建立机 械通气之前即有肺炎,应与VAP区别。
重症肺炎诊断标准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治疗
一 VAP抗菌治疗
抗生素是正确选用是VAP治疗的关键。临床 常用的选药方法可分为两个阶段:病原菌 不明确的初始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和病原菌 明确后的选药。
初始经验性抗生素治疗
VAP病原中,革兰氏阴性杆菌占60%, 所以选用抗生素主要针对革兰氏阴性杆菌, 绿脓杆菌最常见,混合感染占相当比例。
初始经验性抗生素治疗的关键是患者 是否有多重耐药(MDR)病原菌的危险因 素。随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方案。
▪ 3.抗生素耐药:
▪ 使抗生素选择更加困难,疗效难以判断。
▪ 体外药敏结果与临床疗效不一致,如何判定 体外药敏结果等问题存在困惑。
▪ 4.难以克服的宿主因素:
▪ 免疫抑制、意识障碍、营养不良和全身衰弱, 不能及早撤停机械通气和去除胃管,以及心、 肝肾功能损害。
▪ 5.感染控制措施不力。
(二)抗菌药运用策略
病原菌明确后的选药
病原菌明确的时候选择一种具体的药 物。具体药物的选择取决于药敏试验结果、 这些药物的供应情况以及费用和处方限制 问题。
以下介绍ATS指南对部分MDR病原菌的 要点和建议
ATS指南对部分MDR病原菌的要点和建议:
1. 如果确诊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建议进行联合 治疗。主要理由是单药治疗情况下这种细菌的耐 药发生率很高。虽然联合治疗不一定能预防耐药 的发生,但联合治疗更有可能避免对患者的不恰 当治疗和无效治疗(II级)。 2. 如果确实存在不动杆菌属,那么活性最强的药 物有碳青霉烯类、舒巴坦、粘菌素和多粘菌素。 (II级)。 3. 如果分离到ESBL+的肠杆菌科细菌,那么应 当避免用一种三代头孢菌素作为单药治疗。活性 最强的药物是碳青霉烯类(II级)。
VAP的最初经验性抗生素治疗不足主 要是未能覆盖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 MRSA、ESBLs等。
早期使用抗生素可改善患者预后。48 小时内使用抗生素与48小时以后使用抗生 素,其死亡率明显下降。
ATS指南关于初始抗生素治疗的要点和建议:
1. 根据是否有MDR病原菌的危险因素选择初 始经验治疗方案 (III级)。这些危险因素包括 住院时间长(≥5天),从医疗相关机构转入和 最近有长期用抗生素治疗的情况(II级)。
▪ “猛击”和“降阶梯”实际上是一个整体 治疗的两个不同阶段,相来自于“经验性治 疗”与“目标治疗”。
ATS指南诊断策略要点和建议
1. 怀疑有VAP的患者在开始用抗生素治疗之前, 应当采集下呼吸道标本进行培养,诊断检查中应当排 除肺外感染(II级)。
2. 如果检查前患肺炎的概率很高,或者10%的患 者中有脓毒症的证据,需要立即进行治疗,而无论下 呼吸道标本的显微镜检查是否发现细菌(II级)。
3. 根据定性培养鉴定病原菌的诊断技术与根据定 量培养的诊断技术相比,前者将导致对更多的细菌进 行治疗(I级)。
2. 具体药物的选择应当根据当地的微生物 学数据、费用、条件和处方限制等因素(II级)。
3. 有医疗相关肺炎的患者应当按可能有耐 药菌的情况进行治疗,无论其肺炎发生于住院期 间的哪个时间(II级)。
4. 不恰当治疗(病原菌对所用抗生素不敏感) 是HAP患者死亡率过高和住院时间过长的主要 危险因素,抗生素耐药细菌是与不恰当治疗相关 的最常见病原菌(II级)
二 病原学诊断方法
1 非侵入性诊断包括血培养、痰G染色和培 养、血清学检测、胸水培养、气管支气管 吸引物培养等。
2 侵入性检测技术包括经皮肺针吸引、支气 管镜保护性毛刷和支气管肺泡灌洗等。
三 重症肺炎的病原学诊断和评估措施所存在 问题:
▪ 血培养敏感性太低,痰培养难得合格标本,痰涂片 报告的不确定性,上呼吸道定植菌的污染。
▪ 1.特异性诊断困难:
▪ 在重症肺炎侵袭性诊断技术的应用常受限制 ▪ 诊断往往仅是临床上的,特异性很低。
▪ 2.病原学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不易判定:
▪ 在重症肺炎不但难以获取活组织标本,即便 可行也往往不可能在肺炎发病时取得,也不 可能代表最初的病原体。
▪ 经验性抗生素治疗、糖皮质激素应用等常使 培养结果及组织学表现变得不可靠。
4. 如果不能随时用支气管镜采集标本,非支 气管镜采集标本的方法也可以妥善获取下呼吸道 分泌物进行定量培养,这种方法可用于指导抗生 素治疗的决策(II级)。
5. 在怀疑VAP的患者中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 采用支气管镜的细菌学诊断与临床方法的诊断相 比可降低14天时的死亡率(I级)。
6. 延迟开始恰当抗生素治疗会增加VAP的死 亡率,因此对于临床病情不稳定的患者不能因为 要进行诊断检查而推迟治疗(II级)。
研究证明多数接受恰当抗生素治疗的VAP患 者在前6天中有临床效果。治疗时间延长只会引 起抗生素耐药细菌的定植,而耐药细菌定植可能 是VAP复发的前奏。
一项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表明,针对 VAP接受恰当的初始经验治疗8天的患者,其结 局与治疗14天的患者的结局相似 。
重症肺炎的抗菌治疗
(一)重症肺炎抗菌治疗的难点与问题
6. 抗生素限制使用可以限制特定耐药菌感染的流 行。不同类别抗生素搭配使用,包括正式的抗生 素轮换,可能有助于降低抗生素耐药的总发生率。 但是,这种做法的长期影响不明(II级)。
抗生素治疗的疗程
应当尽量缩短VAP的疗程。若大于14天会 产生:1)个体水平或医院水平筛选出耐药菌; 2)增加抗生素副反应发生率;3)增加住院费 用(高挡抗生素)。
三 医源性因素
1 空气净化与隔离 2 医护人员的手和各种医疗器械、物品清洗、
消毒、隔离不严 3 人工气道的建立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