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异性免疫治疗在过敏性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过敏性疾病的临床管理与研究进展

过敏性疾病的临床管理与研究进展

过敏性疾病的临床管理与研究进展在现代社会中,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影响。

过敏性疾病涵盖了多种类型,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皮炎等,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到遗传、环境、免疫等多个方面。

因此,对于过敏性疾病的临床管理和研究进展的了解显得尤为重要。

过敏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与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有关。

当人体接触到过敏原时,免疫系统会产生过度的免疫应答,释放出大量的炎症介质,如组胺、白三烯等,从而导致各种症状的出现。

遗传因素在过敏性疾病的发生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如果家族中有过敏性疾病的患者,那么个体患病的风险就会增加。

此外,环境因素如空气污染、气候变化、生活方式的改变等,也被认为是导致过敏性疾病发病率上升的重要原因。

在临床管理方面,准确的诊断是治疗的关键。

医生通常会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过敏原检测等手段来明确诊断。

过敏原检测的方法包括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 IgE 检测等。

皮肤点刺试验操作简便,能够快速得出结果,但可能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

血清特异性 IgE 检测则准确性较高,但费用相对较高,检测时间也较长。

一旦确诊为过敏性疾病,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避免接触过敏原、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

避免接触过敏原是预防过敏性疾病发作的重要措施。

例如,对于花粉过敏的患者,在花粉季节应减少外出,外出时佩戴口罩和眼镜;对于尘螨过敏的患者,要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清洗床上用品等。

药物治疗是缓解过敏性疾病症状的常用方法。

抗组胺药是治疗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皮炎的一线药物,能够有效地减轻瘙痒、流涕、打喷嚏等症状。

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对于症状严重的患者,如过敏性哮喘急性发作,糖皮质激素可以迅速缓解症状。

此外,白三烯调节剂、肥大细胞膜稳定剂等药物也在过敏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免疫治疗是一种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法,通过逐渐增加患者对过敏原的接触剂量,诱导免疫系统产生耐受,从而达到长期控制症状的目的。

过敏性疾病的免疫调节治疗新方法

过敏性疾病的免疫调节治疗新方法

过敏性疾病的免疫调节治疗新方法在现代社会,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常见的过敏性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特应性皮炎、食物过敏等。

这些疾病不仅会引起身体上的不适,如打喷嚏、流鼻涕、咳嗽、喘息、皮肤瘙痒等,还可能对患者的心理和社交产生负面影响。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集中在缓解症状上,如使用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等,但往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病情容易反复。

因此,探索新的免疫调节治疗方法成为了医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免疫调节治疗的基础是对过敏性疾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理解。

过敏性疾病的发生与免疫系统的失衡密切相关。

在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能够准确识别“自我”和“非我”物质,并对病原体等外来有害物质产生适当的免疫反应。

然而,在过敏体质的个体中,免疫系统对某些原本无害的过敏原产生了过度的免疫反应,导致了炎症的发生。

这种过度反应主要涉及到免疫系统中的 Th2 细胞和 IgE 抗体。

Th2 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促进了 B 细胞产生 IgE 抗体,而 IgE 抗体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就会引发过敏反应。

基于上述机制,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的免疫调节治疗方法。

其中,特异性免疫治疗(SIT)是一种具有潜力的方法。

SIT 又称为脱敏治疗,其基本原理是通过逐渐增加患者对过敏原的接触剂量,诱导免疫系统产生对过敏原的耐受。

在 SIT 过程中,患者会定期接受皮下注射或舌下含服过敏原提取物。

随着治疗的进行,免疫系统逐渐对过敏原产生免疫耐受,减少了过敏反应的发生。

研究表明,SIT 不仅能够缓解症状,还能够改变免疫系统的反应模式,降低 Th2 细胞的活性,增加调节性T 细胞(Treg)的数量和功能。

Treg 细胞能够抑制过度的免疫反应,维持免疫系统的平衡。

除了SIT,生物制剂的应用也为过敏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例如,奥马珠单抗是一种针对 IgE 抗体的单克隆抗体。

免疫治疗在过敏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免疫治疗在过敏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免疫治疗在过敏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过敏性疾病是一类常见的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包括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特应性皮炎、食物过敏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免疫学和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策略,为过敏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免疫治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使机体对过敏原产生耐受,从而减轻或消除过敏症状。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免疫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AIT)和非特异性免疫治疗。

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是目前过敏性疾病免疫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

它通过逐渐增加患者对过敏原的暴露剂量,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

常见的 AIT 方法有皮下免疫治疗(SCIT)和舌下免疫治疗(SLIT)。

皮下免疫治疗是将过敏原提取物注射到患者的皮下组织,通常需要在医疗机构由专业医生进行操作。

治疗初期,注射剂量较小,随着治疗的进行,剂量逐渐增加,以达到诱导免疫耐受的目的。

这种方法疗效较为确切,但可能会引起局部红肿、瘙痒、甚至全身性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需要密切监测。

舌下免疫治疗则是将过敏原提取物置于患者舌下,让其逐渐吸收。

SLIT 具有使用方便、安全性较高等优点,患者可以在家中自行使用。

但其起效相对较慢,治疗周期也较长。

非特异性免疫治疗主要包括使用免疫调节剂,如细胞因子、免疫抑制剂等。

例如,白介素 4 受体拮抗剂可以抑制过敏反应中的关键细胞因子,从而减轻过敏症状。

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 A 等,可以通过抑制免疫系统的过度活化来发挥治疗作用。

免疫治疗在过敏性鼻炎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过敏性鼻炎患者常常会出现打喷嚏、流鼻涕、鼻塞、鼻痒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

研究表明,经过适当的免疫治疗,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不仅如此,免疫治疗还可以预防过敏性鼻炎向过敏性哮喘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在过敏性哮喘的治疗中,免疫治疗也显示出了一定的潜力。

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减少气道炎症反应,改善气道高反应性,从而控制哮喘症状的发作。

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在过敏性气道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在过敏性气道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慢性气道疾病药物治疗新进展◇摘要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allergen immu-notherapy ,AIT )是明确患者过敏原后,给患者反复接触过敏原提取物,并逐渐增加浓度和剂量直到达到目标维持剂量,从而使患者对过敏原产生耐受,这是至今惟一一种可以调控变应性疾病发病机制进而改变其自然进程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AIT 临床实践和研究领域均取得较大进展,本文对AIT 的作用机制、疗效和给药途径等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关键词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中图分类号:R56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501(2024)04-0427-05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4.010过敏性疾病是一种系统性疾病,常累及全身多个脏器,这类疾病发病机制相似,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发生发展过程中涉及多种炎症细胞和炎性介质参与。

这类疾病若累及上呼吸道表现为过敏性鼻炎,累及下呼吸道则表现为过敏性哮喘。

精准的病因诊断、完善的治疗方案及对患者的教育是目前过敏性气道疾病的最佳管理策略,但首要措施是教育患者避免过敏原的接触和合理的药物治疗。

经过上述治疗,若患者症状不能有效控制可进一步给予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allergen immunotherapy ,AIT ),即在明确了过敏原后逐渐增加特异性过敏原剂量,通过调节体内免疫系统、阻断过敏性疾病发生发展的进程,从而使机体对过敏原产生免疫耐受以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除了避免过敏原外,目前认为AIT 是惟一可以改变过敏性疾病自然进程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AIT 临床实践和研究领域均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将简要介绍AIT 的作用机制和给药途径等研究进展。

1特异性免疫治疗的机制T 辅助细胞亚群失衡(Th2与Th1细胞升高)是支气管哮喘主要发病机制之一。

Th2细胞比例升高后分泌白介素(IL )-4、IL-5等炎性介质增加、B 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IgE 增多和肥大细胞脱颗粒,从而促使嗜酸性粒细胞成熟分化,释放多种炎性介质参与过敏性炎症。

过敏性鼻炎治疗—新进展详细讲解文稿

过敏性鼻炎治疗—新进展详细讲解文稿

过敏性鼻炎治疗—新进展详细讲解文稿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是指鼻黏膜的慢性炎症反应,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疾病。

它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空气中的过敏原与鼻黏膜上的免疫球蛋白E(IgE)结合后,激活了炎症介质,如组胺、白细胞介素等,从而引发过敏反应。

随着对过敏性鼻炎的研究逐渐深入,人们对该疾病的治疗也有了新的进展。

本文将详细讲解过敏性鼻炎治疗的新进展。

首先,过敏性鼻炎的治疗首要是避免过敏原。

过敏原可以是花粉、尘螨、宠物皮屑等,通过保持室内空气清洁、使用空气过滤器、定期进行家庭清洁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过敏原的接触,减少鼻黏膜的炎症反应。

此外,对于已知的过敏原,如花粉过敏者可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尘螨过敏者可注意维持低湿度环境等也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药物治疗是过敏性鼻炎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传统的药物治疗包括抗组胺药、去鼻塞剂、局部类固醇等,这些药物的作用主要是缓解过敏反应引起的症状。

然而,长期使用抗组胺药可能会出现耐药性,去鼻塞剂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反弹性鼻塞,局部类固醇使用时间较长可能带来一定的副作用。

因此,近年来,针对过敏性鼻炎的药物治疗也有了新的进展。

第三代抗组胺药是近年来研制成功的一类新型抗组胺药物,如富马酸西替利嗪(fexofenadine)和香茅酸苯丙胺(desloratadine)等。

这些药物相较于传统的抗组胺药具有更好的选择性作用,不易穿过血脑屏障,因此更少出现镇静和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副作用。

另外,孟鲁司特钠(Montelukast sodium)是一种选择性白三烯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断白三烯的作用,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缓解过敏性鼻炎的症状。

临床研究表明,孟鲁司特钠不仅在过敏性鼻炎的治疗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还对哮喘、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此外,过敏性鼻炎的免疫治疗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免疫治疗,又称为变态反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Specific Immunotherapy,SIT),是通过注射过敏原制剂,逐渐增加过敏原剂量,使患者逐渐耐受过敏原,从而减少过敏反应。

调节性T细胞在过敏性鼻炎及抗原特异性免疫治疗中的作用

调节性T细胞在过敏性鼻炎及抗原特异性免疫治疗中的作用

调节性T细胞在过敏性鼻炎及抗原特异性免疫治疗中的作用娄玮;王成硕;张罗【摘要】免疫系统是一个高速运转的复杂网络系统,当机体遇到环境中的抗原、细菌、病毒等异物侵袭,它会及时做出相应的免疫反应.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免疫过程,目前对其机制的研究还处于探索之中,近些年,随着Treg细胞的出现及对其认识的不断加深,人们渐渐意识到"免疫耐受"的形成对维持机体的免疫环境的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而Treg细胞在诱导和维持免疫耐受中的核心作用已得到肯定,本文将会对Treg细胞在过敏性鼻炎及抗原特异性免疫治疗中的作用加以阐述.%The immune system is a complex network, and it promptly produces the appropriate immune response to invasion of antigen, bacteria, viruses, etc. The mechanism of the allergic disease is still unclear.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understanding of regulatory T cells(Treg cells) , people realize that ''immune toleran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tability of the environment to maintain the body' s immunity. Treg cell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duction and maintenance of immune tolerance. This review highlights current knowledge of the role of Treg cells in the mechanism of allergic rhinitis and the antigen-specific immunotherapy.【期刊名称】《首都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33)006【总页数】6页(P729-734)【关键词】调节性T细胞;Foxp3;特异性免疫治疗【作者】娄玮;王成硕;张罗【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耳鼻咽喉头颈科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73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耳鼻咽喉头颈科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73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耳鼻咽喉头颈科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7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65.21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其发生机制主要是特应性个体(atopic individual)接触变应原后发生以IgE介导的鼻黏膜慢性炎性反应,整个反应过程中多种炎性细胞参与其中,包括效应T细胞、自然杀伤T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静息的组织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细胞)等[1-2]。

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在儿童过敏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在儿童过敏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㊃综述㊃D O I :10.3760/c m a .j.i s s n .1673-436X.2012.018.017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科技计划重点项目(K Z 201110025032)作者单位:10004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北京市儿科研究所呼吸功能研究室 儿科学国家重点学科 教育部儿科重大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通信作者:向莉,E m i a l :d r x i a n gl i @y a h o o .c o m.c n 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在儿童过敏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王静 向莉ʌ摘要ɔ I g E 介导的儿童过敏性疾病种类较多,从儿童出生后早期的食物过敏及湿疹,到青少年期逐渐出现的变应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等,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在近几十年有不断增长趋势㊂针对儿童的I g E 介导的过敏性疾病的治疗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避免过敏原,药物治疗以及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s p e c i f i c i mm u n e t h e r a p y ,S I T )㊂虽然避免过敏原及药物治疗可以暂时的缓解过敏性疾病的临床症状,但是只有S I T 是针对病因的治疗,可以使过敏症状达到长时间的缓解,能够真正的改变儿童过敏性疾病的进程㊂ʌ关键词ɔ 儿童;过敏性疾病;特异性免疫治疗T h e r e s e a r c ho nt h ea l l e r g e ns p e c i f i c i m m u n o t h e r a p y o fc h i l d r e na l l e r gi cd i s e a s e s WA N G J i n g ,X I A N G L i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M a j o rD i s e a s e s i nC h i l d r e na n d N a t i o n a lK e y D i s c i p l i n e o fp e d i a t r i c s (C a p i t a l M e d i c a lU n i v e r s i t y ),M i n i s i t y o f E d u c a t i o n ,R e s p i r a t o r y F u n c t i o n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B e i j i n g Pe d i a t r i c R e a s e a r c hI n s t i t u t e ,B e i j i n g C h i l d r e n sH o s p i t a l ,C a p i t a lM e d i c a lU n i v e r s i t y ,B e i j i n g 100045,C h i n a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X I A N GL i ,E m a i l :d r x i a n gl i @y a h o o .c o m .c n ʌA b s t r a c t ɔ T h e r e a r em a n y k i n d s o f a l l e r g i c d i s e a s e sm e d i a t e db y I g E ,f r o mf o o d a l l e r g y an d e c z e m a a f t e r t h eb a b y w a sb o r n ,t ot h ea l l e r gi cr h i n i t i sa n da s t h m a w h e nt h ec h i l dc o m e st oa d o l e s c e n c e ,t h e i n c i d e n c e o f c h i l d r e n a l l e r g i c d i s e a s e s i s i n c r e a s i n g q u i c k l y .T h em a i n t r e a t m e n t o f c h i l d r e n a l l e r g i c d i s e a s e s a r e a s t h e f o l l o w i n g :a v o i d a l l e r g e n ,d r u g s a n d a l l e r g e n s p e c i f i c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T h o u g h a v o i d a l l e r g e n a n d d r u g s c a na l l e v i a t e t h e c l i n i c a l s y m p t o m s f o r t h e t i m eb e i n g ,t h ea l l e r g e ns p e c i f i c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is t h e o n l y t r e a t m e n t t h a t c a nn o t o n l y a c t o n t h e s y m p t o m sb u t a l s oa c t o n t h e c a u s e ,w h i c hc a nr e a l l y c h a n ge t h e p r o c e s s of c h i l d r e na l l e r gi c d i s e a s e s .ʌK e y wo r d s ɔ C h i l d r e n ;A l l e r g i c d i s e a s e s ;S p e c i f i c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s pe c if i c i mm u n e t h e r a p y,S I T )开始于19世纪末期,由N o o n 和F r e e m a n 用S I T 枯草热和过敏性鼻炎获得成功㊂S I T ,主要是通过对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的患者长期使用过敏原提取液,使机体产生免疫耐受,从而缓解临床症状㊂S I T 通过对体内免疫系统的调整,使机体出现免疫耐受,被证明是惟一一种可以改变过敏反应自然进程的治疗方法[1-2]㊂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S I T 的指导性文件,文件指出:S I T 是惟一可以影响变应性疾病的机制从而改变其自然进程的治疗方法,同时它还可以延缓变应性鼻炎发展为哮喘的进程[3]㊂然而,目前对于S I T 确切的作用机制以及最佳的给药途径尚无定论,因此本文对S I T 的作用机制,给药途径以及研究进展作一论述㊂1 S I T 的作用机制儿童过敏性疾病是在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于免疫系统的过程中出现的[3]㊂在S I T 的过程中,机体的免疫系统发生了许多变化,S I T 的主要作用机制如下:1.1 纠正T h 1/T h 2平衡失调 一直以来,T h 1细胞与T h 2细胞在S I T 进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已被人们所关注,T h 1/T h 2的失衡被认为是过敏性疾病重要的发病基础㊂此外,两种细胞均分泌细胞因子㊂T h 1型细胞分泌白介素-2(I L -2)㊁I L -3㊁干扰素-γ(i n t e r f e r o n -γ,I F N -γ)㊁肿瘤坏死因子α(T N F -α)等;T h 2型细胞分泌I L -4㊁I L -5㊁I L -6㊁I L -10㊁I L -13等㊂㊃2341㊃国际呼吸杂志2012年9月第32卷第18期 I n t JR e s p i r ,S e pt e m b e r 2012,V o l .32,N o .18T h2型细胞在导致过敏性疾病的发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4]㊂因此,在S I T的过程中,关键目标是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下调T h2型细胞的反应,首先是抑制T h2型细胞的细胞因子,如I L-4㊁I L-5㊁I L-9㊁I L-13等的合成和分泌,因为这些细胞因子在过敏性疾病的发生中具有关键作用㊂其次,抑制T h2细胞介导的速发型免疫反应中的重要的细胞,主要是一些炎症细胞,如肥大细胞㊁嗜碱粒细胞等㊂通过上述这些机制,可以促使T h1/T h2比值趋于正常,即可以选择性下调T h2细胞的功能导致T 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 L-4㊁I L-5和I L-13减少或上调T h1细胞的功能,使T h1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 F N-γ和T N F-α增加[2,5-6]㊂1.2调节性T细胞(r e g u l a t o r y Tc e l l,T r e g)的产生以及免疫耐受 T r e g,最初被称为抑制性细胞,在慢性感染㊁器官移植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均可以下调效应细胞的作用和炎症反应,在免疫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㊂T r e g的作用机制主要表现为:①对T h1和T h2细胞介导的过敏性炎症产生抑制作用;②分泌的I 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 r a n s f o r m i n gg r o w t h f a c t o r-β,T G F-β)调节效应性T h2细胞的炎症活动,抑制由效应细胞如肥大细胞㊁嗜碱粒细胞和嗜酸粒细胞介导的过敏性炎症反应;③分泌的I L-10和T G F-β可以抑制I g E的产生,诱导非炎症性的I g G4和I g A的分泌,而T r e g发挥其免疫抑制作用的关键是抑制性细胞因子I L-10和T G F-β的产生[4,7-9]㊂此外,由于T h2细胞被T r e g抑制,因而可以抑制I L-3㊁I L-4㊁I L-5㊁I L-9和I L-13的产生,而肥大细胞㊁嗜碱粒细胞㊁嗜酸粒细胞和黏液分泌细胞的激活㊁分化㊁增殖以及T h2细胞的组织迁移等均需要上述细胞因子的参与㊂外周T细胞耐受状态的诱导是S I T成功的关键步骤㊂免疫耐受是指免疫系统在受到抗原刺激后出现特异性免疫无应答或低应答,即对某种抗原产生免疫耐受的个体,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后,不能出现体液或细胞免疫应答,而对其他抗原的刺激仍然具有正常的免疫应答能力㊂所谓S I T诱导外周T细胞产生耐受,主要表现为:①抑制参与过敏反应的细胞因子的分泌和反应;②诱导T r e g的产生;③抑制T h细胞的产生等㊂其中,T r e g的产生在诱导T细胞发生免疫耐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6]㊂I L-10最早被认为是仅由T h2细胞产生,实际上,它主要由T r e g产生㊂I L-10尤其对T r e g的分化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在体内的免疫反应和免疫耐受中扮演重要的角色[10]㊂I L-10在S I T中主要的作用机制表现为可以抑制过敏原特异性I g E抗体的产生,诱导过敏原特异性I g G4抗体的产生,还可以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炎症介质等[10]㊂I L-10抑制T 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产生,并且在过敏原㊁超抗原㊁移植抗原和肿瘤抗原的外周耐受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4,7]㊂T G F-β与I L-10相似,主要由T r e g产生,其在S I T中发挥的免疫抑制机制主要是抑制过敏原特异性I g E抗体的产生,诱导过敏原特异性I g A抗体的产生,抑制T h1和T h2细胞的效应等[8]㊂A j d u k等评估了S I T对于屋尘螨过敏儿童T r e g诱导中的影响㊂研究表明,同对照组相比,经过1年S I T的儿童,其T G F-β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并与其临床症状的缓解成正相关㊂从而证明T G F-β在S I T中的重要作用[10]㊂1.3S I T过程中抗体的变化1.3.1I g E 过敏患者体内I g E水平的改变是特应性疾病的一种标志㊂然而,在S I T的不同阶段I g E的变化不尽相同,I g E水平的改变并不能说明机体对于过敏原的反应降低,因为血清中I g E水平的降低发生相对比较晚,而且与S I T后的临床改善情况并不相关㊂特异性I g E水平在S I T早期会有轻度升高,随着S I T的进程,I g E水平会降低㊂虽然I g E水平和I g E介导的皮肤过敏反应的降低需要经过几年的S I T,但是有研究表明,大部分进行蜂毒免疫治疗和草花粉免疫治疗的患者在治疗的早期阶段就可以受到保护[5-6]㊂A k d i s等[11]在蜂毒免疫治疗的研究表明,蜂毒特异性免疫治疗并不降低B细胞在体外产生特异性I g E的能力㊂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治疗过程中I g E有所升高,但是特异性I g E/ I g G4的比值却降低㊂L o u等[12]对于过敏性鼻炎儿童使用S I T的有效性的研究表明,经过1年的S I T 后,再次测定血清中的过敏原特异性I g E的浓度,发现其同治疗前的测定相比,没有明显的改变㊂对花粉过敏的患者,通过对其进行花粉S I T,可以降低其在花粉季节对花粉的敏感性㊂1.3.2I g G4早在20世纪30年代C o o k e等就提出了在S I T进程中描述封闭抗体[13]㊂后来, L i c h t e n s t e i n等又将这类封闭抗体划分为I g G4[14]㊂I g G4在S I T中的主要作用表现为在I g E与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表面的I g E受体结合之前,I g G4便已将抗原捕捉,进而可以防止这些细胞的激活,上述机制与I g G4的结构特点相关㊂首先,I g G4的结合域具有独特的结构特征,导致F cγ受体的低亲和力㊂此外,I g G4并不结合补体,还可以抑制免疫复㊃3341㊃国际呼吸杂志2012年9月第32卷第18期I n t JR e s p i r,S e p t e m b e r2012,V o l.32,N o.18合物的形成,使其具有抗炎特性[6]㊂成功的S I T与I g G的活性提高相关,但是并不仅仅是依赖于I g G 抗体总量[15]㊂实际上,I g G不仅可以抑制过敏原诱导的嗜碱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炎症介质释放,同样可以抑制I g E介导的过敏原递呈给T细胞以及在花粉季节的高过敏原暴露时预防过敏原诱导的记忆性I g E的产生[16]㊂F r a n c i s等[17]进行的一项草花粉的S I T研究中,所有的治疗对象在第12周时均出现了I g G抗体较高水平的增高㊂W a n g等[18]在屋尘螨S I T对哮喘儿童的影响的研究中,表明S I T组同哮喘组相比,其平均I g G4水平高30多倍㊂2S I T主要的给药方式S I T有多种给药方式,对于儿童而言,良好的依从性和减少不必要的痛苦是我们最应该考虑的方面㊂目前最为常用的给药方法有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 u b c u t a n e o u s i mm u n o t e r a p y,S C I T)和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 u b l i n g u a l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S L I T),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给药方法㊂2.1 S C I T 通过向皮下注射逐渐增多的变应原,以达到减轻患者对过敏原产生反应的目的㊂经过长时间的临床应用和研究,S C I T的临床疗效已经得到肯定[19]㊂M a e s t r e l l i等[20]对屋尘螨过敏哮喘患者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经过S I T的治疗,患者的临床用药明显减少㊁症状明显减轻㊂Bød t g e r等[21]对S C I 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对鼻结膜炎患者进行皮下注射桦树花粉,结果显示患者症状缓解㊂而M i r o n e等[22]在一项双盲对照试验中,对35例患有严重的鼻结膜炎的患者使用桦树花粉的标准提取液进行S C I T,其有效性可以达到90%或更高水平㊂以上的研究只是说明了S I T短期的疗效,其实经过几年的S I T后,在长时间的非治疗期里,其临床有效性仍然可以持续存在㊂D u r h a m等[23-24]均对于草花粉免疫治疗的长期疗效进行了随机对照安慰剂试验,结果表明经过3~4年的草花粉免疫治疗,可以通过免疫反应的持续调节使机体达到长期的缓解㊂J a c o b s e n等[25]对205例6~14岁对草或树花粉过敏的患者进行了3年足疗程的花粉过敏原标准品的S C I T治疗,其中有147例完成了长达10年的随访研究㊂结果表明,3年的S I T治疗产生了长期的临床效应,并且具有潜在的抑制患有过敏性鼻结膜炎的儿童发展为哮喘患儿的能力㊂但是S C I T有很多缺点: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注射药物,患者需要忍受注射的疼痛,医生需要具备处理不良反应如过敏性休克的能力[26],S C I T还具有引发较为严重的局部和全身过敏反应的风险㊂朱亮等[27]将160例患有中重度持续性鼻炎的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S C I T和S L I T治疗,在随访6~ 48个月期间,所有S C I T组患者均出现过局部不良反应,S L I T组仅有4例出现局部不良反应㊂郝创利等[28]对110例哮喘患儿进行S C I T,110例患儿共进行2332人次的免疫注射,291人次出现过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达到12.48%,79人次出现过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9%㊂向莉等[29]对24例患儿在递增剂量的340人次注射时出现的不良反应的研究表明,轻度速发和迟发不良反应分别有27次和38次㊂在儿童过敏性疾病的S I T中,一方面,家长考虑到患儿需要长期进行皮下注射带来的痛苦,另一方面,相对于S L I T,S C I T会产生较多的局部不良反应,而使家长在选择脱敏治疗的给药方式上有所顾虑㊂2.2 S L I T S L I T是除S C I T之外使用相对较多的给药途径,在欧洲的使用频率不断增高㊂并且引起了美国过敏专科医师的关注㊂S L I T已经被WHO认可,对于那些想进行脱敏治疗但又不想进行长期皮下注射的患者来说是一种备选的脱敏方法㊂S L I T除了具有与S C I T相似的作用机制,还有其特有的作用机制㊂在S L I T中,所谓黏膜表面的免疫化是指过敏原被口腔黏膜局部的朗格汉斯样树突状细胞(d e n d r i t i c c e l l s,D C)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或吞噬作用捕获,随后D C成熟并迁移到附近的淋巴结(如颈淋巴结㊁颌下淋巴结等),这些淋巴结通过产生I g G和具有抑制作用的效应性T细胞作为诱导免疫耐受特殊的微环境㊂因此,过敏原特异性激活的效应性T细胞在全身的循环作用和记忆性细胞的持续作用使得在脱敏治疗中通过过敏原的局部给药可以在全身和黏膜局部产生保护性的免疫反应[30-31]㊂上述机制表明,S L I T是一种合理的给药途径,尤其对于依从性相对较差的儿童,与皮下注射相比,这是一种相对容易的给药途径[32]㊂与S C I T相比,S L I T引起全身和局部不良反应的风险较小,而且其临床疗效已通过多项研究得到了肯定,是较为方便和安全的给药方式㊂1996年,Q u i r i n o 等[33]对花粉过敏的患者进行了双盲试验,结果显示,使用S L I T和S C I T的两组患者,其临床症状评分和缓解症状的药物使用剂量的减低是相近的,即两种方法同样有效㊂P a j n o等[34]选取8~15岁中重度对尘螨过敏原敏感的哮喘患儿进行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结果显示S L I T可以有效的减轻哮喘症状,其安全性也得到了肯定㊂P e n a g o s等[35]对9项关于3~18岁过敏性哮喘患者的研究进行的M e t a分析㊃4341㊃国际呼吸杂志2012年9月第32卷第18期I n t JR e s p i r,S e p t e m b e r2012,V o l.32,N o.18表明进行S L I T的哮喘患者,其临床症状评分和药物的使用量同安慰剂相比,都有明显的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由于除了S L I T的有效性外,其安全性在诸多研究中得到了检验㊂总的来说,S L I T相对安全,在一项对3984例哮喘患者使用S L I T的分析中,只有14例出现了与S L I T相关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哮喘恶化等)[36]㊂与S L I T相关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口腔黏膜的局部反应,包括口腔瘙痒㊁喉刺激㊁嘴部水肿㊁舌肿胀㊁耳朵瘙痒㊁胃肠道不适以及咳嗽等[37]㊂以上研究均肯定了S L I 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㊂相比S C I T,S L I T因其不良反应较少,给药方式较为简便,可以避免长期皮下注射带来的痛苦,患儿的依从性较好,而得到患儿家长的选择㊂除了以上两种主要的给药方式外,还有如支气管给药和鼻腔给药等方法㊂2.3支气管给药曾经在使用螨过敏原的两项研究中调查了支气管免疫治疗的有效性,但是仅在其中一项对24例患者吸入剂量逐级增加的屋尘螨冻干粉过敏原标准品进行为期1年治疗的研究中证明,此种治疗方法具有减轻症状㊁减少用药的优点㊂另外,此种方法可导致患者产生支气管痉挛,具有较为严重的速发和迟发型变态反应[38-40],由于其在临床上应用的局限性和严重的不良反应,对于儿童而言,不是推荐的给药方法㊂2.4鼻腔给药鼻部免疫治疗在四季均可进行,可以使用粉制剂或者是等量的过敏原提取液进行治疗㊂在使用过敏原进行治疗时,为了避免过敏原在支气管沉积,患者需要进行呼气或发声㊂提取液在诱导阶段可以每日使用或交替使用,维持阶段每周使用㊂鼻部免疫治疗的临床有效性在17项研究中进行了评估,有16项研究的临床有效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研究中,未出现严重的全身不良反应,主要的局部不良反应是瘙痒㊁流鼻涕和打喷嚏等㊂然而,并没有证据表明结束鼻腔给药治疗后可以产生长期的临床效应,所以鼻腔给药仅仅应用于对花粉过敏的鼻炎患者的季节前预防性治疗[41-43]㊂由于鼻腔给药会产生较多的鼻部不良反应,因此对于儿童而言,仍然不是优选的给药方法㊂3S I T应用的新进展3.1肽类免疫治疗(p e p t i d e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P I T) P I T是可以诱导外周T细胞耐受的方法㊂一些短的过敏原肽所含的氨基酸序列并不包含可以引起I g E交叉连接从而引起过敏的肽类㊂目前已经有许多靶向T细胞的基于这些T细胞肽的合成肽类物质[44]㊂对于此类方法的研究机制是通过T h2细胞到T h1细胞的免疫偏移还是由于T r e g的诱导尚不清楚㊂到目前为止,关于P I T的研究主要在两种过敏原中进行㊂一项是治疗对于猫毛过敏的,含有主要的猫过敏原F e l d1的27~35个氨基酸的相对较长的肽,在整个蛋白序列中有T细胞肽或者是混合肽,最终可以诱导分泌I L-4的细胞耐受㊂另一项研究是对蜂毒过敏的P I T,使用具有蜂毒主要过敏原磷脂酶A2的短的混合肽㊂这项研究表明对整个过敏原的免疫反应的调节,可以诱导外周T细胞耐受以及I g E/I g G4比值的减低[45-46]㊂T细胞肽中单个氨基酸改变可以修饰特异性T细胞的激活和细胞因子的产生㊂虽然P I T在理论上可以避免I g E介导的早期反应阶段,但值得注意的是过敏个体的血清I g E可以与蛋白过敏原中相对短的线性肽相结合,从而导致过敏反应[47]㊂因此,P I T在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也需要进一步的验证㊂3.2佐剂一种称为免疫反应调节剂的佐剂,通过T o l l样受体(t o l l-l i k er e c e p t o r s,T L R)作用于抗原递呈细胞,T L R可以识别微生物上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㊂依赖于这一类型的T L R,不同类型的抗原递呈细胞可以被识别㊂在过敏的小鼠模型中,T L R激发的复合物可以抑制T h2型细胞的过表达,或者是诱导T h2向T h1和T r e g的免疫偏移[48]㊂T h1佐剂,如脂质体,单磷酰脂A,或者是免疫刺激D N A 序列C p G序列,可以增强S I T的作用㊂N a g a t a 等[49]使用脂质体螨过敏原对中重度哮喘的患者进行了一项S I T的双盲对照试验,接近一半的S I T组的患者症状药物评分降低高达60%,而在安慰剂组却有很少的患者表现出症状的改善㊂虽然佐剂被证明有效并且安全,但是,目前对于佐剂的使用还存在顾虑,新的佐剂需要克服传统免疫治疗的常见问题㊂3.3重组变应原分子在使用P I T治疗过敏的过程中,主要的问题涉及在人体中肽的使用和其稳定性,以及与过敏相关的T细胞反应的复杂性㊂得益于重组D N A技术,目前在获得过敏原相关特征的研究领域可以获得最常见的过敏原的序列和结构,还可以克隆很多过敏原,这些重组变应原分子因其可以保持极高的纯度,同时可以减少I g E结合的抗原表位,在用于诊断和治疗变应性疾病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可以提高免疫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50]㊂M a r e k等[51]对有过敏性鼻炎伴或不伴哮喘的患者进行了一项双盲安慰剂试验,使用5个重组草花粉过敏原的混合物进行皮下注射,评估其在减轻症状和减少用药上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同安慰剂组相比,治疗组的症状和用药均明显减低,差异有统㊃5341㊃国际呼吸杂志2012年9月第32卷第18期I n t JR e s p i r,S e p t e m b e r2012,V o l.32,N o.18计学意义,治疗组的I g G1和I g G4抗体反应均明显增强,而且一些对于P h l p5过敏的患者对此种过敏原同样出现了较强的I g G抗体反应㊂按照过敏原编码的D N A序列,重组变应原可以生产出高度纯化的蛋白质用于诊断和治疗的目的[52]㊂3.4 D N A疫苗 D N A疫苗含有编码过敏原的质粒D N A,被认为是对于过敏性疾病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㊂基因免疫在小鼠模型中是诱导抗过敏的免疫反应的方法[48]㊂目前,一种基于4种常见草花粉的非过敏肽草花粉疫苗的临床前评估已经应用,并且已在2011年对过敏患者安全的进行了皮肤试验和首次剂量反应的免疫治疗试验㊂根据这一临床前试验,基于融合蛋白的新一代非过敏性疫苗由病毒载体蛋白和来源于过敏原的肽类组成,与重组的低致敏的过敏原具有相似的特征,但是不会诱导I g E 或T细胞介导的副反应㊂因此,新一代的疫苗可以应用于S I T而不产生副反应,并且可以作为预防过敏的疫苗[52]㊂综上所述,S I T在预防和治疗过敏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目前S I T确切的作用机制尚在研究中,但T h2细胞向T h1细胞的免疫偏移, T r e g的产生,免疫耐受的诱导以及I g E和I g G等抗体均参与S I T的过程㊂在S I T的给药方法中,S C I T和S L I T是最为常用的两种方法,两者的有效性均被证实,但是由于S C I T尚有导致过敏性休克㊁皮疹等较为严重的全身和局部不良反应,而使得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不少的限制㊂S L I T虽然也会发生不良反应,但是主要是口腔黏膜的局部不良反应,其安全性相对较高㊂除了这两种方法,尚有支气管给药以及鼻腔给药等途径㊂目前,对于S I T的研究进展主要涉及肽类免疫治疗,使用佐剂进行治疗,利用重组的过敏原进行免疫治疗以及使用D N A疫苗等㊂参考文献[1]J u t e lM,A k d i s M,B l a s e rK,e t a l.M e c h a n i s m so f a l l e r g e ns p e c i f i c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T-c e l l t o l e r a n c e a n d m o r e.A l l e r g y,2006,61:796-807.[2] A k d i sC A,B l a s e r K,A k d i s M.M e c h a n i s m s o fa l l e r g e n-s p e c i f i c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C h e m I mm u n o lA l l e r g y,2006,91:195-203.[3] B o u s q u e t J,L o c k e y R,M a l l i n g H J,e t a l.A l l e r g e ni mm u n o t h e r a p y:t h e r a p e u t i c v a c c i n e sf o r a l l e r g i c d i s e a s e s.W o r l dH e a l t h O r g a n i z a t i o n.A m e r i c a na c a d e m y o fA l l e r g y,A s t h m aa n dI mm u n o l o g y.A n n A l l e r g y A s t h m aI mm u n o l,1998,81:401-405.[4]J u t e lM,A k d i sC A.T-c e l l r e g u l a t o r y m e c h a n i s m s i ns p e c i f i ci mm u n o t h e r a p y.C h e mI mm u n o lA l l e r g y,2008,94:158-177.[5] M o o t eW,K i m H.A l l e r g e n-s p e c i f i c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A l l e r g yA s t h m aC l i n I mm u n o l.2011,10:7S u p p l1:S5.[6] A k d i s C A,A k d i s M.M e c h a n i s m s o f a l l e r g e n-s p e c i f i ci mm u n o t h e r a p y.JA l l e r g y C l i n I mm u n o l,2011,127:18-27.[7] A k d i sM,B l a s e rK,A k d i sC A.Tr e g u l a t o r y c e l l s i n a l l e r g y.C h e mI mm u n o lA l l e r g y,2006,91:159-173.[8] T a y l o r A,V e r h a g e n J,B l a s e r K,e t a l.M e c h a n i s m s o fi mm u n e s u p p r e s s i o n b y i n t e r l e u k i n-10a n d t r a n s f o r m i n gg r o w t h f a c t o r-b e t a:t h e r o l e o f T r e g u l a t o r y c e l l s.I mm u n o l o g y,2006,117:433-442.[9] M o o r e KW,d e W a a l M a l e f y t R,C o f f m a n R L,e t a l.I n t e r l e u k i n-10a n d t h ei n t e r l e u k i n-10r e c e p t o r.A n n u R e vI mm u n o l,2001,19:683-765.[10] A j d u kJ,M a r i n i cI,A b e r l e N,e ta l.E f f e c to fh o u s ed u s tm i t e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o nt r a n s f o r m i n gg r o w t hf a c t o rb e t a1-p r o d u c i n g Tc e l l s i n a s t h m a t i c c h i l d r e n.A n nA l l e r g y A s t h m aI mm u n o l,2008,100:314-322.[11] A k d i sC A,A k d i sM,B l e s k e nT,e t a l.E p i t o p e-s p e c i f i cTc e l lt o l e r a n c e t o p h o s p h o l i p a s eA2i nb e ev e n o mi mm u n o t h e r a p ya n d r e c o v e r yb y I L-2a n d I L-15i nv i t r o.JC l i n I n v e s t,1996,98:1676-1683.[12] L o u W,W a n g C,W a n g Y,e t a l.R e s p o n s e s o f C D4(+)C D25(+)F o x p3(+)a n dI L-10-s e c r e t i n g t y p eITr e g u l a t o r yc e l l s t o c l u s t e r-s p e c i f i c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f o r a l l e r g i c r h i n i t i s i nc h i ld re n.P e d i a t rA l l e r g y I mm u n o l,2012,23:140-149.[13] C o o k eR A,B a r n a r d J H,H e b a l d S,e t a l.S e r o l o g i c a l e v i d e n c eo f i mm u n i t y w i t h c o e x i s t i n g s e n s i t i z a t i o n i n a t y p e o f h u m a na l l e r g y(h a y f e v e r).JE x p M e d,1935,62:733-750.[14] L i c h t e n s t e i nL M,N o r m a nP S,W i n k e n w e r d e r W L,e t a l.I nv i t r os t u d i e so fh u m a nr a g w e e da l l e r g y:c h a n g e si nc e l l u l a ra n dh u m o r a l a c t i v i t y 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s p e c i f i cd e s e n s i t i z a t i o n.JC l i n I n v e s t,1966,45:1126-1136.[15] W a c h h o l zP A,D u r h a mS R.M e c h a n i s m s o f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I g Gr e v i s i t e d.C u r rO p i nA l l e r g y C l i n I mm u n o l,2004,4:313-318.[16] N o u r i-A r i a K T,W a c h h o l z P A,F r a n c i sJ N,e ta l.G r a s sp o l l e n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i n d u c e sm u c o s a l a n d p e r i p h e r a l I L-10r e s p o n s e s a n db l o c k i n g I g Ga c t i v i t y.J I mm u n o l,2004,172: 3252-3259.[17] F r a n c i sJ N,J a m e s L K,P a r a s k e v o p o u l o s G,e ta l.G r a s sp o l l e ni mm u n o t h e r a p y:I L-10i n d u c t i o n a n ds u p p r e s s i o n o f l a t e r e s p o n s e s p r e c e d e sI g G4i n h i b i t o r y a n t i b o d y a c t i v i t y.JA l l e r g y C l i n I mm u n o l,2008,121:1120-1125.[18] W a n g W,X i a n g L,L i uY G,e t a l.E f f e c t o f h o u s ed u s tm i t e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o n i n t e r l e u k i n-10-s e c r e t i n g r e g u l a t o r y Tc e l l si na s t h m a t i c c h i l d r e n.C h i n M e dJ(E n g l),2010,123:2099-2104.[19] O k u b o K,G o t o h M.A l l e r g e n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f o ra l l e r g i cr h i n i t i s.JN i h o n M e dS c h,2010,77:285-289.[20] M a e s t r e l l i P,Z a n o l l aL,P o z z a n M,e ta l.E f f e c to fs p e c i f i c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a d d e d t o p h a r m a c o l o g i c t r e a t m e n t a n da l l e r g e na v o i d a n c e i n a s t h m a t i c p a t i e n t s a l l e r g i c t oh o u s e d u s tm i t e.JA l l e r g y C l i n I mm u n o l,2004,113:643-649.[21] Bød t g e rU,P o u l s e nL K,J a c o b iHH e ta l.T h es a f e t y a n de f f i c a c y o fs u b c u t a n e o u sb i r c h p o l l e ni mm u n o t h e r a p y-ao n e-y e a r,r a n d o m i z e d,d o u b l e-b l i n d,p l a c e b o-c o n t r o l l e d s t u d y.A l l e r g y,2002,57:297-305.[22] M i r o n eC,A l b e r tF,T o s i㊃6341㊃国际呼吸杂志2012年9月第32卷第18期I n t JR e s p i r,S e p t e m b e r2012,V o l.32,N o.18A,e t a l.E f f i c a c y a n d s a f e t y o f s u b c u t a n e o u s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w i t h a b i o l o g i c a l l y s t a n d a r d i z e d e x t r a c t o f A m b r o s i aa r t e m i s i i f o l i a p o l l e n:a d o ub l e-b l i n d,p l ac e b o-c o n t r o l l e ds t u d y.C l i nE x p A l l e r g y,2004,34:1408-1414.[23] D u r h a m S R,W a l k e r S M,V a r g a E M,e t a l.L o n g-t e r mc l i n i c a le f f i c a c y o f g r a s s-p o l l e ni mm u n o t h e r a p y.N E n g lJM e d,1999,341:468-475.[24] D u r h a mS R,E mm i n g e rW,K a p p A,e t a l.L o n g-t e r mc l i n i c a le f f i c a c y i n g r a s s p o l l e n-i n d u c e d r h i n o c o n j u n c t i v i t i s a f t e rt r e a t m e n tw i t hS Q-s t a n d a r d i z e d g r a s s a l l e r g y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t a b l e t.JA l l e r g y C l i n I mm u n o l,2010,125:131-138.[25]J a c o b s e n L,N i g g e m a n n B,D r e b o r g S,e t a l.S p e c i f i c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h a sl o n g-t e r m p r e v e n t i v ee f f e c to fs e a s o n a la n d p e r e n n i a l a s t h m a:10-y e a r f o l l o w-u p o nt h eP A Ts t u d y.A l l e r g y,2007,62:943-948.[26] K i r m a zC,O z e n t u r k K i r g i z O,B a y r a k P,e ta l.E f f e c t so fa l l e r g e n-s p e c i f i c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o nf u n c t i o n so fh e l p e ra n dr e g u l a t o r y Tc e l l s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s e a s o n a l a l l e r g i cr h i n i t i s.E u rC y t o k i n eN e t w,2011,22:15-23.[27]朱亮,陆纪红,谢青,等.皮下免疫和舌下免疫治疗尘螨变应性鼻炎的安全性及依从性分析.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0,45:444-449.[28]郝创利,陶慧,沈美菊,等.标准化屋尘螨提取液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安全性研究.国际呼吸杂志,2008,28:1413-1416.[29]向莉,申昆玲,张鸿燕,等.哮喘患儿对标准化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剂量递增阶段的耐受性.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21: 924-926.[30]v a nW i l s e mE J,B r e v e J,S a v e l k o u lH,e t a l.O r a l t o l e r a n c e i sd e t e r m i n e d a t t h e l e v e l o f d r a i n i n g l y m p h n o d e s.I mm u n o b i o l o g y,1995,194:403-414.[31]v a nH e l v o o r t J M,S a m s o mJ N,C h a n t r y D,e t a l.P r e f e r e n t i a le x p r e s s i o n of Ig G2b i n n o s e d r a i n i n g c e r v i c a l l y m ph n o d e s a n di t s p u t a t i v er o l ei n m u c o s a lt o l e r a n c ei n d u c t i o n.A l l e r g y,2004,59:1211-1218.[32] Q u i r i n oT,I e m o l iE,S i c i l i a n iE,e ta l.S u b l i n g u a lv e r s u si n j e c t i v e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i n g r a s s p o l l e na l l e r g i c p a t i e n t s:ad o u b le b l i n d(d o u b l e d u mm y)s t u d y.C l i nE x p A l l e r g y,1996,26:1253-1261.[33] Q u i r i n oT,I e m o l iE,S i c i l i a n iE,e ta l.S u b l i n g u a lv e r s u si n j e c t i v e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i n g r a s s p o l l e na l l e r g i c p a t i e n t s:ad o u b l eb l i n d(d o u b le d u mm y)s t u d y.C l i n E x p A l l e r g y,1996,26:1253-1261.[34] P a j n o G B,M o r a b i t o L,B a r b e r i o G,e t a l.C l i n i c a la n di mm u n o l o g i c e f f e c t so f l o n g-t e r m s u b l i n g u a l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i na s t h m a t i c c h i l d r e n s e n s i t i z e d t o m i t e s:a d o u b l e-b l i n d,p l a c e b o-c o n t r o l l e d s t u d y.A l l e r g y,2000,55:842-849. [35] P e n a g o sM,P a s s a l a c q u aG,C o m p a l a t i E,e t a l.M e t a a n a l y s i so f t h e e f f i c a c y o f s u b l i n g u a l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i n t h e t r e a t m e n to f a l l e r g i c a s t h m a i n p e d i a t r i c p a t i e n t s,3t o18y e a r so f a g e.C h e s t,2008,133:599-609.[36] C o xL S,L a r e n a sL i n n e m a n n D,N o l t e H,e ta l.S u b l i n g u a li mm u n o t h e r a p y:a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r e v i e w.J A l l e r g y C l i nI mm u n o l,2006,117:1021-1035.[37]I b añe z M D,K a i s e rF,K n e c h t R,e ta l.S a f e t y o fs p e c i f i cs u b l i n g u a l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w i t h S Q s t a n d a r d i z e d g r a s sa l l e r g e n t ab l e t s i nc h i ld re n.P e d i a t rA l l e r g y I mm u n o l,2007,18:516-522.[38] M a r c o t t e G V,B r a u n C M,N o r m a n P S,e ta l.E f f e c t s o fp e p t i d e t h e r a p y o ne xv i v o T-c e l lr e s p o n s e s.J A l l e r g y C l i nI mm u n o l,1998,101:506-513.[39] E m a n u e l e C,S u s a n n a V,C o s t a n t i n o T,e t a l.L o c a l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w i t hD e r m a t o p h a g o i d e s e x t r a c t i na s t h m a.JA l l e r g y C l i n I mm u n o l,1991,87:721-728.[40] T a r i M G,M a n c i n o M,M o n t i G.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b yi n h a l a t i o no f a l l e r g e n i n p o w d e r i nh o u s e d u s t a l l e r g i c a s t h m aad o u b l e-b l i n ds t u d y.JI n v e s t i g A l l e r g o lC l i nI mm u n o l, 1992,2:59-67.[41] DᶄA m a t oG,L o b e f a l oG,L i c c a r d iG,e t a l.Ad o u b l e-b l i n d,p l a c e b o-c o n t r o l l e d t r i a l o f l o c a l n a s a l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i na l l e r g i c r h i n i t i s t oP a r i e t a r i a p o l l e n.C l i nE x p A l l e r g y,1995,25:141-148.[42] P a s s a l a c q u a G,A l b a n o M,P r o n z a t o C,e ta l.L o n g-t e r mf o l l o w-u p o fn a s a l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t oP a r i e t a r i a:c l i n i c a la n dl o c a l i mm u n o l o g i c a l e f f e c t s.C l i nE x p A l l e r g y,1997,27:904-908.[43] Käg iMK,Wüt h r i c hB.D i f f e r e n tm e t h o d so f l o c a l a l l e r g e n-s p e c i f i c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A l l e r g y,2002,57:379-388.[44] Mül l e r U,A k d i s C A,F r i c k e r M,e t a l.S u c c e s s f u l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w i t h T-c e l le p i t o p e p e p t i d e so fb e ev e n o mp h o s p h o l i p a s eA2i n d u c e ss p e c i f i c T-c e l la n e r g y i n p a t i e n t sa l l e r g i c t ob e ev e n o m.J A l l e r g y C l i nI mm u n o l,1998,101:747-754.[45] M a r c o t t eG V,B r a u n C M,N o r m a n P S,e ta l..E f f e c t so fp e p t i d e t h e r a p y o ne xv i v o T-c e l lr e s p o n s e s.J A l l e r g y C l i nI mm u n o l,1998,101:506-513.[46] O l d f i e l d W L,L a r c héM,K a y A B.E f f e c to fT-c e l l p e p t i d e sd e r i v e df r o m F e l d1o n a l l e r g i c r e a c t i o n s a n d c y t o k i n ep r o d u c t i o n i n p a t i e n t s s e n s i t i v e t o C a t s:a r a n d o m i s e dc o n t r o l l ed t r i a l.L a n ce t,2002,360:47-53.[47] B a n e r j e eB,K a n i t p o n g K,F i n k J N,e t a l.U n i q u e a n d s h a r e dI g Ee p i t o p e s o fH e vb1a n d H e vb3i nl a t e xa l l e r g y.M o lI mm u n o l,2000,37:789-798.[48] C r a m e r iR,R h y n e r C.N o v e lv a c c i n e sa n d a d j u v a n t sf o ra l l e r g e n-s p e c i f i c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C u r rO p i n I mm u n o l,2006,18:761-768.[49] N a g a t a M,N a k a g o m e K.A l l e r g e n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i na s t h m a:c u r r e n t s t a t u s a n d f u t u r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s.A l l e r g o l I n t,2010,59:15-19.[50] A k d i sM,A k d i sC A.T h e r a p e u t i c m a n i p u l a t i o no f i mm u n et o l e r a n c e i na l l e r g i cd i s e a s e.N a tR e vD r u g D i s c o v,2009,8: 645-660.[51] M a r e k J,J a e g e r L,S u c k R,e t a l.A l l e r g e n-s p e c i f i c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w i t hr e c o m b i n a n t g r a s s p o l l e na l l e r g e n s.JA l l e r g y C l i n I mm u n o l,2005,116:608-613.[52] E d l m a y r J,N i e s p o d z i a n aK,F o c k e-T e j k lM,e t a l.A l l e r g e n-s p e c i f i ci mm u n o t h e r a p y:t o w a r d s c o m b i n a t i o n v a c c i n e sf o ra l l e r g i c a n d i n f e c t i o u s d i s e a s e s.C u r rT o p M i c r ob i o l I mm u n o l,2011,352:121-140.(收稿日期:2012-06-05)㊃7341㊃国际呼吸杂志2012年9月第32卷第18期I n t JR e s p i r,S e p t e m b e r2012,V o l.32,N o.18。

过敏性哮喘特异性免疫治疗63例疗效分析

过敏性哮喘特异性免疫治疗63例疗效分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0 。 () 9 — 9 . 2 72 5: 3 5 5 0 4 5 [. 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 志,0 11() 4 5 . ] 2 1,49: — 6 5

【】 B t MLEw o CSlnnJ , 1 ee f bioe n s f a l 6 o ,lodP ,a e Te a. vl r gnadr ko t s o t L of n i i fa
a n n — aa sr k . nd o ftl to eEUROS ROKE: a olb rt e td a n T c la oai su y mo g v
[2 李 艳 霞 .c 、 I D— 1】 H yFB、 D联 合 检 测 在 老年 急性 脑 血 管 病 诊 断 中 的 应 用
M e h d :S lc d 1 6c s sfo Au u t2 0 oAu u t2 0 i u o pt l i fi i blt sh ain s,ii e t o s ee e 2 ae rm g s 0 6 t g s 01 n o rh s i ci co rt i y at ma p t t dvd d l a n r a i e i t no A,B t r u s wog o p .Gru wi o v n in rame to rame t go p B o h a i i r u s e i c i o p A t c n e t a te t n fte t n , u n t eb ss n g o p A p cf mmu e h ol r i n t ea y o rame t h rp n te t n.Two go p fp t n sfrci ia rame te e t rame tp o e s o o lc t n n d e s ru so ai t lnc lte t n f c,te t n rc s fc mpiai s a d a v re e o o r a t n p e o n r o aaieya ay e .Reul :Th nay i eu t h we h tt eg o p B p t n sfrci i e ci h n me a wee c mp rtv l n lz d o s t s ea lssrs lss o d t a h u ai t ln— r e o c lte t n fe ta d A ru fp t n sfrc mp rs n h f ce to vo sy A c ih r t eeWa infc t a rame tefc n go p o ai t o a io ,te ef in b iu l mu h hg e , h r s a sg i a e o i i 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特异性免疫治疗在过敏性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袁锡华(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广西南宁 530001)【摘要】特异性免疫治疗(specific immunotherapy,SIT)是指一种针对病源体的对症治疗方法,对于机体能力低下或亢进的免疫状态,身体可以通过免疫获得性感染(痊愈或无临床症状的感染)或接种疫苗来产生特异性抗体,并且调节过敏原特异性T细胞的反应类型,发挥抗过敏作用[1]。

SIT的方法繁多,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例如肿瘤免疫可以激活人体免疫系统,例如肿瘤免疫可以激活人体免疫系统,SIT依靠自身免生物来杀死癌细胞和肿瘤组织,不像以往手术、靶向治疗和化疗,SIT是针对人体自身免疫系统,而不是肿瘤细胞和组织[2]。

因此,本文通过在过敏性疾病中采用SIT的作用开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过敏性疾病;特异性免疫治疗;特应性皮炎;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2.182.02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由于先天性过敏性体质对环境尘螨等过敏原的耐受力较差导致,如若处理不当极易造成严重的皮损,甚至皮源性感染,影响患者生活质量[3]。

因此,目前针对过敏性疾病的治疗主要是脱敏和远离变应原,采用特异性免疫疗法针对过敏原,及时脱敏,使患者从低浓度到高浓度对于所接触过的过敏原,增加对其耐受力,以避免病情加重,逐渐达到较好的临床疗效,缓解其临床症状[4]。

1 过敏性免疫治疗1.1 过敏性免疫机制临床将脱敏疗法又称为SIT。

SIT是指通过测定过敏性疾病患者的过敏原来制备过敏原提取物并配制成各种浓度的制剂,经反复注射、舌下给药或重复给药,通过其它给药途径将药液与患者反复接触,调节浓度和剂量,从低到高,从大到小,在达到维持剂量后,维持疾病进程,从而增加患者对变应原的耐受性[5]。

当再次暴露于此种变应原时,过敏现象就会被减轻或不再引起过敏现象,并且它通过用于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皮炎等脱敏治疗,临床上常见脱敏治疗根据给药方式而有所不同有:注射脱敏、舌下含服脱敏、脱敏贴等[6]。

1.2 AD病因AD与遗传因素,过敏因素都有着密切关系。

AD的多数患者湿疹是由婴儿时期反复发作迁延而成,其中70%患者家族中有过敏、哮喘或者过敏性鼻炎的遗传史。

因此,临床也将其称之为异位性湿疹、特应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等。

AD是一种具有慢性、瘙痒性特点的皮肤病,常常与寒冷刺激和衣物的摩擦等成为特应性皮炎的诱发因素[7]。

1.3 发病相关因素主要发病因素可能与以下内容有关,例如内源性因素(1)年龄:儿童与青少年患病几率较高,因体内抗体较为薄弱,容易发生感染刺激,导致过敏性疾病[8]。

(2)抗体成分:抗原特异性成分通过淋巴细胞传递到IgE型浆细胞,产生反应素(IgE抗体),IgE抗体附着于肥大细胞后,引起过敏性疾病[9]。

(3)自身体质:当过敏原再次侵入人体后,经过反复变化,一系列酶活性被激活,使肥大细胞或嗜碱粒细胞脱颗粒,释放过敏源,引发过敏性疾病[10]。

外源性因素(1)空气或食物:常见于成年人,致敏原多来源于患者体内,有呼吸道感染,对吸入的粉尘、花粉或者食入鱼虾等产生过敏性反应,引发过敏性疾病[11]。

2 SIT临床应用在过敏性疾病开始治疗之前,应充分评估过AD患者,以确定导致患者临床症状的主要过敏原,使用相应抗原进行脱敏治疗,以达治疗目的[12-14]。

而在SIT中传统脱敏方法,就是经皮下注射,但此种操作方法,对于儿童或部分成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除了患者自己对注射的恐惧之外,注射脱敏还存在一些技术问题,例如剂量维持过少,不仅耽误疾病治疗,还容易诱发过敏性疾病发作,严重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因此,在为年龄较小患儿实施脱敏疗法时,找寻到新的治疗方式,舌下脱敏可以有效治疗花粉过敏和其他过敏原患者,并且可以实现多次皮下托名而无严重的全身过敏反应[15-16]。

3 小 结SIT在过敏性疾病中的临床研究进展表明,SIT不仅为患者提供了无痛治疗途径,还提升了疾病预后效果,但因过敏性疾病中发病因素影响,极易引起变应原的变化,导致治疗无效,加重患者痛苦,故为了防止过敏性疾病进一步恶化,积极使用SIT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7-18]。

因此,不管是AD,还是其它过敏性疾病,使用SIT均能够减少患儿用药,减轻过敏性疾病症状[19]。

目前临床对于治疗各种过敏性疾病方式均进行了研究,但仍然存有不足之处,例如特异性脱敏治疗的病程较长,过敏原的剂量问题和尚未明确的特异性脱敏免疫机制,需要在未来进一步研究,为治疗过敏性疾病获得可靠方法[20]。

参考文献[1] 常欣悦,窦侠,马刚.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在特应性皮炎中的应用进展[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2015,41(3):178-180. [2] 郭远,蔡羽恬,郭宁宁,李遇梅.特应性皮炎的免疫机制及Dupilumab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8,34(02): 125-128.[3] 龙玲珑,姚煦,杨雪源.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特应性皮炎的进展[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2017,(2):65-68.[3] 宋志强.特应性皮炎的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J].中国医学文摘(下转184页)DOI:10.16281/ki.jocml.2019.02.127版),2018,12(4):336-338.[2] 王勇,胡俊,张冬生,等.腹腔镜下结直肠癌肝转移一期切除的临床研究[J/CD].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2015,4(6):653-655. [3] 朱一平,黄超杰,牟一平.腹腔镜手术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J/CD].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2016,5(1):1-3.[4] Tranchart H, Dagher paroscopic liver resection: a review[J].JVisc Surg,2014,151(2):107-115.[5] 姚宏伟,姚响芸,孙涛,等.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联合同期腹腔镜或开腹肝大部切除术治疗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疗效分析.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6,15(2):128-134.[6] Hatwell C,Bretagnol F,Farges O,et paroscopic resection ofcolorectal cancer facilitates simultaneous surgery of synchronous liver metastases[J].Colorectal Dis,2013,15(1):e21-28.[7] Abu Hilal M,Di Fabio F,Teng MJ,et al.Single-centre comparativestudy of laparoscopic versus open right hepatectomy[J].J Gastrointest Surg,2011,15(5):818-823.[8] Machado MA, Makidissi FF,Surjan RC.Totally laparoscopicA L P P S i s f e a s i b l e a n d m a y b e w o r t h w h i l e[J].A n nSurg,2012,256(3):13.[9] 余元龙,孙强.腹腔镜结直肠癌肝转移切除术[J/CD].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2015,4(1):6-8.[10] Allard MA,Cunha AS,Gayet B,et al.Early and long-termoncological outcomes after laparoscopic resection for 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a propensity score-based analysis[J].Annals of Surgery,2015,262(5):794-802.[11]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微创外科学专业委员会.结直肠癌肝转移腹腔镜/机器人同期联合切除技术指南(2017 修订)[J/CD].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2017,10(6):324-326.[12] Ito T,Kushida T,Sakurada M,et al.Two cases of laparoscopicsimultaneous resection of colorectal cancer and synchronous liver metastases in elderly patients[J].Int J Surg Case Rep,2016,26:134-137.[13] Tranchart H,Fucks D,Vigano L, et paroscopic simultaneousresection of colorectal primary tumor and liver metastases:a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analysis[J].Surg Endosc,2016,30(5):1853-1862.本文编辑:赵小龙(皮肤科学),2016,33(02):180-183+91.[4] 余昊,张伟.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总IgE、过敏原特异性IgE、嗜酸性粒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科学,2018, 8(01):136-138+148.[5] 黄晓婉,张珏.血清特异性IgG和IgE联合检测在小儿过敏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8,15(01):129-131. [6] 王玲,张楠楠,王慧.过敏性皮肤病患者心理状况及护理干预价值评估[J].继续医学教育,2017,31(11):129-130.[7] 薛呈毅,范松燕,薛桃龙.2468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过敏原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7,33(11):680-682.[8] 彭戈,韩秀萍.特异性免疫治疗在特应性皮炎中的研究进展[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7,46(08):602-604.[9] 张晓梅,张慧敏,赖宇,胡冰,夏小明.血清特异性IgE和总IgE测定在过敏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7,35(02):231-233.[10] 王璐.过敏性皮肤病42例过敏原检测结果总结[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16):3031-3032.[11] 刘欣欣,陈立新,王莹,管志伟,毕田田,高西波,宫泽琨,李钦峰.特异性免疫治疗对BALB/c小鼠特应性皮炎模型的疗效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6,30(11):1112-1115+1141.[12] 魏若尧,赵作涛,陈天成,刁颖,李挚,高虹,孙劲旅.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免疫机制[J].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16,10(03):255-263.[13] 周美钦.3681例过敏性皮肤病过敏原检测结果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37(13):1850-1851.[14] 杜静,朱天川,周薇,陆红,晏耀明,唐晖,杨超.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血清特异性过敏原IgE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37(11):1537-1539.[15] 戴建英.急诊过敏性皮炎27例诊治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13):151-152.[16] 陈煦,陈长城,李巍.特应性皮炎发病的免疫机制[J].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2016,33(02):110-113+85.[17] 郑义辉,陈广源,欧阳小容.儿童特应性皮炎发病危险因素分析及早期健康教育干预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21):3165-3166.[18] 王娜.探析小儿过敏性疾病变应原脱敏治疗效果与护理对策[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04):137-138.[19] 罗金成,宋志强.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J].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17,11(04):375-381.[20] 周淑玲.PICC相关接触性皮炎的研究及护理进展[J].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2016,8(03):181-183.本文编辑:赵小龙(上接182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