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异性免疫治疗在过敏性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182

2019 年第 6 卷第 2 期

2019 Vol.6 No.2临床医药文献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综述·

特异性免疫治疗在过敏性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袁锡华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广西南宁 530001)

【摘要】特异性免疫治疗(specific immunotherapy,SIT)是指一种针对病源体的对症治疗方法,对于机体能力低下或亢进的免疫状态,身体可以通过免疫获得性感染(痊愈或无临床症状的感染)或接种疫苗来产生特异性抗体,并且调节过敏原特异性T细胞的反应类型,发挥抗过敏作用[1]。SIT的方法繁多,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例如肿瘤免疫可以激活人体免疫系统,例如肿瘤免疫可以激活人体免疫系统,SIT依靠自身免生物来杀死癌细胞和肿瘤组织,不像以往手术、靶向治疗和化疗,SIT是针对人体自身免疫系统,而不是肿瘤细胞和组织[2]。因此,本文通过在过敏性疾病中采用SIT的作用开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过敏性疾病;特异性免疫治疗;特应性皮炎;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2.182.02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由于先天性过敏性体质对环境尘螨等过敏原的耐受力较差导致,如若处理不当极易造成严重的皮损,甚至皮源性感染,影响患者生活质量[3]。因此,目前针对过敏性疾病的治疗主要是脱敏和远离变应原,采用特异性免疫疗法针对过敏原,及时脱敏,使患者从低浓度到高浓度对于所接触过的过敏原,增加对其耐受力,以避免病情加重,逐渐达到较好的临床疗效,缓解其临床症状[4]。

1?过敏性免疫治疗

1.1 过敏性免疫机制

临床将脱敏疗法又称为SIT。SIT是指通过测定过敏性疾病患者的过敏原来制备过敏原提取物并配制成各种浓度的制剂,经反复注射、舌下给药或重复给药,通过其它给药途径将药液与患者反复接触,调节浓度和剂量,从低到高,从大到小,在达到维持剂量后,维持疾病进程,从而增加患者对变应原的耐受性[5]。当再次暴露于此种变应原时,过敏现象就会被减轻或不再引起过敏现象,并且它通过用于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皮炎等脱敏治疗,临床上常见脱敏治疗根据给药方式而有所不同有:注射脱敏、舌下含服脱敏、脱敏贴等[6]。

1.2 AD病因

AD与遗传因素,过敏因素都有着密切关系。AD的多数患者湿疹是由婴儿时期反复发作迁延而成,其中70%患者家族中有过敏、哮喘或者过敏性鼻炎的遗传史。因此,临床也将其称之为异位性湿疹、特应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等。AD是一种具有慢性、瘙痒性特点的皮肤病,常常与寒冷刺激和衣物的摩擦等成为特应性皮炎的诱发因素[7]。

1.3 发病相关因素

主要发病因素可能与以下内容有关,例如内源性因素(1)年龄:儿童与青少年患病几率较高,因体内抗体较为薄弱,容易发生感染刺激,导致过敏性疾病[8]。(2)抗体成分:抗原特异性成分通过淋巴细胞传递到IgE型浆细胞,产生反应素(IgE抗体),IgE抗体附着于肥大细胞后,引起过敏性疾病[9]。(3)自身体质:当过敏原再次侵入人体后,经过反复变化,一系列酶活性被激活,使肥大细胞或嗜碱粒细胞脱颗粒,释放过敏源,引发过敏性疾病[10]。外源性因素(1)空气或食物:常见于成年人,致敏原多来源于患者体内,有呼吸道感染,对吸入的粉尘、花粉或者食入鱼虾等产生过敏性反应,引发过敏性疾病[11]。

2?SIT临床应用

在过敏性疾病开始治疗之前,应充分评估过AD患者,以确定导致患者临床症状的主要过敏原,使用相应抗原进行脱敏治疗,以达治疗目的[12-14]。而在SIT中传统脱敏方法,就是经皮下注射,但此种操作方法,对于儿童或部分成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除了患者自己对注射的恐惧之外,注射脱敏还存在一些技术问题,例如剂量维持过少,不仅耽误疾病治疗,还容易诱发过敏性疾病发作,严重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在为年龄较小患儿实施脱敏疗法时,找寻到新的治疗方式,舌下脱敏可以有效治疗花粉过敏和其他过敏原患者,并且可以实现多次皮下托名而无严重的全身过敏反应[15-16]。

3?小?结

SIT在过敏性疾病中的临床研究进展表明,SIT不仅为患者提供了无痛治疗途径,还提升了疾病预后效果,但因过敏性疾病中发病因素影响,极易引起变应原的变化,导致治疗无效,加重患者痛苦,故为了防止过敏性疾病进一步恶化,积极使用SIT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7-18]。因此,不管是AD,还是其它过敏性疾病,使用SIT均能够减少患儿用药,减轻过敏性疾病症状[19]。目前临床对于治疗各种过敏性疾病方式均进行了研究,但仍然存有不足之处,例如特异性脱敏治疗的病程较长,过敏原的剂量问题和尚未明确的特异性脱敏免疫机制,需要在未来进一步研究,为治疗过敏性疾病获得可靠方法[20]。

参考文献

[1] 常欣悦,窦侠,马刚.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在特应性皮炎中

的应用进展[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2015,41(3):178-180. [2] 郭远,蔡羽恬,郭宁宁,李遇梅.特应性皮炎的免疫机制及

Dupilumab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8,34(02): 125-128.

[3] 龙玲珑,姚煦,杨雪源.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特应性皮炎的进

展[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2017,(2):65-68.

[3] 宋志强.特应性皮炎的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J].中国医学文摘

(下转184页)

DOI:10.16281/https://www.360docs.net/doc/6218931243.html,ki.jocml.2019.02.127

变态反应性疾病特异性免疫治疗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

变态反应性疾病特异性免疫治疗药物临床 研发指导原则 Clinical development of products for specific immuno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diseases 2008年11月 欧盟EMEA发布 2010年3月 药审中心组织翻译 比利时优时比制药有限公司翻译 药审中心最终核准

目录 执行概要 (3) 1.引言 (3) 2.适用范围 (4) 3.法律依据 (4) 4.主要指南正文 (5) 4.1 病人特征和病人选择 (5) 4.2 除了变应原之外的治疗药物 (6) 4.3 临床试验的策略和设计 (7) 4.4 儿童人群的疗效 (13) 4.5 安全性 (14) 定义和缩写 (15)

变态反应性疾病特异性免疫治疗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 执行概要 本指南旨在为变态反应疾病的特异性免疫治疗(例如鼻结膜炎与昆虫毒素变态反应的处理与长期治疗)所用变应原药物(例如以活性成份为基础的药物:变应原浸出物、重组变应原、纯化天然变应原、改良变应原)的研发过程中试验设计、产品疗效与安全性相关内容进行明确规定。 1.引言 全球范围内变异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结膜炎、过敏性哮喘和食物过敏的增加与环境因素、遗传易感性变化和潜在的变应性免疫反应自然病程有关。当暴露于变应原后受影响的患者会出现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过敏反应,随后出现不同器官或系统的相关症状。这些变应原主要为花粉、螨虫、动物毛、霉菌、昆虫毒素和食物中的蛋白成份。 除应用药物对症治疗外,恰当的预防措施和免疫调节治疗等长期治疗策略也有重要的作用。特异性免疫治疗是指过敏患者应用变应原制品多次重复给药,激活机体免疫调节机制,从而持续缓解患者此后暴露于自然变应原后的过敏症状以及对药物的需求,改善生活质量。 特异性免疫治疗是吸入性变应原和昆虫毒液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可靠的治疗方法,可缓解疾病相关症状 [1,2,3,5]。IgE介导的食物过敏是造成急性过敏症和过敏相关死亡的重要病因,但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有关食物变态反应性疾病特异性治疗的临床研究尚未结束,但有关舌下用药的初步结果已经发表[4],食物变态反应性疾病特异性治疗已经纳入欧盟第七框架研发计划。 尽管导致特异性免疫治疗临床疗效的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通过研究可能的作用机制后发现,免疫治疗可能会改变变态反应疾病的病程。特异性免疫治疗会伴有变应原特异性“封闭”抗体IgG(如IgG4和IgA)的增加,变应原特异性IgE反应的降低或不变,以及效应细胞(如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招募和活化减少。这些作用均由T淋巴细胞反应的变化所致。免疫治疗可导致免疫偏离现象,使过敏触发的以产生IL-4和IL-5为主的Th2型反应向以产生干扰素γ与IL-2为特征的Th1型反应的有利方向偏离,并诱导T

过敏性鼻炎特异性免疫治疗的疗效观察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218931243.html, 过敏性鼻炎特异性免疫治疗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晔萍潘潇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9年第12期 【摘 ;要】目的:观察过敏性鼻炎患者接受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过敏性鼻炎诊疗中心150例通过德国Mediwiss过敏原体外检测系统,查出尘螨阳性的患者,随机分为75例对照组和75例观察组,对照组予以抗组胺药物和糖皮质激素、白三烯受体抑制剂等常规药物治疗与护理,观察组接受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过敏性鼻炎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75例接受抗组胺药物和糖皮质激素等常规药物治疗与护理的过敏性鼻炎患者,过敏性鼻炎症状出现了服药时缓解、停药后复发的现象,只能暂时控制症状,停药之后,再次接触过敏原还是会引起过敏反应。观察组75例过敏性鼻炎患者显效5例、有效56例、微效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9%,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异性免疫治疗疗效显著,安全性高,但应该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并且要在规范化管理的标准化免疫治疗中心开展。 【关键词】特异性免疫治疗;规范化管理;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765.21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12-0078-01 过敏性鼻炎又称变应性鼻炎,是发生在鼻粘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以鼻痒、喷嚏、鼻分泌物亢进、鼻粘膜肿胀等为其主要特征。治疗原则包括环境控制、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和健康教育。环境控制主要是指避免接触变应原和各种刺激物,是本病防治策略的一个组成部分。而特异性免疫治疗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唯一可以影响过敏性疾病基础机制,从而改变其自然进程的治疗方法。特异性免疫治疗的目的在于通过规律性的免疫注射,让免疫系统趋于正常,能够逐渐适应耐受外界过敏原,从而避免过敏症状的出现。我院过敏性鼻炎诊疗中心从2014年5 月开始采用丹麦生产的安脱达屋尘螨标准化变应原制剂,对75例过敏性鼻炎患者进行皮下注射脱敏治疗,目前疗程已结束。现对特异性免疫治疗的疗效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4年5月-2017年12月150例通过德国Mediwiss过敏原体外检测系统查出尘螨阳性的患者,其中男74例,女76例,年龄在5岁至45岁之间,平均13岁.,过敏性鼻炎症状阵发性喷嚏、清水样鼻涕、鼻痒和鼻塞明显。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75例对照组和75例观察组,对照组予以抗组胺药物和糖皮质激素等常规药物治疗与护理,观察组在我院过敏性鼻炎诊疗中心接受标准化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 1.2方法

儿童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共9页文档

儿童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过去的 40 年,儿童肿瘤的治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每年的死亡病例仍不在少数,肿瘤复发和治疗相关的并发症是主要原因。因此,对于难治和复发的恶性肿瘤,开展免疫治疗不失为一挽救性策略。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领域进展迅速,出现了许多新技术、新方法,临床试验正在开展,使之成为颇具前景的治疗儿童肿瘤的选择。 近期徐晓军等在中华儿科杂志发表文章将近年来该领域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一、基于单克隆抗体的靶向治疗 ?单克隆抗体通过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异性肿瘤抗原,发挥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和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而增强机体的抗肿瘤能力。针对 CD20 的利妥昔单抗在治疗儿童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通过 CD20 单抗和化疗的联合应用,儿童Ⅲ/Ⅳ期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 的 3 年无事件生存率 (EFS) 可达到 95%,显示出此类药物的良好临床应用前景。目前针对儿童淋巴系统恶性肿瘤正在研发或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单克隆抗体包括抗 CD19、抗 CD22、抗 CD25、抗 CD30、抗 CD33、抗 CD45、抗 CD52 单抗以及抗 CD3/CD19 双抗等。 CD19 是治疗 B 系肿瘤的重要靶点。ALL 患儿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后输注

CD19 单抗可明显降低肿瘤负荷,反应率在 50% 以上,且患儿耐受性良好。抗 CD3/CD19 双抗 blinatumomab 是将抗 CD3 和抗 CD19 的单链抗体偶联,从而使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 (CTL) 和 CD19+ 的靶细胞通过该介质迅速连接到一起,让 CTL 发挥杀伤作用。 成人 NHL 和 ALL 患者对 blinatumomab 具有良好的反应性,可以达到75% 以上的疾病缓解率。儿童方面,有病例报道 blinatumomab 的治疗可以使 ALL 移植后的复发病例获得完全缓解。而一项大规模的多中心研究表明,骨髓复发的 ALL 患儿通过 1-5 个疗程 blinatumomab 的治疗,47% 的骨髓复发病例可以达到骨髓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缓解。 抗 CD22 单抗有望成为靶向治疗 B 系肿瘤的另一新药,第一代抗 CD22 免疫毒素 BL22(CD22 单抗与假单胞菌外毒素 A 偶联)在治疗儿童 ALL 和 NHL 方面耐受性良好,但患儿仅有短期的治疗反应,总体效果并不理想。第 2 代高亲和力 CD22 单抗免疫毒素治疗难治复发性的 CD22+ALL 和 NHL 的 I 期临床试验正在开展,中期结果表明其反应率达到 61%,其中 17% 的患者可以达到完全缓解。 CD30 单抗药物偶联体 brentuximab vedotin 治疗难治复发霍奇金淋巴瘤及间变大细胞淋巴瘤可以达到 75% - 85% 的反应率和 34% 的完全缓解率,但存在外周神经病变等副作用,因此,2019 年,美国、德国等 6 个国家联合开展了一项全球性的利用 brentuximab vedotin 治疗儿童霍奇金淋巴瘤及间变大细胞淋巴瘤的Ⅰ/Ⅱ期临床试验,目前该临床试验仍在进行中。

肝癌免疫治疗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肝癌免疫治疗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摘要】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与肿瘤的免疫逃逸密切相关。 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免疫治疗已成为研究热点,并开始应用于临床,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从主动免疫治疗和过继免疫治疗两个方面综述了肝 癌免疫治疗的现状和进展。 【关键词】肝癌免疫治疗 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切除、化疗栓塞、射频治疗、生物反应调节剂治疗等。放化疗最大的缺点是无特异性杀伤作用,副作用大,易对机体造成继发性损伤,即使是根治性手术也只能解决局部问题, 复发转移率高,预后差。研究表明,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机体免疫系统密切相关, 免疫逃逸是主要原因之一。如何打破免疫耐受,激活肿瘤的杀伤功能是肿瘤免疫 治疗的主要方向。目前,肝癌的免疫治疗有多种策略。 1 主动免疫 主动免疫是指利用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抗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主 动杀伤肿瘤细胞。目前,肝癌的主动免疫包括树突状细胞疫苗、肿瘤细胞疫苗和 异种重组甲胎蛋白疫苗。 1.1树突状细胞疫苗 树突状细胞(DC)是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DC最重要的功能是激活静息T细胞。由于许多肿瘤患者缺乏功能性DC,不能刺激抗原特异性T细胞反应,因此在体外诱导功能性DC对于主动免疫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大多数实验 都是利用细胞因子或转录因子激活,或热休克蛋白和肿瘤细胞负载DC制备DC疫苗,然后将这些致敏DC疫苗回流体内,诱导机体产生有效的肿瘤免疫排斥反应。MAGE-1在肝癌中的表达率高达80%,提示MAGE-1可作为肝癌免疫治疗的靶点。吴鸣宇等MAGE-1肽负载DC体外诱导高特异性抗癌免疫应答。肿瘤睾丸抗原(Tumor testis antigen,CT)是20世纪90年代发现的一种肿瘤特异性抗原,除 睾丸外,在正常组织中不表达,但在多种肿瘤组织中高表达。肿瘤睾丸抗原NY-ESO-1是CT抗原中免疫原性最强的抗原。结果表明,NY-ESO-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率较高(30%-40%)。张文敏等。用原核表达纯化的NY-ESO-1蛋白肽攻击DC,体外诱导特异性CTL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表明,融合蛋白肽刺激DC可 有效刺激T细胞增殖,诱导CTL的产生。 1.2 甲胎蛋白(AFP)多肽疫苗 AFP不仅是肝癌诊断的标志物之一,而且是肝癌免疫治疗的潜在靶点。甲胎 蛋白多肽疫苗是一种刺激肝癌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疫苗。巴特菲尔德等人。报道10 例Ⅲ-Ⅳ期肝癌患者用甲胎蛋白肽休克DC疫苗治疗。6例AFP特异性T细胞增多,6例AFP特异性T细胞合成IFN-γ的比例增加。提示AFP靶向疫苗具有免疫活性。 1.3 肝癌肿瘤疫苗 肝癌疫苗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处理,改变或消除自身或同种肝癌 细胞的致瘤性,保持免疫原性,输入体内,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Yang 等人。结果表明,H22全细胞疫苗可诱导肝癌小鼠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明显延 长小鼠的存活时间。 2 过继免疫治疗 ATT是一种将具有抗瘤活性的免疫细胞诸如:LAK、TIL、CTL细胞、细 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转移给肿瘤患者的被动免疫治疗方法.

2018年过敏性鼻炎免疫治疗分析报告

2018年过敏性鼻炎免疫治疗 分析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可任意修改编辑!) 2018年1月

正文目录 过敏性鼻炎药物治疗“治标”免疫治疗“治本” (3) 过敏性鼻炎以药物治疗及免疫治疗为主 (3) 药物治疗是目前最常应用的治疗手段 (3) 免疫治疗进入一线用药推荐使用,临床地位显著提升 (4) 过敏性鼻炎患者众多,免疫治疗面临过百亿市场 (5) 放量限制因素逐渐去除,免疫治疗有望迎来快速增长 (7) 临床地位随着新出台诊疗指南的更新而提升 (7) 较高的价格因人民逐渐提升的生活质量而不再成为障碍 (7) 变应原能检测手段的丰富将发现更多可治疗的患者 (8) 图表目录 图表1:变应性鼻炎药物治疗应用的药物种类及作用机制 (4) 图表2:变应性鼻炎推荐使用治疗药物总结 (5) 图表3:过敏性鼻炎推荐使用药物*南方所公立医院放大销售金额 (5) 图表4:尘螨变应原免疫治疗药物市场空间 (6) 图表5:尘螨免疫治疗药物南方所公立医院放大销售金额 (7) 图表6:过敏性鼻炎常用治疗手段价格及医保情况 (8)

过敏性鼻炎药物治疗“治标”免疫治疗“治本” 过敏性鼻炎以药物治疗及免疫治疗为主 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是机体暴露于变应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慢性炎性疾病。通常会引发鼻痒、打喷嚏、清水样涕等症状,同时容易伴随支气管哮喘、变应性结膜炎、慢性鼻炎鼻窦炎、上气道咳嗽综合症等疾病。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方法包括变应原回避、药物治疗、免疫治疗、以及外科治疗四种方式。变应原回避通常并无法实现,而外科治疗为辅助治疗方法,仅酌情使用。因此临床上应用最多的还是药物治疗与免疫治疗。 药物治疗是目前最常应用的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是指通过药物缓解免疫症状,仅能够缓解症状而不能够去除病因。药物治疗主要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等,包括鼻喷剂及口服剂。药物治疗通常疗程短则两周,长则可达一年以上,症状缓解效果明显,是临床最常用的和治疗手段。

乳腺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四综述四 乳腺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薛静 王浩 DOI:10.3877/cma.j.issn.1674-0807.2018.01.00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项目(81602713)作者单位:750004银川,宁夏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系 【摘要】 免疫治疗是继手术二放射治疗二化疗二内分泌治疗等之后的乳腺癌重要治疗手段三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的不断发展,乳腺癌的免疫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日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三笔者简述了针对乳腺癌治疗相关靶点的治疗性疫苗,如免疫检查点相关疫苗二特异性抗原疫苗二细胞疫苗二病毒载体疫苗和双特异性抗体疫苗等,同时,还介绍了近年来针对乳腺癌的预防性疫苗,这将有利于临床医师进一步了解乳腺癌免疫治疗的现状与进展三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免疫疗法; 疫苗 【中图法分类号】 R737.9 【文献标志码】 A 乳腺癌是威胁女性生命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前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占女性恶性肿瘤的25%和15%[1]三随着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免疫治疗成为了继传统放射治疗二化疗二手术等治疗之后的又一重要的乳腺癌治疗方法三笔者针对乳腺癌治疗相关靶点的治疗性疫苗和预防性疫苗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作一综述三 一二治疗性乳腺癌疫苗 治疗性乳腺癌疫苗是一类通过消除患者体内免疫耐受,重建或增强免疫应答,起着治疗作用的新型疫苗三它是在使用常规手术二放射治疗二化疗以及新型生物治疗如单克隆抗体药物等的基础上,通过调动机体特异性抗肿瘤免疫,清除残存的零星癌细胞,防止肿瘤的复发,以便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三笔者总结的相关治疗性乳腺癌疫苗临床试验见表1[2?29]三 (一)免疫检查点相关疫苗 在肿瘤微环境中,肿瘤抗原激活T 淋巴细胞的过程受多个受体二配体的相互作用,因此,这些受体或配体在肿瘤的发生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三目前,乳腺癌的研究主要针对的是淋巴细胞激活基因?3(lymphocyte activation gene?3,LAG?3)二细胞毒T 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lymphocyte antigen?4,CTLA?4)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等相关免疫靶点三 https://www.360docs.net/doc/6218931243.html,G?3 LAG?3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之一,其分子质量为 70000,位于12号染色体上[30]三它主要表达于活化的NK 细胞二T 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表面,能够抑制T 细胞的增殖和活化,并在调节性T 细胞 (regulatory T cells,Tregs)发挥抑制作用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8]三重组可溶性LAG?3免疫球蛋白融合蛋白(recombinant soluble LAG?3immunoglobulin fusion protein,IMP321)与主要 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Ⅱ分子有很高的亲和力,能够引起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s,APC)和记忆性T 细胞活化三已有研究在30例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评估了IMP321的疗效,患者接受每2周1次IMP321,每周1次80mg/m 2紫杉醇皮下注射,连续治疗6个疗程三结果表明:患者6个月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率达90%,并且,APC 数量二自然杀伤细胞与CD8+效应T 细胞的比例呈持续性增加,且未见与IMP321相关的不良反应[2]三而之前已有实验证明,抗LAG?3联合抗PD?1治疗具有协同效应,并且能够防止T 细胞耗竭和无能[31]三 2.CTLA?4 CTLA?4是一种免疫检查点受体,它既能在活化的CD8+ 效应T 细胞中表达,也能在肿瘤细胞中表达三并且,其能与T 细胞共刺激受体CD28竞争结合其配体CD80或CD86,抑制T 淋巴细胞活化,进而阻断CTLA?4,消除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的外周免疫耐受和解除对T 淋巴细胞活化的抑制,从而发挥抗肿瘤活性[32]三目前,临床上有2种用于抑制CTLA?4的单克隆抗体三一种是ipilimumab,多项多中心3期临床试验已经证明其能延长患者存活时间,故美国FDA 已批准ipilimumab 用于未经治疗和难治性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33?34],而另外一种单克隆抗体tremelimumab 已经用于多种肿瘤的临床试验中[35]三研究者在26例转移性激素敏感型乳腺癌中评估了tremelimumab 的临床疗效三这些患者每28d 或90d,接受3~10mg /kg 的tremelimumab 治疗,同时每天给予25mg 依西美坦治疗,其主要不良反应为腹泻(46%)二瘙痒(42%)二便秘(23%)和疲劳(23%)三其中5例患者中,有4例出现剂量限制性毒性腹泻,还有1例患者出现短暂性转氨酶升高,并且,患者接受tremelimumab 联合依西美坦治疗,每90d 的最大耐受量(maximum tolerated dose,MTD)为6mg /kg三在接受MTD 治疗的13例患者中,无一例出现3二4级治疗相关性腹泻,其最佳客观反应率(objective response 四 34四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18年2月第12卷第1期Chin J Breast Dis(Electronic Edition),February 2018,Vol.12,No.1

特异性抗肿瘤免疫治疗

特异性抗肿瘤免疫治疗 一概述 特异性抗肿瘤免疫疗法"该疗法克服传统手术、放化疗,治疗缺点,做到更精、更准,更彻底。疗法通过体外培养患者自身的抗癌细胞,然后回输到患者体内,达到科学抗癌的目的。它借助生物制剂的作用,培养并输入人体内,利用人体内最高效的特异性免疫细胞DC、CIK、T、NK细胞共同作用,调动患者机体的防御机制,以调节患者机体的生物学反应,杀灭癌细胞,激活免疫细胞,杀灭体内残存的微小癌细胞,实现从根源治疗肿瘤为目的。 二原理 1、启动清除肿瘤的DC细胞:应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在每个患者身上提取癌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C),采用高新生物技术进行处理,修复其固有的癌细胞抗原提呈功能,给DC细胞配对相应的特异性肿瘤抗原(DC疫苗),体外大量培养后回输患者体内,从而激活机体启动特异性肿瘤免疫应答,促进局部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病灶生长,使患者体内肿瘤显着消退。 2、直接清除肿瘤的CIK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是将人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体外通过遗传改造,将识别肿瘤相关抗原(TAA)的单链抗体(scFv)和T 细胞的活化序列转染这类免疫细胞,使其表达一种嵌合抗原受体(CAR),这种CIK细胞能够高效识别肿瘤抗原,从而直接杀死肿瘤细胞。 3、DC-CIK细胞增强机体免疫力:DC-CIK细胞的联合使用可相互促进增殖和功能,在提升杀伤癌细胞的能力同时增加患者的免疫力。成熟的DC表面的大量树枝状突起可使其负载肿瘤抗原并呈递给CIK细胞;激活后的DC细胞能分泌IL-12、IL-18及IFN-γ等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可以强化CIK细胞的功能。 4、反馈性恢复患者体质:DC-CIK细胞的联合治疗可改善放疗化疗的骨髓抑制,改善放疗中出现的放射性炎症,避免炎症区出现溃烂或组织纤维化,提高生活质量;另外,还可通过这些免疫细胞释放的免疫因子经神经-免疫-内分泌的网络系统改善患者的新陈代谢,恢复患者的体质,如改善临床症状、改善睡眠和精神状态、食欲和体力增加等。 三多细胞 特异性抗肿瘤免疫疗法是基于DC、CIK、T、NK、等杀伤性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靶向杀伤作用而研发的,这四类免疫细胞群在人类整个免疫系统中都发挥这至关重要的作用。DC细胞免疫群 多细胞

CAR T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和展望文献综述

中国药科大学 生物工程文献综述 综述题目CAR-T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和展望英文题目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CAR- T cell for tumor immunotheraphy 专业生物制药(卓越工程师) 院部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学号 姓名龙益如

CAR-T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和展望 龙益如 摘要: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T细胞(CAR-T)治疗是一种新型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在多种血液肿瘤的临床试验中,CAR-T细胞疗法取得重大突破,在实体瘤的临床试验中也初见成效。但在获得显着疗效的同时, CAR-T也存在持久性、归巢、脱靶效应、神经毒性、细胞因子风暴、插入突变、对实体肿瘤疗效有限等问题。现就CAR-T技术的最新进展及该领域有待解决的问题进行综述,以期初步了解该技术的发展前景及问题分析。 关键词: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T细胞;肿瘤;免疫治疗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CAR-T cell for tumor immunotheraphy Abstract:A lot of remarkabl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modification of T-cells with CARs could be a powerful approach for developing safe and effective cancer therapeutics .A novel breakthrough has been made in CAR-T treatment of hematologic tumors and therapeutic potential in clinical studies of solid tumors has been achieved , although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 for CAR-T o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such as off-target effect, cytokine storm ,insertion mutagenesis, limited effects for solid tumors. Here, we reviewed the recent advances of CAR-T and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solved in this flied. Keyword: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 ; Tumor ;Immunotheraphy

标准化屋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中的安全管理

·儿科护理· 标准化屋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中的安全管理 李岚,崔碧云,肖晓雄,骆翠媚* Safety management in standardized specific immunotherapy  against house dust mite∥Li Lan,Cui Biyun,Xiao Xiaoxiong,LuoCuimei摘要:目的评价安全管理在哮喘及变应性鼻炎患儿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中的作用,以便更安全地实施特异性免疫治疗。方法在147例(4 715例次)患儿标准化屋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中实施安全管理,包括对患儿的状态评估、病情观察,密切监测呼气峰流速、肺功能,个体化调整变应原剂量,健康教育等,并与实施安全管理前的124例(2 600例次)患儿比较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施安全管理后患儿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管理前(P<0.01)。结论在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过程中,加强安全管理可降低患儿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 关键词:儿童; 哮喘; 变应性鼻炎; 尘螨; 屋螨; 特异性免疫治疗; 安全管理;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52(2012)19-0039-03 DOI:10.3870/hlxzz.2012.19.039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市博爱医院儿童哮喘免疫中心(广东中山,528403 )李岚:女,大专,主管护师;*通信作者:骆翠媚 科研项目:中山市卫生局科研项目(2010068)收稿:2012-07-13;修回:2012-07- 24 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Specific Immunothera-py ,SIT)作为唯一针对哮喘病因的治疗方法,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SIT已被证实对减轻变应性鼻炎和哮 喘症状有效[1- 2]。但SIT时,可能发生严重过敏反应,因此SIT中实施安全管理尤为重要。本中心于2006 年7月开始实施SIT,至2011年6月已为359例患儿进行SIT,注射总数为9  567例次。2009年起实施SIT安全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本研究对比实施安全管理前后患儿在SIT过程中的全身不良反应发 生情况,旨在评价安全管理在SIT中所起的作用,以便更安全地实施SIT。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于中山市博爱医院哮喘专科门诊就诊的哮喘和(或)变应性鼻炎接受免疫治疗满1年的271例患儿,男211例、女60例,年龄5~16(8.91±2.03)岁。鼻炎125例,哮喘伴鼻炎146例。实施安全管理前(2007年1月至 2009年12月)124例,安全管理后(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147例, 两组患儿性别、年龄、诊断、疾病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全部病例治疗前经皮肤点刺试验(丹麦ALK-ABELLO提供皮肤点刺液和点刺针),用瑞典Pharmacia公司 UniCAP-100E全自动荧光酶联免疫定量分析系统测定血清总IgE、屋尘螨sIgE、粉尘螨sIgE值,诊断为尘螨过敏。所有患儿使用比利时麦迪肺功能仪进行基础肺功能测定,合作良好的患儿做肺功能激发试验。对鼻炎患儿采取对症治疗,哮喘患儿按原定分级进行控制类药物治疗,轻度间歇患儿未用控制类药物。所有病例开始免疫治疗前1个月无急性发作症状。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采用丹麦ALK-ABELLO生产的屋尘螨变应原提取物治疗。SIT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起始治疗阶段,共4级治疗剂量,浓度分别为100、1 000、10 000、100 000SQ-U/mL,每周皮下注射1次。从1级的0.2mL开始, 逐渐增加剂量,至最大耐受量,一般需要15周。第二阶段为维持治疗阶段,起始治疗阶段达到的最大耐受量即维持剂量,每隔2、4、6周各注射1次, 而后每4~8周注射1次,总疗程3~5年。 1.2.2 管理措施 实施安全管理前按丹麦ALK-ABELLO公司提供的操作指引进行护理。SIT前,对患儿进行评估,包括上一次注射的时间、上次注射后的局部及全身反 应、 最近3d患儿的情况等,根据以上情况确定是否需要延迟注射或调整剂量。SIT后,嘱患者在观察区留观30min,并交代如有不适要立即告知医护人员。期间护士密切注意患者注射后的情况变化,确认抢救药物和器械处于备用状态,随时做好不良反应的应对准备。实施安全管理期间的措施如下。 1.2.2.1 对患儿的状态评估、病情观察 SIT前, 对患儿进行评估,在丹麦ALK-ABELLO公司提供的操作指引基础上,增加排除引起全身不良反应的高危因素,如近期呼吸道感染、哮喘发作、过度疲劳、精神紧张、饥饿、剧烈运动、其他过敏症状加重期、变应原季节暴露于大量致敏原中等。每次SIT注射均做好护理记录,增加记录对患儿评估的内容。 1.2.2.2 肺功能指标监测 监测SIT的患儿基础肺功能和肺功能激发试验结果,对基础肺功能有损害及气道高反应性高的患儿,进行免疫治疗时须格外谨慎。通气功能中、重度障碍及重度气道高反应性的患儿,暂不宜SIT治疗,经规则吸入糖皮质激素和(或)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待其肺功能状态改善后方可行SIT治疗。注射前后测定PEF值,评估患儿呼吸道状态,低于个人最佳值80%不可行SIT。进行SIT过 ·93·护理学杂志2012年10月第27卷第19期( 综合版)

CAR_T细胞免疫疗法研究进展

CAR-T细胞免疫疗法的研 究进展 浙江理工大学 任嘉锋自动化(2)班 学号:2013330301070 指导老师:解纯刚

CAR-T细胞免疫疗法的研究进展 任嘉锋2013330301070 浙江理工大学机械与自动控制学院自动化2班,杭州 摘要:嵌合抗原受体修饰T细胞(CAR-T细胞)技术是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的一种过继性免疫治疗技术。这里的CAR指的就是嵌合抗原受体,由胞外抗原结合域scFv、跨膜结构域和胞内信号传导结构域组成。其通过基因修改技术,将能识别肿瘤相关抗原的抗体融合表达于自体T细胞的表面,被修改过的T细胞因此具有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杀伤力。从该技术被发明以来,CAR的设计已从仅包含单一CD3ζ信号传递结构域的第一代CAR 发展为加入了CD28 和CD137(4-1BB)等共刺激分子信号传递结构域的第二和第三代CAR。其中,针对CD19 的CAR-T 细胞在治疗血液肿瘤中取得的成果尤为引人瞩目,同时CAR-T 细胞在针对实体瘤的治疗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该技术同时也存在脱靶效应和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等临床应用风险。这里就CAR-T细胞免疫疗法的原理和在肿瘤的临床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作综述性的阐述. 关键词:CAR-T细胞;免疫疗法;基因技术;肿瘤治疗 1.CAR-T细胞疗法的原理 采用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s,CARs)修饰的T细胞CAR-T 细胞治疗肿瘤的方法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一种肿瘤免疫新疗法。T细胞对肿瘤细胞具有很强的杀伤作用,在肿瘤免疫应答中起主要作用.但是肿瘤细胞表面的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在免疫编辑的过程中会出现表达下降的情况,这样长期形成的免疫逃逸机制, 能使肿瘤细胞成功躲避T细胞攻击, 肿瘤快速增殖。此外, 人体内肿瘤特异性的T细胞数量较少, 并且由于大多数肿瘤细胞不断表达自体抗原, 使得靶向这些抗原的T细胞通过免疫耐受机制被中和或移除, 数量进一步减少。 而CAR的修饰可使T细胞在获得靶向杀伤能力的同时获得更强的增殖及抗凋亡的能力,其肿瘤杀伤作用的发挥也不会受到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

胶质瘤免疫治疗探究进展综述

胶质瘤的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刘海龙 摘要胶质瘤是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由于其较高恶性程度,尤其是三期和四期胶质瘤,以及高复发率,其治疗方式若单纯依靠手术治疗,则很大程度上难以完全切除,甚至不能切除。免疫治疗在对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诱发肿瘤细胞凋亡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的免疫疗法包括使用重组细胞因子、单克隆抗体、分子疫苗、过继性淋巴细胞等。免疫治疗辅助手术等其他治疗方式,可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减缓其他治疗方式的毒副作用,延长患者生存期。 关键词胶质瘤免疫治疗 胶质瘤起源于神经上皮组织,占颅内肿瘤的40—50%,是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分为星形胶质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多形性胶质细胞瘤等。根据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统计,胶质瘤的综合发病年龄在30—40岁范围内,以大脑半球胶质瘤最为多见。根据Knudso的“二次打击”学说,目前虽对胶质瘤的发病原因缺乏完全清楚的认识,但认为诱发肿瘤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等的综合作用。临床表现以颅内压增高症状以及局灶性症状和体征为主,如头痛、呕吐、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等。随着医学的发展和人们对胶质瘤认识的深入,对其治疗已经由原来单纯依靠手术治疗发展为如今的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基因治疗、免疫治疗、中医中药治疗、心理治疗等。 目前,人们逐渐认识到胶质瘤的发病与患者的免疫力低下有关,故对于胶质瘤的免疫治疗关注程度日益加深。胶质瘤的免疫治疗主要是通过增强机体自身免疫,来达到防御肿瘤和杀伤肿瘤的目的,被称为是继手术、放疗、化疗之后的第四种治疗模式,具有特异性强、毒副反应轻、长期记忆等特点。人体免疫系统主要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两大类,而特异性免疫主要通过细胞核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其中巨噬细胞、CD8+T淋巴细胞对肿瘤的监测和杀伤起到了重要作用。免疫治疗则主要是通过调控非特异性免疫中的巨噬细胞和特异性免疫中的CD8+T淋巴细胞起作用,包括重组细胞因子、单克隆抗体、分子疫苗、过继性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几种方法。 一、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是肿瘤免疫治疗的核心,胶质瘤细胞本身即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IL-2、TGF-10、PGE-2等,这些细胞因子协同或拮抗,相互作用构成细胞因子网络,促使肿瘤细胞发生、发展、复发和转移等。目前,研究人员希望可以通过一种或者几种细胞因子作用于人体,发挥其自身的细胞毒作用或辅助特异性免疫作用,达到杀伤肿瘤的目的。 细胞因子治疗胶质瘤的作用机制主要有:1)辅助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反应;2)增强NK细胞的溶解细胞作用;3)刺激T细胞、NK细胞分泌IFN-γ;4)血管形成抑制剂;5)增强肿瘤细胞MHC抗原表达,从而增强肿瘤细胞免疫原性;6)抑制部分细胞因子对免疫系统的调节;7)抑制肿瘤细胞增长,诱导分化。 目前,经常使用的细胞因子主要有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等。Ohno等人和Ogbomo等人主要对EGFRvⅢ展开研究,发现胶质瘤细胞表面特异性表达3C10/CD3δ,EGFRvⅢ可以渗透到肿瘤内部作用于肿瘤细胞,明显延缓胶质瘤细胞的生长。干扰素在治疗胶质瘤中的作用已被多数研究人员重视,部分使用IFN-β,部分使用IFN-γ。田道锋、郭宗泽和李光宗等人主要对IFN-β进行了研究。田道锋等人将MSCs-hIFN-β瘤内注射观察荷瘤鼠的临床表现和生存时间,使用MRI显示肿瘤大小,幷体外培养C6胶质瘤组织病理学检查和肿瘤组织IFN-β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发现体外培养C6细胞的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体内发现注射MSCs-hIFN-β可以使肿瘤体积明显缩小。郭宗泽等人则使用IFN-

特异性免疫治疗在过敏性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182 2019 年第 6 卷第 2 期 2019 Vol.6 No.2临床医药文献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综述· 特异性免疫治疗在过敏性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袁锡华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广西南宁 530001) 【摘要】特异性免疫治疗(specific immunotherapy,SIT)是指一种针对病源体的对症治疗方法,对于机体能力低下或亢进的免疫状态,身体可以通过免疫获得性感染(痊愈或无临床症状的感染)或接种疫苗来产生特异性抗体,并且调节过敏原特异性T细胞的反应类型,发挥抗过敏作用[1]。SIT的方法繁多,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例如肿瘤免疫可以激活人体免疫系统,例如肿瘤免疫可以激活人体免疫系统,SIT依靠自身免生物来杀死癌细胞和肿瘤组织,不像以往手术、靶向治疗和化疗,SIT是针对人体自身免疫系统,而不是肿瘤细胞和组织[2]。因此,本文通过在过敏性疾病中采用SIT的作用开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过敏性疾病;特异性免疫治疗;特应性皮炎;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2.182.02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由于先天性过敏性体质对环境尘螨等过敏原的耐受力较差导致,如若处理不当极易造成严重的皮损,甚至皮源性感染,影响患者生活质量[3]。因此,目前针对过敏性疾病的治疗主要是脱敏和远离变应原,采用特异性免疫疗法针对过敏原,及时脱敏,使患者从低浓度到高浓度对于所接触过的过敏原,增加对其耐受力,以避免病情加重,逐渐达到较好的临床疗效,缓解其临床症状[4]。 1?过敏性免疫治疗 1.1 过敏性免疫机制 临床将脱敏疗法又称为SIT。SIT是指通过测定过敏性疾病患者的过敏原来制备过敏原提取物并配制成各种浓度的制剂,经反复注射、舌下给药或重复给药,通过其它给药途径将药液与患者反复接触,调节浓度和剂量,从低到高,从大到小,在达到维持剂量后,维持疾病进程,从而增加患者对变应原的耐受性[5]。当再次暴露于此种变应原时,过敏现象就会被减轻或不再引起过敏现象,并且它通过用于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皮炎等脱敏治疗,临床上常见脱敏治疗根据给药方式而有所不同有:注射脱敏、舌下含服脱敏、脱敏贴等[6]。 1.2 AD病因 AD与遗传因素,过敏因素都有着密切关系。AD的多数患者湿疹是由婴儿时期反复发作迁延而成,其中70%患者家族中有过敏、哮喘或者过敏性鼻炎的遗传史。因此,临床也将其称之为异位性湿疹、特应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等。AD是一种具有慢性、瘙痒性特点的皮肤病,常常与寒冷刺激和衣物的摩擦等成为特应性皮炎的诱发因素[7]。 1.3 发病相关因素 主要发病因素可能与以下内容有关,例如内源性因素(1)年龄:儿童与青少年患病几率较高,因体内抗体较为薄弱,容易发生感染刺激,导致过敏性疾病[8]。(2)抗体成分:抗原特异性成分通过淋巴细胞传递到IgE型浆细胞,产生反应素(IgE抗体),IgE抗体附着于肥大细胞后,引起过敏性疾病[9]。(3)自身体质:当过敏原再次侵入人体后,经过反复变化,一系列酶活性被激活,使肥大细胞或嗜碱粒细胞脱颗粒,释放过敏源,引发过敏性疾病[10]。外源性因素(1)空气或食物:常见于成年人,致敏原多来源于患者体内,有呼吸道感染,对吸入的粉尘、花粉或者食入鱼虾等产生过敏性反应,引发过敏性疾病[11]。 2?SIT临床应用 在过敏性疾病开始治疗之前,应充分评估过AD患者,以确定导致患者临床症状的主要过敏原,使用相应抗原进行脱敏治疗,以达治疗目的[12-14]。而在SIT中传统脱敏方法,就是经皮下注射,但此种操作方法,对于儿童或部分成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除了患者自己对注射的恐惧之外,注射脱敏还存在一些技术问题,例如剂量维持过少,不仅耽误疾病治疗,还容易诱发过敏性疾病发作,严重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在为年龄较小患儿实施脱敏疗法时,找寻到新的治疗方式,舌下脱敏可以有效治疗花粉过敏和其他过敏原患者,并且可以实现多次皮下托名而无严重的全身过敏反应[15-16]。 3?小?结 SIT在过敏性疾病中的临床研究进展表明,SIT不仅为患者提供了无痛治疗途径,还提升了疾病预后效果,但因过敏性疾病中发病因素影响,极易引起变应原的变化,导致治疗无效,加重患者痛苦,故为了防止过敏性疾病进一步恶化,积极使用SIT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7-18]。因此,不管是AD,还是其它过敏性疾病,使用SIT均能够减少患儿用药,减轻过敏性疾病症状[19]。目前临床对于治疗各种过敏性疾病方式均进行了研究,但仍然存有不足之处,例如特异性脱敏治疗的病程较长,过敏原的剂量问题和尚未明确的特异性脱敏免疫机制,需要在未来进一步研究,为治疗过敏性疾病获得可靠方法[20]。 参考文献 [1] 常欣悦,窦侠,马刚.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在特应性皮炎中 的应用进展[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2015,41(3):178-180. [2] 郭远,蔡羽恬,郭宁宁,李遇梅.特应性皮炎的免疫机制及 Dupilumab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8,34(02): 125-128. [3] 龙玲珑,姚煦,杨雪源.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特应性皮炎的进 展[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2017,(2):65-68. [3] 宋志强.特应性皮炎的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J].中国医学文摘 (下转184页) DOI:10.16281/https://www.360docs.net/doc/6218931243.html,ki.jocml.2019.02.127

支气管哮喘的特异性免疫治疗进展

四综述四 D O I :10.3760/c m a .j .i s s n .1673-436X.2013.021.017作者单位:400016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 通信作者:江涛,E m a i l :j .t c q @163.c o m 支气管哮喘的特异性免疫治疗进展 古丽 江涛 ?摘要?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二环境的污染,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日趋增多三特异性免疫治疗(s p e c i f i c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S I T )不仅能减少发作缓解症状,而且能改变疾病的自然病程三S I T 目前主要有皮下注射特异性免疫治疗(s u b c u t a n e o u s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S C I T )和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 u b l i n g u a l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S L I T )两种方式三自S I T 提出至今,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研究,大量荟萃分析证明了S I T 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三此外,S I T 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和不断完善改进三 ?关键词? 哮喘; 特异性免疫治疗;皮下注射特异性免疫治疗;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S p e c i f i c i m m u n o t h e r a p y o na s t h m a G UL i ,J I A N GT a o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R e s p i r a t o r y M e d i c i n e ,t h e F i r s tA f f i l i a t e d H o s p i t a l ,C h o n g q i n g M e d i c a lU n i v e r s i t y ,C h o n g q i n g 4 00016,C h i n a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J I A N GT a o ,E m a i l :j .t c q @163.c o m ?A b s t r a c t ? W i t h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h e i n d u s t r i a l r e v o l u t i o na n d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 p o l l u t i o n ,t h e i n c i d e n c eo fa s t h m ah a s i n c r e a s e dd a y b y d a y .S p e c i f i c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S I T )c a nn o to n l y r e d u c et h e a t t a c k t o a l l e v i a t e t h e s y m p t o m s ,b u t a l s o c a n c h a n g e t h en a t u r a l c o u r s eo f d i s e a s e .S I Th a s t w om a i n l y w a y s :s u b c u t a n e o u s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S C I T )a n ds u b l i n g u a l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S L I T ).S i n c ei t p u t t i n g f o r w a r d ,a l a r g en u m b e r o fm e t a -a n a l y s i s h a v e p r o v e dS I T ?s e f f e c t i v e n e s s a n ds a f e t y d u r i n g m o r e t h a na c e n t u r y .I na d d i t i o n ,t h e r e a r e s o m e p r o b l e m sw o r t h y f o r f u r t h e r r e s e a r c h t o i m p r o v e .?K e y w o r d s ? A s t h m a ;S p e c i f i c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S u b c u t a n e o u s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S u b l i n g u a l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支气管哮喘( 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或)多种细胞因子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三其发病率有逐渐增多的趋势,相应的占卫生健康预算的比例亦日渐增长三近20年来,哮喘的发病率及病死率有增加趋势,其患病率甚至以每10年50%左右的比 例增长[ 1] 三由于哮喘造成的身心损害及社会负担与日剧增,许多政府已将控制哮喘列为优先发展的卫生战略项目三目前对于哮喘的治疗策略包括:避免接触变应原二教育管理二药物治疗及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s p e c i f i c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S I T )三这里就哮喘特异性免疫治疗作一简单的综述三 1 S I T 定义 S I T ,又称脱敏疗法,是指通过不同途径逐渐增加过敏原的剂量,诱导患者产生免疫耐受,从而减轻患者的过敏症状 [2] 三它是变应性疾病惟一针对病因 和病原学的治疗方法,也是目前惟一有可能通过免疫调节机制改变变应性疾病自然进程的治疗方式三 S I T 治疗不仅能缓解临床症状二 减少药物用量,而且具有长期临床效应,防止进一步过敏反应的发展三S I T 的提出已有一个世纪,然而它的作用机制仍有待阐明三2 S I T 作用机制 2.1 诱导产生I g G 抗体 特异性I g G 抗体通过与再次接触的致敏原结合,阻止致敏原与肥大细胞或嗜碱粒细胞表面的I g E 结合,抑制肥大细胞或嗜碱粒细胞脱颗粒,从而阻断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三已有相关文献证明成功的S I T 多数伴有血清I g G 抗体水平升高,尤其是I g G 4升高三肖晓雄等对32例屋尘螨哮喘患者在S I T 前后的血清特异性s I g G 水平进行检测,显示S I T 治疗前,所有患者血清s I g G 4水平均较低三而S I T 治疗14个月后, 所有患者的s I g G 4均显著升高三此外,还发现血清s l g G 4水平增长与S I T 治疗时间呈正相关,治疗时间越长,产生的s I g G 4抗体越多[3]三2.2 调节T h 1/T h 2平衡 C D 4+T 辅助细胞按其 功能分为两群,即T h 1和T h 2三T h 1型主要分泌 I L -2二I F N -γ和T N F -β ,具有活化巨噬细胞和引起细四 4661四国际呼吸杂志2013年11月第33卷第21期 I n t JR e s p i r ,N o v e m b e r 2013,V o l .33,N o .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