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思考题大全

●从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入手,如何进行细菌的人工培养?

充足的营养成分、适合的酸碱度、合适的酸碱度、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气体环境、渗透压等、及时高压灭菌、适宜的培养基

●什么是生长曲线?简述其分期及各期意义。

迟缓期:细菌被接种培养基的最初一段时间,主要是适应新环境,同时为分裂繁殖作物质准备,此时细菌体积比较大,含有丰富的酶和中间代谢产物。

对数期:细菌分裂繁殖最快的时期,菌数以几何级数增长,研究细菌的最佳时期。

稳定期: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代谢产物的堆积,繁殖数与死亡数几乎相等。活菌数保持稳定。一些细菌的芽胞、外毒素和抗生素等代谢产物大多在稳定期产生。

衰退期:繁殖变慢,死菌数超过活菌数。细菌形态发生改变,生理活动趋于停滞。

●如何利用细菌分解代谢产物鉴别细菌?

糖发酵试验: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蔗糖

IMViC 试验常用于肠道杆菌的鉴定:吲哚(I)、甲基红(M)、VP(Vi)、枸橼酸盐利用(C)实验。结果:大肠埃希菌:++-- 产气杆菌--++

●简述细菌合成代谢产物在医药学上的意义。

1、热原质(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产生热致源的细菌大都为格兰阴性菌,热致源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

2、毒素及侵袭性酶:①外毒素:多数G+菌和少数G-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菌体外的蛋白质;②内毒素:G-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外毒素毒性强于内毒素。

③侵袭性酶:某些细菌产生的,能损伤机体组织,促使菌体的侵袭和扩散,是细菌重要的致病物质。

3、色素:①水溶性;②脂溶性。

4、抗生素: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抗生素大多由放线菌和真菌产生。

5、细菌素: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细菌素仅对与产生菌有亲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

6、维生素

●简述微生物的分类及各类微生物的特点 P4

●比较G+菌与G-菌细胞壁结构的异同,并简述细胞壁的功能

细胞壁结构革兰阳性菌G+革兰阴性菌G-

肽聚糖组成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

联桥构成坚韧三维立体结构

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构成疏

松二维平面网络结构

肽聚糖厚度20~80nm 10~15nm

肽聚糖层数可达50层仅1~2层

肽聚糖含量占胞壁干重50~80% 仅占胞壁干重5~20%

磷壁酸有无

外膜无有

细胞壁的功能:维持菌体固有的形态,并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参与菌体内外物质交换;表面带有多种抗原分子,可诱发机体免疫应答某些成分与细菌致病性相关。

●举例分析细胞壁结构与抗生素作用效果间的关系

●举例说明细菌的致病性与那些因素有关。

致病性:细菌毒力(侵袭力:粘附素、抗吞噬、侵袭性物质;细菌毒素:内毒素、外毒素)、入侵数量、入侵部位

决定毒力的物质基础包括侵袭力和内外毒素

●细菌内、外毒素有何区别?举例说明它们在致病性上的特点。

●什么叫感染?举例说明全身型感染的临床类型

感染(infection)是细菌突破宿主防御屏障,侵入机体,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过程。

全身感染:

①毒血症:致病菌侵入体内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病菌不进入血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白喉)

②内毒素血症:G-菌侵入血液,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崩解后释放大量内毒素;也可由病灶内G-菌死亡释放内毒素入血。

③菌血症: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的一过性通过血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伤寒早期)

④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物质,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高热、皮肤和粘膜瘀斑、肝脾肿大)

⑤脓毒血症:化脓性菌侵入血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内的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什么是病毒体?病毒具有哪些特点

病毒体:一个完整成熟并有感染力的病毒颗粒。其测量单位为纳米或毫微米。测量病毒最可靠的方法是电子显微镜技术。

●简述病毒的基本结构。

包膜:蛋白质、多糖、脂类。是某些病毒在成熟过程中穿过宿主细胞,以出芽方式向宿主细胞外释放时获得的,含有宿主细胞膜或核膜成分。

有包膜的病毒体称为包膜病毒,无包膜的称为裸露病毒。

包膜的主要作用:维持病毒体结构的完整性。

核衣壳:1、核心:核酸

2、衣壳:包绕在核酸外面的蛋白质外壳。衣壳具有抗原性,是病毒的主要抗原成

分,可保护病毒核酸免受环境中核酸酶或其他影响因素的破坏,并能介导病毒进入宿主细胞。有以下类型:螺旋对称性,20面体对称性,复合对称性。

●简述病毒蛋白在病毒结构及功能上的意义。

结构蛋白:分布于衣壳、包膜和基质中,对核酸具有保护作用,稳定病毒形态,决定病毒对细胞的亲嗜性,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可用于分类及诊断

非结构蛋白:包括酶及某些具有特殊作用的蛋白质,可存在于病毒体内或感染细胞内,与病毒的复制有关,是具有潜力的药物作用靶点

●朊粒的化学本质是什么?简述其特点及所致疾病

朊粒:又称蛋白侵染子,传染性蛋白因子,不含核酸,朊病毒蛋白(PrP)是其基本的结构单位,PrPC转变为PrPSc即具有致病性和传染性。

特点:增殖快、抵抗力强(灭活方法是室温下5%次氯酸钠或1mol/L氢氧化钠处1h,再134℃高压蒸汽法灭菌2h以上)致病性(引起人和动物Prion病。潜伏期长,表现为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退化性疾患)

所有已知的朊毒体疾病,又统称为感染性海绵状脑病(TSES)

●以双链DNA病毒为例,简述病毒的复制周期

人和动物病毒周期依次包括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和释放等步骤。

1、吸附:病毒的吸附位点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首先是静电结合,是可逆的,然后是真正的结合,变得不可逆。病毒具有组织亲嗜性,是有选择的,

2、穿入:吸附后以吞饮或融合的方式进入细胞内,将病毒的衣壳释放到细胞内。

3、脱壳:脱去衣壳、核酸裸露

4、生物合成:合成大量病毒核酸和结构蛋白

5、装配与释放:组装成成熟的子代病毒,并从细胞游离出来。无包膜的病毒裂解宿主细胞,释放出来,有包膜的病毒以出芽的方式释放出来。

●何为顿挫感染及缺陷病毒?

顿挫感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却不能复制的感染过程。缺乏病毒复制所需的酶、能量或其它必要组分的非容纳性细胞,是构成顿挫感染的细胞。

缺陷病毒:指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严重改变而不能复制出完整的子代病毒的病毒。需辅助病毒提供所缺物质才能完成正常增殖。

●简述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有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

水平传播:病毒在人群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有呼吸道、消化道、皮肤黏膜、血液等途径。水平传播的病毒感染率高,播散迅速

垂直传播:病原体从宿主的亲代到子代,主要通过胎盘或产道传播。主要见于发生病毒血症或病毒与血细胞紧密结合的感染,常见的有风疹病毒,CMV,HBV,HIV等

●简述病毒持续性感染的类型及各型的特点。

1、慢性感染:病程长,病毒可持续存在于血液或组织中,并不断排出体外。如HBV。

2、潜伏感染:原病毒以基因组的形式长期潜伏在体内,不编码感染性病毒颗粒,激活才发生增殖。如HSV。

3、慢发病毒感染:潜伏期特别长,一旦发病,多为亚急性、进行性,并往往造成死亡。如HIV、朊粒。

4、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急性感染数年后才发生致死性并发症,如麻疹病毒引起的SSPE。

●从细胞水平出发,试述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1、杀细胞效应:多见于无包膜、杀伤力强的病毒,能引起明显的细胞病变。

杀细胞效应的机制:阻断细胞生物大分子合成;影响细胞溶酶体结构及通透性,损伤多种细胞器。在体外细胞培养和接种杀细胞性病毒经一定时间后,可用显微镜观察到细胞变圆、坏死,从瓶壁脱落等现象,称为细胞病变效应(CPE)。

2、稳定状态感染:多见于包膜病毒,一般不破坏细胞,但可引胞膜组分的改变,使细胞表面出现新的抗原或细胞融合成多核巨细胞。

3、包涵体形成:胞质或胞核内出现的光镜下可见的嗜酸性或嗜碱性斑块状物,通常是病毒颗粒聚集物、病毒遗留痕迹、或细胞反应物。。

4、细胞凋亡:是细胞基因控制的程序化细胞死亡,病毒感染也可诱发细胞凋亡。凋亡促进了病毒释放,也大大减少了病毒体的产量。

5、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病病毒基因与宿主细胞染色体整合,造成宿主细胞基因组的损伤,多见于肿瘤病毒。有全基因整合和失常式整合。

●什么是干扰素?简述干扰素的抗病毒机制及特点

干扰素:病毒或其它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抗病毒机制:IFN不直接杀伤病毒,而是先与邻近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诱导基因转录并翻译出一系列抗病毒蛋白,从而发挥抗病毒效应。主要的抗病毒蛋白有2’-5’腺嘌呤核苷合成酶( 2’-5’A合成酶)和蛋白激酶(PKR)。

抗病毒作用特点:广谱抗病毒、间接抗病毒、种属特异性,同种细胞中活性最高、作用发挥早,但持续时间短

●结合病毒的特点分析抗病毒药物在设计及应用较为局限的原因。

对不进行复制的潜伏病毒无效,如HSV

高度变异的病毒易形成耐药毒株,如流感病毒

不同病毒复制周期中的具体环节和涉及分子不同,具体落实到可选择的药物太少。●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的类型及其主要差异?

基因转移:外源性的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进入某受体菌细胞内的过程。

基因重组:转移的基因与受体菌DNA整合在一起,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某些特性。

●何谓transposon、R质粒、Hfr菌?

转化(transformation):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称为转化。

R质粒(耐药传递因子):编码性菌毛、r决定因子:耐药

Hfr(高频重组菌株):F质粒与染色体整合。具有结合和转移功能、细菌染色体转移频率高,F质粒低、受体菌获得供体菌性状、用于绘制基因图

●常见的病原性球菌有哪些?各引起哪些疾病?

对人类致病的球菌(coccus)常称为化脓性球菌,

G+菌主要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

G-菌主要有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毒素有哪些,分别有哪些致病作用?

1、致病物质

⑴酶:血浆凝固酶鉴定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重要指标;能保护细菌,与脓肿局限及脓液粘稠有关。

⑵毒素:葡萄球菌溶素以(溶血素为主。能破坏血细胞及多种组织细胞,并能引起局部小血管收缩)、杀白细胞素(只攻击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肠毒素(由噬菌体III型的金葡菌

产生,引起以呕吐为主的食物中毒)、表皮剥脱毒素(由噬菌体II型的金葡菌产生,作用于表皮的棘状颗粒层,使表、真皮脱落,引起剥脱性皮炎)、毒素休克综合症毒素-1(TSST-1)(肠毒素F,引起TSS)

⑶细胞表面结构蛋白:荚膜、肽聚糖、磷酸壁、蛋白A

2、所致疾病

⑴侵袭性疾病:皮肤软组织感染、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全身感染等

⑵毒素性疾病:由外毒素引起的中毒性疾病。①食物中毒:呕吐症状明显②烫伤样皮肤综合症:多见于幼儿及免疫力低下者③毒性休克综合症(TSS)多见于女性,常伴有G-菌的感染。有多器官损害,病死率高。○4假膜性肠炎:为菌群失调性肠炎,腹泻症状突出。

●名词解释: SPA,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

●简述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的致病机制.

作用机理:B亚单位识别受体,A 亚单位进入细胞,A 1 激活腺苷酸环化酶,ATP 转化cAMP,导致小肠液分泌过度,超过重吸收能力,引起剧烈腹泻。

●大肠埃希菌肠最常见的道外感染有哪些?

肠道外感染——大多大肠埃希菌在肠道内不致病

败血症:大肠埃希菌是从败血症病人中分离到的最常见的G-菌

新生儿脑膜炎:大肠埃希菌是小于1岁婴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主要致病因子

泌尿道感染:病原菌来自病人肠道(上行性),占泌尿道感染首位、女性多见(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等)

●大肠埃希菌与人类的关系如何?

①大肠埃希菌是肠道中重要的正常菌群,并能为宿主提供一些具有营养作用的合成代谢物。

②宿主免疫力下降或细菌侵入肠道外组织器官后,即可成为机会致病菌,引起肠道外感染。

●归纳志贺菌致病的主要特点。

①G-的短小杆菌,无芽胞,无鞭毛,无芽胞,有菌毛,营养要求不高

②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除宋内志贺菌个别迟缓发酵乳糖(一般3~4天)外,均不发

酵乳糖。在S.S等选择培养基上呈无③色半透明菌落。

④动力阴性,引起肠道疾病的无动力细菌。

⑤志贺菌有O和K两种抗原,O抗原是分类依据

●采集细菌性痢疾病人粪便标本进行细菌分离时应注意些什么?

取脓血粘液便及时送检或保存于甘油缓冲盐水中。

●急性菌痢的典型症状有哪些?解释其形成机制

急性菌痢:常有发热、腹痛、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等典型症状。

机制:内毒素作用于肠壁,使其通透性增高,促进内毒素的吸收;破坏肠粘膜,形成炎症、溃疡,呈现典型的脓血粘液便;作用于肠壁植物神经,使肠蠕动共济失调,肠功能紊乱。

●试述结核杆菌的染色、培养、致病物质及感染特点。

1、形态染色:菌体细长微弯,有分枝,排列不规则,多单个散在,易发生L型,抗酸染色阳性。

2、培养特性

专性需氧,温度37℃,pH偏酸6.5-6.8

营养要求高,罗氏培养基(蛋黄、甘油、天门冬素、马铃薯、无机盐、孔雀绿等)

生长缓慢,18h分裂一次,2-4W形成R型菌落,“菜花样菌落”,乳白色干燥不透明,表面呈颗粒结节,边缘不整

3、致病性

结核杆菌无侵袭性酶,不产生内、外毒素,其致病性主要由于细菌繁殖引起炎症;菌体成分;代谢产物毒性作用;抗体对菌体成分产生免疫病理损伤。

●何谓结核菌素试验?解释其原理与应用。

结核菌素试验:

■原理:人类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后,产生免疫力的同时也会产生迟发性超敏反应,将结核菌素注入皮内,观察有无超敏反应的发生,判断对结核分枝杆菌有无免疫力。

■试剂两种:①旧结核菌素(OT)②纯蛋白衍生物(PPD)—PPD—C,BCG—PPD

■方法:前臂皮肤注射,48-72h后观察结果

■结果:→红肿硬结>5mm,阳性(>15mm,强阳性)

→红肿硬结<5mm,阴性

■意义:→阳性:感染过,或BCG成功,有免疫力

→强阳性:现在活动性

→阴性:没有感染过/未接种BCG

→假阴性:①感染初期,老年人,严重结核合并其它传染病②使用免疫抑制剂③艾

滋病等免疫功能低下者

●HIV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是什么?

●HIV的复制周期有哪些特点?

●HIV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致病机制?

传染源: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

传播途径:

1.性传播:是HIV的主要传播方式,性活跃人群(包含同性恋和异性恋者)是高危人

群。

2.血液传播:输血、血制品、器官移植、注射等方式传播,静脉毒品成瘾者是高危人

群。

3.母婴传播:通过胎盘、产道或哺乳等方式传播,其中胎儿经胎盘感染最多见。

致病机制

主要感染细胞:CD4+T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神经细胞等。

引起机体免疫系统的进行性损伤。

●目前治疗HIV感染的药物主要有几类?其机制如何?

*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s)、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s)、蛋白酶抑制剂(PIs),融合抑制剂(FI)。

*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al therapy, HAART

●请简述常见呼吸道感染的病毒及其引起的疾病。

●甲型流感病毒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法?

微生物学检查法

* 血清学诊断:补体结合试验(compliment fixation,CF)* 病毒分离:标本:口腔含漱液

培养:猴肾细胞和鸡胚尿囊腔

结果:红细胞凝集、血凝抑制试验分型* 快速诊断:间接免疫荧光检查鼻咽分泌物

●试述HBV的感染类型及致病机制。

●试述HBV抗原抗体系统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业

● 1. 试述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的类型及其主要差异?

● 2.试述HBV抗原抗体系统检测的临床意义。

● 3.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毒素有哪些,分别有哪些致病作用?

微生物思考题1

微生物思考题1 微生物学思考题 介绍 1、微生物包括哪些类群?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 2、试述微生物与当代人类实践的重要关系。 3、什么是微生物? 原核微生物 菌落、芽孢、phb、鞭毛伴孢晶体菌毛、lps、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糖被、异形胞、磁小体、原生质体、l型细菌、性菌毛。 - 1、g+、g细菌的细胞壁化学成分、结构及相关的特点有何区别? 2、依据鞭毛的数目和着生位置不同,可将鞭毛菌分为哪几种类型?6、试用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解释芽孢耐热机制。9、细菌主要贮藏物的特点及生理功能是什么? 10.细菌的基本形式是什么?根据分离后的不同排列,将球菌分为哪些种类?12.典型细菌的大小和重量是多少?14.蓝藻及其特征? 15、简述革兰氏染色机理、染色方法、步骤、结果是什么? 16.比较了链霉菌和大肠杆菌的形态、结构、功能和化学成分。18.细菌糖原的化学成分是什么?它对细菌本身有什么影响?与人类的关系是什么?细菌糖可以根据其现有特性分为几种类型?简要描述了它们的特点。 19、细菌芽孢的作用是什么?是什么样的结构和化学组成使之具有这种作用? 真核微生物 假根、子实体、吸器菌丝、菌丝体、真菌丝、假菌丝 1.霉菌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的特征是什么?它们能区分哪些特殊结构? 2.尝试比较各种真菌孢子的特征。 3、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四大类微生物的菌落有何不同? 4、试比较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细胞壁成分的异同。 5、比较真核与原核生物的异同。7、真菌及其特点?病毒 斑块、病毒、轻度噬菌体、强效噬菌体、溶原细菌、类病毒、类病毒、朊病毒、亚病毒、包涵体、包膜、原噬菌体、噬菌体滴度、一步生长曲线1、病毒颗粒和核壳之间的关系?

微生物思考题

绪论复习题 1、什么是微生物?包括哪些类群? 2、人类迟至19世纪中叶才真正认识微生物世界,其中的障碍有哪些?它们是如何被克服的? 3、试举五例说明人类历史上致病微生物导致的传染病大流行。 4、微生物学史可分哪五期?各期的时间、实质、创始人和特点。我国在微生物学发展史上有什么值得反思? 5、说明微生物在推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中的贡献。 6、什么是微生物的五大共性?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7、你对微生物学的发展前景有何观点? 原核微生物思考题 1、细菌的一般构造和特殊构造有哪些? 2、比较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结构。 3、比较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肽聚糖单体。 4、细菌革兰氏染色过程的基本步骤及基本原理。 5、比较4类缺壁细菌。 6、液态镶嵌模型。 7、比较真细菌与古生菌细胞膜。 8、说明细菌芽孢的结构和各部分成分。 9、研究芽孢的意义。 10、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11、什么叫“拴菌”试验?分析该试验在思维方式和试验方法上的创新。

12、比较细菌鞭毛、菌毛和性毛。 13、放线菌形态、繁殖方式、菌落形态。 14、为什么蓝细菌会成为“先锋生物”?其细胞有几种特化形式?功能怎样? 15、比较衣原体、立克次氏体和支原体。 真核微生物思考题 1、在形态、构造和生理功能上比较真细菌、古生菌和真核微生物。 2、比较线粒体和叶绿体在形态、构造、成分和功能等方面的差别。 3、比较细菌鞭毛与真核微生物鞭毛在结构及运动方式上的差别。 4、总结酵母菌的五个特点,并列出各个特点的例外。 5、简要说明酵母菌生活史类型,并说明各阶段的特点。 6、真核生物细胞的细胞之内细胞骨架结构怎样?功能如何? 7、以粗糙脉孢菌为例简述霉菌菌丝延伸过程中细胞壁成分的变化。 8、比较细菌、酵母菌和霉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成分的差异。 9、比较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菌落。 10、比较细菌、放线菌和霉菌的个体及菌落的形态特征。 11、介绍霉菌的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的特化构造并说明它们的功能。 12、比较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细胞壁成分,说明各自原生质体的制备方法。 13、什么是锁状联合?生理意义如何? 病毒思考题

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绪论 1.什么是微生物?它包括那些类群? 概念: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包括:原核类:细菌〔真细菌,古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等。 真核类:真菌〔酵母菌,霉菌,蕈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 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2.人类迟至19世纪才真正认识微生物,其中主要客服了哪些重大障碍? 显微镜的创造〔列文虎克〕灭菌技术的运用纯种别离培养技术的建立 3.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根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五大共性:〔1〕体积小、面积大〔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适应强、易变异〔5〕分布广、种类多 最根本的:〔1〕体积小、面积大 原因:由于微生物是一个如此突出的小体积大面积系统,从而赋予它们具有不同于一切大生物的五大共性,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 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4个共性。 4.试述微生物的多样性 (1)物种的多样性〔2〕生物代谢类型的多样性〔3〕代谢产物的多样性〔4〕遗传基因的多样性〔5〕生态类型的多样性 5.微生物名人巴斯德 (1)否认“自生说〞 (2)预防接种 (3)证明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4)创造巴斯德消毒法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1.细菌的根本形态分为几种?测量微生物大小常用单位是什么? 细菌的形态极其简单,根本上只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三大类,仅少数为其他形状,如丝状,三角形,方形和圆盘形。 量度细菌大小的单位是um,而度量其亚细胞构造那么要用nm作单位。 2.试述G+和G-细菌细胞壁构 G+:厚度大〔20~80nm〕,化学组成简单,一般含90%肽聚糖和10%磷壁酸 N-乙酰氨基葡萄糖〔G〕 肽聚糖形成坚硬的多层三维网状结构 N-乙酰胞壁酸〔N〕 G+ 四肽链-肽桥交联 甘油型 磷壁酸 核糖醇型 G-:厚度较G+细菌薄,层次较多,成分较复杂,肽聚糖层很薄〔仅2~3cm〕故机械强度较G+细菌弱,主要包括外膜,肽聚糖层,壁膜间隙三个局部。 3.什么是革兰氏反响,其原理和主要步骤? 概念:C.Cram〔革兰〕于1884年创造的一种鉴别不同类型细菌的染色方法 原理:G+:细胞壁厚,肽聚糖网状分子形成一种透性障,当乙醇脱色时,肽聚糖脱水而孔障缩小,故保存结晶紫-碘复合物在细胞膜上,呈紫色。

微生物思考题大全

●从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入手,如何进行细菌的人工培养? 充足的营养成分、适合的酸碱度、合适的酸碱度、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气体环境、渗透压等、及时高压灭菌、适宜的培养基 ●什么是生长曲线?简述其分期及各期意义。 迟缓期:细菌被接种培养基的最初一段时间,主要是适应新环境,同时为分裂繁殖作物质准备,此时细菌体积比较大,含有丰富的酶和中间代谢产物。 对数期:细菌分裂繁殖最快的时期,菌数以几何级数增长,研究细菌的最佳时期。 稳定期: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代谢产物的堆积,繁殖数与死亡数几乎相等。活菌数保持稳定。一些细菌的芽胞、外毒素和抗生素等代谢产物大多在稳定期产生。 衰退期:繁殖变慢,死菌数超过活菌数。细菌形态发生改变,生理活动趋于停滞。 ●如何利用细菌分解代谢产物鉴别细菌? 糖发酵试验: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蔗糖 IMViC 试验常用于肠道杆菌的鉴定:吲哚(I)、甲基红(M)、VP(Vi)、枸橼酸盐利用(C)实验。结果:大肠埃希菌:++-- 产气杆菌--++ ●简述细菌合成代谢产物在医药学上的意义。 1、热原质(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产生热致源的细菌大都为格兰阴性菌,热致源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 2、毒素及侵袭性酶:①外毒素:多数G+菌和少数G-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菌体外的蛋白质;②内毒素:G-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外毒素毒性强于内毒素。 ③侵袭性酶:某些细菌产生的,能损伤机体组织,促使菌体的侵袭和扩散,是细菌重要的致病物质。 3、色素:①水溶性;②脂溶性。 4、抗生素: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抗生素大多由放线菌和真菌产生。 5、细菌素: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细菌素仅对与产生菌有亲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 6、维生素 ●简述微生物的分类及各类微生物的特点 P4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思考题及答案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思考题及答案 第一章病毒 1.病毒是一类怎样的微生物?它有什么特点? 答: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专性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体内的超微小微生物。 2.病毒分类依据是什么?分为哪几类病毒? 答:病毒是根据病毒的宿主、所致疾病、病毒粒子的大小、病毒的结构和组成、核酸的类型、复制的模式、有无被膜等进行分类。 根据专性宿主分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放线菌病毒(噬放线菌体)、藻类病毒(噬藻体)、真菌病毒(噬真菌体) 根据核酸分类:DNA病毒(除细小病毒组的成员是单链DNA外,其余所有病毒都是双链DNA)和RNA病毒(除呼肠孤病毒组的成员是双链RNA外,其余所有的病毒都是单链RNA)。 3.病毒具有怎样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答:病毒的化学组成:蛋白质和核酸,个体大的病毒如痘病毒,除含蛋白质和核酸外,还含类脂质和多糖。结构:没有细胞结构,分两部分:蛋白质衣壳和核酸内芯,共同构成核衣壳。 4.叙述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的繁殖过程。 答:吸附→侵入→复制与聚集→释放 5.什么叫毒性噬菌体?什么叫温和噬菌体? 答:侵入宿主细胞后,随即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作毒性噬菌体叫毒性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其核酸附着并整合在宿主染色体上,和宿主的核酸同步复制,宿主细胞不裂解而继续生长,这种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叫温和噬菌体。

6.什么叫溶原细胞(菌)?什么叫原噬菌体? 答:含有温和噬菌体核酸的宿主细胞被称作溶原细胞。在溶原细胞内的温和噬菌体核酸,称为原噬菌体(或前噬菌体)。 7.解释Escherichia coli K12(λ)中各词的含义。 答:Escherichia是大肠杆菌的属名,coli是它的种名,K12是大肠杆菌的株名,括号内的λ为溶原性噬菌体。 8.病毒在固体培养基上有怎样的培养特征? 答:将噬菌体的敏感细菌接种在琼脂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形成许多个菌落,当接种稀释适度的噬菌体悬液后引起点性感染,在感染点上进行反复的感染过程,宿主细菌菌落就一个个地被裂解成一个个空斑,这些空斑就叫噬菌斑。 9.噬菌体在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中各有怎样的培养特征? 答:将噬菌体的敏感细菌接种在液体培养基中,经培养后敏感细菌均匀分布在培养基中而使培养基浑浊。然后接种噬菌体,敏感细菌被噬菌体感染后发生菌体裂解,原来的细菌悬液变成透明的裂解溶液;将噬菌体的敏感细菌接种在琼脂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形成许多个菌落,当接种稀释适度的噬菌体悬液后引起点性感染,在感染点上进行反复的感染过程,宿主细菌菌落就一个个地被裂解成一个个空斑,这些空斑就叫噬菌斑。 10.什么叫噬菌斑?什么叫PFU? 答:将噬菌体的敏感细菌接种在琼脂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形成许多个菌落,当接种稀释适度的噬菌体悬液后引起点性感染,在感染点上进行反复的感染过程,宿主细菌菌落就一个个地被裂解成一个个空斑,这些空斑就叫噬菌斑;一个空斑表示一个病毒,PFU即plaque forming unit表示病毒空斑单位。 11.破坏病毒的物理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破坏病毒的? 答:温度、光、干燥度。

4微生物复习思考题加答案

1.什么是微生物?有哪些主要类群? 定义:微生物是所有形体微小、单细胞或结构较为简单的多细胞生物、甚至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通称。 种类:微生物类群十分庞杂,包括: 无细胞结构的病毒、类病毒、拟病毒等, 属于原核生物的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等, 属于真核生物的酵母菌和霉菌,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 非细胞:病毒、朊病毒 原核生物:细菌、支原体、放线菌 真核生物:酵母、真菌等 一些国家的微生物教学体系内容中还涉及藻、地衣、线虫、原生动物等 2.微生物有哪些主要特点?举例加以说明。 体形微小,结构简单 易变异,适应性强:变异率10-6 易于培养与繁殖:大肠杆菌20min/代 体积小,比表面积大:易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种类多,分布广:海洋、硫矿、热泉 3.微生物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代表人物为谁? 感性认识阶段(史前时期) 形态学发展阶段(初创时期)1664年,英国人虎克(Robert Hooke)曾用原始的显微镜对生长在皮革表面及蔷薇枯叶上的霉菌进行观察。 生理学发展阶段(奠基时期)法国人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发现并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 德国人柯赫(Robert Koch))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方面的贡献细菌纯培养方法的建立 (1843~1910b)设计了各种培养基,实现了在实验室内对各种微生物的培养 微生物快速发展时期 青霉素的发现 大量抗生素的发现 发酵工业技术的发展 分子生物学发展阶段(成熟时期)微生物成熟时期 1950s DNA双螺旋的发现, 1970 基因工程技术、分子生物学发展 4.试述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及其贡献。 1676年,微生物学的先驱荷兰人列文虎克(Antonyvan 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了细菌他没有过大学,是一个只会荷兰语的小商人,但却在1680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 巴斯德发现并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免疫学——预 防接种,首次制成狂犬疫苗巴斯德消毒法:60~65℃作短时间加热处理,杀死有害微生物.柯赫(1)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方面的贡献细菌纯培养方法的建立设计了各种培养基,实了在实验室内对各种微生物的培养流动蒸汽灭菌染色观察和显微摄影;对病原细菌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具体证实了炭疽杆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1905年获诺贝尔奖,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著名的柯赫原则

微生物思考题

第一章 1.设计一张表格,比较一下6个大类原核生物的主要特性。 2.试图示G+和G-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构造,并简要说明其异同。 3.试述染色法的机制并说明此法的重要性。 革兰氏染色的机制为:过结晶紫液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G+细菌由于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不含脂类,故经过乙醇脱色后仍保持紫色;G-细菌则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遇到乙醇脱色后细胞褪色;再经红色染料复染后,G-细菌呈红色,而G+细菌则仍保留最初的紫色。 重要性:此法证明了 G+和 G-主要由于起细胞壁化学成分的差异而引起了物理特性的不同而使染色反应不同,是一种积极重要的鉴别染色法,不仅可以用与鉴别真细菌,也可鉴别古生菌。把原核生物分为G+和G-两大类,并揭示其在结构、功能、生理、遗传、生态等特性上的不同,故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4.试讨论细菌的细胞形态与菌落形态间的相关性。 相关性:因不同形态、生理类型的细菌,在其菌落形态、构造等特征上也有许多明显的反映,故细菌的细胞形态与菌落形态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现象,如,无鞭毛、不能运动的细菌尤其是球菌通常都形成较小、较厚、边缘圆整的半球状菌落;长有鞭毛、运动能力强的细菌一般形成而平坦、边缘多缺刻、不规则的菌落;有糖被的细菌,会长出大型、透明、蛋清状的菌落;有芽孢的细菌往往长出外观粗糙、“干燥”、不透明且表面多褶的菌落等等。 名词解释 菌落:菌落即单个(或聚集在一起的一团)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 菌苔:如果把大量分散的纯种细菌密集的接种在固体培养基的较大面积上,结果长出的大量“菌落”已相互连成一片即称菌苔。 伴孢晶体:是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基内菌丝:是孢子落在固体基质表面并发芽后,不断伸长、分枝并以放射壮向基质表面和内层扩展,形成大量色浅、较细的具有吸收营养和排泄代谢废物功能的菌丝。 气生菌丝:孢子落在固体基质表面并发芽,在其上不断向空间方向分化出颜色较深、直径较粗的分枝菌丝。 异形胞:存在于丝状生长种类中的形大、壁厚、专司固氮功能的细胞,数目少而不定,位于细胞链的中间或末端。 原体与始体:具有感染力的衣原体细胞称原体,有传染力。原体经空气传播,一旦遇合适的新宿主,就可通过吞噬作用进入细胞,在其中生长,转化为无感染力的细胞,称始体。 包涵体:衣原体的始体通过二分裂在宿主细胞内繁殖成的一个微菌落。 第二章 1. 试解释子实体,菌物、真菌,酵母菌,霉菌和蕈菌。 子实体:由气生菌丝特化而成,指在其里面或上面可产生无性或有性孢子,有一定形状和构造的任何菌丝体组织。 菌物:是不含叶绿体,化能有机营养,具有真正的细菌核,含有线粒体以孢子进行繁殖,不运动的典型的真核微生物。 真菌:是不含叶绿体,化能有机营养,具有真正的细菌核,含有线粒体以孢子进行繁殖,不运动的典型的真核微生物。

微生物复习思考题(完整版)

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绪论 微生物:微生物是所有形体微小的单细胞或结构较为简单的多细胞生物,甚至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通称。 微生物学: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 微生物的基本类群: 1、原核微生物:(三菌三体) 细菌(真细菌、古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2、真核微生物: 真菌(霉菌、酵母、蕈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 3、非细胞微生物: 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微生物的五大共性:1、体积小、面积大2、吸收多、转化快 3、生长旺、繁殖快 4、适应强、易变异 5、分布广、种类多 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1)、史前期(约8000年前一1676) 朦胧时期,开创者:各国劳动人民 (2)、初创期(1676—1861) 形态描述阶段,开创者:列文虎克(微生物学的先驱者) (3)、奠基期(1861—1897) 生理水平研究阶段, 开创者:法国的巴斯德(微生物学奠基人) 和德国的科赫(细菌学奠基人) (4)、发展期(1897—1953) 生化水平研究阶段,开创者:德国的E.Buchner(生物化学奠基人) (5)、成熟期(1953—至今) 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阶段,开创者:Watson和Crick(分子生物学奠基人) 微生物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关系: 我们的日常生活得益于微生物!我们又深受其害!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一、基本概念 原核微生物: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为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 细菌:是一类细胞细而短、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细胞壁:是位于细胞外的一层厚实、坚韧、具有固定外形和保护细胞等多种功能的外被。 细胞膜:又称细胞质膜、质膜或内膜,紧贴细胞壁内侧,包围着细胞质的一层柔软、脆弱、富有弹性的半透性薄膜。细胞膜由60%磷脂双分子层(近来发现古细

微生物复习思考题与答案

微生物学绪论 一、选择题 b1. 大部分微生物()。 A 是原生动物 B 帮助改善生活质量C生活在海洋的底层D发现于外层空间。 c2. 适合所有微生物的特殊特征是()。 A 它们是多细胞的 B 细胞有明显的核 C 只有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D 可进行光合作用c3.人类通过微生物产生的食品有()。 A 牛奶 B 火腿 C 酸乳酪 D 黄瓜 a4. 第一位观察到微生物的科学家是()。 A Robert Hooke B Louis Pasteur C Joseph Lister D James T. Watson a5. 自然发生说的理论认为()。 A 微生物来自无生命的物质 B 大动物中发现有系统发育C人类是从类人猿进化的 D 病毒是从细菌退化的 d6. 广泛进行微生物研究的17世纪70年代荷兰商人()。 A van Goph B van Hoogenstyne C van Dyck D van Leeuwenhoek d7. 路易.巴斯德对微生物的贡献在于他()。 A 发现了病毒 B 提出了自然发生说理论C抨击了进化论D 号召人们关注微生物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b8. 阐明微生物是传染病原因的概念称为()。 A 进化论 B 病原菌学说 C 生物学细胞论 D 报酬递减论 a9. 巴斯德采用曲颈瓶试验来()。 A 驳斥自然发生学说 B 证明微生物致病 C 认识到微生物的化学结构 D 提出细菌和原生动物分类系统 b10. 在微生物学中采用化学治疗剂治疗传染病是由于()。 A Hooke的工作B发现了抗生素C 阐明了DNA的结构D 发展了遗传工程 D11.病毒研究工作的迅猛发展取决于()。 A 光学显微镜 B 暗视野显微镜 C 紫外线显微镜 D 电子显微镜 B12.下列的所有特征均与病毒相联系,除了()之外。 A 它们很少或没有其它的化学物质 B 用抗生素干扰病毒的活性 C 病毒引起麻疹、腮腺炎和(病毒性)风疹 D 它们不是细菌的类型 C13. 所有微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A A TP B DNP C DNA D AMP C14. 由一团缠绕的核酸和蛋白质外壳所包围的粒子是对()最好的描述。 A藻类B RNA分子C病毒D细菌 C15.微生物双名法两个组成部分是()。 A 目名和科名B科名和属名 C 属名和种的形容词D 属名和多样化的词 D16.在分类系统中细菌、蓝细菌一起皆属于()。 A原生生物B 盐生植物C 绿藻门D 原核生物界 B17. 真菌界中发现的两个类群生物是()。 A 病毒和酵母菌 B 酵母菌和霉菌 C 霉菌和细菌 D 细菌和原生动物 A18.微生物中铭记柯赫是由于()。 A 证实病原菌学说 B 在实验室中成功地培养病毒 C 发展了广泛采纳的分类系统D提出了原核生物术语 19.蓝细菌值得注意的特征是它们能进行()。 A 二分裂 B 异养营养C光合作用D 运动 二、判断题 ()1.虽然一般认为光合作用是植物的特征,但某些微生物如病毒和甲藻属(腰鞭毛藻)也进行光合作用。 ()2.病原微生物致病作用的一种途径是通过产生能干扰全身系统的强的毒素 ()3.由于微生物活动引起的疾病,正确称之为生理的疾病。

微生物复习思考题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微生物?包括哪些主要类群? 答:微生物(microorganisms) 是指绝大多数凭肉眼看不见或很不清楚,必须借助于显微镜才能看见或看清的一类微小生物的总称(通常<0.1mm) 主要类群:1 原核类: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 2 真核类:真菌(丝状真菌--霉菌;酵母菌;大型真菌--蕈菌)、藻类、原生动物 3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 2.微生物有哪大特性? 答:1.个体微小、结构简单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适应强、易变异5.分布广,种类多 3.微生物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代表人物为谁? 答:1.史前期开创者:各国劳动人民 2.初创期开创者:列文虎克 --微生物的先驱者 3.奠基期开创者:巴斯德(微生物学的奠基人)科赫(细菌学的奠基人)4.发展期开创者:Buchner (德国人--生物化学奠基人) 5.成熟期 开创者: J. Watson(美国)和F. Crick(英国)-- 分子生物学奠基人 4.研究微生物学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答:1.显微镜技术 2.无菌技术 3.纯种分离技术 4.纯种培养技术 5.什么是无菌操作技术? 答:无菌技术是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培养物时防止其被其他微生物污染的技术。 6.细菌的基本形状分为几种?测量细菌大小常用单位是什么? 答:球状杆状螺旋状细菌的大小测量单位是um 7.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主要成份是什么? 答:肽聚糖是G+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占细胞壁物质总量的90%,原核生物所特有。磷壁酸,是结合在G+菌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约占细胞壁成分的10%。 G-细胞壁的组成和结构比G+更复杂。主要成份为:脂多糖、磷脂、脂蛋白、肽聚糖。 8.何为原生质体、球状体、L-型细菌? 答:a.L型细菌:细菌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 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变异型。原生质体:在人工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细胞壁的合成后所留下的仅由细胞膜包裹着的细胞。一般由G+菌形成。球状体:还残留部分细胞壁(G-菌的外膜)的原生质体.一般由G-形成。 9.细菌细胞结构中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分别包括哪些?各有何功能? 答:一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特殊结构:鞭毛、菌毛、性菌毛、糖被、芽孢。鞭毛:具有推动细菌运动功能,为细菌的“运动器官”。菌毛:具有使菌体附着于物体表面的功能。性菌毛:其功能是向雌性菌株(即受体菌)传递遗传物质。糖被:①保护细菌免受干燥的影响;②贮藏养料,以备营养缺乏时重新利用;③表面吸附作用;④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及防止噬菌体的吸附和裂解。芽孢: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

微生物思考题

第一章 一、选择题: 1.属于细菌细胞基本结构的为 A、荚膜 B、细胞壁 C、芽胞 D、鞭毛 2.生鞭毛最多的菌属于 A、螺旋菌 B、杆菌 C、球菌 D、假菌丝 3.在放线菌发育过程中,吸收水分和营养的器官为 A、基质菌丝 B、气生菌丝 C、孢子丝 D、孢子 4.放线菌属于 A、病毒界 B、原核原生生物界 C、真菌界 D、真核原生生物界5.菌苔是微生物培养特征。 A、固体平板 B、固体斜面 C、液体表面 D、明胶穿刺6.放线菌的形态是 A、单细胞 B、多细胞 C、单或多细胞 D、非细胞 7.用来测量细菌大小的单位是 A、cm B、mm C、um D、nm 8.细菌缺乏下列哪一种结构仍可存活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核质 9.下列结构中并非细菌生活的必须结构的为 A、细胞壁 B、细胞膜 C、核 D、核糖体 10.下列微生物器官耐温顺序为 A、营养体>孢子>芽孢 B、芽孢>孢子>营养体 C、孢子>营养体>芽孢 D、芽孢>营养体>孢子 11.放线菌适宜生长的pH范围为

A、<4.0 B、4.0~6.0 C、6.5~8.0 D、7.5~8.5 12.革兰氏染色结果中,革兰氏阳性菌应为 A、无色 B、红色 C、紫色 D、黄色 13.细菌主要繁殖方式为 A、增殖 B、芽殖 C、裂殖 D、孢子生殖 14.大肠杆菌经革兰氏染色后,菌体应呈 A、无色 B、红色 C、黑色 D、紫色 15.下列耐热能力最强的是 A、营养细胞 B、菌丝 C、孢子 D、芽孢 16.细菌生长的最适PH为 A、6.5~7.5 B、7.0~8.0 C、7.5~8.5 D、3.8~6.0 17.属于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部分为 A、细胞壁 B、芽孢 C、细胞膜 D、原生质 18.革兰氏染色的关键步骤是 A、结晶紫(初染) B、碘液(媒染) C、酒精(脱色) D、蕃红(复染) 19.细菌形态通常有球状、杆状、螺丝状三类。自然界中最常见的是 A、螺旋菌 B、杆菌 C、球菌 D、弧菌 20.自然界长期进化形成的缺壁细菌是 A、支原体 B、L型细菌 C、原生质体 D、原生质球 21.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特有的成分是 A、肽聚糖 B、几丁质 C、脂多糖 D、磷壁酸 22.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特有的成分是 A、肽聚糖 B、几丁质 C、脂多糖 D、磷壁酸 23.原核细胞细胞壁上特有的成分是

微生物学思考题

绪论` 1、微生物包括哪些类群? 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 原核类:细菌古细菌 真核类:真菌原生生物藻类 2、微生物有哪些特殊的属性? 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换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变异易;分布广,数量多。 3、巴斯德的什么著名实验是如何击败了自然发生理论的? 曲颈瓶实验 4、柯赫原则是如何证明疾病的因果关系? (1)病原微生物一定存在于一切患病个体中; (2)能从患病个体中分离出这种微生物,并能纯培养; (3)将分离出的纯培养微生物接种健康的个体时, 同样导致相同的疾病; (4)从试验发病的个体中能重新分离培养出这种 病原微生物。 5、谁是第一人在微生物学中使用固体培养基的? 柯赫 6、举例说明微生物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大贡献 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发酵工程技术、抗体工程技术的建立和实施做出了巨大贡献 微生物形态结构——细胞壁 G+、G-菌细胞壁化学组成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都由肽聚糖组成,但肽聚糖G-交联低,无肽桥,DAP取代L-Lys,G+有磷壁酸,G-有脂多糖 G+、G-菌细胞壁结构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G+:肽聚糖分子组成的三维网状结构磷壁酸分子包埋在其中周质(膜壁间)G-:内壁层:肽聚糖外壁层:外膜(含脂多糖层)周质(外膜与膜间隙) 从G+、G-菌细胞壁化学组成和结构的区别阐明革兰氏染色的基本原理。 1、用碱性染料结晶紫对菌液涂片进行初染 2、用碘溶液进行媒染,其作用是提高染料和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使二者结合

得更牢固。 3、用乙醇或丙酮冲洗进行脱色。在经历脱色后仍将结晶紫保留在细胞内的为革兰氏阳性细菌,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结晶紫被洗掉(溶解掉了脂多糖),细胞呈无色。 4、用一种与结晶紫具有不同颜色的碱性染料对涂片进行复染。例如沙黄,它使原来无色的革兰氏阴性细菌最后呈现桃红到红色,而革兰氏阳性细菌继续保持深紫色 G-外壁层含有脂多糖层有机溶剂可以溶解脂多糖洗去染色(7 8 9 10 11-) 12周质位置膜壁间外膜与壁之间13肽聚糖交联度高低 14肽聚糖有无肽桥有无 1. 试根据细菌细胞结构的特点,分析并举例说明为什么它们 能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 细菌体积小,面积大,且具有芽孢结构 2. 简述细菌与古生菌在细胞壁结构和化学组成、细胞质膜脂 类结构等方面的区别。 细胞壁与细菌的区别(4)——假肽聚糖与肽聚糖(甲烷杆菌属)热原体属没有细胞壁 (1)肽聚糖双糖单位为N-乙酰葡萄糖胺(NAG)和N-乙酰胞壁酸(NAM)假肽聚糖为N-乙酰葡萄糖胺(NAG)和N-乙酰塔罗糖苷糖醛酸(NAT) (2)连接双糖的是β-1,3-糖苷键而不是β-1,4糖苷键,不能被溶菌酶水解(3)肽尾有三个L型氨基酸组成肽聚糖由两个L型氨基酸和两个D型氨基酸组成 (4)肽桥为一个氨基酸组成,肽聚糖的肽桥由五个氨基酸或无肽桥 细胞膜的区别(3)

食品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附答案)

食品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一、是非题判断下列句子正确则在句前画“ ”,错误则在句前画“×” 1、(×)原核生物细胞中的DNA发现在染色体和质粒中。 2、(×)病毒被认为是原核生物因为它们具备全部原核生物的特征。 3、(×)所有细菌都有细胞壁。(支原体没有细胞壁,最小的原核细胞) 4、(×)微生物中的原生动物、真菌和细菌被认为是真核生物。 5、(×)在微生物生长的稳定期,细胞快速分裂。(对数期) 6、(×)微生物单菌落的成员全都来自一个单个细胞的祖先。 7、(×)为了抵御干旱环境,某些原生动物产生芽孢。 8、(×)在实验室中细菌很难形成菌落。 9、(V )用来固化细菌培养基的多糖是琼脂。 10、(V )为了进行新陈代谢微生物体内必须有一定量的水。 11、(×)精确定量某些成分而配制的培养基称为天然培养基,又名半合成培养基。(合成培养基) 13、(×)真菌、原生动物和单细胞藻类中主要的繁殖方法是二分裂。 14、(×)出芽生殖过程在病毒中是可以普遍见到的。(酵母菌) 15、(×)称为嗜碱菌的那些细菌是能够在pH7.0以上生长的。(通常在9-10之间的微生物,称之为嗜碱菌) 16、(×)真菌最适的生长条件是有点碱性的。(4.0到6.0) 17、(V )特殊抗微生物剂的选择取决于待处理物品中种类控制的微生物种类、抗微生物使用时的环境条件。 18、(×)有机物可促进抗微生物剂成功的使用。 19、(×)消毒剂指的是消除所有微生物包括微生物的孢子。(不是所有孢子) 20、(×)抗生素的抗微生物效果一般低于消毒剂和防腐剂。 21、(×)放在煮沸的水中灭菌需要30分钟。 22、(×)干热较湿热灭菌效果好,因为干热适用于灭菌的物质如粉料物质、玻璃制品、设备和油料物质。(湿热灭菌好) 23、(×)巴斯德消毒法是一种防腐的方法,如牛奶、啤酒和果汁,但没有灭菌效果。(杀菌) 24、(×)微波对微生物有很严重的副作用,因它们与生物的核酸反应,改变它们的结构。(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能) 25、(×)酸类中用于食品防腐和控制微生物生长的是乙酸、丙醇和苯甲酸。 26、(×)只发现有一种抗生素可用于治疗一种严重的肺病——结核病。 27、(V )对已知细菌种分类列表的权威手册是《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 28、(×)所有藻类都是真核生物。(蓝藻原核) 29、(×)病毒蛋白外壳称为衣壳,只由糖类和核酸组成。(蛋白质) 30、(V )大多数病毒两种基本的对称类型是螺旋对称结构和二十面体对称结构,或二者的结合。 31、(V )噬菌体是在细菌中复制的那些病毒。 32、(V )病毒复制过程中由宿主细胞提供的结构之一是核糖体。 33、(× 34、(V )灭活病毒是疫苗中使用的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破坏病毒基因组的病毒。 35、(×)巴斯德消毒法能杀死牛奶或奶制品中存在的所有微生物。(芽孢) 36、(×)生产腌黄瓜时,天然细菌将黄瓜中的蛋白质发酵几周。 37、(V )食品的平罐酸败通常是由不产气的微生物造成的。 38、(×)将食品在沸水中浸30—60分钟,芽孢通常被破坏。 39、(×)在制备要出售的果汁时,通常的做法是将产品巴斯德消毒以便除去所有可能存在的细菌。(芽孢) 40、(V )作为食品的微生物主要包括两类真菌:酵母和蘑菇。 41、(×)字母SCP代表单细胞多糖,即一种作为食品的微生物。(蛋白)

微生物学实验思考题

微生物学实验思考题 微生物学实验思考题 实验1 培养基的配置 1、简述配置培养基的基本步骤及注意事项。 步骤:配料-溶解-调PH-加入琼脂-融化-分装-封口(棉花纱布或封口膜)-灭菌 注意事项 ①加热溶化过程中,要不断的搅拌,防止琼脂糊底。最后,补足所失水分。 ② pH值要按照各种不同培养基的要求调整。 ③分装时注意不要使培养基沾染在管口或者瓶口上,以免沾污棉塞引起杂菌污染。 ④培养基的灭菌时间和温度需要按照各种培养基的规定进行,培养基灭菌后,须放在37℃温箱培养24-48h,以检查灭菌是否彻底。 2、为什么微生物实验室所用的三角瓶口或试管口要塞上棉塞才能使用? 为了防止外界微生物进入三角瓶或试管,保持三角瓶或试管内部无菌状态或微生物的纯培养状态。同时又允许空气进入,给内部菌种提供适宜生存环境。 3、培养基配好后,为什么必须立即灭菌?如何检查灭菌后的培养基是无菌的? 如果不进行灭菌培养料内的微生物就会发酵生长,从而破坏培养基内的营养成分,并且由于这些微生物的生长过程中分分泌一种或多种毒素从而抑制目的菌的生长。 检查无菌的方法:将灭菌的培养基放入37℃温室中培养24~48小时,若无杂菌生长,即可证明为无菌的。。 4、配置培养基为什么要调节pH? 因为不同微生物所需环境的PH不同,同时在微生物的生长过程中由于营养物质的分解、代谢产物的积累,培养基的PH也会发生改变,故

培养基在配置时以及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都需要调节PH。 5、什么是选择培养基?它在微生物工作中有何重要性? 选择性培养基是指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 利用这种培养基可以将所需要的微生物从混杂的微生物中分离出来。 实验2 高压蒸汽灭菌 1、如何检查培养基灭菌是否彻底? 将取出的灭菌培养基放入37℃温箱培养24h,若无杂菌生长即已彻底。 2、高压蒸汽灭菌开始之前为什么要将锅内冷空气排尽?灭 菌完毕后,为什么要待压力降到0是才能打开排气阀? 灭菌主要因素是温度而非压力,排出冷空气后关上排气阀,维持所需压力。 压力未降至”0“便开盖取物可能会导致的后果:压力锅压力骤然降低,引起容器中的溶液喷 出容器口导致污染或者导致人烫伤。 3、灭菌在微生物实验操作中有何重要意义? 防止培养基被污染;防止杂菌影响实验结果。 4、黑曲霉的孢子与芽孢杆菌的芽孢子对热的抗性哪个最强?为什么? 芽孢杆菌的芽孢强。因为前者主要用于繁殖,抗逆性弱,后者是休眠体,抗逆性强。 5、干热灭菌完毕后,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开箱取物?为什么?待电烘箱内温度降到70℃以下后才能开箱取物。电烘箱温度未降到70℃以前,切勿打开箱门,以免玻璃器皿炸裂。 实验3 微生物的接种技术 如何做到避免在接种时污染杂菌?从接种前准备工作和接 种时的无菌操作法两方面来说明。 ②在超净工作台上操作,工作台在使用前要紫外消毒,酒精消毒等

(完整版)微生物实验思考题

微生物实验思考题 1、用油镜观察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在载破片和镜头之间加滴什么油?起什么作用? 答:应该先用擦镜纸将镜头擦干净,以防上次实验的污染。操作时,先低倍再高倍。用完要擦掉油。 加滴香柏油。作用:增加折光率,也就是增加了显微镜的分辨率. 2、根据实验体会,谈谈应如何根据所观察微生物的大小,选择不同的物镜进行有效的观察. 答:细菌用油镜,真菌用高倍镜.都是先用低倍镜找到目标后,再用高倍镜调到合适的视野和合适的清晰度. 放线菌、酵母菌、多细胞真菌相对较大,用放大 40 倍的物镜就可以看了,细菌小,要用放大 1000 倍的物镜看,感觉还很小。病毒那就要用电子显微镜看了。 3、哪些环节会影响革兰氏染色结果的正确性?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 答:涂片环节、加热固定环节、脱色环节;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脱色环节。 4、进行革兰氏染色时,为什么特别强调菌龄不能太老,用老龄细菌染色会出现什么问题? 答:着色不均,染色效果不好。阴性阳性不明显分不太清楚,问题是:不便于显微镜下观察是阳性菌还是阴性菌。 5、革兰氏染色时,初染前能加碘液吗?乙醇脱色后复染之前,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应分别是什么颜色? 答:不可以.因为碘与染料会结合成大分子,使得染料分子不能穿过细胞的细胞壁,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脱色后复染前,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阴性菌无色. 6、不经过复染这一步,能否区别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答:不行。在复染之前,革兰氏阴性菌是无色透明的,在显微镜下很难观察到;或者脱色过度,也会造成阳性菌脱色,不经过复染,无法进一步区别。 7、你认为制备细菌染色标本时,应该注意哪些环节? 答:1制备适宜的培养基 2在超净工作台上进行,保持无菌环境

微生物复习思考题

复习思考题 绪论 一填空 1.微生物包括属于()的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属于()的真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以及属于()的病毒和亚病毒。 2.微生物学发展史可分5期,即()、()、()、()和()。 3.微生物学的两位主要奠基者是()和()。 4.微生物的五大共性是(),(),(),(),()。 二、问答题 1.什么是微生物?它包括哪些类群? 2.简述微生物学发展史上5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3.试述微生物与当代人类实践的重要关系。 4.微生物对生命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有何重大贡献?为什么能发挥这种作用? 5.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6.什么是微生物学?学习微生物学的任务是什么?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一、名词解释 磷壁酸,脂多糖(LPS),假肽聚糖,L型细菌,原生质体,球状体,异染粒,磁小体,聚-β-羟丁酸(PHB),伴孢晶体,糖被,芽孢,细菌鞭毛,菌毛,性毛,羧酶体,菌落,菌苔,支原体 二、填空 1.细菌的基本形态有()、()及()。分别称之()、()和()。 2.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和(), ()、而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则是()、 ()和()。 3.肽聚糖单体是由()和()以()糖苷键结合的(),以及()和()3种成分组成的,其中的糖苷键可被()水解。 4.脂多糖(LPS)是由3种成分组成的,即()、()和()。 5.在细菌中存在4种不同的糖被形式,即()、()、()和()。 6.荚膜的主要化学成分有()和()等,常采用()方法进行荚膜染色。 7.细菌的糖被可被用于()、()、()和()等实际工作中。 8.判断某细菌是否存在鞭毛,通常可采用()、()、()和()等方法。

微生物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微生物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用油镜观察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在载玻片和镜头之间加滴什么油起什么作用 答:应该先用擦镜纸将镜头擦干净,以防上次实验的污染.操作时,先低倍再高倍.用完要擦掉油.加香柏油,作用是增加折光率,也就是增加了显微镜的分辨率.油的折光率和分辨率成反比有公式,同时与波长成正比. 2.什么是物镜的同焦现象它在显微镜观察中有什么意义 答:在一般情况下,当物像在一种物镜中已清晰聚焦后,转动物镜转换器将其他物镜转到工作位置进行观察时,物像将保持基本准焦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物镜的同焦;利用这种同焦现象,可以保证在使用高倍镜或油镜等放大倍数高、工作距离短的物镜时仅用细调节器即可对物像清晰聚焦,从而避免由于使用粗调节器时可能的误操作而损坏镜头或载玻片; 3.影响显微镜分辨率的因素有哪些 答:物镜的NA值物镜的数值孔径与照明光源的波长. 4.美蓝染色液作用时间的不同,对酵母菌死细胞数量有何影响,试分析原因 答:会造成更多的死细胞,在显微镜下观察,活的是透明无色,衰老的是淡蓝色,死亡的是蓝色,如果美蓝染色液作用时间过长,会造成细胞脱水死亡并渗透染液,影响实验结果; 5.镜检时如何区分放线菌基内菌丝,气生菌丝以及孢子丝 一般气生菌丝颜色较深,直生或分枝丝状,比基内菌丝粗;而基内菌丝色浅、发亮,可看到横隔膜,继而断裂成球状或杆状小体; 6.在进行细菌涂片时应注意哪些环节 1、载玻片应该冷却后再涂片; 2、如果是涂布液体,可以用毛细管或接种环滴一小滴,然后轻轻抹开,一圈足够; 3、如果是涂布菌落或菌苔,应该在载玻片上先滴一滴水,再将菌

落或菌苔涂布上去,接种环的尖蘸一点点即可; 4、为了节省时间,可以将干燥和热固定合并成一步;但是应该避免高温,因为温度一高,细菌会变形; 5、染色时间视染色液种类而定;如结晶紫只需几十秒,亚甲基蓝则需一到两分钟; 6、冲洗时,水流不能太大,而且尽量避免水流直接冲在涂片上; 7、冲洗后干燥,可以用酒精灯加热以节省时间,同样的,应该避免高温,因为温度一高,细菌会变形; 7.进行细菌制片时为什么要进行加热固定在加热固定时应注意什么 固定的目的有三个: 1杀死微生物,固定细胞结构; 2保证菌体能更牢的粘附在载玻片上,防止标本被水冲洗掉; 3改变染料对细胞的通透性,因为死的原生质比活的原生质易于染色; 固定时应注意:手持玻片,菌膜朝上,在微火过3次手指触摸玻片反面,不烫手为宜,固定时应尽可能维持细胞原有形态,防止细胞膨胀或收缩; 8.为什么要求制片完全干燥后才能用油镜观察 1.因为用油镜观察时,镜头离玻片会很近.如果未完全干燥,载玻片上的液体会污染油镜镜头.镜头非常精密,被污染后不利于下次观察.2、若未完全干燥,水滴会影响油与玻璃之间折光率,造成视野不够清晰; 9.哪些环节会影响革兰色染色结果的正确性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 答:涂片环节、加热固定环节、脱色环节;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脱色环节; 10.进行革兰氏染色时,为什么特别强调菌龄不能太老,用老龄细菌染色会出现什么问题 答:菌龄太老,细胞壁通透性改变;着色不均,染色效果不好;阴性阳性不明显分不太清楚,问题是:不便于显微镜下观察是阳性菌还是阴性菌; 11.革兰氏染色中那一步是关键为什么你是如何操作的

医学微生物学思考题及答案

微生物思考题及答案 1、何为硫磺样颗粒,有什么临床意义? 答在患者病灶组织和瘘管中流出的脓汁中,可找到肉眼可见的黄色小颗粒,称硫磺颗粒,这种颗粒是放线菌在组织中形成的菌落.用于放线菌的微生物学诊断。(P184) 2、简述白喉外毒素的产生、作用机制。 答当b棒状杆菌噬菌体侵袭无毒白喉棒状杆菌时,其编码外毒素的tox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无毒白喉棒状杆菌则成为产毒的白喉棒状杆菌而产生白喉毒素. 作用机制:此毒素是一种毒性强、抗原性强的蛋白质,由A和B 肽链经二硫键连接而成。A肽链是白喉毒素的毒性功能区,抑制易感细胞蛋白质的合成。B链上有一个受体结合区和转位区,但能和心肌细胞、神经细胞等表面受体结合,协助A链进入这些易感细胞。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需要延伸因子1和延伸因子2.当白喉毒素A链进入细胞后可促进辅酶I上的腺苷二磷酸核糖与延伸因子2结合,结果延伸因子2失活,使蛋白质无法合成。(P174) 3、简述结核分枝杆菌形态染色,生长特点。 答形态染色:细长略带弯曲杆菌,齐—尼抗酸染色法阳性。生长特点:生长缓慢,3—4周后可见颗粒、结节或菜花状,乳白色或米黄色菌落,不透明。(P150) 4、简述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结果判断及意义。 答原理:是应用结核菌素进行皮肤试验来测定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是否能引起迟发性超敏反应(Ⅳ型变态反应)从而判定机体对结核有无免疫力的一种试验。结果判断及意义:阴性反应:无硬结者或直径小于5mm,表示未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也未曾接种过卡介苗。 阳性反应:直径大于5mm,表示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接种过卡介苗,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有一定的免疫力。强阳性反应:直径大于15mm,表示体内可能有活动性结核感染。(P153)5、简述结核分枝杆菌原发感染与原发后感染的特点。 答原发感染:多发生于儿童;原发综合征:原发灶、淋巴管炎、肺门淋巴结肿大;转归原发后感染:多发生于成人,多为内源性感染;病灶多局限,易形成结核结节,发生开发性肺结核的机率大(P152) 6、支原体的定义。 答是一类没有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性,能通过滤器,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P187)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