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的思辨性讲解

合集下载

2024年高考写作指导1:思辨性作文写作方法指津

2024年高考写作指导1:思辨性作文写作方法指津

2024届高考语文思辨性作文写作指导1:思辨性作文写作方法指津方法指津与写作示例概述带有思辨色彩的文章,总给人以深刻感、新颖感。

找到题目或材料中的“关系”,是达成文章思辨性的逻辑基础。

思辨是一种对人和事物进行多角度思考的活动。

找到“关系”就可能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这是实现思辨的重要因素。

思辨在表达上往往是以相对、相反的形式出现。

找到“关系”,才能在表达上实现思辨。

人和事物是具有复杂性的、多样性的、又是具有可能性的,这就为我们实现思辨性的目标提供了客观上的条件。

哲学告诉我们,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这种联系是无处不在的。

联系就是“关系”。

可以这样毫不夸张地说任何题目或材料都可以找到“关系”,从而写出思辨性作文,以获得青睐。

那么,怎样找到“关系”呢?技法指津1.找出关键词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作文。

绿萝很好养,折上几枝,放进盛水的玻璃瓶里就行了。

摆在桌上,眼前一片绿意。

可让人遗憾的是,它在水里慢慢生了根之后,几乎就不在生长了,没精打采,枝蔫叶稀。

是缺少阳光吗?放到窗前晒些日子,不见起色。

是氧气不足吗?打开窗子常透透气,也没效果。

后来,试着往水里投了一把石子,原来在水中飘来飘去的根须似乎一下子有了依托,它们使劲往下扎,把石子紧紧缠住。

没过多久,绿萝就绿油油的,枝繁叶茂了。

这则材料有很强的对比性,这是材料的特征。

绿萝在没有水中石子的情形下,“枝蔫叶稀”,有了则“枝繁叶茂”。

分析一下原因,抓住材料的关键词“依托”,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我们知道,材料无论是写动物,还是写植物,其实都是暗指人,要求我们写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那么,人有依托和没有依托会怎样?题意豁然开朗。

2.找到“角度”在审题立意时,分析作文“材料”,找到矛盾的双方,分析事物之间的关系,分析破解矛盾,揭示其意义,从而达到准确立意的目的。

关系立意法就是从内在关系辨析题旨,挖掘材料的内在意义和实质。

审题步骤1.读题,找出“材料”中涉及到的人物、事物,即立意的角度。

2024届高考作文复习:思辨性作文审题立意+课件

2024届高考作文复习:思辨性作文审题立意+课件
阅读下面的材料,精准立意。古人云:“修身,同道相益;事国,同心共济。”亦有人云:“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这两句都在强调“同”的重要作用,“同”是志同道合、同心同德,是成人成事、富民强国的重要保证。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和”是指每个人既能保持自己的个性,又能够和睦相处、和谐共生,这不仅是人际交往的智慧,是万事万物共存共生之理,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大境界,历久弥新,永放光芒。同:和:看似对立,互补统一:
既要与别人和谐相处,同时又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
保持一致,保持一心。
保持个性,保持不同。//和睦、和谐
和,指不同,异中有同,不同因“同”而和谐。不同的个性,共同的目标,和谐共生。觉醒年代中不同个性的人,为了相同的目标——拯救中国 而相聚在一起。当今时代不同个性的人,为了相同的目标——复兴中华 而奋斗在一起。教室里不同个性的同学,为了共同的目标——理想大学 而相互支持。同,指相同,同中有异,虽异,却和谐。相同的德行,不同的性格。同样都是忠君为国,不同的忠臣良将却呈现了不同的性格:邹忌讽齐王,婉转有致;魏征谏太宗十思,循循善诱;比干劝谏,坚定执着,不惜生命。相同的目的,不同的做法。同样都是为了解救水深火热中的国家,为了这相同的目标,人们采取不同的做法,有的人凭靠职权为民请命,有的以笔作枪针砭时弊,有的聚众演讲开启民智,有的举兵起义勇于抗争。
成功既要抓住机遇,更要拒绝诱惑。
1.审题不准确,偏离题意,是这次作文最大的通病,也是最大的失分点。(1)完全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忽略写作要求,仅选取材料、写作任务或写作要求的只言片语展开写作;(2)未能准确全面理解材料内容和含意,断章取义只抓住材料的某个关键词甚至撇开材料另起炉灶,没有涉及“有益”与“无益”来写作,(3)只阐述对“有益”与“无益”的权衡取舍,未能涉及国家、时代、人民的要求,也没谈到青少年的人生规划。2.结构混乱,思路不清晰,逻辑不严谨。在行文中体现了自己的一些感悟和思考,但观点不够集中鲜明,不能基于关键词相互间的内在联系,体现二元思辨,感悟不够深刻,层次不分明,逻辑混乱,有拼凑之感。3.大段抄袭作文材料、现代文、文言文阅读材料、语言运用语段,想蒙混过关,也充分暴露出学生阅读积累的匮乏。4.内容单薄,素材匮乏,所举的例子啰嗦冗长,有的甚至一个例从开头讲到结尾,成了“四不像”作文。5.语言干枯、乏味,字数不够,相当一部分学生书写潦草、卷面不整洁,涂抹严重。

作文的思辨性讲解

作文的思辨性讲解

作文的思辨性思考带有思辨色彩的文章,总给人以深刻感、新颖感。

从本质上来看,思辨是属于哲学的,把握事物的过程和结果、整体和部分、对立和统一、主观和客观等哲学关系,是达成文章思辨性的逻辑基础。

具有思辨色彩的文章往往涌动着上下左右、古今中外、人生自然的包容之气。

因此说作文的思辨是带有哲学的逻辑倾向的立体的而非平面的多维的而非单一的较高的思维能力。

亚里士多德把思辨称为一种“理智的幸福”,可见思辨不仅仅能揭示事物的内涵,而且给思辨者以心灵的欢跃。

对于学生来说,培养思辨能力要把握其以下特点:思辨是一种对人和事物进行多角度思考的活动。

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是实现思辨的重要因素。

而我们在写作中无论是阐述观点还是叙述事物,往往犯绝对化的错误。

比如在分析韩剧《大长今》时,不少同学仅从儒家思想的角度,分析此剧引起我们共鸣的原因,显然是比较绝对的。

因为“诚信有礼、尊重老人、长幼有序、重视家庭”这些优秀的东西,不仅儒家文化提倡,基督教及其它文化也提倡。

而仅仅从儒家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显然是狭隘的,这样的分析只能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一个角度。

比如从关注平民百姓关心自己的生活境遇而产生共鸣又是一个角度。

倡导自尊、奋斗精神同样是一个角度等等。

有的同学会说,一篇文章我只能从一个角度分析呀!是的,一篇文章对某个问题、某种现象只要从一个角度分析就可以了,但是从一个角度分析你不能绝对。

假如你从一个角度分析之前,就有了全面的观念,联系的意识,多角度的认知,那你在行文的过程中就会自然地呈现出思辨来,你就不会绝对化、单一化,你对问题叙述的整体感、则重感就会自然地呈现,思辨的味道也会很浓烈。

因此如果文章缺少思辨的色彩、味道,就要从能不能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这一方面找原因了。

其次思辨在表达上往往是以相对、相反的形式出现。

不少同学对余秋雨散文《苏东坡突围》中有一段话印象深刻。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声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2023年高考语文作文思辨类技法精讲

-2023年高考语文作文思辨类技法精讲

四、真题实操点拨
1.(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 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 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 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 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 大有可为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者期待考生思维进一步深化,即如何面对突发的转折,人的主观能动性与事物的 发展进程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题目从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人类生存的困境,需要考生有 较高的思维水平。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而来,2021年7月河南郑州水灾突然而至, 2021年8月“双减政策”突然出台,并在全国各地迅速实施……“转折”出现了,其实 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去思考,多问问为什么,我们就会恍然大悟。
这里存在一种逻辑,在“可为”的时代下争当一名“有为”青年,把握时代赋予的机遇与条件,汲取 优秀历史文化中的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勇担时代责任和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而努力奋斗。
【深刻立意】 1.赓续可为精神,争做有为青年 2.做可为之事,当有为青年 3.时代大有可为,吾辈定当有为 4.奋进新时代,青年需有为 5.立可为之世,成有为之志
2.“滋养和激励”: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精神营养,她滋养中华儿女成 长,也丰富我们的中国精神,更激励我们奋斗前行。

高考语文思辨类作文的五种模式详解

高考语文思辨类作文的五种模式详解

高考语文思辨类作文的五种模式详解一、“思辨”释义1.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

2.所谓思考,就是对于话题要有深入挖掘的能力,做到做到由浅入深,深入思考从而达到思维的深度。

3.所谓辨析,就是对于话题要多角度辨析,用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辨析,由此及彼,推陈出新,达到思维的广度。

二、思辨类作文的五种常见模式【实例探究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前,“慢”是成事的基础——好汤得靠“慢火”炖煮,健康要从“细嚼慢咽”开始,“欲速则不达”是孔子善意的提醒,“慢工出细活”更是品质的保证,总之,“一切慢慢来!快了出错划不来!”现在,“快”是前进的动力——有“快熟面”就不怕肚子饿,有“动车”“高速公路”就不怕塞车,有“宽频”就不怕资料下载中断,有“宅急送”就不怕物品交寄太晚,身边的事物都告诉我们:“快!否则你就跟不上时代!”。

不同的时代总有不同的想法、理念,但“慢”在今天是否已经过时?“快”在今天又是否真的必要?请结合材料内容,以“快与慢”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元作文审题立意构思模型】1.二元或三元甚至多元关系是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可以是先后关系,共存关系,因果关系等。

2.他们是不可分割的两面,在分析时不能只谈一面,而忽略另一面。

3.因此在确定结构时,必须以其中的一面或两面为重点,兼顾另一面。

(一)结构模式一:A+B+AB式中心论点:把握“快与慢”的艺术,让人生更精彩。

【分论点1】快是一种激情,有速度,更是一种紧跟时代的态度。

(A)【分论点2】慢是一种闲适,有深度,更是一种对生活的享受和热爱。

(B)【分论点3】快与慢需要结合,享受速度时代的便捷,安抚心灵的岁月静好。

(AB) (二)结构模式二:A+A+B式中心论点:快慢合理行,谱写时代曲。

【分论点1】以慢来夯实基础,路虽远,慢慢走,一定能到达。

思辨性话题作文指导

思辨性话题作文指导

思辨性话题作文指导
今天语文课上,老师说我们要写“思辨性话题作文”。

我很得意洋洋,因为可以不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些挺有趣的问题!
老师说,思辨性话题作文就像一场辩论赛,我们要像勇敢的小战士一样,用自己的观点去“战斗”。

只不过,我有点儿胆怯,万一我的观点错了怎么办啊?
老师的笑声很温和阳光,可她说:“没什么关系!会害怕错误,就永远不会进步。

我们要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更何况错了,也要勇敢地承认。


我突然记起,上个星期我和小伙伴玩游戏,因为意见不合,险些吵起来。

再后来我们一起想了很多截然不同的办法,之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大家都满意的解决方案。

那个时候,我感觉自己好像像一个相当厉害的“辩论家”,哈!哈!哈!!
思辨性话题作文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它可以让我们学会思考,学会表达,也让我们可以交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我要认真准备我的“武器”,在“辩论赛”中展现出最棒的自己!我要用我的声音,去探索世界的奥秘,去发现一些总觉得有趣的答案!。

作文的思辨性

作文的思辨性

作文的思辨性作文的思辨性带有思辨色彩的文章,总给人以深刻感、新颖感。

从本质上来看,思辨是属于哲学的,把握事物的过程和结果、整体和部分、对立和统一、主观和客观等哲学关系,是达成文章思辨性的逻辑基础。

具有思辨色彩的文章往往涌动着上下左右、古今中外、人生自然的包容之气。

因此说作文的思辨是带有哲学的逻辑倾向的立体的而非平面的多维的而非单一的较高的思维能力。

亚里士多德把思辨称为一种理智的幸福,可见思辨不仅仅能揭示事物的内涵,而且给思辨者以心灵的欢跃。

对于学生来说,培养思辨能力要把握其以下特点:思辨是一种对人和事物进行多角度思考的活动。

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是实现思辨的重要因素。

而我们在写作中无论是阐述观点还是叙述事物,往往犯绝对化的错误。

比如在分析韩剧《大长今》时,不少同学仅从儒家思想的角度,分析此剧引起我们共鸣的原因,显然是比较绝对的。

因为诚信有礼、尊重老人、长幼有序、重视家庭这些优秀的东西,不仅儒家文化提倡,基督教及其它文化也提倡。

而仅仅从儒家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显然是狭隘的,这样的分析只能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一个角度。

比如从平民百姓关心自己的生活境遇而产生共鸣又是一个角度。

倡导自尊、奋斗精神同样是一个角度等等。

有的同学会说,一篇文章我只能从一个角度分析呀!是的,一篇文章对某个问题、某种现象只要从一个角度分析就可以了,但是从一个角度分析你不能绝对。

假如你从一个角度分析之前,就有了全面的观念,的意识,多角度的认知,那你在行文的过程中就会自然地呈现出思辨来,你就不会绝对化、单一化,你对问题叙述的整体感、则重感就会自然地呈现,思辨的味道也会很浓烈。

因此如果文章缺少思辨的色彩、味道,就要从能不能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这一方面找原因了。

其次思辨在表达上往往是以相对、相反的形式出现。

不少同学对余秋雨散文《苏东坡突围》中有一段话印象深刻。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声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如何写思辨作文

如何写思辨作文

如何写思辨作文写思辨作文其实没那么难,就像跟人抬杠还得抬得有理有据似的。

一、找个好话题。

首先得选个有争议性的话题,那种不是一下子就能定对错的。

比如说“电子游戏对青少年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就很值得思辨一番。

像“太阳从东边升起”这种没争议的事儿,就很难写出思辨作文来。

二、两边观点都得看。

1. 正方观点。

2. 反方观点。

- 再看弊大于利的观点。

电子游戏容易让青少年沉迷,有些孩子一玩起来就啥都不顾了,学习成绩下降。

还有长时间玩游戏对眼睛不好,好多小眼镜就是玩游戏玩出来的。

三、分析与论证。

1. 深入剖析。

- 在分析的时候,不能光说表面的东西。

比如说对于电子游戏锻炼反应能力这个点,要再深入想想,这种反应能力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性有多大呢?是不是只有玩游戏的时候才用得上?而对于沉迷游戏这个问题,也要思考是不是游戏本身的错,还是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方面也有责任。

2. 举例论证。

3. 逻辑推理。

- 逻辑要清晰。

如果说因为有同学玩游戏成绩下降,就得出所有青少年玩游戏都不好的结论,这就太片面了。

应该是从个别案例推导出可能存在的风险,然后再分析如何避免这种风险,比如合理安排游戏时间、家长监督之类的。

四、得出自己的结论。

1. 综合考量。

- 最后得有自己的结论。

这个结论不能是简单地偏向某一方。

比如说对于电子游戏,可能结论是如果能合理引导青少年玩游戏,那么电子游戏对青少年是利大于弊的。

这就综合了前面正反方的观点,考虑到了游戏的好处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2. 升华主题。

- 还可以升华一下。

比如说从电子游戏这个小话题,引申到现代科技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新事物之类的大主题上,这样作文就更有深度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的思辨性思考带有思辨色彩的文章,总给人以深刻感、新颖感。

从本质上来看,思辨是属于哲学的,把握事物的过程和结果、整体和部分、对立和统一、主观和客观等哲学关系,是达成文章思辨性的逻辑基础。

具有思辨色彩的文章往往涌动着上下左右、古今中外、人生自然的包容之气。

因此说作文的思辨是带有哲学的逻辑倾向的立体的而非平面的多维的而非单一的较高的思维能力。

亚里士多德把思辨称为一种“理智的幸福”,可见思辨不仅仅能揭示事物的内涵,而且给思辨者以心灵的欢跃。

对于学生来说,培养思辨能力要把握其以下特点:思辨是一种对人和事物进行多角度思考的活动。

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是实现思辨的重要因素。

而我们在写作中无论是阐述观点还是叙述事物,往往犯绝对化的错误。

比如在分析韩剧《大长今》时,不少同学仅从儒家思想的角度,分析此剧引起我们共鸣的原因,显然是比较绝对的。

因为“诚信有礼、尊重老人、长幼有序、重视家庭”这些优秀的东西,不仅儒家文化提倡,基督教与其它文化也提倡。

而仅仅从儒家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显然是狭隘的,这样的分析只能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一个角度。

比如从关注平民百姓关心自己的生活境遇而产生共鸣又是一个角度。

倡导自尊、奋斗精神同样是一个角度等等。

有的同学会说,一篇文章我只能从一个角度分析呀!是的,一篇文章对某个问题、某种现象只要从一个角度分析就可以了,但是从一个角度分析你不能绝对。

假如你从一个角度分析之前,就有了全面的观念,联系的意识,多角度的认知,那你在行文的过程中就会自然地呈现出思辨来,你就不会绝对化、单一化,你对问题叙述的整体感、则重感就会自然地呈现,思辨的味道也会很浓烈。

因此如果文章缺少思辨的色彩、味道,就要从能不能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这一方面找原因了。

其次思辨在表达上往往是以相对、相反的形式出现。

不少同学对余秋雨散文《苏东坡突围》中有一段话印象深刻。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声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急湍的细流汇成了湖。

”这样的文字,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便是它的思辨性。

这种思辨来自对事物本质或相反、或相对性的一种揭示,“明亮而不刺眼”,“圆润而不腻耳”;来自对事物准确而富有分寸的把握,“偏激的淡漠”,“无声的厚实”。

这种表述个别处虽然没有明显的两相对举的词语出现,但它隐含着相对、相反的因素。

再者这种思辨性表达给人印象深刻的原因,除以上因素外,在文意的表达中作者为了追求一种多元的丰富,在精练的句子中,力求凝缩生活的细节和独特的体悟,引发人们对生活场景、人生情态的联想,同样增加了思辫的厚度。

比如“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哄闹的微笑”,这些都给我们以更多的想象。

它和“坚持而不固执”,“圆通而不油滑”,“平凡而不平庸”“安静的丰富”等抽象的概括更令人回味。

再次思辨的前提是占有丰富的材料和一种表达上追求精粹的意识。

思辨作为一种较强的融入着个人认识情感的思维能力,它首先需要对生活的统摄能力;其次能对人和事物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与体察。

除此之外还要能对人和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可能性进行有效的把握,这样才能做到抽象、才能达到思辨的目标。

比如对诗人陶渊明的评价,如果我们仅仅了解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守拙归田园”的归隐思想,而不了解他“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抱负理想,我们便会得出他一向尔尔的结论。

其实陶渊明归田园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的污浊,而作为一个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不会被也不可能被社会所容,而自己又不能被异化、屈就的必然选择。

狭窄是偏激的温床,偏激、单一和思辨无缘。

但不少同学会说,我有的材料也不少,天文地理、人情世故、飞潜动植等等,而我的文章为什麽表现不出其思辨性呢?这里我看除了缺乏必要的写作磨砺外,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缺少求其思辨和精粹表达的意识。

文章不仅仅是文字符号的简单排列,而是生命情感的再现,,是生命情感意绪的流动。

当你的写作有了一种生命意识后,你才会重视它,你才会追求一种博大精粹性表达,你才会寻求思辨的意蕴。

总之,文章的思辨只有在丰富生命视阈的前提下,且有了追求文章思辨与精粹表达的意识,并进行不懈的写作磨练,文章的思辨才会逐渐显现。

当然思辨是思想的产物,思辨意蕴的浓淡和一个人对自然、社会、人生感悟的深浅紧紧相连。

谈到思辨还应该弄清出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叙述不叫思辨,但叙述隐含着思辨,可以体现思辨的意蕴。

文章只有把叙述的内容上升到动态的普遍性后,才会有思辨的味道。

有的文章尽管是以叙述为主,但由于有一种哲学的韵味,所写的内容引人感悟联想,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这同样具有思辨的色彩,但这只能是整体的感觉,而不是象我们所写的记叙、议论文或者夹叙夹议的散文所做的局部的呈示。

其次,单纯的阐述也不叫思辨,阐述一般是对内容的阐发引申,只能说是一种可能接近思辨的表达,但不能说就是思辨。

单向的或者多角度的阐发,虽然有了某种思辨的意味,但其呈现方式如果散落而不精粹,多向而不辨证也不能就说它有思辨性。

同样单纯的议论也不叫思辨,只有有了对内容深刻的揭示并体现立体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趋向,才有思辨的色彩。

总之,思辨的底蕴是全面辨证的哲学意识,而精粹辨证有分寸的表达是其外形。

要想使文章达其具有思辨性的目标,必须占有丰富的材料。

而丰富的生命磨砺和和较强的对思辨表达的意识追求,再加上长期的写作历练这些都是文章达其思辨不可缺少的要素。

巧用三招提高作文思辨力许多考生在写思辨性作文时,不是完全“无知”,而是缺少思维的深度。

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就断然下结论,不去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使得所写文章的立意停留在“是什么”上,忽视在“为什么”上的深入开掘,缺乏思辨性。

这是一般考生作文的通病。

①由此与彼想开去。

读完命题,考生不妨想一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与命题提到的事实有相似之处,若能快速准确地举出两三个典型事例,第一步就做好了。

当然,为了避免形似而神不似,我们可以把话题材料的内容(或命题内容要点)进行分解,若各小点对应相似,整体必然神合。

考生要注意的是,不应站在单一角度选择同类材料。

多角度联想,扩充材料的涵盖面,为揭示问题实质作好量的准备。

②透过表面看实质。

有些考生在文章中列举很多材料,但只下一个结论,这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分析。

这里的分析是指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即探求事物内部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判断一篇文章的逻辑性,往往是看作者的因果分析是否能使人折服,分析是否揭示了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预测性。

③多问一个为什么。

写作时,当考生得出某个结论时,不妨再想一下,产生这个结论的原因,那么问题分析也就向前推进了一步,当然也就显示了深刻透彻的文章特点。

如果写的是记叙文,考生要注意用事实说话,以形象显示。

虽然记叙的是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但是文章要思考这件小事在社会生活中的普遍意义是什么,主旨能引起读者怎样的思考。

总之,记叙文无非是通过形象化的描写,生动地展示产生某个结果的各种原因。

文章最好有画龙点睛的文字,或有意味深长的暗示语言,以揭示事物的本质。

方法之一:由浅入深,提升思维品质如XX卷作文题:以“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一些考生只会罗列现象:时处今日之中国,特别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XX,个个都在忙!小至于考生本身,日日夜夜忙于学习,忙于复习;大至于天下国家、日理万机的领导人,市场竞争中的企业商家,学术研究中的专家教授,以至战士、民警、工人、农民,都在忙中。

显然缺少一些深入的理性的思考,但有一文科考生却做得很好,给人一服“清醒剂”:文章以“奈若何”命题,直截了当地将自己对“忙”的看法毫无遮掩地表达出来。

小作者不是简单地对“忙”持否定态度,只是“无可奈何”罢了。

这种认识正是反映了当今人们普遍的心理矛盾:不忙不行,但忙又损失了许多。

可贵的是作者在铺陈“忙”的现象时,对人的成长所需的精神食粮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道德的丢失做了委婉的批评,对人的心灵净化所需的美好境界表达了无限的向往。

全文善用短句和整句,说理透彻而有力;以散文化的笔调一路叙来,自然而富有变化,理性而富有诗意,给人以醒悟和思考。

方法之二:由此与彼,打开联想之“窗”联想,就是从作文题目的要求出发,展开对这个题目的内涵和特征的了解和把握。

读完命题,考生不妨想一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与命题提到的事实有相似之处,若能快速准确地举出两三个典型事例,第一步就做好了。

当然,为了避免形似而神不似,我们可以把话题材料的内容进行分解,若各小点对应相似,整体必然神合。

考生要注意的是,不应站在单一角度选择同类材料,应多角度联想,扩充材料的涵盖面,为揭示问题实质作好量的准备。

如以“鱼”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有个同学联想到了春秋时的鲁国丞相公孙仪吃鱼的故事:公孙仪喜欢吃鱼,但人们送的鱼却一概拒收,理由是收人之鱼,必去迁就别人,徇情枉法,最终导致罢官免职,连自己吃鱼的机会也没有了。

由此联系社会现实,借用公孙仪的故事,告诫掌权者不要贪“鱼”而落水,应像公孙仪那样严于律己,才能长久地买“鱼”吃。

作者进而由此与彼,我们应该建立这样的机制:该办的事,不送“鱼”也照办;不该办的事,送鱼也不办。

方法之三:推陈出新,转换角度思考“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同一话题的思辨关系,多种多样。

思辨性作文还可以采用逆向思维构思。

所谓思辨的逆向性,就是让思维形成对立面,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探索,导致新的认识。

俗话说“文章最忌随人后”这就要求考生挣脱思维定势,转换思维角度,另辟蹊径,写出具有个性的文章。

如大家熟知的“塑料花”,我们可以讽刺它艳而不香,徒有其美。

如果从逆向思维考虑,我们也可以歌颂它的朴实,廉价;它虽不能和牡丹、水仙等名花异卉相比,但它毕竟以自己的色彩进入了千家万户,美化着人们的生活。

如何加强议论文中的思辨性“思辨”字典上解释为“思考辨析”,它体现在议论文的立论和论证之中。

眼下,中学作文教与学都深信文章立意无高下之分,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道理的浅与深无关紧要,不愿在语文读写中进行思辨训练,老是浅尝辄止,拿2008年的高考作文题来说吧,这年的作文题目是:请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写一篇文章。

许多学生只写出什么情况下不要轻易说“不”,而不去挖掘为什么不要轻易说“不”,导致文章止于罗列现象,思辨性不强。

议论文,必须以思想性见长,否则是绝难进入高分区的。

思辨性不强的危害性思辨性差,不仅提炼的观点就没有深度,而且还会抓不准。

所谓抓不准,就是指议论时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对于提供的材料,究竟说明了什么,不能吃准,材料、命题、话题本身说明的问题,有着客观的规定性,是不以你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