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引发的一些思考讲解
引发思考的问题写作技巧

引发思考的问题写作技巧写作是一种表达思想和观点的艺术,而引发思考的问题则是写作中重要的一环。
通过提出问题,我们可以激发读者的思维,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和探索。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问题写作技巧,帮助您在文章中引发读者的思考。
一、提出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是那些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读者需要通过思考和分析来得出自己的结论。
在写作中,提出开放性问题可以激发读者的兴趣,并引导他们去思考和探索。
比如,在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章中,可以提出如下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观点和价值观来进行思考和讨论。
二、挑战读者的观点在写作中,我们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来挑战读者的观点,激发他们重新思考和评估自己的立场。
这种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打破读者的思维定势,引发他们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比如,在一篇关于教育制度的文章中,如果我们认为传统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可以提出如下问题:“传统的教育方式是否真的适合现代社会的需求?”通过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引导读者重新审视传统教育方式的优缺点,激发他们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三、引用引发思考的名言或故事名言和故事是引发思考的有力工具,通过引用名言或讲述一个有启发性的故事,我们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思考问题。
在写作中,选择一个与主题相关的名言或故事,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引用,可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比如,在一篇关于时间管理的文章中,可以引用亨利·福特的名言:“时间就是金钱”,并解释这句话背后的深意,引发读者对时间管理的思考。
四、提供多个角度的问题在写作中,我们可以通过提供多个角度的问题来引发读者对问题的思考。
这种技巧可以帮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并得出更全面和深入的结论。
比如,在一篇关于社交媒体的文章中,可以提出如下问题:“社交媒体对人们的社交关系产生了哪些积极和消极的影响?”通过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引导读者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来思考社交媒体的影响,帮助他们得出更全面的结论。
《秋》余秋雨赏析讲解

《秋》余秋雨赏析讲解《秋》是余秋雨先生的一篇散文,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文笔风格而著称。
这篇文章以描绘秋天的景色和情感为主线,通过对秋天的描写和对自然景色的赏析,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下面我们将对这篇文章进行赏析和讲解。
文章一开始就以“秋天”为主题,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描绘秋天的景色,他说,“秋天,是一片深沉的寂静,是一种深沉的美。
”这里作者用“深沉”一词来形容秋天的寂静和美丽,这种用词既能表现出秋天的宁静和美丽,又能表达出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感受。
接着,作者通过对秋天的景色进行描写,如“天空湛蓝,白云悠悠,树叶金黄,风儿轻轻拂过”,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秋天的景色之中,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丽和宁静。
在文章的中间部分,作者开始对秋天的景色进行赏析,他说,“秋天的景色,总是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思索和沉思。
”这里作者通过对秋天景色的赏析,表达了自己对秋天的思考和感悟。
他用“深深的思索和沉思”来形容秋天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对秋天的独特感受和思考。
接着,作者又通过对秋天的景色进行赏析,如“金黄的树叶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仿佛是大自然的一幅画”,让读者感受到了秋天景色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通过对秋天的景色进行赏析,表达了自己对秋天的感悟和思考。
他说,“秋天的美丽,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思索和沉思,它让人感到一种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这里作者通过对秋天的景色进行赏析,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表达了自己对秋天的独特感受和思考。
接着,作者又通过对秋天的景色进行赏析,如“金黄的树叶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仿佛是大自然的一幅画”,让读者感受到了秋天景色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通过对《秋》这篇文章的赏析和讲解,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通过对秋天的景色进行描写和赏析,表达了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他用独特的文笔和深刻的思想,表达了自己对秋天的独特感受和思考,让读者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丽和宁静,也让读者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语文《穷人》教学反思

语文《穷人》教学反思《穷人》是一篇写实主义的散文作品,描绘了一个贫困家庭的生活状况。
这篇文章让我深入体会到了穷人的生活困境和内心的挣扎,引发了我对社会公平问题的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下面是我对这堂课的反思和一些改进措施。
首先,通过朗读文章和解释关键词汇,我试图让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然而,在这一环节中,我注意到部分学生对一些生词的理解并不准确,导致他们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有所偏差。
所以,我认为在下次教学中,应该在教学前引导学生预习,了解文章背景,并温故生词,以提高他们对文章的整体理解。
其次,在讲解文章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时,我采用了解读段落和分析句子的方法。
我指导学生去寻找修辞手法的使用,并与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起来。
然而,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修辞手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并且对于作者的表达意图掌握不准确。
所以,下次教学中,我会利用丰富的教学案例和具体的语言实例,让学生加深对于修辞手法的理解,并能够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此外,我还通过课堂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主题进行深入思考。
我分组让学生展开对穷人的理解和社会公平问题的探讨。
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促进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然而,在讨论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表达能力较差,表达的观点不够清晰,也没有充分的依据。
因此,下次教学中,我会事先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材料,引导他们思考和准备讨论的内容,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
最后,在作文指导环节,我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如何帮助穷人”的作文。
我鼓励学生动用自己的想象力,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然而,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我发现部分学生的作文还停留在表面,没有能够深入思考问题,并没有能够给出具体可行的建议。
因此,在下次教学中,我会在作文写作前,给学生提供一些范文,引导他们思考和写作的角度。
同时,我也会采取个别指导的方式,针对学生的不足进行补充。
《子夜》讲解

《子夜》讲解《子夜》是现代著名作家路遥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陈立农在一个寒冷的冬夜里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展现了生活中的无奈与希望,以及对于人性的思考。
本文将对《子夜》进行深入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故事。
首先,在故事的开头,作者以冷峻的氛围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凄冷的冬夜。
"弥漫着冷、寂、凄三种味",这是作者运用感官描写,通过寓言手法,直观地表达了这个冬夜的真实感受。
而主人公陈立农作为这个故事的视角人物,被塑造成了一个有着浓厚情感、具备哲学思考的形象。
紧接着,故事展开了陈立农和他的家人的生活状态,以及陈立农面对生活困境的心态。
他对窗外的萧瑟景象产生了深刻的共鸣,从而引出了对各种生活现象的反思。
作者在这里使用了大量的比喻与象征,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比如,陈立农眺望远处的村庄,感叹"怪事不平,怜亲亦无根",这既指出了陈立农身处的社会环境的困境,又表达了他对家庭生活的无奈与思考。
接下来,故事逐渐展示了陈立农对于生活困境的挣扎与追求。
作者巧妙地通过对陈立农的私下行为的描写,暗示了他在逆境中的积极向上与乐观向善。
他通过默默地观察和思考,逐渐改变了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并在行动中体现出了对于美好未来的追求。
故事的高潮是陈立农开启自己的石窟之门,象征着他走出了对生活困境的封闭,迈向了新生与希望。
最后,在故事的结尾部分,作者以一种略带神秘的方式,描述了陈立农在石窟中遇到的幻影。
幻影以智者的形象出现,带来了一些哲学性的思考。
这个部分较为抽象,需要读者通过细读并深入思考,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含义。
这种虚幻与现实之间的碰撞,展示了作者对于人性与生活的独特理解,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入思考的空间。
通过对《子夜》的讲解,我们可以看到,这篇小说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的表达,更是对生活与人性的思考。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与寓言手法,将现实与虚幻相结合,引发了读者们对于生活与人性的深度思考。
六年级上册语文宇宙生命之谜课文讲解

六年级上册语文《宇宙生命之谜》课文讲解一、引言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宇宙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微不足道的存在,而宇宙却蕴含着无尽的奥秘和可能。
在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宇宙生命之谜》正是一篇以宇宙为主题的文章,通过作者对宇宙的思考,带领我们探索宇宙生命的奥秘。
本文将对这篇课文进行深入解读,带你一起探寻宇宙的奥秘所在。
二、文章梗概1. 第一段:文章开篇通过对自己眼睛的思考,引出对宇宙的思考。
2. 第二段:作者通过眼睛的构造和功能,引申到宇宙的广袤和复杂。
3. 第三段:作者通过探索自然界中的“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引出对宇宙生命的思考。
4. 第四段:作者通过环游银河系引出对宇宙的浩瀚和无垠。
5. 第五段:作者通过银河系的特点和生命的可能性,呼应文章主题《宇宙生命之谜》。
三、文章解读1. 关于宇宙的出发点文章以对自己眼睛的思考为切入点,从细微之处引发出对宇宙的思考。
这种由微观到宏观的思考方式,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自身微小与宇宙浩瀚之间的对比。
这种出发点的选取,让我们在思考宇宙时,更能从人类自身的感受出发,贴近我们的生活,也更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
2. 对宇宙的描述文章通过对宇宙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了它的广袤和神秘。
通过对宇宙的称奇地描述,作者形象地呈现了银河系的辉煌和神秘。
作者将宇宙与生命联系在一起,点出了宇宙中的生命可能性,让我们对宇宙不再只停留在惊叹和赞美上,而更多地关注了宇宙中的生命。
3. 关于生命的思考文章通过对宇宙的探索,引发我们对生命的思考。
作者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宇宙中的可能生命,让我们看到了宇宙生命的可能性。
这种对生命的思考,让我们对生命的存在感到更加珍视,也在更大的背景下思考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四、总结与个人观点通过对《宇宙生命之谜》这篇课文的深度解读,我们对宇宙和生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宇宙是浩瀚而神秘的,而生命则是宇宙中的奇迹。
在这个宇宙中,我们每个人都是生命的奇迹,都有着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要珍惜生命,也要尊重宇宙。
六年级课文宇宙生命之谜是一篇什么文章

标题:探索宇宙奥秘——六年级课文《宇宙生命之谜》赏析在六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我们常常能够看到一些充满哲理、富有启发性的文章。
其中,一篇名为《宇宙生命之谜》的文章,引发了我们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和思考。
本文将对该文章进行深入赏析,探讨其主题、结构、语言运用等方面,带领读者一同探索宇宙的神秘面纱。
一、文章主题分析《宇宙生命之谜》这篇文言文文章,以其深邃的思想引发了我们对宇宙与生命的探索。
文章以描述宇宙的宏伟景象和生命的神秘起源为主线,旨在引导读者思考宇宙生命的奥秘,激发对知识的渴求和对世界的探索欲望。
二、文章结构梳理1. 开篇引述:文章以宇宙的宏伟景象为开篇,引发读者对于宇宙中无限可能的思考。
2. 宇宙探索:通过对宇宙和星辰的描绘,引发读者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3. 生命起源:文章随后探索生命的起源,点出生命之谜的无限可能性。
4. 思考启示:文章以对生命的赞美和对宇宙的思考作为结尾,引发读者对宇宙生命的深入思考。
三、语言运用赏析1. 词汇精妙:文章运用了许多形象生动的词汇,如“璀璨夺目的星辰”、“无垠宇宙的深邃奥秘”等,为宇宙和生命赋予了更多的神秘感和魅力。
2. 修辞巧妙:文章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星空如同一幅神秘的画卷,永远让人感到无穷的遐想”等,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和表现力。
3. 结构严谨:文章的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使得对于宇宙探索和生命探讨的思想更加集中和深刻。
四、文章意义和启发《宇宙生命之谜》这篇文章,不仅仅是一篇描述宇宙与生命的文章,更是一篇富有启发意义的哲理文章。
通过对宇宙与生命的深入探索,引发我们对宇宙与生命的思考,启发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追求欲望。
它教导我们应当抱有一颗谦卑的心,对于宇宙与生命保持敬畏和敬重之情。
《宇宙生命之谜》这篇文章以其博大的思想和哲理意味,成为了值得我们深入阅读和思考的一篇语文课文。
通过对它的深入赏析和探讨,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宇宙与生命的神秘魅力,更可以从中获得对于世界的探索意义和对于知识的尊重态度。
六年级上册语文《夏天里的成长》讲解

六年级上册语文《夏天里的成长》讲解在六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有一篇名为《夏天里的成长》的文章。
这篇文章以清新的夏日为背景,讲述了作者在夏天里的成长与变化。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深度解读和分析,我们不仅可以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还可以从中汲取到许多关于成长和人生的启示。
让我们来看一下这篇文章的整体结构和主要内容。
文章以夏天为背景,描写了作者在炎炎夏日里的一系列经历和感悟。
作者描述了夏天里的成长,从种种生活细节中折射出关于家庭、友情和成长的主题,展现了作者在夏天里的心路历程。
通过对家庭生活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和睦;通过对友情的表达,读者可以体会到友谊的真挚和珍贵;通过对成长的思考,读者可以思考到成长的意义和价值。
整篇文章通过细腻的文字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向读者展现了作者在夏天里的成长历程。
接下来,让我们分析一下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和启示。
文章通过夏天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呈现了作者在这个特殊时期的成长和变化。
这告诉我们,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并不会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在生活的点滴中去体会和总结。
文章中对家庭、友情和成长的描写,让我们对这些价值观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家庭是我们情感的港湾,友情是我们人生的宝藏,而成长是我们人生的追求。
文章通过对夏天里的点点滴滴的描写,引发了读者对于生活、成长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让我们明白,每一个细节都有可能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应该用心去体会和领悟其中的真谛。
在让我们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夏天里的成长》以夏天为背景,通过对家庭、友情和成长的描写,呈现了作者在夏天里的成长历程。
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和启示,让我们对生活、成长和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同时也得到了许多关于成长和人生的启示。
个人观点上,我认为《夏天里的成长》这篇文章不仅仅是一篇描写夏天的散文,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启示录。
一篇文章引发的醛基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的再思考

一篇文章引发的醛基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的再思考摘要:有机化学反应往往比较复杂,常常会涉及官能团性质、反应条件及体系环境等多种因素,在教学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本文以新制氢氧化铜溶液与乙醛反应为例讨论之。
关键词:有机反应 官能团 反应条件1.问题提出2010年《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第四期刊载了一篇文章[1],文中讨论了等物质的量的有机物A(如下)分别与Na 、NaOH 和新制Cu(OH)2充分反应,理论上消耗三者的物质的量之比 。
根据A 中所含有的官能团及其性质,Na 可以与羟基和含有羟基的基团反应,即A 中的羟基、酚羟基和羧基;NaOH 可以和酸性基团反应,包括酚羟基和羧基;醛基能够与新制Cu(OH)2反应,考虑A 原有的羧基和酚羟基的弱酸性,文章认为消耗新制Cu(OH)2的物质的量应该是3mol ,所以一种答案是3:2:3(参考书给的答案)。
通过学生讨论,考虑到醛基被氧化生成的羧基也能够和新制Cu(OH)2反应,又得出6:4:5的答案。
此外,根据作者文中介绍,学生讨论中还考虑到了苏教版教材中NaOH 与醇羟基反应制备醇钠的反应以及羧酸钠与氢氧化钠的脱羧反应等等,笔者认为这两个答案都不妥,合理的答案还应该是3:2:2。
姑且不论酚羟基是否能够与Cu(OH)2反应,有机反应比较复杂,往往会涉及官能团性质、反应条件和体系环境等多种因素,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如果离开具体的反应条件和环境,讨论只会把思维引向歧途,比如羧酸钠的脱羧的反应必须在干燥无水的条件下,否则实验是无法完成的。
这里笔者仅以A 与新制Cu(OH)2溶液反应为例,讨论反应条件和体系环境对反应产物及其用量的影响。
2.问题分析[实验条件]:关于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实验,现行人教版模块教材(选修5)实验3-6的表述如下:在试管里加入2mL 10%的NaOH 溶液,滴入2%的CuSO 4溶液4~6滴,振荡后加入0.5ml 乙醛,加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篇文章引发的一些思考前段时间叶德卫校长往个位老师的邮箱里发了一篇文章,题为《中美差距》,读过之后有些感慨。
尤其是我本身所学专业和现在所从事的职业,似乎有那么些职业性的思维不由地窜上心头。
处在这样一个转型中的社会并作为一名本应是强势民族建立的国家的公民,好象觉得有很多的话要讲。
但我其实很不习惯某些过分的热情,因为和我一样,这个国家有很多人其实更需要的是平和的心态和冷静的情绪甚至是智者的姿态。
我想就几个关键词谈谈我对现在很多人热衷于讨论的关于“差距”的问题。
人口我们喜欢用“国情”一词来主观的去掩饰有些我们本身缺乏的自信。
其实,我们也应该承认有一些因素是我们必须面对而且不得不去承担责任的外人一直“说事”的问题。
“人口”,这个似乎用哲学理论分析不了的因素,可以说,是困扰当代中国发展前进的根源,尽管很多人并不愿意承认这一点。
我们看到日美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不外乎就是对中国人口问题的担心。
不需要我们如何去掩饰,在世界能源以及粮食相对并且日益出现短缺趋势的背景下,超过十几亿的人口,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这必将成为不仅仅关乎中国发展的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当然,我们有理由也有信心站出来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有能力养活中国人,但是,当中国和俄罗斯、伊朗走得很近的时候,日本为什么会表现得那么不安?答案其实很简单,同样是能源需求大国的日本,因为中国的进入而少了40%的石油供应,换了是中国,同样不安!又当大量的“Made in china”,出现在美国的各大超级市场里时,习惯了“Save the world”的美国人又会作何感想呢?“差距”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是合理的,我们需要正确的认识这样那样的差距,人口是个基础问题,回避不了,就勇于承认,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去理性的找出路尽量去解决人口因素所带来的的负面影响。
至少,我们不能拿着经济总量这一单一的指标去向全世界的人证明:“中国在快速发展,中国的崛起对世界来说是…….”这样的论调,有时候连我们自己都难以说服。
因为,人性决定了人要么在饥饿中选择死亡,要么在饥饿中奋起爆发。
再看看所谓的发达国家现实的人口因素,我们应该了解“差距”在人口因素上反映的其实就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日本1.26亿人口,实际上人口密度比中国还要大,但是,日本人对待人口问题的心态和我们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近十年来,日本人口增长速度越来越慢,预计在2010年,日本将实现人口负增长。
要知道,日本没有“计划生育”政策,而且绝大多数日本人都知道伴随着人口负增长同时会出现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但是,我们看到,日本对于人口因素,有一个理性的思考,即使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阵痛,但是,真正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人口因素绝对回避不了。
这就是差距,人口数量本身已经存在很大差距,而且,至上而下整个民族对待人口问题的思考和心态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在这样的环境下,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我们的人口政策就像有的人评论的那样:里外不是人!言论:中国人均铁路长度还不到一根香烟那么长。
——铁道部发言人在分析具有中国特色的“春运”时发出的感慨。
造孽啊!养不起就别养啊!——福建泉州一农村大妈发现路边一被遗弃的女婴时心痛的说。
法理“依法治国”从来没有松过口,中国的法制建设应该说取得了相当了不起的成绩,而且法制文明的脚步前进越来越扎实,越来越合理。
但是我们在评论这类上层建筑的时候只能将它定位于已经基本适应了经济基础的要求。
但是,文明社会对于法的要求其实不仅仅是一个适应的问题,更要发挥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
不夸张的说,中国是一个缺乏法理的社会。
在法制不断进步、完善的今天,“法理”这个东西似乎还离我们很远。
什么是法理?简单的讲就是法律的理念,包含了立法、司法等各个环节的执行所依据的理念,更涵盖了法律对象:各种各样的人和各类社会关系在懂法、守法过程中所贯彻的思想。
简单的说,我们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关于“法”方面的差距,不能仅把犯罪数量和程度作为单一的比较指标。
懂法、守法是一个低层次法治效果。
真正文明社会法治的要求应该是“服法”。
简单的说就是民众的意识当中,不仅仅是懂得法律的基本常识,以及遵守法律的基本规定,要上升为信服法律的各个方面,从立法到执法各个层面。
如何做到“服法”?这就是一个从上而下的“法理”的强化。
法的威严来源于什么?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法的朔及力,二是法的合理。
我们不能停留法的朔及力上做文章,不能仅强制人什么什么不能做,更要让人能充分的了解并相信为什么不能做,并且有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行动证明。
也就是说在解释和宣传贯彻法的合理性的过程中,要做足文章。
现实情况是在国民素质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的情况下,我们的普法教育方向并不准确。
可以说,社会信息的透明度,以及各种资源的沟通渠道都相当的有限。
这样的情况,对于单一的“控制”恐怕不是坏事,但是,如何建立一个长效机制,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去关注甚至着手去解决的问题。
就像我们教育学生一样,一方面要强调犯错误的后果,另一方面更要正确引导学生真正能认识到错误的实质,达到主观上充分认识问题,不敢犯也不愿再犯同类错误的程度,而想要取得这样的效果,作为执法者的我们,必须是客观公正的运用我们自己制定的规则,否则,就如同搬着自己的脚去砸石头。
举个例子,我国的刑事案件侦破率眼远远高于美国,似乎在法的朔及力上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但矛盾又在于美国一直“说事”的《人权报告》中每每提到的我们对于刑事案件侦破过程中的司法不严谨甚至违法等等情况。
虽然,《报告》作为政治伎俩不值得去提,但是我们必须要反思的是,现实情况中,到底存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又如何去对待。
如果讳病忌医,一个慢热但却很严重的后果将是我们的法失去它应有的效力,而失去效力的根源就是法不再合理,这种不合理包括立法、司法等各个环节中出现的“人治”问题,范围一大,整个社会对法的理念的理解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倒退。
我们经常笑称欧美发达国家的公民在民主的基础上屡屡透露出对政府,对政治的不信任,但是,仔细的分析,越是发达的地区,公民对法的信任,远远大于对人的信任。
这,就是差距。
言论:咱们农民朋友最好别上城市的街!!——针对近期某大城市对于一起关于交通肇事赔偿因为死者是农村户口而获赔少12万的案件处理,有网友发出这样的唏嘘。
如果你没有买人寿险,请不要在天黑之后上街。
——针对广州令人不安的治安环境,网友给在广州的上千万外来人口支着。
信仰欧美国家很多华语区的报纸、杂志经常会看到一些对祖国大陆的一些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难以揣测动机的评论。
这其中,可能对祖国文化的关注和讨论尤其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有一种比较响亮的声音,就是关于民族信仰的话题讨论。
可能连我们自己,在很多场合或多或少都会对这样的问题感到敏感,包括自己在内,我也会不时问自己,我信仰什么?别有用心的人说新一代是站不起来的一代,因为这一代缺乏足够的信念。
此话似乎言重,但又确实折射出一种现象,甚至是一种本质。
回顾建国后的五十多年的时间里,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轨迹,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过程如同经历像风雨飘摇。
比起旧社会受压迫,受奴役时,我们少了许多革命的精神,但又受国情各方面的影响,国民素质又远远达不到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和经济发速度协调的升华程度。
我们处于一个尴尬的环节,红色年代的意识形态逐渐褪色,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诸多理性观念却还没有树立起来,我们的信仰,该何去何从?将革命性和科学性统一起来确实很不容易,怕就怕我们在这之间徘徊的时间太长。
因为在这个普遍注重意识形态反作用的时代,本身起点比别人靠后的我们必须要加快脚步。
然而建国后的四代领导人一直没有放松思想道德建设,一直把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却受国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并没有把节奏把握好,要么过分强调,“左”得太厉害。
到了改革开发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市场经济生龙活虎,朝气蓬勃,满身的棱角也难免造成发展过程中因为自身缺陷所带来的一系列阵痛,“右”的倾向我们回避不了。
我们喊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在先天营养不良的中国经济面前,两手都要硬的口号似乎还是口号,贯彻起来难度比想象中的大得多。
尤其是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市场经济自身所存在的一些不足开始充分的显露出来,国家宏观调空的力度也随着加强,对这方面工作的加强是科学的,是好事。
但人口众多,民族复杂,管辖宽大等因素造成了一切行动政策化的机械现象也在所难免。
本身应该政治道德化的很多好想法,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变成道德政治化。
要人喊,也要求有人听,但面对本身机械的指令,任何人所作出的响应也必然不是由心而发的。
我们所一直唾弃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自由主义等等现象在道德政治化的空隙中苟且残余,社会环境中那些不知所云又违背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东西好象总有生长的土壤。
这样的环境,对于生在改革的春风里,长在开放的阳光下的新一代而言,诱惑多了,选择也多了,原来那些统一的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少了,社会氛围变得宽容的同时,也让很多人感到不知所措。
社会上曾经流行一句话:男人有钱就变坏!这让我想起美国NBA联盟中许多腰缠亿贯的篮球运动员。
从物质财富的角度来看,这些人绝对是大腕,甚至我们很多人还对这些似乎只是体力劳动者的运动员不屑一顾,但正是这些人,用他们一代一代的绝对精神感染、激励了美国社会相当大一批立志成材的青少年。
尽管很多运动员生长在美国社会最底层,生活在连老鼠都不愿去的贫民区,甚至很多人在接受正规的大学教育之间可能就是黑帮的小混混,与毒品、武器打交道的社会渣滓,但是,他们身上信仰的力量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推动力,成为一种文化,不仅仅用运动的方式修饰着美国城市的文化,满足美国人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更是一种社会的楷模力量激励着很多现在还生活在他们原来生活过的社会底层的孩子们,自然也包括处于社会优势地位的贵族们。
美国将它的大棒政策砸向任何一个它所谓需要改造的地区的时候,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在意识形态上达到它所希望看到的后果。
石油?军火?美元?当然需要,但值根于整个美利坚民族血液当中信仰所带来的利益,恐怕才是外向的民族气质的根源。
回想我们民族历史当中的几个盛世,恐怕对周边弱小民族的意识形态的控制,虽然在很多场合被定义为民族精神,但实质上不就是强调的信仰的力量。
人是这样,由人组成的社会也是这样,这个世界真的需要很多精神世界的东西,在物质生活达到一定水平的程度后,进一步的需要会把人或者社会引向更广阔,更丰富的追求当中。
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需求还显得稚嫩,或者说不够丰富。
尤其是在精神世界,表现到及至的信仰上面,我们带着先天的不足和后天的歧视艰难的摸索着。
这倒也好,这些路走过来很扎实,50多年的时间所经历的蜕变可能很多民族很多国家不曾经历过。
有些路有人走过,也有些没走过,我们应该坚持什么样的信仰?自由?民主?扩张?内敛?还是什么?可能现在还没人能给出负责任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