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杖的使用

拐杖的使用
拐杖的使用

拐杖的使用

目的:1.保持平衡2.支持保护3.增强肌力4.恢复功能5.预防并发症

并发症:因用拐不当导致的常见并发症为臂丛神经损失,主要表现为患肢伸肘无力,垂腕和垂指畸形,屈指力量明显减弱,皮肤浅感觉呈现不同程度的减退。

拐杖的使用原则

拐杖的正确应用 核心提示: 1拐杖的选择拐杖是骨折病人离床活动的支撑工具,嘱病人及亲友选择质量好、扶手牢固、高度可调试、拐头有防滑装置的轻便拐杖,通常铝合金制品最佳在宣教的过程中,科室备用副拐杖,用来讲解各部位的功能及意义, 1 拐杖的选择 拐杖是骨折病人离床活动的支撑工具,嘱病人及亲友选择质量好、扶手牢固、高度可调试、拐头有防滑装置的轻便拐杖,通常铝合金制品最佳在宣教的过程中,科室备用副拐杖,用来讲解各部位的功能及意义,并调试高低的方法,以保证病人用拐杖的安全。 2 扶拐行走的原则与时机 扶拐行走是下肢骨折病人功能锻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扶拐下地的时机很重要,下地过早过晚都会对骨折的愈合及康复造成不良影响。下地时机最好掌握在骨痂形成期。此期局部疼痛消失,肿胀消退,软组织已修复,骨折断端已初步稳定,内外骨痂已开始形成,特别是病人经过几周的床上锻炼,肌肉收缩有力,当踝关节背伸时,患肢抬高足不发颤,即可以让病人开始离床扶拐练习步行。 3 扶拐的方法 扶拐的方法对骨折的愈合很重要,因此护理人员现场示范扶拐的方法。拐杖的高度应根据病人的身高调适,一般高度是病人双手扶拐,拐顶距离腋窝5~10cm,与肩同宽。因扶拐的力在双手而不是靠腋窝支撑身体,否则容易造成臂丛神经麻痹,一旦发生虽经休息可以恢复,但会影响病人的情绪及功能锻炼的进程。 4 扶拐的步法 扶拐的步法是宣教的重点,为达到安全自由的步行锻炼,单纯的讲解病人不能理解和掌握,同时也有顾虑,为此护理人员示范扶拐步法的动作要领,直至病人掌握,对于儿童还应教会家长。扶拐行走时首先嘱病人站好姿势,使双足与双拐头呈等腰三角形,先迈患肢,足尖不可超越双拐头连线,站平稳后,双手撑拐同时健肢向迈移30cm,站稳后抬患肢,同时提拐向前移动同等距离,足与拐头同时落地,但足尖仍然落于双拐头连线内,如此逐步前移。病人初次下床扶拐走路时应有护理人员现场指导并保护,有的病人步幅过,重心后移,易摔倒,及时调整,使病人在锻炼的过程中充满信心,对于儿童特殊的心理特点,在使用拐杖的过程中均要有医护人员或亲属的监护,以克服随意性和盲目性。 5 拐杖的使用原则 5.1 双拐的使用原则:所有下肢骨折病人在骨痂形成期后开始离床下地锻炼均应扶双拐, 不负重或轻负重行走。如果骨折部在股骨中上段,扶拐行走时患肢应保持外展30°,股骨下段及小腿骨折扶拐行走时,患肢应保持中立位。步幅不宜过大,速度不宜过快,每分钟不超过25步,双下肢骨折离床活动应在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期,一般在8周左右,而且下地活动最好有外固定保护。 5.2 单拐的使用原则:在下肢骨折临床愈合期后,可由双拐改用单拐行走锻炼。其原则是: 股骨干中上段,股骨下段或小腿骨折有轻度向外成角者,应先去患侧拐,以保持在行走时患肢外展,纠正和防止成角加大,是因为股骨中上段骨折有一向外成角倾向,其他情况应先去

中国农户的演化逻辑与分类

中国农户的演化逻辑与分类 [摘要]本文基于历史视角讨论了农户的演变与分类问题。指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已经摆脱了传统的?内卷?模式,农户作为一个生产单位和作为生产与消费的联合体发生的变异,以新的劳动价值观为基础的?拐杖?逻辑与农户演化规律。并对农户进行了系统的分类,指出了各种农户的基本特征与演化趋势。从演化的角度证明了适度规模的、劳动和资本密集的、高效的家庭式农场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框架 农户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一般地说,?三农?问题研究应该以农户的科学分类为前提。尤为重要的是,中国农户正处于一个以大分化和多维转型为特征的快速发展时期。延续上千年的中国传统农户,在过去20多年的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中,沿着多维几何路径以多层次多重方式快速地分化与转型,以致使所有的?三农?问题都呈现出多样性、多质性、多维性和高度的复杂性。这种情况几乎使所有的以泛泛而谈的一般农户为出发点的?三农?问题研究,或是黯然失色、陷于空洞,或是丧失科学价值,相关对策建议也显得不得要领。正确认识农户的演化规律和分化趋势并以此为基础对农户进行科学分类,已被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然而,到目前为止,基于经济视角的农户分类研究并不多见,仅有的一些分类也大体上是基于农户的一些表面特征或某单一静态视角,有的则缺乏系统性。例如,将农户分为贫困农户、维持型农户和市场型农户,或将农户分为小农户、种养大户、一兼农户、二兼农户、非农农户等。农户的科学分类必需以农户的演化规律为基础,并能够反映各类农户的发展趋势。 本文对中国农户分化的研究,是以黄宗智?拐杖?逻辑下的、具有道义小农特征的传统农户为逻辑起点,在遵循?拐杖?演化逻

使用拐杖的注意事项

使用拐杖的注意事项 [2014-03-17] 1、拐杖的高度应根据病人的身高调试,一般的高度是病人双手持拐,拐顶距离腋窝5~10cm或2~3横指。 2、拐杖的手柄位置须调节到双臂自然下垂时手腕水平。当你使用拐杖支撑时,肘关节可以适当弯曲。 3、持拐的力应该在双手,而不是靠腋窝支撑身体因腋窝有重要的血管神经丛通过以免受压损伤。 4、持拐站立时使双足与双拐头呈等腰三角形

1、将双拐支撑在双脚两侧呈等腰三角形保持身体平稳。 2、先迈患肢足尖不可超过双拐头连线,站平稳后,双手撑拐同时健肢向前迈移,站稳后胎患肢,同时提拐向前移动同等距离,足与拐头同时着地,但足尖仍然落在双拐头连线内,如此逐步前移。

1、在你准备站立前,请先确定椅子或床是否稳定牢固。 2、正常腿支撑地面上,身体向前移动到椅子或床的边缘。 3、在将双拐并拢和在一起,用患腿一侧的手握住拐杖手柄健侧的手扶住椅子扶手或床缘, 4、两手一起支撑用力,同时拟的正常腿发力,保持站稳。 注意:在你开始行走前,请先确保已经站稳,然后再将拐杖分置身体两侧。

1、身体向后慢慢退,知道正常的腿碰到椅子或床的边缘。 2、保持体重在正常腿上,将双拐并拢和在一起。 3、用患腿一侧的手握住拐杖手柄,健侧的手放到椅子或床缘上,然后弯曲健侧膝盖慢慢坐下。 4、坐下过程慢慢来,始终保持双拐放在椅子旁边。 注意:除非一整允许你的患腿部分负重,否则下坐过程仍需保持你的患腿离开地面不受力

1、准备上楼时移动身体靠近最底层的一格楼梯。 2、合并双拐一手持握,另一侧手扶住楼梯扶手,身体尽量靠近扶手。 3、两手同时支撑将正常腿向前跨上一级楼梯。 4、体重保持支撑在正常腿上。 5、在移动双拐和患腿上到同一级楼梯。 6不断重复,上楼。一格一格楼梯上,不要着急。

中国的未解之谜中国未解之谜大全

中国的未解之谜中国未解之谜大全 【篇一:中国的未解之谜中国未解之谜大全】 现代人生活舒服了,日子惬意了。。就开始研究一些灵异古怪事件,未了满足大家的欲望。玩q岛整理了一些资料给大家看。玩q到整 理的很辛苦,大家慢慢看。。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发生了太多太多 至今仍然无解的神秘事情,而发生的这些神秘事件当中,可以说每 一件都是十分的离奇诡异,而且很多事件由于其特殊性而惨遭当局 封锁消息,我们普通民众很少能获取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只能从某 些小道途径上寻找出事件的一些蛛丝马迹。神秘未解的事情总是驱 使这我们去一探究竟,想去揭开那鲜为人知的真相,然而,下面的 这些中国神秘事件,你有胆量去探寻、去发现吗?听上去都毛骨悚然,也让许多冒险者有疑似恐惧,那么你现在还有胆子继续往下看吗?让我们来告诉你真正的中国历史真相!!!!1、1342年, 1954年长江2次突然断流公元1342年,江苏省泰兴县(现在泰兴市)内,千万年从未断流的长江水一夜之间忽然枯竭见底,次日沿 岸居民纷纷下江拾取遗物。突然江潮骤然而至,淹死了很多人。。。1954年1月13日下午4时许,这一奇怪现象在泰兴县再度出现。 当时,天色苍黄,江水突然出现枯竭断流,江上的航轮搁浅,历经 两个多小时,江水汹涌而下…… 【篇二:中国的未解之谜中国未解之谜大全】 再仔细看下 第二天,公交车总站报案,昨天晚上我站最后的末班车和一名司机一名 女售票员失踪.pol.ice迅速查找昨天深夜报警并被警方疑为神经病的 小伙子. 两小时后小伙子和那位老太太被找到. 当晚,北京晚报和北京新闻迅速报道了这令人震惊的新闻并对小伙子 和老太太做了现场采访. 第三天,警方在距香山100多公里的密云水库附近找到了失踪的公共 汽车,并在公交车内发现三具已严重腐烂的尸体. 更加另人不解的疑点接重而来. 第一:发现的公交车不可能在跑了一天的情况下还能开出100多公里, 警方更发现车油箱里面根本不是汽油,而是鲜血.

人口老龄化—中国的阿克琉斯之踵China’s Achilles heel

未富先老,挑战巨大。 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出路又在哪儿?相关的政策思路又是什么? [2012.04.21] 人口——中国的软肋 译者: 李霞 | 查看: 337| 评论: 1 | 2012-4-25 08:07| 发布者: migmig | 中英对照 摘要: 与美国相比,中国显示出其发展模式中的深层缺陷 【导读】 中国的人口一直都是让人欢喜让人忧。无疑,人多力量大,但是中国的人均数字总是惨不忍睹。计划生育政策旨在限制中国人口数量,而如今中国的低出生率却导致了其它问题。本文通过对比中美两国出生率、中位年龄、老年人口数等,探讨人口问题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人口问题是中国发展的软肋,需要得到妥善解决。 【译文】 人口学 中国的软肋 与美国相比,中国显示出其发展模式中的深层缺陷 Apr 21st 2012 | from the print edition 中国像?伊利亚特?中的那个英雄一样看起来战无不 胜。2010年,中国在出口制造业、能源消费以及汽 车消费等方面超过美国。过去20年来,按名义价值 计算,每年中国的军费开支平均增加16%。国际货币 基金组织(IMF)预测,到2017年,中国将取代美 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从购买力平价方面看)。当 忒提斯把她的孩子阿基里斯浸泡在冥河水中,赐予他 刀枪不入的本领时,她必须抓住他身上的某个地方。 与此相似,中国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其潜在致命弱点 为人口结构问题。 过去30年来,中国的总和生育率——预计一名妇女在育龄期生育的孩子数——从远高于保持人口稳定比率的2.6降至远低于保持人口稳定比率的1.56(参见上表)。由于独生子女自己也只想要一个孩子,生育率会越来越低,无论计划生育政策有何变动,中国都可能会面临长时期的低生育率。 政府对计划生育政策做了轻微调整(尤其是如果夫妻双方都为独生子女,允许其生育一个以上的孩子),并且可能还会进一步调整。现在中国政府坚定实行这一政策,但是生育率仍然处于低水平,特别是在中国最发达的地区。据报道,2010年

拐杖使用流程`

拐杖的使用流程 核对:医嘱、患者 ↓ 1 患者的年龄、病情、高度、耐受力、沟通、合作能力 评估 2 环境 3 骨折部位 1 双手拄拐站直身体,使拐杖脚旁开身体脚边约12~20㎝左右 ↓ 2 调节拐杖到合适长度,一般拐杖顶部距离腋窝2~3 指宽,不是把拐杖直接顶到腋窝 3 拐杖的手柄位置调节到双臂自然下垂时手腕水平, 当使用拐杖支撑时,肘关节以适当弯曲 4 双手握住拐杖手柄来支撑自身体重,不是用腋窝 顶在拐杖上(因腋窝有重要的血管神经丛通过,以免受压损伤 告知 ↓ 1 不负重:即患腿不受力,也就是保持自身 患腿离开地面 2 轻负重:可以用脚趾点地来

维持平衡 5 使用拐杖时, 选择患肢负重程度 3 部分 负重:可以将身体部分体重 分担到患腿上 4 可忍耐负重:大部体重甚至 所有重点负担到患脚能忍耐 即可 5 全负重:完全负重,只要不痛 1 用物,拐杖 准备 2 环境宽敞,地板干洁,去除障碍物 3-① 1 将双拐支撑在双脚两侧的向方,保持身体平衡 (一) 2 两个拐杖顶部尽量在双侧肋骨上,不要用腋窝直接在拐杖上,伸直肘部,用双手支撑体重 拄 3 双拐同时向前移动 拐4向前移动患腿,放在双拐的前方 行5再向前摆动正常腿,放在双拐的前方 走 6 不断的重复,就可以向前行走(双拐→患腿→正常腿)

提示:行走过程中不要依靠在双拐顶上 实 (二) 1 在准备站立前,请先确定椅子或床是否稳定牢固 2 正常腿支撑在地面上,身体向前移动到椅子或床的边缘; 站 3 再将双拐并拢合在一起,用患腿一侧的手握住拐杖手柄,健侧的手扶住椅子扶手或床缘 立 4 两手一起支撑用力,同时你的正常腿发力站起,保持站直,注意:在开始行走之前,请先确保已经站稳,然后再将拐杖分置身体两侧 (三) 1 身体向后慢慢退,直到正常侧的腿碰到椅子或床的边缘 2 保持体重在正常腿上,将双拐并拢合在一起 坐 3 用患腿一侧的手握住拐杖手柄,健侧的手放到椅子或床缘上,然后弯曲健侧膝盖,慢慢坐下 施 下 4 坐下过程慢慢来,始终保持双拐放在椅子旁边。注意:除非医生允许患腿部分负重,否则坐下过程仍需要保持你的患腿离开地面不受力 (四) 1 准备上楼时,移动身体靠近最底层的一个楼梯 2 合并双手一手持握,另一侧手扶住楼梯扶手,身体尽量靠近 扶手 上 3 两手同时支撑,将正常腿向前跨上一级楼梯 楼 4 体重保持支撑在正常腿上 梯 5 再移动双拐和患腿上到同一级楼梯 (有扶手) 6 不断重复,上楼。一格格楼梯上,不要太急 3-②

如何正确使用拐杖范文

篇一:《骨折病人使用拐杖的方法》 骨折病人使用拐杖的指引 (-)目标 病人掌握拐杖的选择、扶拐行走的原则与时机、正确扶拐方法、扶拐的步法、双单拐的使用原则及弃拐的注意点。 (二)方法 讲解各部位的功能、意义及调试高低的方法,以保证病人用拐杖的安全。 拐杖的高度应根拯病人的身髙调适,一般髙度是病人双手扶拐,拐顶距离腋窝5?10cm, 与肩同宽。因为扶拐的力在双手而不是靠腋窝支撑身体,否则容易造成臂丛神经麻痹。 下地时机最好掌握在计痂形成期。此期局部疼痛消失,肿胀消退,软组织已修复,骨折断端已初步稳主,内外骨痂已开始形成,特別是病人经过几周的床上锻炼,肌肉收缩有力,当踝关节背伸时,患肢抬高足不发颤,即可以让病人开始离床扶拐练习步行。 向病人及家属示范扶拐步法的动作要领,直至病人掌握,对于儿童还应教会家长。扶拐行走时首先嘱病人站好姿势,使双足与双拐头呈等腰三角形,先迈患肢,足尖不可超越双拐头连线,站平稳后,双手撑拐同时健肢向前迈移30cm,站稳后抬患肢,同时提拐向前務动同等距离,足与拐头同时落地,但足尖仍然落于双拐头连线内,如此逐步前移。 病人初次下床扶拐走路时应有护理人员现场指导并保护,有的病人步幅过大,重心后移, 易摔倒,及时调整,使病人在锻炼的过程中充满信心,对于儿童特殊的心理特点,在使用拐杖的过程中均要有医护人员或亲属的监护,以克服随意性和盲目性。 秤折愈合后应该及时弃拐。弃拐的原则是骨折部达到丹性愈合。 (三)评价 病人正确使用捌杖 篇二:《使用拐杖注意事项》 第一步 先用习步架辅助行走,待重心稳左, 改用双侧腋杖。先将步行器摆在身体

前20cm处,先迈出患肢,再健肢跟 上,如此循环。{如何正确使用拐杖}. 篇三:《1拐杖的使用方法》 1拐杖的使用方法 拐杖是提供给短期或长期智障者离床是使用的一种支持性辅助工具; 患者使用拐杖龙路的方法1两点式:走路顺序为同时出右拐和左脚,然后出左拐和右脚2三点式:两拐杖和患肢同时伸出,再伸出健肢3四点式为最安全的步法,先出有拐杖,而后左脚跟上,接着岀左拐杖,右脚再跟上,始终为三点着地。4跳跃法常为永久性残疾者使用,起方法为先将两侧拐杖先前,再将身体跳跃至两拐杖中间处、 2助行器的使用下肢竹折病人在计痂形成期后开始离床下地锻炼均应使用助行器,进行不负重或轻负重行疋;如果卄折部在股骨中上段,助行器行走时患肢应保持外展30° , 股骨下段及小腿丹折的,想肢应保持中立位,步幅不宜过大,速度不宜过快,每分钟不超过25 步。患侧屈腕外移。将想侧腿外移至床边,屈膝。患侧肘支撑身体同时向患侧侧身并将健侧腿移至床边,上身坐起。扶床沿坐起,坐在床边活动小腿,小腿活动自如后再做穿鞋起身准备。用健侧手握助行器另一侧手撑床,健侧腿着地。患侧手再握助行器离床,扶助行器站立。先前移助行器一足距离,身体向前移动,患肢抬起,让患者足后跟着地,逐渐全足放平在地上,然后再移动健肢,如此交替,注意尽量走平衡,不要着急,逐渐加重想肢的负重呈:。3体位垫的使用 1脸关节置换术后常需保持患肢外展30°以预防张关节脱位患者因睡觉或无意识屈曲内收关节,不能保持功能体位,使用梯形垫可很好地保持慨关节外展位,预防髓关节脱位。在给病人翻身时使用梯形垫也能有效地防止灘关节内收,并且可以很彻底地翻身使病人身体完全侧立。也能很好地预防舐尾部位因长期受压而产生褥疮。 2膝关节周囤计折、关肖镜探查术或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后必须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 减轻肢体肿胀以往多数使用患者自带的枕头或靠背垫,不论抬髙的角度还是髙度都无法与人体力学要求准确吻合,甚至少数病例岀现因为抬高肢体角度高度之不适当影响预后效果。运用下肢抬髙垫可以精确地使患肢抬高约30cm,保持膝关盯接近伸直位,高度角度都非常准确不会发生改变,能有效地缓解疼痛减轻肿胀及出血,促进末梢静脉回流,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体位垫材质柔软舒适,有效避免了腓总神经受压导致的足下垂的发生。 3计科常用治疗方法有丹牵引和皮牵引由于计牵引的牵引力量较大,患者需要各种小巧多形的体位垫在局部填塞、扶托,并随时进行调整,以减轻各种牵引引起的不适及疼痛。由于皮牵引时患肢的皮肤完全被牵引带包裹,不容易观察皮肤情况,尤苴是局部骨隆突处压力大,容易产生压疮,也需用小方垫、小垫圈减压从而保护受压的皮肤,在保证牵引效果的同时,缓解局部皮肤受压,提髙舒适度。 3 4瘫痪病人,因长期卧床不能主动活动,预防件隆突处压疮尤为重要以往常用气圈、套枕套来减轻舐尾受压以预防褥疮。由于气圈是橡胶制品,潮湿不吸水,甚至有些患者因橡胶过敏而引起湿疹,使用过程中充气太多,臀部腾空不舒适,充气太少则无效。此外,充气口的金属物品挤压臀部,受压摩擦,

拐杖设计报告

序号(学号): 设计报告 如今入口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而老年人健康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此次设计主要是针对老年人进行设计。 在设计产品之前,首先,我对于老年人进行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如下: 一、我国老年人的现状 按照国际通行的老龄化社会标准,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超过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比例超过7%,或当60岁以上人口比例超过20%或者65岁以上人口比例超过14%,称为老龄化社会。日本《追求》周刊杂志发表文章称,中国将成为发展中国家中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超级大国。我国从1999年就已经开始迈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老龄化趋势正在加速。截至2008年底,全国60岁以上人口1.6亿人,约占全国人口数量的12%,其中65岁以上人口1.09亿人,占全国总人数的8.3%,而2010年11月1日,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5岁以上老年人为1.19亿,占总人口的8.87%。报告预测分析指出,2014年中国老年人口将突破2亿,2025年达到3亿,2042年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总人口的30%,中国正在“跑步”进入老龄社会。 二、老年人口年龄结构方面 资料显示,低、中龄老年人是我国老年人的主体。截至2006年6月1日,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占老年人总数的56%,70-79岁的中龄老年人占老年人总数的34.1%,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占老年人总数的9.9%。可见,我国低、中龄老年人占有相当的比例。据预测,近10-20年时间内,这部分人口增长速度将大大超过总人口的年平均增长速度(1.68%)。 其次,我对现今市场上存在的老年人辅助工具的现状进行了调查: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健康生活理念的渗入,老年人在满足基本需求之后,有不断提出更高层次的休闲、娱乐要求。由于肢体运动机能的老化、认知能力下降等各方面因素,限制了老年人的活动空间和活动范围。老年人辅助工具成为老年人生活的必备产品。据2010年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残疾人和老年人康

《市场营销学》大作业:多功能拐杖营销策划书

多功能拐杖营销策划书

前言 ——设计目的与产品构想 据了解,目前中国有60岁以上老年人1.69亿,占总人口比例为12.5%,预计到202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20%,到2050年将达到31%。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增长,卫生部报告指出,高龄者等速肌力(膝伸肌最大力矩值/体重)仅为青年人的60%-70%,行走成了老人一个很吃力的问题,拐杖也成为高龄者行走的必备辅助工具,为了减轻老人的痛苦,关注老人的健康与快乐,于是本小组设计了一款更适合老年人,更切身、更人性化的智能多功能拐杖。让老人无处不感受人们对他的关爱,社会对他的关怀。幸福生活有我们创造。 虽然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老年市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老年产业处于起步阶段,老年人专用产品和服务开发不够。中国老年人用品市场目前只有保健品在服务,市场单一,无差异性。老年产品在开发和引进技术方面无人过问,多为政府以福利形式包办,老年人用品店铺就更是凤毛麟角。而且随着人们日益富裕,以及中国“孝敬老人”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必然会对老年人的起居生活日益重视。 据近些年的调查显示: 一、经营老年产品的企业数量仍然很少,老年人市场供应疲软。 二、产品个性化发展仍需大力开拓。 三、价格定位的不合理性。 四、产品宣传的力度仍需加强。

五、品种单一,款式单调又不够新颖,新产品有待开发。 六、老年人用品专柜太少,太分散。 因此,我们小组设计了这个智能多功能拐杖产品,它是由三个部分组成,拐杆分为上中下三个关节,通过空心的伸缩套管组成整个部分。第一节伸缩杆、第二节伸缩杆、第三节伸缩杆、各种控制按钮构成。上关节又有手柄、照明灯以及各种控制按钮。中关节有导盲仪探测孔,用于探测前方物体。下关节有减震防滑材料装置,平衡装置,物体夹取夹。具有照明、减震防滑、拾取物能力、伸缩自由、多功能GPS定位及其通讯定位、识别导盲、不倒平衡这七大功能。 其结构如图:

正确用拐方法

正确用拐方法使用拐杖或其它助行器帮助行走,也属于体位转移的范畴,但为了方便广大患者阅读和参考,将正确的用拐方法单独列为一节加以描述。 一、选择适当的腋拐 肘拐在国内较少使用,因此我们的图片主要介绍腋拐使用的一些方法为例。肘拐使用时的步行方法与此相同,只是需要更强臂力控制身体。 首先必须选择适合于自己身高的腋拐: 身体正直站立,双臂自然下垂,拐的最高横梁部分应在腋下5CM 左右高度(左图),扶手部分应在手自然下垂正好可以握住的高度(右图)。一般腋拐都设计有可以调节高度的装置,在使用之前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身高及手臂长度把拐调整好。使用过矮的拐只能使上身前倾重心变低,不能按正常步态行走。如拐的高度过高,患者就会将腋窝压在拐上支撑体重,严重时会因过度压迫造成腋神经损伤。 二、正确的扶拐姿势 调整好拐的高度后,身体正直站立,双手扶好拐杖,向身体两侧稍稍分开,紧实接触并支撑于地面。拐的最高横梁部分贴于腋下两侧的胸壁肋骨处,防止身体的左右晃动。双手握紧扶手,用手臂的力量支撑身体重量,完成移动。注意尽量不用腋窝压在拐上支撑体重,以免造成新的损伤,并且影响步态。

必须注意的是,单侧下肢伤病使用单拐时,拐应该用在患腿的对侧,即健腿的一侧!也就是说,右腿的问题拐用在左边,左腿的问题拐用在右边。而不是象通常想像中的“哪边腿坏了把拐拄在哪边,把拐当腿用”。把单拐拄在患侧时,为减轻患腿的负重,必须歪斜身体才能使拐更多地支撑体重,非常容易摔倒。同时如果患腿不能负重,就只能在患侧负重支撑跨步时,用拐支撑全部体重跳跃一步,更为危险。并且极不利于正常步态的恢复。 三、持腋拐步行方式 1.迈至步: 调整好拐的高度后,身体正直站立,双手扶好拐杖,向身体两侧稍稍分开,紧实接触并支撑于地面(左图)。第1步双拐同时向前迈出;第2步躯干前倾,双拐支撑体重(中图);第3步双足同时向前摆出,使双足迈至邻近双拐落地点。掌握熟练后或肌力较好可稳定控制身体时,也可跨过双拐落地点以加大步幅(右图)。此方法是开始步行时常用方法,适用于双下肢伤病患者。 2.迈越步:(动作示图同上) 调整好拐的高度后,身体正直站立,双手扶好拐杖,向身体两侧稍稍分开,紧实接触并支撑于地面。第1步双拐同时向前迈出;第2步躯干前倾,双拐支撑体重;第3步双足同时向前摆出,使双足迈越双拐落地点,再将双拐前迈取得平衡。及上文描述过的迈至步熟练后可使用的方法。适用于双下肢伤病患者。 3.四点步:(动作示图中,以右侧缠绷带腿举例为患腿示范动作。

拐杖使用指导

怎样使用拐杖 使用拐杖助行前需要注意什么? 拐杖是一种腿脚受伤时帮助行走的工具。在进行拄拐活动前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双手拄拐站直身体,使拐杖脚旁开你的脚边约12-20cm 左右; ·调节拐杖到合适长度,一般拐杖顶部距离腋窝约2-3指宽,不是把拐杖直接顶到腋窝; ·拐杖的手柄位置需要调节到双臂自然下垂时手腕水平。当你使用拐杖支撑时,肘关节可以适当弯曲。 我该怎么使用拐杖呢? 一、拄拐活动须知: 切记:双手握住拐杖手柄来支撑你的体重,不是用腋窝顶在拐杖上。因腋窝有重要的血管神经丛通过,以免受压损伤。 注意:医生会根据实际情况,参照以下列举的几种方式,指导你使用双拐时选择患腿负重程度: 不负重:即患腿不受力,也就是保持你的患腿离开地面; 轻负重:可以用脚趾点地来维持平衡; 部分负重:可以将身体部分体重分担到患腿上; 可忍耐负重:将大部分体重甚至所有重量负担到患脚,能忍耐即可; 全负重:完全负重,只要不痛。 二、拄拐行走: 1、 将双拐支撑在双脚两侧的向方,保持身体平稳; 2、 两个拐杖顶部尽量压在双侧肋骨上,不要用你的腋窝直接顶在拐杖上,伸直肘部,用双手支撑体重; 3、 双拐同时向前移动; 4、 向前移动患腿于双拐之间同一平面; 5、 再向前摆动正常腿,放在双拐的前方; 6、 不断地重复,你就可以向前行走了(双拐->患腿->正常腿)。 提示:行走过程中不要依靠在双拐顶上。 三、起身站立: 1、 在你准备站立前,请先确定椅子或床是否稳定牢固; 2、 正常腿支撑在地面上,身体向前移动到椅子或床的边缘; 3、 在将双拐并拢合在一起,用患腿一侧的手握住拐杖手柄,健侧的手扶住椅子扶手或床缘; 4、 两手一起支撑用力,同时你的正常腿发力站起,保持站稳。 注意:在你开始行走之前,请先确保已经站稳,然后再将拐杖分置身体两侧。 四、坐下: 1、 身体向后慢慢退,直到正常侧的腿碰到椅子或者床的边缘; 2、 保持体重在正常腿上,将双拐并拢合在一起; 3、 用患腿一侧的手握住拐杖手柄,健侧的手放到椅 子或床缘上,然后弯曲健侧膝盖,慢慢坐下; 4、 坐下过程慢慢来。始终保持双拐放在椅子旁边。 注意:除非医生允许你的患腿部分负重,否则下坐过程仍需保持你的患腿离开地面不受力。 五、上下台阶或楼梯: ·如果台阶或楼梯有扶手,尽量利用扶手。将两个拐杖合在一起,用远离楼梯扶手一侧的手握住(如图所示);另一手扶住楼梯扶手,身体尽量靠近扶手; ·上下没有扶手的楼梯:根据指导方法,两手各持一拐杖,如同行走时一样。具体步骤: I a. 上楼梯(有扶手): 1、 准备上楼时,移动身体靠近最底层的一格楼梯; 2、 合并双拐一手持握,另一侧手扶住楼梯扶手,身体尽量靠近扶手; 3、 两手同时支撑,将正常腿向前跨上一级楼梯; 4、 体重保持支撑在正常腿上; 5、 再移动双拐和患腿上到同一级楼梯; 6、 不断重复,上楼。一格格楼梯上,不要太急。 I b. 上楼梯(无扶手):

智慧拐杖(智慧养老)

智慧拐杖(智慧养老)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而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老龄化的现象日益突出。统计表明,从2000年到2007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由1.26亿增长到 1.53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0.2%提高到11.6%,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相当于欧洲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总和。人口老龄化年均增长率高达3.2%,约为总人口增长速度的5倍。预计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亿人,占总人口的17.17%;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可以预见,21世纪前期将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最快的时期,高龄老人已经成为我国一个庞大的群体。(图17) 二老年人需求分析 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具有速度快、绝对数量大以及是在经济不太发达的条件下进入老年型社会的等鲜明的特点。老年人口已经成为一个有其特殊需求的庞大群体。要解决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首先,我们应该充分了解老年人有哪些需求进而根据我国的国情,大力发展老年产业,开展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满足这些的需求。 总的来说,老年人的需求具有多样性,既有生理性的,又有社会性的;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总体上可将各种需求归纳为五个层次,这就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从生理需求来看:老年人也有对食品、衣服、喝水、性的需求,以满足其生存;从安全需求来看:老年人的安全需求集中在医、住和行三个方面;从归属与爱的需求来看:老年人渴望享受家庭的温暖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渴望与别人

接触和交流.以排解生活中的寂寞;从自尊的需求来看:老年人自尊的需要往往延伸为老年人对自身形体、服饰的关注,对自己知识和修养的提高等方面;从自我实现的需求来看:许多老年人退休后身体不错.还想找份工作.以证明自己是有用之人,也有的老年人趁退休有时间,想实现一些未完成的心愿,以完善自我。 除此之外,我们还对老年人消费需求作了分析:老年消费者购买商品时追求方便实用,要求提供良好的服务。老年人的消费需求主要以食品和保健医疗用品为消费对象,他们的大部分支出用于这些方面只要有利于健康长寿.就舍得花钱,价格不会成为他们购买的主要障碍。(图1-2) 在各种需求中,老年人对生理需求和安全健康需求居于首位。(图1-3)针对老年人的这两方面需求,再结合对老年人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的分析,我们决定设计开发一种新颖美观,方便实用的老年用品——智慧拐杖。 (图1-3) 三智慧拐杖产品介绍 1.创意来源: 老年人需要锻炼与出行。但是由于疾病的侵扰,体能的下降,“行路难”问题不可避免地成为困扰着老人们的一个难题。调查显示,80%的老人不愿意在没有人搀扶的情况下独自出门。我们从这种问题上展开思考,设计了一款智慧拐杖,保障老年人出行的安全和锻炼的需要。 现在市场上的手杖品牌混杂,质量参差不齐,功能单一,不能充分满足老年人生理要求。有不少老年人的手杖是不理想的,一根合适的手杖对老年人的安全十分重要。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和消费特点,我们可以设计一款集多种功能于一体

送老人拐杖的意义

送老人拐杖的意义 文章目录*一、送老人拐杖的意义*二、拐杖的种类*三、如何挑选拐杖 送老人拐杖的意义老人拐杖被称为老人的“第三只脚”。老人手杖对于老人之重要,由此可见一斑。老人拐杖是年迈、行动不便者的必需之物。常见的老人拐杖种类有哪些,又怎么挑选老人拐杖呢? 1、经常看见老年人用的那种“问号式”的拐杖。 2、登山用的拐杖。它略显专业,目前很多老年人用它来登山。 3、医学器械类的拐杖。它们是给特殊人群设计的,如骨折或是卒中后遗症的患者。 老人拐杖的长度长度合适的老人拐杖,行走起来更舒服、更安全,也让手臂、肩膀、背部得到充分锻炼。 老人拐杖正确长度的测定:穿平底鞋站在平地上,站直后,两手自然下垂,取立正姿势,胳膊肘应有20度的弯曲,然后测出手 腕部皮肤横纹至地面的距离。这个尺寸,就是您的手杖的理想长度。也可以参考这个公式:手杖长度=0、72×身高。这样的长度才能更好地维持身体平衡。 提示:一般老年人用的拐杖,拄起时高度不应超过自己的腰部。 手杖拐度不合适的后果:老人拐杖太长时会增加肘关节的弯

曲程度,增加上臂三头肌的负担;也会使手腕往外溜,握力降低;还会使肩膀往上提,造成脊柱侧弯。老人拐杖太短时肘关节要完全伸直,前行时躯干要跟着往前弯,这样不但加重腰部肌肉的负担,也会增加上下楼梯的困难。 老人拐杖的材质一般拐杖大多为木头、藤、竹或铝合金制的,高级的拐杖还有碳纤维材料的。材料的种类虽然多,但所有的拐杖必须又轻又灵活,这样用起来才不会感到累。选择时还要注意,拐杖材料的承重性能也要特别好。 拐杖底部有个“尖头”,好的尖头触到地面,形成的角度会让使用者很舒服,而且也防滑。不论是何种材料的拐杖,在与地面接触的部位都必须加防滑垫,这样才能避免打滑。 拐杖的种类拐杖的种类和制作取材形形色色,其中以竹、木制为最多。中国人喜欢用竹杖,它轻巧而富于弹性。其他拐杖有藤、紫檀、红木、黄杨、降龙木、牛角、牙、骨、金属等。据说,阴沉木手杖最为珍稀,阴沉木是木材因地壳变动而埋于土中,一般多为杉木“阴沉”而成,做成的拐杖质坚耐用,但存世寥寥,不易找寻。 藤木拐杖属于天然拐杖,由野生藤条制成,最常见的是白藤条野生藤条在生长的时候由人工压弯成伞柄形状。一般1到2年后就能成才。属于普通品。

拐杖多长合适

1、拐杖多长合适。穿平底鞋站于平地,两手自然下垂,取立正姿势,然后测出手腕部皮肤横纹至地面的距离,这个尺寸就是拐杖的理想长度。 2、拐杖是拄还是不拄。看见老人拄拐杖,很少会有人提出异议,相反,如果有人反对老人拄拐杖,可能就不正常了。 3、使用柺杖时不可穿着拖鞋、高跟鞋或丝袜,应穿着平稳的鞋子以防跌倒,并小心行走。 4、行走時要注意周围环境安全,地板以干燥平稳为佳,避免行走于崎岖湿滑的路面 5、实际上,有了拐杖就有了依赖。不仅会让人体本身的能动性变差,而且老人会不自觉把重心渐渐偏向拄拐杖的一边,加剧弯腰驼背的症状。 6、1.拐杖的质量一定要好,使用中要防裂。 第一点不利来自生理:我认识一位老人,75岁以前没有拄过拐杖,有一次自己在马路上被自行车撞了一下,右腿开始不适。女儿就为他买了拐杖。于是,他把重心全倚在拐杖上,背渐渐驼向拄拐杖的一边,很快成了弯腰弓背的老人。 第二点不利源自心理:有了拐杖就有了依赖。渐渐地,生命的能动性就差了,老迈反而迅速到来。 深山里的长寿老人,由于常年锻炼,年老也很少有拄拐杖的。其实,拄拐杖的学问和用药一样,都贵在一个“慎”字。能不拄就不拄;能不吃或少吃药,就不吃或少吃,方为上策。 7、首先,手杖的长短很重要,太长或太短都会使支撑点不自然:高了,会使身体上倾,容易导致老人脚底踩不实;低了,则必须弯腰前屈,走起路来不舒服。手杖最恰当的高度,应该是人立正站立、两手自然下垂时,手杖从平地到达手腕部皮肤横纹之间的高度。 其次,手杖的材质和重量也很重要。手杖重了,使用起来会费力;轻了,扶着又有飘忽感。会感觉使用不够踏实。所以,宜选择那种拿在手里有沉稳感的,比如实心木头或竹头比较粗的手杖。 最后,手杖的把手不能太滑,底部一定要有底垫防滑。一般情况下,如果老年人身体状况不是太差,选单脚的手杖即可,但如果老人平衡能力较差,或有中风史、关节炎或腿部受过伤、支撑力差等情况,最好选择多脚的,以增强对身体的支撑力。 此外,老年人还要经常检查手杖的底垫,看一看是否松脱?是否被磨平?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以防发生意外。

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附照片)

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2012年度的“感动中国”人物,有的是从事国家高科技研究工作的院士、工程师,有的是负责一方工作的人民公仆,更多的则是“小人物”。他们中有些人为国家、民族贡献出了全部青春甚至生命,更多的则是在看似波澜不惊的平凡生活中赢得了尊重。 当物欲的强光让人迷失,当财富与权力霸占一席之地,当社会的价值取向被影响……静下心来听一听这些人物的故事吧,他们用自己的生命热忱让你我重拾感动与感激之情,拨动你我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那根弦。 林俊德:工作到最后一刻 林俊德:纵死终令 汗竹香 【颁奖词】大漠, 烽烟,马兰。平沙莽莽 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 年。剑河风急云片阔, 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 【事迹】林俊德,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备部某基地研究员林俊德,2012年病逝。

林俊德入伍52年,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在癌症晚期,仍以超常的意志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2012年5月4日,他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拒绝手术和化疗。5月26日,因病情突然恶化,他被送进重症监护室。醒来后,他强烈要求转回普通病房,他说:“我是搞核试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 临终前,林俊德交待:把我埋在马兰。马兰,一种在“死亡之海”罗布泊大漠中仍能扎根绽放的野花。坐落在那里的中国核试验基地,就是以这种野花来命名的。 陈斌强:“绑着”母亲上班的孝子 陈斌强:孝更绝伦足可矜 【颁奖词】小时候, 这根布带就是母爱,妈妈 用它背着你。长大了,这 布带是儿子的深情,你用 它背着妈妈。有一天,妈 妈的记忆走远了,但爱不 会,它在儿女的臂膀上一代代传承。

中国的权杖文化

中国的权杖文化 三星堆出土的黄金杖是权杖,这是大多数学者都认同的结论。屈小强先生说:"对于这柄金杖,学者们多认为是权杖,是古蜀国王或巫师象征王权或神权的权杖(法杖)…"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中外学者都信守"古代中国无权杖"之说,因此,不少专家都认为三星堆金杖是通过某种途径,吸收了近东权杖的文化形式而制成的。 古代中国真的无权杖吗?事实并非如此。古方在《天地之灵》一书中指出,在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的大墓中,有仪仗玉质附件出土,包括玉戚、玉冒、玉墩等,以"秘"相连,即成一件长68厘米,有柄首饰和柄尾的完整玉器。作者说:"这些特殊的玉器是墓主人生前用以显示自己地位的权杖。"李水城先生在《权杖头:古丝绸之路早期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第四期)一文中写道:"1968年,北京大学考古系与甘肃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甘肃河西走廊进行考古调查时,在若干地点发现了玉石权杖头及残件。1987年夏,在发掘酒泉干骨崖墓地时,在44号墓内随葬一件玉石权杖。此前,在玉门火烧沟墓地也曾出土过铜四羊首权杖头和玉石权杖头。同类遗物曾先后在甘肃西河县宁家庄、秦安县大地湾、广河县齐家坪、甘谷县毛家坪遗址及陕西省宝鸡市竹园沟墓地、扶风县伯冬墓被发现,其质地包括有彩陶、玉石、和青铜等,时代从距今5000年以前的仰韶文化到后来的齐家文化、四坝文化、沙井文化(?),最晚为距今3000年以降的西周时期。"从以上材料看,古代中国是有权杖的。事情似乎有了转机。但是,基于同样的原因,李水城先生仍然得出了古代中国无权杖的结论。他写道:"中国境内的权杖头在空间上仅分布于甘肃、陕西西部、新疆等地,其形态与近东和西亚发现的同类物非常相似,可以基本认定,权杖这种具有特殊功能的器具不是华夏文明固有的文化特质,应属外来因素,其根据为:1)古埃及和近东一带的权杖头出现年代早;2)在数量上,中国境内发现的权杖头比较零星;3)在空间上,中国发现的权杖头

拐杖的使用方法

拐杖和手杖的使用方法 一、适应症: 1、拐杖和手杖是在下肢行动不便时常用到的辅助器械,例如有严重的髋关节、膝关节炎或有足踝疾病的患者,没有伤病但是腿脚不便利的老年人也建议使用。手杖或拐杖可以使患肢避免负重、帮助维持身体平衡,让日常生活更安全。 2、选择拐杖时要注意它的质量,一定要稳固。腋窝支撑部的橡胶垫要具有弹性,拐杖底端要有橡皮端头。而如果感觉身体或腿没劲儿、走路摇晃不稳、下肢关节扭伤疼痛或有膝关节骨关节炎,可以选择使用手杖。 二、使用方法: 站立时,拐杖的上缘应在腋下2指左右。拐杖的扶手应在臀围线的高度,或站立时双手下垂,手腕横纹的位置。当握住扶手时,肘关节轻微弯曲。为了防止损伤腋下的神经和血管,在站立和行走时,身体应该用手去支撑而不是腋窝处。 行走时,身体略前倾,双拐前移30厘米左右,开始时要用患腿前行,将体重移到双拐上。身体在两拐间前移,然后健腿着地撑住。当健腿站稳后,双拐前移准备下一步。行走时,要目视前方,不要看脚下。 坐时,背对一把稳固(最好带扶手)的椅子。把双拐交到一只手上,另一只手向后摸到椅子,然后慢慢坐下。坐下后,把拐杖倒过来放在身边够得着的地方,避免拐杖滑倒。 要站起来时,身体向前轻移,双拐放到患腿侧的手上,撑起身体,用健腿支撑。在上下楼梯时,一手扶楼梯扶手,一手握双拐。 上楼时,健腿在前,患腿在后,用健腿带着患腿前行。 下楼时,患腿在前,健腿在后,用健腿一节一节跳下。如果楼梯没有扶手,那只能双臂撑拐跳着上下了。 记着“健腿先上,患腿先下。” 使用手杖在站直时,手杖的高度到腕横纹处,手握手杖时肘关节轻微弯曲。手杖要用健腿一侧的手握着。左腿伤了,右手拄手杖;右腿伤了,左手拄手杖。行走时,手杖先向前一小步,迈出患侧腿,再迈健侧腿。这样以健侧腿为重心支撑,身体略向健腿一侧倾斜,可明显减轻患腿一侧的负重。在下楼梯时,手杖的使用与拐杖一样,也要记得是“健腿先上,患腿先下。”

1拐杖的使用方法

1拐杖的使用方法 拐杖:是提供给短期或长期智障者离床是使用的一种支持性辅助工具; 患者使用拐杖走路的方法:1两点式;走路顺序为同时出右拐和左脚,然后出左拐和右脚2:三点式;两拐杖和患肢同时伸出,再伸出健肢3:四点式:为最安全的步法,先出有拐杖,而后左脚跟上,接着出左拐杖,右脚再跟上,始终为三点着地。4:跳跃法:常为永久性残疾者使用,起方法为:先将两侧拐杖先前,再将身体跳跃至两拐杖中间处、 2助行器的使用 下肢骨折病人在骨痂形成期后开始离床下地锻炼均应使用助行器,进行不负重或轻负重行走;如果骨折部在股骨中上段,助行器行走时患肢应保持外展30°,股骨下段及小腿骨折的,患肢应保持中立位,步幅不宜过大,速度不宜过快,每分钟不超过25 步。患侧屈髋外移。将患侧腿外移至床边,屈膝。患侧肘支撑身体同时向患侧侧身并将健侧腿移至床边,上身坐起。扶床沿坐起,坐在床边活动小腿,小腿活动自如后再做穿鞋起身准备。用健侧手握助行器另一侧手撑床,健侧腿着地。患侧手再握助行器离床,扶助行器站立。先前移助行器一足距离,身体向前移动,患肢抬起,让患者足后跟着地,逐渐全足放平在地上,然后再移动健肢,如此交替,注意尽量走平衡,不要着急,逐渐加重患肢的负重量。 3体位垫的使用 3.1髋关节置换术后常需保持患肢外展30°以预防髋关节脱位患者因睡觉或无意识屈曲内收关节,不能保持功能体位,使用梯形垫可很好地保持髋关节外展位,预防髋关节脱位。在给病人翻身时使用梯形垫也能有效地防止髋关节内收,并且可以很彻底地翻身使病人身体完全侧立。也能很好地预防骶尾部位因长期受压而产生褥疮。 3.2膝关节周围骨折、关节镜探查术或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后必须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肢体肿胀以往多数使用患者自带的枕头或靠背垫,不论抬高的角度还是高度都无法与人体力学要求准确吻合,甚至少数病例出现因为抬高肢体角度高度之不适当影响预后效果。运用下肢抬高垫可以精确地使患肢抬高约30cm,保持膝关节接近伸直位,高度角度都非常准确不会发生改变,能有效地缓解疼痛减轻肿胀及出血,促进末梢静脉回流,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体位垫材质柔软舒适,有效避免了腓总神经受压导致的足下垂的发生。 3.3骨科常用治疗方法有骨牵引和皮牵引由于骨牵引的牵引力量较大,患者需要各种小 巧多形的体位垫在局部填塞、扶托,并随时进行调整,以减轻各种牵引引起的不适及疼痛。由于皮牵引时患肢的皮肤完全被牵引带包裹,不容易观察皮肤情况,尤其是局部骨隆突处压力大,容易产生压疮,也需用小方垫、小垫圈减压从而保护受压的皮肤,在保证牵引效果的同时,缓解局部皮肤受压,提高舒适度。 3 4瘫痪病人,因长期卧床不能主动活动,预防骨隆突处压疮尤为重要以往常用气圈、套枕套来减轻骶尾受压以预防褥疮。由于气圈是橡胶制品,潮湿不吸水,甚至有些患者因橡胶过敏而引起湿疹,使用过程中充气太多,臀部腾空不舒适,充气太少则无效。此外,充气口的金属物品挤压臀部,受压摩擦,长时间后也会引起皮肤水泡磨破。因枕套与橡胶制品不能很好包裹相应位置,常引起移位、皱折不平而刺激皮肤,也是引起褥疮的因素之一。我们可以给病人R形的体位垫使病人左右翻身角度加大以减轻骶尾受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