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小说评点的特色和意义
论金圣叹《水浒传》评点对作品文学价值的影响

论金圣叹《水浒传》评点对作品文学价值的影响《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公认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金圣叹是著名文学评论家,他对《水浒传》的评点对作品的文学价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点使人们对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金圣叹认为《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人民斗争的长篇小说,他赞美了作者施耐庵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对历史事件的描述。
通过金圣叹的评点,人们开始重视《水浒传》作为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而不仅仅将其视为一本武侠小说。
其次,金圣叹的评点对《水浒传》的文学价值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他提出了《水浒传》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并且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现出不同的心理变化。
他还指出,《水浒传》通过对英雄豪杰的描写,表现出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黑暗面。
这些评点使人们对《水浒传》的文学价值有了更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促进了文学评论的发展。
此外,金圣叹的评点还引起了对《水浒传》的争议和讨论。
他认为《水浒传》是一部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作品,通过对忠诚、义薄云天等主题的描写,表达了对封建统治的批判。
这一观点引起了一些人的质疑,认为金圣叹的评点过于政治化。
然而,这种争议也使人们更加关注《水浒传》的文化内涵和深层意义,对作品的解读和理解更加多元化。
综上所述,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点对作品的文学价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评点使人们更加重视《水浒传》作为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深入解读和分析了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同时,他的观点也引起了争议和讨论,促使人们对《水浒传》的文化内涵有了更多的思考。
因此,金圣叹的评点不仅对《水浒传》的文学价值有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推动了中国文学评论的发展。
“追忆”批评的理论意义与文化价值——以冯镇峦《聊斋志异》评点为例

1 引言 中国古代小说评点发轫于宋代,于明清时期达到鼎盛,至清末民初逐渐式微。
在此期间,诗、文、词、曲、戏剧、小说等各种文学样式趋于完备,复古、童心、性灵、神韵、境界等文艺理论日臻成熟。
与此同时,文人知识分子的合法化身份同科举制度的紧张关系也暴露出来,他们不得不面对自我实现的困境和前所未有的价值焦虑。
在这种历史语境中发展起来的小说评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形式,其丰富的审美品质及文化内涵便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文学批评。
它虽然立足于小说文本,但绝不局限于小说作品,而是广泛深刻地表征了各种文学样式及理论批评的综合风貌,并蕴含着当时历史条件下评点者既特殊又普遍的价值理想。
于是,当我们试图衡估某部小说评点所具有的价值与意义时,便应该坚持文学内部研究同外部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并找到能够体现这一原则的合适切入点。
中国古代小说可以分为文言小说和通俗小说两大门类。
就小说评点而言,虽然其肇始——刘辰翁评点《世说新语》为文言小说,但真正促使小说评点达到巅峰的,则是名家对通俗小说的一系列评点,如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毛宗岗父子评点《三国演义》、张竹坡评点《金瓶梅》等。
这一现象既体现了文人文学观念的雅俗更迭——正统诗文的地位日渐衰落,作为野史末流的小说(特别是通俗小说)地位攀升;又与大众趣味及文学商业化倾向有一定联系。
事实上,文言小说与正统诗文的关系远比通俗小说密切,其包含的美学意蕴、春秋笔法、史传艺术、屈骚精神等也更有待高水平的文人进一步挖掘和阐释。
因此,被誉为文言小说压卷之作的《聊斋志异》一出,即刻风靡天下,吸引了众多学者关注,相应的评点也应运而生。
在诸家评点中,最具有理论意义及文化价值的,当推冯镇峦的《聊斋志异》评点。
2 冯镇峦《聊斋志异》评点的历史坐标 2.1 《聊斋志异》评点——从四家评谈起 清代对《聊斋志异》(以下简称《聊斋》)的评点,自清初王士禛始,到清末狄平子止,共有十六七家之多①,其中影响最大、用力最多的,当推王士禛、何守奇、但明伦、冯镇峦四家。
小说评点概述

小说评点研究的视角
首先,评点是古代小说理论批评中居于主导
地位的批评形态,小说评点的理论思想是以 叙事理论为主要内涵的,有关情节结构的叙 事法则、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等是这一理论 思想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这一现象使古代叙 事文学理论有了长足的发展,也丰富和完善 了古代文学理论自身的思想格局。
小说评点研究的视角
小说评点研究的视角
通俗小说的文人评点发端于李卓吾,而他正是明中 后期“异端”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对道学的猛烈批 判,对人情、人欲的大胆肯定,在社会上引起了轩 然大波。他的“童心说”,他的“穿衣吃饭即是人 伦物理”的理论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晚明的知识界, 也深深地影响了通俗小说的评点,致使反道学、提 倡真性情成了小说评点的一个常见主题。 在小说评点中,对于情爱的肯定和歌颂也是其中与 传统伦理思想颇相悖异的内涵,尤其是对《红楼梦》 这种思想卓越的爱情小说的评点,更是体现出了富 于新意的思想内涵。
小说评点研究的视角
出现“评”“改”一体的原因: 1.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小说尤其是通俗小说地
位卑下,虽然数百年间小说创作极为繁盛且 影响深远,但这一文体始终处在古代各种文 体之边缘,而未真正被古代正统文人所接纳。
论金圣叹《水浒传》评点对作品文学价值的影响

论金圣叹《水浒传》评点对作品文学价值的影响《水浒传》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被誉为“通俗小说的巅峰之作”。
在这部小说中,金圣叹的评点对作品的文学价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点强调了作品的历史价值。
他指出,《水浒传》描绘了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表现了民众对统治者不满的情绪,对农民起义的原因和结果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金圣叹认为,《水浒传》是一部以历史为背景的小说,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展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历史启示作用。
其次,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点突出了作品的人性关怀。
他指出,《水浒传》塑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英雄人物,他们或忠诚正直,或机智狡猾,或热血豪迈,或风骨横秋。
金圣叹认为,《水浒传》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同时,金圣叹也指出,《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他们的形象和命运与当时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这一点在金圣叹的评点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最后,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点突出了作品的艺术价值。
他认为,《水浒传》的艺术成就在于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巧妙的结构安排。
金圣叹指出,《水浒传》采用了插叙、并叙、穿插等多种叙事手法,使整个故事生动有趣,情节跌宕起伏。
他还强调了《水浒传》中的细节描写和形象塑造,认为这些细节描写和形象塑造使作品更加生动鲜活,增加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总之,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点对作品的文学价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评点突出了作品的历史价值、人性关怀和艺术价值,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了这部古代小说的魅力。
同时,金圣叹的评点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促进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与繁荣。
险“评点式"小说理论的美学价值

“ 说家 ”看做独立 成家 的学 术流派 ,于此 , “ 小 小说 ”成为 种 文体的专名 。 “ 小说家者 流 ,盖 出于稗 官 ,街谈巷语 , 道 听途说者之所 造也 。孔子 曰: ‘ 虽小 道,必有可观者 焉 , 致远 恐泥 ,是 以君子弗为 也。 ’然亦弗 灭也。 闾里 小知者之 所 及 ,亦 使缀 而不 忘 ,如 或一 言 可采 ,此 亦刍 荛狂 夫 之议 也 。 ”[班 固认为 “ 4 小说 ”是 民间稍有 知识者所 创造 的 ,而 居 高位的人是不 屑于此 的,其 内容 是街 谈巷语 、道 听途说之 类 ,带有夸饰虚 诞的色彩 ,这种小 技艺创造也有可 取之处 , 也是 它存 而不灭的原因,但它会妨碍大事业 ,故君子不为 。 《 汉书 ・ 艺文志》是班 固根据 西汉 刘向 、刘歆的 《 七略 》 删定而成 ,刘向 、刘歆在 汉成帝 、汉哀帝时期担任 朝廷藏 书 室校书 ,所 以,班 固的观 点可 以反 映两汉时期 人们 对小说 的 看法 。他 既继承 了庄 子小说为 小道的观点 ,又 吸收 了桓 谭小 说有 “ 可观 之辞 ”的正面肯定 ,将 小说列为十 家之 。 ,使它 有 了合法性与合 理性 的地位 。 《 书・ 汉 艺文志》 中的十 五家是 由诸子 、史传和巫 术三部分构 成,班 固从 子书的角度 来肯定 小说 的价 值 ,虽过 于狭隘 ,但对 后世影响很 大 。后来 的历代 正史大 都将小说 归于 “ 部”,将 “ 子 小道 ”与 “ 可观 ”作为 “ 小说 ”的核心观念 ,直 至清代 ,依然 没有多大的变化。 纪昀 主 持编 写 的 《 四库 全书 总 目提 要 》中 记 : “ 其 迹 流别 ,凡有三派 :其一叙述 杂事 ,其 一记 录异 闻,其一缀辑 琐语 也 。唐宋而后 作者弥繁 ,中间诬漫 失真 ,妖妄 荧听者 ,
浅谈中国古代小说评点特色

浅谈中国古代小说评点特色【摘要】:小说评点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特有形式,它是一种较为感性的文学批评:形式多样,紧密结合文本,批、改融于一体,寓鉴赏于评论中,重视与读者的心灵交流。
【关键词】:小说评点;立足文本;鉴赏性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并无鸿篇巨制,小说理论的表现形式主要为序跋、论赞、评点,而对小说艺术技巧、艺术特征和艺术价值的分析、探索最为集中,最能体现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特色的重要形式,当属评点无疑。
评点式的小说批评,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特有形式,那它的基本特征到底有哪些呢,概而言之,约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形式多样,机动灵活就小说评点的形式而言,叶朗在《中国小说美学》中对其特点作了这样的描述:”开头有个《序》,序之后有个《读法》,带点总纲性质,有那么几条,几十条,甚至一百多条。
然后在每一回的回前或回后有总评,就整个这一回抓出几个问题来加以议论。
在每一回当中,又有眉批、夹批或旁批,对小说的具体描写进行分析和评论。
此外,评点者还在一些他认为重要或最精彩的句子旁边加上圈点,以便引起读者的注意。
”[1]正是这样,小说评点形式多种多样,因而它的一大突出特点即是机动灵活,自由度高。
总评可长可短,这自不必说,眉批、旁批、夹批、回前回后批更是不拘长短,长者一二百字,短者为片言只语的隽言妙语,有的就一两字拈出,简单明了。
有时只是在小说正文旁边略加圈点,不着一字,却富有深刻含义,或表请重点注意,或表示赞叹。
不同于单纯划一的论文形式,小说评点不必事先考虑全文的逻辑结构布局,不用瞻前顾后,免却了形式上的种种束缚,便于自由发挥、直抒胸臆,因而能做到目所触及,心所欲言,则笔即随之,且思无限制,谈古论今,心中之块垒得以宣泄,思想和情致得以抒发。
正如涨潮在《虞初新志·凡例》中所言:触目赏心,漫附数言于篇末;挥毫拍案,忽加赘语于幅余。
或评其事而慷慨激昂,或赏其文而咨嗟唱叹,聊抒兴趣,既自怡悦,愿共讨论。
二、与文本紧密结合小说评点与作品相附而生,它紧扣文本,与之互为语境。
简论《聊斋志异》评点的价值——以冯评、但评为中心

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简论《聊斋志异》评点的价值——以冯评、但评为中心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张稔穰;杜豫2003.4.1论文摘要清代蒲松龄的Ⅸ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该书得到了全面深入的研究.然而尽管如此,该书的研究仍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入探讨,目前新的研究热点聚焦在作者个性心理研究、作品的文化研究与叙事学研究等方面,尤其是有关该书评点的研究亟待取得新的突破。
事实上,清代评点家对该书的评点尽管称不上系统完整,但确乎不乏真知灼见,这正是笔者写作本论文的主要原因。
而且本论文的写作意图不是对各家评点作一肤浅的平面考察,而是试图凭借内外结合的新视角对诸家评点组成的整体作一番主体的审视,然后据此点明该书评点价值之所在.具体步骤是:从内部感性层面的阐释价值论析到理性层面的理论价值探讨,再到外部传播价值的散点透视.有关该书评点之阐释价值的论析分别从词句阐释、内涵阐释、情节阐释和结构阐释四个方面展开,认为该项价值集中体现在三点:其一,通过具体的阐释活动,评点家们大致上建立了阐释该书的方法和途径;其二,他们在潜意识里将对前代批评理论的理解与具体的感性阐释相结合作为构建自身批评个性的起点,从而为创建独具特色的批评理论奠定了基础.其三,这些具体细微的阐释性评点对小说本身的理解、评价和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关其理论价值的探讨分别从小说虚构理论、叙事思想和形象塑造思想三个方面来进行,认为该项价值见在三端:首先,深化了从文本内部验证古代小说虚构特征之合理性的观念;其次,从文章写作学视角对该书的叙事手法进行了创造性阐发;最后,对志怪小说的形象塑造方法及其文本效果做了一定程度的理论创新.有关《聊斋志异》评点之传播价值的透视分别从外部传播现象和内部传播导向两个方面展开.前者从该书评点史上的几个具体历史事件入手来说明评点对该书传播和普及的促进;后者则通过分析该书评点活动中的几条重要鉴赏法则如何引导读者阅读来凸显评点本身之于小说的传播价值.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始终持有的观念是:用历史的眼光来看,《聊斋志异》评点的价值并非像通常所认为的那样仅仅体现在几个评点家的几个零碎散乱的理论片断上,而更应该在对一个多元侧面的评点整体的观照中被彰显。
小说“评点式”教学

小说“评点式”教学课例【“评点式”教学特征】“小说评点”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小说学习方法。
它的特色主要表现为:其一,评点的独创性。
中国的小说评点在文本的流传过程中参与了文本的创作与形成,如四大奇书的流传多以评点本为主。
其二,评点的随意性。
中国的小说评点采取一种非常灵活、开放的形式,有总批、读法、回批、眉批、夹批等,形式机动灵活,自由多样。
其三,评点的生动性。
评点者运用生动灵活和富于情感的语言将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审美感悟和艺术情趣传递给读者,重赏析、重体验,具有活泼的生命和生活气息。
小说文本本身具有的特点是小说评点形成的客观条件。
【“评点式”教学策略】以“单元教学”为教学基本模式,根据小说阅读的基本要求——小说三要素,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
【“评点式”教学难点】如何预设(明确学生“评点”的范畴),如何细化(提供案例,模仿评点),如何操作(教学步骤安排)(“附录”中的“案例”(片段)基本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设计:明确教学内容(分析王熙凤、贾宝玉的不同性格);确立教学策略(欣赏→模仿);安排教学流程(阅读→评点→交流。
)【“评点式”教学建议】【教学内容(整合)】第三册·第一单元:1.林黛玉进贾府(曹雪芹)2.祝福(鲁迅)3. *老人与海(海明威)第五册·第一单元: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2.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3.*边城(沈从文)【教学重点(明确)】以小说“三要素”中的“某一要素”为教学内容的“侧重点”设计“点评”;以“单元教学”为教学单位,确立相对比较“单一”的教学目标(每一次教学不必“三要素”面面俱到);匹配经典的适合学生认知能力的“点评案例”(古人点评、今人点评、教师点评);重视学生书面“点评”能力的训练;重视学生“点评”后的交流。
【教学目标(单一)】【例1】“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又叫细节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侧面描写(又叫侧面烘托)指以他人言行来反映人物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中国古代小说评点的特色和意义内容摘要:评点是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的重要形式,充分体现了批评主体对小说文本的深度分析,从而在对文本的阅读和赏评中,突出地表现了批评主体的性情和美学追求。
明清小说评点隐含有一套叙事概念,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适合中国古代文学经验的叙事概念和方法。
其代表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点独具特色,有许多独到、精辟的见解,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小说理论,对于加强中国文学理论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字:金圣叹《水浒传》评点特色意义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评点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批评形态,中国传统小说评点是集“评”、“改”于一身,而评点者多视自己的评点为一种艺术再创造的文学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明、清以小说为体裁的中国古典文学和以小说评点为主要内容的文学理论得到了讯速的发展,创作了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意义深刻的小说理论。
明代李贽对《水浒传》、《红拂记》的批评运用的是评点形式,至清代评点之风更为盛行,中国明清以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脂砚斋为代表的四大评点家对明清四部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金瓶梅》、《红楼梦》作了细致的评点,而评注的内容比圈点要丰富的多,或批注作品的原旨;或评注作品成就得失;或指出作品的故事和本事;或品评艺术技巧,时见珠玑,启人心智。
这些评点中有着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叙事概念,表现出批评者主体意识的批评旨趣,强调个人的情感体验和文学欣赏的主观性。
命运多舛、悲愤忧郁的张竹坡在《第一奇书金瓶梅·竹坡闲话》中说道:“我自做我之《金瓶梅》,我何暇于人批《金瓶梅》也哉!”视评点为个人情感的抒发,其对《金瓶梅》的评点也成为张扬个性的文字。
对中国小说评点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点,廖燕的《金圣叹先生传》称其为人“调悦高奇,俯视一切。
好饮酒,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前人所未发”。
金圣叹生活的明代末期到十九世纪中叶左右,这一时期小说研究的基本范式是建立在小说评点基础之上的。
评点之法既为批评之法,也为阅读之法。
小说评点是一种注重文本解读的随文批评体制,其思维方式始终以“读法”为中心;作为小说接受过程的一个环节,小说评点所提供的是一种阐释的文本,它与小说作为“文学商品化”最强的文体特征极为契合,而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的主导形式。
一般说来,小说评点的内容,包括社会批评、道德评判与艺术欣赏三个方面。
金圣叹的《水浒传》批语,在继承当时已有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对这部小说的艺术成就有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小说理论,是明清之际小说理论的集大成者,他在评点《水浒传》时,深受中国传统批评熏染的小说评点,也同样不是以学理的逻辑论证见长,而是形成了笔随心欲、形式不拘的批评风格,评点运用生动灵活的笔致,传达丰富微妙而又独特的审美感受、情感体验和艺术情趣。
金圣叹是继李卓吾之后,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评点大师。
他在文学批评史上的主要贡献,是评点《离骚》、《庄子》、《史记》、杜甫诗、《水浒传》、《西厢记》,合称为“六才子书”,但他最早完成批点并刻印的却是《第五才子书水浒传》。
金圣叹从12岁开始评释《水浒》,倾一生全部精力于文学评点,至被害前作《绝命词》云:“鼠肝虫臂久萧疏,只惜胸前几本书。
虽喜唐诗略分解,《庄》、《骚》马杜待何如?”为临死前仍以未能全部完成评点计划而深感遗憾,可以说金圣叹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以评点为生命的第一人。
金圣叹,这个明末清初的文坛“怪杰”,以其卓荦之才推出他评改的《贯华堂本第五才子书水浒传》,亲手把《水浒传》这部作品推向经典的顶峰。
在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金圣叹首先对“小说”这一概念的内涵作了比较全面、确定的表述。
金圣叹的贡献,是把小说和史书作了比较严格的界说,他的小说理论包含有现实主义的因素,把小说和杂说区别开来,强调小说不同于史书,故事、情节、人物都是虚构的,又强调要写真实的现实生活,塑造可信的人物形象,再现社会生活的场景。
小说是“因文生事”,不仅要“生事”虚构,而且对情节的处理,可以“顺着笔性法,削高补低都由我”,他一再强调,小说的特点在于虚构,必须突破拘泥于真人真实的框架,人物“不必张定是张,李定是李”;安排故事情节要有“纵横曲直,经营惨淡之志”。
小说的主要任务是塑造人物形象。
金圣叹深刻地指出,小说的描写要求是“其文越深,其事越隐”,用现在的话说,作者的思想要从人物本身的行动中、从情节赫尔场面中露出来,不能直接说出。
他主张在事物的相互必然关系中描写事件和人物,合乎情理。
他赞赏《水浒传》“在无文墨处结撰停当,而后发为文墨”,即是说,小说描绘了许多日常的生活场景,又刻画了众多没有“文墨”的下层人民形象,在普通事、普通人上面“发为文墨”,成为一部极有文采的作品。
同时作品的语言规范对创作主体也有很大的影响,就批评和鉴赏而言,文辞定向引发鉴赏思维的方向,规范着鉴赏思维的轨迹,所以要通过文辞捕捉作家的审美情趣、思想意识。
如《水浒传》第三十六回写武松杀了张都监一家后,“拽开脚步,倒提朴刀便走”,金圣叹批道:“‘倒提’妙极是心满意足后气色,只两字便描写出来”。
金圣叹的鉴赏与评价显然是紧扣语言而发,是针对语言的容量和表现力所作的定向分析。
索绪尔的语言学提出了历史语言研究的概论。
他认为,语言的存在方式是时间性的,人们读一句话,总是一字一句按时间顺序依次出现的,语句的展开是一种水平方向的时序运动,叙事作品由情节构成,情节由语言逐句表述。
所以索绪尔的语言研究提示我们:情节的存在方式是时间性的。
鉴赏者在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时思维也是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接受情节的发展。
思维运动顺序必然接受情节运动顺序的制约规范。
如《水浒传》第三十六回写宋江在浔阳江遇险的情节,金圣叹批道:“此篇节节生奇,层层追险。
节节生奇,奇不尽不止;层层追险,险不绝必追。
……如投宿店不得,是第一追;寻着村庄,却正是冤家家里,是第二追;掇壁逃去,乃是大江截住,是第三追;沿江奔去,又值横港,是第四追;甫下船,追者亦已到,是第五追;岸上人又认得梢公,市第六追;艎板下摸出刀来,是最后一追,第七追也。
一篇真是脱一虎机,踏一虎机,另人一头读,一头吓,不为读亦读不及,随吓亦吓不及也。
”“一头读,一头吓”正说明鉴赏的心理活动是沿着情节的层层展开而不断变化,情节的顺序决定了鉴赏思维活动的顺序。
很显然,金圣叹批《水浒传》中宋江浔阳江遇险的情节,贯穿一个十分清楚的思维线索,而这个思维线索是伴随着作品的情节线索依次展开的。
金圣叹的主要成就在于文学批评,他的评点很注重思想内容的阐发,往往借题发挥,议论政事,其社会观和人生观灼然可见。
他的评点融入了个人的情志意趣和人生理想,强化了批评者的主体意识,其批评文字极个性的主观色彩和批评气质。
金圣叹还将自己的人生感慨、政治抱负和忧患意识诉诸《水浒传》的评点。
在评点《水浒传》的情节人物时常与历史、现实相连,使小说评点成了他情感表现的载体。
在《四十二回评》中点评《水浒传》,分析牛二、张保等次要人物之于杨志、杨雄的陪衬作用时,用了“借勺水兴洪波”的比喻说明次要人物在引出主要人物、推动故事的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结构作用。
在强调情节布排上应有不同格调的徐疾跌宕的节奏变化时,金圣叹在《第二十三会评点》中评点说:“上篇写武二遇虎,真乃山摇地撼,使人发毛倒卓忽然接入此篇说风情,写武二遇嫂,真又柳丝花朵,使人心魂荡漾”都很准确、形象地表达了风韵相异的情节间隔错致之节奏美。
言及情节的完整性,金圣叹在《第十二回回评》中以“写大风者,始于青萍之末,盛于土壤之口。
吾尝谓其后当必重收到青萍之末也”为喻,借大风兴起平息的全过程,形象地说明情节的始终也都经历了一个起始极其精微、逐渐发展、臻之高潮、渐趋平息的发展过程。
这与亚里士多德“诗学”对情节完整性的纯理论思辨的表达-----“它所模仿的就只限于一个完整的行动,里面的事件要有紧密的组织,任何部分一经挪动或删除就会使整体脱节”------迥异,但在感性和诗性表达中同样蕴含了理性思考,大量描述性笔法的采用使其评点文字充盈生机。
金圣叹文学批评的精彩之处在于对作品的艺术分析。
他评《水浒》、《西厢》二书时的艺术见解则独出手眼,继李贽、叶昼之后将小说戏曲评点推进到新的高度。
他自谓评书“直取其文心”,“略其形迹,伸其神理”,实即旨在探索创作规律,在这方面确实颇有创见。
他把人物性格的塑造放到首位,指出:《水浒传》令人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
而塑造性格成功的关键是捕捉住人物的独特的个性,“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即使是同一类型的性格,也要显示出同中之异。
比如写李逵莽撞,有时也写真率,写他蛮横;写鲁智深粗豪,有时有写他的机智写他的精细,这样就在“同而不同”之中显示了人物的个性特点。
他的评点中还涉及描写一个人物的性格应表现出多面性、复杂性,又应表现出统一性、连贯性的问题,如他认为《水浒传》中先写鲁达以酒为命,后写鲁达涓滴不饮,“然而声情神理,无有非鲁达者”;写李逵朴至中又有奸猾,而“写得李逵愈奸猾,便愈朴至”。
也涉及人物语言个性化的问题,“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
在众多的人物中应突出主要人物,如说“《西厢记》止写得三个人:一个是双文,一个是张生,一个是红娘”,“若更仔细算时,《西厢记》亦止为写得一个人。
一个人者,双文是也”。
他所说的“澄怀格物”,实际上又关及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性格,要靠冷静细致的观察,要靠设身处地的体验,即所谓“动心”、“现身”。
他也很重视情节和结构:认为情节要出人意外,用“奇恣笔法”,“龙跳虎卧”,但又要合乎情理,“写极骇人之事,却尽用极近人之笔”;又强调结构的完整性,“一部书只是一篇文章”,作者必须“全局在胸”,因此讲究“过接”、“关锁”、“脱卸”,要求行文如“月度回廊”,有必然的次第。
他所谓的“灵眼觑见,灵手捉住”,相似于对创作灵感的强调;但他又重“法”,说“临文无法便成狗嗥”, 并总结出种种表现手法,如“那辗”等等。
总之,金圣叹已提出了较有系统的小说戏曲创作理论,金圣叹在评点的同时,也对原作加以修改,除词句外,还作了全局性的删削。
他判定《水浒传》后50回系罗贯中“横添狗尾”,故尽行砍去,自称得“贯华堂古本”无续作,又伪造施耐庵序于前。
遂成今传的70回本。
金圣叹还节评《国语》、《国策》、《左传》等书。
其评点注重思想内容的阐发,往往借题发挥,议论政事,其社会观、人生观灼然可见。
他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小说、戏曲创作理论,其文学理论及批评业绩为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作出了特殊贡献。
首先,他阐发了小说、戏剧等叙事文学创作不同于诗歌、散文写作的若干规律,他强调小说要“因文生事”,而又非任意杜撰,要遵循生活的逻辑;同时又提出了以塑造人物性格为中心的文学理论批评的观点和方法。
其次,提供了一种以评价作品人物性格分析和性格塑造为核心的文学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