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钱币综述
辽23个年号钱(含寿隆年号钱)和辽第一钱“通行泉货”鉴赏

辽23个年号钱(含寿隆年号钱)和辽第一钱“通行泉货”鉴赏辽钱23枚年号钱(含寿隆年号钱)和辽第一钱“通行泉货”。
合计共24枚。
辽代年号钱及非年号钱一套共计24枚,包括每次改元之后所铸年号平钱23枚(辽共23个年号,其中寿隆年号出土考证为确是为辽使用过的年号),非年号平钱通行泉货1枚;构成了完整的辽代年号平钱全家福(上海老城隍庙拍卖行有限公司在2010年11月7日拍卖的套钱仅有22个年号)。
目前公私藏家很难集全这些珍稀辽钱,是故此套辽代平钱就更加显得珍稀和难得。
其中对于“寿隆”年号钱的故事甚为有趣,其认识过程也很能说明问题。
上世纪最早见到“寿隆钱”的是民国著名钱币学家郑家相,由于他崇信钱大昕的史学地位,对钱所言“寿隆的'隆’乃'昌’之讹”深信不疑。
于是就认为他发现的“寿昌”钱是正了辽史之误,因为辽史记载有“寿隆”年号而未记有“寿昌”,所以把他所见的“寿隆钱”视为“伪”钱。
到上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三枚不同地域出土、不同材质、经著名辽钱专家卫月望等不同专家认定了“寿隆”真钱,证实了《辽史·道宗纪》有关“寿隆”年号记载的正确,确认了《辽史·食货志》中“道宗之世,钱有四等:曰咸雍,曰大康,曰大安,曰寿隆,皆因改元易名”有关“寿隆”钱的记载是准确的。
于是就又重新确认了“寿隆”钱的存在。
“寿隆”钱所经历的否定之再否定的命运正好说明人的认识过程的客观局限性,民国著名钱币学家郑家相犯了错,其他的那些“著名钱币学家”也很可能会有和郑家相类似的错误,戴葆庭发表了“历代古钱图说”批注否了一些东西,马定祥也搞了个什么“批注”,把戴葆庭的不少东西又给否了,马是个币商出身的人,商人嘛就是商人,他说他30年代就搞明白“平靖胜宝当千”是假钱,可他当时不说,非要等到丁福保死了,戴葆庭也死了,直到他自己也快要死了的时候才说,而且是出了一本书编了个无法查证的故事否定了“平靖胜宝当千”钱。
这不是商人习气是什么?无法解释嘛。
辽国东丹铸行的钱币概说

辽国东丹铸行的钱币概说东丹,史上亦称东辽。
是公元926年契丹消灭原渤海国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立其长子耶律倍为人皇王,"改其国曰东丹,名其城曰天福,以倍为人皇王主之。
仍赐天子冠服,建元甘露,称制,……"(见《辽史宗室传》)可见东丹国是辽的属国。
东丹从926年立国,到公元982灭亡,五十多年间虽有帝王更迭,但既无改铸年号钱的记载,也未有其他年号钱的发现,故可说甘露钱是东丹国的唯一年号钱。
甘露钱币形制大气,工艺高于辽钱,背郭清晰,不似一般辽钱那么平漫。
文字有辽钱文的古拙,但比初期辽钱的钱文规整,并继承了减笔画的习俗(露字有减笔)。
关于东丹铸币,国内有专家认为“助国”钱,“壮国”钱是东丹国所铸,认为是东丹王耶律倍作为“儿臣”,铸钱孝敬“父王",为大辽“壮”大“助”力而为。
这两种钱形制属辽钱,可是又比其他年号钱薄、小,字体也较规整,看来此论颇有可信之处。
如果这样,这两种钱应铸造在太祖或太宗之朝,因天显五年耶律倍渡海投后唐,公元936年被杀。
国内尚有一些泉家学者认为这两种非年号的行用钱是辽道宗时期所铸,那就是公元1055年以后的事情了,其时东丹已经被撤并几十年了。
可是按钱文和形制分析又不似大辽自铸之钱,笔者以为,若为道宗时期之币,则应是当时大辽的属国进贡所铸,此还有待考证。
此外,尚有一种辽钱---“开丹圣宝”,辽金钱币学者裴元博先生考证后认为是东丹开国时铸造的,带有开国纪念和炫耀耶律倍的“人皇”地位和将继承王位(其父母阿保机是天皇、帝皇)的荣耀,而此前国内各泉书中大多说“开丹圣宝”是契丹开国时,太祖阿保机所铸,而这一说法属于顾名思义的猜测,并没有史籍记载和出土记录。
前一说法虽有论证,也还缺乏进一步的有力证据,谁是谁非尚需进一步发掘、考证。
笔者倾向于东丹说。
折十开丹圣宝关于东丹的钱币到目前只发现和考证这四种。
这四种钱币除小平钱外,也都有大钱的发现。
其中助国、壮国还发现有通宝大钱。
辽代出了哪些钱?

辽代出了哪些钱?辽代的年号钱,bai《辽史·食货志》中明文记录铸钱的有八种,即:乾亨、太平、咸雍、大康、大安、寿隆(当为“寿昌”之误)、乾统、天庆。
此外,还提到过统和、开泰用钱的情况。
从钱币学研究所得,现在知道辽的年号钱当起于天赞。
天赞以下,一直到天庆,辽钱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辽太祖天赞年间(922—926年)至辽景宗保宁年间(969—979年)。
这个时期,每次改元,几乎都铸年号钱。
其间只有大同例外。
会同十年(947年)二月丁巳朔,太宗耶律德光建国号大辽,改元大同,及至四月丁丑,驾崩于栾城,世宗耶律阮继位,即改元天禄,大同建元仅两个月,或是未及铸钱。
同样的情况,在北宋亦曾有过,宋真宗改元乾兴以后,只几十天,驾崩,也未及铸钱。
因为史书没有记载,当然也还有一种可能是,时间短,铸钱少,年久失传了。
这一时期是辽钱制作特征的形成时期,也是辽钱特点反映最典型的时期:一、钱名均为年号加“通宝”,且均顺时针旋读。
二、形成了辽钱独特的制作风格。
内涵大致可以包括:<1>钱文字体和书法。
辽钱文字,大小错落,隶楷相间。
有人说,辽钱文字不好,我却赞同杨鲁安先生的剖析,他在《辽钱书体扶微》①等文中,对辽钱文字及书法艺术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我不懂书道,但有一点可以认定,即辽钱的文字和书法有它自己的个性,它反映了质朴、豪放的风骨神采,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特有的情操,辽统治者选定这种书体作为钱文,应该是有意之为。
而这种文字书体在辽代年号钱上的正式启用,是从天显通宝开始的。
天赞钱的钱文和天显以后各朝钱币上的文字书体,有明显区别,这也许是有人提出天赞通宝不属辽钱的一个原因,但从整个辽钱沿革历史来剖析,天赞通宝所反映的恰恰是辽年号钱的最初面貌。
所以,辽钱风格的正式形成当是在天显以后。
<2>钱体结构和布局。
包括钱文的大小、位置、文字、边郭的深度、内外郭的阔狭及其在整体中所占的比例,钱体直径和厚度之间的比例,等等,这种钱体结构,加上隶楷相间的钱文和书体,所产生的整体效果,和宋钱有鲜明的区别,形成了辽钱特有的风采。
辽代钱币的分类(一)

辽钱的种类和版别(一)契丹,作为崛起于祖国北方的一个民族,在一千年前建立了大辽王朝。
他们南征北战,叱诧风云,曾经打下广阔的疆域,其直逼大宋王朝的征战故事几百年来广为流传,可谓家喻户晓。
可惜的是对辽朝钱币的历史记录实在太少,以讹传讹的错漏甚多,随着我们对辽国历史认知的扩展和加深,随着近些年大量的发掘和“寻宝”“鉴宝”活动的普及,使我们可以对辽朝的钱币铸行有一个大体完整的认识,今天我们可以说:辽朝的钱币绝非前人钱谱里的那二三十种,而是上百种之多。
研究辽朝的钱币,使我们看到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由弱到强,由盛到衰的可歌可泣的悲壮历史。
本文意在以实物照片为主的方式,对辽朝的钱币种类和版本做一整体的概述,以和辽钱爱好者切磋求进。
辽钱可分为行用钱和非行用钱钱两大类。
一。
非行用钱主要是指不能当作货币用来流通购物的一些钱币。
如用以祈福,压勝的花钱等等。
二。
行用钱即可以用来购物,可以在市场流通的钱币。
这些行用钱又可以按钱文分成非年号钱和年号钱两大类1.非年号行用钱可再分为:A.万岁钱;B.丹字钱;C.贴字钱;D.国字钱;E.其他。
共五种。
依此说明如下:A.万岁钱主要是大小不一的各种材质的“千秋万岁”钱,契丹文的“天朝万岁(顺)”钱,“皇帝万岁”等B.丹字钱是开丹圣宝,大丹元、通宝,大丹重宝,大丹万年等钱文含有“丹”字的辽钱。
C.贴字钱是指五泉贴宝,丹贴巡宝,百贴之宝,巡贴千宝等钱文中含有“贴”字的系列辽钱;这种钱是辽朝帝王巡幸(巡查)各级地方时用以赏赐臣民的专用钱币。
除具经济价值以外,更具有表扬褒奖的政治荣耀和宣示皇权的政治意义。
D.国字钱包含有助国元通宝系列,牡国元通宝系列辽钱。
E.其他为不能列入上述系列的行用辽钱。
如:通行泉货,大辽元宝,大辽通宝等。
2.辽钱的年号钱可分为:A.(普通)年号钱;B.纪年年号钱;C.国号年号钱共三种。
说明如下:A.普通年号钱可简称为年号钱。
此类钱的钱文是由年号+元宝或通宝二字构成。
如:天显通宝,大康元宝,大康通宝,统和通宝……,也包括各个年号的镇库钱。
浅谈辽代钱币

浅谈辽代钱币王㊀琦(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㊀要:辽代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曾发行过大量钱币.前人从种类㊁币文㊁经济意义等方面对辽代钱币进行了成果丰硕的研究.近年来,随着辽代考古的持续发展,新考古成果不断涌现.本文试通过考古发掘新资料和对目前关于辽代钱币的研究进行总结归纳,从窖藏发掘的角度运用二重互证法对辽代钱币发展以及经济情况进行补充性研究.关键词:辽代钱币概述;辽代钱币种类;辽代经济政策㊀㊀辽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方面既有自己的特色,也对中原的制度进行了学习.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在中国古代北部地区建立了辽王朝.建国初期,辽朝统治者以武力征服和政策招降等方式获得了大量汉族人口,为了妥善安置这些汉人,辽朝统治者在其统治区内筑城池㊁设郡县,实行 因俗而治 的政策统治汉人,仿照中原地区的经济制度建立了适宜辽朝多种经济协调发展的货币制度,并在其统治区内推行货币经济.接受和推行货币经济,标志着辽朝统治者们的统治观念开始发生转变,同时也是辽朝全面走向封建化的重要标志.不仅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推动了历史向前发展,也传承和丰富了中国货币文化,使辽代钱币成为具有独特价值和意义的钱币.辽代钱币的研究,不仅能了解到这一时期钱币的形制和特色,更能展现辽代的经济状况,人们的生活方式,是透物见人的体现.1㊀辽代钱币研究概况截至今日,学界对辽代钱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丰硕.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1㊀辽代钱币分期乔幼梅先生认为辽代钱币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从物物交换到以唐币为主,自币为辅,布㊁银㊁钱同时流通的货币交换阶段(916 1004年);以宋币为主,自币为辅,钱㊁银㊁布同时流通的货币交换阶段(1005 1084年);财政危机爆发和货币制度衰败阶段(1085 1125年).乔晓金先生把辽代钱币分为三个时期:萌芽时期:钱币的铸造始于阿保机的先祖,此后,在繁盛的唐文化的影响下,太祖铸造了 天赞通宝 (922 925年),另有几种异体篆字的铜钱也被专家学者研究分析定为 天赞钱 ;发展时期:辽天显十一年(936年),十一月后晋石敬塘把幽㊁蓟㊁燕㊁云等十六州割归契丹.契丹最终的版图基本形成.此后,辽世宗时铸造了 天禄通宝 ,辽穆宗铸造了 应历通宝 ;确立时期:928年9月辽圣宗登基,在汉人韩德让的辅佐下,改革了辽朝的制度,使其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此时辽朝货币具有完善的价值尺度的属性,但是辽境的国库仍有亏空.随着辽朝的货币改革,辽朝自行铸造的钱也有所增加,过去一朝只铸一种年号钱的体例被打破.孟建仁先生认为辽代钱币分期与辽代朝代更迭相关,辽自太祖耶律阿保机公元907年建国至辽天柞帝耶律延禧公元1125年亡国共218年,钱币分期可分为早㊁中㊁晚三期,即早期太祖至景宗,中期圣宗至兴宗,晚期道宗至天柞.1.2㊀辽代钱币类型杜海燕认为辽代钱币分为政治象征意义及流通职能兼具的年号钱㊁以及有着各种特定用途的非流通性质的压胜钱,还有仿铸唐宋等中原王朝的钱等.任雁认为,自辽开国以来所有年号都有有相对应的钱币铸造.此外,辽朝在历史上由于多重原因,曾经仿铸了大量的历朝钱币.程嘉静认为辽代钱币分为通货㊁年号钱㊁国号钱㊁压胜钱㊁纪年钱㊁巡贴钱㊁生肖钱㊁契丹文钱㊁瘗钱等.1.3㊀辽代钱币文字杜海燕认为辽代货币在钱文设计方面所体现出来的 辽风辽韵 更是在中国古代众多货币中独树一帜.从货币钱文字体特征㊁钱文寓意㊁钱文撰写中不仅可以了解到契丹人的统治观念㊁性格特征还能折射出契丹统治者对中原王朝的心理.任雁强调辽代钱币中多有仿其他朝代的钱币;仿汉的 小泉直一 ㊁ 大泉五十 ,但在文字方面并非完全一致,有自身特点;仿唐的钱币如 乾元重宝 ,其币文也不相同;另有仿五代十国的,仿宋的,品类众多.陈乃雄先生对及进行了辨析和释读.卫月望先生对辽代钱币文字进行了研究释读与总结.1.4㊀辽代钱币制度杜海燕认为由于契丹族是游牧民族,自身没有货币管理机构一类的建置,辽朝统治者就参照中原王朝的机构设置了辽朝的货币管理机构,因而导致辽朝的货币管理机构名称繁杂㊁隶属关系不明确等问题,但他们的货币思想却是十分开放的.这既解决了辽朝因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而引发的流通货币不足的问题,也成功避免了因货币不足引发的经济危机.周锦章先生认为辽朝建国前已经铸造自己的钱币,从数量说,辽朝铸钱种多量少是其一大特点;辽朝铸钱,材质丰富,不单有铜钱,铁钱和银铸币也有铸造;尽管有宋钱流入,辽朝仍沿用旧钱;把稳定币值作为基本国策,而且保持政策实施的连续性;货币铸造与发行权集中于国家;旧储新铸,新旧互用,向统一的铜铸币过渡.乔幼梅先生认为在辽代钱币发展的三个时期中有各自适应的相应政策.乔晓金先生认为辽朝严格禁止铜钱外流与熔钱作器,一但触犯,处罚相当严重.辽朝主要是通过辽宋贸易来获取汉钱.终辽一代,币值基本稳定,若为其归因,一方面是辽接受了宋朝的岁币银,另二方面可能与辽始终使用硬通货有关.北辰认为由于契丹统治者采锋绘2019年第5期3㊀锋绘2019年第5期4㊀㊀取 胡汉分治 ㊁ 因俗而治 政策,使辽朝境内形成多种经济中心,各地区货币经济发展差别迥异.终辽一代基本上是有规律地自铸一些钱币.辽朝币值始终较为稳定与辽统治者保护自铸钱币,争取外来钱币政策实施的成功有着密切关系.田广林先生认为辽朝非常注重货币经济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中央设有五冶太师㊁铸钱院㊁钱帛司㊁等衙署,专门管理铜钱的鼓铸和发行,严禁私人铸造.同时,还颁布严刑峻法,禁止携钱出境和毁铜铸器.辽朝国家控制的白银,除了做为货币投入流通而外,还同黄金一起,被用来赏赐.辽朝通过经济互市和战争,每年源源不断地获取中原巨额钱币,其数量之大,几乎可以满足本国的货币流通,因此本朝便不必耗铜费工,去另外铸造许多钱币.辽朝诸帝,每逢改元即更铸新钱出于政治与经济上的宣传目的.上述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已反映了各时期对于辽代钱币的研究,具有代表和借鉴意义.总体来说,学术界对于辽代钱币的研究则更多的专注于对某一货币的分类㊁年代的判断及其考证上,而对于辽代之通货及窖藏和货币流通的关系等问题研究不够.由于时代局限性与资料的时效性,对后期的资料有所缺失.对于辽代钱币的研究仍需要不断进行.2㊀根据考古发掘新资料的再研究2.1㊀辽代钱币分期在«辽史»收录的年号钱仅仅只有有乾亨㊁太平㊁咸康㊁大康㊁大安㊁寿隆(钱文应为寿昌)㊁乾统㊁天庆八种,如今专家学者对这些钱币的铸行与流通已有共识, 乾亨 钱至今尚未有准确的出土与发现,仍需进行研究与探讨.虽在«辽史»上对 太平通宝 ㊁ 天显通宝㊁ 天赞通宝 等几类钱币没有记载,但均已出土,有实物可以证实.除此之外, 开泰元宝 ㊁ 景福通宝 ㊁ 神册通宝 ㊁ 会同通宝 均已出土,目前为私人收藏.由此可见,辽朝历代均应有铸钱.另外,可能由于辽朝一直在使用历代货币,因而辽朝在历史上曾对历朝钱币进行仿铸.多数学者认为辽代钱币分为三期.916 1004期间从物物交换到以唐币为主自币为辅,布银钱同时流通的货币交换阶段.此时辽掠夺㊁勒索中原地区的金银钱币,在本国流通,同时积极开采银矿,以银为称量货币.1005 1084期间辽以宋币为主自币为辅,此时期是钱银布同时流通的货币交换阶段,辽积极铸钱.从榷场购进铜㊁锡和钱;以走私贸易吸引铜钱;铸铁钱易并边铜钱;制订严格的防范措施,保持币值稳定.第三阶段为1085 1125年,辽财政危机的爆发和货币制度的衰败.2.2㊀辽代钱币类型辽代铜钱有通货㊁年号钱㊁国号钱㊁压胜钱㊁纪年钱㊁巡贴钱㊁生肖钱㊁契丹文钱㊁瘗钱等.对厌胜钱的研究,主要有契丹大字 天朝万顺 钱㊁汉文 千秋万岁 大钱小钱㊁ 千秋万岁 双鱼佩钱㊁ 千秋万岁国太人安 双鱼人佩钱㊁ 龙谢锺家国永安 钱,以及铁制吉语和生肖钱等.在瘗钱方面的研究和成果方面,有韩仁信先生的« 大康通宝大银钱考 补说»和«辽代瘗钱考辨».钱币见诸于皇家的活动方面,见诸刑法上,体现在民间计酬买卖上,见诸婚丧嫁娶等习俗方面.在最近几年出土的许多座辽墓中,铜钱在殉葬品中占有较大比重.另外按照历史记载,当时契丹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要使用到货币,基本可证实契丹在中后期已的确进入了以货币为主导的新的经济时代.需特别说明的是,许多文献记载,在大辽王朝的后期,已经出现了货币经营的高利贷,部分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已有融通资金的典当业,货币经营的高利贷和典当业的出现,是以货币为主导的新经济的一种表现形态.2.3㊀辽代经济制度辽代经济制度是通过钱币使用情况及发现展现的重要内容.从钱币来源分析其经济制度,钱币来源于自铸㊁ 岁输 和战争掠夺以及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辽与周边国家贸易往来很多,见于«辽史»记载的有五代时与辽并存的各国,如后唐㊁南唐㊁南汉㊁北汉㊁吴越㊁渤海㊁后晋㊁西夏等等,与北宋的贸易往来更多更频繁.后晋石敬塘献沿边所积钱.这批钱的质量应当是很庞杂的.特别是在民间贸易中,除以货易货㊁以钱易货外,还应有以钱易钱的交易.足以见辽代钱币管理的特殊之处.辽朝非常注重货币经济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中央设有五冶太师㊁铸钱院㊁钱帛司㊁等衙署,专门管理铜钱的鼓铸和发行,严禁私人铸造.同时,还颁布严刑峻法,禁止携钱出境和毁铜铸器.辽朝国家控制的白银,除了做为货币投入流通而外,还同黄金一起,被用来赏赐.辽朝通过经济互市和战争,每年源源不断地获取中原巨额钱币,其数量之大,几乎可以满足本国的货币流通,因此本朝便不必耗铜费工,去另外铸造许多钱币.这是辽朝历代铸币极少的基本原因.辽朝诸帝,每逢改元即更铸新钱,与其说是经济上的需求,不如说是出于政治上的宣传目的.由于契丹统治者采取 胡汉分治 ㊁ 因俗而治 政策,使辽朝境内形成多种经济中心,各地区货币经济发展差别迥异.终辽一代基本上是有规律地自铸一些钱币.辽朝币值始终较为稳定,这固然与辽统治者保护自铸钱币,争取外来钱币政策实施的成功,有着密切关系.由于这种开放的货币政策,使得辽与其他国家与民族进行了很好的文化交流与商业往来.在辽代的窖藏中也发现了大量的钱币,不仅有辽代自铸的钱币,也有大量仿铸以及其他朝代的钱币.足以见到当时因钱币流通,各民族与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交融.3㊀结语随着考古事业的继续发展,更多的辽代墓葬以及窖藏也在不断地发掘出土,新的资料不断地涌现,为辽代钱币的进一步深化研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和物证.辽代钱币的研究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新的研究成果仍将一如既往地层出不穷.这些研究成果将继续使我们对辽代的货币制度㊁社会经济㊁历史文化,乃至民族关系的认识更加丰富㊁细致和深刻.。
辽代钱币汇总

辽代钱币汇总现代钱币收藏网2009-07-28辽代钱币汇总年号钱:1、神册通宝,一品。
2、天赞通宝,十品。
3、天显元宝,一品。
4、天显通宝,四品。
5、天禄通宝,三品。
6、大同,确有此钱,拓片在北京柏林寺中。
7、应历元宝,一品。
8、应历通宝,四品。
9、应历重宝,二品。
10、保宁通宝,四品。
11、乾亨元宝,四品。
12、乾亨通宝,三品。
13、统和元宝,十一品。
14、统和通宝,有录而无图。
15、开泰元宝,四品。
16、开泰通宝,一品。
17、太平元宝,五品。
18、重熙通宝,十品。
19、清宁元宝,三品。
20、清宁通宝,十品。
21、咸雍通宝,十二品。
22、大康元宝,七品。
23、大康通宝,十品。
24、大安元宝,十三品。
25、寿昌元宝,七品。
26、寿昌通宝,一品。
27、寿隆元宝,一品。
28、乾统元宝,十二品。
29、天庆元宝,九品。
30、天庆通宝,六品。
31、保大元宝,三品。
32、康国通宝,其钱确有,拓片在北京柏林寺中。
33、天正,一品。
丹字三钱:1、开丹圣宝,二品。
2、大丹国宝,一品。
3、大丹重宝,二品。
国号年号钱:1、大辽清宁,一品。
2、大辽天庆,二品。
纪年钱:1、清宁二年,一品。
2、大康六年,一品。
3、大康七年,一品。
仿前代钱号钱:1、太元货泉,一品。
2、大泉五铢,二品。
3、通行泉货,五品。
万岁三钱:1、天朝万岁(契丹文),三品。
2、朝万岁,一品。
3、皇帝万岁,二品。
4、千秋万岁,二十八品。
5、千字钱,二品。
巡宝(巡贴)钱:1、丹贴巡宝,二品。
2、巡掷拾贴,一品。
3、百贴通宝,一品。
4、百贴之宝,一品。
5、百贴大吉,一品。
6、巡宝千贴,一品。
7、巡贴直万,一品。
契丹文钱:1、契丹文寿福永昌,一品。
2、契丹大字钱,一品。
3、契丹小字钱,一品。
4、契丹银钱,三品。
5、契丹铁钱,一品。
6、契丹铅钱,有录无图。
7、契丹玉钱,有录无图。
总计63种235品。
此论文长约3万字。
见: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少数民族金融史文集》。
建国以来大规模辽代钱币出土文献

dot;下》(卷七)辽穆宗微行市中,赐酒家银绢
又以银百两市酒,命群臣亦市酒,纵饮三夕。由
于金银在很因。四是契丹传统流行实物 交换,在很多地区,直到晚期,牲畜、布帛、皮 张一直用于充当支付手段。而早期铸币大多为了 纪念,晚期也只是补充宋钱的不足。 此外,作为传统的游牧国家,辽统治者从主 观上对铸币业就没有足够的重视,只是汉化过程 中吸收汉文化的结果之一,也是贯彻因俗而治为
1.1958 年,辽中京遗址发掘出土大量宋钱,
仅 2 枚辽钱;
2.1972 年,巴林左旗小辛庄,出土铜钱 140 公斤,仅 44 枚辽钱;
3.1978 年,赤峰牛营子出土铜钱 60 多公斤, 只清宁、大安数枚辽钱; 4.1980 年,巴林左旗土木富州乡大良沟村出
土铜钱 47 公斤,8 枚辽钱;
5.1981 年,林西新城子镇七合堂村出土铜钱
辽代自身铸币业为终发展不起来既有客观
因素,也有主观因素。首先,客观上辽代经济发 展极不平衡,除五京之中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商 业活动频繁外,广大农牧区闭塞落后,尚处于自 给自足或实物交换状态,而城市不仅数量少,而 且规模不大,其商业活动无法与中原大都市相 比,工商业主要为满足统治者的需要而服务,对
货币的需求量本身就不大。二是辽铸币业本身起
也在等你去实现自己的梦了。只是孩子,你慢些长大,慢些长大,长大是个痛苦的历程
妥善处理多民族关系而采取的一项措施。辽代民
族关系比较复杂,燕云地区以汉人为多,北方牧 区,以契丹为主,奚、汉、渤海人聚居杂处,辽 统治者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其因俗也 包括了继承汉人
相关
上传相关
0
0c27f6ca 易博亚洲
钱 1 公斤多,辽钱 1 枚;
13.1987 年,赤峰敖汉长胜乡乌兰巴苏木出 土铜钱 3.8 公斤,辽钱 9 枚; 14.1987 年,辽宁省康平县西关屯乡边台子 村出土铜钱 67 公斤,辽钱 4 枚;
辽代早期珍贵货币

辽代早期珍贵货币辽代在钱币方面,他们最初使用中原地区的货币,后自产铜自铸币,仍以汉文为钱文。
所铸货币多不精,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契丹族人的经济文化水平相对低下。
辽代铸钱早期受五代影响,后期受宋钱影响较大,多是小平钱,铸量较少,制作多粗糙,钱文多为汉文,书体隶兼八分,没有对子钱,辽钱中“天显通宝”、“会同通宝”、“保宁通宝”十分罕见。
辽所铸年号钱中,最早的是太祖时的天赞通宝,隶书;太宗时有天显通宝;穆宗有应历通宝,以后还有保宁、统和通宝。
这些钱流传极少。
比较多见的是兴宗的重熙通宝,道宗的清宁通宝、咸雍通宝、大康通宝和元宝,还有大康通宝大安元宝、寿昌元宝、乾统元宝、天庆元宝。
辽钱币全是用的汉文。
辽钱的制作都不精,钱背常常划范,文字也不好,甚至一个钱上有两种字体。
辽钱珍贵一些要算天显、天禄、应历、保宁、统和等。
目前辽币统和已有伪品。
契丹辽代继承了我国古代的优秀货币文化遗产,所铸钱币保持了中原的铸造方法、形制特徽(方孔圆钱)和以纯文字为钱文标志等根本品性,而且行用钱采用唐代“宝钱制”,同时柔和契丹民族传统,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辽代钱币。
1 天朝万顺1977年辽代上京遗址出土这是一枚契丹文大钱,释文为“天朝万顺”,也叫“天朝万岁”。
该钱币是迄今为止已发现的中国最早以少数民族文字为钱文的钱币。
据考证,为耶律阿保机建国前(907年)铸。
2 开丹圣宝辽太祖阿保机建契丹国前后铸,时限约在916年左右。
“开丹”义“开创契丹”或“契丹开国”,含自祝自勉之意。
“开丹圣宝”四字直读,体分二式:一式行楷,笔画拙朴具辽钱文风,制作粗犷,一式正楷,字形端庄,制作工整。
两钱均为小平,径2.4厘米,重约2.7克左右,皆光背无文。
开丹圣宝不太难见。
然古今泉家有释为北宋厌胜钱,亦有疑为术士炼丹之祝语钱者,今姑存疑。
3 通行泉货早期辽钱。
1081年内蒙林西县(辽上京附近)又出土一枚,更确证为辽钱无疑。
因其未用年号而援五代南唐“永通泉货”例,且书隶体,可推为太祖阿保机(916—926年)时代或其前,后所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代钱币综述辽,古称契丹,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人的分支,其前后历时五百余年,是我国历史上古代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间最长的民族。
从公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建国,到1125年被女真政权所灭,历经九帝二百一十年,后又有耶律大石建西辽八十余年才逐渐淡出历史长河。
辽王朝的建立,使中国北方的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快的发展,为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生活的需求,辽代的货币经济也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铸造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钱币。
辽代货币是中华民族灿烂货币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在我国古代货币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辽代货币由于其地域性和特有的民族性一直是中国古代货币研究中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这里既有文献记载的问题,也有许多风俗习惯、文字语言等多种因素,前辈学者对于辽代钱币做出了许多贡献,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其中尤以郑家相先生的《辽钱考》一文最为重要,是今天我们研究辽代货币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随着中国钱币学会的成立和近些年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基本建设的大量投入,使许多沉睡几千余年的古代货币得以发现和出土,这其中更有许多早年不为人知的辽代钱币也不断被发现,添补了辽代货币的许多空白,同时也为我们重新认识和研究辽代货币提供了更多的全新资料。
这其中有一些涉及到年号钱、供养钱、巡贴钱、助国、牡国类钱、契丹文钱、非年号钱、契丹早期钱、辽代仿铸钱等几个相对集中的种类,本人今就这几方面对辽代货币进行一个综合的表述:一、年号钱在《辽史货志》收录的年号钱只有乾亨、太平、咸康、大康、大安、寿隆(钱文应为寿昌)、乾统、天庆八种,对这几种钱币的铸行已得到共识,但“乾亨”钱到目前为止尚未有准确的出土与发现,“太平通宝”辽铸钱今年春夏之交已经出土,我在九月份《西夏货币与丝绸之路货币学术研讨会》上已发表。
“天显通宝”、“天赞通宝”、“应历通宝”、“天禄通宝”、“统和元宝”、“保宁通宝”、“开泰元宝”、“重熙通宝”、“清宁通宝”,在《志》中未有记载,但均已出土。
更可喜的是“开泰元宝”、“景福通宝”、“神册通宝”、“会同通宝”均已出土,并为藏家收藏。
这样看来从太祖神册年间到辽代末帝天祚帝天庆年间所有年号均应有铸钱。
目前仅有大同、保大、乾亨三种钱没有被出土发现外其他年号钱均已发现。
二、供养钱谈到“供养钱”一般在钱币界都认为最早成系列的供养钱是在元代,其实早在辽代就已经有供养钱的出现,此文我已经在《中国钱币》上发表,这里不再叙述。
三、巡贴钱“巡贴钱”在早期钱币界先辈的记述中有丹巡贴宝、百贴大宝、巡贴千宝、巡贴拾掷、百贴通宝、巡贴直万和百贴大吉等七种铜钱。
近年出土和发现的巡贴钱有“千巡贴宝”和“百贴巡宝”此二钱图已发表在内蒙古赤峰钱币学会出版的《辽、金、西夏、元四朝货币图录》一书中,二钱文字风格如出一辙,辽韵十足,其他巡贴类钱由于未见实物,故不做评述。
四、助国、牡国类钱在编写《中国钱币大辞典》一书辽代编时,我曾把这类钱称之“牡助版式”钱,其钱文特点如戴志强先生所言“薄小平夷、面细郭、背广缘”,文字风格与助国、牡国钱如出一辙,特点鲜明。
已经发现的有“大安元宝”、“重熙通宝”、“大康元宝”、“乾统元宝”、“天庆元宝”以及其他数枚与宋代年号钱文相同的此类钱。
为我们研究牡助版式钱提供了许多新的资料。
五、契丹文钱契丹文分为契丹大字与小字,大字是利用汉字隶书增减笔而形成的一种文字,较难破译和识读;小字是利用回鹘文的特点而形成的拼音文字,目前可以大量识读和辨认。
契丹文钱目前可以识读的基本上都是小字钱,有“天朝万顺”、“千秋万岁”、“福寿永昌”三种最为著名,还有一些新的发现,但钱文与契丹文研究学者共同研究还是无法破译,由于这类文字电脑上无法出现,所以不再探讨。
六、镇库钱辽代镇库钱一枚是“一千万千”,另一枚是“十万万万”,这样代表巨额面值的钱应为辽代镇库钱无疑。
七、殉葬钱近些年,由于盗墓成风,有些殉葬的钱币时有发现,其材质有金、银、铜、铁、陶、玉等多种,金银质有“天朝万顺”、“千秋万岁”,铜质有“大康六年”、“大康七年”,这几种目前有准确出土地点和科学发掘出土品,十分可靠,另外就是近些年出土的大量陶钱,钱文十分复杂,既有契丹文又有汉文的辽代钱币。
八、非年号钱辽代钱币的种类之丰,几乎让人不敢相信,其非年号钱的种类里既有花钱,又有一些类似于行用钱,这里如“通行泉货”、“千秋万岁”、“家国永安”,这几种最有代表性。
九、契丹早期钱契丹早在汉唐时就存在,这期间除了物物交换外,难免不受汉文化影响,不可能没有货币文化,这在辽故地发现的一些无法理解的一些钱币类东西引起了我的注意,这当中有一种是类似于明刀的物品,目前已发现二十余枚,大都在辽故土出土,它比明刀小许多,只保留柄部及非常小的刀头。
大家都知道唐“会昌开元”,但在辽代窖藏当中经常会出现一种“开元通宝”,网上一些泉友称之为益字异版,其实不然,早些年我曾写过文章,此钱应为唐时辽地所铸,因当时辽地隶属唐王朝,应为唐时辽所铸早期钱,其钱背文“丹”应为契丹文,并且钱正面文字与唐其他“开元通宝”不同。
契丹早期应铸有许多种类的钱币,这有待于我们发现与研究。
十、仿铸钱大辽王朝在历史上曾经仿铸了许许多多的历朝钱币,这与其行用历代货币有关,这其中有仿汉的“大泉五十”、“小泉直一”,不过文字不是完全一样,有其特有特色,与汉钱不同仿唐的如“开元通宝”、“乾元重宝”文字亦不同,仿五代十国的,仿宋的,种类众多,品种各异。
综上所述,并没有完全把辽代钱币的种类归纳完全,但由于时间有限,在这里就不作详细的论述,不当之处很多,恳请众方家指正。
谢谢!为了表明辽代钱币出土数量与其它朝代钱币出土数量的比例关系,现将1994年以前的资料摘录如下:1.1958年,辽中京遗址发掘出土大量宋钱,仅2枚辽钱;2.1972年,巴林左旗小辛庄,出土铜钱140公斤,仅44枚辽钱;3.1978年,赤峰牛营子出土铜钱60多公斤,只清宁、大安数枚辽钱;4.1980年,巴林左旗土木富州乡大良沟村出土铜钱47公斤,8枚辽钱;5.1981年,林西新城子镇七合堂村出土铜钱777.5公斤,246枚辽钱;6.1981年8月,巴林右旗羊场乡上石匠山村出土铜钱180公斤,辽钱123枚;7.1981年6月,巴林左旗丰水山乡中号村出土铜钱637枚,仅1枚辽钱;8.1982年8月,巴林右旗索博日嗄苏木辉腾高勒村出土铜钱12289枚,辽钱仅4枚;9.1983年,浑源林场乡破兑白村出土铜钱1875年,辽钱1枚;10.1985年,呼盟扎兰屯出土铜钱19公斤,辽钱1枚;11.1986年,山东微山县观城镇东田阵村出土铜钱104公斤,辽钱1枚;12.1986年,北京昌平县三泉寺古刹出土铜钱1公斤多,辽钱1枚;13.1987年,赤峰敖汉长胜乡乌兰巴苏木出土铜钱3.8公斤,辽钱9枚;14.1987年,辽宁省康平县西关屯乡边台子村出土铜钱67公斤,辽钱4枚;15.1987年,伊盟乌审旗陶苏木桃儿庙嘎查出土铜钱430公斤,辽钱23枚;16.1988年,兴安盟科右前旗跃进马场十三连出土铜钱1000余枚,辽钱2枚;17.1994年,巴林右旗巴彦琥硕镇巴彦琥硕村出土铜钱2.69公斤,辽钱1枚。
从总体上来看,辽钱在出土货币总量中仅占不足10%,90%以上都是宋钱或旧钱。
《辽史&middot;食货志》(卷二九)记载:苏辙使辽,所见“北界别无钱币,公私交易并用本朝铜钱”。
这说明,即使在辽代中期经济鼎盛时期,流通货币仍以外来钱为主,铸币业始终处于相对落后状态,货币紧缩现象十分明显。
辽代自身铸币业为终发展不起来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
首先,客观上辽代经济发展极不平衡,除五京之中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商业活动频繁外,广大农牧区闭塞落后,尚处于自给自足或实物交换状态,而城市不仅数量少,而且规模不大,其商业活动无法与中原大都市相比,工商业主要为满足统治者的需要而服务,对货币的需求量本身就不大。
二是辽铸币业本身起步晚,加之游牧文化流动性大,噬武尚战,性好掠夺,其钱币来源十分广泛。
其中,从汉地输入的汉唐五代旧钱及宋钱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辽建国后继续推行这一政策,着力吸引宋钱,逼石敬瑭进献边地旧钱,凿大安山取刘守光所藏钱,还曾从民间征集钱币,大安三年,海云寺进献济民钱一千万缗。
[1](卷六○《食货志&middot;下》)澶渊之盟后,更是每年从宋朝得到大量岁币银,从1004年——宣和三年(1221)的117年间,总共获岁币银3150万两,绢1907万匹,其中很大一部分应以铜钱折算。
三是辽境内铁多铜少,原料缺乏,历代统治者都实行铜禁,并严禁私铸,致使铜铸币稀少。
同时,辽境内盛产金银,矿冶发达,再加澶渊之盟后宋每年进贡的大量岁币银,在发现的贵族大墓中往往以成套的金银器随葬,金银也自然会大量流入市场,充作支付手段,《辽史&middot;穆宗纪&middot;下》(卷七)辽穆宗“微行市中,赐酒家银绢”又“以银百两市酒,命群臣亦市酒,纵饮三夕”。
由于金银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钱币,这也是造成辽代铸币量少的一个原因。
四是契丹传统流行实物交换,在很多地区,直到晚期,牲畜、布帛、皮张一直用于充当支付手段。
而早期铸币大多为了纪念,晚期也只是补充宋钱的不足。
此外,作为传统的游牧国家,辽统治者从主观上对铸币业就没有足够的重视,只是汉化过程中吸收汉文化的结果之一,也是贯彻“因俗而治”为妥善处理多民族关系而采取的一项措施。
辽代民族关系比较复杂,燕云地区以汉人为多,北方牧区,以契丹为主,奚、汉、渤海人聚居杂处,辽统治者“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其“因俗”也包括了继承汉人钱币制度,大量使用汉钱。
这一措施,除了客观上有利于自身经济发展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辽代币制的多民族性和主观上辽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的远见和大度。
纵观辽代200多年的历史,尽管铸币量极小,规模不大,但由于大量引进宋钱,严禁私铸,终辽一代并未发生严重的钱荒。
直至辽末,由于统治阶级内部权利斗争加剧,生活奢侈腐化,再加上天灾人祸,道宗末,出现“经费浩穰,鼓铸仍旧,国用不给”的政局,[1](卷六○《食货志&middot;下》)“天祚之世,更铸乾统、天庆二钱,而上下穷困,库无余积……寻禁民钱不得出境。
”[1](卷六○《食货志&middot;下》)因需大量钱货用于赈济灾民,虽频繁更铸,发行数量居辽代诸帝之最,但大多流入私人封建主手里,国库平民日渐穷困,财政入不敷出,最终导致经济崩溃,王朝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