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绿色蝈蝈(教师案)

合集下载

绿色蝈蝈教案(优秀5篇)

绿色蝈蝈教案(优秀5篇)

绿色蝈蝈教案(优秀5篇)绿色蝈蝈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狩猎、喧嚣、静谧、弱肉强食、惊慌失措、津津有味”等词语。

2.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

能力目标1.学习用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2.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3.体会并学习文中拟人的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1、练习快速阅读筛选并概括要点的方法。

2、品味鉴赏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美。

难点:1、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

2、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导入设计猜谜:(课件展示)谜一:“小小诸葛亮,稳坐中军帐;布下八卦阵,捉拿飞来将。

”谜二:“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

”谜三:“头小颈长四脚短,硬壳壳里把身安,别看胆小又怕事,要论寿命大无边。

”(学生猜谜后课件展示动物的画面)大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把谜底给猜出来的呢?(引导得出结论:根据谜语中讲的特点以及自己平时的观察)对,介绍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

今天,我们来学习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绿色蝈蝈》,看看他是如何发现蝈蝈特点的,他又是如何来介绍蝈蝈这些特点的。

(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提问:谁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作者法布尔的情况和大家进行交流?学生简介作家及其作品《昆虫记》,教师补充。

1、作家简介亨利。

法布尔(1823—19壹五)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

生于农民家庭,从小生活极其穷困,壹五岁考入师范学校,毕业后谋得初中数学教师的职位,一次带学生上户外几何课,忽然在石块上发现了垒筑蜂和蜂窝,从此“虫心”焕发,立志做一个为虫子写历史的人。

文学界尊称他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亦被誉为“昆虫诗人”。

著作《昆虫记》。

2、《昆虫记》简介《昆虫记》是法布尔以毕生的时间与精力,详细观察了昆虫的生活和它们为了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然后以其观察所得写成详细确切的笔记。

第十八课 《绿色蝈蝈》教案(优秀6篇)

第十八课 《绿色蝈蝈》教案(优秀6篇)

第十八课《绿色蝈蝈》教案(优秀6篇)《绿色蝈蝈》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①速读课文,概述文章内容;②体味文中美词佳句,试分析作用;③掌握小品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和写作技巧。

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文章内容,并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三、课前准备:教师可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通过课件,制作出有关昆虫,特别是蝈蝈的动画形象,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布置学生课下认真进行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一种自己最熟悉的小动物。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课文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还记得清代文学家沈复曾在《童趣》这篇文章中说:“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吗?也许你的细心让你看到蚂蚁搬家时的团结;也许你的留意让你识破了萤火虫的奥秘;也许你的慧眼让你发现了蝴蝶的美丽……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就会感觉到生活的乐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法国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笔下的绿色蝈蝈。

(二)了解作者掌握常识法布尔与《昆虫记》1823年12月22日,法布尔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

童年时代就迷上了户外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

在他不足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

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

1880年他用积攒的一小笔钱,在乡间小镇塞里尼昂附近购得一处坐落在生荒地上的老旧民宅,进一步研究活虫子的计划即将变成现实。

他精神舒畅,用当地普罗斯旺语给这处居所取了个风趣的雅号——荒石园。

年复一年,他守着心爱的荒石园,开足生命的马力,不知疲倦地从事独具特色的昆虫学研究,把劳动成果写进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

他就是这样,孤独、欢欣、清苦、平静地度过了35年余生。

《昆虫记》主体内容集中在昆虫学问题上,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若干解决理论问题的议论,以及少量带科普知识性的文字。

1910年法布尔在全十卷精装本《昆虫记》的出版序言中说:“非常遗憾,如今我被迫中断了这些研究。

要知道从事这些研究是我一生得到的惟一仅有的安慰。

《绿色蝈蝈》教案(优秀7篇)

《绿色蝈蝈》教案(优秀7篇)

《绿色蝈蝈》教案(优秀7篇)《绿色蝈蝈》教案篇一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重点)2.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以及蝈蝈的生活习性。

(重点)3.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难点)一、简介法布尔及《昆虫记》。

法布尔(1823-1915),法国博物学家、昆虫学家、科普学家,以《昆虫记》一书留名后世,该书在法国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具重要地位。

鲁迅把《昆虫记》称作“讲昆虫的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二、快速阅读法:是从文字当中迅速汲取有效信息的阅读方法。

要求:(1)去粗取精;(2)扫描跳跃阅读;(3)思维集中;(4)眼脑直映。

三、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全文,思考:1、本文从那几个方面来写的绿色蝈蝈?2、在文章中找出对绿色蝈蝈外表描写的句子。

3、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蝈蝈的哪个方面的习性?四、品味探究。

1、文章的开头并没有直接写“绿色蝈蝈”,作者是如何引入的?你觉得这样写好吗?2、课文多处运用拟人手法,找出几个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4、作者是如何通过比较来写蝈蝈的?有什么作用?五、小游戏:小猫小狗小刺猬,请你猜猜我是谁?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身边的同学和小动物,结合自己平时对它们的了解,看看它们有哪些特点?并试着用拟人和对比手法写一段文字,并展示给同学们看看,看看谁能猜到你写的是谁或哪种动物。

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静谧()大颚()吮取()低劣()篡夺()喑哑()()窸窣()()gōu ()火 shu()猎贪ln()哀ho()2、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

1)在我国北方,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2)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

()3)在我的笼子里,我从来没有见过像螳螂那样捕杀姐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经。

()4)这并不是因为食物缺乏,而是因为贪婪才吃死去的同伴。

《绿色蝈蝈》教案设计(1)

《绿色蝈蝈》教案设计(1)

05
作业与要求
书面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
根据课程内容,布置相关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写一篇小作文
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绿色蝈蝈,描述其特征和生活习性,培养观察和表达能力。
口头作业
朗读课文
布置朗读任务,要求学生流利、有感情 地朗读课文,培养语感和语音表达能力 。
VS
小组讨论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绿色蝈蝈的 认识和感受,提高交流和合作能力。
讲述一个与绿色蝈蝈有关的故事,引 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 态。
实物展示
展示一只绿色蝈蝈,让学生观察其特 征,增强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直观感受 。
课文讲解与示范
课文内容解析
详细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句式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文 章内容。
教师示范朗读
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
情境教学
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 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和感受课文。
小组合作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培养其合作学习和交流表 达能力。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
利用PPT、视频、音频等 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 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实物展示
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实 物,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 解相关知识。
实验操作
学生模仿与实践
学生模仿朗读
让学生模仿教师的朗读,培养其语感和语音、语调的表达能力。
写作实践
布置与绿色蝈蝈有关的写作练习,让学生通过写作实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课堂互动与讨论
小组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的主题、意义和 启示,促进课堂互动和交流。
课堂提问与回答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教师给予解答,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惑。

绿色蝈蝈教案(优秀6篇)

绿色蝈蝈教案(优秀6篇)

绿色蝈蝈教案(优秀6篇)《绿色蝈蝈》教案篇一教学内容《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

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

阅读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学知识,而且可以体味到浓厚的文学色彩,从中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理解、体味说明文的情趣。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能力目标“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感受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扫除字词障碍,整体感知概括文章内容。

教学时间:2课时课前准备:教师可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并制作相应的课件,制作有关昆虫特别是蝈蝈的外形,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

学生注意本课的语言积累,并注意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学生猜谜:(课件展示)谜一:天热爬上树梢,总爱大喊大叫,明明啥也不懂,偏说知道知道。

(蝉)谜二:绿袍元帅青头将,封王赐爵不关饷。

相逢总爱比高低,武功不如嗓门亮。

(蝈蝈)大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把谜底给猜出来的呢?(引导得出结论:根据谜语中讲的特点以及自己平时的观察)对,介绍事物,须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

今天,我们来学习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绿色蝈蝈》,看看他是如何发现蝈蝈特点的,他又是如何来介绍蝈蝈这些特点的。

2、板书课题:绿色蝈蝈(法)法布尔3、观察蝈蝈图片。

4、提问:谁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作者法布尔的情况和大家进行交流?学生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亨利。

法布尔(1823—19壹五)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

法布尔是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著成了《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

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绿色蝈蝈》教案三篇

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绿色蝈蝈》教案三篇

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绿色蝈蝈》教案三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绿色蝈蝈》一课选自人教版语文课本初一上册。

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通过速读,抓住事物的特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整体感知、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通过品味、鉴赏的方式体会生动说明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法布尔的科学探索精神,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1、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生动说明的方法。

2、体味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本文传神的语言。

教学难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研讨法、谈话法、活动法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感知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清字词的读音及含义,解决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

2、预习了解课文内容,捕捉第一印象,找出本文最吸引你的地方。

一、导入新课:伴随着这优美的乐曲,我们走进了今天的课堂。

能不能说说你都听到了什么声音?(森林里各种小动物、昆虫的鸣叫声)这些昆虫隐藏在茂盛的草丛里、浓密的树叶里,欢快地歌唱。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或研究过小昆虫呢?看来,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的确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趣味,都是伴随我们成长的好朋友。

今天,我们就去拜访这些朋友中的一位——绿色蝈蝈。

(板书课题)二、预习交流:1、字词交流。

18绿色蝈蝈(教师)

18绿色蝈蝈(教师)
学会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细节,还要知道前因后果。
18、绿色蝈蝈
课前预习
一、了解作者和作品
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他用一生的心血写成的《昆虫记》被鲁迅称为“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周作人说:“看《昆虫记》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
《绿色蝈蝈》选自《昆虫的故事》,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阅读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学知识,而且可以体会到浓厚的文学色彩,更高地理解、体味说明文的情趣。
4、文中介绍了“绿色蝈蝈”哪些方面的特点?
声音特征、形体特征、食性。
5.作者重点介绍哪个方面的习性
食物习性
第二课时
四、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1、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漂亮、嫩绿、身材优美、苗条匀称
2、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几方面习性
叫声:喑哑、尖锐、急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清脆、柔和(与蝉、四野蛙声以及其他虫鸣作比较)
进行必要的对比,要发散思维。对课文要读懂、理解、吃透。
掌握修辞,弄懂吃透,一定要知道修辞是什么?表达效果好在哪里?为什么要用他?
须细心细致阅读课文,并学会联系上下文,整体把握,紧扣思想和内容来回答问题。
整体把握,学会走出文本,做到书越读越薄。厚积才能薄发,提炼精神实质和内涵
联系实际,感悟生活,产生共鸣,能学为所用。学有所得。
(5)语段⑩中作者分析了“蝈蝈中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的原因,试用一个词加以概括。
参考答案
(1)指以宰杀牲畜(蝉)为业的人。 鸟类和昆虫的嘴。
(2)介绍了蝈蝈善食昆虫、肉及水果甜浆、青草等的习性;介绍了蝈蝈中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介绍了蝈蝈的和睦相处及休息。(3)“这一切”指蝈蝈善食沾糖的蝉肉及金龟子一类昆虫。指代蝈蝈。

绿色蝈蝈教案《绿色蝈蝈》语文教案优秀5篇

绿色蝈蝈教案《绿色蝈蝈》语文教案优秀5篇

绿色蝈蝈教案《绿色蝈蝈》语文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编辑征途帮家人们找到的5篇《绿色蝈蝈》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篇一【简介】本文是一篇有趣的自然科学小品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本文介绍了蝈蝈的一些习性,虽然生字词较多,但文章语句浅显,且十分生动有趣,很容易吸引学生阅读。

为此,我们可以从学生较感兴趣的地方人手,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使学生能真正地自主。

合作式地进行学习。

基于这一思考,将整体感知、独特感悟这几部分共同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学习者分析】初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已经具备了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而且也有了一定的字词积累。

《绿色蝈蝈》这一课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的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学生易于理解。

他们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对语言有一定的赏析能力,授课时,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多读、自己讨论。

这一阶段的学生想象力很丰富,因此授课时要充分鼓动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规定: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3、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因此设置教学目标如下: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朗读文章与语言的揣摩,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

3、丰富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绿色蝈蝈设计:枣阳市实验中学年级:七年级备课组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生动的笔法,优美的语言,在反复诵读中体味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2.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获取科学知识。

3.查阅资料,了解法布尔的故事,培养献身科学的决心,学习作者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学习重难点:1.整体感知课文,读懂文章主要内容。

2. 复习巩固拟人这种修辞手法,体会拟人手法的好处。

3.体会作者对昆虫自习观察、细心揣摩的探索创新精神。

【自主预习案】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1)篝.火()(2)wú桐()(3)shòu猎()(4)喧嚣.()(5)yīn哑()(6)静谧.()(7)cuàn夺()(8)螽.斯()(9)吮.吸()2、根据下面的意思写出文中的词语。

(1)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

()(2)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3)一点儿也不拖拉,干脆果断。

()(4)形容非常地慌张,以致一点办法都没有。

()3、本文中运用了很多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找出两句并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

(1)句子:作用:(2)句子:作用:4、作者通过比较来写蝈蝈。

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______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________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_______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_________来做比较。

这些比较,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又说明了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你们也许听过知了唱歌、蟋蟀鸣叫吧?也看过蜘蛛在辛勤织网和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还记得在夏夜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是人类的朋友。

今天,我们再去拜访另一位昆虫朋友。

出示课题:绿色蝈蝈走近作者法布尔(1823——1915),法国作家,昆虫学家。

31岁凭两篇优秀论文获得博士学位。

晚年详细观察栖息于农垦地中的各种昆虫和蜘蛛,并将研究所的陆续写成《昆虫记》十卷。

除此之外,主要著作还有《自然科学编年史》、《荒石园》等。

文本链接《昆虫记》既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又是一部文艺性很强的文学著作。

鲁迅曾称其为“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作者写《昆虫记》并不局限于仅仅真实的记录下昆虫的生活,而是以人性关照虫性,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无不渗透着人文关怀,并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睿智的哲思跃然纸上。

最重要的是,整部作品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正是这种对于生命的尊重与热爱的敬畏之情,给这部普普通通的的科学著作注入了灵魂,使这部描写微小昆虫的书成为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鸿篇巨著。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认识蝈蝈1、多媒体展示绿色蝈蝈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向大家讲述蝈蝈的外形特征。

2、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哪些方面的习性?请试着概括。

(二)走进蝈蝈1、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引出蝈蝈的呢?2、绿色蝈蝈的叫声是什么样的?3、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4、作者是如何知道绿色蝈蝈最喜欢吃什么食物的呢?5、蝈蝈的生活习性又是怎样的呢?(三)感悟蝈蝈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时候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2、作者在介绍蝈蝈的特点时运用了哪些方法?(写作手法与修辞手法)你觉得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借鉴。

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

亲近大自然,让我们的心灵更加宽阔、诗意。

请同学们去户外静听昆虫的鸣叫,听听你的昆虫朋友在向你诉说什么,用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

【拓展检测案】一、课内语段阅读。

清晨,我在门前散步,突然旁边的梧桐树上落下了什么东西,同时还有刺耳的吱吱声,我()了过去,那是一只蝈蝈正在()着处于绝境的蝉的肚子。

我明白了,这场战斗发生在树上,发生在一大早蝉还在休息的时候。

不幸的蝉被活活咬伤,猛地一跳,进攻者和被进攻者一道从树上掉了下来。

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

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

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

蝈蝈有着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不能把它的俘虏开膛破肚的情况极少出现,因为蝉没有武器,只能哀鸣踢蹬。

1、给句中的空格选择合适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1)我()了过去,那是一只蝈蝈正在()着处于绝境的蝉的肚子。

A、走、咬B、跑、啄C、望、吃D、跑、吃选(),理由:(2)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蝉,而蝉则惊惶失措地飞起()。

A、追赶、逃跑B、追捕、躲避C、追击、避让D、追捕、逃窜选(),理由:2、“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作者把谁比作鹰,把谁比作云雀,它们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3、在这一段文字里作者赋予了蝈蝈以人的什么品质?请你也选择一种动物,看看可以赋予它什么品质?二、课外语段阅读。

莺布丰①阴霾弥漫的冬天是毫无生气的季节,是自然界的休眠和沉睡时期:昆虫停止了生命,游蛇停止了运动,植物终止了生长,失去了绿色,所有的空中居民都被抛弃流放,水族被关在冰冻的牢狱中,大部分陆地动物被囚禁在山洞、岩洞、地洞内,这一切给我们展现出一幅幅萧条冷漠的景象。

鸟类的回归带来了初春的第一个信号,这些可爱的小生命唤醒了沉睡的大自然,焕发了新的活力与生命,树木披上了新装,引来了新主人在此嬉笑打闹、唱歌传情,到处生机勃勃。

②在森林的主人当中,莺科小鸟最多,也最惹人喜爱:它们活跃、灵巧、轻盈、好动,所有的动作看上去都富有感情,叫声中透出喜悦,玩耍中隐藏爱情。

树木长叶开花时,这些小鸟来到了我们身边:有些住进我们的花园,有些更喜欢林荫大道和树丛,不少钻进了大森林,另有一些藏进了芦苇荡。

莺雀布满大地各个角落,到处能听见它们欢畅的歌声,看到它们飞来飞去的欢快身影。

③我们不仅喜欢它们无忧无虑,还希望它们漂亮美丽;但大自然似乎只赋予了它们可爱的性情,却忽视了装扮它们。

莺雀的羽毛暗淡而缺少光彩:除两三种身上稍有斑点略能点缀,其余的浑身都是暗淡的灰白色或褐色。

④它们居住在花园里,树丛中,或是种植蚕豆青豆等的菜田里,一般在蔬菜架子上栖息;它们在这里玩耍、搭窝,不停地出入,直到收获季节。

这时,它们迁徙的日期临近,该离开这块乐土,离开爱的家园了。

观看它们叽叽喳喳相互追逐好似看一场节目,他们的打闹并不过火,争斗也是天真无邪的,结果总是以几支歌结束。

莺是轻浮爱情的象征,如同斑鸠是忠贞爱情的象征一样。

莺总是快乐无忧,充满活力,它们实际上并非缺乏爱情,也不缺少对爱情的忠诚。

雌莺孵卵时,雄莺在旁边千呵万护,与它共同迎接小生命的降生,直至长大后也不分离。

⑤莺生性胆小,在与它同样弱小的鸟类面前都常常躲避,尤其害怕遇到最危险的敌人——伯劳。

然而危险一旦过去,一切便抛至脑后,用不了一会儿,它又变得欢乐愉快,又唱又跳。

它只在树林中最茂密处啃歌,这时总把自己隐藏起来,尤其是在炎热的中午,只偶尔才在树丛边上露面,但很快便又回到密林中去。

早晨可以看见它采集露水,在夏季短暂的雨后,它常来到湿润的树叶上,摇晃树枝洗淋浴。

⑥在莺类中,黑头莺叫得最好听,声音最流畅,有些像夜莺。

我们可以长时间地享受它美妙的歌声,甚至在春天的唱诗班销声匿迹之后,仍可以听到树林里黑头莺的歌声。

它们的歌喉轻快纯洁,尽管音域不大宽广,但十分美妙动听,婉转而富有层次,这歌声仿佛涵养了树林的清新,描绘了恬静的生活,表达了幸福的感受,听到这些大自然的幸福鸟歌唱,谁能不为之动情呢?1、选文描写了莺的哪些特点?2、第①段“这一切给我们展现出一幅幅萧条冷漠的景象”中的“这指代什么?3、细读第①段,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冬景?其作用是什么?4、选文中第③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5、选文中的“莺”与课文中的“绿色蝈蝈”相比,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附:参考答案一、自主预习案1、(1)gōu(2)梧(3)狩(4)xiāo(5)喑(6)mì(7)篡(8)zhōng (9)shǔn2、(1)弱肉强食(2)隐隐约约(3)连续不断(4)惊慌失措3、(1)句子: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野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作用:很生动地写出了蝈蝈在夜晚发出的细小的声音,也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句子:它们对这道菜吃地津津有味。

作用:这样写显得亲切、自然,形象生动,把蝈蝈吃食的情景描绘地活灵活现,很是吸引人。

4、蝉、螽斯、鹰、螳螂二、课内探究案(一)认识蝈蝈2、介绍绿色蝈蝈的特征和习性,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对科学的探索创新精神。

3、叫声、食物习性和生活习性。

(二)走进蝈蝈1、课文第1自然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在写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有忘记去观察昆虫。

“我独自一人”说明作者对他热爱的事业的执著。

第2自然段写蝉在夜晚不在鸣叫,它要休息了。

突然蝉的一声哀号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蝈蝈。

这里可见作者独具匠心的写作思路。

2、短促、尖锐、喑哑、清脆、柔和、窃窃私语、像是滑轮声、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

3、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条大翼轻盈如纱。

4、作者通过实验和观察知道蝈蝈喜欢吃蝉的肚子。

通过仔细观察、细心揣摩、认真探索得出结论,这反映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5、和睦共居、轮流进食、大部分时间都在休息。

(三)感悟蝈蝈1、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捕杀蝉时艺术家在绿叶丛中鸣叫歌手在夜晚鸣叫进攻者在树上咬蝉我囚笼里的囚犯当蝈蝈成为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蝉的屠夫当蝈蝈吃蝉时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印象更深刻的印象。

2、蝈蝈——蝉(叫声)对比蝈蝈——鹰(捕食)突出特征蝈蝈——螳螂(食性)“窃窃私语”、“津津有味”拟人“身材优美、苗条匀称” 形象生动“酷爱甜食”、“宽容”、“妒忌”三、拓展检测案(一)课内语段阅读1、(1) B,“我”是一个对自然界充满好奇心的人,所以“我”应该急切地“跑”过去,而不是慢慢地“走”过去,蝈蝈和蝉都很小,离得远也不可能望见;蝈蝈嘴小,蝉大,应该是蝈蝈在一口一口地啄蝉,来把蝉啄死,而吃和咬都没有这个意思。

(2) D,“追捕”比“追赶”和“追击”更明确地表明蝈蝈攻击蝉的目的;“逃窜”比其他词语更突出蝉的速度很快,而且感情色彩更明显。

2、作者把蝈蝈比做鹰,把蝉比做云雀。

相似的是捕猎的关系,不同的是鹰比云雀大而强壮,而蝈蝈比蝉小得多,看起来也没有蝉强壮。

3、作者赋予了蝈蝈勇敢的品质,比如蚂蚁是一种非常善于团结协作的小动物,还有蜜蜂非常勤劳,狗很忠实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