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绿色蝈蝈导学案

合集下载

第十八课 《绿色蝈蝈》教案(优秀6篇)

第十八课 《绿色蝈蝈》教案(优秀6篇)

第十八课《绿色蝈蝈》教案(优秀6篇)《绿色蝈蝈》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①速读课文,概述文章内容;②体味文中美词佳句,试分析作用;③掌握小品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和写作技巧。

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文章内容,并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三、课前准备:教师可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通过课件,制作出有关昆虫,特别是蝈蝈的动画形象,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布置学生课下认真进行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一种自己最熟悉的小动物。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课文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还记得清代文学家沈复曾在《童趣》这篇文章中说:“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吗?也许你的细心让你看到蚂蚁搬家时的团结;也许你的留意让你识破了萤火虫的奥秘;也许你的慧眼让你发现了蝴蝶的美丽……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就会感觉到生活的乐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法国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笔下的绿色蝈蝈。

(二)了解作者掌握常识法布尔与《昆虫记》1823年12月22日,法布尔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

童年时代就迷上了户外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

在他不足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

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

1880年他用积攒的一小笔钱,在乡间小镇塞里尼昂附近购得一处坐落在生荒地上的老旧民宅,进一步研究活虫子的计划即将变成现实。

他精神舒畅,用当地普罗斯旺语给这处居所取了个风趣的雅号——荒石园。

年复一年,他守着心爱的荒石园,开足生命的马力,不知疲倦地从事独具特色的昆虫学研究,把劳动成果写进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

他就是这样,孤独、欢欣、清苦、平静地度过了35年余生。

《昆虫记》主体内容集中在昆虫学问题上,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若干解决理论问题的议论,以及少量带科普知识性的文字。

1910年法布尔在全十卷精装本《昆虫记》的出版序言中说:“非常遗憾,如今我被迫中断了这些研究。

要知道从事这些研究是我一生得到的惟一仅有的安慰。

《绿色蝈蝈》导学案

《绿色蝈蝈》导学案

《绿色蝈蝈》导学案
【基础演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螽斯()吮取()螳螂()嗉囊()狩猎()窸窣作响()
挣脱()鸟huì yīn哑静mì cuàn 夺更胜一chóu
2.下边四组中无错别字的一组是()。

A. 篝火喧嚣却掠惊慌失措
B.悬殊莴苣唾液踢蹬开膛破肚
C.撇嘴大鄂梧桐宠然大物
D.酷爱扰乱糖桨羽冀更胜一筹
3. 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语境义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这并不是因为食物缺乏,而是因为贪婪才吃死去的同伴。

(贪得无厌,含贬义)
B.也许还有人心里隐隐约约地说:你说的就是那些兵吗?(模糊,看不清楚)。

导学案第18课《绿色蝈蝈》

导学案第18课《绿色蝈蝈》

装订线18. 《绿色蝈蝈》课型:新授主备人:审核组长:审核主任:温馨寄语:人无志向,和迷途的盲人一样。

使用说明:1、先认真看课本83—88页,完成自主互助学习部分。

2、通过小组帮扶完成合作探究部分,标好疑点、难点,准备展示、讨论。

学习目标:1、积累并掌握“喧嚣、狩猎”等词语。

2、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

3、阅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4、学习法布尔的科学探索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1、阅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法指导: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并搜集蝈蝈的图片或制作多媒体动画,以直观的形象理解。

自学质疑:1、你能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吗?狩.猎()哀号.()喧嚣.()喑.哑()静谧.()篡.夺()劫.掠()螽.斯()莴苣..()喙.()嗉.囊()姊.妹()窸窣..作响()开膛.破肚()2、你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吗?请将你对他的了解写出来。

3、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蝈蝈?特点又是什么?探究释疑:1、作者多次变换对蝈蝈的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样的称呼。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找出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描写蝈蝈的句子,并试以分析。

当堂训练: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狩.猎()哀号.()喧xiāo()喑.哑()静mì() cuàn夺()劫.掠() zhōng斯()喙.()xī sū()作响2、《绿色蝈蝈》选自《》,作者,法国著名的、、,被人们称为:“阅读训练:(一)阅读课文5—7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笼里的囚犯”是指。

2、“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

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

这一句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表现了作者对鹰的和对蝈蝈的。

3、“是不是由于这种甜食,蝉的肚子比其他部位更受欢迎呢?很可能正是如此。

”句中的“很可能”能不能删去?为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拓展延伸:(二)⑴蜘蛛是节肢动物门蛛形纲中的蜘蛛目和盲蛛目动物的通称。

《绿色蝈蝈》导学案

《绿色蝈蝈》导学案

《绿色蝈蝈》导学案、学生速读课文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学习文章的语言特色,并创造性地运用优美生动的语言。

(学习重点) 、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的态度。

(学习难点)基础修行,自主学习3. 根据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1) 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 更胜一筹: (2) 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

津津有味:(3) 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 ・篡夺:4、 我还不理解的字词。

二、探寻脉落,整体驾驭5、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6快速阅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呢?学习目标:123 1、文学常识科学小品,又称知识小品。

它是一种科学普及性的短小精悍的短文, 融科学 知识于文章中,使读者长知识,广见闻。

本文就是一篇妙趣横生的科学小品文。

《绿色蝈蝈》的作者是 — 国 昆虫学家法布尔。

选自《 昆虫的世 》,他用毕生的精力写了一部〈〈 昆虫记》,而且为了写这部著作,在荒石园度过了最后的35年。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2、 窸窣 蝉喙贪I (毫不犹豫(gGU( 和m u( 更胜一筹 ) )火 ) ) )夺 )猎 ) 津津有味( 篡( she ( 吮()取 ji e( )掠 扰()乱 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三、语言赏析,深层审美7、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8、本文虽是一篇介绍蝈蝈的科普文章,却不显丝毫的机械呆板,它不像一 般的说明文那样平实,而是灵活生动,不拘一格。

既有对昆虫形象的描绘,又有 个人情感的流露。

作者对昆虫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语言显得生动感人。

学生再 读课文,自由质疑,四人一组讨论:9、文章写蝈蝈的食性这几个段落中,作者极写其残忍贪婪,与作者对蝈蝈的喜 爱之情是否不相吻合?四、写法论道,哲思启迪10、作者在介绍蝈蝈的特点时,用了哪些方法(说明方法与修辞手法)?你觉得 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借鉴?五、情感体验,抒写心扉1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动物,结合自己平时对它们的了解,看看它们有 哪些特点?并试着用拟人和对比手法口头介绍它们的某个特点。

18.绿色蝈蝈 导学案

18.绿色蝈蝈   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预习学案18 绿色蝈蝈设计:沙河站镇中学乔西建一、字词⒈参考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篝.火()狩.猎()喧嚣.()窸窣..()喑.哑()静谧.()篡.夺()匀称.()螽.斯()莴苣..()..()( )逃窜.()劫掠嗉.囊()喙.()扰.乱()下颚.()唾.液()吮.取()更胜一筹.()惊慌失措.()⒉参考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喧嚣:喑哑:窸窣:静谧:篡夺:劫掠:行径:弱肉强食:更胜一筹:二、朗读课文要求:1.认真把课文读一遍,画出生字词。

2。

读第二遍,画出你认为最精彩的段落或句子。

(组长签字:)三、文学常识科学小品,又称知识小品。

它是一种科学普及性的短小精悍的短文,融科学知识于文章中,使读者长知识,广见闻。

本文就是一篇妙趣横生的科学小品文。

《绿色蝈蝈》的作者是国学家。

选自《》。

四、预习思考(非必做题)课文6、7、8、9、10段都很短,这五段合并为一段行不行?为什么?五、我的预习困惑:知识链接法布尔,法国散文家、昆虫学家。

生于贫苦农民家庭。

年轻时在农村打短工,抽暇自学,曾考入师范学校,毕业后当小学教师多年。

他经常细心观察昆虫的生活,将观察所得详细的记录下来,用大半生的时间和精力陆续写成10大卷《昆虫记》(1879-1907)。

这部用简洁、朴素、生动的文笔写成的观察昆虫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是一篇篇引人入胜的散文的集结。

它之所以成为世界闻名的著作而流传于后世,主要在于它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来介绍这些动物。

《昆虫记》既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又是一部文艺性很强的文学著作。

鲁迅曾称其为“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

整部作品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18课第1页共4页课后巩固练习1.根据拼音写词语。

xī sū()shǔn xī()gōu huǒ()xuān xiāo()cuàn duó()shòu liâ()2.指出下列句子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第十八课 绿色蝈蝈教案(4篇)

第十八课 绿色蝈蝈教案(4篇)

第十八课绿色蝈蝈教案(4篇)《绿色蝈蝈》教案篇一执教者李惊【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反复阅读,概括归纳,了解作者介绍的科学知识,体味作者科学细致的观察态度和热爱昆虫的细腻情感。

★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师生同读同品,获取科学知识,品味作者情感。

★情感与收获:感受法布尔“以虫性观照人性”的人生和他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教学步骤】一、故事导入1、时光倒回到童年,同学们你小时候玩过小昆虫吗?(预设)①如果有,则学生说故事。

②如果没有,则老师说一个小时候玩蚱蜢的故事。

2、你喜欢这些小昆虫吗?比如蜜蜂、蝴蝶、蜻蜓(给出图片),学生说。

引出本文课题。

二、读课文了解蝈蝈的科学知识1、(给出图片)从众多的昆虫图片中找出哪一幅是绿色蝈蝈,讲讲你是怎样认出它的。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告诉我们关于绿色蝈蝈的哪些科学知识?(要求):①学生读书勾划要点。

②总结发言。

三、读课文品味作者对昆虫的情感作者写此文不单是向我们介绍有关蝈蝈的科学知识,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深刻而细腻的情感。

学生再读课文,探索发现作者的文字中包含了怎样的情感?(要求):①学生读书勾划要点。

②小组合作交流,总结补充。

③总结发言。

四、延伸练习(给出图片)再看这些小生灵,我们的感情一定发生了变化。

它们不再只是儿时的玩具,它们和人一样是那么的鲜活灵动,是多么可爱的自然的精灵,你一定会喜欢。

你会和哪一个小昆虫做朋友呢?你们是怎样做朋友的?(要求):自己写一小段文字,全班交流。

五、课外体验与练习亲近大自然,让我们的心灵更加宽阔、诗意,去倾听昆虫的声音吧,这就是在倾听大自然的声音。

去户外静听昆虫的鸣叫,听听你的昆虫朋友在向你诉说些什么,用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

作者邮箱:《绿色蝈蝈》教案篇二一、学习目标:1、体会文中生动传神的语言。

2、学习法布儿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二、学习重点: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

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绿色蝈蝈》教案(优秀7篇)

《绿色蝈蝈》教案(优秀7篇)

《绿色蝈蝈》教案(优秀7篇)绿色蝈蝈教案篇一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对事物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有着丰富且奇特的想象跟联想。

加上他们童年时代对各种小动物、小昆虫的体验。

所以对《绿色蝈蝈》的学习,可结合他们的童年体验,引导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即可。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

本单元主要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

《绿色蝈蝈》是一篇妙趣横生的科学小品文。

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文中从绿色蝈蝈的声、形、斗、食、居五个方面来描写。

语言生动传神,尤其是拟人句,反映出作者对生物的人性关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用简洁的语言梳理信息,概述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感知内容、品味佳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培养阅读能力及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教学设想:《绿色蝈蝈》是一篇自读课文,它妙趣横生,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因而在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想去说,要把语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结合起来,既学习了语文,又了解了自然知识。

教学中将采用“朗读法”和“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课前准备:1、了解法布尔及作品《昆虫记》。

2、布置学生课下认真进行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一种自己最熟悉的小动物。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导语: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的情景吧?也许你还记得夏夜捉萤火虫吧?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勤劳的蜜蜂,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也许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

今天,我们再跟随昆虫学家法布尔去认识一位新的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绿色蝈蝈教案新人教版5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绿色蝈蝈教案新人教版5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绿色蝈蝈教案新人教版5篇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绿色蝈蝈教案新人教版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绿色蝈蝈教案新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概括内容2.细节感悟,品味语言3.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阅读能力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培养阅读能力——整体感知,概述内容2.品味语言——体会美词佳句难点:概括内容,品味语言三、课时安排:1个课时四、教学流程设计猜谜语:大姐天天逛花园,二哥弹琴夜黑天。

三姐织布到天明,四妹做饭香又甜。

(猜四种昆虫)谜底:蝴蝶、蝈蝈、蜘蛛、蜜蜂(一)出示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概括内容2.细节感悟,品味语言(如果让你来介绍一下绿色蝈蝈,你会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外形、叫声、食物、居住)(二)自学指导(一)一——筛选信息,理解课文自学内容: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有关描写声音、外形、食物、居住的段落。

大声地读读这些语段,寻找关键词,并用一段话将蝈蝈的特点串联起来,概括出你对绿色蝈蝈的第一印象。

(5分钟)自学方法:①用圈画法;②扫描跳跃阅读;③锁定:关键语段——关键词。

生自学,师巡视。

达标测试:1.第3段写的是声音;第4段写的是外形;第5—10段写的是食物;第11节写的是居 1 住。

2.第三段中声音特点:尖锐、急促、清脆、柔和;第四段中外形特点是漂亮;第5~10段写蝈蝈吃的食物有:第六段中有“吃蝉”;第七段中有“酷爱甜食”;第八段中有“吃昆虫”;十一段中的居住特点是“和睦共处”。

3.一句话概括:(请学生概括)绿色蝈蝈的外形漂亮,声音尖锐,急促,清脆,有时也柔和,食物主要有甜食,昆虫,水果,青菜,有时也同类相食,过着群居生活。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探究,研读课文捕食的蝈蝈和美食的蝈蝈有什么不同的特点?(捕食的蝈蝈是勇敢的,美食的蝈蝈是贪婪的。

)成果交流:1.勇敢的蝈蝈——细节:第五节,“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敦好初中导学稿 2012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绿色蝈蝈
主备人:侯文婷审核人:李辉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一、导预疑学
法布尔(1823~1915):法国作家、昆虫学家。

1823年12
月22日,法布尔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

童年时代就迷上
了户外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

在他不足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
虫。

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

1875年开始
写《昆虫记》第一卷,到1920年他80岁时第十卷问世。

《昆虫记》主体内容集中在昆虫学问题上,同时收录了一些
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若干解决理论问题的议论,
以及少量带科普知识性的文字。

法布尔写《昆虫记》并不局限
于仅仅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生活,而是以人性观照虫性。

昆虫
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死亡无不渗透着人文关怀,
并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整部作品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1)篝火()(2)wú桐()(3)shòu猎()
(4)喧嚣()(5)yīn哑()(6)静谧()
(7)cuàn夺()(8)螽斯()(9)吮吸()
2、根据下面的意思写出文中的词语。

(1)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

()
(2)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
(3)一点儿也不拖拉,干脆果断。

()
(4)形容非常地慌张,以致一点办法都没有。

()
3、本文中运用了很多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找出两句并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

(1)句子:
作用:
(2)句子:
作用:
二、导问探学
4、快速阅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蝈蝈外表特征的句子。

5、文中除了介绍蝈蝈的外表特征外,还写了哪方面的内容?
三、导法乐学
6、对蝈蝈称呼的变化?有什么作用?
7、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你最喜欢哪些词语或句子?为什么?
8、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9、通过学习本文,你学习到了哪些写作方法?有什么感想?
四、导评测学
10、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

()
A、他正在津津有味地读着一本新近出版的小说
B、遇到意外事情,要镇定,不要惊慌失措。

C、军军找到了一种很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确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D、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稍逊一筹的歌手了。

五、导思拓学
蛛蜘
⑴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天空突然下了一阵不算小的雨,夹带着风,一下子就把我窗前的那些盆花,淋得面目全非。

泥水从花盆里向外溢,使铺着花砖的走廊,溅上了许多,也使原来十分清洁的小园子,立刻呈现出一幅肮脏不堪的样子。

⑵我提了一桶水,正想冲洗一下走廊。

突然,在靠墙的地方,我发现了一只蜘蛛,它挺着鼓鼓的肚皮,正十分吃力地、从污染着泥水的地面上朝着干燥的地方爬。

看到蜘蛛,我本能地有一种厌恶的感觉,便抬起脚来,想把它踩死。

⑶我之所以讨厌蜘蛛,是因为无论在什么地方,它都会张起网来捕捉小虫。

在窗棂上,在屋檐下,甚至于屋里的吊灯上面,大蜘蛛张着大的网,小蜘蛛张着小的网,蛛网上挂着小虫的残骸。

无论是怎样整洁的房子,一有了蛛网,就会令人生厌,令人觉得这个屋子里的主人不勤于打扫。

可是那些蛛网,常常在头
一天清除,第二天又出现了;它们是那样勤于和人缠斗,好像永远都除不掉,打不散似的。

因此,每当我拿了扫帚,或是竹竿,清理隐藏在角落里的蛛网时,总是生气地想把它们赶尽杀绝。

⑷我抬起脚来,心想,这一回,这只落难的蜘蛛是死定了;而它似乎也知道自己正面临生死关头。

它略一迟疑,便拼命地挣扎着,艰难地向墙角里爬。

⑸不知是一种什么意念,我抬起的脚竟没有踩下去。

我看到它那样惊恐,那样吃力的爬着,顿然萌生了恻隐之心。

我很快地挪开了脚,怔怔地注视着它,对于自己想弄死它的念头,反而感到不安起来。

⑹我从小就喜欢小动物,平时,连一只小蚂蚁都不愿意随便加以伤害,何况是一只正在困难中挣扎的蜘蛛呢?
⑺它奋斗的意志,是那样坚忍,单凭这一点,我便不该有伤害它的心理。

无论如何,蜘蛛也是大自然中的一分子。

虽然它不受人们的重视,可是它也应该有生存下去的权利。

不是吗?它到处结网,原是和我们人类一样,只是为了经营生活,我怎能够对它心存厌恶呢?于是我找来一根竹竿,把它从地面挑起来,送到干燥的地方。

我这个举动,起先一定使它大为惊恐,它一定以为自己是死定了,可是等我把它放到干净的地方,它又似乎有点迷惑起来的样子。

我好像觉得它回过头来,奇怪地望着我,似乎是怀着感激的心情,然后便安稳地爬走了。

我静静地看着它爬走的背影,那神态,使我心中忽然感到无比的舒泰。

⑻夏天的雷雨是短暂的。

雨过天晴后,空气特别清新,闷热也消散了。

尤其到了傍晚,更是分外清纯美丽。

那时候晚霞映照着我的屋子,走廊上洒满淡淡的金黄。

我怀着满心的喜悦,站在走廊上欣赏着这难得的傍晚景致。

⑼突然,我抬起头来,看到屋檐下又新结了一个蜘蛛网。

蛛网在夕阳的光辉映照下,是那样明显:那织着多角形的网,由疏而密;有着鼓鼓的肚皮的蜘蛛,坐在中央,它偶尔动弹一下,蛛网便在夕阳中微微晃动,显示出那是一个多么安适而优美的处所。

⑽我凝神注视着蛛网,心中想着,不知道这只蜘蛛是不是就是我本来想要把它弄死的那一只?如果是,那它真是够幸运了。

它原该死在我的脚下,却由于我一时的怜悯,使它得以逃生。

也就因为这个缘故,我现在对于蜘蛛,反而会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它。

其实,蜘蛛织的网,点缀在屋檐下,只要你肯用另一种眼光,从某种角度去欣赏,它将会是一幅最原始而且优美的图画呢。

⑾不知道为什么,我以前只看到蜘蛛会令我讨厌的一面,从没有发现它也有可爱的一面呢?它那不屈不挠的精神,那巧妙地织成的网,在满天晚霞的衬托下,是多么动人啊!大自然里隐藏着纯洁和恩惠,我竟然都把它给忽略了。

直到这一刻,我才深深地领悟到:原来,太阳、风雨、草叶、昆虫……全都是造物者为了愉悦我们而安排和使其存在的,问题只是看我们持什么样的心情和角度去欣赏,如何去发现和爱惜它罢了。

11、文章记叙了作者对蜘蛛态度的变化过程:
⑴最初我对蜘蛛的态度怎样?为什么会有这种态度呢?
⑵后来我对蜘蛛萌生恻隐之心,并把它送到干燥的地方,是由于我看到它还由于它。

12、它略一迟疑便拼命地挣扎着,艰难地向墙角里爬”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反映了蜘蛛当时什么样的心理?
13、第⑺段写作者看到蜘蛛“奋斗的意志,是那样的坚忍”,便产生了“不该有伤害它的心理”,并对它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作者认为
14、第⑺段写我静静地看着它爬走的背影,爬走的神态时,心中忽然感到无比的舒泰,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情?
15、作者对蜘蛛结网的看法前后不同,第⑺段中表现作者对蜘蛛结网看法发生改变的一句是
16、第⑽段中“只要你用另一种眼光”一句中的“另一种眼光”的眼光是指
17、用另一种眼光去看,会发现蜘蛛有可爱的一面,作者认为蜘蛛的可爱表现在:它有的精神,它织成的网
18、第⑾段中的“直到这一刻,我才深深地领悟到”一句中,“这一刻”指的是时刻,“我”深深领悟到的内容是
六、学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